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山里的秋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2:03 字数作文
山里的秋天字数作文

篇一:秋天的山林

江西省赣州市侨联征稿

秋天的山林

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三年级五班 葛静

邮政编码:341000 指导老师:朱俊清

联系电话:15970075511 邮箱:junqing_2001@163.com 秋天到啦,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山林里。

你瞧,秋天的山林真美啊!落叶就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枫树的叶子就像害羞小姑娘的脸蛋。银杏树举着一把把小扇子,呼啦呼啦的吹来一阵阵凉凉的秋风。松柏依旧穿着绿衣裳,在满是黄绿的山林中显得更加苍翠。菊花姑娘的颜色可多啦,有雪白的,紫红的,淡黄的……

你看,秋天的山林真忙碌啊!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小松鼠蹦蹦跳跳的在树枝间在找松果当要粮食,成群结队的小蚂蚁抬着粮食往窝里运。在蔚蓝天空上的小燕子正要飞去南方过冬了。 你听,秋天的山林真热闹啊!风吹过来有-阵沙沙的声音,小青蛙在边挖洞边呱,呱,呱的唱起歌来。小河发出啦哗啦哗啦的声音。

你闻,山林里真香啊!香甜的野葡萄,红彤彤的山楂,黄澄澄的梨,小灯笼似的柿子……发出的又香又甜的气味,“哇”,让人忍不住的大说一声“真香啊!”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那秋天的山林。

篇二:山里的传说

山里的传说

(一)十八寨我家住在陕南的秦巴山区,伴我长大的那座大山一直没有名字,就像生活在那里的人一样不为外界熟知。记忆里大山总是郁郁葱葱,天空蓝得像一面明镜。我成长的小村子就在那座山的山腰,那座山的海拔至少应该有一千多米吧,因为每次出山去赶集要走30里的下坡路。那里是个群山环绕的地方,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山,高的矮的远的近的。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村道沿着山沟通往外面的省道。我住的那个村子在山的南坡,山顶有个遗留下来的寨子,全部用石砌起来的。有一条小山路从山底一直到山顶,沿途都是陡峭的山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放牛羊的时候,这里曾是我们的乐园。老人们管它叫十八寨(后来也管这座山叫十八寨),因为站在这个寨子上可以看见周围的十八个山头的寨子。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这个寨子是当年这一带游击队的根据地。村子里有人在这里捡到了报废的手枪,还有人拾到了一些弹壳。寨子上很多石头上有子弹穿过的孔,密密麻麻。现存的寨子被破坏了,高高的石墙被摧毁不少,站在上面只能够看得见周围的八九个寨子。寨子像罗马的斗兽场那样,是圆形的,外面有两道门,石墙上留有哨兵狙击的洞口。有40多平米的样子。只有一条茅草路通上来,山的北坡,东坡和西坡都是悬崖。但我实在想不通那时候他们为什么把根据地建在这么高的山上,补给从什么地方来呢。在山的北坡的悬崖上有大小三个山洞,听老人说这个这个山洞里有灵异的东西。传说有三个人带了一百支蜡烛从山洞进去都没有走出来。小时候几个胆大的孩子带着我爬进去过,里面有一人来高,三个洞口是相通的。我们点着火把走了大概有20米,看见有山泉流淌在山洞里,里面冷的渗人也黑的可怕,我们都被吓的退了出来。老人们说,这个洞里有一条大蟒蛇,几十米长水桶那么粗,有几千年的道行,是山里的守护神。有的说洞里有个妖怪,每天夜深的时候就听见山洞里传出奇怪的声音,村里以前有人失踪了就是妖怪所为。有的说,这座山是龙王堵在海眼上的定海神针,山洞深处有一缸清水,缸的两侧有两条青龙看守着。如果有人把这个水缸推翻,海眼就回被打开,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也有人说这个山洞里有宝藏,是秦朝的一个隐退的达官贵人,把毕生的财富都藏在这里,几千年来一直被封存。带100只蜡烛进去的人就是寻宝的,但是却没有走出来,也没有人能证实。还有人说这个山洞通向周围的各个山头,是游击队的人用来通讯的密道。这些害怕的传说并没有给我的童年产生多少恐惧。因为大山给了我太多恩赐。山里的人祖祖辈辈在山上种地,在山里牧羊,到山上采药。我能清楚的知道山上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东西。 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有棠李花,山桃花,连翘花,杏花...反正又花的植物都争奇斗艳。夏天便是葱葱隆隆的绿色,还有山地里绿油油的麦苗。秋天的大山是最无私的,我们可以在山上采到好多野果,有黑乎乎的山葡萄,红艳艳的野枣,毛茸茸的猕猴桃,还有咧开嘴的野香蕉和撑着刺猬毛栗。冬天山上光秃秃的,人们就来山上打柴、采药。山上有很多名贵的草药,像黄姜、天麻、柴胡、山药、连翘、五味子等等。山里的人吃山,采药是除了农业之外的副业,也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 如今在都市的喧嚣里生活,习惯了城市的吵闹。那座大山离我越来越远了,而大山的宁静却越来越清晰。那是春天漫山的花朵,夏天鸣叫的知了,秋天累累的硕果,冬天雪山的轮廓。(二)山里的禁忌我长大那个山村里发生过很多诡异的事情。人们对大自然仍然有着原始的敬畏。在山里有山神庙,村口有土地庙,村尾有龙王庙,甚至给有些“显灵”的大石头披上红布。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人去祭祀。说来也奇怪,小时候家里的猪崽病了,大人们不是去给猪买药,而是去土地庙“祈愿”。结果猪崽真的好了,大人们就又去“还愿”。当然每次去都带着冥纸和祭品。缺少雨水的年份,人们就去龙王庙求雨,龙王爷就是供奉在小土庙里的一块画的凶神恶煞的木牌子。没有人敢亵渎神灵,大人们说说神灵坏话的人都会遭到报应。小时候我们都信以为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号召“打倒牛鬼蛇神”。农村人的理解就是推倒庙宇。当时山里的庙被全拆了,愤恨的巫婆神汉在自家设立了灵位。听老人说,那时候很多人遭了报应。比如说二狗子他爸拆了土地庙回家就卧病不起,李老六拆了山神庙上山打柴被石头砸死,陈富贵扒了人家显灵的老坟被鬼缠身??后来这股

风刮过后,人们又重新建起了土地庙,龙王庙。山里人认为这些神灵能够保证他们的庄稼风调雨顺。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他们对生活的一些愿想。另一些灵异的故事就更神秘了。在我住的那个村隔着两座山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大家供奉的“仙姑”。人们说那仙姑会法术,能把离开肉体的魂魄收回来,还会给人治病,能掐会算,神通广大。因此她的家里门庭若市,有十里八乡来求子的,来求医的,求福的。她家的门口有块大匾写着:有求必应。小时候隔壁家婶婶带着哥哥去求过一个长命锁,用红线系着挂在脖子上,挺好看的。听说去祈愿的都要给神灵供奉“香钱”,多少不限,最少十元。都说钱不是给仙姑的,仙姑也不会要,他们每次去都是把钱放在香炉下面,神灵就取走了。大概六岁那年,我们村子里闹鬼。大家说晚上谁撞见了鬼就会被鬼带走,晚上人们都早早关上门不敢出去。后来,村里的猪、牛、羊相继被盗了。因此一场浩浩荡荡的捉鬼运动开展起来,后来抓到了几个外地来贩牲口的。八岁那年,我们村一年死了好多壮年劳动力,大概有10几个,都是在山西煤窑矿难上死的。村里的丧事一场接一场,村子里弥漫着悲悯的乌云。有一个道士说我们村被恶魔诅咒了,那恶魔是村子里的一个老树精,老树精不死村里还有人会被诅咒。后来经道士指点村里人把村口的一棵古树连根砍倒,给烧了。从那之后村里再也没有人死在矿难上。十岁那年,村里一对年轻夫妻生怨,妻子服毒自杀了。接着有人每天夜听到一个女人的哭泣声,就在她的坟地。村里人说,是那死去的女人在索命,后来丈夫也上吊死了。人们都说是他的妻子把他带走的。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小时候很害怕这些东西,夜里总是不敢出去。随着知识文化水平的增长,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无论是神鬼还是恶魔,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庄稼汉的内心想法的代名词,神是美好的生活愿景,鬼是暗地里的利益交易,恶魔是人们讨厌的东西。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有很多现象是科学也解释不了的事情。或许限于认知,他们把弄不懂的归于迷信。或许对现实失望,将期望寄托给神灵。至少我们都承认,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而这些灵异的事情就是灵魂世界的精灵,随思想而生随思想而灭.(三)杀猪记忆里我们村每家都有牛羊,每家都养肥猪。牛是耕地的,羊是卖钱的,猪是宰肉的。说到杀猪,我们那就可有讲究了。农村人养猪一般都是不卖的,宰了肉自己吃。每年到了腊月十五后,村里人就开始陆陆续续宰猪了。那个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村了,村子里就热闹起来。宰猪,首先要在黄历上查好日子,再去请杀猪匠来。农村人都是互帮互助的,左邻右舍听说要杀猪都会来帮忙。如果第二天要宰,那么第一天就不会给猪喂食。第二天一大早,农家会给土地爷送两纸钱,然后烧好滚烫的开水,倒在一个大木盆里,木盆上架一块木板,几个劳力把猪压上案,猪在案板上拼命挣扎,嘶叫,这时杀猪匠早已做好准备,瞅准静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猪的咽喉喷出热腾腾的血。接着就是烫了,用开水和杀猪匠的麻石把猪毛刮下来,就看到白白嫩嫩的肉了。接着杀猪匠把猪头卸下来,用一个铁钩子,把猪掉在梯子上,开肠破肚。最后就割成一块块的肉,农家就用草绳绑着,挂在家里的墙上。杀猪是我们村里人一年一度的大事,凡是杀猪的主家都会专门置办酒席,把全村的人请到家里吃一顿。所以每年的这段日子,大家都是吃了这家吃那家,一家挨一家的“趴席”。村里人热情好客,杀猪的主家会挨家挨户的请,每家至少要去一个人。这是礼心,是农家人的讲究。村里人心思也多,如果请了不来就是看不起主家。那么他家杀猪来请吃肉时也不会去。主家通常都会这么说:“走,到我屋里去坐坐”被请的人,如果不走,主家就回主动去拉,拉到你走为止。这顿饭一般要吃两三个小时,分六个热菜六个凉菜或者八个热菜六个凉菜。菜是一个一个慢慢上的,吃完一个上另一个。席间人们是必须要喝酒的,农村的人都好喝酒,把席上喝酒作为一种乐趣。酒,都是农家用粮食或柿子自己酿的,入口甘淳刚烈,后劲特别大。这一顿饭下来天也就快黑了,村里人又吆喝着打麻将,玩纸牌。农村人没多少娱乐,大家聚一块的时候就拉拉家常,喝喝酒,打打牌。以往没有通电话的时候,村干部就有这么一说,说村里联系靠吼,娱乐靠酒,交通靠走。说的倒也贴切。这些年村子里这种风俗,慢慢淡化了。因为好多人都搬出山了,人口也少多了。农家人有青壮年的都到省城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少妇孺。山地都退耕还林了,只有少

部分人种着家门口的地。村子成了潮起潮落的驿所,大家都是年跟前回乡,过完年拖家带口进城了。村子里的乡俗味越来越淡了,大家都像鬼子进村了一样的往外逃。飘在城市里的他们租住在拥挤的公寓里,成为城市里最苦最累的工人。现在我也很少回去,听乡亲们说,国家好像要把山里的人迁到城镇。有的人开心,有的人忧虑。年轻人都希望搬出来,因为外面生活条件好。老人们则不愿意,他们在山里生活惯了,在那里他们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家的牛羊,有自家的农家小院,活的自在。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可是也改变了人们的品性。再也不是你来我往的乡里乡亲,再也不是互帮互助的右舍左邻。我们把土墙推倒住进了混凝土钢筋的楼房。我们把土地荒废成为新时代的工人。我们把贫穷落后扔掉成了小康家庭。最后我们把淳朴的乡土人情抛弃成了新一代农民。(四) 送礼礼,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文化。在孔子眼里周天子的没落主要是礼制遭到践踏。因此他主张要“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所谓的礼乐制度,就是严格的等级划分,比如天子出行要有龙撵仪仗侍从跟随,诸侯出行阵势不能超过天子,士大夫婚丧必须按士大夫的规格,平头老百姓自然不能享受贵族的礼遇。当然说这些和我们村子没多大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引子,我们引出了“礼”这个神奇的名词。“礼”在我们村子里是相当受重视的。这里的礼和古代的“礼”的涵义就差之千里了。我们村里的“礼”有这么几层涵义:(1)对喜事的祝贺。像婚礼,小孩过满月或周岁,家里建新宅等等。(2)对坏遭遇的慰问。比如丧礼,残病等。(3)对生活的期盼。像寿礼,祭日等。(4)指送给别人的礼物。村子里无论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村里的人都会前去送礼。不管是娶亲的还是嫁女的,祝寿的还是老人的(关中话,指老年人去世)。农村人把送礼作为一种门户差事,他们会为一个该去送的礼没有送而惴惴不安。当然这种送礼也是对等的,叫礼尚往来。不管哪家“过事”(关中话,意思是家里办喜事或丧事),都会设一个账房,用草纸做个账薄(一般喜事用红纸丧事用白纸),找村里有文化的人做账房先生,专门记下朋客送来的礼物。比如:张三 礼 大米10斤,西凤酒一瓶,鸡蛋2斤 李四 礼 黄豆十斤,副食一包,白糖一斤村里的人通常把这个账本看的很贵重,上面记着别人到自己家送的礼,如果他们家里过事的话,就会翻出来看看,去还礼就心中有数啦(就是说礼尚往来要对等可多于人家不能人家到你家送个西瓜你去人家家里送粒芝麻)。说到礼,就想扯扯我们村里的婚丧礼仪。村里人结婚是相当麻烦的。男方家里要是看上十里八乡的哪个姑娘了,得请个“媒人”(不一定是女的,男的也有当媒婆的),媒人带着男方的生辰八字(农村人的迷信,男女双方谈婚论嫁要合双方的生辰八字,八字不合则不能结婚)去问女方及家长的意向。这个叫说媒。如果同意的话,那么媒人就会给男方家里回话。让男方准备礼品,去女方家提亲。当然这个礼品也是有讲究的,女方通常会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单列出来,每人都有一份礼品,按亲戚的亲疏还要分轻重。这叫提亲。提了亲之后,如果遇到过元宵或是中秋节的时候,男方需要把女方接到家里来过。当然提了亲后,是需要订婚的。订婚就是双方觉得都还满意,愿意结为夫妻的一个合意。通常订婚是媒人在中间搭桥的,男方给媒人一个日期媒人给女方家带去,女方家里可以同意也可以该日期。就这样反复两次,定下来的日子就是婚期。这就是“订婚”。然后到了婚期,双方一方嫁女一方娶妻,都会大摆宴席。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赶来贺喜。女方的酒席只摆一天,而男方最少得摆三天酒席,第一天宾客酒(为所有来送礼的人摆的),第二天是专门为女方娘家来的送亲摆的酒,第三天是谢客酒(主要是谢厨房帮忙的,挑水的,借桌凳的)。这就是“婚礼”。到这里并没有完,因为第三天一大早新人还得早早回娘家吃顿饭,这就叫“回门”。这就是完整的婚礼过程。早些年村里的婚礼比较隆重,一般女方都会有陪嫁的嫁妆。订了婚后,女方家里就用“订钱”(订婚时男方给女方家里的心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筹备嫁妆。90年代前期,一般家境不错的人嫁女的嫁妆都是八抬(嫁妆都是请人抬回去的所以叫抬)。第一抬是装五谷杂粮的大柜,第二抬是放衣服的衣柜,第三抬是缝纫机,第四抬是黑白电视,第五抬是抽屉和箱子,第六抬是绣着鸳鸯的被子,第七抬是放脸盆的架子,第八抬是冬天取暖的炉子。接亲的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进男方家里,好不热闹。新

娘子一般是等嫁妆到了后,才由媒人引进男方家里。女方要盖着红盖头带着铜镜,前面由家族里的弟弟引路,后面跟着女方的送亲。一进男方家门,炮声就会想起。通常如果女方被事先躲在门后的男方的表亲兄弟抓住的话,就要在正屋拜天地。到了晚上散了席,新郎的亲戚朋友就会嚷着闹新房,一般是同辈的旁系表血亲。闹新房是农村婚礼最热闹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也有些过分和不近人情。这天夜里,他们可以尽情戏弄新婚夫妇,包括一些污言秽语和猥琐的行为。一般会让新婚夫妇做一些难为情的事情,如果不做就得挨打如果做了的话出点子的人就得喝酒。通常小孩子是不让看的,“太黄太暴力”少儿不宜。有婚礼自然有葬礼。农村人葬礼也可以当喜事办,比如老人活到80以上去世的。我们那里如今还是实行棺木土葬。家里如果老人上了岁数,就会给准备做寿棺。做寿棺在村里是件喜事,做好那天村里人都会去贺喜。同时村子有种说法,做寿棺可以冲喜。当然葬礼也是个麻烦的事情,一般人死后有这么些程序。首先是穿寿衣入棺,接着是夜里守夜,村里习俗晚上敲鼓打锣唱着孝歌(一种民间的调子专门为死人唱的)围着棺材转。在家里停三天才葬。在这期间亡者的儿子(没儿子的就是女婿)要请风水先生给看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还要请道士给超度亡灵。死者的女儿(没女儿的就是侄女)一般会请两个乐手吹喇叭,送亡者上路。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鞭炮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喜欢在喜庆的时候放炮,也喜欢在丧葬时放炮。两者意义也许大同小异,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最后说说我们村里,送礼的“礼”的变迁。我记得小时候,应该是1998年前,人们送礼都是小麦、挂面和布匹为主,加上一瓶酒或者副食。到了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送大米,食油,盒装的白酒。到了2008年后人们就直接送钱了,一般朋客礼差不多就10块20。到了2010年后人们仍然送钱,只不过一般的朋客礼涨到了五十或一百,和物价一样飙升。人们渐渐也觉得送钱好,不用提着个篮子,也觉得灵省(关中话,意思是不麻烦不邋遢)如今这些村子里祖祖辈辈恪守的礼仪,随着人口迁移,观念更新,时代转变,慢慢变成了传说。村庄不见了,高楼出现了。旧观念淘汰了,新思想迷乱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总是说古代的婚姻扼杀了人性,我们崇尚自由恋爱,但是面对现代的高离婚率高感情危机我们又情不自禁把目光投射到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婚姻。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总是在用城市猎人的追逐对乡村的淳朴风气摧枯拉朽,我们渴望把乡村变成城市把农民变成市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付出了多少代价?最大的代价也许就是把乡土人情变成了时代记忆。礼,一种朴素的社会礼仪。它象征着你来我往的乡土人情,你帮我助的美好品质。它象征着处世为人的基本准则,道德价值的衡量标准。我们承认里面的荒蛮和迷信,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它曾经是乡村文化里不可磨灭的文化“森木堡”(symbol,英文,象征,符号,标志,标签)。

(五)读书的出路听老人们说,我们村里曾经出过状元郎,不过那是很早很早的事情了。而且还是个凄凉的传说,是山里人用来教育孩子的。话说在唐宋年间,我们村里住了一刘户人家,家里生了个聪明的儿子,五岁就会读诗,七岁能背道德经,十岁熟读四书五经。但是家境非常贫寒,父亲得病去世。母亲见孩子聪明,不想毁了孩子前程,就四处讨饭供他读书。后来,这位刘公子考的秀才,成了举人中了状元。被封为一方的县令。这位刘县令从来不在人面前提起他的母亲,他觉得母亲是下贱之人,他觉得有这样的乞丐母亲是一种耻辱。他当了县令后偷偷差人给她年迈的母亲送了些铜钱,就再也没有管过了。老母亲非常想念儿子,可是身无分文,她沿途乞讨沿途打听,终于找到儿子当职的县衙。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对衙门口守卫说:“麻烦通报,让你们老爷出来见我,我是她娘”衙役赶紧回去禀报:“大人,外面有个疯女人,说是您娘要见你,我看就是个要饭的乞丐,您看怎么处置”刘县令一听慌了神:“这里有些铜钱,把她打发走”说着给了一袋铜钱。衙役带着出去,给老太太扔在地上,说“老爷赏给你的,快走”刘县令等衙役出去后不放心,就偷偷跟出去躲在门后面,从门缝里看到那个使他愤恨的老女人。老太太泪眼纵横伤心欲绝地从地上捡起钱袋,把钱全部散给了路边的乞丐。老太太突然,对着门大声喊:儿啊,我知道你在里面呢,你出来让为娘见一眼,就是娘死了也瞑目了呀。躲在门后的刘县令还是无动于衷,他只希望她快点走,不要让县里

乡绅富商看见他有个这么个母亲。就在老太太绝望的时候,天空一声惊雷,打在衙门口,从门里跑出来一只小狗,朝着老太太走去,小狗很温顺地在老太太腿上磨蹭。老太太牵着小狗离开了,从此刘县令刘失踪了。人们后来说,那条狗就是刘县令变的,是上天惩罚他的不孝。村里人喜欢用这个故事来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要孝顺父母。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他们是与生俱来的,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要孝敬他们。也许是听这个故事多了的原因,村里的人始终认为孩子读书长大了就可以做官似的。他们老是说山里里娃要想有出息就得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当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是我们村里一直没有出过大人物,因为好多孩子都半途就辍学了。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那里的教育是很落后的,我记得我们这一代人(85后和90后),上学的年龄都在7岁以后了,因为太小的话走不了山路。我记得很清楚1997年秋季我上学了,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背着一个布袋袋,打着红领巾,排成一对走七八里的山路,到山底沟里(前文说过我们村在山腰上)的初小读书。先介绍一下我们那个地方的教育情况,人民公社时期后期,我们村大队分七八个生产队,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初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书的先生是村上聘请的乡村先生。到了四年级就要到大队部的村民小学去上了,那里最早有初中我上的时候只剩下四年级到六年级了。到了小学毕业后上初中要到30里地外的镇上初中去上,得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我记得我上初小那会儿,我的学校是由两个生产队合建的一间40平米的土木瓦房。前面放了好大一块木板,被染的黑乎乎的。教室里放了三列木桌和木凳,中间有两个窄窄的路道。两边是一年级和三年级,中间是二年级。老师通常给一年级上完给二年级上然后三年级,给别的年级上的时候我们就乖乖看自己的书。现在想起来,很不可思议。我上初小那时孩子特别多,一间教室三个年级大概坐六七十人。个头大的三个人坐,个头小的四个人挤在一起。我记得很清楚,我才去的时候很小,四个小孩挤在一起,写字都特别吃力,而且小伙伴你推我挤的很难把字写好。但是那时候上课特别规矩,因为我初小的那个老师特别恐怖,他上课拿一根两尺长的竹棍,谁说话就打谁。还有就是上黑板默写,写错了就得挨打。我记得我们村有个孩子特别笨,每次都写不出来,老师把戒尺打断了好几根。那时候特别怕老师,上课要上厕所都不敢吭声。老师在黑板前挂个铁铃,下课了他就自己敲一下,上课了也自己敲。那时候那么大的一个学校就他一个老师,他说了算,所以上课下课特别不规律。有时候他忘了敲铃,我们就一玩玩几节课。我们都是早上在家里吃了饭,然后去学堂上四节课,到了下午两点多就放学回家了。我们上四年级就开始住宿了,大队部小学距家里有15里的山路(那时候是土公路),学校起一口大牛头锅,请了个老太太,给我们做饭。我们要给学校交面(包谷面和挂面)交柴换成饭票,用来在大灶上吃饭。我上小学的时候那里有200多学生,每顿饭一大锅,我们每顿拿个瓷碗,做饭的老太太给打满,收二两饭票。大灶上只做糊汤(也叫玉米糊糊)和面条。一天做两顿。面条只有周二和周四下午有,那时候觉得面条就是特别好的饭。饭里面都是不放菜的,我们每个周末从家里来学校都自己用个小桶提些菜,带些干粮(馍馍什么的)吃饭的时候拿出来给到里面夹一些。那时候可能是在发育一天总觉得饿的慌,所以冬天的时候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用个火炉子自己在家里带些米用铁茶壶熬粥喝(忘了介绍,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冬天是允许学生带火炉的,因为天气太冷,孩子们就在自己家里带来木炭和火盆生火取暖)。后来上初中了,每个周末走30里山路去上学,周五又走30里山路回家。一周家里给10块钱生活费。那时饭也便宜,学校还是两顿饭早上面条5角一碗,中午米饭一块钱一碗,一天也就一块五,再加上在家里带些干粮,一周10块钱也够花。后来上初三被分进了快班(也叫火箭班)周末也不回去,家里把生活费提高到15块,不过也够花。就这样我在那里上了三年初中,后来以比较理想的成绩靠近了县城的省重点高中(那是我们那个时候所有孩子的梦,我们学校300多初三学生也就考上十几个)。后来就又从高中考入了一所差不多的大学。我走过的路,也许只有我一起从山里走出来的伙伴走过。很多现在的90后朋友都表示不可思议。我是我们那个村子里第一个考上省重点的,也是第一批考上正规大学的(村

篇三:心慌的秋天

心慌的秋天

作者:佚 名

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8期

女孩的心有些慌。

女孩就深深地吸了口气,挺起了胸,把目光放得长长的,在起起伏伏的山脊上扫过来,扫过去。山里的秋天来得早,爹正猫着腰一下一下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把金色的玉米割倒。爹的动作看上去有些变形,步子也迈得很夸张,不太像庄稼人干活的动作。平时爹可不是这样的,他是远近有名的侍弄庄稼的高手。女孩知道,爹的心里有事,自己的心不也慌着吗?

女孩的目光终于停在了村边那棵不知道多大年纪的老榆树上。她看到,在老榆树的后面,是一排崭新的瓦房,红砖灰瓦在秋日的映射下像画一样漂亮。

明天,就在明天,那块铁板就要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了。

难怪心这么慌呢!

女孩

山里的秋天

见爹已经快把玉米割完了,就赶紧伸手,把黄澄澄的玉米堆起来,堆在自己脚边。爹拎着一只麻袋走过来,把玉米装进去。

满满一袋子玉米,爹轻轻地“嘿”了一声就扛上了肩。女孩知道,爹高兴呢!不光爹高兴,女孩也高兴着,要不,心为什么慌呢?

夕阳金水一样地在山坡上流淌,女孩踩着爹的影子,往山坡上走。女孩听到爹正发出厚实的喘息声,便说:“爹,歇一会儿?”女孩看得出来,爹真的高兴呢!

老榆树一晃一晃地晃到了眼前,女孩站了下来,女孩看那块挂着的铁板,铁板很厚实,白白亮亮的,要是敲一敲,发出的声音一定很好听。上课或者下课,它还会说话呢!女孩想。 在老榆树后面的瓦房的墙上,挂着一个白色的木牌,有四个红红的大字:希望小学。明天,我就要在这里读书了,女孩想。

听爹说,这是山里第一次有了小学,是一位城里的伯伯出资修建的,学校的老师都是城里来的,爹还叮嘱她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大事。难怪心慌呢!是高兴,明天就要在这儿上学了,能不高兴吗?

爹已经走远了,女孩望了望白色的木牌,向爹的背影追去。

娘已经把饭菜做好了,但女孩并不急着吃,因为她看到娘已经把她的书包准备好了。书包是娘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拼成的,咋看咋漂亮。崭新的本子和一端带橡皮头的铅笔是爹让常跑县城的二顺为她买来的,文具盒是爹从卫生院要来的装药水的硬纸盒。

女孩把自己的东西全都摆出来,抬起头看看爹和娘,他们也看着她。

女孩把铅笔递给爹。爹拿起镰刀,开始削铅笔。但女孩看到爹的手一直在发抖。弯弯的灿亮的镰刀是爹的心爱之物,爹使镰刀就像使筷子一样熟练。可今天怎么了?

爹看了女孩一眼,似乎想笑一笑,但没笑出来。他屏住呼吸,更加用力地削铅笔。

爹削铅笔的动作很吃力,比割一车玉米还要吃力。女孩还没有看清楚,爹的手指就割出了一个口子。血很快涌了出来。

女孩“呀”了一声,要上前看。但爹阻止了她。爹要坚持到底。

伤口流了不少血,爹的手指红红的,女孩抓住爹的手问:“疼吗?”

篇四:秋天的图画

秋天的图画

秋天来了,枫叶红了,树叶也黄了。风一吹,金黄的叶子就落了下来。田野里一片金黄,果子在果树上高兴的说:“秋天到了,我们已经成熟了,快快来摘吧!”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是个适合旅游的好季节!可以背上你的小背包,去山里看一看秋天的美丽景色,你会发现柿子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还有,山楂树上的红山楂像一颗颗红红的宝石!

秋天是一个凉爽和丰收、成熟的季节!没有了夏天的烈日,没有了夏天的炎热,没有了夏天知了的叫声,秋天很安静的来,很安静的去,秋天是个无声的季节,我觉得秋天很美,所以我喜爱秋天!

秋天的图画

秋天是一个凉爽的季节,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来到田野,你会发现田野就像变了一个样。玉米吃了一个大肚子,把衣服到撑破了,露出了“金豆子”。肥肥的豆荚被太阳公公一晒,裂开了嘴,正冲着我乐。白胖胖的花生也急的从地里钻了出来。远处,金黄的稻田随着秋风随风舞动。农民伯伯在热火朝天的收获着他们的劳动果实。

果园里那红红的石榴已经咧开嘴笑了。那一个个梨被风轻轻吹动,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铃铛dang? ?dang? ?dang在向,弹奏着秋天的乐曲。那葡萄就更可爱了,他们像一个变色龙一样,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绿的? ?十分美丽,也很可口。

秋天,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燕子用灵巧的翅膀飞到了南方。小鸟找来泥土盖美丽房子。小熊在加紧吃东西,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是一幅快乐的图画。

秋天的图画

秋天来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蓝天上白云朵朵飘,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飞。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在美丽的“五彩幸福泉”旁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丰收园:架上挂满了紫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苹果从树叶里露出一张张笑脸??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阵秋风吹过来,一些黄中透红的枫叶娃娃离开了枫树妈妈的怀抱自由自在的飞翔,有的落在岸边,有的落在水里,水里的小鱼把它们当作新伙伴,纷纷游过来和它们一起玩耍??

秋天的画

秋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让我忍不住想画一幅画。

我先画美丽的自然气象,秋天的云,大大的,有的像绵羊,有的像小马,美丽极了。秋天的风吹在脸上,爽爽的,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太阳公公比以前懒了,上班晚,下班早。美丽的黄昏在夕阳的衬托下更加美丽了。

再画丰收的果园,苹果香香的,梨甜甜的,好多好多香甜的果实,都藏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里。苹果、桔子争先恐后抢着要人们去摘呢! 植物们纷纷准备被褥,准备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枫树把头发染成大红色,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柳树、银杏树纷纷穿上大棉袄,生怕冻着。梧桐树摇摇双臂,把头发都抖下来,等春天再长出新头发。

秋天的画

秋天的画,发出一封一封的电报,发给小蛇、青蛙,它告诉我们冬天快要来了。大雁排成“一”字队向南方飞去,小蚂蚁搬来大米来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画藏着无数的快乐。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地捡树叶做标本,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农民伯伯高兴地拿起自己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子带回家去。秋天的快乐无处不在,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的快乐。

秋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它带给我们丰收和无数的快乐!

秋天的画

秋天到啦!天气变凉爽了,树叶凋落了,枫叶变红了,像一片火海。农民伯伯的稻子也成熟了。看,果园里瓜果飘香,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苹果、梨等水果都丰收了,一个个苹果像一颗颗红宝石,一个个梨像一个个小葫芦。那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正忙着采果子,这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在给果树浇水。

我不敢相信,眼前这幅美丽的图画竟是勤劳的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画成的。

秋天的画

秋天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她把金黄给了稻田,把丰硕的果实留给人间,把五颜六色的色彩留给大地,秋天让人们吃到可口的果实,让人们从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凉爽的秋天.小松鼠也忙着找吃的呢!黄色的小野花一丛丛从草堆里探出头来好象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田野里阳光绚烂,金风送爽.如海的高粱举起火把,无边的大豆摇响铜铃.

秋天的动物是五彩缤纷的画笔.大雁排成一行,正往南方过冬,小松鼠也忙着采松果,小青蛙也开始挖洞准备过冬.农民伯伯可高兴了,一会儿收玉米.一会儿收稻谷.我们就更高兴了,在田野里捉蚂蚱,在山上采蘑菇,在树下玩勒宝的游戏,十分有趣.秋天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我喜欢秋天.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人们没留意,就把秋天变成了一幅丰收的画。

山坡上,苹果成熟了,鲜红嫩绿的苹果挂在树上;通红的柿子也成熟了,红艳艳的,像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挂在树上;黄澄澄的桔子真可爱,它活象一个个小精灵,向人们说:“快来摘我吧!”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黄黄的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原来秋天的画里,颜色这么多呀!

秋天里的快乐

秋天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吧!

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树林:银杏树的黄叶像一把小扇子;冬青树的青叶像一把把小锯子;红色的枫叶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随风飘荡,非常的自由??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捡起各种各样的树叶,夹在书里做标本。

让我们走进秋天的庄稼:稻子笑弯了腰;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农民伯伯在开开心心地收庄稼。 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果园,树上黄澄澄的梨子像一个个可爱的葫芦;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可爱的、圆圆的小脸蛋;一串串五颜六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一根根香蕉像巨人的手??梨子香香的,苹果脆脆的,葡萄酸甜酸甜的,香蕉软软的。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吃水果,吃了还想吃。

秋天带给大地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 秋天是多么美丽,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神奇!

篇五:《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

秋天,多么美丽!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家乡的秋天!

橘子、橙子、香梨、石榴,这些东西把秋天打扮得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家乡的田野更加美丽,稻谷成熟了,沉甸甸的穗子压得稻秆抬不起头,一阵风吹过,稻谷掀起金色的波浪,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谷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家乡的高山也很美丽,菊花给大山添上了美丽的色彩,小动物看见了,纷纷围在一朵朵菊花周围!

我的家乡非常美丽,小溪不停地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小溪里有许多小鱼,它们好像很喜欢这个“家”呢!

蔚蓝的天空上,一只只小鸟快活地在空中飞翔,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山坡上的果园里,苹果红得像小朋友的脸。梨子像一个个宝葫芦,正在吸收树枝里的“能量” 呢!

我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山林里,走着走着,闻到了一种清香,原来是山里的野草啊!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家乡那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的秋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