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1:55 小学作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小学作文

篇一: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配套演讲稿

演讲稿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是论语第十三条: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难道孔圣人就如此草率,认为智慧的人一定都喜爱水,仁德的人就一定喜爱山吗?不,这当然不可能是孔圣人话中真正的含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山和水都是大自然中一种奇妙而又美丽的景物,历代文人墨客都爱游山玩水,留下不少千古名句。山它巍峨、陡峭、幽静、美丽;水它清澈、平静、又或湍急。智者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性情好动,就如川流不息的水一般;仁者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喜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

但我也认为山和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丢掉世间的凡俗,在山水中彻悟人生的真谛,做一位世人仰慕的智者或仁者。

“知者乐”智者必为心胸开阔之人,他们自然不会因为人世的纠纷、恩怨而烦恼,只会在生活中去寻找那无处不在的快乐。

“仁者寿”这句话既然是孔子之言,我就用孔子之言来解释:“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

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这句话出自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

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和仁者,他们的智和仁在于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于他们的高尚的品德,这才让他们成为世间的智者和仁者。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篇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第8期2011 年 12 月 9 日主编:编辑:吴 琼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各位老师: 因近期咱们班的老师刚刚注册参加学习,为了让这些老师也有 学习的机会,根据河北省继教中心的安排,从 12 月 10 日至 12 月 28 日 之间继教网将重新开放本项目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功能。在此 之间,所有学员老师依然可以针对之前不合格的作业进行修改和提交, 在此期间的学习数据也会被累计到最终的考核成绩中, 还希望所有老师 抓紧时间学习,顺利完成培训!

在此期间,辅导教师经常上网批阅学员新交的作业、教学设计 与反思。12 月 30 日 0:00 之前,请辅导教师会完成所有任务的批阅工 作。 继教网将于 12 月 30 日 0:00 截止各项数据的统计,并以 12 月 30 日 0:00 的各项数据为准,汇总上报给河北省继教中心备档。根据国培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咱们班的学校情况很不乐观没有三分之一的 教师现在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一般。咱们班的老师们现在的学习还有一些没有 上网学习的,没有交作业的、没有完成一项国培的作业。这样的学习还是希望 以下的老师们进款完成:吕美琴 裴丽英 武世芳 梁义存 杨广有 王长明 王林祥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1 小时 48 分 13 小时 8 分 14 小时 26 分 0 小时 20 分 1 小时 40 分 0 小时 0 分 0 小时 0 分 30.00 24.06 22.72 12.63 0.00 0.00 0.00现在网上作业提交系统已经关闭了,针对这一情况,咱们可以现在发 10 个主题 帖,回复 20 个帖子,这样可以得到 10 分。还有研修日志的的完成,教学设计 与反思的提交。等着网上提交作业的系统打开后可以再次的提交作业。

篇三:探析“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探析“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摘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所提出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统一体,是和谐、是境界。

关键词:智者 仁者 乐水 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也就是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他强调“仁智统一”,其中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进而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仁和仁者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遇、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

在《论语》中,“仁”字数出现达109次之多,这也就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仁”有下述内容:“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这里,孔子首先规定仁的本质即为“爱人”。“仁的根本在于爱别人。”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②“孝”是君子的仁德品性,“孝”是子女奉养父母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将爱人从爱自己家人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家人。进而能够达到如孟子所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③ ,正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综观孔子对仁的种种表述,可以看出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是人的合社会伦理而动的行为,是人的处世原则及方法、伦理信条和规范。他自己也说:仁者,人之德也。但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爱人”。“仁是我思想的核心,而‘爱人’又是我所规定的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其它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扩充、放大和引申。”[ 4 ]总之,“爱人”是为仁之本, “仁”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者,人也”。[ 2 ] P31

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仁”,而且提出“忠”“恕”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曾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

参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 ] P16。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说的“仁之方”,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式实行仁。“忠恕之道”着重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利他、惠他精神。孔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忠恕之道”,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必须有善良的本性,有“爱人”之心。因此,仁的关键是“爱人”,只有具备了“爱人”之心,才有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贯彻“忠恕之道”,将心比心,在社会互动中体谅和理解对方,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忠恕”是行为准则,“爱人”则是这个行为准则的道德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仁的核心,紧密统一于仁的范畴之中。

所谓“仁者”,即仁德之人,有仁德之人。 “仁”最早出自于《诗经》,用以描写两位强壮的贵族狩猎者“既英俊又仁”。这里,“仁”就指带有男人气或强壮的意思。从而孔子说“仁者”即“君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人常说:仁者无敌。仁者,君子,就要行天下,非为己一人。德行天下,在己,克制私欲,留有本心,自身修为;于他,就要爱人,具备“忠恕之道”。

二、智和智者

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曰,从知,知亦声。《说文·白部》:“zhi(智),识词也。从白、亏、智。知、zhi本来是一个字,zhi隶书省作“智”。《说文·矢部》:“知,识词也。从口、矢。”段玉裁注,知、zhi音义均同,“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就是说智识敏捷,从口里出来的言词其速率犹如张弓放出的箭矢。智是知

后起字,本义为智识敏捷,引申为智慧、聪明、计谋,又兼知识的意思。

《论语》全书提及“知”一词高达约116次。[ 7 ]其中约有91次的“知”(读阴平) ,约有25次的“知”(读去声) 。“知”(读阴平)是指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知识之意,属于知识论的基本范畴。“知”(读去声)可与“智”相通,意为才智、智慧。由学到知,由知到智,再到仁智统一。这是由知识到智慧的上升过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论语·公治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也,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论语·宪问》)“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 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以上读阴平)这是由学而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论语·雍也》)(以上读去声)这是由“知”到“智”。在孔子看来,人是靠学、问、思而得知的;从伦理道德价值定位而言,有了知识,才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即“知识产生美德”逐步实现个体的理想人格。无知而愚

昧的人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仁的,孔子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 ,“智者利仁”,“知者乐水”(《论语·雍也》) ,“知者不失人”(《论语·卫灵公》)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的。由学而知,由知而智,仁智结合,可谓圣矣。

所谓智者,就是有知识,聪明的人。一方面,智者聪明,有知识;另一方面,智者去认知和实践的能力强,能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为大智慧,非为小聪明。知者便是那些对自己、对人生、对人性有着足够的了解和领悟的人,并且因为智慧而解脱,从而“不惑”。

三、何以乐山 何以乐水

智者是聪明、有知识的人,仁者是有仁德的人,智者何以“乐水”,仁者何以“乐山”呢?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

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

篇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新高考新国学

2012-08-14 085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几种解读

【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拼音】zhì zhě yàoshuǐ, rén zhě yàoshān

【出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

《论语别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崔颢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乐”字读音考证

“乐”字应该读作“要”。《》“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经典释文》 案唐代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慈湖家记》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礼记》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论语》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

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篇五: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探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探究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字的读音为何读“yao”上声?

,“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

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