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日了70岁的老太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20:39 体裁作文
篇一:70岁老太40岁容貌
70岁老太40岁容貌(图)
导语:家住市南区的70岁老人宁女士,在外人看来也就40岁,身材苗条、皮肤光滑白皙、头发乌黑、耳聪目明,经常跳跳舞,偶尔还会参加一下模特比赛,在她身上年龄仿佛是一个谜。宁女士表示,平和、乐观的心态、健康
导语:家住市南区的70岁老人宁女士,在外人看来也就40岁,身材苗条、皮肤光滑白皙、头发乌黑、耳聪目明,经常跳跳舞,偶尔还会参加一下模特比赛,在她身上年龄仿佛是一个谜。宁女士表示,平和、乐观的心态、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是自己年轻的秘籍,老年人也能像年轻人一样生活。
70岁的宁女士身材依然苗条
宁女士和老伴十分恩爱
苗条、白皙似青年
“我邻居今年都70岁了,可看起来也就40岁,身材苗条,皮肤白皙,头发都是黑的。我们年龄差不多,但站在一块看起来就差了一辈。”市民王女士向本报反映,称自己的一位姓宁的邻居今年已经70岁,可是看起来依旧年轻,岁月在她身上仿佛停滞一样。
11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古稀之年的宁女士,老人穿着蓝色的裙子、脚踏着白色的高跟鞋,头发随意披散着。从远处看来,老人身材苗条,身上几乎没有赘肉,双腿笔直、修长,看起来一点不像70岁的老人。走近她,记者发现老人的皮肤光滑、白里透红,而脸上只有少许的几条皱纹,背挺直,头发很黑,只是夹杂着几根白发,不靠近看几乎看不出来。“我老伴耳聪目明,看书一点问题没有。”宁女士的老伴李先生告诉记者。
“我今年76岁了,我老伴70岁,我们一块出去,经常被人误会。”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老伴因为看起来年轻,经常遇到一些有趣的事,“现在我每次坐公交车,打老年卡的时候,司机经常问我,‘你这么年轻怎么打老年卡’,我每次都很尴尬。”
乐观心态、合理饮食是关键
宁女士表示,自己也没有刻意做护理,只是注意很多养生的细节。第一就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自己比较乐观开朗、与人为善,从不与人争,夫妻、邻里关系都很好。第二就是注意饮食,自己比较喜欢清淡、不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偶尔吃肉。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从不熬夜。再就是自己特别注意运动,每天坚持散步、做操、压腿,从不间断。
宁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自退休以来,一直积极活动。“退休之后我还上过老年大
学,学习弹钢琴,以前经常在家自弹自乐。我还参加过过不少模特、跳舞、服饰方面的比赛,退休之后我参加的比赛也有十几个吧。”宁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参加山东省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的时候,那时候,我参加的是中老年组的服饰比赛,我一上场,观众、评委都惊呆了。现场观众都不敢相信我是中老年组的,评委还检查了我的身份证。”提及这些,宁女士特别自豪,“平常没怎么特别的保养,头发没做过营养,脸上只擦点面霜,就是纯天然的。我和儿媳妇走在一块别人都当我们是姐妹。”
用年轻的心感染周围的人
宁女士和老伴结婚45年了,两人之间几乎没怎么吵过架,偶尔吵架,两人也能互相理解,“每次我老伴参加这些比赛项目,我就给她打下手,帮她拿服装,看到老伴这样年轻,我也高兴。”李先生表示,老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是想给老年朋友证明一下老年人也能活得很年轻。自己在老伴的带动下,每天和老伴一块锻炼,“退休之后,两个人一下子闲下来,我们俩就重新安排我们的生活。我跟着老伴一块活动,生活丰富多彩。”
“每天下午我都去公园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朋友们也说看到我就感到年轻。我也积极的帮助朋友们一块锻炼,使身体更健康。”宁女士表示,年轻最关键的是保持年轻的心态,“我和老伴退休之后,生活依旧很充实。我们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感到生活很新鲜,对生活一直充满着乐观的心态。”
篇二:我的老太太
我的老太太
她是我奶奶的妈妈,她没有牙,她裹着小脚,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在人世间目睹了94年,去年的今天,6:54分,世界宣告了她的死亡,她离开了,永远地,安静地。
今天是她的忌日,爷爷奶奶都去坟前烧东西,看到坟前的那一张黑白照片中的她,少了两颗牙的她,笑得好灿烂,让我回想了好多好多以前的事。
很多年前,老太太就住在奶奶家隔壁,她喜欢盯着我看,然后冲着我笑,微微地笑,那一日我一直以为她冲我笑是喜欢我吧?我看书的时候她冲我笑,画画的时候也冲我笑,只到达了一些才知道她有老年痴呆症,可我一直不这么觉得,我一直认为她那是喜欢我的表现。她对着我笑的时候很安静。
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回奶奶家看老太太,那时我一学会什么东西就急于显摆,最多的人是老太太,她一直抿着嘴笑着看我表演,有时高兴了还会轻轻拍拍手,那时,看到她拍手,我比谁都高兴。
有一阵子,小朋友之间流行起了旱冰鞋,爸爸也给我买了一双,我周末就穿上它给老太太看,老太太看见了,平常不怎么说话的她奔过来说了爸爸一顿,说这东西那么危险,随即扔下爸爸把我拉进了她的房间,总是神秘兮兮的跟我说:“我有好东西”,总是在她那个生了锈的铁盒子里掏掏。有一次,她从盒子里掏了一块饼干,那是一块受了潮、又软又湿而且没有夹心的饼干,我认为老太太一定是把她最好的东西送给了我,可是每次我也会想:软成这样了??但还是为了让老太太高兴,我还是笑着一口吞了下去,然后大声的告诉老太太,而且凑近耳朵说句“好吃!”(老太太耳朵不好)
时间再往右推推,老太太因为脑於血倒下了,每天都挂着一瓶又一瓶的吊针,脸也干干瘦瘦的。家里人叫她她都不应声,只有我贴近耳朵叫她,她才会有些微笑。再后来,她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我当时还问爸爸:“老太太怎么了?”他跟我是这么说的:“她死了,去另一个地方了。”我当时对死没有任何概念,所以问道:“那,还会回来的吧!”我很希望的答案,父亲没有给我,只是吐了句:“不会了!”为什么要去另一个地方呢?原来死了就是去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好吗,漂不漂亮,又有多远?当时我的理解是死了的意思就是我以后再也见不到老太太了!
小时候一直以为我们家的人永远不会死,那些爱我的人会永远陪伴在我身边,我以为死亡就是个游戏,你躲起来我去找,而亲爱的你究竟躲在了哪里?为何直到如今我都再也没看到你的笑脸?
篇三:我妈有这一代老太太常见的缺点
我妈有这一代老太太常见的缺点:不让用水电燃气,不让用洗衣机,出门不让打车,不让打专车,不让网上购物,买火车票要T字头的,不让坐高铁,这种缺点我们一般称之为“抠”,但是究其根源,是恐惧——对匮乏和不能理解事物的恐惧,穷时候落下来的病。
能怎么办呢?
你要相信,所有的好人家大少爷都可以学坏,所有老太太也都可以改变,成为“修正主义”的。前提是你要做足够的说服。
我妈虽然曾经入过党,但内心深处有一个民国,我姥姥家以前是南京的,后来我姥爷被组织发配到河北去教书,再也没有回去,我妈一直喜爱关于长江流域的一切。我请她吃饭她舍不得,我不说这菜,我说这气氛。
“那边有个小馆子江南特色,放着评弹,有黄酒卖,咸鱼鲞鲜毛豆嫩笋子好吃得很。”
你说请她去她不去,但是她这人不是真的小气,继续说:“咱们先去踩点吃一次,下次请二姨和姨夫去那吃饭去吧。”
确实做到了。
“打这趟车35元,正好有个30的券,合5元,坐地铁现在是6元钱。俩厂子打架,都想咱们坐他们厂的车,所以就补贴,不过你放心,现在好日子快到头了,这俩厂子回头可能就不给这么多券了,但是你看,这车不受罪,该坐还得坐。人给你拉门儿给你水,车里还没有脚丫子味。”
那次是陪我妈去医院检查回来,她深有感触,还跟我说:“当年你爸做了化疗,我们打不上车,干着急。”“对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威力啊,更高的价格,但是服务好。政府管制价格那就是会所有人拒载,停着睡午觉的。”
当然大多数时候说不动,有些事就得放一放,老太太说话,不能太认真,比如她唠叨你说你乱花钱,你就嘿嘿嘿就行了。她跟外人唠叨你爱花钱,那其实大多数时候是炫耀,她其实是想说你努力了,挣了钱,但是她从小受的教育,不允许她说那样
篇四:我校的“神奇老太太”
【师德征文】
我校的“神奇老太太”
天河区侨乐小学 戴湘容 陈琼有老师是我校公认的“神奇老太太”。我在侨乐五年,见陈老师带过四个班,均是五年级或六年级才开始带的。不管原来的班风、学风如何,经陈老师接手后,都会有明显的进一步好转,表现在四个“非常”:非常听陈老师的话,非常守纪律,作业书写非常工整,更是学校非常先进的班。
现在陈老师教的六(一)班,五年级时曾经是我带的,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老师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不上后接手的老师,但对陈老师,我却不得不服。陈老师教六(一)班后,我感觉这班学生忽然静了好多,早上回校后、早读时、课前准备、上课时、课间,以及吃午餐、午休、做操、开校会、排归程队,都是那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学生们都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经过六(一)班课室,绝少见到闹哄哄,吵吵嚷嚷,追逐打闹的场面,总给人感觉这是守纪、好学的一个班。更神奇的是,他们的书写也大变样,有的学生的字我都几乎认不出来了。当然,陈老师以前教的班都是这样。我们请教陈老师为什么她的班常规那么好,她会谦虚地说“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听话懂事一些了,不用责骂他们,多给他们讲道理。等你们带到高年级,也能这样。”但事实上学生到了高年级,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了,老师话语的效力减弱了,家长也说这时候的孩子更不听话了。个别顽劣的孩子,不但屡教不改,软硬不吃,还变本加厉。但这类令我们头疼的“问题
生”,在陈老师面前却循规蹈矩。至于书写方面,我问陈老师为什么学生字体有如此大改变,她说:“学生做完第一次作业后,我就选几本字写得好的作业给全班传阅后张贴出来,要求大家模仿。字还是写不好的,就每天增加一份练字的作业,笔画必须横平竖直,直到把字写工整了,才取消这份练字的作业。”我用了这种方法,但效果始终没有陈老师的那么明显。
3月23日,我和一位老师随堂听了陈老师一节课,这节课又令我们叹服不已。陈老师上的是一节很普通、甚至有点枯燥的“读写例话”,她上课与别的老师并无多大不同,没有什么特别的抑扬顿挫、生动有趣、调动激励,陈老师一直不紧不慢、心平气和,甚至还面带微笑地讲课,而全班同学(注意:是每一位学生)始终都以十分端正的坐姿,目不转睛地望着陈老师;陈老师提出问题后,全部都埋头于书本中,静思默想;陈老师指名请个别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都能仔细聆听;老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时,就各个都积极地参与。更让我佩服的是,当陈老师一笔一划地板书时,同学们都保持端正的坐姿,一笔一划地抄在笔记本上;我翻了一下后面三位学生的笔记本,真是相当的干净整洁。听完课后,给我的触动很大:既羡慕,不知什么时候自己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陈老师的话就能被学生奉为“圣旨”;还有点不平衡、不甘心,怎么陈老师做老师那么轻松,没有她转化不了的学生。
借星期一下午第一节上六(一)班心里健康教育课的机会,我请大家帮我解开心头的不解之谜,就是让每位学生具体写一写:为什么
到了六年级,学习、纪律都有了那么大的转变?陈老师是如何要求的?你们做不到时陈老师会怎么说?怎么做?每个学生都写了差不多400字,看完48篇后,我虽不至于豁然开朗,但还是有所顿悟。学生写的都是一些很实在的东西,我看后才领悟到,原来“轻松”是陈老师的表面,功夫在“课”外,其实陈老师对学生还是很肯花心思的。归纳如下:
一、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学生都知道陈老师有一本大笔记本,每天记录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及时加以总结,如:每天早读后、中午和下午放学前,都会简短评价学生的表现,好的表扬,有进步的鼓励,差的批评,这是第一步——集体教育;个别仍屡教不改的,就进行第二步——个别谈话;若效果还不明显,就到第三步——联系家长。我曾经问陈老师:“你是怎么转变某某同学的?”旁边的梁老师抢着说:“上学期陈老师去他那儿家访了三次,你能做到吗?”闻听此言,我惭愧不已。陈老师每月必发一次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在里面具体写清楚学生在日常规范、上课听讲、作业书写等方面的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家长也必须写上意见。陈老师的做法应验了一句名言:“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连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尚且需要持之以恒,更何况我们呢?
二、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在书中这样写:“个性不是任性,自由不是放任,连游戏都要有规则,更何况是学校和课堂?课堂开放了,学生守则不能开放;教学形式搞活了,公德标准不能搞活;思想的藩篱冲破了,做人的底线不能冲破。”
而拖沓散漫、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从众心理是人的共性,少部分同学自由随意的言行没有被及时制止,整个班风就变得松散了。陈老师每天早上8点进课室,班里同学都要说:“陈老师,早上好!”这既是礼貌养成教育,又提醒了全班,该进入早读状态了。若发现有同学无心读书,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外,中午放学后还要补读二十分钟。集队必须“快、静、齐”,整个过程若超过十秒就要重练。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都要等陈老师来才能排队,离校时要一起说:“陈老师再见!”学生是这么写的:“排归程队很吵的话,老师就一声不吭,直到我们鸦雀无声时才进行一番教育。就这样我们从慢吞吞变得迅速,从吵闹变为安静。”至于防止追跑,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两个男同学课间追追打打地跑去厕所后又跑回来,被陈老师发现了,让他俩从教室走到厕所来回多次,杀鸡儆猴,别的男同学以后就不怎么敢跑了。其他课,特别是专科课,陈老师会去巡查,发现课前准备不好或不认真上课的,除进行上面第一点所讲的“三部曲”教育外,还会辅以加时坐姿训练,以强化学生“坐有坐相”的意识和行为。作业书写马虎的,就要每天加练字的作业,“百练成形”,学生一手好字就是这样“磨”出来的。对于这些稍带惩罚性质的教育,我问同学们的感受,奇怪的是,他们心服口服。
三、“经典语录”,牢记于心。有趣的是,许多学生写下了陈老师的几句“经典语录”:“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世上没有后悔药”“到时你哭都没有眼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心静才能生智”“浮躁的人不会有多大出息”。陈老师在批评学生的不良言行时,总能用上
这几句,学生大都耳熟能详,铭记于心。看来,“陈老师名言”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时刻提醒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四、阅人无数,看头知尾。多年的教学经验,使陈老师能比较透彻地摸准学生心理,她教育学生的话语往往很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我与陈老师同教六年级时,我班新转来一位男生,陈老师通过观察他的表情、眼神、发型和走路姿势,就感觉他有点心术不正,提醒我:“小心他带坏你们班的男生。”当时才过了两个星期,我有点不以为然。但果然不出陈老师所料,那位男生很快成了“大佬”级人物,弄得我焦头烂额。所以,陈老师的神奇,还在于她有“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而我们却总是在“亡羊补牢”中奔波。
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觉得陈老师在平和之中有一种威严感,在她面前会争取好的表现。我想:这种形象真是天生做老师的料。换作我,如果带着微笑进课堂,学生在我面前就“热闹”了。
当然,所有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做法和经验都只能借鉴,完全照搬和模仿是行不通的:正所谓“人云亦云,不知所云;邯郸学步,最终无步。”作为教师,必须谨记和恪守的还是那八字箴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陈老师以她丰富的从教经验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完美地诠释了这点,成为我校的神奇,成为我们老师的楷模。
篇五:对比我认识的中国、外国老人后,明白个道理
对比我认识的中国、外国老人后,明白了个道理
晚上,和朋友去听了一场关于欧盟经济的研讨会,法德两国的教授和听众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放眼望去,百分之八十的听众都是老年人,白发苍苍,满脸沟壑,有的听力已经弱化了,同步翻译器调得有点响,有的视力不太灵光,戴着厚厚的眼镜。
但是,这不妨碍他们的专注,认真做着笔记,抢着发言,针锋相对地辩论......相比起来,在场的年轻人倒显得吊儿郎当,时不时会掏出手机刷一下社交网络。
其实,无论是公开性的研讨会,新开放的艺术展或是在公共图书馆,经常能看到很多老人,而他们的“学霸”程度常常让我感到羞愧。
记得某次在一个学外语的社交网络上,碰到一个72岁的法国爷爷,他说,退休之后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每天要看2小时网络教学,再做2个小时练习。发完这行字没多久,他立即又打上一行说:“对不起,我学习的时间到了,回聊。”
还有之前在洛桑旅游时,也遇到一个70多岁老爷爷,他告诉我,现在正在大学里学习制作机器人,兼修戏剧,还强烈推荐我去看他们学校的机器人展。
相比起来,国内的父辈们,学习热情就没这么高了。
且不说七八十岁的老人,就连刚满50的中年人,都带着一种“我已年过半百,我已学不了新东西”的思想。
去年10月,父母来巴黎看我,因为实习请不了假,我只好在上班前,领着他们到景点,下班后,再到离他们最近的地铁站接应。
按理说,地铁里标识明显,终点站跟地图对上,换线也不难。况且父母虽然不会外语,可发短信也是用拼音输入法的,字母在他们眼中总不会是长一个样的蝌蚪。
但就是在我讲解加示范,带着换线二三十次之后,我妈还是一副“我不会“的摊手状,而我爸完全没在听我说话。
有一次,我们踏着关门铃奔上地铁,老爸被拉在外面,他不知道怎么坐下一班车到下一站与我们汇合,我只好让老妈在下一站站台上原地等候,自己绕回去把老爸给接过来。
而那几天,老妈对我重复最多的,就是:"我已经50了,怎么可能记住这个单词。”
可是,有一天,他们自己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员少找了几欧元,他们各种比划地把钱要回来了;之后,参团去意大利旅游,跟大家走散,也是一路对着地图坐地铁,安全到达酒店。
同样的,妈妈的朋友是家庭主妇,她在法国呆了快20年,法语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没有打算去学,对此,她总是跟我说:“阿姨来法国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学不会了。”
真的是学不会吗?
还是一种认命式自我暗示,把大脑变成了滴水不进的铜墙铁壁?
还是一种赶集似的慌张,巴不得30岁过完人生,40岁步入老年,50岁脑子已经不需要转了?
还是填鸭式教育下,对非应试知识的习惯性漠视?
亦或是疯狂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学习的急功近利?于是,在职场奋斗接近尾声时已不需要任何学习?
福利制度和健全的社会保障,的确让发达国家的人更放心地陶冶精神情操,可以纯粹为了兴趣学习,不需要担心时间成本,也不需要像国人一样拼命赚钱存钱,防老防病。
但可怕的,是在于那种到了一定年纪,便不再跟上时代的封闭,和那种考试不考,职场不用便不学习的功利。
如今的欧洲,在经济方面已经比不上狂奔的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也开始不及国内。
但是,在文化领域,中国依旧是个沙漠。民众的学习意识尚且薄弱,国家对于文化和教育的投入,相比起来,也可谓吝啬。电影院里充斥着烂片,博物馆一年也不会办个像样的展。
而发达国家之所以仍然为“发达”,也许,就体现在文化的沉淀,和对精神领域不懈的追求上。
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因为有用而才被需要,而是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享受。
退休的老人,学外语,研究新科技都太普遍了,他们也一样面临着记忆力,听力,视力下降的问题,单词一遍记不住,就多背几遍,课一遍听不懂,就录下来多听几遍,耐心点总能有收获。
他们不会有年事已高的认命,更不会有老了就学不会新东西的放弃。
教育的目的,知识的获取,相信都不仅是为了构建生存的框架,亦或是为了塞满荷包。
它还在于,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拥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和更柔软的包容,从而带来更丰富的愉悦方式和更平和的生活底气。
等老的时候,可纵论时政,可追逐新科技,可与其他国家的人交流广场舞的技巧,可摆脱走马观花又强迫购物的旅行团,是不是比呆在家里,伺候脾气像老子的孙子要有趣一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断前行的状态,会让人忘记了年华的流逝。
因为青春逝去,一定不是从皱纹开始的,而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丧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