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7岁男孩胆小,害怕孤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4:10 字数作文
7岁男孩胆小,害怕孤单字数作文

篇一:孩子胆小,因为总是在恐惧这些

孩子胆小,因为总是在恐惧这些

很多孩子很胆小,遇到一些事情就不知所措大哭大闹,其实孩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调查显示孩子往往恐惧父母离异、家长有暴力倾向、父母不和等等一些生活上的不幸比电视上看到的妖魔鬼怪还要多。

50%的孩子恐惧亲人遭遇不测

恐惧心理减弱更多地是由于新闻,电影和电脑娱乐活动使孩子们心理上产生了某种保护机制。10多年来一直在这方面做调查的R+V保险公司不久前公布了最新的调查结果。德国之声记者埃尔德曼报道如下: “一个孩子和他的妈妈正带着一条狗在街上散步。突然路旁蹿出来一个罪犯。他抢走了孩子母亲的手提包,并且开枪打死了孩子的母亲。”罪犯穿过公园在光天化日之下逃之夭夭,地上留下了带血的脚印。12岁的女孩达尼拉这样描述着自己想象中让她感到最害怕的事情。

她说,她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遭遇不测。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在德国并不算少数。全德国59%的6到14岁的孩子都有这种恐惧心理。让孩子们感到害怕的第二位的问题是遭到性侵害。50%的孩子有这方面的担心。虽然生活中感到恐惧和担忧的儿童统计数字仍然不低,但是R+V保险公司的发言人指出:“我们注意到,而且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孩子们的恐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弱了。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低的数字。现在只有40%的孩子会有很大的恐惧和不安。而10年前这类孩子达到近60%。”

就此心理学家克莱门斯提醒说,这虽然这是个好消息,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孩子们的恐惧虽然减少了,但并不证明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习惯性效应,是因为久见不惊了。她说,孩子们每天通过媒体接触到大量令他们感到不安的信息,天长日久也就习惯了,也就不感到害怕了。从另一方面说,大量这类信息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但是从而也就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对抗恐惧的心理机制。简单说,孩子们可以努力从内心否定那些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情和场景。

孩子们画的一些画证明了这一点。比如12岁的女孩克里斯蒂娜画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站在学校门前。男孩手里挥舞着一根木棍。“他总是拿着一根木棍出现。他多次打了这个女孩。因为他知道这个女孩的父母很有钱。男孩总是希望能从女孩那里要到钱。但是这个女孩不敢告诉她的家人。”

6到11岁女孩的恐惧心理最强烈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7岁男孩胆小,害怕孤单)

克里斯蒂娜本人虽然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是她从新闻里已经多次听到过这类信息。孩子们受媒体报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不单同年龄有关。而且同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居住的地区也有关。R+V公司的雅克

里说:“如果看看整体的统计结果就知道,全德国恐惧心理最强的是新联邦州小城市里6到11岁上小学和普通中学的女孩子们。”

小城市里的孩子一般不象农村孩子那样能得到众多亲戚朋友的关照,因此他们生活中常常感到不安和害怕。但是大城市又不一样了。大城市的孩子从小生活就要自立,因此恐惧心理也就相对少得多。父母的经济地位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多大影响从统计中也能看出。统计表明,在东部地区,50%的儿童担心父母失业,担心家里因父母失业没有钱生活。而西部德国只有40%的儿童担心这种事。

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父母的关注很重要

心理学家克莱门斯提醒父母们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帮助它们克服恐惧不安心理。“儿童一般不愿意讲出他们的恐惧。但是他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表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说自己肚子痛,头痛,头晕,或者逃学。家长必须细心观察,要拿出时间来同孩子谈话,了解清楚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

小编身边的朋友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夫妻两人经常吵架,婆媳之间不合,常常他们在吵架的时候孩子就把自己捂在被子中不说话。现在孩子已经8岁了,胆子很小,遇到其他小孩强势他就会哭个不停,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应避免这些事情发生。

篇二:5岁男孩比较胆小 如何练胆子

5岁男孩比较胆小 如何练胆子

父母要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心理学家研 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成人恐吓或父母遇事大惊小怪都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其次,要设法消除诱因,不吓唬孩子,不讲恐怖故事,经常带孩子与他所害怕的东西接触,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习惯对方。让孩子学习克服惧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教给孩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时,父母自己应克服惧怕心理,这对改变孩子胆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

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

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我弟弟今年五岁了,也很胆小,不过他现在变得胆大起来了,孩子需要陪的,也需要妈妈爸爸的关爱,让爸爸妈妈锻炼他的意志和胆量,慢慢就胆大起来了,就可以克服胆小了。

篇三:小班幼儿胆小害怕的心理原因及解决办法

小班幼儿胆小害怕的心理原因及解决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孩子,见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处处需要大人陪着,当大人催促或鼓励他们说话、活动的时候,他们反而变得更加胆小。这种心理行为我们称之为胆小怯懦。胆小、怯懦往往是小班孩子交往、合群的障碍。在我所任教的小班年级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刚从单一的家庭环境中进入幼儿园的班集体,不愿和不熟悉的人玩,集体活动中尽量设法躲避,沉默寡言,常常有问不答,有时在熟悉的人面前才能做到有问有答。这是什么原因呢?

1、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托儿所,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如不细心引导,有的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的会患交往障碍症,父母、教师必须充分地重视,耐心帮助孩子克服。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胆小怯懦的心理呢?现结合我的实践工作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引导幼儿与熟悉的人交往,随后逐步扩大其交往范围

在孩子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使孩子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逐步引发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和愿望。例如:我们班的女孩周周体弱多病,入园前家人一直不敢让她与他人交往,几乎不到室外活动,女孩有显表现出胆怯、不合群。后来,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周周逐渐在班级中有了自己的交往伙伴,

使她体验到交友的快乐。现在她不仅喜欢上幼儿园,也愿意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而且与同伴关系融洽,成了较合群的孩子。

二、鼓励幼儿多和同伴交往,学会倾听同伴想法

幼儿园是孩子最好体验集体生活的场地,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到这些集体中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也是集体生活的锻炼,培养良好品德、陶冶性格的,当孩子同别人交往时,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同情别人,帮助别人,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刚从单一的家庭环境中进入幼儿园的班集体,所以特别要鼓励幼儿到集体中去,到同伴多的地方去,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一起玩。如一起看书、讲故事、拍球、做各种游戏。在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个别缺少交往技能的幼儿尽量不与别人争吵、打架,发生了矛盾,教师要用公正、正确的态度帮助幼儿和解。

幼儿在集体中和同伴交流时,教师要学会引导每个孩子都来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见解,这可以减少小班幼儿交往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同伴的想法、分享别人的方法。从而使孩子了解他人的想法,有利于小班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让孩子觉得大家一起想出来的方法有可能是最好的。

三、借助家庭这个群体培养幼儿的合群行为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家庭要凭借“家庭”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乐于与家中亲人交往。例如:不仅要经常与父母说话,进行交往,还要经常同家中家人进行交流,使孩子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亲密的关系,有同他们一起说话、做事、玩的愿望。其次,要引导孩子家庭与家中的亲人进行平等的交往。不能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凌驾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之上,任意使唤,不满意就发脾气。要教育孩子尊重家中的亲人,与此同时,家长也必须尊重孩子,让孩子在互爱、融洽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性格。再次,在家中应该引导孩子经常在力所能级的范围内协助父母或老人,做一些家务小事,有时可让孩子与大人一起,完成一件事,如合作修理玩具等,以此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行为。

总之,对于胆小怯懦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让他们多接触外界的事物,多认识世界,多与小朋友交往,鼓励他们去探索与尝试,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

篇四:孩子为什么胆小

要帮助孩子克服胆怯行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放手磨练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练。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

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5.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家长的榜样很重要。父母自己不该无缘无故地什麽都怕。什麽都惊,如,打雷时,倒是母亲先喊起来。不要遇到一点点事就大惊小怪。例如家长有时不当心划破了手,就不声不响地擦上一些红药水。孩巳看到妈妈一点也不在乎,他遇到类似的事也就不害怕了。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引导他尽量习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可以经常带他去串门,或者去公园,但家长要充满爱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励宝宝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要去面对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让孩子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气来面对。当孩子面对生人时,当孩子主动结识小朋友时,要表扬他、夸

奖他,让他感到这是一件快乐的事。胆怯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与别人主动交往,下面这两个技巧可以提供帮助:

从小范围活动开始

邀请一、两个孩子到家里来玩,在自己家里孩子会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组织的游戏,每个孩子都要轮到。家长要在旁边,不要走远,如果孩子想靠在家长身上,就让他靠。家长要安排,但不要给他压力。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的特殊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不安。如果孩子对画画有特殊的兴趣,那么家长就可以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在家里或小区的草地上画画,孩子在这样的小团体里,就能有兴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现自己。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愿望逐渐加强起来。

与小一些的孩子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这样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年龄小的孩子也有了“学习的榜样“。家长在此时应多给宝宝创造有利条件,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碍,日渐大胆甚至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处事了。

7.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可以用游戏的口吻鼓励孩子在家里进行各种表演。首先让孩子表演给父母看,这样他不会感到羞怯。孩子表演的节目可以是他喜欢和熟悉的任何题材,如一段儿歌、一首唐诗、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扬、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进一步就可以布置“场景“,让宝宝对“观众“进行表演。这些“观众“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来代替,让孩子假想它们是真正的观众,自己

正在舞台上单独表演。当然这些观众里面也包括父母。父母尽量要求孩子认真地表演,以获得“观众“的掌声。每当孩子表演完毕,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观众”给孩子鼓掌。孩子可以与这些观众握握手,然后谢礼,闭幕,就象在真正的舞台上一样。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要像真的观众一样。最后,逐渐扩大观众的阵容,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轮流表演,时间长了,就会锻炼出孩子的表现力。表现力强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8.正确对待孩子的退缩行为

当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孩子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孩子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但也不能溺爱,以免孩子从心理上更加依赖父母,而是要以亲切的态度,诱导并鼓励孩子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与周围环境及人接触。拓展孩子表现力的方法很多,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吓着孩子,使他又重新缩回到“壳“里去。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家长常常大声对他训斥,他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在洗澡时被烫痛了,他就害怕洗澡等等。家长在孩子遇到一些他预料不到的事时,要对他讲明道理,讲清楚凡事都要当心一点,,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劝慰的语言,孩子害怕时,抱紧他;孩子怕滑滑梯,先抱孩子滑下来;孩子怕雷声,您就静静地抱着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怕雷声,雷只是声音而已,不会伤害你"。

人的胆量大小是逐渐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与家长从小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主要有:

一、经常恐吓

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却是很大的,它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想起就害怕。这种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冷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二、动辄训斥

有些家长非常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眼之处,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很紧很紧,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方可。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

家长什么事都管得紧紧的,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你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使得他整天胆战心惊,生怕有错,因而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做了,心里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因此,对孩子绝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是孩子的主宰,更不能把孩子当出气筒。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民主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培养孩子胆量的最好土壤。

三、过分娇惯

篇五:正确对待胆怯的孩子

正确对待胆怯的孩子点击:1908

本文Tag标签:胆怯

胆怯俗称胆儿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牐?

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一时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真的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这样做无济于事。父母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而不是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地告诉孩子:“不用怕,有我们帮助你。”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要消除孩子的胆怯,需多鼓励孩子。开始,孩子只要有一些进步,哪怕声音不如家长期望的那么大,都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反复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重要的。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

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育。?牐?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我们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责的范围。我们不妨表现得很无助、很衰弱,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这不正说明责任可以战胜胆怯吗?

岁孩子胆怯 我的儿子今年四岁,非常聪明,也很活泼,但是缺乏表现欲望。在幼儿园平时上课时比较活跃,但当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却声音很小,也不敢走到讲台上答题或是表演。平时英语学得非常好,老师要求他报名参加了华中地区的幼儿英语大赛,然而他一进赛场就一声不吭,不论考管老师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他都很“COOL”,最后失败告终,就这样失去一次锻炼机会。平时,他胆子也不小,但不喜欢喊人。每次教育他时,他都表示明白并说会改,但一遇到类似情况,又会这样。我已经很注意带他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去锻炼,但是他总是这样。现在,我很苦恼,不知道如何让小孩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请问专家,我该如何增加他的信心,增加他的胆识?请您尽快给我一个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历史

所有孩子都有好胜心,请2-3个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来,轮流表演节目,看谁表演的最好,定出好的标准,如声音大、表情好等等,如孩子表演的好,要给适当的奖励和鼓励,熟练后可带孩子到别人家去,慢慢扩大范围。还可以在陌生的环境,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心理就会很放松、自然,再配合适度的讲道理,慢慢就好了。

为何宝宝与小朋友接触时有些胆怯?

为何宝宝与小朋友接触时有些胆怯?我的宝宝两岁3个月了,平时在家里玩可活泼了,可是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的时候,总是显得有些胆怯,像主动拉手之类的事从来不愿意去做,如果有别的小朋友主动亲他,他还会躲,甚至亲完之后还会用手擦亲过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

问答历史

可能是和小朋友接触太少所致。可以经常带宝宝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开始时妈妈也可以加入到玩的行列,以后小朋友们之间都熟悉了妈妈再慢慢侧出来。还有宝宝本来对其他人就很陌生,妈妈可不能老是觉得自己的宝宝胆小、锻炼一下他,把他交道陌生人的手里。这样宝宝会产生恐惧更不愿意出去和小朋友接触。让宝宝有个适应的过程吧!相信宝宝很快他就会融入到小朋友的行列。

请问胆怯该如何纠正?儿子6岁了,已上小班了,老师缺说他胆怯,但又说他很聪明,而且在回答问题时最有自信。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能纠正胆怯?

皮皮的老妈

问答历史

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下面便是专家们的建议。

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

首先,不妨让孩子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是怕生人,还是怕考试?是怕黑暗,还是怕孤单,抑或是子虚乌有的鬼?您不妨将孩子说出的这些胆怯记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那些是非情景性胆怯?

其次,探析胆怯的根源。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你的孩子来说,他未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帮他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当给孩子讲述鲁迅治“鬼”的故事,孩子便对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种声音,少了许多恐惧。有时候,孩子是孤单,陪他呆一会儿也许比板着面孔,皱紧眉头苦思对策要有效的多。

当然,还应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的事物一一写下来,试着分析为什么会胆怯。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1/3有情景性胆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设性的良方对症下药。

假设一个”不怕羞的自己”

事实上,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这种情形怎么办? 可以把自己划分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较为普遍。尽管他们常出没于公共场所,出头露面,但内心依旧羞怯。这种人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5%。

美国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当这样假设时,窘迫感就会减少,逐渐消失。

自演“剧本”的好处感动,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参加校园演讲比赛、上课发言等,当他(她)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她)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充满信心“。这种角色预演的好处在于,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线,让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明确意义,就能反映出其真实自我。而胆怯者往往太顾及自己的言行,留给别人的印象因而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做好准备工作

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个约会,应先告诉孩子来客有哪些,怎么称呼他们,他们的职业情况及兴趣爱好,平时应注意的事情等。教会孩子一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时,应先弄清他们的背景。待开始谈话时,他便会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以往大力增强了。

另一项有效的准备是,先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谈论自己熟知的内容。譬如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在参加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接触谈话,建立友谊一一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友谊也很容易建立,有了这种交往基础,更大范围的交往也不会令孩子胆怯了。

注意身体语言

羞怯给人的印象是冷谈、闪烁其辞等,但往往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孩子的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谈、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你在年轻时也有相似的经历,羞于同客人打招呼,或者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被视作是冷淡或不懂礼貌。你当然委屈,因为你只是不习惯,

怕说出不合适的话而已。

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在于交谈中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声交谈,研究人员己发现,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这类问题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露心中的隐忧

胆怯音的最人抱怨是,父母、老师甚至朋友不能严肃对待其面临的问题,专家建议:胆怯者应接近能接受他们弱点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仅劝告他们改变冷淡态度的人。孩子需要那些只是倾听其恐惧,而不勿忙作出决断的人。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不喜欢父母,因为父母总认为孩子的话愚蠢、孩子的担忧可笑。而小伙伴们则不同,彼此表露心中的担忧,担忧便会少得多。

作最坏的打算

倍受胆怯之苦的人应该与他人讨论一下最深的恐惧是什么。譬如有人害怕演讲。大家便向他提问:“你的恐惧来自何处”。

我还是小孩子时,人们就嘲笑我。”“现在又怎么样”“怕人家嘲笑。”“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他们都嘲笑我!”“那又怎么样。”“我不去理会他们,再也不同他们讲话了。” “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还担忧什么呢”。

倒是有种恐惧往往伴随着羞怯出现,在生理上呈现出呼吸加快,声音颤抖和脸红。然而专家们研究表明:这些征象远不如胆怯者自己所担心的那么引人注意。

循序渐进

有的孩子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自由发言。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上总是怯场。老师一叫,就紧张得发抖,以至说不出话来。对这些孩子来说,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善讲敢讲话的天才。办法只有一个循序渐进一一课后“排练”。第一步,将老师可能问的题想好,思考如何回答,第二步,由同学代替老师提问,自己发言。反复强化几次后,对别人的提问便不再那么紧张。第三步,在课堂上不妨大胆举手,说错了不要紧,最坏的结果是被同学嘲笑,一般不传播,因为人都有回答错的时候。 轻松自如地参与社交、发言??,是不可能通过遗传获得,任何人面对陌生世界都有一个熟悉并主动进入的过程。教育你的孩子勇于向前,大胆与人交流。这么做,他就拒绝了做生活的旁观者。这是真正的胜利。

2007-07-13 09:07:2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chenchen12

问答历史

坠落、身体的突然移动的刺激恐惧程度逐渐下降,而对黑暗、动物的伤害性威胁逐渐增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对一些想像中的东西.如鬼怪、地狱等害怕。 胆小会给孩子造成远期的心理影响,长大后仍然胆小怕事。父母对胆小的孩子通常是不满意的,希望自己能够养育出强壮、勇敢的孩子,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怕黑或者让他买个东西他都犹豫不决时、妈妈会感到生气。 如果孩于已经胆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纠正: (1)要注意改变对孩子的不良教育方式:当孩子在不听话时及任性时,不能编造谎言、以威胁性的语言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叫老虎把你吃掉”。更不能把孩子关在小黑屋子里,或者在夜晚将孩子推出门外。 (2)科学道理教育:如果孩子听到雷声,看到闪电感到紧张、害伯时,父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讲明闪电雷鸣的科学道理,帮助孩子消除对雷电的恐惧感。 (3)榜样作用:父母应当帮助胆小的孩子树立榜样,可以让孩于看同龄孩子与自己所恐惧的对象相处,如看小朋友与自己害怕的小狗玩。并让孩子分阶段观察小朋友如何与小狗 接近,再让孩子站在别人旁边与小狗戏戏、玩耍,最后让孩子逐步去接近害怕的小动物。 (4)帮助该子消除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妈妈可以帮助孩子装—个灯光柔和的床头灯或壁灯,让孩子学会开灯、关灯,自己拿握黑暗与明亮的主动权,井帮助该子消除对黑暗的害怕。

2007-07-12 15:30:56

子祺妈

问答历史

第一,允许孩子怕,千万不能讥笑孩子“是个胆小鬼”,而要千方百计解除他的恐惧。例如晚上孩

子见到黑影很恐惧,就应对孩子说这是树的影子,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别把孩子推向害怕处,不可说:“别怕,孩子!冲过去啊!去了你就会看到没什麽可怕的”。 第二,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有益的经验。例如孩子害怕蟹,不妨教给他捉蟹的办法,只要捉住蟹的身体的两侧就不会被蟹钳住了。有的孩子怕猫,家长可以告诉他,只要不去拉它的尾巴,猫是不会咬人的。怕狗吗?它喜欢跑、追,我们不靠近它就是了”。 第三,家长的榜样也很重要。父母自己不该无缘无故地什麽都怕。什麽都惊,如:打雷时,倒是母亲先喊起来。不要遇到一点点事就大惊小怪。例如家长有时不当心划破了手,就不声不响地擦上一些红药水。孩子看到妈妈一点也不在乎,他遇到类似的事,也就不害怕了。 第四,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家长常常大声对他训斥,他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在洗澡时被烫痛了,他就害怕洗澡等等。家长在孩子遇到一些他预料不到的事时,要对他讲明道理,讲清楚凡事都要当心一点,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劝慰的语言,孩子害怕时抱紧他;孩子怕滑滑梯,先抱孩子滑下来;孩子怕雷声,您就静静地抱着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怕雷声,雷只是声音而已,不会伤害你。”

2007-07-12 17:06:51

baihe4390

问答历史

我们知道,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

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

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

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