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李大钊简介1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32:22 写作技巧
李大钊简介100字写作技巧

篇一:李大钊个人简介

李大钊个人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李大钊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

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的纪念馆。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主要贡献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

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

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社会评价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 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李大钊同志比较早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他强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因此,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李大钊同志有着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强烈进取精神,所以当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了应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劳动家政党 孙中山和李大钊

”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李大钊同志书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这幅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说过:“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他一生俭朴清廉,淡泊名利。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他牺牲后遗体下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帮助提供的。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历经八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不朽贡献的革命先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任务,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篇二:李大钊

个人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李大钊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

李大钊

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

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的纪念馆。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1]

主要贡献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

李大钊

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

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简介100字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社会评价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

李大钊

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

“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李大钊同志比较早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他强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因此,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李大钊同志有着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强烈进取精神,所以当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了应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劳动家政党

篇三:李大钊

Li Ta-chao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December 12, 1998

世界传记百科全书,1998

收听 年12月12日

?

?

? 出生日期: 1889 逝世日期: April 28, 1927 国籍: Chinese

Li Ta-chao (1889-1927) was an early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ist,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李大钊(1889-1927)是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在五月四日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Orphaned son of a Hopei peasant, raised by his grandparents, Li Ta-chao managed to graduate from the Peiyang School of Law and Government in 1913. With the help of a sponsor in the Progressive party, he went to Tokyo and entered Waseda University. While there, Li contributed articles to Chia-yin tsa-chih(Tiger Magazine), in which he attacked Yüan Shih-k'ai for establishing a dictatorship and capitulating to Japan's Twenty-one

Demands. Returning to Peking (now Beijing) in the summer of 1916, he became editor of the Ch'en Pao (Morning Post).

孤儿河北农民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抚养,李大钊设法毕业于北洋政府的法律和学校的1913。在民进党主办的帮助,他去了东京,考入早稻田大学。在那里的时候,李投稿到嘉英TSA志(虎杂志),他在攻击一个shih-k'ai Yü建立独裁和投降日本二零一的要求。回到北平(今北京)在1916的夏天,他成为了陈报的编辑(晨报)

In February 1918 Li became chief librarian at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Peita) and in 1920 was named professor of history,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t Peita he was swept up in the intellectual current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influential Hsin ch'ing-nien(New Youth) magazine. In

December 1918 he and Ch'en Tu-hsiu founded the Mei-chou p'ing-lun (Weekly Critic) as an outlet for political protests against Tuan Ch'i-jui's warlord government.

Li exercised a profound personal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at Peita. His study at the library beca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political groups. Always ready to help young men in need, he found a place as clerk in the library for an indigent Hunanese named Mao Tse-tung. Li threw himself into the activities of student protest following the seminal demonstration of May 4, 1919, against the sellout of Shantung to Japan.

1918二月,李出任首席馆员在国立北京大学(北大)和1920个被命名的历史,经济学教授,政治学。在北大他被卷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和成为有影响力的新ch'ing-nien编委(新青年)杂志。1918十二月他和陈陈独秀创办媚瞅p'ing-lun(每周评论)作为政治抗议团ch'i-jui的军阀政府的出口。

李行使对学生深刻的个人影响在北大。他在图书馆的研究成为政治团体聚会的地方。总是准备好帮助年轻人的需要,他发现作为一个贫穷的人名叫毛泽东在图书馆员的地方。李扑到学生的抗议活动,1919年5月4日的开创性的示范后,对山东出卖给日本。

Meanwhile Li developed a serious interest in Marxism. His article "The Victory of Bolshevism" (October 1918) hailed the revolution in Russia. He organized a Marxist

research society (1918) and a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Marxism (1920) and edited a special issue of Hsin ch'ing-nien on Marxism (May 1919). 同时,李开发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的兴趣。他的文章“主义”的胜利(十月1918)称,在俄国革命。他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1918)和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1920)和编辑的一个特殊问题的新ch'ing-nien马克思主义(1919)。

Li soon becam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mmunist nucleus. The catalyst for this activity was Gregory Voitinsky, a Comintern agent whom Li had sent to Shanghai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Ch'en Tu-hsiu. Following discussions with Voitinsky, Ch'en organized a party nucleus; Li soon followed in his footsteps. Thanks to his popularity among student activists, Li was able to attract into the party a number of talented youths who

subsequently gained political renown. In line with his populist inclinations, Li encouraged students to go to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李很快就参与了共产党的核的形成。这次活动的催化剂是格雷戈瑞维经斯基,共产国际代表人李曾派人到上海,与陈陈独秀导论。经过讨论,维经斯基,他组织了一队人核;李很快追随他的脚步。由于他在学生活动的普及,李能吸引到党的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随后获得了政治声望。在自己的民粹主义倾向线,李鼓励学生去工人和农民。

Li was unable to attend the founding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July 1921, but the second congress a year later elected him to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t a special plenum of the committee in August 1922, Li supported the

proposal of Comintern agent Maring advocating alliance with the Kuomintang, and Li was the first Communist to become a Kuomintang member. However, his efforts to extend the alliance to the presumably progressive warlord Wu P'eifu were brusquely terminated in February 1923, when Wu crushed the Peking-Hankow railroad strike. In January 1924 Li was elected to the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o the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its Peking branch; later he attended the fifth congress of the Comintern in the U.S.S.R. 李不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CCP)在七月1921,但第二次代表大会一年后选举他为党的中央委员会。在1922八月委员会的特别会议,李支持共产国际代理马林倡导与国民党联盟的建议,和李是成为国民党的成员第一次共产主义。然而,他的努力扩大联盟的大概是渐进的军阀吴p'eifu被终止在1923二月,当吴被北京汉口铁路大罢工。1924一月,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北京分公司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后来他出席在苏联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Following a period of seclusion to avoid arrest by Wu P'ei-fu, Li returned to Peita to continue his pedagogic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Though reelected to the Kuomintang's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in January 1926, he found his position in Peking

increasingly tenuous. On March 18, 1926, he barely escaped with his life when police opened fire on a demonstration he had organized to protest imperialistic encroachments on China's sovereignty.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northern warlords, he was

frequently driven to seek refuge in the Soviet embassy. There he was arrested on April 6, 1927, by the forces of Chang Tso-lin. On April 28 he and 19 comrades were executed. 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以避免吴提出罗文干私下借款卖国案被捕,李返回北大继续他的教育和政治活动。尽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1926一月,他发现他的位置在北京越来越脆弱。1926年3月18日,他勉强逃脱他的生活时,警察向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他组织侵犯中国主权的火。从北洋军阀越来越大的压力下,他经常被迫在苏联大使馆寻求避难。他在1927年4月6日被捕,以长tso-lin.的军队在四月二十八日他和19位同志被处决

Unlike his colleague Ch'en Tu-hsiu, Li died without falling victim to the internecine turmoil that soon rent apart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 Unlike Ch'en, who is anathematized as a "right opportunist" in Chinese Communist annals, Li remains honored as a founding fath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不像他的同事陈陈独秀,李死不牺牲品自相残杀的动荡,很快就撕裂了党的领导。不像他,他是一个athematized作为“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李仍然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父。

李大钊B

添加义项

?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大钊

别名:

李守常

国籍:

个人概况

民族: 中国

汉族

出生地:

河北乐亭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27年4月28日

职业: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毕业院校:

东京早稻田大学

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个人背景 其他信息

目录

展开

1

2

人物简介

篇四:李大钊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积极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

1983年3月18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1883年——1933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起初月薪120银圆,后增加到240块银圆。但他把三分之二的钱用在公共事业上,剩下三分之一也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拿出一部分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夫人常因生活费不够而发愁。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后,曾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中“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

忠厚耿直、见解朴实

鲁迅缅怀李大钊说:“守常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1927年鲁迅在广州想到北京被捕的李大钊:“他的圆圆的脸和中国式的下垂的黑胡子便浮在眼前,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李大钊殉难的噩耗传来,鲁迅悲痛地说:“椭圆的脸,细细的眼睛和胡子,蓝布袍,黑马褂,就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其间还隐约看见绞首台。”

李大钊以朴实精辟的见解和坦诚的态度,羸得孙中山的信任,称赞他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宋庆龄后来也回忆说:“孙中山特别尊敬和钦佩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李大钊的《狱中自述》回忆:“先生(孙中山)与我等畅谈不倦,几乎忘食,遂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

能者多劳,不辞辛苦

李大钊最欣赏的一副对联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

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对李大钊极为看重,亲自邀请李大钊出席国民党一大,并请他担任了预算委员会、宣言审查委员会、章程审查委员会、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4个委员和大会主席团5名成员之一,是当时大会165名代表中担任职务最多的一位。

篇五:新纪元 李大钊

新纪元 李大钊

【学习目标】

1、体会散文情和理的关系。

2、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的崇高理想、深刻思想。

【重点难点】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的崇高理想、深刻思想;

体会散文情和理的关系。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和课本78-79页,勾画重点,注重记忆理解,标记疑难。

2.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并熟记,准备检查;初步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准备高效讨论、展示和点评。

课 前 预 习 案

(限时20分钟)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读课文2遍,然后解释词语:

陈陈相因

差强人意

发轫

传衍

贯达

鬼祟

无可如何

课 内 探 究 案

一、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简要评析第一段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新纪元”从字面看,是新的一年到来。纪元,纪年的开始。从深层看,是说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经建立,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而在中国,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清政府垮台,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些都是“新纪元”的曙光。

本来中国人习惯以过春节为过年,而不习惯在元旦欢庆。但作者意欲除旧布新,希望中国人在“新纪元”到来时,不再因袭旧的传统,而要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其希望,一是大家都铲除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论;二是将新的社会理论付诸实施,“时时创造新生活”,这种“创造”是广义的创造、全面的“创造”,摧毁旧社会,开创新世界。

文章首先就发出高昂的声音:“新纪元来,新纪元来!”为全文抒写情意定了调。如此开篇少见,不同凡响。

二、什么样的时代才可称“新纪元”?请尝试用文中原句表述。

参考答案:

表现出人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

三、请简单解析“灯光照旧明,??新衣新裳照旧穿戴”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从多个角度以整齐有力的句式表现出中国人习惯过的“新年”的陈旧乏味,缺乏创新,和“新纪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意欲除旧布新,希望中国人在“新纪元”到来时,不再像因袭旧的传统,而要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其希望,

一是大家都铲除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论;二是将新的社会理论付诸实施,“时时创造新生活”,这种“创造”是广义的创造、全面的“创造”,摧毁旧社会,开创新世界。

四、第六段是文章的主体,即作者着重宣讲的内容。作者批评“天演进化”,认为是“这话大错”的,顺势宣传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理论,请尝试分条概括这种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理论的内容。

参考答案:

这种思想可以分条简括为:

(1)改良生产制度(即改革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

(2)打破国家界线(让国家消亡)

(3)人类都得一个机会同去作工(人人平等)

(4)衣食无侵夺暴掠(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5) 劳工阶级武器在手,调转枪口(暴力革命)

(6) 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消灭资产阶级)

(7) 劳工阶级联合全世界同胞(“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8)民族自决,实现欧洲联邦、世界联邦(民族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何其相似,可以说,作者正是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之后,才获得了科学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并用这些观念、观点来考察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向人们指出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而本文正是作者的科学世界观的一次展示。

课堂探讨:

1、本文与时代社会有怎样的联系?

古人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名人名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说都可以从中找到时代的风痕雨迹。本文写于1919年的元旦,当时中国一方面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一方面又酝酿强大的社会风暴,酝酿历史的大转折。其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成功,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被奴役的国家指明了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传播到中国来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地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并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中国的旧社会已经日薄西山,新社会的曙光已经微现,这些知识

分子以笔为武器,唤醒世人,努力促成社会变革。但是,或许是迫于当时社会控制之严厉,文章中并未出现“马克思”“列宁”“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暴力革命”的字样,这是一种文章写作的策略。

几个月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历程,这就印证了李大钊此前的“新纪元来”的预言。也可以说,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文章对“新纪元来”的局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阅读本文,我们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方面可以获得怎样的认识?

课文宣传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到今天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鼓舞作用。它告诉我们,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可能会有曲折阶段,有黑暗时期,但那只是暂时的,总的还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人生需要创造,富有创造性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社会需要创造,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才是发展的社会,民族需要创造,具有创造性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全球环境和社会中,创造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我们中国人时时处处都要有创风气之先的思想和行动;要在创造新事物、新精神、新形象的同时,清除种种坏的恶的、因循保旧的、腐败黑暗的势力、习惯、事物,要有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要有全球的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用一种开放的、前瞻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社会发展形势,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应当深入一层,高人一层。

课 后 巩固 案(拓展阅读)

一、李大钊烈士碑文(学生版学案不选)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1889年12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

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1917年到1919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1920年3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1922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1924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