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障碍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1:27 小学作文
关于障碍的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关于作文障碍的克服

关于作文障碍的克服

作者:赵沛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1期

一段往事

文如人生之花,适时绽放,映射出生命的绚丽光华。即使是文盲,又有哪个人会喑哑一生,从无意趣呢?记得我在乡村插队时,曾和一位绰号叫“老蔫”的农民做过一次长谈。那时正是黄昏时分,锄地的人们都散了,我却和他拄着锄头,在靠近地头的田野里聊了起来。他平素从不多话,做事每每默然,无论站定还是行走,都习惯地向前探着肩,令人想起他一家子蜗居的低矮草房。虽然没到50岁,却因为眉头拧得紧,嘴巴闭得严,早闹得满脸皱纹,一副年过半百的模样。我听他从家常谈到人生,从现状唠到理想。直到天幕已染得墨黑,才一道向灯火荧荧的村里走去。

回想起来,那是我这个城里长大的青年和农村人的第一次认真谈话(而且是和看似最愚钝的农民),我发现这个老蔫虽然闷头闷脑,对别人的戏谑辱骂从不还口,竟然一肚子锦绣!他谈到了自己多病的老伴和辍学的儿子、上学的女儿,谈到自己少年的欢乐和恋情,也谈到未来如果有了哪怕不是很多的钱,就要实现的美好理想——住上瓦房,娶上儿媳,欢聚一堂。他的话里有困苦、焦虑、悲伤,也有得意、欢喜、盼望,闪着智慧,发着喧响。汇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国农民千百年的心声,一篇打开来就光照四野的文章。

当然,老蔫不知书,不著书,只把这一番心曲埋在心里。但我从此明白了凡人皆有文章的道理。那么,如今我们的莘莘学子、才俊少年们又有怎样的文章?又当如何倾诉畅想?

几十年过去,我遇到过不少中、小学生,交谈中原本兴致勃勃,一说起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练笔,立刻满脸愁云,张惶失措。问起个中缘由,往往无从道来。仔细探讨,才使我见出症结。于是或劝导,或指点,给些“药方”,插些路标,希望他们疏通脑络,步出幽谷。虽说“文无定则”,但我总以为区区千把字,写好文章并非易事。自忖高考评卷多年,此刻粗粗归结起来,其成功经验,或曰常见的写作障碍,大体有10端,便不揣冒昧,写出来与少年朋友共勉,与教习作文的同道切磋。

一套主张

没有兴趣——不是性格,更不是神灵,而是心态决定命运。心态不对,就无法产生写作的欲望。而心情抑郁、心态失常,又是人生常有之事。怎么办?调理呀。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推重的就是心怀天下、意若磐石、处变不惊的气质。所以,搦笔之际,切不可汲汲于眼前得失,反倒要超越小我之上,气满胸襟,神游物外,拿出些“英雄本色”来。可见,写作还常常真是一场气血性灵之战呢。当然,写作并不仅仅是战胜自己,还要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热爱人类,热爱真理,热爱自然,热爱美。总之,热爱生活!自古以来,伟人和名

作的例子,有如诗骚史迁,固不在少,究其成因,莫不有赖于志趣执着。再说了,文欲感动他人,先须感动自己。我记得幼时读林觉民《绝命书》,就感同身受,非一吐胸臆而自快不可。 失去信心——开个玩笑说,遭过挫折的人大概总会在体内分泌出一种抵制功能的液体。写作中受到挫折——老师的苛评、朋友的讥嘲、自己的不满……其实是常人常有之事,即便大文豪也难免写出败笔,这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屡见不鲜的,是锲而不舍终成功业的事例。说起来,学习语文的确需要点天分,因为语文多少有些艺术的成分。但同样不错的是,人人都有几分艺术天分,真正的天才总是很少的。所以在语文和写作面前,谁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小时候,我像许多人一样,相信农药“六六六”是试验错误665次之后才研制成功的。这个“美丽的谎言”不知鼓舞了多少人跌倒了再爬起。因此,克服自卑,学而后已,才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语)。我们中国人讲究谦恭卑己,就更需要自信和闯撞。奥地利的卡夫卡和俄国的果戈理都曾遗嘱焚毁遗稿,结果还不都因自卑险些造成遗憾?写作始于模仿,学习改变性格,缺乏信心者不妨验之。

缺乏素材——尽最大可能地参与生活,接触人生,体验事物,勤作日记和练笔。直接与间接经验共聚,事实与想象齐驱,积累写作素材难道还难么?其实,写作是可以虚构的,因为虚构并不等于虚假,正如事实也并不一定代表真实。克服只写真人真事的念头吧,开发想象,心随物游,习惯虚构,善于创造,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他人的灵魂。惟有如此,才可拥有充盈的素材,才可激发才情,孕育同情,锻造出弘毅的性格。蒲松龄当年以观察审度结合道听途说,写出不朽名作,就为我们做出了搜求素材的榜样。总之,放手参与世事,不仅有助于知人论世,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而且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艺术不止可以使人快乐,更可以使人明敏。

难以定题——常有同学为命题踌躇不决,陷于困惑。其实命题虽然关乎全局,却并不难掌握其技巧。题如文眼须顶真,但总归要巧妙自然,合于文意。首先,应参照文体——说明文不妨直白豁亮,但议论文就须鲜明或巧妙,倡导、发难、暗示、讽喻,随心所欲;记叙文命题则应艺术而巧妙,尤重意境,曲折悠远,暗示文旨,有故事或悬念意味;抒情散文的命题则需要高度风格化,使读者受到情感暗示和韵味感染。时常为人称道的一种命题方法,是小题目,大文章。做成的效果是小花篮盛大花束,丰满喜人。反之,则苍白枯瘦,形容可怜。

如何开头——“不管怎样,小说的开头就是一个门槛,是分隔现实世界与小说家虚构的世界的界线。因此,正如俗语所说,它应该?把我们引进门?。”作为小说家兼理论家,戴维·洛奇的话一语中的。但怎样引进门?据我的经验,通常可行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即欲擒故纵法。若是记叙文,则抒情或议论开头,然后转入叙事;若是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则可先叙述事件或描写场面,积蓄势头,然后借题发挥或借景抒情,引君入瓮,渐入佳境。其中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蓄势和悬念。另外,作文的通病和大忌,就是从头道来,虚与盘旋好久才进入正题,令人不耐。好的开头,往往以刁钻的角度起笔又不露形迹,至少也是开门见山。

对于开头,还应多说两句。俗语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除了上面说的,开头的重要还在于确立基调、铺垫前因。让我们看看短篇大师们的开头——

暮色浓重。大片的湿雪……(契诃夫《苦恼》)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老舍《断魂枪》)

还有什么更能表达沙俄时代人民的苦恼,还有什么更能说明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呢?这是两篇小说的开头,至于更其数不尽的成功的散文的开头,千姿百态,毋需胪列,读者自会追忆、体会和创造的。

如何开掘——破土容易,开掘却难。要让文章有深度,有蕴涵,就决不可浅尝辄止,而须知难而进,在自己和他人原本都要止步的地方开始,从辩证的、多元的、历史的、比较

的……,总之是多样的观点思考事物的深层本质,进而得出不同寻常的见解。同是写亲情,朱自清的《背影》不着一字,曲尽缠绵;同是写生活的捉弄,莫泊桑的《项链》令人唏嘘连连。作者的功力,就在把生活最深处的积淀搅动起来,给人以震撼,肤浅的文字又怎能把这目的实现呢?

如何结尾——虽然世上并没有绝对的结尾。但百试不爽的结尾方式,是在最后的引申或开掘之后,留下余韵,戛然而止。凡是不遗余力地写到尽头的文章结尾,最好,不,务必要撕掉!这里显然存在着辩证法。欲工却拙,欲圆却缺的情形太常见了,写文章时要避免还真不容易。即如我们平日交谈,似乎最费我们思量的,是那些欲言又止的暗示。再如登山,看过一番山间美景之后,最后在哪里驻足才最有趣味呢?在靠近山顶处,有渴望;在山顶,有满足;在下山坡和山脚下,就了然无趣。如此看来,哪样的结尾更好是不消说了。感悟结尾,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断接触那些不像结尾、反似开头的结尾——

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在凝视一朵小花时联想到,花开处曾是一座喧嚣了30年的大剧院在两年前被焚毁留下的废墟,由此想到一物之生有待万物之催,30年的狂笑,30小时的烈焰,再加两度春秋,然后才有他所见的小花和所写的结尾:

“对善于观察的人,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雨果《雏菊》) 这类结尾置于文章的开头,似乎也不少见。再看居里夫人曾经写过的一段结尾:

“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这个结尾短小而深邃,自然,是现代人类的神话,这就把远古的人和现代的人连接起来了。我说过,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不好的都是人造的。居里夫人发现了重大的“镭”,放弃了专利,却执着于研究自然甚至皈依自然的理想。这里的暗示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语言平淡——写作时应时时面临读者,处处心仪极致,孜孜步武先贤。务求词达心意,语表胸襟,笔走天地,如影随形,语不惊人死不休。事实上,错不在平淡的语言而在平淡的思想情感。有多少好文章都是以平实的话语与深邃的情理相结合写成的啊!没有情感要抒发,没有

思想要申说,勉强写来的文章,即使堆砌大量的辞藻也无济于事,而有了源头与活水,辞采与格调、富丽与素朴,就不难定夺,不难塑造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语言储备的问题。所谓文才的修养又并非朝夕可就之事。毛泽东曾提出过学习语言的三条途径,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想补充个意见,就是从练笔,特别是从写诗中学习语言。读些举世公认的名诗,也写些抒情写意的诗歌,从中积累语汇,凝练辞采,积淀意象,陶冶趣味。毛泽东的散文和诗歌成就已经做出了范例。

点滴建议

余下的两节,都是写作的辅助方面产生的问题了。

书海迷途——首先,为何读书?有功利说,有明智说,有娱乐说等等,事实上书的分类也大体如此。所以,读书显然是应有选择的。当代社会,书山文海,信息如潮,这就格外需要我们的精明选择。不仅要选择类别,更应选择等次。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克服二是建设。要克服我们流连娱乐、降低趣味、盲从导向的倾向,同时又要建设我们增知益智的读书生活。订好计划,争取每天都读些经典著作和知识读物,积土成山,集腋成裘,日子多了,知识、智慧和能力也就塑造而成了。否则必将随着当代纷纭迷乱的生活杂务荒废青春,虚度时光,日后临到考核评价之际,悔之晚矣。这里提到经典,是有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为什么阅读经典》为证的。同时,我也相信,经典以一当十,如临高望远,自然远胜于凡庸之作堵塞视听。 无处切磋——以文会友,不亦乐乎。同学之间,师友之间,赠答之际,议论之际,都可自觉地切磋技艺,探讨文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更可磨练性情,何其有益呀。当然了,如果日长月进,达到发表的水平,就应积极投稿,一搏文名,那样更可印证自己的选择和奋斗的成果,岂不美哉。

篇二:谈谈学生的作文障碍

谈谈学生的作文障碍

作者:范治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种心理障碍,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往往立意挂帅,道德挂帅,使学生不敢讲心里话;教师不自觉地会用一个公共模式套住学生的话语。因而使学生的作文很难走出假话作文的阴影。为此必须抛弃不能与时俱进的旧观念,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作文;障碍;改革

“作文作文,见到头疼”,这是挂在学生嘴边的口头禅。每当我宣布下节课上作文课或拿着作文纸走进教室时,学生就会怨声载道,“又要写作文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有作文障碍呢?这恐怕得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了。

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为什么要强调真情实感?因为学生难做到。为什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作文评判标准使学生畏首畏尾。于是学生们不得不“思想健康”起来,乐观起来,千方百计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时,他们心中哪还有一个大写的“我”字? 其实,我们的写作教学一直走的是“代圣贤立言”的路子,把文章当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这种情况下,抒写忧郁心境的、表现失望情绪的、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等等,自然是格调不高的。2001年第10期的《语文建设》上有篇文章叫《聚焦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今年高考中,有位考生的作文叫《丢得好》,文章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讲诚信吃亏。结果这篇文章在阅卷组传阅时形成了两中对立的观点。一种认

关于障碍的作文

为该文立意错误,另一种则认为该文不人云亦云,有创新。最后阅卷中心组折中了大家的意见,给该文打了40分。

在《聚焦高考作文》一文中,安徽芜湖市教科所的孔立新老师评论道:“我们常常把时下的政治标准与价值取向当作立意的唯一标准,从思想品德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而不愿意让学生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这正是造成学生作文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话。

我把《丢得好》一文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觉得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把诚信抛弃掉才好,恰恰相反,作者表达了对诚信社会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生活中“讲诚信吃亏”的不满与无奈。

为什么只允许存在给诚信唱赞歌这一种形式,而不允许愤世嫉俗,不允许触及较敏感的社会现实呢?中央党校教授李书磊博士在他所著的《为什么远行》中提到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李教授在北大读书时,一位美籍教师让学生用英语写篇作文《我的母亲》。这位教师在看完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样写的。美籍教师用手指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师生的表达,都大体有统一的套子。如,写青松,必须联想先烈;写石子,必须联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医生、护士;2001年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风琐谈》中有句话说得好:“认为真理只有一种表达,而且模式一旦形成,就带有统治一切文体的天然权利,不许别人说不同的话,也不准别人采用别样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非常荒唐可笑的逻辑。”这就是造成学生作文障碍的原因之二。

可怕的是,这种“逻辑”一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都将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有了这两点直接原因,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人格”,写出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假话作文”。

此外,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奇特的扭曲的现象:其一,“少”与“多”的反差。语文课上,无话可说,课后的话却滔滔不绝;作文课上冥思苦索,搜肠刮肚,而在日记、在给朋友和家人的信中,却有可能下笔千言。其二,“真”与“假”的反差。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公共场合表达的言谈与文字,并非真情实感的话,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而在日常言谈、书信、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破除学生的作文障碍,就必须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走出假话作文的阴影,亮出自己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不能与时俱进的旧观念和陈旧的、僵化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师只有先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而后才能放开学生的手脚,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编辑 代跃先

篇三:作文心理障碍

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己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那么,形成这一心理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一、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都是为考试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发展服务的。作文没有成为学生表达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工具,而成了老师获得好评,学生获取高分的手段。

二、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常常只是把教材上那些多年不变的老题布置下去,加以笼统的指导,规定一个作文完成的时间。教师成了教材中作文任务的落实者。

三、过于注重模仿,缺少积累和训练。泛滥的作文辅导书和作文选成了孩子们的完成作文的“最佳”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例,从中可以习得写作方法、技巧,获得丰富的语感,积累大量的语汇。

四、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高”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文的“怕”和“烦”。我们一直不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他们的语言表达还处于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我们硬要孩子写出语言优美、立意高远的文章来,岂不是为难孩子吗?如果孩子看见“桃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他们就懒得去摘,如果你逼他们去“摘”,他慢慢地就会产生畏难、厌烦的心理。

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心理,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呢?在大语文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偿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排除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落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根本。

1、要正确理解模仿的作用,并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作文。 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模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龄前期的儿童成功地学习和掌握了口头表达能力,几乎完全依赖于模仿。

2、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既然语文学习具有多通道的性质,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不能把作文训练限于课堂教学一个通道,而应把学生引导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丰富自己语言的能力。

3、根据语言学习长效积累的性质,小学作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上多下功夫。

语文是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具有“随身携带”、随用随取的优势,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那种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是个好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范文的“熟读成诵”,可以达到长效积累的目的,当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就往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进而可以“随用随取”了。

当然,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四:中学生作文障碍浅析

中学生作文障碍浅析

所谓障碍是指挡住道路,使之不能顺利通过,阻挡前进的东西。作文障碍是指在作文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影响写作水平提高的因素。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许许多多,如何认真分析研究,帮助学生克服作文上的障碍,并使之收到效果,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影响学生作文的障碍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一类是学生写作天赋障碍。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或在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一向会被认为他们自己是有创造性,有写作天赋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东拼西凑来的作文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什么天赋的。所谓天赋,即个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这些特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遗传而来的特性,另一方面是由一个人生活初期的发展条件产生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天赋条件是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它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天赋条件固然重要,但如果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势必造成错误的认识。大量事实表明,如果仅仅具有良好的天赋个体,没有后天环境中良好教育的影响也难以形成较好的写作才能。享有“唐宗八大家”美誉之一的王安石在他的《伤仲永》一文中为我们描绘的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仲永,从小被他父亲当作赚钱的工具,带着儿子到处卖文行乞,从而泯灭、扼杀了一代人的天赋,最后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不正是说明失去良好的后天教育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吗?有写作才能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毅力的人,心灵勤奋的人,对写作入迷和忘我的人。

天赋有障碍不可怕,问题在于如何克服天赋障碍?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没有话写”。一句妄自菲薄的口头禅不知泯灭了多少中小学生的写作智慧,如果动辄轻易认定自己没有话写,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并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我就是缺乏写作天赋的人。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常常在心理上自我暗示:我有话写,我能写好,只要我努力,我也能成功,我很出色。长期的暗示能够焕发自身的活力,在学习中才会学得主动与投入,才不至于背着一身包袱吃力地学习,学习也才会轻松。由此会产生诸如想象、直觉、灵感与肌体的神经,心理的错觉,精神的视野,思维的感官,情绪的状态豁然贯通。克服天赋障碍的另一办法是一个“勤”字,勤能补拙,语言的丰富与技巧,都可以从勤读中获得,再就是勤写、勤练。唐代诗圣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之说,我们的学生现在如果要求他去读万卷书恐怕也不现实,但如果能利用课余时间读上个十几本,几十本优秀作文,或者有关写作知识方面,作文训练方面的书,或者有关中外名篇名著,我想我们的学生将会从中大大受益。关于读书还应有个方法问题与选择问题,常言道:“开卷有益”。对于这句话,今天看来还应本着一分为二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问题在于开什么卷,我们现在学生手上的书五花八门,有名著、有优秀作文,各种杂志,也有科幻,武侠小说之类,还有卡通、艳情小说,黄色书籍之类,总之,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精品、赝品、黄品、毒品、杂品、烂品,应有尽有。如何引导学生开卷,不仅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关

系到学生思想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同时我们应提倡一个“勤”字,还应克服一个“懒”字,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懒散的状态和养尊处优的状态之中,他身上的活力就不可能调动起来,他的感官,神经,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状态。那些“我没有话写”的学生说穿了实际上是一个“懒”字作怪,不愿开动脑筋的具体表现。“天才出于勤奋,智慧出于积累”最能说明也是最能克服作文天赋障碍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类是作文话写不好障碍。作文话写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察上的困惑,练习作文主要应立足于生活,要从观察生活起步,很多学生由于对生活缺乏观察或者“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什么而又看不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就给人以“空洞无物”的感觉,确切地说,是一个材料问题,一般来说,会观察的人较之于不会观察的人在起跑之前就已有更多成功的希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一是在观察中尽可能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看、听、动等,使大脑对事物能从各个方面加以分析综合,形成完整全面的观念,观察事物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还要学会内在观察。如“我早就看透了他的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法的运用。内在比较是发现本质的重要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差异,白糖与食盐都是白色晶体,如何区别,只要品尝一下就能鉴别。另外,“小中见大”的观察方法,也可以从细小的方面看到事物的重大本质。还可以从“多面观察”中学会“辨别真伪”。二是观察时不仅有感官的摄取,同时还要有心灵与情感体验的伴随。三是观察时要有语言的参加,语言概括现象,可以提高知觉观察的质量。

其次是作文材料平谈。作文课上,赛场上,考场上,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尤其是命题作文常常不停地摇头。他们困惑的是头脑这个材料仓库里的材料太贫乏、平淡。他们叹息自己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事迹,没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响彻云霄的嘹亮号角之类材料。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尽是些普通而平凡的人物或者细小而琐碎的事物,如何能写得出思想闪光,读者爱不释手的优美文章来呢?我们应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凡人琐事之类的平庸材料,表面看去,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实则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精神眼睛”,匠心独运,就能挖掘它们蕴含内在富有诗意的生活中的美。一样能成为表现灿烂生活“一角”的艺术珍品。比如给材料增加亮色,写人物的闪光点,运用联想,找事物的凝聚点,抓事物的交接点。什么是事物的交接点,比如:在黑夜与黎明的交接点上,不就是太阳的庄严诞生吗?在死亡与新生的交接点上不是有革命的伟大力量吗?日常生活中知错不改而身陷囹圄的交接点就是噬脐莫及,诚实与勇敢的交接点是坦白,学会把别人当作镜子和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交接点是心中看见别人等等。作文话写不好的原因还表现在作文偏题离题,作文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等多方面,这些除了材料方面的原因外,还在于语言表达技巧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类是作文能力平庸障碍。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

所谓认识能力是指我们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满足于陈说已经发生的事件,或用已有的事件来映印已有的某一观点,领受人们惯常的感觉,不见主体意识,求新意识和价值意识。如何克服作文认识能力障碍?首先应不拘泥于陈说,要培养自出心裁,别开生面的能力与方法。如何培养?第一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习惯与现状,要敢于标新立异,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事物或问题上,感觉总是不同的,具有浓重的主体色彩,每个人都可以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或者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并且借助客观事物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第二是寻找感情的喷发口。感情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而感触的独特性则要求根据自身的体验选准感情的灵敏性,丰富的感情只有在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上喷发,才有个性。

如果说认识能力是奠定作文活动的心理基础,那么作文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文章就是思维通过文字中介得以“物化”的反映。思维活动贯穿着命题、立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修改定稿整个写作过程。所谓思维能力平庸,就是不能自觉、灵活地运用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有所发现的障碍,克服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人们思想翅膀的双翼,只要你张开思想的翅膀,写作就会不断创新。

再就是作文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不能有效地从生活中搜索写作的新信息,构思常常落入旧的陷井,旧材料变幻不出新意,缺乏敢于怀疑,否定与挑战意识,不能站在时间、空间的高度进行新的构思。不相关的写作素材无法融合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新生命等等。学生创新能力为何平庸?多数只是从作文内容上找原因,而忽略了从思考方法的角度上寻找出路。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利用外界刺激产生新构想,用“脑力激荡”突破困境,退一步转换思考方向,倒过来思考,换位思考,跳出框内思考习惯,朝四面八方想,运用发散性思维等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要敢于大胆对旧有事物怀疑与否定。因为只有否定旧事物才是产生新事物的前提条件。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写文章也应当是这个道理。运用思维联想也是培养创新思考方法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深入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群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还要研究个体。不仅要研究指导学生作文的内容,还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从思考方法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只有全方位的研究学生,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指导来一个创新,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克服作文上存在的种种障碍,从而使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无论在平时作文,还是在作文大赛或在考场作文中来一个较大的提高。

篇五: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

所谓在情境中作文,就是把情境引入作文训练全程,由“情境”到“作文”,引导每次作文训练,都重视通过创设一种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的欲望与热情,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感受与体验的同时,使学生确实有丰富的材料可写,有真实的情意可表。 教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设情境:

1、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我在指导写《----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我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我从小便患上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鹰”的字型,因为我看不见黑板,便格外用心地听,只听老师到“鹰”字里面有个“双立人”??我错误地领会成是这样一个字“鹰”,于是在课后听写时,我因为错了字而遭到老师的指责。唉,都怪这双近视眼,心里别提多苦闷了。然后,当我要求他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脑;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苦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公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 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开办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参观等活动。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动水。

(三)用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公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不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第一次抱母亲》中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作文教学前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程序中来,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恣多彩的写作情境,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读与写结合,启发学生从读中悟写与学写

将读与写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悟写、学写,这是促使学生爱写、会写、能写的又一重要举措和途径,也是我国宝贵的传统作文教学经验。

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 1 )指导学生“读后写”,以读带写

( 2 )引导学生“写前读”,以读促写

( 3 )启发学生“写后读”,以读助写

(三)先放后收、缓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作文并享受成功

先放后收、缓收的实践策略

( 1 )把作文引向学生真实生活 ( 2 )优化学生作前指导的内容 ( 3 )把评改的优先权还与学生 ( 4 )评定要格外注重欣赏鼓励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