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东坡乘船游赤壁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0:13:21 体裁作文
东坡乘船游赤壁简介体裁作文

篇一:东坡赤壁简介

东坡赤壁简介

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东坡赤壁景观

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 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二赋堂东边留仙阁,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还有近代名人绘画的《赤壁泛舟图》和清末名人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崐苏轼手书108块石刻,杨守敬集成《景苏园帖》,被称为稀世珍宝。出二赋堂后门,在留仙阁、碑阁背后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最高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崐《黄州寒食诗》行书,为不可多得之书法精品。此外,赤壁还建有雪堂、怡然斋、快哉亭、羽化亭、揽胜亭、望江亭等。

东坡赤壁景区

东坡乘船游赤壁简介

自唐以来,东坡赤壁一直是游览胜地,从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到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等当代党和国家

重要领导人,以及日本友人田边华、燕市听花等,都先后游过赤壁,并留下了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目前,东坡赤壁风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新开发的赤壁风景区将由现在的400余亩扩大到1326亩,分为古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党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其风景名胜具体又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

游东坡赤壁散记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随朋友一道来到了900多年前那位豪放词人苏东坡曾游历过的古城黄州西北边的赤鼻矶之巅。

穿过武赤壁门洞,迈进文赤壁门槛,门楼两侧镶着雍正时黄州知府郭朝祚的那幅实实在在的楹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赋。”

走进东坡赤壁我看到这里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自然气息与人文气息。 在赤壁广场,迎面矗立着高六米的苏轼塑像,但见仙翁手握书卷昂首远眺,恰似构思新的篇章,一种神采飞扬仙风道骨风范展现在眼前。身后便是他常消闲逸趣的赤鼻矶了,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亭榭楼阁古香古色,还不时从栖霞楼传出阵阵悠扬的古筝琴箫之声;右侧一泓池水浊而不清却可见水中鱼儿游动,这是专供游人垂钓之所在;左侧则是先生当年泛舟游览之江面,虽时过境迁江河改道,却仍是江河气息江水流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江山如画”啊! 众随拾级而上,步入栖霞楼,赤壁公园里亭堂楼阁尽收眼底。相传这里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因三国的赤壁之战发生于此,晋代时为纪念此战而将这里列为游览胜地,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于黄州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

迈入二赋堂,这里处处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堂内正面嵌着近代书法家程之桢,李开书写的苏东坡二赋大型木刻,两壁镶嵌着徐世昌,杨守敬,程明超等人的书法石刻,而匾额则是清代李鸿章书写,堂前一幅对联这样写道:“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原来这幅对联是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那块大木壁上正反面镶刻着前、后《赤壁赋》全文,我再度回味了苏轼那富有诗情画意的篇章。极力想象着先生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仙界。难怪后人会在二赋堂边建起一座留仙阁,大约也想让先生常留此山中。其实,后来就是不建此阁,先生也注定留了下来,因为那不朽的篇章已然刻入人们的心中。

参观留仙阁发现有一幅苏东坡游赤壁全图,让我寻到了先生的足迹,看到苏东坡先生被贬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饱赏艰辛的历程。而在碑阁内存有百余块苏东坡的书法真迹石碑,据说这是清光绪年间,黄冈知县杨寿昌因景仰苏东

坡的书法,择其诗,词,赞,牍手稿精品,编成《景苏园帖》并勒诸于石。能看到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东坡居士的墨宝诗词,使我这个书法爱好者大饱眼福受益匪浅。也令人不由遥想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雄姿英发”! 走进酹江亭,似见长江之波涛澎湃汹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三国时,曹操率2O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后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于赤壁。周瑜设计、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从此不敢南下。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有数的著名战役之一,故晋代以来即将此地列为游览胜地。

我在想,赤壁之战若不在此,苏轼怎会在这里想起周郎呢?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载,孟德之困于周郎时,刘备在樊口(正是鄂州),瑜与亮共计以火攻之,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我仍在想,先生当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而今从山中传出的筝箫之声,莫不是在这悲凉的秋风中奏出的寄托他的情怀的余音吗?逝者已去,即使曹操、周瑜们不也在慢慢被人遗忘了吗?只有东坡的文章才留了下来永铭千古呀。 不知何故,我突然又想起了东坡那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也是先生在黄州时所作,一幅幽独凄清的心境,我有些为他悲泣了。想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坎坷感染了我吧。

及至放龟亭,可见明代的白龟仍翘首蹲踞矶下水边。传说东晋大将毛戍守邾城时,其仆人将他买养的白龟放生于此,后得善报。明嘉庆二十八年,知府郭凤仪附会传说,在矶下江边凿白石龟,取名白龟渚,放龟亭也因此得名。我站在这赤壁矶头,放眼望去亭下崖石壁立,呈赭红色的岩石似城壁一般,可以想象江浪冲来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江水冲刷的痕迹在矶头犹存,明代的白龟仍翘首蹲踞在矶下水边??

游完赤壁,我仿佛触摸到一种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是那些谪居文人渲泄感情的最佳场所,极度失意的文人都愿意到这里抒发心中感慨。在这样一个易激起情感大起大落的场所,也就易产生自然永恒与人生如梦交织的惊天动地的诗篇。不知我的朋友们感慨如何?

游东坡赤壁 怀千古忧思

滚滚长江挟风裹雨,穿山峡,出洞庭,一路浩浩荡荡,开景造物,风光无限,至中下游湖北省境内的古黄州所在地黄冈市,更是达到文化的极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黄州有东坡赤壁。

在汉文化圈子里,只要是读书人,谁不知道黄州赤壁?九百余年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四年,留下了

举世闻名的一词二赋。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黄州赤壁因此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人文景点。

黄州座落在美丽的长江中游的北岸。大别山与长江在这里形成夹角之势,境内五水(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西流,黄州处在巴水与浠水之间。舞雩回风,几千年的沉积,构成了五水河畔雄奇而独特的人文景观。几千年来,巴文化与楚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北方的儒家文化与南方的老庄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几千年来,鄂东的文人身上流淌着武人的血液,武人身上漾荡着文人的雅风;几千年来,黄州人杰地灵,英才倍出,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著名学者胡风,经济学家王亚南,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等著名人物,都出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苏东坡谪贬黄州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自古黄州多异人。异在哪里?异在血性,异在不屈,异在创造,异在散淡和放达。走近黄州赤壁,走近苏东坡,首先使人感动的就是这些荡漾在风中,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

五月春老夏熟,在这样的季节游东坡赤壁别有一番兴味。赤壁在黄州古城之外,从黄州古城清源门而下,城是古城,门是古门,砖是古时之青砖,石是古时之红石,城门洞开着,洒着今日的阳光。无论青砖还是红石,一律生着青苔,仿佛岁月的遗痕,使人顿生思古之情怀。

坐落在长江北岸的古赤壁早已辟为公园,远远望去,但见古木参天耸于上,江滩阔于野,构成断岸千尺的景象。九百多年前,长江之水流经岸下,那时候才有水落石出、山高月小的景象。现在,长江退出五里之外,让出一片阔阔的江滩,勤劳的黄州人辟江滩为广场,开渠引水,环绕赤壁,又在广场上修造了成片仿古建筑。于是,此地便形成一个上可达山、下可至水的独特风景区,原来的赤壁则成为园中园。当然,这一切都是拜苏东坡和赤壁所赐。

公园里立着苏东坡的雕像,高大的大理石基座上,一代文豪衣袂飘飘,两眼凝望着滚滚长江。雕像神形兼备,与高高的黄州古城交相辉映。

苏轼谪贬黄州,一城一山对他的文学和人生影响很大。一城是女王城,该城原是东周时期古黄国的都城,后来被江南日益强大的楚国过江所灭,楚王一高兴,就将这座城送给了他的女儿,叫做女王城。女王城是全国保存得最好的东周古城遗址,全城呈长方形,南北长四华里,东西宽一华里,四周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四角的烽火台仍在。女王城周围曾发掘出从春秋战国到晋代的众多历史文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剑,东汉时期的九连灯、梅花青铜镜等。苏东坡谪居黄州四年,其中三年,每年的正月二十皆与友约定出游女王城,因而留下三首诗。第一首是初到黄州的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所作:

十日春风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第二首是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所作: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第三首是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所作: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江南尽处村。五亩荒园留我住,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来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从诗中可以读出,刚到黄州时,苏东坡对刚刚遭遇的那场政治迫害尚心有余悸,而一旦住下来,融入黄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达的诗人很快就随遇而安,开始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和乐趣的眼睛,发掘和享受黄州山水的淳美了,甚至表明心迹:“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一山则是赤壁山,现已辟为东坡赤壁公园。苏东坡谪贬黄州时,黄州府治所在的黄州古城与江边赤壁尚有一段距离。苏东坡经常出城到赤壁游玩。那时候赤壁叫赤鼻矶,为江边耸立的孤山。赤鼻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以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世人称道,汉人桑钦的《水经》即有记载。西晋初年,号称龙骧将军的蒯恩曾在这里建横江馆,以后代有增建。至北宋,赤壁之上的建筑已是“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的景象。唐宋时期,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等都游过赤壁,并各有吟咏,留下了《赤壁》、《黄州竹楼记》等著名篇章,于是赤壁之名日盛。但是,真正使黄州赤壁成为蜚声中外的人文景观的,还是旷世奇才苏东坡。在这里,苏东坡写下了千古绝唱“二赋一词”和众多优秀诗篇,文章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后人竟把作者的名字和赤壁连在了一起,而历史上那场著名战役的真正发生地,倒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南宋时期,已有人将苏轼与赤壁连在一起,唤作东坡赤壁;清康熙末年重修赤壁时,时任黄州知府的郭朝祚就题门额为“东坡赤壁”。可见,山水只不过是人生的舞台。舞台因人而留下辉煌,山水因人而留下文化,留下精神。人是山水的邮票,人在山水上打下文化和精神的印痕,山与水才能邮行千古。

赤壁几经火劫,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年间所建。进入公园大门,行不久,但见红岩高耸,树竹参天;拾级而上,再经过一座古门,便是举世闻名的东坡赤壁了。它背靠群山一脉,面对滔滔长江;矶头上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景。登楼远眺,江山如画尽收眼底。

赤壁最重要的景点当是二赋堂,《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刻在这里。二赋堂为古色古色的木楼,面对大江,青砖铺地,敞风透亮。堂内正中木壁高约两丈,宽与堂齐,正面刻《前赤壁赋》,背面刻《后赤壁赋》。前赤壁赋由清人程之桢书写,通篇为楷,笔笔透功力,字字见精神。背面的《后赤壁赋》则汉隶与魏碑相兼,豪迈俊逸,苍劲有力。二赋堂的扁额为清人李鸿章所题,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

二赋堂风好,临风吟咏,当是人生之至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词二赋,把苏东坡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庄禅之道表达得淋漓尽致。

篇二:景文石《赤壁泛舟》简介

景文石《赤壁泛舟》简介

题名:《赤壁泛舟》

石种:景文石

规格: 21X20X10

描述:此石画面平整,浑然天成。但见月光如洗,水天一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千仞石壁之下,一叶扁舟,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是何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也。

苏子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无尽藏”者,无穷尽的宝藏也。“共适”者,共享也。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先生都提倡共享,难道我得此美石,能不告知网友石友吗?

附:

《赤壁赋》 作者:苏东坡(宋)

壬(r?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壬(r?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a)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

《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兰木做的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

篇三:活版

《活板》课文简析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火药)之一。我国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在八百多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 《梦溪笔谈》的这条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吗,是印刷发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重大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作出的。沈括怀着对这位平民发明家的极大敬意,记录了他所发明的胶泥活字版印刷术的详细情况,叙述准确。文字简洁洗练。

全文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分为3段,第2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意思是“用雕版”。尚,副词,还。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为,动词,做。之,指代“板印书籍”。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J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始,副词,才。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已后。以后,“已”通“以”。 典籍,指国家重要文献,这里泛指各种重要书籍。为,是。板本,即版印的本子。

这一段说明活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盛”字前面用“尚未”修饰限制,说明雕版印刷唐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始”字说明五代是雕版印刷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在介绍活版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

[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庆历,宋仁宗年号( 10 41---1048)。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昇(shēng),同“升”。为,发明。“为”在作动词用时,基本意思是“做”,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

这一层交代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庆历中”,交代活版发明的时间,“布衣”点出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又”字呼应上文,表明活版术与雕版术的源流关系,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活版术的详细介绍。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其,指活字版印刷的。胶泥,黏土。钱唇,铜钱的边缘。一印,一个字模。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令坚,即“令之坚”,兼语“之”代字模,省略。令,使。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设,设置。其,指铁板的。以,用,拿。和(huò),混合。冒,蒙,盖。之,前一个为代词“这”,后一个代“铁板”。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

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欲,想,要。则.副词,就。铁范,铁框子。置铁板上,即置(于)铁板上。置,放置。乃,副词,于是,就。密布,密密地排着。字印,字模。持,拿。就,靠近。持就火,即持之就火,拿着铁板靠近火。炀(yáng).烤。之,指铁板。药,指“冒”在铁板上的松脂、蜡等物。稍,稍微。则,副词,就。其,指排好的字模。如砥,像磨刀石那样平。

这一层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用“薄如钱唇”比喻刻字的厚度,用“字平如砥”形容板上字模的平整。比喻形象、准确,突现制版技术的精妙。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若,如果。止,通“只”。为,算是。若??则,如果??那么。极,很。神速,异乎寻常地快速。

这一层写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极为神速”,生动地说明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时间极其短促。就,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印,字印。以,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前一分句所要达到的目的,可译为“用来”。重复者,重复的字,指一块板内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则,就。以,用。帖(tiě),动词,用标签标出。之,指不用的字模。韵,指韵部。古代的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帖,名词,标签。木格贮之,用木格贮存它们。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一向。旋,随即,立刻。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以,用,拿。为之,这里是刻制活字模。之,代活字。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文理,本指花纹,这里指树木的纹理质地。沾水则高下不平,这句是说由于木质纹理疏密不同,遇水后膨胀率不同,因而使活字高低不平,不利于印刷。兼,又。粘,念zhān。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讫,终了,完毕。火,名词用如动词,用火烤。殊,副词,极、绝。殊不,一点也不。

这一层叙述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两板轮换印刷的办法,非常简洁。“瞬息可就”,反映了活版印刷的效率之高。

文章补充说明了活版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贮存等。文章还特意地较胶泥字模与木质字模的不同效果,并连带说明拆板的程序,从中肯定胶泥字模的优越性。 以上是第2段。“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版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版的灵活性。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其,他的,也可解释为那些。“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为,被。予,我的。群,众,诸。从,指堂房亲属。例如父亲的兄弟为“从父”,母亲的姐妹为“从母”,堂兄弟为“从兄弟”,兄弟的子女为“从子”“从女”。单说“从”,从属的次要的,这里指比自己小的或晚一辈的。

这一段交代活版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具体见第2段的总体分析)。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写印刷: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版虽是附带说明,但胶泥制印的优越性,也在与木料刻 字的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

语言准确、朴实、简洁。

全文着重说明活版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很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整篇文章也只三百多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事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

使药物融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烤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很准确贴切。

核 舟 记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一一一“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次年被贬官到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任上曾多次到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雕刻家王叔远的这件“核舟”,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自然过程,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文章作者正是由于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才能这样生动地表现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板的解说词。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以:用。具:具有。

这一句简介核舟雕刻人生活的时代、姓名及其雕刻技艺的精湛。“奇巧”总括全文,突出雕刻技艺的特点。“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印证“奇巧”二字,语言简洁、准确、严密。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盖:推原之词,(刻的)原来是??云:语末助词,无义,可不译出。

这一句说明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创作。

这部分的概括介绍,明显地表示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用具体的一,件雕刻品来证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他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这一段只有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点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奇巧”。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2段,从介绍核舟的大小人手,介绍了船的中部即船舱部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二分上下。10分等于1寸。

先以具体数字写核舟体积之小。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轩敞:高起而开敞。轩,原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这里是“高起”的意思。敞:开。之:它,指代船舱。

“中”,指出船舱的位置,定好按空间顺序写的基点。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启:开,打开。相望:相向,相对。焉:助词,可不译出。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之:“闭之”中的“之”指窗户,“糁之”中的“之”指字迹,刻字的凹处。则:这里连接先后发生的推开窗和看到刻的十六个字两件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是《后赤壁赋》里的句子,意思是山显得高了,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落了,原先藏在水下的石头露出来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赤壁赋》里的句子,意思是清凉的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

以上几句重点介绍船舱旁的小窗。先说小窗共八扇,着重言其多,接写“雕栏”突出其细,再写窗可开可关及窗上的十六字,这简直是鬼斧神工,精致绝伦了。

这一段,从两个方面来承接、呼应上文的总述。一是突出雕刻技艺的“奇巧”。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显示工艺之精巧。二是暗示核舟主题。右边窗上刻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引自《后赤壁赋》;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引自《赤壁赋》,这与第一段提到的“大苏泛赤壁,隋景相合,表明了核舟的主题,使核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

者:??的人。居:处于,位于。

先总写三人。作者先提苏东坡,指出他处于三人的中间,并且描绘了他“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主人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

篇四:东坡赤壁导游词

东坡赤壁导游词

尊敬的远道来的客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黄州东坡赤壁。今天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王萧睿,大家就叫我王导吧!

出黄州城在汉川门的北面有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著名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曰“东坡赤壁”。东坡赤壁里有“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二堂、一像。所谓的“九亭”是指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羽化亭;“三楼”指的是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指的是碑阁、留仙阁;“二堂”指的是二赋堂、雪堂;“一像”指的是东坡塑像。现在我来重点介绍一下栖霞楼吧!

栖霞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现在在赤壁的最高处,有“江淮绝胜”之誉。因为楼背对着山,面朝着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如霞归栖。原来这楼叫霞归栖楼,后改名为栖霞楼。站在栖霞楼可纵观全黄州城。

“对了!大家知道东坡赤壁的历史吗?”不知道就听我来讲解吧!

东坡赤壁建于公元1079年7月,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1080年1月,

时年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往黄州。苏轼在黄州期间,他弯腰种田,穿着草鞋划船,在放浪山水间与渔民相处,与人民建起了深厚的感情。在四年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诗歌220首、诗词66篇、赋3篇、约文169篇、还有288封书信等。一共有作品约1000多件。赤壁的正门有一幅“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的对联装点着大门,给人一种典雅肃穆、庄严别致的气息。下面,大家还可以参观一下更多的景点,就是要看你怎么游赏啦!

不过,我要给大家游赏的时候提出几点要求:1、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游玩;2、不要把垃圾随手乱扔,要丢到垃圾桶的“肚子”里去;3、丢垃圾的时候请看清楚那个是可回收箱,那个是不可回收箱。那个是可回收物品,那个是不可回收物品,要丢到相应的那个垃圾箱去。

现在大家可以去自由游赏啦。

篇五:初二语文寒假生活指导参考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寒假生活指导答案

作业1答案 一、必做作业

1.a fú jiào pán miù ji? sǒng chāi sù jì gān zhì zu? dì chan chà l?u piān sù tì nàn jiù qǐng dāng xiào zhàng nìzài chàn zhōu

2.噤 躬 慕 雳 质 卸 躁 塌 噩 滤 藩 嘈 郁 庭 道 跋 肖 潦 绝 制 嶂 匿 衰 莺 斑策 衷 皇 清

作业2答案

(一)古诗赏析

《望岳》

1、钟:有拟人意味,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极顶,俯视一切,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哲理或含义)

《春望》

1、①画面描绘: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

②分析“破”、“深”字的好处:“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此处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画面描绘: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二)古文阅读

(一)1.张潮 《虞初新志》 善 奇巧 2.(1)适逢,正赶上(2)无3.(1)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的情景)。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1.C 2.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3、错、对

作业3答案

(一)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1.(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2.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3.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二)味蕾上绽放的爱

、1.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2. “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 3. 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解析]:不仅要点名作用,“承上启下”,还要点明“上承什么”,“下启什么”。 4. “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

作业4答案

(一)神奇的人体“天网”

1.在人体内细菌周围,由一丝丝状物质互相缠绕而构成的“网”,叫人体“天网”,它能擒拿细菌并将细菌毒杀或吞吃掉,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架护作用。2.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时,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的丝状物质——DNA缠绕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菌难逃的人体“天网”。3.“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了解的程度。 “大约”,准确地说明了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血球大致的个数。 “勇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抵御病菌过程中,发挥的追踪病菌,吞噬,杜莎病菌的作用。4.人体“天网”总在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出现在细菌周围;它能擒拿、毒杀、吞吃细菌;它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保护作用;它杀敌护体后神秘消失;它的丝状物质是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二)父亲进城送梨

1.浪费时间,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 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3.(1)“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2)“木然拒绝”“默默”写出了我的醒悟、自责,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现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的父爱。 4.引发读者思考“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厌其烦关心子女,问寒问暖,而子女有时却不领情。这样很不应该,我们要珍视父母的爱,懂得感恩回报。

作业5答案

作业6答案

一、必做作业

1、字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ch?ng xia l?u áo pán piān yǎn yān

jǐ jiù zhě sù qī fān qǐ zhù fāng zǎo liú qìng

zh?u yàn qiáo náng pēi xī

2、字形: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

蔷 峦 嶂 琉 尴 躁 噩 沛 壑 嶙 伧 帷 孕 劫 衡 吟

②填空

肖 伦 制 销 载 薄 衷 斓 缝 莺 劫 聚 束 竞 奄 奄

3、古诗文默写

1、 落日故人情 萧萧班马鸣

2、 自古逢秋悲寂寥 便引诗情到碧霄

3、 适与野情切 霜落熊升树

4、 潇潇暮雨子规啼 门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白发唱黄鸡

5、,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6、 晨兴理荒秽 但使愿无违

7、 属国过居延 归雁入胡天 长河落日圆 萧关

逢候骑

8、 渡远荆门外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仍怜

故乡水

9、 徙倚湖山欲暮时 老木沧波无限悲

10、 重峦叠嶂 ,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11、素湍绿潭 ,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12、 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 水中藻荇纵横 , 盖竹柏影也 。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14、 雾凇沆砀 , 上下一白 。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业7答案

(一)古诗赏析

《归园田居》

1、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月儿初升,才扛着锄头归来。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3、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使至塞上》

1、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边塞,又像归雁飞入了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内心飘零孤寂。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任选一点)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3、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古文阅读

《三峡》1、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2、实在 肃静 接连不断 快

3、B

4、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大风,也不认为(比水流)快。

5、①引用渔人的歌词来反映三峡人民的悲惨生活,流露出作者悲哀、凄凉的感受和心中对苦难的三峡人民的同情之心,将三峡的人的生活有机结合。结构上照应开头。另外也写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衬托三峡秋天的凄凉景象。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

《观潮》1、《武林旧事》 宋代 周密 2、C

3、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人,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4、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5、“善” 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出没,腾跃着身子变换种种姿态,但是连旗尾都没有沾湿一点,凭这一点我们都可以夸赞他们有本领。

作业8答案

(一) 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

1、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2、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化静为动,诗人用游动的视角描绘了山水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3、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不舍,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

1、满头白发的我站在萧瑟的秋风中凭吊古人,面对古老的树木、充满寒意的波涛,心中涌起无限悲凉。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景抒情,“风霜”“老木沧波”既是实景,又是诗人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抒发了诗人

2、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二)古文阅读

《短文两篇》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书信

《东坡志林》 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2、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参与,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罢了 于是,就 只是

3、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月光照在院子里)庭院里就像积了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月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的修辞

6、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湖心亭看雪》

1、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梦忆》

2、全,都 白气弥漫的样子 尽力 客居 哪能

3、不要说相公你痴,还有跟你一样痴的人。

4、运用白描的写法,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