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耕地减少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2:54 高中作文
中国耕地减少图片高中作文

篇一:中国耕地概况介绍

一、 耕地概念

耕地是指用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中国耕地包括休闲地、草田轮作地、撂荒未满三年的轮歇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以及耕地中宽度小于等于1米到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图1 耕地

二、 耕地分类 根据耕地的水利条件,耕地可分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3个二级地类:

(1)灌溉水田 灌溉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图2 水田

(2)水浇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3 水浇地

(3)旱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图4 旱地

三、 我国耕地面积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图5 我国耕地分布图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

四、 我国耕地的变化趋势

地球上大约有3100万平方公里是可耕地,但目前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是森林开伐,目前森林开伐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过度开发的雨林中,森林开伐有时甚至会导致荒漠化。

1996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

2003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8.51亿亩。比1996年减少1亿亩。

2005年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由2004年的1.41亩降为1.4亩。

中国国土资源部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

图6 我国历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

注:其中水田、旱田、坡地、洼地等各有多少具体面积没有查到。

篇二:利用地图、课本插图讲解我国耕地资源地区分布

龙源期刊网 .cn

利用地图、课本插图讲解我国耕地资源地区分布

作者:詹传林 金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2期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它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始终与地理教学相伴。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

地图又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与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解我国耕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即影响植被生长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同学们答降水和温度,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对植被影响不大。教师可顺势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降水地区的变

化,再展示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植被图,让学生进行搭配,并让小组讨论搭配的原因。最后教师归纳:我国农、林、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地利用程度高,林业主要分布在山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沙漠、戈壁冰川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最后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让学生再次比对。

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地图到理论、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作者单位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

编辑 李建军

篇三:中国耕地与复种指数的变化

中国耕地与复种指数的变化

1、耕地

表2给出了20世纪以来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在近100年中,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了约49.0×106hm2。其中, 1914至1997年年均增长了0.52%,累计增长56.8%; 1927~1935年和1949~1986年为2个增长幅度较大的时段,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1.41%和0.89%; 1935~1949年为增长幅度较小时段,年均增长0.35%; 1914~1927年和1986~1997年则为2个负增长时段。

由于在20世纪我国人口增长了2倍多,使得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多。1927年,我国人均耕地和人均播种面积为0.20 hm2和0.21 hm2, 1993年则减为0.08 hm2和0.09 hm2。从分区情况看,西部地区各省的耕地增长幅度明显大于东部,其中新疆、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耕地在1927至1990年间增加1倍多;四川、湖南、湖北、山西、河南等省也有较明显的增长;而东部地区,除黑龙江省增长1倍以上外,其它省份的增长幅度都相对较小,江苏、浙江等省甚至还有较小程度的减少(图1)。

从耕地结构变化看,在耕地中,粮食作物用地有减少的趋势,这种减少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如1952年,我国粮食作物面积占总耕地的比例为87.8%,而1980年则减为80.1%,比1952年减少了7.7%, 1987年又减少至76.8%。若按播种面积算: 199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较1952年减少了11.3%,而经济作物面积则增加了5.7%。

图1 1927年和1990年各省耕地面积变化比较

2、复种指数

我国复种指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50年代以前,长江以北地区多是单作,南部才有双季作物种植。目前长江以南地区以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占多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西南(青藏高原区除外)地区则以稻麦两熟为主,华北平原两熟制面积也不断扩大,西北地区一年一熟为主,兼有两年三熟,只有东北、青藏高原及北部中高原地区为一年一熟,因此复种面积得以扩大。1952年全国的复种指数为130.9%, 1990年则为155.1%, 38年间复种指数增长了24.2%,复种面积增加了29.37×106hm2,约为现在耕地面积的1/5 (图2)。

图2 1953~1990年我国复种指数的变化

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不但促进了复种指数的增加,而且也使农作物单产从1952年的1 029 kg/hm2增至1990年的4 131 kg/hm2,从而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 kg增加到390 kg。自1927年至1993年,我国农作物单产增加了3倍多,谷物生产总量由107.4×109kg增至1993年的466.4×109kg,人均粮食增加了1.6倍。

中国耕地减少图片

3、耕地后备资源的变化

耕地后备资源多指尚未开垦利用的可用于耕种或宜于耕种的土地,这些土地多为荒地或草地。据Baker[9]研究, 1918年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为285.71×106hm2,其中已耕的面积约72.00×106hm2,后备耕地约213.71×106hm2,后备耕地占可耕地面积的74.8%。据民国政府内政部的调查结果,1928年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为266.68×106hm2,其中已耕的面积约83.25×106hm2,后备耕地面积约183.43×106hm2,占可耕地的68.8%,较1918年减少了30.28×106hm2,相当于1918年后备耕地的10.6%。但据陈长蘅[10]研究, 1935年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应为202.25×106hm2,其中已耕地面积为93.18×106hm2,后备耕地为106.07×106hm2,较1918年减少了一半。

1949年以后,我国政府又多次对我国的耕地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50年代初我国宜农荒地(除宜耕地外,还包括宜园地、宜牧地和部分林地)面积约106.9×106hm2,与1935年相仿。60年代,随着耕地和其它各类用地的增加,我国宜农荒地的面积急剧下降,至60年代中期降至60×106hm2左右,这一数字又较1952年减少了近一半。1981年,我国首次利用航测对我国的宜农荒地进行测定,测得我国宜农荒地面积为33.3×106hm2,其中,宜耕地仅为13.3×106hm2,较60年代约减少了一半。1993年,我国再次利用遥感方法对我国的宜农荒地进行测量,结果是16.77×106hm2。

篇四:1990年以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表

源数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各年国土资源公报整理.

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2004年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千公顷,2005年为73.4千公顷,2006年为91.2 千公顷。

分析:

从表中数据及趋势变化图可以得出,1990-1995年间,耕地面积年变化不大,趋势平稳,1995-1996年间,耕地面积大量增加。1996-2002年,耕地面积变化不大,但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依然在减少,耕地问题严重。

088203029 肖斌

篇五:2014年环保部发布公报:全国19.4%耕地污染物超标(图)

2014年环保部发布公报:全国19.4%耕地污染物超标(图)

2014年04月18日

■土壤污染分布特点

◎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昨天联合发布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更是高达19.4%。

不过这份公众期待已久的公报没能给出全国土壤污染面积的数据,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受客观条件限制,此次调查以点位超标率来描述土壤污染状况,给出准确的土壤污染面积数据有较大困难。

□发布 全国16.1%土壤污染物超标

此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始于2005年4月,2013年12月结束,在我国尚属首次。调查范围为中国境内(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主要无机污染物包括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重金属,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

1.1%、0.9%、4.8%。

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1.4%。

本次调查还根据“七五”时期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点位坐标开展了对比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无机污染物含量增加比较显著,其中镉的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增幅超过50%,在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增加10%-40%。

重污染企业周边土壤易污染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该负责人表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周边土壤。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都可导致周边土壤污染。而农业生产活动则造成耕地土壤污染,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导致耕地土壤污染。此外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

为此,公报对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统计。这些典型地块包括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采矿区以及干线公路两侧等8种典型地块。超标率最高的三类典型地块依次为重污染企业用地(36.3%)、工业废弃地(34.9%)和采矿区(33.4%)。

□释疑 污染土壤面积尚无具体数据

对于公众关注的全国土壤污染面积,此次调查并没有给出具体数据。对此,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的特点,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具有一定的困难。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土壤调查属于初步调查,具有概查的性质,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态势,受客观条件限制,总体点位较疏。以耕地为例,每8km×8km的网格(9.6万亩)布设1个点位,只能从宏观上反映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因此,本次调查以点位超标率来描述土壤污染状况,给出准确的土壤污染面积的数据有较大困难。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在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环保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进一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目前总体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

□治理 将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向空气污染宣战一样,国家正在或将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决向土壤污染宣战。

根据国务院部署,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将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坚持源头严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公众参与。与此同时,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据了解,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环保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以及相应的专家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

此外,国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该项试点将先期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

□答问

1

Q:土壤污染具有哪些特点A:重金属污染不可完全逆转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其次,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