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涟水家乡的名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8:48 体裁作文
涟水家乡的名人体裁作文

篇一:淮安-----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生在淮安,长在淮安。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无论秀丽的古代园林,抑或是黯然的里运河水,还是那斑驳的大闸口,如此种种,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变革。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横跨淮河而建,临江近海,是南上北下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独特,秦代建县,明清时代成为漕运总督府,现在的汪晏园就是总督府的遗迹。淮安境内平原广袤,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古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淮安已经成为农业在市和新兴的工业强市,成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梨园教主王瑶卿、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谢铁骊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也诞生在淮安。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 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

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茶馓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以盱眙十三香龙虾、 洪泽活鱼锅贴为代表的地方佳肴也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

淮安还有很浓厚的风土人情。例如:送灶、除夕、天齐庙会、渔民婚俗、东岳庙会、河下都天庙会等等。

下面简要叙述几个风俗。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淮安民间普遍流行祭送“灶神”。祭灶,亦称“送灶”,“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除夕:除夕自古以来就是淮安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远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旧时驱瘟疫的神)”之俗。天齐庙会: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涟水高沟镇举行天齐庙会。据说是纪念东岳大帝诞辰的。

在庙会的前3天,一些僧道和善男信女们,就忙着布置会事,并借此向人募集钱财。三月二十六日下午,许多人就送来成封簟香、檀香,在正殿前的石鼎内焚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淮安正以昂首欲飞的气势向世人展示她的丰姿,必将积淀底蕴,开拓未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历史名城,人文名城,工业名城。

篇二:淮安名人-清经学家文学家丁晏

淮安名人-清经学家文学家丁晏

一、家世生平

丁晏(1794-1875),清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

丁晏出生于淮安城内一个儒生家庭。据《山阳丁氏族谱》载:八世祖丁国信,原籍山东济南,于明万历年间,“因贩布帛来淮贸易,遂占籍山阳”,自高祖辈起开始读书力图走仕途之路,“家世丰腴、累叶忠厚,读书敦善行,朴然有古风”,“十科蕊榜,甲第传家《原注:祖孙累世科甲),七代芹香,丁公衍绪(原注:自高祖暨余孙皆入学)。”(丁晏:《柘翁七十自叙》)曾祖允益,字与偕,国子监太学生,例赠儒林郎。袒熙采,字畀揆,一字弼夔,号勉斋,亦国学生,“公胸次伉爽、悯人急难”、“轻财好施,不为口惠”。父琮(1754-1807),字锦舒、号礼崖,邑附监生。其“性沕穆①,无机心,朴讷寡言,交友以信”,“亲串中窭贫者,恒周恤之。”殁后因子贵,被诰赠奉直大夫、刑部主事,晋赠通奉大夫三品衔。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丁晏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时锦舒年四十一岁,母刘氏年四十,为第三子,父为其取名“晏”,字俭卿,号柘唐,意“勖晚成”、“励清志节”。丁晏上辈虽累世读书,然无一求得一官半职,其家境十分贫寒,六岁启蒙,从舅氏刘南宾先生,八岁开始读四书,“少聪颖,多疾病”。十二岁时随父去安东(今涟水)访朱禹江(名湘)先生。朱先生为当地名士,颇有文名,见晏奇之,认为来日

“必为伟器”,即以女许之,锦舒以家道中落,且言晏太孱弱,而加以推却,朱翁执意不听。十四岁上其父病故,“家计日窘”,母刘氏“典絮衣付质库”,“计无所出”。少年丁晏终日戚然无欢,始勤奋向学,昼夜不辍。十七岁时,在城内丽正书院结识潘德舆(字四农),定为终生至友,学业同道,他在《与潘四农先生书》中写道:“大丈夫得志则不负所学,慨然自志于时,不得志则闭户穷居,不以贫贱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归于实用。”于此为终生处世穷经的宗旨。年十九,入府学为郡庠生,时漕督阮元(号芸台,谥文达)督察郡学,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质学子,丁晏“草万余言上之,分条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大为赞赏。府学山长(主讲)江郑堂(名藩)在丁晏的课卷上批评:“不佞三复足下之策,扩群经之精,阐汉易之奥,当今之世,如足下好学深思者有几人哉?”并奖以《诂经精舍集》,以资鼓励。然而,丁晏在科举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参加了几次乡试,道光元年(1821)方成为举人,以后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售,遂由“举人大挑得教谕,不谒选”,一意研究经学,著书考古,先后主讲于阜宁观海书院,盐城表海书院,淮安淮关、文津、丽正书院,以惠泽后学。

由于丁晏的著作不断刊刻行世,其子丁寿昌(字颐伯)、丁寿祺(字介臣)先后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他在地方上的威望越来越高,淮安地方上的公共事业均请他出面主持。“于乡里利病,凡赈恤灾荒、筑城浚渠诸役,每当事者牵挽,多有成效”。(《续纂山阳县志》)这耗费了他不少的精力和时光。

鸦片战争爆发后,丁晏对于异族入侵深感忧虑,在《论禁洋烟》

中写到:“不禁(烟)则民日以弱,中国必瘦,禁则利在所争,外夷必遣。不久圣旨下,“依议免行”。丁晏仰沐“圣恩”,感激涕零。从此“足不逾阈,每日课读经史,以补前此荒芜,顺时任命”(《丁晏:《上萧山师相书》)。

丁晏的晚年,基本上在家闲居,读书著述,六十七岁后,经一再邀请,继续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捻军攻陷清江浦,直抵淮郡北关,乡绅造门者接踵而至,拥晏出,总守城之责,丁晏力辞不就,但答应可以“吾竭吾力”,他建议漕督先檄湘军一队来淮,又请扬州主兵者速派大队援助。淮城通过修葺,大大提高防御性能,捻军终未破城,退去。次年,丁晏由大臣晏端上书保荐,叙前守城功绩,恢复功名赏戴花翎,加三品衔。同治三年(1864)漕督吴元炳又以丁晏“叠御贼氛”,奏保“赏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

同治十年(1871),七十七岁高龄的丁晏与何绍基共同主持了《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工作,历三年,刊成。

光绪元年(1875),丁晏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墓葬淮安石圹吕庄。

二、著作及学术成就

丁晏从青少年时代开始读书著书,至老不衰,中举后,仅得教职,他治学严谨,著作浩帙,著书四十七种,凡一百三十六卷,为“当世之冠”,在经学研究上成绩斐然,独树一帜。他读书而不尽信书,二十四岁时完成《论语孔注证伪》,即受到前辈学者的重视,二十七岁时携书稿至京,礼部尚书汪廷珍见了十分赏识,将书稿推荐给当时经学家王伯申,王见之惊异这样年轻能写出颇有独到见解的经学专著,

主动为之作序,称其书继乡前辈百诗(即阎若璩)之学,其学识有过之而无不及。汪廷珍称赞丁晏“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 对于经学的研究,汉学者注重文字训诂考订,宋学者则侧重“理”、“义”的研究阐发。丁晏治经学跳出汉宋学者的窠臼,“晏治经学不掊击宋儒,尝谓汉学宋学之分,门户之见也,汉儒正其诂,诂正而义以显,宋儒正其理,理明而诂以精,二者不可偏废”。《清史稿·丁晏传》称“生平笃好郑(郑玄,字康成,汉经学家)学,于诗笺札注研究尤深,以毛公之学得圣贤之正传,其所称道,与周秦诸子相出入。”所撰《郑氏诗谱考正》,学术界称“凡此释义,补孔之遗阙,皆前人未发之秘,疏义证明,灿若爟火。”

丁晏在《柘翁七十自叙》中写道,他“四十以前训诂考索,六旬以后,义理研求,《易》、《传》成于晚年。”其主要经学著作有:《论语孔注证伪》、《毛郑诗释》、《郑氏诗谱考正》、《周礼释注》、《史记毛本正误》、《周易讼卦浅说》、《尚书仓余论》、《禹贡集释》、《禹贡锥指正误》、《易经象类》、《左传杜解补正》、《春秋胡传申正》、《孝经征文》等,大都刻入《颐志斋丛书》。

丁晏的经学成就,不但为学术界重视,亦为朝野推崇。他的著作一经完成,就被世人传抄,刊刻,收入各种《丛书》。如他的《毛郑诗释》,咸丰二年(1852)聊城杨玉堂先生刻入《六艺堂诗礼七篇》、光绪十年(1884)邵武徐氏刻入《邵武徐氏丛书》,光绪十四年(1888)王先谦先生又刻入《经解续编》。同治六年(1867),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过淮,停舟上岸,轻车简从,访丁晏于家宅,问学于晏,晤谈中始

知丁晏被弹劾,吃了官事,曾应允上书疏复,丁晏称谢,曾日:“排释是疆吏之责,奚谢焉。”临别带走其著作数种,至金陵后,曾以《曹集铨评》交金陵书局刊行。

《曹集铨评》是丁晏古典文学研究的专著,其学术成就极高。曹植是我国中古建安时代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词赋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影响深远。《陈思王曹植集》,在唐、宋时的刊本较为精密,到南宋国力衰弱、社会动荡,以致刊本大逊色于前,文字亦多误,而明代虽有刻本,但明人刻书,不按宋代旧式,文字亦多加臆改。丁晏对曹诗至为锺爱,见此状况,决心搞一个比较完整的曹诗本子。他根据旧本及散见于各史书、总集的曹植作品,进行检校,铨评,予同治四年(1865),排遣了失子之痛(是年,丁寿昌为救水灾,殁于浙江严州知府任上),完成了《曹集铨评》,漕督吴棠称“先生此书,发明忠孝大节,独具精鉴,度越前贤,匪独《曹集》之功臣,抑亦思王之知己也。”一九八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曹植集校注》,就是根据丁氏的蓝本,校注者赵幼文称丁氏的《曹植铨评》,“矜慎详密,号称善本”。

丁晏的文学著作还有《颐志斋四谱》(郑玄、曹植、陶潜、陆贽)、《颐志斋文集》(一九四八年其玄孙丁志安先生选辑出版的铅印本)、《颐志斋诗草》(未刻,今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抄本)、《颐志斋感旧诗》等,还编纂了《山阳诗征》。

三、立言立德 热心桑梓

丁晏一生立言立德,行事以儒家道德为准绳,热心桑梓的公共事

篇三:家乡的光荣榜

家乡的光荣榜

教学目的:

学习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感知家乡人的可爱,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和身边普通劳动者的优秀事迹。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钦佩和热爱,从而产生自己也要做一个让人佩服的家乡人的愿望。

教学准备:

1、课件;

2、收集到的并整理好的光荣榜里家乡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游戏,师生互动问好,引入话题,老师用普通话,学生用家乡话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里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会是谁呢?大家请看大屏幕,他是谁呢?对!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他的家乡就在我们的湘乡,湘乡是我们共同的家乡。板书“家乡”

(通过新闻视频抓住学生的目光,由名人引入,让学生从心底感知,湘乡是我们共同的家。)

活动一:逛街,看风景。

1、 同学们每天我们生活在这个熟悉的城市,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景物呢?老师带你们去家乡逛逛好吗?

2、 出示湘乡风景图

3、 让学生谈感受

(从学生最熟悉最贴近的生活素材里,感知湘乡的美丽,进行情感装饰。)

活动二:走近湘乡人

过渡:如此美丽的城市,如此美丽的家乡,离不开由古至今,各行各业的家乡人的共同努力。湘乡人杰地灵,是许多名人的故乡,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去领略他们的风采,同时写入我们家乡的光荣榜吧!板书光荣榜。

1、 湘乡名人推荐活动

活动方案:把课外收集的名人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推荐最值得我骄傲的湘乡人,最后评出优胜组。

(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我最骄傲的湘乡人名人推荐,触发孩子心中那份骄傲感、自豪感,让感情得到升华。)

2、 课件演示从古至今的名人图片:

(通过在历史长河中的湘乡名人演映,让学生骄傲,我是湘乡人,湘乡是许多伟人的故乡,使感情进一步深华。)

小结:清清涟水孕育了无数的湘乡名人,他们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着无数的平凡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他们同样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我们的光荣榜里同样少了不他们的位置,你们留意过身边这些可爱的人吗?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涟水家乡的名人)

3、 我是小小新闻工作者

① 老师课前布置任务:采访身边这些可爱的人,现在请你们这些小记者报导一下你们采访的结果吧!

② 小记者报导会活动。

(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身边的人,让学生留意身边无数的普通却不平凡的家乡人,去发现他们的美,迸发对家乡人的赞美之情,把情感推入高潮,我骄傲我是湘乡人!)

活动三:争做可爱的家乡人

过渡:家乡的光荣榜里充满了我们对他们的敬意,他们是我们生活里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历史的长河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明星,未来也还会有更多的明星出现在我们的光荣榜里,做我们湘乡的小主人,你们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如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打造文明和谐的新湘乡做点什么吗?

1、 板书“我”

2、 自由发言

3、 小结

听到你们信誓旦旦的话语,老师感到很欣慰,因为你们是我们家乡希望的曙光。你们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家乡的光荣榜里将来一定会写下你们光辉的一页。同学们:你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呢?把你们的理想写进老师发给你们的彩蝶里。展开理想的翅膀让它自由飞翔吧!

4、 学生完成“彩蝶梦”。

5、 放飞“彩蝶梦”,让学生把写有理想的彩蝶贴到黑板喜欢的位置。

(引出学生自己,让他们明白,我也是家乡小主人,争做家乡的光荣榜里未来之星,对他们进行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切身实际教育水道渠成)

总结:相信家乡的光荣榜里有了你们,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建

设得更加美好。就如这幅春景图,草长莺飞,旭日东升,彩蝶漫舞,一切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湘乡因有你们而骄傲,我们骄傲我们是湘乡人!

齐读自创小诗,结束新课。

我骄傲,我是湘乡人;

涟水河畔,英才辈出,

尊严的文塔,孔庙,千年古刹——云门寺是历史的见证。 东台起凤,

水府旖旎

……

无论是政治家、科学家,

无论是文学家,还是军事家。

无论是各行各业的名人,还是普普通通的身边人,都让我们传载着,

智慧、善良、爱心,

朴实、诚信、拼搏。

我骄傲,我是湘乡人;

今天我以湘乡为荣,明天湘乡以我为荣。

(通过诗歌,掀起情感高潮,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呼唤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题目:家乡的光荣榜

姓名:刘清萍

单位:潭市中心学校

时间:二 0一0年四月

篇四:我的家乡·淮安

我的家乡-淮安

目录

目录........................................................................................................................ 2

1淮安简介............................................................................................................. 4

2历史沿革............................................................................................................. 5

2.1夏商周时期.............................................................................................. 5

2.2秦汉时期.................................................................................................. 5

2.3隋唐五代时期.......................................................................................... 5

2.4魏晋南北朝时期...................................................................................... 6

2.5宋元时期.................................................................................................. 6

2.6明清时期.................................................................................................. 6

2.7民国时期.................................................................................................. 6

2.8建国后...................................................................................................... 7

3地理环境............................................................................................................. 9

3.1位置.......................................................................................................... 9

3.2地势.......................................................................................................... 9

3.3水文.......................................................................................................... 9

3.4气候.......................................................................................................... 9

4自然资源........................................................................................................... 11

4.1土地资源................................................................................................ 11

4.2水资源.................................................................................................... 11

4.3矿产资源................................................................................................ 11

4.4森林资源................................................................................................ 12

4.5动物资源................................................................................................ 12

5经济状况........................................................................................................... 14

5.1农业........................................................................................................ 14

5.2工业........................................................................................................ 14

6交通运输........................................................................................................... 15

7风俗民情........................................................................................................... 16

7.1美食........................................................................................................ 16

7.1.1淮扬菜......................................................................................... 16

7.1.2淮安菜......................................................................................... 16

7.1.3淮安茶馓..................................................................................... 17

7.2方言........................................................................................................ 17

7.3戏曲........................................................................................................ 17

7.4建筑........................................................................................................ 17

1淮安简介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与扬州等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淮安(2001年由原地级淮阴市更名而来)古名:清河、清江浦、淮阴等, 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青莲岗文化”遗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2历史沿革

2.1夏商周时期

已经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2.2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含今清河、清浦、淮阴、淮安四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市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2.3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

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今淮安)、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素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称。

篇五:家乡的景

家乡的景物

涟水县浅集小学 刘平

我的家乡在绍兴,那里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我的家乡还人民称为“鱼米之乡”。在绍兴有一处风景独特的地方,被称为城市的后花园,这就是风景优美的镜湖湿地公园。

走进湿地公园,就看到百花齐放,路树成荫的样子,为湿地公园增添了许多生气。在一块巨石上刻着几个(家乡的景物作文300字)绿色的大字“镜湖湿地公园”。几只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走在湖面上的木桥上,木桥发出了“啪嗒,啪嗒”的声音,湖边的花草仿佛给湖编了一个朴素的花环。走上山顶,看见了一共有三层的塔,在塔上站着,放眼望去就看到了许多景物,有田园风光、汽车都变得像糖果一样小、高楼大厦等景物。

镜湖湿地公园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我爱镜湖湿地公园,更爱美丽的家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