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锦衣夜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8:27 体裁作文
锦衣夜行体裁作文

篇一:看《锦衣夜行》的感想

看《锦衣夜行》的感想

昨天看完《锦衣夜行》,期待很久了,当初听说月关要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放在明初这块儿,有点纳闷,《回明》已经把明朝的故事写得很精彩了,《步步生莲》也不错,把宋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都介绍的很详细,最关键的是这两部小说女主人公都刻画的非常精彩,《回明》中最有特点的是成琦韵,《步步》中让人难忘的是折子渝,杨浩冲冠一怒为红颜,让人读完感到痛快,并且《步步》中其余女性人物刻画的也很生动,萧太后唐焰焰等,但是看到《锦衣》中鲜明的女性人物焕发的光彩不多,另外这部小说有点类似于《寻秦记》,杨旭的作用和项少龙类似,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他促成的,但是又隐藏起来,,可能是明初的事情可写的不多,杨旭发挥的空间不大,升迁太快,成为国公后做事不太方便,自己亲力亲为的少,成祖皇帝朱棣雄才大略,本身给主人公发挥的空间就很少,不像正德皇帝和宋太宗一样,而且《锦衣》中的反派较少,主要是纪纲,纪纲一死,可写的反派就少了,至于建文皇帝竟然跑到法国,让我出乎意料,虽然《锦衣》的情节没有上两部精彩,这一点月关自己在小说中也提到了,不过我还是很期待《醉枕江山》,月关擅长将历史与主人公活动结合起来,分析人物心理,社会活动都很到位,月关小说,必属精品

篇二:曾经青春锦衣夜行

曾经青春锦衣夜行

一贯沉默的姿态,谁懂我暗藏的无奈?看人群掠过窗台,变换着一场场不属于我的意外。人说青春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海,我们在其中还很豪迈,人活着,就潇洒点吧,装酷也无所谓,做于一个属于自己的自己。

我的青春我做主。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大都喜欢看言情小说,电视等,常常在独自一人时幻想着有一天会有一份桃花运降临在自己自上,期待着白马王子的到来,但我却例外,我喜欢打抱不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着那些武侠电视剧,好羡慕里面的女侠们,整日帮人们惩奸除恶,有着一身血气方刚的男儿气概,真希望长大后能当一名警察。

刚进入高中时,对学校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很好奇,于是我便开始探索发现周边地区,一放学,便劝说同学带我去逛街,满大街小巷的逛。从商场、超市满载而归时,却发现学校大门紧闭,无奈之下,我围着学校的围墙转了一圈,想到个好主意,爬墙,年少轻狂,谁不疯狂。

整天穿梭于渔龙混目之中,学业荒废了,成绩直线下降,数学考试成绩又第向次没有及格,我攒起了打满红“X”的试卷扔出窗口,趴在桌子上谁也不理。

暑假的时候我耗尽了全部的力气,硬招软招全部用上,终于说服爸妈放我去西湖旅游。想象似水年华,如细水湍湍流水。坐在船上看繁华落尽,看世界归于安静。

可是那三天的独自旅行,完全就是人挤人,排着队在景点面前摆剪刀手喊茄子。人间四月天,就像是睡在前世的一个梦。浓厚的商业气息里,我们做不成广告里刘若英那么淡淡的女子。 还有几十天就要奔赴高考的战场。我曾义薄云天地说,亲爱的同桌,你报哪里的学校,我就报哪里的学校。当时的你,举着手点了又点说要去甘肃,最后停在我额前,说,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你身边。但最终,也许我们都要各奔东西。

曾经青春,锦衣夜行。

是不是所有的青春都是如此?淡定忧伤,深不见底。

篇三:卒姆托 锦衣夜行的大建筑师

Peter Zumthor 锦衣夜行的大建筑师

2009年4月12日,对于瑞士建筑师Peter Zumthor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位65岁的建筑师在当天被通知获得了全球建筑界的最高荣誉——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立兹克建筑奖)。

与耶稣基督一样,瑞士人Peter Zumthor也是个木匠的儿子。1943年,他出生在瑞士巴塞尔,15岁时他成为一名木工学徒,五年后,Peter Zumthor进入艺术与工艺学院学习设计,后求学美国。而后有三十多年的时间,Peter Zumthor在偏远的瑞士小镇上做手艺活。 作为一名建筑师,Peter Zumthor不是明星,他的名字从未和知名的大型建筑相连,作品数量也比不上任何一个中国建筑师。他在自己设计的工作室中做设计,极力将团队人数控制在二十人以内。他说:“这是我的方式,这样我才能成为每一个细节的创作者。”

中国建筑爱好者最为熟悉和钟爱的Peter Zumthor作品,应属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曾有人形容它“好像从山地里长出来一样”。Peter Zumthor将这座小建筑设计为半地下结构,大量选取当地石材进行整体式的石块板构造,又将石英岩切割成薄板,用混凝土做好构架后置于事先砌筑好的石板墙上,精确定位距离,留出空隙让阳光直接进入。光、气流、水与石材质料的特殊纹理,营造出博尔赫斯般的迷宫气息,又极大丰富了声音和触感的维度。 有Peter Zumthor的中国粉丝这样说:“真盼望能够置身其中”。

Peter Zumthor对木料的运用则更近似抚摸般的细腻。他所设计的2000年世博会瑞士馆像是一座木头的交响诗。整个展览馆的墙壁并没有使用钉子、螺丝钉或胶,而是将木头直接组合在一起,且所有的木头均未经过多余加工,在展览结束后还可以被拆卸移到它处。Peter Zumthor称呼他的这件作品为Klangkorper──共鸣体。因为在屋顶上有宽的镀锌电镀排水沟,下雨之时,水滴落在上发出声音,就好像上帝或是大自然正与整个建筑发出共鸣一般。 而公认的木质杰作圣本尼迪克特礼堂,则将木材的美态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闷烧木模的变幻色彩,还是精细的木接造就的优美线条,特别是细木回廊与石砖外墙的结合,造成变幻的光影效果,使得这座坐落在小山上的建筑焕发出纯净的灵性之光。

与其他的现代建筑师不同,Peter Zumthor的作品尺度都不大,常常坐落在郊远之地,但每一座都精致到令人惊叹,这与他的个人气质是分不开的。

Peter Zumthor年轻的时候曾花费大量时间做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调查,深入研究各类古建筑与材料、气候和环境的关系,还曾做过十二年的古迹保护工作,这使他在了解传统城市和古典建筑的精华的同时,也熟悉农舍和谷仓,更重要的是吸收了潜藏的本质。在Peter Zumthor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发现质朴而温煦的气息。而且,他的建筑中很少能看见常用的各种建筑涂料,而是更趋近本质。在Peter Zumthor的作品里,木头就是木头,石头就是石头,黑铁还是黑铁,都原汁原味还更浓烈。如他自己所说:“这些材料都体现出各自的特质,并一同为建筑的永恒性服务。”

虽然Peter Zumthor常常流露出宗教倾向,但他的作品却极少利用中世纪教堂里暗淡的采光手法来深化建筑的幽暗,与之相反,光线往往以奇妙的方式流入建筑物;建筑形式不落窠臼,但也并非现代派的标新立异,一切都以更自然地融入周遭环境为起点──如王国维所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他为他的每一件作品仔细地思量,寻找到了独特的建造方式。”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九人委员会这样评价Zumthor,“他发展了建筑伟大的整体性和永恒性——不为一时的潮流和狂热所侵蚀。只有当他感到和这个建筑物之间有着某种契合,他才会接受这个项目,这种使命感在当今的建筑界正在逐渐消逝。而一旦产生了这种使命感,他将全心投入,彻底检视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呈现出最完满的效果。”

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那个偏远的瑞士小镇仍是Peter Zumthor至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0万美金、一块铜牌和一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头衔将会给他带来什么呢?Peter

Zumthor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依然言辞平静:“我只是在工作,在做事情,然后就被认可了。”

篇四:窗外偶尔闪过的电子看板像一只只锦衣夜行的鸟

窗外偶尔闪过的电子看板像一只只锦衣夜行的鸟,大东混沌的脑中似乎塞满生锈的齿轮,一动不动。

沉,沉,沉。

闷顿的夜色裏,7年来的光影,犹如脱轨的灰白胶片,关不上的放映机,疯狂地在眼前播放。

那一年,巨大的鸟类蛰伏在城市的暗处,抖落灰黑的羽毛。

圣诞前夜的前夜,病榻前,爸爸伸出一只颤抖的手,紧紧握住他的手。

东东,从今天起,你就是男子汉了,你……一定要照顾好妈妈。

那天,爸爸的手垂下了,就再没抬起过。

那天,他才得知,爸爸背著他们在台北买了套房子,欠下了千万巨债。

那天,大东从爸爸肩上,扛过了养家的责任。

世界黑色的羽翼剪过了少年懵懂无依的年华。

暑假,当亚纶去英国度假,亦儒在阳明山消夏,尊飞去美国看迈克乔丹的暑假。 陪伴大东的只有沉甸甸的牛奶箱,报纸,传单,动物园裏闷到中暑的人偶戏服。

白天他是酒吧裏那个奔走不停的服务生,服装店裏不断殷勤弯腰的试衣小弟。下了班就变身为地摊小子直吆喝到深夜,并且躲避蚊子和条子的轮番夹攻。

面对这样的世界,孩子却一直带著笑容。

妈妈弱视的眼睛,总在灯下裁制成衣,痛到流泪。大东在她身后也偷偷掉眼泪,一转身,却换上开朗的笑容,调皮地抢下她手中的针线。

大东也和爸爸一样,没告诉妈妈房贷的事情。他要保护妈妈,这是他和爸爸的约定。 於是,烈日下,建筑工地上多了一个白皙俊俏的男孩,肩上扛著钢筋水泥,一步一步地走著,笑著大声唱BEYOND的《海阔天空》,汗水滴在18岁的大地裏。

少年的肩膀越来越宽。

累吗?

从来没有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最难熬的,只是有时深夜到家,躺在床上,黑暗中席卷而来的债务数字,无穷无尽,会让人陷入渺小和无助。

还有天地间,那种孤立无援的,寂寞。

仿佛随时可以被吞噬。

高中毕业,来到台北,开始拍广告,走T台,拍平面杂志照。

大东站在镁光灯和镜头前,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拱他上台唱歌的感觉。

爸爸仿佛就在台下,望著他。

於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机会,每一份工作,他从不敢松懈。

篇五:秋风桐槐说项羽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间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桐树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有青桐、泡桐、法国梧桐等,而青桐又名中国梧桐,是桐树中的美君子,其树身笔直溜圆,一年四季都苍翠青绿。如果是雨后,那树皮绿得能渗出水来,光亮得照见了人影。它的叶子大如蒲扇,交互层叠,浓荫蔽日。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槐树家族有中国槐、洋槐、紫穗槐、龙爪槐、红花槐等,而以中国槐为正宗,俗称国槐。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中国史学有个好传统,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项羽的对立面是刘邦。刘项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争为帝王的大戏。司马迁为他们两人都写了《本纪》,而在整部《史记》里给未成帝者立《本纪》的却只有项羽一人,可见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项羽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锦衣夜行)

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项羽本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渐成主力,成了诸侯的首领。灭秦后他封这个为王,那个为王,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他却不称帝,而只给自己封了一个“西楚霸王”,他有心称霸扬威,却无意治国安邦,乏帝王之术。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

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投壶射箭,可以登上城楼,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环顾全城,房是新的,墙是新的,碑廊是新的,人物、车马全是新的。唯有这两棵树是古的,是与项羽关联最紧的原物。因为有了这两棵树,人们才顺藤摸瓜,慢慢地发掘、整理出其它的物什。1985年在附近出土了一个硕大的石马槽,是当年项羽用过的遗物,于是就移来园中,并于槽上拴了一匹高大的乌骓石马。青桐既是项羽埋胞衣之处,桐树后便盖起了数进深的院子,分别是项羽父母房、项羽房、客厅等,院中有项羽练功的石锁,象征力量的八吨重的大铜鼎。项宅的入口处是那块清康熙年立的石碑,而大槐树前则有陈设项羽生平的大殿及广场。一切,皆因这两棵树而“再生”,而存在。梁实秋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人们讥笑暴发户是“树小墙新画不古”。你有钱可以盖院子,但却不能再造一棵古树。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考古学家把地表一二米深、留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壤叫“文化层”,扎根在“文化层”上的古树,其枝枝叶叶间都渗透着文化的汁液。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也如这院子里的石马槽;第三种就是古树。林学界认为一百年以上的树为古树,五百年以上的古树

就是国宝了。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就算它死去,埋于地下硅化为石为玉,仍然在用碳14等各种自然信息,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