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夜上海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4:13 小学作文
关于夜上海的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2015年上海黄浦区二模作文:上海的味道 立意角度与范文欣赏

【2015黄浦二模】上海的味道

角度1、舌尖上的上海(小笼包、红烧肉、黄鱼面??)

角度2、上海的小马路(愚园路、衡山路、复兴路??)

角度3、上海的传统文化(栀子花、白兰花??)

角度4、上海的人情味(里弄生活的热闹与温暖??)

角度5、上海的现代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范文欣赏】

(一)上海的味道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我们从课本上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程,从电视报纸上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我们也切身体会着这座城市的快节奏??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街上留下匆匆而过的足迹,然后费力将自己揉进涌动的人流,我突然发现,自己竟未曾真正认真品味过这座城市。

第一次让上海印象刻进脑海的,是偶然漫步在衡山路附近。我不大记路名,只记得兜兜转转间晃过了很多小路街巷,被梧桐叶覆盖了的街道有零星阳光于树叶间洒落。街的两边稀疏伫立着饱经沧桑的洋房别墅,极具艺术气息。我一直以为那是最富有上海味道的地方。午后暖暖的风拂过脸颊,会有一种法国乡村或是伦敦街区的浪漫味道。可当我终耐不住钦羡,踮着脚尖探头从别墅靠街的窗口向内张望时,看见的却是破旧的布料和厚重的灰尘。

我不知道这象征着什么,只觉有一种悲凉,或许曾经的繁华荣光于时间历史沉淀下的只剩衰败破落。上海夹在古朴与摩登之间,不免显得有些尴尬。

近些年来回忆上海味道的文章很多,关于弄堂、邻里间真挚的问候声以及下午孩子们玩乐的嬉笑声,在老城区我记忆的最初五六年也还是有的,不同的是锣鼓声变成了电喇叭,唱着的是“居民同志们晚上好??”再后来,几平米的亭子间不见了,一期比一期昂贵的住宅区推出了,路边的油条大饼不见了,一家家西式糕点店出现了??

曾经隔着一条马路便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没有穿着拖鞋出来买瓜子的女人,或许老上海的种种文化和风情零落稀散了。

可有一点上海没有变——没有夜晚。曾经,上流淑女名媛出入的是百乐门,现在最闻名的夜景是陆家嘴、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它们没有失去上海的味道,只是将浓烈的商业味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拥有江南水乡气韵的上海味道像一坛醇酒,那在一次次拆迁改造、与世界同步的过程中,上海褪去了古朴,将酒香散去。将酒味大众化,添加各式各样的调味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当初的醇已然过去,留下的是对曾经浓浓醇香回忆并调出更美味的酒,还是无止无休地改造接纳成就最后的酒糟,全看上海人自己了。

(二)上海的味道

上海的味道是甜的。遍布大街小巷的食品商店和卖点心的老字号里,各式各样精美的甜点挑动着人们的味蕊。在淮海路一家叫“老大昌”的甜品店,我品尝了“掼奶油”和“蝴蝶稣”,那纯正的味道,甜在嘴上,美在心里。与北方不同,上海菜馆里每道菜几乎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甜味。徜徉在这里的街头巷尾,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上海的味道是香的。南京路和淮海路总是能闻到某种街香,可能是百货公司之类的发出的。数不清的化妆品,形形色色的香水,有的沁人心脾,有的淡雅幽远。来到城隍庙和豫园时天色已晚,我惊喜地看到一种叫丁香梅的盆栽,粉红的花蕊迎着早春的寒风竞相绽放,散发着特殊的香气,不由让人想起一位北宋诗人的吟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甜美、馨香是上海的味道,但我真正体味到这座城市的味道,却是从一个个普通的上海人身上开始的。

上海金陵中学的门卫大爷,是给我们一家三口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上海人。大年初二下午,天下起了小雨,春寒料峭。我们结束外滩的游览想去城隍庙却不知怎么走,妈妈只好到金陵东路上的金陵中学问路。门卫是一位60岁左右的大爷,个子不高。他热情地用上海普通话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隍庙的方向和走法。没想到的是,当我们已经离开了金陵中学,他竞然冒雨追了出来,伸着脖子给我们指明方向,并告诉我们还可选择一路公交车,这样可以省些时间和体力。这时,作为异乡人,我心里的感觉是暖暖的。

温暖的体味还在延续。初三晚上8点多,我们从淮海中路打车回驻地— 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如家快捷酒店。开车的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叔叔。由于我们说不清准确的地址,洒店又深藏在一个居民小区里,司机叔叔耐心地拿出地图认真查找。计价器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15元、17.3元??但驻地还是没有找到。这时,司机叔叔突然按下了计价器说:“这段时间就不收费啦。”5分钟后,终于找到驻地。妈妈执意多给些车费,但他坚决不收。“就算我熟习地形吧。”他笑了笑说。

在上海短短的3天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很多像中学门卫大爷和出租车司机叔叔这样的上海人。他们是上海火车站广场为南来北往旅客热情指路的老大爷,是地铁车厢里为老年人让座的年轻阿姨,是外滩观光道上冒雨守护游人安全的志愿者??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阿拉上海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味道:温暖的人情味!

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有感情的。回到石家庄己经半个多月了,但我常常思念在上海的日子。思念沪上老字号食品店里那甜蜜的味道,思念早春丁香梅绽放那幽香的味道,更思念流淌在这座现代都市大街小巷那温馨的、浓浓的人情味道。

(三)上海味道

城市像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浩瀚广袤的地球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城市的记忆如同每年的落叶,层层叠叠,发酵化合,滋养着我们的城市人文。印象中的上海是霓虹灯闪夜未央的繁华世界。年代感十足的《夜上海》,带着百年记忆走来的“和平饭店”,腰肢摇曳、性感风韵的旗袍女子,仿佛时光逆转,将我们带回那个记忆中的上海。车水马龙,歌舞升平,铺陈着十里洋场的热闹与喧嚣,讲述着轰烈动荡的上海传奇,散发着浓烈的上海味道。

摩登与怀旧:华丽复古外衣的味道

上海这座城市,古老怀旧又时尚前卫。黄浦江就像是新旧世界的临界点,新上海急速发展,老上海韵味犹存。黄浦江畔,对岸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现代建筑俨然成为今天上海的地标景观。浦江西面,则是古典复兴时的旧上海建筑群。隔着黄浦江,一面高楼林立、朝气澎湃;一面古旧厚重,暮气十足。老式的西洋建筑与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

提到上海,多数人的记忆还停留在诸多女作家笔下形容的弄堂里,鳞次栉比、林林总总,性感的弄堂。石库门、田子坊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象征性的一种。要是来了上海而不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才是遗憾。走在上海街头,总会被一抹浓郁的梧桐绿色所笼罩。作为行道树,它在大街小巷像哨兵一样站着。年复一年。老房子拆了,道路宽了,而它依然站着。这梧桐树经历了上海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露出了一抹绿色,成为上海的标识。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是走近了上海的生活。若隐若现的音乐,不知哪家飘来的饭香,底楼拉着麻绳晒出来的被子,新洗的衣服飘在风里,时有清新扑鼻。偶见穿着拖鞋睡衣的女人出来买菜,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如果去跟老大爷搭话,他会兴奋地讲些当年的故事给你听。

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去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的地方,人们实在地生活在这儿,是上海最真实的味道。

精致与精细:恰如其分的上海人味道

上海人的独特味道,在女人身上。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旗袍,体态婀娜,知性优雅,举手投足间透着上海女人的精致。《长恨歌》里的“上海小姐”王琦瑶,对生活的时尚有独到的领悟,把时装看作女人的名片,追赶并紧跟潮流,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而且充满了魅力。时至今日,上海女孩仍旧保留着岁月带不走的对衣着的追求。女为悦己者容,生活精致,人生才会精致。所以说,上海是一座适合女孩的城市,她们的灿烂笑容和华衫丽服令整个城市也熠熠生辉,成为这个城市特殊的风景线。

而上海男人,似乎成了“全民好老公”的代名词。他们分析力强,讲原则;不喜欢糊涂,不多作豪言壮语;爱干净、节俭持家,细腻体贴,讲究实惠。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承担家务,下厨做饭。

近几年,火起的“海派清口”周立波,地道的上海男人。他讲起上海人,有个词怎么也躲不过——“精明”。显然,这个词略带贬义,我们不如把它拆开来看,“精明”,就是“精细+明白”。细想会发现,上海男人不喜“侃大山”,喜欢一语中的,会快速地领悟和推断。如果你有事情找他帮忙,他会事先跟你讲清楚,他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多少,绝不轻易许诺,但是只要是他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按周立波的话来说,这样浓烈的“上海味道”叫作“先小人后君子”。上海男人喜欢把事情讲明白,做精细。比起北方男人的豪爽,大概上海男人“精明”的办事态度更加靠谱。

清淡与鲜美:忠于原味的朴质味道

对于味道,味蕾其实更有发言权。上海小吃清淡、鲜美、可口。“百年小点心”生煎馒头,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汤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吃生煎馒头还有一句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急性子的人总是一不小心就烫了嘴。“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香脆可口,甜咸适宜;把菜放在饭里焖得黄烂,但吸足了味道,菜香混着米香,咸肉菜饭撩人食欲;还有备受争议的鲜肉月饼,一口咬下去,酥皮香脆,又潜伏着几分韧,肉汁渗透,油酥夹着肉香,真是“打个耳光也不肯放”。这些小吃,渗透着上海暖暖的回忆,想起来便是绵香缠绕、挑战舌尖触感的经典小吃,留在唇齿间的上海味道,是保留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化繁为简,忠于原味的朴质味道。

文字与历史:上海记忆的味道

文字记录历史。时过境迁,留下来的是从旧上海穿越而来的文字。记忆里的上海,华丽时尚、喧闹拥挤,既前卫现代,又遗世怀旧。有笔记录,所以得以知晓。穆时英的上海是缱绻慵懒、华丽舒缓的《上海狐步舞》;茅盾的上海是纸醉金迷,名利场上斗争激烈的《子夜》;张爱玲的上海是借着爱宣泄疼痛的《半生缘》;王安忆的上海是生活在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的《长恨歌》;陈丹燕的上海是洋溢着爱娇与精美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今天的上海是程乃珊《上海探戈》里节奏抑扬、明快奔放、炽热细腻的探戈舞步。

他们在上海,与这座城市互相纠缠又精于配合。方寸之间,进退之中,东方与西方、开放与约束、传统与出格、挑衅与应对,配合默契,演绎出令人眼花纷乱的传奇。

上海这座城市,像是个混血般的存在,各国公民在这里汇聚,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它就像一个身穿旗袍的舞女,摩登而不失优雅,踏着时代的节拍,一次又一次华丽地转身,但古韵却不曾消失。城市记忆像是攀附在墙上牵扯不清的藤蔓,相互纠缠,错综复杂,但个中滋味,或许只有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人才会懂得!

(文章来源:网络)

篇二:描写春节的作文:上海滩的年味儿

描写春节的作文:上海滩的年味儿

描写春节的作文:上海滩的年味儿

春节期间,我来到了上海,这个著名的大城市,在这儿,曾经是呼吁风云的时代,这座大城市,又和我们生活的沿海城市有什么不同呢?它又是充满了怎样的年味呢?

我们来到了最具老上海味儿的地方——豫园,也不说是人山人海,只要你一个不小心,就和从对面迎来的一张笑脸撞个满怀。

豫园内外,各种各样的彩灯结成对,五彩斑斓的灯笼串成排,在在上海的建筑中穿行:莲花灯在晚风的吹拂中轻盈的地摇曳着身姿;华丽的八角灯笼散发着异常璀璨的光芒,挂在房屋翘起的屋檐下,一个紧挨着一个,身后的白墙隐隐约约的映出它的模样;今年春节的主角——小猴子,更是抢了所有灯笼的风头,你看他们摆出各种顽皮淘气的动作,引得人们哈哈大笑:瞧那只趴在一只大大金元宝上的小猴,把双手双脚都搭在金元宝上,眼睛里露出满足的喜悦;红灯笼下边还倒挂着几只小猴,个个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人群中那个戴着齐天大圣帽子的小孩儿??人们看得拍手叫好,和身边的亲朋好友议论着,让笑容悄悄爬上自己的脸蛋,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群灯似海,红的、金的??五彩斑斓爬上了房檐,有悄然地飘上天空,绽开了最美的花朵,又将花瓣轻轻洒落人间,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

上海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外滩,咱们厦门轮渡码头和它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黄浦江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每一扇窗户都射出迷人的光彩,映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这头,外滩步行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摊铺的小贩们高声叫卖着,人们弃下平时匆忙的脚步,在黄浦江边散步,和亲朋好友谈笑风生,眺望着江对岸高高的东方明珠,又望望脚下的青砖路,眼里透出无限的喜爱之情,那神情仿佛在说:“瞧,这就是上海独有的年味儿,舒适,悠闲,这就是咱们上海人生长的地方。”江那头,也是红光一片,充满着温暖的,令人感到愉悦的节日的喜庆,伴随着音乐,从江对岸的码头缓缓游出一辆游艇,游艇上散发的亮光着亮了整条黄浦江,也照亮了上海这座城市。这红艳艳的,让人觉着惬意的光,是上海年味儿的最好代表。

弥漫着浓浓年味的上海,真让人流年忘返,让人身异乡,却无异客的感觉,红通通的中国年,让人温暖连连。

篇三: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8篇)

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8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01、温柔与倔强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每个人都想尽力过得好,开心一点,无忧无虑一点,单纯一点。无所谓温柔也无所谓倔强,一个人呆着时,听点音乐打发一下时间,悠扬的旋律缓缓围绕自己,投入整个身心去感受去体会音乐里的世界。静静的感受自己的世界,与朋友聚在一起时,跟着大家伙起哄热闹叫嚣,仿佛生命就在于这样疯狂的折腾,乐此不疲。

从朋友那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说,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

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的倔强。

02、半夜沉思

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没了拂面而过的“清风”。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

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

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被“功利”驱使着。偶尔,心中的“圣贤”之气,“士人”之风刮来,使内心很矛盾,很痛苦。发现自己不再是“读书人”,没有了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逐渐被灰尘所湮没。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随着捡的东西越来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来越重,难以前行。当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了,便会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来,而千辛万苦捡的“东西”便会霍然消失。

婆罗门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个人都背负很多“ 布袋”,当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负担就越重,甚至有时难以前行。“功利”之人,当有一天“功利”消失,便发现没了“功利”自己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逐渐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所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东西”所羁绊。

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有何等悠闲!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弄箫断玉,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03、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04、刚柔相济

人心是刚与柔的统一体,坚硬与柔软的并存使人既得以留有珍贵的棱角,保存鲜明的个性,坚持内心的准则,又得以体味世间的温情,维持人性的温度,感知世事的温暖。只有刚柔相济,均衡统一的健全人格才得以成就和谐的自我。

太过强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过分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一般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将冷漠与隔阂一并种在人心底。海瑞有“抬棺骂嘉靖”的凌然与强硬,却没有半点柔情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以致将拿了男家丁一块糕饼的女儿饿死。可见,过分的强硬即意味着不知变通的固执和不懂情感的麻木,最终会如双刃剑一般伤人伤己。

但内心太过柔软同样不好,因为过分的柔软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当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均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泛滥的爱心与同情心就廉价到无意义,一味的妥协与退让只会促使大罪恶的滋生。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05、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

诚如毕淑敏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让对“自己的勇气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担忧战胜被“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罩”蒙蔽的恐惧。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也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才能成全生命伟大力量的展现。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便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成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06、刚柔并济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07、坚硬的柔软

四年前,因为起诉百度百科对我的名誉侵权,我去海淀法院指定的中国农业银行西北旺支行缴纳诉讼费。农行下午1:30上班,我到达的时间是1:59分,拿号的时候显示前面还有110个客户在等待,大厅里济济一堂,好不热闹,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四个值班窗口才开了两个,其中一无人的窗口竟还是“月服务明星”。

我颇有礼貌的询问值班经理,为什么还有两个窗口没有开。他不耐烦地告诉我:吃饭去了。我当即告诉他:如果我是农行的职员,看到上百号人在等待,我一定不会去吃饭,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先把工作做完。值班经理从我的义正词严中似乎觉察到了一丝来者不善,忙赔笑说我打个电话催一催。又一刻钟过去,人还是没有来。大厅里的其他人有的在打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发呆—我们的国人似是早已习惯了政府的和国企大老爷们的懒政和不作为,多长的等待貌似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叹息了声,掏出电话拨通“95599”投诉西北旺支行的服务。电话那端的声音很甜美,我猜想可能是一美女,她的态度也挑不出有任何毛病,只是仍不能给出“员工去哪儿了”以及那俩窗口什么时候可以开的一个可以量化时间的答复。大约十分钟后,值班经理找到我,问我要办什么业务,表示可以走“绿色通道”,我说我今天哪个通道都不去,就在这里一直等到你们的明星员工回来将窗口打开。

又过了差不多半小时,人越来越多,空着的窗口依然空着。我拿出手机对着空窗上方“月服务明星”的宣传栏拍照,这时不知从哪里突然涌上来三四五六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来抢夺我的手机。我骨子里深藏着湖南人左宗棠“抬棺出战”和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的血性,自是豪气干云的以一敌众奋起抗争。而当我看到冲锋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曾如我一般满脸菜色的年龄应不到20岁的小保安,想他很可能是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一份工作,我坚硬的心开始决定放弃抵抗。

在小保安胜利的眼神中我删除掉手机中的照片后不久,空窗恢复了营业。我在等待了又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终于缴纳上了起诉百度百科的2000多块诉讼费。(张一一先生按:这笔巨款海淀区人民法院到现在都还没有还给我)

回到家里,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封《致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的公开信》,对农行“以客为尊,追求卓越”、“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表示质疑。第二天下午,我接到了自称北京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余国文的电话,他说总行很重视此事,他和北京分行、海淀支行的几个负责人把昨天下午我入行到出行几个小时的录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认为我很有“大将风度”,给张行长的信中也童叟无欺句句属实,希望可以给一机会让他这个“江西老表“当面道歉沟通此事云云。

我平素只爱与诗书交友、和历史对话,在与古人的交流中能收获无穷的乐趣,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的朋友,对于陌生人,我总是怀有莫大的戒心,我也不需要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但我坚硬的心瞬间又柔软了一下,如果浪费我一两个小时可以让国企的服务和管理得到改善和提高,那也应是值得的。

老表余国文一行人的道歉颇具诚意,并向我赠送了花篮水果、农行60周年纪念邮票和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的门票。我将心比心说:如果排队等候的客户是你们领导的亲属,是你们自己的父母,你们会不会一顿饭吃上几个小时而听任值班窗口空着?这不仅是你们服务的问题,也是你们管理的漏洞。想一想在帝都工作生活的人们多不容易啊,时间就是生命,你们一个小支行一天就可以浪费掉几百人每一个人几小时,算一算全国成千上万个网点一年、十年下来要浪费客户多少时间?他们都点头说是。

相比我曾打过交道的铁道部、住建部、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和中国移动等衙门,农行算是“从善如流”的了。据说北京农行后来出台了五条措施以加强管理、改善服务,而其中一条就是西北旺支行行长停职。该行长携家人诚恳登门含泪道歉,希望我能给领导说说话不要停他的职,我坚硬地告诉他:“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与你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本不想看到你这样;但站在一个公民的位置,如果你的撤职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敦促你们农行系统加强管理、提升服务,那也很有意义。鉴此我不能帮你说话,希望你可以理解。”

他们一家人黯然离去。下楼时他的一个趔趄突然让我变得于心不忍起来,我矛盾的心情几经犹豫,夜里给负责处理此事的北京农行张君儒副行长发出了一条短信。

08、坚硬的柔软

去年是父亲七十寿辰。在我们乡下有逢十必大肆操办的习俗,何况父亲还有我这样一个略有点儿“名声”和“出息”的儿子。

父亲有三个孩子:大哥、姐姐和我。大哥交游广阔,朋友多,强烈要求大办。姐姐也认为可以回收一些“份子钱”。父亲爱热闹,又是他的寿辰,自不必说。母亲支持由大哥来操办。

我对乡下的这种“人情南北”深恶痛绝。小时候因为不绝于缕的“红白喜事”,我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陪着母亲挨家挨户去借个三十、五十块钱,只为第二天哪一个不知拐了几道弯的亲戚或者一两年也难得互相串回门的邻居家谁过生日,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名目繁多的“喜期”。母亲之所以带上我,是因为我小学成绩超好,带上我借钱成功的概率会要大增。

篇四:2014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张炜仑

(语文高考成绩122分,已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

我可以自由地以不同的的路径跨越一片沙漠,而我终究必须要跨过它,因此,我是自由的,我又是不自由的。

这是一个看上去充满矛盾的命题。自由和不自由以一种对立的形式出现,却又共同存在。在这之中,我们的自由似乎被囊括在一种更大的不自由之中,就像眼前的这片“沙漠”,广阔却无限逼仄。我自由,因为我有选择的权利;我不自由,因为我始终活在一个制定好的框架下。(解题——精准,为后文论证做铺垫) 我们看起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去做一件事,而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踏出沙漠中的每一步,以应付自己的生活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人活出了两种极端:一种人磨平了身上的一切,在沙漠中灵活穿行,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种人则极不情愿、极其愤怒地直击必须面对的障碍,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无法走出的沙漠。(联现——贴紧题意,落实具体)

第一种人获得了表象的自由,却也收获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状态。当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逢场作戏,他们心性就会消减,最终失去个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当我们彻底地变得圆滑之后,真正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我们以扭曲自身价值、迎合媚俗需求作为代价选择了一条路径——自由便成了不自由。第二种人,他们竭力地冲击不自由的处境,想要在被迫接受的现状中找到一条路径,却因为浑身的棱角和恶劣的心态难以为环境所容。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中,主人公不断陷入无奈绝望的处境,到死也没有达成自己的诉求;亦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叛逆者成了精神病。我们的周遭充斥着这两种人,因而构成了躁动不安的时代主旋律。

可是,这真的就是关于“自由”和“不自由”的讨论的全部吗?(由“反”转“正”)

索达吉堪布转述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意思是不要背弃自己的道心,也不要扰乱他者的内心。我们不妨将沙漠中的命题颠倒一番:你必须要跨过这片沙漠,你是不自由的;但是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所以你终将是自由的。(主旨出——扣紧题意又别出心裁)境况截然不同了!我们要活得柔软,不去激烈地指责和抗拒一些事,因为这样往往于事无补;但我们要活得更加坚毅,坚守住自己内在的心性,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并拒绝奴态和盲从。

难忘杨绛先生,她披着隐身衣,忍受不同时代的世态炎凉,却从不丢掉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平和。踏踏实实地做事,整理珍贵的文字资料,翻译文艺巨著。她拥有知识分子的操守和固执,亦将平淡的温和的心性通过文字表露出来,让无数人动容。“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就是这样一种姿态——不与“不自由”对抗,不为了“自由”失去自己,(扣之前的两种“当代人”)最终达到真正的自由境地。 不愤怒,亦不迁就。即使前方有再多的丑恶和凶险,我们也要找到一个自己的方向;即使前方有再多的自由,我们也要选择一条自己的路去走。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定心完成自己穿越沙漠的使命,完成一点实际而有益的实践,是我对“自由”与“不自由”的态度。(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关键就是能基于“我”的“态度”:不假、大、空,不刻意迎合,不故作高深,甚而不强为“正确、有力”)

【点评】

因为是考场作文,所以是不自由的——必须明白命题意图;必须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然而,因为炜仑内心是丰富的,思想是活跃的,所以,即便是考场作文,他走笔运文又一定是自由的。小作者没有简单地界定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而是将问题置于“更大的不自由”或“一个制定好的框架下”去探讨,使“自由”的内涵更具深刻性与沧桑感。更难得的是,讨论的是“自由不自由”,其实是对现代人价值取向和人生困境的一种审视,是对“怎样的自由才是我们要去追寻与坚守”的青春告白。

沙漠中自由的选择

黄宜铖

(语文高考成绩129分,已被北京大学录取。)

人出生时大多是哭泣的,这似乎是人生痛苦和不自由的隐喻。的确,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们自由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乐少苦多,有很多沉甸甸的东西要去承担,而且别无选择必须承担。所以,生命就像一个我们必须穿越的沙漠。但是,人可以选择怎样穿越沙漠,这又是人最重要的自由。(破题、立论) 用沙漠来隐喻人生,已见于《西游记》。虽然孙悟空能翻跟斗,但是唐僧还是没有让他取经取完了事,而是坚持自己去西天取经,这正是唐僧的自由。唐僧认为要得到经本后依之修行才能得到自由。但其实,他在沙漠中行走的时候已经得到自由了。在《西游记》末尾,吴承恩设计了一个很有禅意的结尾。佛祖的两个弟子向唐僧索要贿赂,交不出贿赂的唐僧一开始只拿到了白本,这实际上是作者对“终极自由”概念的取消。(表述有点绕)

人并不是要穿越沙漠才能得到自由,人在沙漠中行走时,决定自己行走的道路与方式就是自由的。人生也并不是要依靠漫长艰辛的宗教苦修后才能获得终极自由,才能升到天堂,说不定天堂里的佛祖弟子竟然也像污浊的人间一样向人索贿呢?人生的自由,在于此时此刻。“即今休去即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对终极自由存在于此时此刻有了认识以后,我们便能发现,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力是所有人类共同具有的。(这个论点是颇有哲味的,但某些概念可商榷)对这一点的体认,让选择不同人生道路的人惺惺相惜。前不久过世的台湾诗人周梦蝶,他终年在台北繁华的武昌街头默坐,售卖纯粹的文学书籍,以此度过一生。他有时一天只能赚到二十几元新台币,长年营养不良。他为世人留下了四卷可以通灵的诗作。相比之下,龙应台选择从政,在立法院接受立法委员通宵的质询。但这不妨碍龙应台在文集中多次记述她与周梦蝶相见时内心的触动,也不妨碍他们引为知音。他们都依照自己的内心愿望,自由选择了自己穿越沙漠的道路。因为他们都能了解此时此刻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切,这就是“终极自由”,所以他们能够发现互相生命的光华。选择一样的人生道路不能使我们相互理解,但在选择自由的层面上,人与人才能发生感同身受的触动。(点睛之笔,有味道!)

对于我们高三的学生而言,高三也是一片沙漠。我们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必须穿过它,但我们又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道路与方式。我们并不用等到高考结束以后在西藏、丽江与厦门才能找到自由,其实就在此时此刻,做每一道题、读每一页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自由的了。(为什么呢?没讲清楚啊,角度是很好的)沙漠是一个隐喻,自由不在沙漠结束以后的地方,它就在你穿越沙漠的此时此刻,就在你选择道路与方式的刹那中。(回扣题目与主旨)

【点评】

或许在一个小时内匆匆回忆出的文章不能反映出宜铖在考场上“那一篇”的全部,毕竟这样的写作方式不是宜铖要的“自由”,而恰恰是让他纠结的不自由。喜欢研读《五灯会元》、高三最紧张的时刻都不忘斟一杯铁观音慢慢喝来的他,眼中的自由定是带有禅意的。所以他才会在百般纠结与痛苦中恍然:人生漫漫,苦海无边,自由难寻却易把握——因为它就活在选择过程的“刹那中”,当下即是终极,刹那便为永恒。假若沙漠隐喻的是人生,而痛苦和不自由是人生的隐喻,那么,我们能够选择的是——且喝茶去。

篇五: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上海卷)

【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

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

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关于夜上海的作文

【优秀作文】

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和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有,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的束缚下多彩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的越是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

【专家点评】

作者充分施展了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证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极富思辨的张力。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

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

一匹马看到自己总被一根缰绳牵着,非常苦恼,想方设法地挣脱。有一天,它终于挣脱了缰绳,觉得很自由,一路狂奔,最终跑到悬崖,由于没有缰绳来勒住,不幸坠崖而死。

与此相反,鱼儿们每天生活在有遮有挡的水中,不自怨自艾,不感叹没有自由,自由自在地畅游。而如果水一旦没有由堤坝什么的包围起来,就会四处漫溢,那鱼儿就再也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只能成为涸辙之鲋。

因此,对于自由的看法,我很相信一句话:只有通过约束,并且是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那些看似阻碍我们自由的有形无形的围墙,实际上为我们的自由提供了保证。试想,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歹徒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那每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对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连生命也没有了,又谈何自由呢?

往大处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种自由;往小处说,屋子里的鸟,池塘里的鱼,难道就没有自由了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到的鱼,在那么小的小石潭中也可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啊。我们常常会感叹:“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这是到底因为笼子太小感觉没有自由,还是由于翅膀不够硬即使给足够的空间也飞不动呢?

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约束中收获自由。而且,只有当这种约束是自我约束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由的真谛。比如说,一个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繁华城市的人,如果被迫住在山里,每天让他干农活或者写文章,他肯定会觉得自己丧失了自由;但如果是一些喜欢隐居生活的文人主动住在山里,就像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像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自由人生。其实说白了,自由就是一种建立在成长经历和爱好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感受。所以说,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己给自己设定空间,即使不能“天高任鸟飞”,也可以“山高任鸟飞”,就能真正获得自由。

然而,要做到自我约束,得先让自己的翅膀长硬,当你能够自我飞翔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真正找到飞翔的天空。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理想的自由不是自由,自由的理性才是自由。当你真正拥有自由的理性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享受自己的自由。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博学多才的弘一法师。也许我还没有参透人生,自始至终,我都无法理解弘一法师的自由。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他认为的真正的自由。遁入空门后,妻子携儿子来找他,他居然都不让他们进门,面对妻子“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的质问,他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一种“大道”的自由吗?我总觉得该面对的要面对,而不是逃避吧。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人生总归是这样。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

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

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像星云大师所言“我是佛”,我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不自由的?

在所有的古人中,我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是一尾鱼,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刃有余的鱼。他有选择不被贬谪的自由吗?没有。儋州尽管不是沙漠,但也是荒蛮的瘴疠之地呀,苏东坡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但他很自由,“短篱寻尺间,寄我无穷境。”

在所有的现代人中,我最佩服的是周有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如今活到了让上帝忘记的年龄,没有心灵的自由,谁可臻此境?

亲们,您要做这样自由游弋的鱼吗?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

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自由与不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现实中,又往往有许多不自由,不自在:你可自由行动,可又常常被目的制约;你可自在玩耍,却又经常受任务限制。你可活动自由,但又往往被纪律约束;你可行为潇洒,然又时常受法律束缚。自由与不自由,如手掌和手背,连在一起,密不可分。正因为这样,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艺术使用。

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必须学会选择,走向生存绿洲。回想生活,只要有自由,就有某些不自由;只要有不自由,就会有某些自由。自由与不自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如伴如侣,终身相随。它们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伴随在人们身边。深入去想,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方式方法,选取途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活得潇洒。网络上,有一则寓言:河水不断掀起激流,冲击河畔,想冲毁河岸,可惜都未能如愿。面对失败,河水发出咆哮:你如墙立在我的两旁,阻挡我的随意流淌;你整天呆在我的身边,限制我的自由生活。如果没有你的束缚,我会过得更好!听到咆哮,河岸严肃劝告:正因为有我的阻挡,你才得以形成;如果没有我的限制,你就不会存在。倘若挣脱我的束缚,你就会很快消失!不听劝告,河水继续冲击,终于冲毁堤岸,满地自由流淌。不一会儿,烈日照耀,河水受到蒸发,便渐渐消失。河岸不复存在,河水何以能单独存在?河岸不再束缚,河水何以能自由流淌?自由与束缚,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相生相成,密不可分。 对立统一,同步共振,必须深入思考,和谐生命环境。自由与不自由,常常截然相反,鲜明相背;既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往往同处一境,合为一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和谐的。如果它们能同步共振,那就能达到最大统一,进入最佳和谐。而要想同步共振,效果超强,那就必须深研彻讨,想方设法,和谐环境。进而,使生命达到最大和谐,进入最佳境界。足球比赛,是世人最为喜爱的。但如果没有比赛规则,没有那些不自由,恐怕就不会受人喜爱,更不会被人痴迷。试着想想,如果没有规定一定场地,那足球不光会横冲直撞,骚扰百姓,甚至还会误入陷阱,或坠落悬崖。如果没有设置球门,没有进球方向,那踢球就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