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暑假让人欢喜让人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3:19 作文素材
暑假让人欢喜让人忧作文素材

篇一:员工培训,让人欢喜让人忧

员工培训,让人欢喜让人忧

作者:刘艳霞

来源:《职业》2007年第04期

人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资源,要发挥出这一资源的无穷潜力,不仅需要搭建一个宽广的舞台,还需要做好“保养”,于是“培训”首当其冲地成为企业和员工都必须慎重面对的关口。员工们如何看待企业培训?企业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员工的培训效率呢?国内著名人才杂志《职业》联合知名人才网站中国企业人才网、中青在线人才频道共同展开了员工培训满意度调查。

可喜:培训满意度有所提升

转变一:员工培训纳入大多数企业计划

虽然时常听到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抱怨,但大多数企业的观念和实际行动已经有所转变。在此次调查中,已经有64% 的单位有专门的员工培训计划,但36% 的单位仍缺乏专门的员工培训计划。随着企业之间人才竞争的加剧,是否建立培训制度已经不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了,完善的培训制度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尊重,更成为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法宝。 转变二:培训状况总体满意度高

仅有条款详尽的员工培训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满足企业需求和员工实际需要的培训制度。企业培训主要面向企业员工,员工的满意度自然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此次调查发现,在已经建立培训制度的企业中,有74% 的员工对目前本单位提供的员工培训总体上还是满意的。和以往调查中出现的低于40% 的满意度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已经逐渐从重视培训的量向质转变。

转变三:单位的培训方式多样化

你对单位目前工培训的总体满意度员单位提供的培训方式不少单位根据行业特点和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日益多样化的方式为员工提供培训便利,避免“一刀切”的现象。目前单位提供的员工培训方式包括:员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单位只提供时间支持,单位内部上层对下层的导师制度、内部课程各占22.73%;单位邀请培训师提供内训和单位派员工到培训机构学习各占13.64%;员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单位提供资金、时间支持占9.09%;还有18.18% 的单位采取了公派出国、调总部实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

培训频率也得到提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14%的员工对企业培训只能远观,接受过一年(含以上)一次培训的占14.29%,半年一次培训的占32.14%,一季度一次的占21.43%,每月一次或以下占21.43%,视工作需求,不定期的培训占3.57%。

在单位和员工的心目中,“培训”不再与几百人的大课划等号,培训开始回归其本来目的——从提升个人绩效入手,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因此个性化、人性化日益成为企业培训制度的品格,也成为员工呼声最高的培训要求。

转变四:培训目标定位高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意识到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而不再将培训的目标仅仅定位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定位在与现有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培训方面。调查中57.14% 的单位以对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有利的软性技能的提升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比重超过了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能力培训的比例。

转变五:员工选择余地扩大

由于单位中员工之间,教育程度、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均参差不齐,因此培训内容、层次和需求也就难以整齐划一。而员工培训的效果怎样,关键还在于员工对培训的需求程度有多高、渴望有多强烈,主动性有多强。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强迫员工接受培训,也只能留住了人,留不住心。从本次调查结果看,61.54% 的单位不会强制员工参加内部培训;另外当问及你是否认为单位应该强制员工参加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列入年终考核的调查结果来看,75% 的员工认为不应该强制要求参加培训,而应对培训项目进行合理划分,只有一少部分可以要求强制参加并列入年终考核。培训专家也指出,培训可以个性化,甚至可以搞自助式培训,但培训毕竟不是福利,切不可放任自流,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带来企业的发展,如果任由员工各自为政,不仅不能起到提升组织绩效的作用,更有甚者会让企业面临“一培训,就流失”的困境。

转变六:企业内部培训效果有提升

从员工对企业内训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因本单位的培训无法满足需要而参加外部培训的仅占36%。在这个培训业空前繁荣的时代,各种培训课程不断被引进,不断被追捧,HR 部门已经能够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设计出尽可能全面的培训计划,在不少企业,内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和培训市场发展同步。

甚忧:培训仍然迷雾重重

尽管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在企业的不断努力中得到完善,员工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但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培训的几个尴尬困境依然存在,员工的抱怨有所减少,但依然尖锐。

困境一:培训制度难以持之以恒

制度再完美,却是纸上谈兵;热情再高,不能持之以恒就无法收到实效。在不少企业中,老板或HR 部门一拍脑门就能产生一个制度或开展一次培训,但之后制度的执行和下一次培训

则变得遥遥无期起来。在此次调查中,只有35% 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的培训制度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其余的被调查者则对培训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了质疑。专家指出,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个人、企业的改进也是循序渐进的,那种希望通过一次培训就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无异于揠苗助长,只能事与愿违。

困境二:企业培训依然难讨员工欢心

此次调查中,只有18% 的员工感觉参加完企业培训后效果明显,64% 的员工认为效果一般,还有18%的员工认为没有任何收获。在对单位整体培训情况的诸多不满之中,25% 的员工认为单位内部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时间安排不合理。而且只有39% 的被调查者了解单位培训计划及其中与自己相关的内容,38%的员工则依然被蒙在鼓里,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培训。

面对这样的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企业和HR 部门也是颇多委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培训需求不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企业只是在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临时安排培训工作,仅仅满足短期需求和眼前利益。二是监督手段不力和沟通渠道单一,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同时培训期间的优厚待遇,使人们常常把培训当成了一种福利,没有充分感受到工作竞争的压力,自然就不会发挥出培训应有的作用。三是成果转化环境的缺乏。接受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企业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的工作,让培训后的员工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这成为“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提升企业培训效果是一项长期工作。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查和分析员工培训需求,这样的调查工作不应该成为随便填填问卷、找几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那样的走过场,而要HR 部门和直线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员工中去,也不应该是一年一次,而应该随时关注企业发展与培训需求。

困境三∶外部培训之路受阻

培训是单位的事情,也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少职场人士都会主动参加一些外部培训,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面对内部培训,企业怕煮熟的鸭子飞了,面对员工自主参加的外部培训,企业仍然难以释怀,常常为员工参加培训设置重重障碍。在员工对单位培训制度的五方面不满意中,企业对外部培训的态度首当其冲,31.25% 的被调查者不满于单位对员工自己参加的外部培训设置重重障碍,例如在请假制度上百般刁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为员工办理相关手续、在升职加薪时对员工充电成果不予承认等。其实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员工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不仅表明了他们对职业发展的期许,更表明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表参加完单位提供的培训,你感觉明他们愿意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潜力,这样有活力、有积极性的员工即使充电内容与本职工作无关,也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精神面貌,企业又何必“谈虎色变”呢?

困境四:培训成了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培训的目的是提升,让职业发展之路更宽广。但我们看到的往往却是,单位对于培训出来的员工严防死守,怕人才流失;员工想接受培训,但严苛的培训服务协议又让他们感到,企业对他们不是尊重、爱护,只是利用。于是严苛的培训服务协议在五大最不满意点中名列第四,有1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

企业培训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这一点无可厚非。人才希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愿望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但问题的解决不是待到冲突发生之后才提上日程。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培训应该属于整个人才选拔计划中的一部分,从最开始的人才选拔中就要挑选赞同企业发展愿景的人才,有了一开始的识人善任,才能降低培训“人财两失”的失败率。而内心真正认同企业的人才,也能在企业为其制定的一系列培训提升计划中,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高度,而不会感到有所束缚。

困境五:培训需求反馈渠道堵塞

培训也是员工权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你是否为了自己的培训需求,或对公司培训不满,而向公司反映过意见”的调查中,77% 的员工的回答是没有,只有23% 的员工勇敢地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反馈渠道不畅,使员工的培训需求无法得到了解,信息不畅、沟通不良,培训计划就无法及时修正、补充。而到头来,你最希望所在单位在哪方面进行改进对于单位的培训最令你不满意的是企业、员工的抱怨依然无法得到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

与员工的不积极相对应,不少被调查者认为做好培训,需要依靠多方努力。此次调查中,52.94% 的员工认为最需要人力资源部的努力;35.92% 的员工认为最需要高层或老板的重视;11.76% 的员工认为最需要部门领导的努力。专家指出,直线部门是离员工最近的部门,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前线,因此直线经理也应该成为半个HR, 掌握最准确及时的培训需求信息,积极应对变化,配合HR 部门的工作,才能推动单位整个培训制度的完善。

关于对新的一年企业培训的希望,有42% 的员工希望得到与现有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培训,58% 的员工希望得到对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有利的软性技能的提升培训。谈到对单位培训制度改进的希望,31.82%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单位改进的是对员工的外部培训提供支持和鼓励;27.27% 的员工希望单位实行自助性的培训制度,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22.73% 的员工则希望单位的培训方式、讲师都提升一个层次;希望单位因人而异,制定培训内容和频率、为员工参加培训提供资金、时间支持,与接受单位出资培训的员工,签订更合理合法的服务协议以及其他各占4.55%。

众口难调,培训无疑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大到组织架构,小到一份培训调查表,涉及诸多方面、各个环节,耗时耗力。但一旦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带给企业的将是一群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员工、不断提升的企业绩效和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那个时候,又有谁能说,员工培训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篇二:合作学习,让人欢喜,让人忧

合作学习,让人欢喜,让人忧

摘 要: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在世界各国教育界运用,但我国运用此种方法却相对较少。通过介绍合作学习的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形式及应用,对合作学习做一简述,希望对观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涵;应用

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规定,倡导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表明“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合作学习虽然在国外流行多年,但在我国合作学习刚起步,研究相对滞后,普及率也不高,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此,笔者就合作学习做一阐述,希望能够为教育者带来一些帮助。

一、合作学习内涵及基本要素

1.内涵

我们对世界各国的有关合作学习的专家关于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做一统计,发现合作学习或多或少涉及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一种互助活动;三是合作学习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四是合作学习以每个不同小组在达成所定目标的过程中总体成绩是奖励的依据;五是合作学习是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分配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表达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系

统地利用动态教学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依据,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2.基本要素

当前,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有五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积极互赖、面对面相互促进、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积极互赖要求学生之间不仅要为自己学习负责,更要为小组的其他成员学习负责。面对面相互促进要求学生要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彼此促进,共同进步。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都承担学习任务,并且要充分掌握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还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自担。社交技能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有用的社会交往能力,用以进行更加多、稿纸的合作。小组自评要求每个小组定期进行评价活动,检讨在活动中的不足,正视自我在活动中作用的发挥,保持小组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多样,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

1.小组竞赛法(team games tournaments)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形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进行混合编组,共同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后选择成绩相当的小组,互相竞争。

2.小组总积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这种形式与小组竞赛法很相似,不同点只在于评比方法上,该种形式将每个小组成员的分数转换为小组的总结分。

3.交叉法(jigsaw)

将学生分了小组后,给每个小组成员不同的问题,再将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进行研究,之后各回各组向本组的成员阐述自己问题的答案。

4.小组学习(group investigation)

将小组看成一个整体,而每个成员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每个小组在内部交流以后,再将自己交流后的内容向全班报告。

三、合作学习在应用中的优缺点

1.合作学习精神缺失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常被大家认为是一种“装饰”课堂的工具,真正的合作精神应该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学生却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只是“过场戏”。“合作学习”本是重要的环节,但是却沦为了课堂的点缀,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学习,不仅耗时多,收到的成效微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还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致使他们养成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

如,在牛津7 a unit 4 food中,在教了有关食物的单词后,操练句型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其实句型很简单,只要把食物的单词直接运用进去就可以了。“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2.教师引导错误

在合作学习上,应该弱化教师指导。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发生错误,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是指导者。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更是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牛津8 a unit 4 wild animals 中,学了很多的野生动物,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can we protect wild

animals?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在小组中大家一起思考组织语句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为了节约时间,在没有让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怕自己说错,不愿意起来发言,就“冷场”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正确扮演在课堂中的角色,确定合作要达到的目的。

3.不能做到平等合作

合作学习应该是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发挥集体智慧的优越性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现实中通常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学习能力较强、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参与热情较大。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难以发挥,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遇到了种种困难,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担忧,只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我们以后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李建萍.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外语

学刊[j],2012(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学)

篇三: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解题神器”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解题神器”

作者: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6期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教育是大学生和成年人青睐的学习方式,现在,中小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一夜之间,服务于中小学生的所谓作业解答“神器”出现在网络上,如“作业宝”、“问他”等软件。据百度百科描述:“作业宝是专业的中小学试题答案解析网站,收录试题近500万道,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网站页面简洁清新,用户通过输入试题内容进行检索,即可查询到试题答案和详尽的解析过程。同时,网站提供社会化的试题解答服务,学生可通过新浪微博发布试题内容并@作业宝,快速获得作业宝网友的人工解答。” 作业宝声称,要“帮助中小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解题技巧,快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支持教师教学工作,作业宝针对全国实名认证教师用户,免费赠送终身VIP账号”。

同时,作业宝启动“陪伴成长”一对一帮扶计划,招募大批志愿者与贫困、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小组,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信、电话、见面形式开拓学生眼界,提升思想意识,达到陪伴成长的目的。

2013年9月24日“问他”上线。“问他”是广州百田创建的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习题作业问答网站。该网站目前收录了中小学数理化大部分的知识点,包含不同版本的教材和科目,题库每日持续更新。同时每日100名教师同时在线,保证快速准确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习题疑难解答服务。

这些作业解答“神器”的出现,给学生做作业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担忧:学生还会独立完成作业吗?

(本刊编辑部整理)

专家评析

广东中山大学 王竹立副教授:

网络时代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联主义创立人西蒙斯认为,今天“知道在哪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知道怎样”更重要。网络时代学习就是连通,学习就是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作业宝”、“问他”之类网站的出现,可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学生通过“作业宝”和“问他”寻求对不会做的问题的解题指导乃至答案,本身就是一个连通式学习过程。它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教育不公。至于教师担心学生会因为这类网站的存在,不愿意自己思考,而直接去寻找答案,也不无道理。解决之道不是禁止学生课

后去上这些网站,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多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课后少布置一些简单机械的作业,多布置一些综合分析和协作探究的任务。此外,教师应该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渐向先进理念的倡导者、学习技术的领跑者、网络公开课的讲授者、优质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创新思维的培训者、网络“碎片”的整理者、学习经验的传授者、学习科技的反思者、学习理论的建立者等角色转变,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写作”这网络时代的五大学习技能。

专家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王铟副教授:

作业解答“神器”的出现,给老师带来“学生还会独立完成作业吗”的担忧是必然的。因为,以教书育人为职的教师深知,完成作业不单是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新知的必要环节,更是促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操作中体验人生和经历成长的重要过程。因此,研究和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使作业真正发挥其本质功能,一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介不断地涌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类的学习。在这次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本应只是出现那些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信息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然而,各类“解题神器”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与教育和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责任的缺失,是对传播理论中“把关人”作用的故意放弃。开发和运营“解题神器”的经营者是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环节的把关人,他们本应做到对发布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控制,更要对受传者的信息利用方式有负责任的判断。既然这些经营者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了。

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在现今这种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促使学生依然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教育内容。

篇四: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

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

作者:潘文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和注重体验与感悟的理念,许多教师乐于选择凸现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而课堂表演就是受到追捧的形式之一。诚然,新课程理念,让许多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低效的教法,代之以自主、合作、体验和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理念的进步,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有些年青教师虽然运用的是课堂表演等新的教学形式,但是,并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难以掩盖实质上的低效或无效,这又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笔者最近所观摩的公开课中,有三节课运用了课堂表演的形式,其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听课后不禁发出“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叹。三次表演,尽管就场面而言,学生主动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实现教学目标,有的拙劣或滑稽的表演甚至破坏了应有的课堂气氛,背离了应有的教学情境,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三次课堂表演为什么均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其症结在哪里呢?依笔者的浅见,上述课堂表演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表演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指导和调控,在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的缺失……

例如一位教师教授《庄周买水》,上课伊始就安排几名学生表演庄周买水的全过程。然而,我看到的是随意篡改的情节,过度夸张的表演,节奏过快,演员上下场像走马灯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庄周更是拿着扇子,踱着方步,一副乐哉悠哉的样子,看不出一点愚拙、焦急与无奈,课堂不时发出哄堂大笑的声音。随意的改编和夸张的表演近乎网络中的恶搞,把喜剧演成了闹剧,除了滑稽可笑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呢?这种表演耗时长,效率低,值得认真反思。表演的低效主要在于表演失度,表演失度在于教师指导意识和调控意识的缺失。

一位教师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让学生即兴表演杨绛与老王最后相见的场面,表演的学生是临时推荐的,没有充分的准备,演老王的男同学推门后就径直走进来,两手空空,站在那里,一脸茫然。演杨绛的女同学,开始一怔,随即想起说台词——“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说完,两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因为本来该是一个伸手递东西,一个伸手接东西的动作,可是此时“老王”两手空空,表演难以继续。面对尴尬的场面,“观众”哄堂大笑,本来悲情的场面变成轻佻的哄笑,表演就此中断。《老王》一课表演失败的原因在于运用表演的目的不明,表演准备不充分,指导和调控不力等多方面因素。

另一位老师上《雷雨》一课,让学生表演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见相认一场戏,当“鲁侍萍”怒斥“周朴园”时,“演员”突然忘了台词,在短暂的停顿之后,自己“扑哧”笑出声来,随即蹲缩到讲桌后面,不见踪影,引得全班学生前仰后合,大笑不止。悲剧的氛围全被破坏了,表演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雷雨》本身是话剧剧本,非常适合表演;效果不佳,是因为演员忘词儿,破坏了应有的情境,还因为教师缺乏救场的经验和机智。

上述的表演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并不意味着表演这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适合于文本和恰到好处的表演是必要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它的优势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而要使课堂表演获得成功,收到实效,就应该明确以下问题:

一、要明确课堂表演的目的和课堂表演的作用。

一般来说,课堂表演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词句、再现文本的情节、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展示文本人物性格和把握文本的主旨等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恰当地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本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感受。课堂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个性,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包括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课堂表演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文本,其表演目的也应有所区别,表演之前,备课之时,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自主学习等理念的正确理解,缺乏对课堂表演目的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表演者的正确引导,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毫无效率的表演现象。

从上述的三个例子来看,《庄周买水》的表演,目的是再现故事情节,感受庄周的无奈,认识文本的讽喻意义。运用这种方式比让学生简单的复述更新颖,更有趣,如果表演恰当,效果会比复述更好。《雷雨》的表演应该是想把学生引入剧情,在表演和观看矛盾冲突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思考文本的思想意义。《老王》的表演目的则不甚明确,大概是想让同学体验、感受“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样子,以及“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的吃力的动作。也可能是想让同学品味“镶嵌”等词语的表达作用,因为教者是在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时让学生即兴表演的。如果真为此目的,我认为课堂表演,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学生无论外形还是年龄,与老王都相去甚远,要再现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原貌,谈何容易。即使表演到位,也不如让学生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来得实在、有效。而事实上,表演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种选择是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对表演的目的不甚明确,对表演的作用认识不清,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过分地依赖了表演的形式。因此,倘若选用课堂表演,教者首先必须明确表演作用和目的,并且能预见表演的效果,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如果不能保证表演的质量和效果,就宁可舍弃这种形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剧本”,尊重原作的精神。

阅读教学可以运用课堂表演形式,但要选择合适的“剧本”,要尊重原作的精神,避免过度的夸张恶搞。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不是完美的,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表演,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靠表演来实现的。只有合适的“剧本”(课文或课文片段)和忠实于原作精神的表演,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原作的情节,真实地体验原作中人物的情感,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内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原作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相反,不适合表演的课文,强

行表演,或者适合表演的课文却肆意地夸张恶搞,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削弱教学的效果,甚至背离教学目标。

前例中《老王》一文,情节性不强,动作性不强,对话也不多,适合反复诵读,品味朴实而隽永的语言和内敛而沉重的情感,而无需表演,也很难表演。教者选择表演的形式教学,是不明智的。应当明确,尽管表演的形式新颖活泼,颇受青睐,但是,表演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表演,表演的作用是有限的,绝不能滥用。如“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样子,是静态的,“镶嵌”一词也是静态的,是不适合表演的,为什么一定用表演的形式教学呢?

《庄周买水》原文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者庄周弃文从商,想养鱼致富,他为了买水,不停地奔走于东海、河伯等处,结果空转了一大圈,还得拿上花了高于原价几十倍的现款买到的一纸提货单,赶车载桶再赶往东海去取水。作者意在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社会现象。故事的主人公庄周是“不识水性”的文人,他初次下海经商,处处受阻。买水过程,反映出他的愚拙、焦急与无奈,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深深同情。此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适合表演,但“演员”夸张恶搞,表演过火,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的效果。许多情节的改编(如人名、地名和动作表情等),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仅仅是为了夸张、搞笑、吸人眼球而已。主人公“庄周”拿着扇子,踱着方步,一副乐哉悠哉的样子,看不出一点愚拙、焦急与无奈,似乎根本就不关心自己能不能买到水,花多少钱买到水;也无法引起人们同情,更不能激起人们对“官倒”的憎恶。这种表演,尽管场面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质上没有真实地再现情节,没有准确地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影响了学生(包括表演者和观看着)对原作深邃的思想和严肃的主题的认真思考和准确把握。因此,情节的改编,要尊重原著的精神,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要预测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表演还需要教者适时的调控和师生适当的评价。

学生的表演与演员演戏不尽相同,学生与演员的表演经历和表演技巧差距悬殊,更何况专业演员有现成的剧本,有固定的导演,有反复的排练,其表演效果也往往是很理想的,而学生的表演水准和表演效果,自然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拿专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临时参与表演的学生。但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是不能完全放之任之的,不能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价,否则,表演就可能失控或中断,即使没有失控或中断,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流于感性和肤浅。有经验的教师总能自如地适时地调控课堂,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或组织学生互评。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才是有序且有效的。

还以《庄周买水》的课例为例,当表演结束后,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议一议,评一评,说说表演是否到位,与原文有多少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原文的情节应该是怎样的,人物的神情举止是怎样的,人物的个性与情感是怎样的,我们对剧中人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提出并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前面本来过火的表演有了价值,才能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向原文,引向深层的理性的思考。《老王》课例中的表演尽管中断了,但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评价——为什么演不下去了?有没有把“镶嵌”的样子演出来?“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是怎样的情形?

“镶嵌”一词有怎样的表现力?如此的讨论与评价既可以弥补表演的不足,又实现了品味词语的教学目标。《雷雨》和《老王》两个课例都出现了因表演中断或失当而引起的笑场。那么如何避免笑场呢?当学生笑场时,作为老师应该怎样调控,怎样重新把学生引入情境呢?这要因具体的情况而定。如《雷雨》的表演是因忘词而笑场,教师应该及时地提词儿,或提前指定临近的同学提词儿;《老王》的表演笑场是因为忘了准备道具,这是准备不足,教师应提前准备,或提前告诉他们进行无道具表演,就可避免此类问题。表演中一旦出现笑场,教师就要及时地机智的调控、救场,重新把学生引入情境。具体的办法可以是播放适合情境的音乐或课本剧视频(事前应早有准备),可以是教者的即兴朗诵,可以是更换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的反复诵读,最后还可以是停止表演,及时点评。笔者曾作过尝试,这些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当然,完成这样的调控是需要教者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机智作保证的,不是任何教师轻易能够做到或做好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恰当地运用,任何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组织和调控,任何一次课堂偶发事件,都需要教师用经验和机智来化解,表演更不例外。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总之,选用表演的方式教学,既要选好教材,选好切入点,选好“演员”,选好时机;又要准备充分、调控及时、评价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切实增强课堂表演的实效性,实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标,才不会让人重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叹。

潘文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篇五:网让人欢喜让人忧

网——让人欢喜让人忧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临近,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发展速度快,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集中体现。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地隐去,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这是无法在现实中用任何屏障来隔离开的。然而网络信息的纷繁芜杂又给我们出了道不折不扣的难题。

青少年与网络:

近来国际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特别快,尤其是2001年,几个月来上网人数已是2000年的两三倍,这里面很有一部分是青少年。据调查,在大中城市中,青少年接触过网络人数占青少年总人数的70-90%。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27%的用户通过MODEM上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而且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但是仍然有不少青少年去网吧

大多数的青少年朋友上网最多的工作是,交朋友、聊天、玩游戏、查资料。其中最有价值,最给人带来收获的是查资料和学习,但在青少年上网时间中它还占不到5%,而且这5%有一小部分同学涉足太少。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能很好地使用互联网。他们在网上查资料、学知识、结交学习上的朋友、谈学习心得,当然在特别累的时候,他们也玩一会游戏。

网上交友是青少年目前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这种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同辈的交往,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种在网上驰骋万里、叱咤风云的“小网虫”,往往只是“网呆子”,一旦下网走向社会,也许就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互联网的灵魂在于交互,而交互的最直接表现则在于身处异地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无限是网络的本质。恰恰是网络自身的虚拟性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从而实现了最纯正的心灵上的碰撞。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聊天毫无疑问被推为首选,而青少年对朋友的渴求更是促成了“聊天一族”的迅速窜红。OICQ注册用户已经势如破竹的突破了5000万,同时在线人数也超过了100万大关,社区WEB聊天室的火爆登场,语音聊天的甜言蜜语,因此有人疾呼网络已经堕落成了廉价聊天工具。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的利处,拓宽视野也好,交朋识友也罢,然而其后面终究有一个尺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不如就举个事例——

小春是位天性活泼的姑娘。14岁的她,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除了喜欢看些关于影视明星和歌星生活的报纸杂志之外,就是到网吧里聊天,与网友聊的亦是关于明星们的话题。 今年1月10日晚,小春正在网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一个网名叫“K姐”的网友和小春打招呼,小春也友好地回话,两人就聊上了。“K姐”对北京某位男歌星表现出崇拜之至。一提起这位男歌星,小春立即来神了,和对方大谈特谈该歌星的种种轶闻趣事。一会儿,“K姐”叹道:“真不幸,他最近在北京被人打得不轻,要是能知道住在哪家医院,我一定去看看他,送他一束鲜花,祝他早日恢复健康。”“我也想去,可惜我还小,没出过远门,也没那么多钱。”小春也叹道。“你住哪里?”对方关切地问。小春如实相告。“K姐”说:“正好我也住在本城,离你不远。我俩见面商量一下如何去北京探视怎么样?”见小春没有回答,“K姐”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K姐’这个网名吗?‘K姐’就是‘酷姐’的意思。”“现在时间太晚了吧?”小春动心了。“K姐”趁热打铁:“不晚!10分钟后在三中门口见,我打的过去。”

10分钟后,小春站在了三中门口。一辆面包车在她身边戛然停下,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人拽上了车。车上两个男子得意地狞笑起来:“看看我这‘酷姐’怎么样?”小春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但此时已由不得她了,她被那两个家伙带到了郊外??

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上网聊天虽然结交了网友,谈了心事,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是,有些人却不怀好意,所以他们的话不大可信,所以,上网不可不带一颗有防备的心。

在我国,电脑已越来越普及,因特网已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生活。在众多网民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青少年上网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促进学习,是件好事,但是必须正确引导。家长和学校首先要防止孩子们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其次,要教育他们抵制网上的不良内容的毒害;再次,应关注孩子们的“网上安全”,提防不法分子以网络为工具,引诱青少年上当受骗。当然,作为青少年“网虫”,自身更应保持一份清醒。

INTERNET网是个大舞台,你上我也上,因特网是个好老师,你可以在上面学到许多知识,互联网是个大熔炉,既可以让你成就非凡,也可以让你一事无成,青少年朋友们,应该好好去利用它!

青少年上网利大还是弊大

不论是在电脑商店,还是在网吧,光顾最多的就是青少年,面对青少年的上网狂潮,称赞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家长们省吃俭用,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孩子买电脑、付上网费,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利大还是弊大?

再举一个例子——

11岁的晓冰最近很难过,因为她的父亲母亲不让她自己上网,她和父母为此争执了好几次。晓冰的父亲是位大学教师,已经有4年“网龄”。他说,我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孩子上网还是我引导的,但网络太复杂了,鼠标一点,不知道蹦出来啥。

在生活中,这样的家长有许多,他们一方面承认网络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却又害怕网络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宁愿孩子不上网。

人们对于是否应该给孩子上网自主权的问题一直争执不下。持反对意见的人理由有一大堆,简单归纳起来有:上网影响孩子学习;网上的暴力色情内容,会对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对网络的依赖会影响孩子对生活、学习、生存等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变得性情孤僻,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障碍;经常上网的孩子视力容易近视,更容易肥胖;另外,还容易暴露真实身份,留下家庭电话号码和

地址,泄露家庭隐私,一些少女还遭遇桃色网络陷井。

然而,上网的孩子和不上网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网络真的那么危险吗?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迅速成长壮大的互联网,无可否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即使是被家长和学校老师“深恶痛绝”的电子游戏,也应该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可以带给孩子们求新探异的快乐,满足他们追求紧张刺激的心理需要,训练他们的灵活反应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说过度沉迷于网上游戏、网上聊天、泡网时间过多,以及网上的一些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以及攻击性语言对儿童心理的正常发育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就是非常健康的知识内容,利用不好,同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大量占用有效时间,影响了与家人交流、沟通,不利于青少年培养正常的人格和性格。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暑假让人欢喜让人忧)

让成长与网络同行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从科学技术到人文景观,从音乐艺术到视频图像,互联网基本上把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以图形和文字的方式展示在我们面前,轻点鼠标,我们想要的信息就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说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追赶潮流的话,那么现在的青少年更多的是被网上丰富的信息所吸引。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系统的信息优势已被广大青少年利用,并在他们获取知识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说明,当代的青少年获取知识已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很高的开放程度,作为现代高科技先进技术的结晶,互联网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各种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最新学技术与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而且这一点恰恰符合青少年那种求新、求变的心理。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过程,网络中技术与信息的高速更新促进了青少年不断地接受、学习和使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网络作为一信息交流的工作,它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一些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的人在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发布个人学习心得、与网友交流学习体会、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义务技术支持,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负面影响。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给青少年送来了大量高尚、实用的知识时也把垃圾信息放到我们面前,加之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访问率而把大量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充斥其间。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并且网络技术使这些色情内容会在我们不经意间出现,但由于青少年自我约束力不强,获取信息没有一定的标准,很容易受到这些灰色信息的影响,网上不良信息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又一隐患。

网络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里,人们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加之网络高度的自由性,汲世未深的青少年对网友没有充分地了解,仅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对方的情况,有些青少年不能把握自己的言行,很容易交错网友,以致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是否会和网友见面时,有39.36%被访者选择不会,有37.72%选择在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前往,而有近20.71%的选择独自欣然前往。

许多教育、心理专家指出,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如何能让广大青少年顺利地跨过它,学校、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进行适当的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对上网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增强他们的判断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作为家长在给孩子提供上网条件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争取做到在孩子上网问题上心中有数,能给他们做些指导。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副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网络高度的开放性与信息的混杂性使自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网上的言行,伴随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青少年的思想渐渐萌生或多或少的反叛。我们应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这一新手段,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影响力和覆盖面,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健康的娱乐,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成长与网络同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