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暮春山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5:15 字数作文
暮春山间字数作文

篇一:2014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 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求的。

一、(15分)

1.

A.缜(zhěn)密 商榷(qua)( 揆情度(du?)理 ...

B.取缔(tì)木讷(dàng)案袋 疾风劲(jìn)草 ...

C.栖(qī)息 白炽(chì)灯 戎马倥偬(zǒng) ....

D.葳蕤(ruí 软着(zhu?)陆 扣人心弦(xuán) ...

2. A.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璘选 流光异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C.砥砺 斡旋 别出心裁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甄别 笼络 休养生息 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 落的声音,他们喜爱“ ”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 用心倾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精细 凝神谛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精确. 凝神谛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 用心倾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支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是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5.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

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6.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知识。

B.

C.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

7.A.

B.表达。

C.

D.

8.

A.

B.C.

D.“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学徐君家传

1[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

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2

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

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

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

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

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

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

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

晙朘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科兄弟 .

B.全活甚众 .

科:分摊 全:全部 字:许嫁

纠:聚集C.其女字君从子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

A.

B.

10. 君不以.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

其庶几于是者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D.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

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

②好施与,矜然诺

③广义田以资通区

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

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

⑥每闻盗则挺身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

C.

D.

2014)

语文第注意事项:

1.

1.本卷共11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 (8分)

(1“此真读书人。”〔3分)

(2“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3(3分)

14. 〔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篇二: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古诗的比较赏析

●近义词辨析(八)

1. “扣压”与“扣押”

“扣压”的对象是物,“扣押”的对象是人。

2. “刮目”与“侧目”

刮目:用新眼光来看待对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形容既畏惧又愤怒。

3. “谋取”与“牟取”

谋取:设法取得,是中性词。牟取: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是贬义词。

4. “岁月”与“春秋”

岁月:年月。它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词,不能用数量词加以修饰。春秋: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苦度春秋”,还可用来指人的年岁,如“春秋已高”“春秋鼎盛”。

5. “毕竟”与“究竟”

“毕竟”一般用于陈述句中,“究竟”往往用在疑问句中。

6. “本义”与“本意”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7. “必须”与“必需”

“必须”是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8. “辨正”“辩正”“辨证”“辨症”与“辩证”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辨证:辨别症候。如“辨证求因”“辨证论治”。也作“辨症”。“辩证”有两个含义:一是辨析考证,此义也作“辨证”;二是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

9. “长年”与“常年”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劳作”“长年在野外工作”。常年:一指终年、常期,如“常年积雪”“战士们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边防”。二指平常年份,如“小麦常年亩产五百斤”。

10. “陈规”与“成规”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八)

1.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2.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3. 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4. 忐忑不安:心虚不定的意思。

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

5.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

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6. 天经地义: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7.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8.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

9. 鸦雀无声:形容寂静无声。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10.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重点实词(六)

1. (1)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正) .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抵押,即人质) .

2. 陶靖节躬丁晋乱。(《奇零草序》)(遭逢) .

3. (1)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延请) .

(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掉转) .

4. 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河渠书》)(经历,经过) .

5.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吃饱,充实) .

6.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比,比较) .

7.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都城) .

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 .

●重点虚词“以”

1.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4)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3)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如: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4)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3.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字形速记

嗤之以鼻 充耳不闻 首当其冲 忧心忡忡 重振旗鼓

一筹莫展 出类拔萃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出人头地

除旧布新 处心积虑 川流不息 传诵一时 吹毛求疵

从长计议 粗枝大叶 粗制滥造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一)

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8.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安书)

1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表现手法辨析(三)之“衬托和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情感)作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而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际上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写作素材

不阅读的中国人

一名印度工程师来到中国,就其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该文对中国人的阅读状况表示了严重的忧虑。其文红遍网络,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文中提到三件事:一、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二、在飞往上海的长途飞机的睡眠时间,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三、在火车站候车,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这位工程师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忧虑的不仅是这位印度工程师,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也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话题】读书明智;网络与阅读;危机、忧患意识;旁观者清。

1. 不会从动态、静态,正面、侧面等多方面去分析,不会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去欣赏。

2. 不能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一) 分析、比较意象的内涵,分析思想感情的差异

比较意象,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

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① 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 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 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例1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 春

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唯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典例2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①韦 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②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 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凉、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歌文本,抓住关键词“惆怅”“笑说”进行分析。其次要审标题。《含山店梦觉作》,显然是夜梦醒来之作,其感情是惆怅的;《宿渔家》,渔家(樵)一般是隐居(闲适)类意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通过对韦庄的注释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漂泊之意。

二) 比较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等。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

效果。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典例3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① 李诗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徐诗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 李诗以“那堪”唱叹抒情;徐诗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李诗借景抒情,徐诗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用典。从表达方式上看,李诗未着一“愁”字,比较内敛;徐诗末句表达情感明朗,议论与抒情兼而有之。

典例4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韦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答“表达效果”,一般不要直接答出什么效果,应该有个因果关系,也就是要写出形成“效果”的“手法”。韦诗的结句: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李诗的结句,明显是想象而来的,属于虚写。

篇三:圆梦高二期中语文试题

圆梦教育2015高— 2016 二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16—18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父母,顾妻子 顾:顾念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分:道理 C、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5.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而母立于兹 B.臣以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其制稍异于前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作者认为,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办法,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对自己而言,为的是让“文采表于后”。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

(3)惨象,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

发, 。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11分) 暮 春 [宋]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0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也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的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朱清时说。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0年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 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 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 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得教育部的批准,但在2010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2)从文章前半部分来看,是什么造就了朱清时的成功?请简要分析。(6分)

(3)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8分)

第二卷 表达题 四.语言表达题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应如此轻率。即使蜉蝣朝生暮死,亦如夏花绚烂活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情何以堪? B.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冬季,焕发出勃勃生机。

C.从8月17日下午4时起,汕头市潮南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面对汹涌的洪水,很多睡梦中的居民顿感无所适从。

D日市场的供需消费。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B.据透露,湖北银行总部将设在东湖西路的平安置业大厦,目前湖北银行的股本估摸约为20亿股,近期会增资扩股约30亿股左右。

C.截至8月25日,辽宁8月15—17日特大暴雨灾害保险理赔估损金额达5.8亿元,这是记者8月27日从辽宁保监局获悉知道的。

D.在日本“购岛”闹剧一周年的9月11日,中国海警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一对一较量。

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株是全绛红的,____,都是一抹浅浅的绛。____,由五个叶片排成一个心形。那像是____,构成尖端的那瓣较大,由另外四瓣托住。 ①不论是叶子,是纤细的卷须,是主茎,是支茎 ②不论是主茎,是支茎,是叶子,是纤细的卷须 ③每个支茎上滋生着一个叶簇

④一个叶簇在每个支茎上滋生着 ⑤五瓣叶片构成一个心 ⑥每个心都有五瓣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

18.公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管理方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两句得体的话。(4分)(不超过20个字)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四:2014各省高考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4各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二、新课标卷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1】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2)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

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

②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五、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六、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七、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九、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十、山东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 简要分析。 (4 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

十一、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①②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

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十二、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十三、辽宁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十四、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十五、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十六、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作者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十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暮春山间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3 分) (

篇五:201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答案及解析(word版)

201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参考版

注意:本答案为试做答案,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欢迎指正错误。

1、【答案】A

【解析】B、取缔dì,疾风劲jìng草;C挟xié持;D扣人心弦xiá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A鼎力相助,B遴选,流光溢彩;D天网恢恢。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答案】B

【解析】精细:精美细腻;精明能干;精密细致。精确,指极准确;非常正确;精密而准确。语出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 慧振法师志业该练,心力精确。” 题中侧重“细腻”而非“准确”。谛听,动词,意思是仔细地听。凝神谛听就是聚精会神地仔细听。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幽的氛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壮阔的场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C

【解析】A“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B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面加“的”; D语序不当,应将“仅仅”放在“理解”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答案】B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做的好,掷地有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大河百代众浪齐奔陶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红”,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答案】A

【解析】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不全是隐性知识。

7【答案】D

【解析】A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B隐性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强加因果。

8【答案】C

【解析】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9【答案】B

【解析】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答案】A

【解析】A介词,因为;B在/到;C表因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推测语气,大概/期许语气,一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答案】D

【解析】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2【答案】D

【解析】“有叙有议”错,应为“先叙后议”。

13、【答案】(1)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答案】(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5【解析】(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引壶觞以自酌 (3)春江花朝秋月夜 (4)石破天惊逗秋雨 (5)其孰能讥之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答案】

【解析】作用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情感)和结构(对题目、上文、下文结尾)两方面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答案】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世事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答案】

【解析】赏析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修辞用排比、类比,主要表达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衰老的感伤。

19【答案】

【解析】“枣香”是线索,结构全文,渲染氛围;运用比喻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根”运用比喻,点明主题——对爷爷奶奶为儿女日夜操劳、耗尽自身的赞颂。认为哪一个好均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答案】A、E

【解析】A不是突出坚守乡村的可贵品质,在寒冷中等待我,突出表现了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E没有心理描写。

【解析】

试题分析:参考:“常回家看看”入法需要刚性

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是给钱、给物代替不了的。许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子女给予物质就能解决的,他们需要子女的精神抚慰,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他们仍然无法依靠法律来帮助自己实现意愿,因为“常回家看看”虽然入法,却没有规定谁来监督执行“常回家看看”,也没有赋予有关组织强制的权力,更没有规定不 “常回家看看”的结果。对于“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总体上要靠子女自觉来执行,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义务、亲情上的事情,法律也不宜干涉过深。但是,为了让这一条文更能发挥作用,不妨增加一些强制规定。比如,子女长期不“常回家看”而老人提出要求的,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有义务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如造成空巢老人死亡的,法律应当对子女进行相应的惩戒。

专家:政府仍需为“居家养老”提供制度保障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建议建立专门针对老人群体的保障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公共投入。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 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陈钟林认为,如果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空巢老人也应转变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老人要从思想上改变,接受新的生活观念。老人退休以后,要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其他可以陶冶情操的运动或文艺上面。适当减少对子女感情的投入,降低对他们的期盼值进而达到对子女的依恋充实孤独老人生活。充实老人生活,找到代替角色。老年生活本就枯燥无味,老人要适当的调节生活乐趣,增加生活情趣,平时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建立新的人际

关系群,进而调整生活状态对生活有新的规划展望。

尽孝要趁早,子女应主动为老人提供更多关爱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即便孩子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次,老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孩子走得再远,始终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他们嘴上说不用惦记家里,但心里却盼望孩子能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说说话。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但是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即使医院有高水平的心理医生,也难以排解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尽孝应趁早。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外出打工的能回家时尽量回家,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有这样,老人才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他们。

22【答案】地雷阵游戏:用绳子在一块空地圈出一定范围,撒满各式玩具(如娃娃、球等)作障碍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指挥,另一人蒙住眼睛,听着同伴的指挥通过地雷阵,过程中只要踩到任何东西就要重新开始。指挥者只能在线外,不能进入地雷阵中,也不能用手扶伙伴。通过游戏,提高人与人的信任感

活动主题:让我带你趟地雷

宣传语:趟过地雷阵,增强信任感

23【解析】这道作文题类似于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在审题上,要将“情形”想象出来,变成陈述句。在立意上可以谈拥有智慧芯片的好处,也可以谈拥有智慧芯片的坏处——单纯记忆,难于创造;失去个人个性??在文体选择上,记叙文比较好操作,写科幻文注意一定要立足现实,适当想象,不能凭空乱想。但也可以写议论文,谈自己不愿拥有智慧芯片的理由。也可以写书信、病情诊断书、调研论文等新文体。在选材上要化大为小,写智慧芯片在身边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尽量不要选择大而空的科学家等自己不熟悉的场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