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为什么叫临时大总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9:08 字数作文
为什么叫临时大总统字数作文

篇一:孙中山为何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何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012-09-09 14:23:07)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倡导下的民主革命,孙中山是革命派领袖,理应在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担任共和国总统,但事实上历史远非如此简单。

以武昌起义为肇始,全国各省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迅速成燎原之势,清朝灭亡指日可待,原来的立宪派和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旧官僚或者以静制动,或者见风使舵转向革命阵营,目的是为了在利益重组中投机专营,觅得最大好处。在此形势下,革命阵营内形成了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部分力量。

孙中山作为革命派领袖,理应赢得革命派的一致拥护,可当时革命党内并不团结,分裂颇为严重。章太炎认为要选总统,按功绩该为黄兴;凭才能要算宋教仁;论品德要数汪精卫。宋教仁则想拥戴黄兴。汪精卫认为只有他的干爹袁世凯才能当此大任。选择袁世凯,孙中山也有此意,如在他回国途中致民国政府电文中说:总统自当推定黎君(元洪),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而定,但求早巩国基。

革命派尚不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更不可能诚心拥护,其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状元实业家”张謇,他对清政府恨其不争,辛亥革命后,马上想到只有袁世凯能有所作为,立刻致电,劝袁:不要去捧落日,要来扶起朝阳。另一个在维新变法时被袁世凯出卖过的梁启超,也说:始终抱定君主立宪宗旨,欲求此宗旨之实现,端赖项城(袁世凯)。

革命阵营外,列强的态度也对时局发展影响巨大。武昌起义后,尽管列强口称中立,但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遵守诺言。他们或者想乘机瓜分中国,或者企图扩大在华权益,或者支持清政府,而更多的则直接扶植袁世凯。与之同时,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却一直得不到列强的认可和援助,这点可以从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民国得不到列强承认,而袁世凯接手后却能收到认可的事实窥其一斑。

然而,此时手握重兵掌握满清命运的袁世凯仍然在与革命军作战,不可能立即被选为民国总统,而又必须组织一个临时政府作为过渡,等待“先覆清室者为总统”。这种情况下,一直在国外组织革命活动,国内没有任何军事实力但声望又无人能及的孙中山被十几个宣告脱离清廷的省份代表送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

实际上孙中山本人也非常清楚他的大总统是临时的,故当选不久,便致电袁世凯,表示和议成功,即告退隐。另外,孙中山也无甚权力,诚如他以后回忆的一样: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仅仅是为袁世凯在做嫁衣。

当然,之所以那时候各方势力一致支持袁世凯,并不是认为这个人有多么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只不过是希望袁世凯以其手中的军事力量,加速推翻清朝,早日完成排满目标,如孙中山所言: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贵于用兵十万。

篇二:八年级上一问一答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虎门销烟;②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19世纪上半期,中英的贸易情况如何?

①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

②中国向英国大量出口茶叶、生丝、瓷器。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3、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4、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①白银外流,造成财政危机; 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③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④毒害民众身心,削弱军队战斗力;

⑤民风日下,社会萧条,滋生罪恶。

5、面对鸦片输入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

派林则徐到虎门销烟

6、林则徐到广州,主要采取了哪些行动?

①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6月3日,虎门销烟。

7、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8、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

9、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10、《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11、鸦片战争的影响如何?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2、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①兵力和装备的差异; ②不了解敌人,对敌情判断不当;

③和战方针不定; ④清军素质及战斗力低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侵略者有哪些国家?

①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②英法联军是主凶,美俄是帮凶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主要的侵华罪行有哪些?

①一路烧杀; ②抢夺珍宝;③火烧圆明园。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在中国犯下了什么罪行?

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5、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中俄《瑷珲条约》

6、规定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中俄《北京条约》

7、俄国通过哪些条约侵占了我国西北地区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中俄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中,割让最多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什么?

①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②《瑷珲条约》

8、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标志是什么?领袖是谁?从哪里首先开始?

1851年金田起义;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村

9、太平军哪年定都?定都哪里?

1853年,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位都城。

10、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北伐和西征。

11、1860年为对付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实现勾结,表现是什么?

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12、洋枪队的结果如何?

青浦战役,洋枪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华尔受伤;1862年浙江宁波慈溪战役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13、太平天国运动结果如何?

1864年,在中外发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失败。

第3课 收复新疆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④清朝:伊犁将军(乾隆帝)。

2、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国家有哪些?

中亚浩罕国、俄国

3、阿古柏先后侵占了新疆的哪些重要据点?

喀什噶尔---天山南路---乌鲁木齐---吐鲁番

4、针对边疆问题,清政府内部有什么样的分歧?结果如何?

①以李鸿章为主的海防派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以东南海防为主;

以左宗棠为主的塞防派力主收复新疆。

②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5、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

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②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喀什噶尔。

③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6、左宗棠收复伊犁地区的策略是什么?结果如何?

①外交为主,武力为后盾;②19识记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了大量赔款。

7、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左宗棠能够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有哪些?

①战略方针正确,准备充分;②将士英勇作战;③广大人民支持;④外交手段灵活。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是什么?起止时间是什么?今年是该战争爆发的多少周年?日本发动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①甲午战争; ②1894-1895; ③120周年

④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2、甲午中日战争中最大的一场海战是什么?地点在哪里?奋力反抗日军的民族英雄是谁? ①黄海大战; ②黄海大东沟; ③邓世昌

3、威海卫战役中摧毁了中国哪支海军?请列举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

①北洋舰队; ②旅顺大屠杀;

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其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①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内容中能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特点的是哪项?

①1895年; ②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

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请说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侵华的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①1900年; ②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八国联军具体指的是哪八个国家?他们在北京犯下哪些罪行?

①英法德意奥俄美日;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①1901年;

②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创立近代工业、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属于什么阶级什么派别?

①洋务运动;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③中央:奕;地方: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 ④地主阶级洋务派;

2、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②维护清朝统治;

3、请说出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列举洋务运动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西方?

①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②自强、求富;③军事、经济、科技、教育(不含政治);

4、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筹建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5、哪一事件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①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②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①局限性: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②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

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

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

1.近代首先在政治上进行探索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学习了哪个国家?他们领导的运动是什么以及该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①康有为、梁启超; ②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③光绪帝; ④英国;

⑤戊戌变法;⑥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什么变化?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①从单纯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变到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②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中国的维新派触及到体制,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建立君主立宪制

4.甲午战争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新一轮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叫什么?拉开此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请说出此运动中两个主要的代表人物?

①维新变法运动; ②公车上书; ③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5. 维新派的主张是什么?维新运动的高潮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那一年?维新变法运动触犯了哪一派别利益而失败?

①政治上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戊戌变法;1898年 ;③顽固派

6.戊戌六君子指的是哪六人?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7.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8、维新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走民主共和的道路。

第8课 辛亥革命

1.近代首先倡导用革命方式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是哪个派别?该派别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成立的时间?革命纲领?该革命纲领后来演变成什么思想?成为哪次革命的指导思想?

篇三:孙中山为什么叫“孙大炮”

□ 廖保平

“孙大炮”的来历

“孙大炮”是孙中山的绰号,这个绰号是袁世凯给他起的。事情的由来是,1912年8月,孙中山刚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退下来,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热情而盛大的接待,孙中山对袁世凯很有好感,评价也很高,两人迎来了蜜月期。

此时,共和国已成立,孙中山无事一身轻,既然国家大政交给了袁世凯,他就想去实现他的另一个梦想——实业救(兴)国。他认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而欲“货畅其流”,修铁路乃第一要务。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袁世凯说了,表示保证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并请袁在同一时期训练百万精兵。袁世凯听了当面大赞,直呼“孙中山先生万岁”,在背后,袁世凯跟同僚说孙中山在吹牛皮,这两件事情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完成,说孙中山是个“大炮”。“孙大炮”之名由此而来。

实事求是地说,孙中山此番话真的是在吹牛皮。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达到8.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人均计算,我国人均拥有铁路仅为6厘米,不到一根香烟的长度,在世界上排100名以后。我国未来两年铁路建设投资平均每年投入资金都将在7000亿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到了2012年,我国整个铁路运营网络才达到11万公里。从1912年到2012年,一个世纪的跨越,才能达到孙中山所说的20万里,也难怪袁世凯要说他是大炮。

以浪漫为底色的政治美学

如果从政治家这个角度来看孙中山的“牛皮”,我认为把他的“牛皮”称之为政治浪漫主义更为合适。政治浪漫主义者生活在理想中、价值中、观念中、激情中,他们永远认为现实政治不完善,永远不满意,永远想用超越现实条件的方式去改变现实政治。他们不像政治家,更像艺术家,他们不像俗人,更像神人。总之,他们是用审美化的建构,去追求想象中的乌托邦。

孙中山之所以是一个政治浪漫主义者,除了与他个人性格有关外,也与他长期生活在国外,对中国的诸多实际情况知之甚少有关。辛亥革命前,孙长达17

年多的时间,没有踏进过中国本土。孙中山13岁离开中国去了檀香山,至1911年末归国,在32年的岁月里,有30年不在中国,能对中国有多少切身体会式的了解?从孙中山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在西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思想上较为西化,相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他的思想也更为超前,单就他最早建立革命组织,并且希冀建立共和政府而言,他显然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再加上在革命期间,为了宣传革命,为了拉革命的赞助,他游历世界各国,了解和欣赏西方政治制度,而对落后的中国制度更有迫切革新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口号喊得比较大,理想定得比较高,经常会脱离中国实际,难免落人笑话。

与孙中山不同,袁世凯是一个久居官场的老官僚,他并不是一个科考出身的人,而是从最基层的一个小幕僚做到一国总理大臣、总统,长期处在权力的核心,对中国的现实情况,他远比没有在中国官场混过的孙中山认识清楚得透彻。因此,那次会谈之后,袁表面上恭维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梦,心里当然知道政府的家底,知道修铁路的难处。加上自己就是练兵出身的,更知道十年时间练百万精兵是个什么概念。

不光是袁世凯这样的中国官僚不太信任孙中山这样的政治浪漫主义者,就连西方国家,对孙中山的政治浪漫主义,也未必抱之以信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为了解决临时政府的财政危机,向列强贷款,一分钱也贷不到,而袁世凯开口向六国银行团贷款,却轻易贷到了。这就是很好的说明,因为,在那个时候,谁有钱,谁就有军饷调集军队作战,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无奈之下的孙中山才会说,“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相反,袁世凯得到了列强较为一致看好。当时的美国法学权威古德诺在袁世凯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明显地偏袒袁世凯,称其“有胆识有魄力”,“对中国大局有认识”,认为中国不论采取何种政体,袁世凯“必能操纵驾驭之”。同时,他也承认袁对现代民主政治缺乏了解,“不知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分别”。袁将政局动荡、战争重起的罪过归咎于南方国民党革命势力,称二次革命为“南方那些愚蠢的人所起的叛乱”。

二次革命:孙中山政治浪漫美学的又一案例

宋教仁遇刺案充分暴露出孙中山作为一个政治浪漫主义者缺乏政治斗争经

验的软肋。

1913年宋教仁被刺案成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疑案。现在暂且不论宋教仁是不是袁世凯指使杀手所干,当时孙中山最好的斗争方式,应该以法律武器为主,以战争压力为辅。因为,当时司法虽然不是很健全,但相对独立,上海地方检察厅甚至发出传票,要求北京地方检察厅协助将犯罪嫌疑人国务总理赵秉钧及其秘书“解送”到上海审问,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破天荒的事情。

当时,民间力量还算强大,各地商会、教育会等民间组织和各界领袖都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并不是袁世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罪的。当时的报刊舆论监督也相当独立有力,敢于直截了当指摘当局。社会各界认为,既然现在是搞民主共和,民主共和的重要基础是法治,一切问题当然要放在法律内解决。宋教仁案用法律的办法来解决,正可以检验民主共和的法治含金量嘛。

退一步讲,就算宋案不能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较好的解决,但这个案子始终会给袁一个压力。至为关键的是,这一事件让国民党赢得民意,既然要搞民主,民意就是武器,国民党应该珍惜这个民意武器。

但是,孙中山毕竟是一个缺少实际政治经验的政治浪漫主义者,他不允许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半点污点,为了捍卫共和的根基、坚持民权的理念,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决定武力讨袁,于1913年7月发动了“二次革命”。

仓促上阵的武力被袁世凯很快镇压了,孙中山再次亡命日本。

冲动的代价

其实,孙中山也为修铁路的吹牛皮交了“学费”。袁派孙中山去修筑铁路,委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之职,是投其所好,顺便安置,等到翻脸不认人时,就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自然是发现铁道一寸未建,而公帑却花掉了百十万两,于是袁世凯要下令通缉“贪污犯”孙中山,这真是欲擒故纵,孙中山就这样被袁世凯给耍了。

遗憾的是,孙中山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政治浪漫主义的缺憾,而是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内部各自为政,纪律松懈。为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新党章为了求得党的意志统一,要求党员入党必须按手印,宣誓服从孙中山,并且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党员对此极为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

蔚、谭人凤等都没有加入。孙、黄最终以决裂收场,黄兴出走美国。

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身上那种政治浪漫主义何其浓烈。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情是高尚而伟大的,是好的对的,他就会为此而做出不切实际、不计代价的努力,“苟可以达其目的,即牺牲全国而不恤”。浪漫主义有时显得尤为悲壮,有一种悲壮美,政治浪漫主义尤其如此。

政治,尤其是民主政治,需要理性而非浪漫,需要技术而非口号,需要耐心而非狂热。简单地说,民主政治更像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一点点去改进,一点点去调适,不可能靠急功近利搞得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经过反复操练,才逐步走向正轨。而政治浪漫主义是激进的,它认为渐进的改革是保守的,保守是反动的,是必须要推倒的,在一种美好理想的召引下,激情澎湃,高歌猛进,得到的结果却总是与他们的期望距离甚远,甚至相反。

孙中山在政治浪漫主义的影响下,情绪而非理智地发动了“二次革命”,打乱了民国初年刚刚开局的民主政治,开了以武力为党争的先河。这后一点让军阀们很快就现学现用了。曾为同盟会会员的学者梁漱溟,1922年1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直接批评孙中山开出的惯例:“现在很清楚摆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势力的局面??至于说到助长这种武人势力的原因,却不能不责备革命先辈,他们无论如何,不应用二次革命那种手段。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从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的权威从此一步一步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篇四: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誓词)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誓词)

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到临时参议院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孙中山自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致力于继续推进革命。然而,阻力重重。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临时政府对袁世凯妥协,他们拒绝承认临时政府,宣称“袁世凯拥有列强信任”。二是袁世凯诱胁兼施,在清廷和临时政府之间居中渔利,隐居于操纵整个局势的地位。三是临时政府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与袁世凯相呼应,从内部破坏革命。四是革命党人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斗志松弛,主要妥协;或争权夺利,造成组织涣散;或对帝国主义列强乃至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坚持进行革命的孙中山等人反而处于少数地位,他们当时又尚未认识到必须唤起民众,因而软弱无力。结果,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为条件,同意推袁世凯为总统。1月22日,孙中山提出辞职五项条件,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2月4日,孙中山对《字林西报》记者发表讲话:俟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辞临时总统职。12日,清帝下诏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坚持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坚持以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辞职条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为了保卫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孙中山先生文稿】临时大总统就职誓词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招集华侨志士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纲领。成立会在当地华侨李昌(牧师)家举行,成立会结束后,举行宣誓仪式,入会者以左手置于一本打开的《圣经》上,右手向上高举,由李昌朗诵誓词。“总理令各会员填写入会盟书,其辞曰:‘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1905年1月,孙中山自美洲抵达欧洲大陆,在留学生中建立革命组织。是月孙中山在比利时首都召集部分留欧学生,商讨筹组革命团体。孙中山说:“会党之宗旨本在反清复明,近日宗旨已晦,予等当然为之阐明,使复原状,且为改良其条款,俾尔辈学生亦得参加。盖会党之规章,成于明末陈近南先生(天地会的总舵主,类似《书剑恩仇录》里的人物陈家洛)。当时陈先生以士人无行,往往叛党,故以最粗最鄙之仪式及一切不通之文字为教条,俾士人见而生恶,不肯加入。”在孙中山与留欧学生就革命当依靠会党抑或知识分子讨论数日后,大家达成共识,留学生设晚宴款待孙中山。孙中山说:“革命之方略既定,当各言建国之要。”于是各抒所见。夜深,孙中山起立而言:“讨论已三日三夜矣,今晚应作一结束。”众人敬听之,孙中山提出要举行宣誓仪式,诸人又复纷纷持异议,谓:“我们既真心革命,何用宣誓?”孙中山反复辩论宣誓之必要,同人难者愈多。孙中山见众议不决,遂问留学德国的朱和中:“子英兄,尔意如何?”朱曰:“我辈既决心革命,任何皆可牺牲,岂惮一宣誓?”孙中山喜曰:“然则尔愿意宣誓乎?”朱曰:“愿。”孙中山曰:“即从尔起。”朱曰:“可。”大家无言。留学生以纸笔进,孙中山援笔直书:

立具愿书人某某当天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倘有食言,任众处罚。天运 年 月 日。某某押(指印),主誓人:孙文。

当即有30余人宣誓入盟。

同年7月,孙中山抵达日本后,即与各省留学日本的革命分子亲密接触,筹组成立中国同盟会事宜。在30日召开的同盟会筹备会上,孙中山发表了有关革命纲领的演说,与会者

无异议,孙中山即拟定盟书,与会者推黄兴和陈天华二人审定。盟书如下:

联盟人,省 府 县人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 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某某。

随后,孙中山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

1906年4月初,孙中山从法国马赛抵达新加坡,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等都到码头迎接。因孙中山“五年不得入境”的限制已经到期,因此可以在新加坡逗留,张永福等便安排他在晚晴园居住。6日,孙中山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分会,以晚晴园为会所。第一次加盟者有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等。宣誓仪式在晚晴园二楼举行。张永福回忆道:“我还记得很清楚,孙先生自己亦写备了盟书,他自己先行起立,举起右手,以最庄严的态度,在我们的面前宣誓。我们心中忐忑,看着他宣读誓书毕,就是李竹痴及永福、楚楠均照孙先生仪式轮流做去。宣誓之后,他就解释那誓章上三民主义的意旨,并严重的说:我这同盟会的组织,是希望发展得很大很大的。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牺牲,但是牺牲到什么程度,我们总不能预说。设使牺牲到剩二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这话何等悲壮,我们听了魄战魂摇,感极欲泣!”“新加坡同盟会分会”的誓词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与总会的宗旨一样。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为筹组反清的革命组织,一直坚持举行宣誓仪式,此举固然带有古代会党“歃血为盟”的色彩,但这又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宣誓文化的延续,同时也借鉴了西方民主国家的宣誓文化。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的宣誓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那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宣誓,则明显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所通行的政治宣誓制度;辛亥前是对党章宣誓,辛亥后则是对国民宣誓。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在总统府内举行庄严简朴的就职典礼,徐绍桢担任司仪。典礼开始时,鸣礼炮21响。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致颂词。孙中山庄严地宣读了总统誓词,启开民国政治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旋即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相当于施政纲领,主要内容是强调“五个统一”,即民族、领土、军政、内治和财政之统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月3日,各省代表联合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8日黎在武昌宣誓就职。

数千年来,王侯将相,或篡权夺位,或跪拜在皇帝脚下,哪有对国民宣誓!他们总是自命为“天子”,对天父发誓。孙中山第一次把人民置于主人、自己置于公仆的地位,向国民宣誓。此举不仅开民国政府官员就职必须宣誓之先河,也极大鼓舞了数千年来处子民地位的中国人站起来行使自己的公民权。

在西方民主国家,元首宣誓就职时通常要承诺遵守或捍卫国家宪法,但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时,国家的宪法尚未制定,其临时大总统的职权系依照先前“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而南京临时政府正准备起草新的约法以取而代之。所以孙中山的誓词中没有“遵守宪法”的字样。

其后的南北议和,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的继任者袁世凯的宣誓仪式及宣誓内容十分关注,坚持要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6日南京参议院作出决定,接受袁氏在京就职,并要袁氏以电文的方式向南京参议院宣誓,参议院随后复电承认受职,并通告全国。3月8日袁将临时大总统的誓词电告南京:

世凯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大

总统,世凯即行解职。

9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接受袁氏的誓词。10日袁氏在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祝词。袁氏的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就这样在电文的多次往复中于3月8日至10日之间完成的。

袁世凯后来的所为,背弃了他就职时的誓言,但袁氏也由此付出了政治生命的代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宣誓的严肃性。革命志士的蔡锷对袁氏态度的转变颇为典型。3月25日,蔡锷电贺袁宣誓就任大总统,称其“闳才伟略,群望所归”。4月11日他给各报馆的电文中也称袁是“一代伟人,中外钦仰” 。“宋案”发生后,蔡锷即通电谴责,“痛切陈词,声与泪并。”袁世凯试图称帝的消息传开后,1915年12月22日晚,蔡锷与云南的唐继尧、李烈钧等举行宣誓典礼,起兵讨袁:“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护国运动由此在全国兴起。

尽管袁世凯视宣誓为儿戏,但孙中山在其后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未放弃宣誓仪式。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并规定党员入党时必须立誓约,按指印,以示忠贞不二。孙中山自订的誓约如下:

立誓人孙文,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统率同志,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措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慎施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中华民国广东省香山县孙文(指模) 民国三年七月八日立。

《中华革命党总章》第七条即明确规定:“凡进本党者必须以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久遵守。” 这次立党“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要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要党员无条件服从个人的做法固然值得检讨,但党员必须宣誓忠于革命则是无可非议的。

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第一次护法运动,并得到了驻沪海军将士的支持,130多位国会议员亦纷纷南下。8月25日,孙中山考虑国会议员不到法定人数,乃召开非常国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同日下午,举行授印仪式,由众议院议长吴景濂致大元帅颂词:“前临时大总统孙先生文,手创民国,内外瞻仰,允当斯任,即日赍致证书,登坛授受。”旋由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授印。孙中山致答词:

文以国会诸君不释之故,不得不统摄军政。任职以后,唯当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以竟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责任在躬,不敢有贰,诸所举措,亦唯国会诸君实匡逮之。

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发表就职宣言:

文谨受职,誓竭真诚执行国会非常会议所授与之任务,勉副国会代表国民之期望,并告我邦人。谨言。

1920年8月,孙中山命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展开一场粤桂战争。陈炯明率部作战,驱走了盘据广州的岑春煊、莫荣新。孙中山大喜过望,决定南返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护法。次年4月,孙中山以237票当选为非常大总统,并将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成立的军政府改成了正式政府,大元帅变成了非常大总统。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誓仪式较民国元年隆重而正规。是日上午8时,国会参议院议长林森赴总统府授孙中山当选大总统证书,9时30分在国会礼场由议长林森主持授印典礼,并向孙中山致词:“今者受职伊始,谨致中华民国大总统印绶,俾公发号施令,资为符信,公共其勉旃。”孙中山随后发表了就职宣言和《就任大总统职对外宣言》。其誓词如下:

文受国会付托之重,膺中华民国大总统之选,兹当就职,谨布所怀,以告国人。??文

誓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凡我国人,幸共鉴之。

是日,广州全市20万人执旗结彩游行,晚间举行提灯大会,热烈祝贺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1930年5月27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宣誓条例》,从而使民国时期的宣誓制度走上了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宣誓条例》计11条,分别对文官、军官、自治职员(在训政时期县下的官员称为自治职员)、教职员参加宣誓的级别、誓词、仪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凡文官自委任职以上、军官自尉官以上、自治职员自乡长或镇长以上、教职员自小学教员以上,须宣誓后始得任职,如因特殊情形先行任事者,须于两个月内补行宣誓。

文官的誓词是:

余敬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法令,忠心及努力于本职,余决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并决不私营舞弊及授受贿赂。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罚。此誓。

军官的誓词:

余敬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实行三民主义,服从长官命令,捍卫国家,爱护人民,克尽军人天职。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罚。此誓。

自治职员的誓词:

余敬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中央及上级机关法令,尊重地方人民公意,忠心努力于本职。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罚。此誓。

教职员的誓词:

余敬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法令,并遵守国民政府公布之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忠心努力于本职。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罚。此誓。

对宣誓仪式的规定是:应于就职地公开举行,向国旗、党旗及孙中山像举右手宣读誓词。 此外还规定:誓词应由宣誓者签名、盖章,于宣誓后呈送上级机关备案;举行宣誓应由上级机关派员或直属长官莅场监督。

该条例分别于1942年1月9日、1943年12月30日和1947年7月16日修订三次。1930年颁布该条例时,因尚未实行宪政,故誓词中并无宣誓“遵守宪法”的内容。“制宪国大”召开后,誓词便增加了“恪遵宪法,效忠国家”之类的内容。

由孙中山开其端的政治宣誓因其生前国家尚未进入宪政时期,故法律条文上未作明确的规定。但孙中山的宣誓举动反复向国人传达了政治领袖必须宣誓效忠国家的讯息。宣誓几乎与国会、宪法一样,成为民主政治的象征。官僚政客可以无视其内容,但此种政治符号是不敢背弃的。这是国民时期政治宣誓制度得以确立的重要原因。

最早将总统宣誓载入宪法文本的是1923年10月10日曹锟操纵国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在宪法第七章《大总统》中规定:

大总统就职时,须为下列之宣誓: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为因应国民要求实行宪政的诉求,于1936年5月5日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其第五十条对总统宣誓作了明确的规定:

总统应于就职日宣誓,誓词如下:余正心诚意,向国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法严厉之制裁。谨誓。

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大”正式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八条对总统宣誓的誓词作了修改,誓词如下:

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下: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1948年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大”上,蒋介石与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正副总统,5月20

日,蒋、李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就职。是日,南京城里张灯结彩,十分隆重。与会的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均穿鲜明整齐的礼服。首任总统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而副总统李宗仁本来找上海有名的西服店赶制了一套高冠硬领的燕尾服,但就职前夕,侍从室传出蒋介石的手谕说要穿军服,李宗仁到场后见到蒋介石的长袍马褂才发现上当。这样,在就职典礼上李宗仁伫立在蒋介石身后,看似总统的马弁。

至此,由孙中山开其端的政治宣誓得到权威的确认。此时的中华民国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但由孙中山开其端的宣誓制度不应因此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闾小波)

来源:近代中国网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的入党誓词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一大和二大上,分别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纲领》和《章程》都对党员的言行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并在以后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对党章不断进行了修改,从而对党员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红军时代,入党誓词已经比较规范,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入党誓词几经修改。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入党誓词作为一条写进了党章。把入党誓词写进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通过的党章都重申了这一条。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共分为5个时期:

红军时期: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抗日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要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十二大以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篇五: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4“布衣总统”孙中山 节选 ]

(时间:45分钟 满分:55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菜肴(yáo) .

粳米(ɡěnɡ) .

B.招徕(lái) .

切磋(qiē) .

C.拙劣(zhuō) .

伉俪(kànɡ) .

D.宿敌(sù) .

恰当(dānɡ) .泊车(bó) .心肌梗塞(ɡěnɡ) .青睐(lài) .雕栏玉砌(qì) .罢黜(chù) .引吭高歌(kànɡ) .星宿(xiù) .螳臂当车(dànɡ) .

解析 A.粳米(jīnɡ);C.引吭高歌(hánɡ);D.恰当(dànɡ),螳臂当车(dānɡ)。 ....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4分)

A.灰烬 昏愦 坐收渔利 百战不怠

B.提纲 挑唆 要言不繁 按部就班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为什么叫临时大总统)

C.眼睑 鱼竿 铤而走险 耳濡目染

D.赡养 斑驳 人才倍出 汗流浃背

解析 A.“怠”应为“殆”,B.“繁”应为“烦”,D.“倍”应为“辈”。 答案 C

3.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

C

D

解析 “人声鼎沸”和“人们”不能搭配,可用“喧闹”。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4分)

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C.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D.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解析 A.成分残缺,在“经”前加“是”;C.“再造??未来”不合逻辑,将“再造”改为“创造”;D.成分赘余,“否则”其后不能出现与前文意思相反的句子,可删去“否则”,或删去“拿不出新的作品来”。

答案 B

5.“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仿写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森森森”是拟声,“睡狮”是比喻。仿写时注意句式特点和修辞格的运用。

答案 比喻和拟声。闹铃一响铛铛铛,睡虫齐翻身。(或:号声一吼嘟嘟嘟,猛虎向前冲/红旗一舞哗哗哗,巨龙正腾飞。)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

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孙中山穿?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埠芷铀兀郧笆谴┪髯埃隽偈贝笞芡骋院螅惆训笔绷餍械难鞍采戏欤某伤母隹诖囊恢中率椒袄创K椭傲偈贝笞芡尘褪谴┑恼庵忠路S幸换孛厥槲仕骸澳睦锱凑馓滓路俊?/p>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6.文中说“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其原因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读文章容易找出答案来,因为下一段紧接着的一句是“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显然这故事就是答案。

答案 一次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张写一对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里面含有瞧不起孙中山的意味。孙回以一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因为这个故事,后来孙中山当总统之后,就有人称呼他“布衣总统”了。

7.请说明对联的含意。(5分)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说明含意绝对不是简单的翻译,一定要说出作者的用意。第一联的理解,关键之处是“儒生”、“妄敢”两个词,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对孙中山的小看。下联的关键在于“布衣”和“亦可傲”两个词,孙中山写得不卑不亢。

答案 张联,表现出了张的傲气,瞧不起一介书生孙中山。孙联,一个人若有知识有经验,即使是平民的身分,也可以傲视王公贵族。

8.从文中看,“中山服”有什么优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答案很容易查找得出来,在选文的最后一段里。

答案 ①大方。②好看。③便宜。

9.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比较好的方法是给段落划分层次,然后加以概括,这样就不容易丢失信息了。

答案 ①“布衣总统”称呼的由来;②孙中山简朴的生活;③“中山服”的由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为敌人辩护

张 伟

约翰·亚当斯律师答应为英国士兵辩护。这着实令1770年的美国人大吃一惊。英国人的征税法已经让北美殖民地人民无法忍受,反英情绪正激烈,这群英国士兵居然在街头公然开枪,杀了5个平民。这本来已经叫人很难忍受。更何况,亚当斯原本还是以反对英国压迫而闻名的。他那篇支持人民权利的文章很受关注。就在不久前,4个水手因反抗英军强行抓壮丁而杀死英国军官,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还出庭辩护,使他们免了罪。

但这一次,他却顶着激愤的群情,替一群英国国王派来的杀人犯打起官司来。要知道,在此之前,被囚禁起来的英国上尉和士兵,甚至都找不到几个像样的人肯替他们辩护。

他有一个大而圆的脑袋,邋遢的卷发蜷曲在耳朵四周。据说,因为他腿太短,就职典礼上爬楼梯时,佩剑不时碰到大厦的台阶。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个杰出的律师。他口才好,思维敏捷,总能迅速抓住案件的本质。他这样答复请求他出庭的英国官员:“要是上尉认为没有我出庭就无法得到公正审理,那么我接受此案。”

在一个英国国旗正被四处焚烧、征税员被人浇上桐油示众的城市,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亚当斯面临着“自由之子”们的辱骂和猜疑。

而他后来的表现也确凿无疑地显示出:他既对英国士兵的所作所为没有好感,也不希望通过此事讨好英国人而谋得什么利益。

既然如此,我便只能从那让人印象深刻的辩护中寻找他的动机。一份文件记录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的如下辩词:“法律一方面对被告的乞求与哀叫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对公众的叫嚷不理不睬。法律只维护善,惩罚恶,它不以人们的贵贱贫富为标准,法律不受情感左右,它永远是理智的。”

通过他的辩护,后人也得以了解这场屠杀的基本脉络:愤怒的人群叫嚷着“打死他们”,挑衅英国士兵,并且向他们扔去雪球、冰块和石头,后者于是开枪还击。据此,亚当斯在挤满了愤怒的旁听者的法庭里做出如下辩护:如果一名军人在执行任务时杀死一个对他进行侮辱的人,那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他也提醒被狂怒冲散理智的人们,自卫的权利,正是他们捍卫自由和财产的基础,如果英国士兵的自卫不被认可,那么“我们也就切除了自由和财产的基础”。

他几乎大获全胜,包括上尉在内的6名英国士兵被无罪释放,两人被判处过失杀人罪。这个结局让大多数波士顿人感到失望,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名誉扫地,没有什么官司可打,许多人怀疑他变成了一个亲英派,另一些人则指责他是被金钱诱惑——尽管根据记载,他为这个官司忙活了将近一年,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代理费。

在这个固执的人看来,他所服务的,并不是几个他所反对的政府的士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