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17:53 作文素材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作文素材

篇一: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小学科学课

兴隆县六道河中心小学---刘海英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已转变了观念,改变了教法,都能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也都能充分用媒体进行教学了,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究天性,把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让孩子产生强大的好奇心,并且会产生一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科学探究的本能。这就激起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时老师还要正确地引导,不要使学生偏离我们的目标,使他们的思维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得出的结论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能说出自己这样想的原因,能用一定的知识解释某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这就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完成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教学情景并

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是上好一节科学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的备课也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为探究活动做了好开头。如:我在三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实验器材的准备是教师教好科学和学生学好科学的关键。

准备好实验材料,是保证科学探究时间的关键。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可接受性、趣味性和普通性,使学生乐于并善于探索、研究,自由独立地支配这些材料。在动手实验前,能根据这些材料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根据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这就是要求教师课前要考虑所提供材料能否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研究出什么,解决些什么.因此材料要精心选择。(1)在种类上,

所选材料即要便于学生操作,又要能充分说明问题,保证实验的作用与效果,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实验效果的器具、材料。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如果把磁铁中间用线绑起来悬挂在铁架上,做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用铁架台作支架就不恰当,因为磁铁能吸铁,会导致方向不准确。还有后面的《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的实验,两块磁铁靠近“磁极相同互相排斥,磁极不同互相吸引”的现象明显也会受到影响,因而教学时可以用木架代替铁架台。(2)在数量上,能少用的东西尽量少用,保证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看到实验的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冰吸收热量溶解成水,水吸收热量汽化成水蒸气。实验时,烧杯中的冰就不要加的太满,以免在加热时太费时间。

(3)在难易程度上,要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安全易操作。让他们通过一定时间的摆弄,较容易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引路石。因此要把好动的孩子吸引到科学课堂上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验辅助教学,这是最好的方法。

实验课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做所谓的探究实验,乱乱哄哄,气氛倒是很热烈,但是学生无从下手。真正的实验课应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课才会是一节成

功的实验课。还有我认为上好一节实验课,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准备好有层次的实验财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做好必要的准备。其次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组内分工到位,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充足自由的时间、空间支配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科学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多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

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让小灯泡亮起来》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问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二:谈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科学课

——我教三年级科学的体会和认识

阳泉郊区荫营联校下白泉学校 刘满禄

小学科学课——作为新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学科,和以前的《常识》有着显著不同: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除了众多的活动设计没有几个字,最多就是外加几个“?”,很多结论都是老师在实验中生成的。对于科学课的教学我想从“课前、课中、课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新学期第一节课,按照习惯应该是先上一节准备课。内容往往是讲科学课的重要性,浏览一下本册书要学的内容,说说学生下一节课要做的准备,另外总是提出上课的要求,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而今年我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学生一起签定一个“小科学家的小合同”。 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很兴奋,都认真地把“合同”写在了书的扉页。“合同”包括以下几条: 1、实验时保持安静、会合作。2、掌握 “先动脑,后动手”的实验方法。 3、注意安全。 4、 爱护实验器具。 5、做好课前准备。

一、课前,用好指南针,看懂地图。

科学学科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提出:科学课程标准是指南针,而我们的科学教材就是地图。我觉得非常恰当。为了上好科学课,我将科学课的课程目标和三年级教材通读了几遍,我认为就应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着手。

1、依据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比如:《物体传声》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探究: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作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带有创设性的科技作品.

(2)、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重证据,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自然常识课相比拓展了许多,这些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要全面体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2、心中有教材,又不拘泥教材。

科学课堂教学是基于大量探究性活动的,这些活动在教材中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编排的。教材作为一个提供了具有逻辑性的教学中介,教师在使用前,是否读懂了其中的逻辑性。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要理解编者的意图和目标。

通过解读三年级科学教材发现:三年级的教材内容比较多,(如:下册教材共6个单元19课)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时间往往不够,我认为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应放慢教学脚步,尽量把教学目标落实,特别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这一目标上,必须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后,才能较顺利地进行后面的教学活动。

3、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的仗。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习过程。科学课从教材设计、编排上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很强的操作性。它仅仅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个素材或者是一个思路,教师要根据这个素材和思路去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把科学知识的传授贯穿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准备,从读懂教材到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科学课程资源到材料的准备,甚至事先亲自做一做实验,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我在教学《认识空气》这一课时,本想通过“热空气上升产生的动力推动纸风车转动”的实验来验证热空气能上升,由于课前我没做这个实验,上课时放在蜡烛火焰上边的纸风车不能转动,显然,实验失败了,不能说明问题。瞬间,教室里沸腾了,有的说是因为蜡烛的火焰太微弱,发出的热量往四周散发了,有的说纸风车没放平衡,也有的说纸风车太大了,还有的说是纸风车中间的图钉没放当中或者把风车卡住了,经过一阵讨论过后,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纸风车终于转动起来了。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失败中悟到了科学实验讲求严谨性的问题,这使我欣喜,但同时也使我警醒:不打无准备的仗,至少要给学生留下“这是一个热爱科学的科学老师”的良好印象。

二、课中,有效参与探究新知。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科学课的学习就是参加一个个活动,而这一个个活动指的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新知是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1、从教师的语言看——“猜一猜”还是“我想要”?

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透过课堂上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如:上<<磁铁>>这一课,学生一走进教室见到器材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以前老师一般会这样问话:“猜一猜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但我这样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想研究什么?”这两种方式学生的回答我认为会以两种不同的心理背景出现:以前的是“迎合式的,学生被动,现在的是自由发散式的,学生主动”;今天我们研究什么,得先猜中老师的心意。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就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

2、 从探究过程看——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究? 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才能形成,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师要加强以探究为核心的组织教学。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能干得多。该走出教室的时候,教师要不怕麻烦,一定要组织学生走出去探寻;该实验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定实验计划,去验证,去分析,去评价,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比如我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就组织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并让学生将寻找的材料列出清单。接下来是便是观察,在观察时,孩子们的表现真使我意想不到。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想汇报自己发现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借此契机,我要求孩子们尝试按材料给物品分类,孩子顿时兴奋不已,急着表现自己,课堂气氛油然而生。

3、从教师的教态看——交流还是汇报?

我曾多次看到或经历学生在探究活动后的汇报交流活动,主要有这两种方式:第一种,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发言,面向老师而背向全体同学,教师洗耳恭听。我揣摩发言者的心态是:“老师,你听我说,我的回答有没有令你满意?”第二种,学生一个或者同组的其他同学都站到学生的前面来,面向全体同学,谈他们的新发现和新问题,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提问。此时发言者的心态我估摸是:“我们是这样做和这样想的,你们认为怎么样?”前者重在汇报,后者重在交流,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进行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

从这些细节我认为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环节设计,都必须反复推敲,才能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

三、课外,及时充电自我提升。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是科学知识水平,还是科学探究能力,亦或是科学教学价值观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前面所说,就连三年级孩子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我都无从回答。比如:“蚯蚓能再生,那把蚯蚓纵向剖开它还会再生吗?”“如果将蚯蚓剁成三截、五截、十截、二十截他还会再生吗?”我既惊叹于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同时又羞愧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是多么浅薄。显然,学生在观察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事物时,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但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孩子们弄不明白的真正原因,是教师自己弄不懂。因此,我深深地感到科学教师难当。

“科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复杂的学科,它涉及面广,是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如果我们本身没有丰厚的知识和较强的判别能力,遇到问题敷衍了事,又怎么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长流水” ,而这源头活水就是教者对科学学科不断学习、交流、探索和实践的积累。离开了这些,再高超的教学技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确定目标,指导探究,做好记录,注重阅读,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篇三: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科学课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教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在备课时,首先要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把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把准教学内容的实质、重点、难点,才讲得准、讲得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以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再次,要备教法。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创造条件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学到该学的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

二、精心组织教学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应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

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2、 良好的教学秩序和高 质量的教学水平最终是通过课堂

教学体现出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氛围。

(1)、导入。好在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设疑、导思、点拔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突动进而拔动思维之弦,以求个“水落石出”。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把素先设计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阅读,寻求答案。“牵一发而

动全身”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活动起来,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注意展示情感魅力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表扬、鼓励、信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信心。其次用良好情绪,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把高涨、积极的情绪,慈善、微笑的面孔,刚毅、自信的眼神带入课堂,让学生大感到致教师的热情、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由,思维才异常活跃;才敢大胆地想象,深究课文中的问题;对某些问题才敢于质疑,敢于评论,课堂气氛才显得活跃、热烈。反之,就让学生产生压抑感,甚至产生失望、惊恐、紧张等情绪,从而扼杀了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四:1、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

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篇五: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小学优质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科学公开课

平塘县通州镇平里河小学:杨秀东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形式。但目前的形式来看,教师上课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考的余地较少,往往把科学课上成语文课、数学课等,轻视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下面就我个人经验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科学公开课。

一、认真钻研,把握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他提供了问题,情境、思路。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教材是一个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要忽视对教材的钻研。

二、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一位到异地参加公开课的老师来说,老师与学生彼此都不熟悉,心理难免有些紧张、恐惧或不安。如果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往往会出现师生互动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深怕被老师责骂不敢回答问题等现象。如今的老师不应是高高在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和谐、良好的关系,要和学生做朋友,平等地进行沟通。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才能消除紧张情绪,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每次的公开课中我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我姓杨,名秀东,我能和大家交朋友吗(生答:能)?老师能和你交朋友的请举双手(生举双手)。对不举手的同学我会走到他们的身前并握住他的手,“我能和你交朋友吗?”(生答:能)。如此一来,我就成功的把自己介绍给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就那么紧张,学生也能够接纳自己,这也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前提。

三、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和深入地研究它。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假如这个学生对科学毫无兴趣,虽然经过教育会勉强去学习,但也是难以学好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六年级《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嫦娥一号(播放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这是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等,同学们想不想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出的第一张照片?(学生会大声说:想)。这样一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他们才能主动的探究,自主的获取知识。

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收集获取证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古语云:“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有“问”,才是真正有成效的学习,是学习进入高级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屡见不鲜。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出现上述的情况,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对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发现

问题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做的。例如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学生通过激趣,看了环形山的照片后,老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生观察后答:月球上有好多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或同学们吗?这时的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当学生提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关的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时,教师板书并强调:今天的问题很多,我觉得“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好,今天我们就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对刚才同学们提的其他问题,我们这节课能解决的我们这节课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课后查阅资料自己解决。解析: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多的学生更愿意去研究。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科学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性知识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领会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头脑中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对各种观念检验、评判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点,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和兴趣。可以说,传统教学被动的根源在于思维的欠缺,而新型教学的活力也主要源于学生活跃的思维。激发和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由的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问题、建构知识、形成“见识”,这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路线。例如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需要哪些材料来模拟,怎样设计实验方法。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假设,去思考,去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五、整理信息,分析数据。

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来探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精神,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得出实验数据,观察到实验现象,这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实验,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陨石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都具有环形山的特征,但通过科学探测仪的测试,“陨石撞击”的可能性较大。

总之,要上好一堂公开课,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需幽默且要严谨,才能深深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状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