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新春走基层,返乡见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19:18 字数作文
新春走基层,返乡见闻字数作文

篇一:回乡基层见闻录

回乡基层见闻录

春节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年,自然少不了与儿时小伙伴的们一番相聚,几场大酒下来,对家乡也就是基层近年来的新变化也有了一些了解。实录几个小片段,基本保持原汁原味。

青年教师A。家里的有线电视坏了,请隔壁的青年教师来帮忙修理,然后青年教师就是一番吐槽。在下基层的热潮中,A也到了下面乡镇里“包片”,对此他倒没什么怨言,他有怨言的是除夕日为什么不放假。其他的议论则是学校里年底的福利和奖金没有了,他说,现在中央的举措很好,但是,老百姓得了什么利呢,反对大吃大喝浪费提倡节俭,确实节省了钱,但这些如果花不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的福利反而因此也减少,还不如不反。

市里某局科长B。我的发小。去年被派到某县乡镇下面一个社区当书记,为期一年。他以前的岗位是个实职,实惠不少,但在分片下基层的活动中被派出,也不是很愉悦。但在基层还是干了不少实事儿,带去了资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机关干部C。我的发小。因为经常在微信上聊天,我大概知道他的一些情况,这一年他在单位的排名提升了,从四把手变成了三把手,每周只放一天假,开会,政治学习。也在基层包片,带去20万资金,做乡民做了一些修路之类的好事。他的感慨是节约运动节省下来的钱非常可观,就看周围某局,原来一天两顿酒,一般一桌子一箱,现在也就只敢晚上出去喝,一年节省很多钱。

乡镇干部D。朋友。也不理解除夕为什么不放假。一年来谨言慎行,唯恐被抓了典型。他的困惑是,现在公务员管理这么严,上班什么闲事都不让干,“但你到底让他们干什么呢”?他们明明没什么事情干。

乡镇干部E。朋友。讲了很多农村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最严重的是土地如何流转,改革开始初期土地承包后,三十年来,有的家庭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有的家庭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但土地还是保持当初承包时候的状态不变,滋生很多问题与矛盾,但干部一般都调不动土地,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比较发愁。

富二代F。今年鞭炮买的比以前少了很多。以前每年春节前都要邻省鞭炮集散地大批采购,社会风气带的。

今年官员同僚之间的拜年被不提倡了,以前单位开门上班,都要公款鸣放鞭炮,今年取消了。据说,公开的结婚宴请收礼随礼也被不提倡了。

我接触的这些干部看起来都不错,没离婚,不奢华,平时爱玩一种叫够级的本地无赌注牌类游戏。

观感:客观评价,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在基层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确实给公务员群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以前也有各种三令五申,但这一次之所以还没有变成一阵风,是一级一级压力传递的比较到位,各级都有督查人员在基层监督执行。各单位的福利确实都不太敢随便下发了,听说还有某单位福利发下去以后再追回来的事情,但这也使一些普通职工有所怨言。

改变从执行开始,这是不错的,因为之前三令五申太多了,都因为执行问题变成一阵风,所以执行很关键。但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要大刀阔斧。比如改变政府人员工作

作风的提法很好,但人浮于事的现实下,他们又能干什么?有没有魄力大力精简人员,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剩下的干活群体中。

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三十多年稳定的政治局面,确实已经在中国基层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阶层,很自然的是以家族为核心,现在在地方上发展的比较好的朋友,确实是原来官员家庭出身的子弟为多,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是两点,一是关系网的作用;再就是出身政治家庭,从小就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与意识,受的教育也较好。他们基本都是好人,但起点上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你有这些优势也没法主动不借助。但是,在民间看去,却又是另外一种眼光。

这就是我们亲身能感知的,我们常说的”阶层固化“问题,毛当年的解决手段是革命与文化大革命,现在,则需要大智慧与大方略。

?

篇二: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

用了十几分钟才

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

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 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 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 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 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 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 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

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 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 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 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 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 他叹了一口气:“我们这时代不叫人过的时代!没办法!” “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明年还去打工吗?” “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 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 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她们是来买鱼的。跟墨镜是亲戚。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 “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墨镜说,“在哪里打工?”她说在温州。“属什么?” “属鸡。(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我帮你介绍个。” 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 “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说,替人说亲的意思) 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 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3)车子。 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

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博主注:作者王磊光平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2月“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的分享。

篇三:“春节回乡见闻”优秀调研成果评选结果

附件:

“春节回乡见闻”优秀调研成果

和优秀组织奖名单

一、调研成果

一等奖

1.经济建设司 向弟海 总理,您可以放心了

――陈家山矿难之后的人和事??

2.办公厅 欧阳宗书 地震毁家感叹地无义 新居落成倍觉党恩深

3.综合司 靳俐 顾兆霞 喜得广厦千万家 棚户百姓尽欢颜

4.机关党委 刘江华 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5.陕西专员办 杜兴让 说说家乡农村教育的喜与忧

6.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 胥学忠 通过三户农家看当前农民生活变化

7.湖南专员办 刘建红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国人”

——2007新春日记随感

8.上海市财政局 成海军 距离

9.经济建设司 李 成 总理的梦正在逐步实现

10.河南省财政厅 朱焕然 乡村干群谈民生

11.预算司 尹李峰 公共财政阳光照农村

12.湖南省财政厅 谭学亮 金果坪纪行

13.安徽省淮南市财政局 吴波 乡野的光芒

14.行政政法司 姚俊君 桃源县惠农政策实施情况及农村现状走访报告

15.综合司 张 清 工资制度改革暖人心

16.办公厅 易建华 胡艳君 王宏伟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生存环境仍待改善 —北京岳各庄等农贸市场商贩生产生活条件调查

— 7 —

17.国库司 巩方强 三叔家的一笔账

18.辽宁省财政厅 高铁彬 家乡新鲜事

19.综改办 姚佳琳 春节回乡见闻散记

20.综改办 赵则永 家乡人说事

21.黑龙江专员办 谷永冬 春节回乡随感

22.机关党委 岳学鲲 为了实现总理的嘱托

23.湖北省宜都市

枝城镇财政所 冉德强

24.税政司 周湘平

25.企业司 李 炜

26.经建司 邢朝虹

27.中国财经报社 刘国旺

28.四川省成都邛崃市财政局

29.江苏专员办 刘 志

30.综改办 靳 锋

1.税政司 王方着

2.国防司 吴祥云

3.经建司 孙 志

4.江西省财政厅 王永强

5.河南省财政厅 梅书森

6.重庆市城口县财政局 洪家国

7.金融司 郑丹丹

8.综合司 王洪涛

— 8 —

山村新事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暖人心 阳光普照 其乐融融 苏南农村建设考察 农民得实惠 医院得发展 政府得民心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千家万户 给五保老人拜年 唢呐 二等奖 公共政策阳光照 合作医疗暖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照出特区军营新气象 开启农民增收与绿色油田的闸门 实话实说 农民生活现状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问题调查 我的故乡喜事多 农业保险 曙光初现 移民过上好日子 公共财政谱新篇

9.企业司 刘瑞杰 财政阳光照企业 和谐社会奏凯歌

10.监督检查局 孙 锋 城市化背景下的买房故事

11.人事教育司 徐 向 让小人物都能沐浴“和谐的阳光”

12.北京专员办 李 娟 投影与折射:公共财政阳光下的龙赵庄村

13.大连市财政局 陆文喜 心系农民的期盼

14.新疆专员办 孙 玲

15.辽宁省财政厅 解志忠

16.江西省芦溪县财政局 杨彰磊

17.关税司 戴良俊

18.综改办 侯旭鲲

19.浙江专员办 龚伯勇

20.甘肃专员办 弓耀宗

21.办公厅 王 凌

22.预算司 苗俊峰

23.人事教育司 朱 辇

24.农业司 李 谨

25.离退休干部局 辛在峰

26.湖北省财政厅 耿安凤

27.河南省财政厅 岳胜利

28.投资评审中心 孟庆功

29.陕西专员办 秦勤山

30.重庆市城口县财政局 施玉冰

31.信息网络中心 王金辉

32.经济建设司 闫 林

33.安徽专员办 黄国华

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天山 合作医疗硕果 惠及农民 家乡农民的喜与忧 老丈人的烦心事 乡村“怪”变 走访河南省宝丰县乡村见闻 公共财政阳光照耀余姚农村 ――余姚新农村建设进展见闻 春节回乡札记五则 建设五保家园 增进社会和谐 走进新农村 喜看新发展 打工潮涌,农业路在何方? 看农民工归家行囊变迁所想 我的春节回乡见闻——来自农村的只言片语 回家过年 喜忧掺半 新农村建设热中的冷思考 希望与困难并存,政策扶持与农民自立自强 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回老家过年 听乡党心声 梦花朵朵开 一个老农的喜悦 农村公路,通往农民心坎里的幸福路 农村义务教育的喜与忧 — 9 —

34.国库司 戴 晓 “村官”端上“铁饭碗”

35.监督检查局 吴自明 中央惠农政策福泽乡村

老少共享六福抱回金猪

36.社会保障司 李慧哲 “再就业就是给老百姓办的实事!”

37.人事教育司 高 强 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干部工资支付的调查

38.教科文司 卢丹丹 “画虎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39.湖南专员办 陈 雯 冬日暖阳

40.江苏专员办 蔡 伟 苏北宿迁市井头乡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41.山西省长冶市

沁源县财政局 王耀 史晓亮 正月乡思

42.重庆市财政局 邓 勇 “种粮”成“鸡肋”,“务工”变“香饽饽”

43.山东省菏泽市财政局 王世光 阳光普照洒春晖

44.湖北省襄樊市

襄阳区财政局 陈洪海 农村义务教育必须引起重视

45.农业司 周艳伟 喜看家乡新变化 财政支农责任大

46.国库司 李春阳 农村娃喜沐公共财政阳光

47.辽宁省建昌县财政局 卜凌宇 对联的背后

48.经科社 张光辉 鱼图腾

49.行政政法司 左 刚 莒南县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走访报告

50.天津市地方税务局

第二稽查局 王玉良 三个老太太的幸福生活

三等奖

1.新疆哈密地区财政局 许咸敏 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三道沟村

2.四川省财政厅 庄 杨 新家乡 新农村 新思考

3.重庆市彭水县财政局 陈 斌 当前农民群众所盼所想

— 10 —

4.人事教育司 刘 娜 春节回乡见闻—日记4则

5.人事教育司 马宏兵 关于西安常乐镇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所存在问题

的思考

6.河南省三门峡市财政局 朱志军 “感恩碑”和“感恩节”的故事

7.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局 力 人 大舅的银翔轻便车

8.河南省财政厅 张连升 回乡看环保 深感责任大

9.江苏省财政厅 汤成国

10.云南省财政厅 苏建宏

11.安徽省马鞍市财政局 蒋露霞

12.综合司 赵靖茹

13.河南省焦作市财政局 连德文

14.金融司 吴文军

15.综合司 崔 林

16.湖北省财政厅 彭峰云

17.辽宁省财政厅 任东梅

18.浙江专员办 陈雪敏

19.经济建设司 李 成

20.教科文司 王 冬

21.福建专员办 凌邵平

22.辽宁省财政厅 范世权 于凌杰

23.国库司 王建勋

24.国际司 姚怡昕

新春走基层 返乡见闻

25.社会保障司 詹 树

26.浙江专员办 申晓军

27.教科文司 陈冠南

28.天津市财政局 曲 明

29.广西自治区财政厅 林 鹭

与父老乡亲唠当前几项热点农村财政政策 由春节留城务工者引发的思考 “老闷”还债 从“黑”到“绿”的梦想征程 在路上 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基层干部对收入分配改革有喜有忧也有盼 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扶持中前进 农村教育谋发展 财政妙手著文章 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保障问题需要关注 ——关于玉环县外来民工医疗保障情况的调研 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体制.机制创新 播洒公共财政阳光雨露 催生义务教育累累硕果 乡村建房喜与忧 秸秆气化:农村能源革命的曙光 与老父亲聊天四感叹 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化治理迫在眉睫 农村大地筑起的一道“安全网” 年景好 生活好 新农村建设更好 新气象 新变化 “年夜饭”上新话题 公共财政阳光温暖家乡 — 11 —

篇四:新春走基层

2012年01月09日 20:10:11

来源: 新华网

人民至上,基层是根。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新华社于今日开设“新春走

基层”栏目,陆续推出记者采自基层的鲜活报道,通过记者的亲历式采访,生动

展现群众的生产生活、真实反映百姓的心声期盼,充分报道各地干部群众昂扬奋

进,辞旧迎新的精神风貌,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向纵深推进。

京城数百记者新春走基层

本网记者编辑体验基层生活报道节日坚守岗位工作者

2012-01-24 07:47:58

千龙网

除夕,早上6时,大兴区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滴水成冰。北京日报总编辑赵

靖云率领记者赶到留民营,跟全村人一起过大年。这是留民营第32次千人饺子宴,按

老规矩,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当服务员,端盘子、炒菜、干活,村民百姓吃饺

子、看节目,全村人一起吃团圆饭。

下午5时,北京晨报记者吴亭来到华北空管局。每逢春节,都是管制员最忙的时候,

航班密集,很多人已经十来年没和家人吃年夜饭了。

晚上10时,“快!手电,棉签!”一名男子被推进位于同仁医院二层的眼科急诊室,

眼外伤科主任卢海和几名护士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此时,急诊室外,新京报记者温薷和

好几位其他报社、电视台的同行来到医院,一边体验医务人员的辛苦,一边采访爆竹伤

人情况。

夜里11时,北京电视台记者周宇跟随警用直升机,飞过东四环上空,用镜头记录

下警务航空队是如何监测违禁烟花的。

夜里11时45分,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刘冕登上了兔年的最后一趟5路公交车,

跟着首席乘务员唐京荣一起,在公交车上跨年。

这只是除夕当天,首都新闻战线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的几个小小片段。整个

春节期间,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新

京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及本网等京城多家新闻媒体,策划了多种形式的“新春走基

层”报道,组织数百名记者深入一线实地采访,生动反映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人民群

众生活的变化,感受基层生活中浓郁的节日气息,记录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风采。

“新春走基层”并不局限春节七天,很多媒体早在1月初就已经开设相关栏目。北京

青年报的“新春走基层”专栏从1月12日就已开栏,每期图文并茂,内容涉及春运、工

商、安监等多方面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该栏目将一直持续至2月10日。

各家媒体在组织新春走基层的报道时,都很注意针对性和服务性,并不是简单的体

验。

北京日报“新春走基层”分为两大主题,一是聚焦城乡市民过大年中的新变化、新鲜

事;二是节日坚守系列,将目光投向公交职工、外地锅炉工、庙会广播员、图书馆管理

员等。

北京电台策划的18期采访中,春节前关注春运、年货储备;春节期间则关注农民

工的“文化年夜饭”、孤儿院里的“压岁钱”、空巢老人谁来“回娘家”等;而春节后则以烟

花爆竹回收、帮助农民工求职的“春风行动”为主。

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春走基层”分了四大主题,从1月16日开始,连续五

天集中报道春运期间基层铁路职工为旅客归家提供温馨服务的事迹。1月18日到1月

25日以“喜庆温暖”为主题,采访延庆、平谷、密云等区县的山区农民,感受他们过年

中的新鲜事儿。1月23日到1月29日关注节日在岗的各行各业员工。1月29日到2

月10日以“厚德”为主题,集中报道反映“北京精神”的凡人好事。(方芳)

刘云山: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2011年02月22日 20:49:37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刘云山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强调

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 中宣部22日在京召开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新闻战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总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经验做法,把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作为体察民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作为锻炼提高队伍、改进作风文风的重要载体,使走基层、下基层机制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赴灾区,到厂矿、入农家,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一线、鲜活生动的报道,引起广泛共鸣,受到普遍欢迎。

刘云山指出,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精神,把党和政府声音送到千家万户,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在改革建设实践中感悟群众的伟大创造,在火热社会生活中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挖掘报道素材、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找准自身位置,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更好地在服务群众中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刘云山强调,新闻工作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好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化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使新闻宣传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在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群众路线,无论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公信力。要在新闻队伍建设中充分体现群众路线,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更加自觉主动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新闻工作者代表出席会议。部分新闻单位和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座谈会作了发言。

建长效机制让“走转改”常态化

2011年11月15日 14:29:3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契合了今晚报社自身建设的需要,为了使“走转改”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报社建立了“走转改”长效奖励激励制度。报社定期对所发表的“走转改”稿件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1000元、600元、300元。“走转改”专项奖励当月落实,调动了记者采写走基层稿件写好稿、出精品的积极性。9月,《今晚报》各版刊发走基层稿件累计文字图片216篇(幅),评审组从中评出当月“走转改”好新闻91篇。10月,《今晚报》发表“走转改”报道198篇(幅),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稿件奖励部分,除稿件的日评、月评、季评外,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奖励制度还确定评选

“走转改”最佳记者奖、编辑奖、新人奖、策划奖、版面奖等22个专项奖。获奖中的优秀者在评定职称时可优先并可破格申报。

9月4日,我作为总编辑带领20名编辑记者,连续12个小时跑了200多公里深入到天津4个区县的10个重大项目现场采访。并撰写了《天津 每寸土地都充满活力》的专题报道,转天在《今晚报》刊发。随同采访的编辑记者还发表了“走转改”采访日志、调研报告。编辑部的其他领导随后也分别带队,累计40余人深入基层采访。副总编辑刘凤山在蓟县蹲点调研时,除了采访报道,还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推动开发当地极有旅游价值且尚未开发的溶洞,并在报社中层干部例会上就其做法进行了讨论,确定了一个明确思路:编辑记者建立基层联系点在了解实情、下情上达的同时,还要帮助基层联系点解决实际问题。

《今晚报》的“走转改”活动不仅锻炼了队伍,更重要的是通过采编人员下基层蹲点,解决了基层群众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新闻策划中心主任李贤在儿童福利院蹲点时,了解到这里的儿童成年后因住房、就业、婚恋等问题很难进入社会,李贤就与住房保障中心、民政局等多方协调,促进将这一群体的住房纳入保障房体系。群工部记者姜艳秋在一家民办养老院蹲点时,针对有关部门误开停业处罚单问题,积极沟通协调,使有关部门道歉并撤回了处罚单。社会新闻部记者殷莹的蹲点单位是阳光义工社,她不仅成了这里的义工,还每年拿2000元资助贫困学生。对于蹲点成果的调研报告,报社也安排了“出口”:一般调研报告均送交相关主管部门参考,重点报告由报社出面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将优秀调研报告编辑成册,适合报道的调研报告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适合网络发表的在今晚网发表。

3个月来,《今晚报》“走转改”活动收到两个重要成效:一是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作风明显改变,文风也更加清新、朴实,群众语言、群众立场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报纸版面越来越好看;二是编辑记者为党分忧,化解社会矛盾收到了实效。记者李倩采写的《一滴水的20次体检》,针对当前群众普遍对饮水安全存有疑虑的情况进行了3天的深入采访,报道有现场、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有感情,消除了人们的饮水担心,

篇五:gx新春走基层

“新春走基层

无论是村民急盼整治堰塘,还是社区工作者对那位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的担忧与关怀,新闻记者“走基层”走出来的新闻中,所反映的这些民生问题,都不仅仅是个案。在基层里,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民生问题”或许还有很多。只是有许多问题,被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所掩盖,被一些所谓的“大工程”所吞噬。

不管怎样,对这些最基层的老百姓来说,如何过上美好的、体面的生活,才是最重要、最实在的诉求,否则再多的“大工程”亦无多少意义。在此,我不愿过多从政府责任层面来继续论述。回到“新春走基层”活动上来,新闻记者将视角伸向这些基层,表达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即为促进解决民生问题尽一份责任,为整体增进这个社会的“民生关怀”作一份贡献。记者将这些问题报道反映出来,下一步就看政府部门如何回应,或拿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当大家沉浸在新春佳节、家人团聚的幸福中时,一群人仍然坚守岗位,为城市的清洁卫生默默奉献着。他们就是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今天的新春走基层,就让我们和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新春走... 三、节目安排

1、《新闻联播》、《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于1月26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配发开栏语,以赴各地 2

节目要求:改进文风,鲜活生动,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注重抓细节,找故事,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

2、《新闻午报》、《公共新闻直播室》开设同题专栏,侧重于以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为主要形式反映以上内容一、主要内容:

1、结合基层发展变化,联系群众切身感受,深入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报道我省各地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2、深入基层,通过生动扎实的采访展示各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反映我省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和喜悦心情;

3、结合我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和窗口单位文明服务的精神风貌,宣传干部群众节日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4、针对住房、物价、就业等热点问题,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反映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报道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百姓的冷暖,深入群众查民情、解民忧的生动事例。

二、采访活动 1、从元月中旬开始,我台从《新闻》《新闻联播》、《新闻午报》、《记者调查》、《公共新闻直播室》等各档栏目抽调记者和本台驻11个市的记者站所有成员,联合全省各市县广播电台、组织记者赴基层采访活动,并于元月 日隆重举办“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2、采访活动要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社区、农户、企业、工地等生产一线、服务窗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挖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动人场景。

3、以体验式采访,深入群众的文化活动和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捕捉群众欢乐祥和过节的热闹场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采访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吃请、不收礼、不谋私,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节目安排

1、《新闻联播》、《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于1月26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配发开栏语,以赴各地 2

2、节目要求:改进文风,鲜活生动,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注重抓细节,找故事,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

3、《新闻午报》、《公共新闻直播室》开设同题专栏,侧重于以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为主要形式反映以上内容。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