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山水盆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6:10 作文素材
山水盆景作文素材

篇一:山水盆景制作知识

山水盆景制作

山石的布局

山水盆景在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布局,相当于绘画中的构图,但它是立体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多种不同角度的造型。

山水盆景以山为主体,但山上若无草木,则无生气,需在恰当的地方种植草木。这也就是“林木为衣,草为毛发”,而水则是血脉,盆中薄薄一层水,就能表现出江河湖海,足见“水不在多,有水灵”。再以亭台、房屋、桥梁和船只等点缀其中,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便呈现眼前。山石盆景的布局包括山石、树木和配件的布局。

在山石的布局中,首先要确定主峰的位置,然后考虑配石,以保证“客”不欺“主”,“客”随“主”行。在盆景中,主峰一般不宜放置在盆的正中,也不宜放在盆的边缘,前者显午呆板,后者显得重心不稳。通常以在盆长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为宜,也可略偏前或略偏后。主峰应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同一面倾斜,则必须在这个方向上留下空间。主峰确定后,便可安排配石。

(一) 盆景中所有的山石必须在风格上统一,但山形、大小又必须有所变化。在布局中,须做到有疏有密,疏

密得当,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山水盆景要力求表现出“三远”(高远、深远、近远),即反、把高度、深度和远度表现出来。山石布局时,要处理好“露”与“藏”的关系。山水盆景中的空白处理也很重要,空白处也是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盆景中所占的部位大小,对整个布局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二) 1.高远式

高远式山水多用来表现雄伟挺拔,峭壁千仞,气势磅礴的山河风光,是我国山水盆景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线条刚直,形态雄浑,辽阔壮丽之特点。

(三) 2.深远式

深远式山水多用来表现山青水秀的江南丘陵,湖光山色,具有层次丰富,清新秀丽,景色幽深,雄伟奔

放之特点。

(四) 3.平远式

平远式山水用来表现千里丘陵,青山绿水,逶迤起伏的江南田园风光。与深远式山水不同的是不注重山景的纵深和层次,讲究的是逶迤连绵,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给人以千里江山不尽,万倾碧波荡漾之感。具有清逸、秀丽舒朗之特点。

(五) 二)制作之忌

山水盆景

1.忌纹理色泽不一

同一盆景中山石的纹理和色泽应尽可能地相似使全景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六) 2.忌满盆为患

山水布局讲究虚灵、透气。注重虚实相生,疏密相当。

(七) 3.忌比例失调

山水盆景是缩小了的山水自然景物在盆中的艺术再现。允许有适当的夸张,但一定的比例关系还是要遵循的。

(八) .忌各自为政

山水盆景中的主峰与配峰以及栽种的植物等景物,都是一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应相互照应,顾盼生辉,而不是各自为政的凑合。

(九) .忌山脚平直

一盆山水作品有了山峰的险峻奇秀之外,还要有山脚的迂回曲折变化,才能使整个画面景观丰富多彩。山脚与水面相连,通过山脚线的曲折多变,可使水面萦回产生动感。

(十) 忌重心不稳

作品在追求动势时因处理不当往往会产生山峰重心不稳,摇摇欲坠的状态。

(十一)

篇二:自制微型山水盆景

自制微型山水盆景

作者:王福成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6年第03期

闲暇之余,在花鸟市场上花几元钱购得一些石种相同的各类碎石,按其色、纹特点来构思,用石胶粘合成各种不同高矮、不同层次的微型山石,然后选用瓷砖、瓷盘把已叠加好的小山石进行回归自然的魔法造型摆放,再加上一些摆件点缀,然后粘合,制成一幅微型山水盆景图。如家中有微型盆景的朋友,不妨一试。

图1 选购一些不同大小,形状各异的碎石,可粘合成高低过渡、层次分明、体积大小不同的小型山形石。

图2 再选购一些微型亭、塔、桥、船、筏、帆和一管石胶。

图3 用瓷盘或瓷砖作底盘,将碎石按构思分类摆放在瓷盘和瓷砖内的相应位置处。 图4 位置固定下来后,在石底部涂上石胶粘于底盘。

图5 粘二石叠起的高山,上下两石要有错位,增加险峻感。

图6 再粘矮山石,两山之间留空间,两山一前一后有透视感,近大远小。

图7 加上几件小摆件,如亭、塔、竹排,形成一盆高低式微型山水盆景。

图8 一些有一定造型的小石可以不用叠加粘合,取7、8个高低、长短、厚薄不同的小石前后错落粘在底盘中。

图9 加上几片红、绿浮萍,加点水即成。

图10 在制作中已叠加的山石还可以再继续叠加粘合,以险为首要。

图11 选石要遵循露、透、瘦、险、有层次、石纹条理清晰的原则。

图12 还可做成壁挂式,如图中这一幅,将石倒下平铺摆放,上下错落,大石置于中间,中小石依次左右上下摆放,摆件也倒下粘合,大石和中石的峡口处要有一船出入以增加动势,中石上可加粘一围石,可种一点菖蒲草。

图13 完成后可靠放于三角支架上,摆在家中博古架里。

制作完成后,可与微型植物组合在一起,用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小品画。

拍摄效果A:

图14 可用微型盆景火棘、文竹等配在上部。用一张白纸靠墙放成L形,山石在前,盆景在后,要有一定的距离空间,盆景与山石不要成垂直线,要错开摆放。

图15 拍摄后的效果。

拍摄效果B:

图16、17 摆放和拍摄后的效果。

拍摄效果C:

图18 照片拍摄完毕后,可在上角处加题字和题头章,下边角处加压角章。

篇三:情怀依旧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

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

制作山水盆景,除要具有地形地貌和山水盆景艺术的表现方法等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具体的制作技巧,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创作出高水平的盆景作品。

一.观选石料 观选石料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因石立意”,即在仅有一块或几块石料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石料进行创作,表现主题。“因石立意”要充分发挥石料的长处,避其短处,把具有自然纹理和丘堑、外形美观的一面作正面,形态较差的一面作背面。如有几块松质小石料,难以制作出挺拔险峻的山水盆景,则可用来制作平远式山水盆景,表现江南山青水秀的风光。“因石立意”所表现的意境常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业余盆景爱好者因石料较少,多为“因石立意”,然后再进行创作。

另一种是“因意选石”,在石料较多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方法。如在游览名胜古迹或名山大川之后,深为祖国壮丽河山所激发,或读一首?好的诗词而受到启迪,有了创作的欲望,然后根据立意去挑选石料。例如,欲制作表现当年红军长征时爬雪山情景的山水盆景,最好选用浮石、宣城石或珍珠岩等材料,以便很好地反映冰天雪地的山峦风光。如欲制作表现陡峭石林风光的山景,应选择斧劈石或煤石等细长条状的石料。在大堆石料中挑选山石时,首先要挑选好主峰的石料,然后再挑选与主峰形态、色泽、纹理、质地相协调的较小石料。在选石时,注意挑选具有“瘦、漏、透、皱”的山石,以便生动地表现山峰的各种形态。下面将具有这几种形状的石料及其加工方法与用途分别介绍如下:

(1)瘦。瘦型石概括地说,就是有棱角的长条状石料。瘦型石可布置成壁立当空、孤峙无倚的姿态,看去有亭亭玉立之感。瘦型石能充分显示山峰的峻秀挺拔、崔巍雄奇,臃则反之。

(2)漏。漏在山水景物中指倒挂于山体的部分。漏的位置一般在岩洞中或悬崖峭壁突出处?漏可增加山水盆景的美感。在松质石料上,可用锯截和雕琢的方法做倒挂。锯截前,先观察好石料,确定是否宜做倒挂和做倒挂的位置,如果适合做倒挂,在下锯前先按预定位置划出锯截线,依线下锯。锯后如有不理想处,可用钢锯条、小刻刀或小铿再进行加工。加工时动作要轻,并把 倒挂部分向上,否则倒挂部分易断。 用硬质石料做倒挂,多在悬崖峭壁处用水

泥胶合上一块瘦型石,胶合上去的石料形态必 须和峰峦协调,否则不美。胶合处水泥外露部分 的痕迹,可撒一层山石粉末遮盖。

(3)透。透是要求石料上有洞穴,可以透过 视线。透,除能使山水盆景更加美观外,还能起到调整重心的作用。如山石一侧过实,使主体重心不稳时,可在过实部分凿洞,以达到平衡,同 时也做到实中有虚,解决了虚与实之间的矛盾, 使虚实结合恰到好处。

(4)皱。皱是指山石上的纹理。它如同衣服上的皱榴,皱而有律,繁而不乱。现置于杭州花 圃的《皱云峰》,就是表现这种形式的代表作。 山水盆景常用的皱法有以下五种:

A斧劈皱。这种皱法大都用来表现高耸的山峰,适合于较硬的石料,其形状好像是斧劈刀砍后留下的痕迹,有的纵横交错,形似乱柴。

B披麻皱。这种皱常用来表现不太高的山峦。最好选用质地疏松的此种石料。

C卷云皱。这种皱宜表现苍老的山峦,以松质石料为宜。

D荷叶皱。这种皱似经雨水冲刷,石沟深陷,犹如荷叶的筋络。

E折带皱。这种皱主要表现成岩山岳,特别是崩断的斜面,其转折的地方根自然,就像折带一样。有的石料自身便具有天然的折带皱形。

(1)斧劈皱(2)披麻皱(3)卷云皱(4)荷叶皱 (5)折带皱 到商店购买石料时,如能找到瘦、透、皱、漏俱全的石料当然最理想,但通常难以找到,具备其中1—2项也就可以了。一般来讲,长条状石料比圆形石料更便于造型,加工时浪费也少。在选购吸水石如芦管石时,最好选择其质地属中等硬度又能吸水的石料,石质过软过硬都不好;石料软,吸水性能虽好,但质地不坚韧,在加工和搬动时容易破碎;石料过硬,吸水性能差;做成山水盆景,下部湿而上部干,也不美观。同时还要考虑加工问题,硬质石料因其质地坚硬难以加工。一件盆景的优劣,同选石的形态、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石料选择得好,不但加工省时省力,石料浪费少,而且自然情趣浓厚,有时甚至不用雕琢,只把底部锯平,再配几个小山峦,就成为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

二.锯截雕琢

在制作山水盆景时,是先铝截后雕琢,还是先雕琢后锯截,各人的习惯不一样。一般来说, 如果先锯截后雕琢,就要求制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技术和对石料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一旦雕坏,就难以补救。如果先雕琢后锯截,一旦雕琢失误,还可随机应变予以补救。

(1)锯截 一块或数块石料不经锯截就能制作山水盆景,那是非常罕见的,所以锯截是制作山水盆景的基本功之一。 要锯平山石底部,应先确定正确的锯截线。锯截线常用水浸法确定,即把要锯掉的那部分山

石浸入水中,然后迅速把石料拿出,水浸的痕迹,用粉笔围绕石料划一条线。锯截时把石料放倒,沿线垂直向下锯,大块石料要从几个方面锯截方能把石料锯开。要把锯拿稳拿直,如锯条稍斜一点,锯截后的误差就大了。锯截较硬的石料 时,应边锯边加水,不使锯条温度过高而减慢锯截速度。同时要注意尽量不损坏石料边角,因为边的美在山水盆景中是至关重要的。锯截后如底部不太平,可用砂轮磨平或在水泥地面磨平,一般不要再锯,因为再锯峰峦将变矮,也不一定能锯平。 如截小块松质石料 有些质地坚硬的石料,特别是大块硬质石料,锯截比较困难,可用加热法分开。加热法是将石料放在火上烧烤到一定热度,迅速离火,放在地上,立即向石料上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石料在纹理处产生裂痕,再轻轻敲击或轻摔,大块石料便会分裂成若干块小石料。这些小石料一般是从自然纹理处裂开的,所以形态自然,有时还可能出现具有天然姿色的优美石块。因为各种石料的结构不同,大小不等,火源也不一样,所以对烧烤时间要灵活掌握,一般不要使石料温度太高,敲击、摔打时用力不要过大,否则石料过碎,不好使用。墨石不要用加热分开法,因为墨石加热后就会变白变酥,无法使用。如果准备将一块大的石料锯开做几个峰峦,应首先考虑主峰。因为主峰是一件盆景的主,主峰的好坏是盆景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把最精华的那部分用做主峰。当然,次峰、配峰也是盆景的组成部分,不可忽略,次峰、配峰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衬托主峰,但要注意不可喧宾夺主,要客随主行。 关于石料锯截,下面举两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

例一:如果手头有一块基本呈椭圆形而姿色比较优美的石料,可按体量2:8锯开,把大块石料略经加工,做成独峰式山水盆景,将小块石料锯成2—3块,作为山脚下的小石,这样就制成一件美丽的山水盆景了。

例二:如果手头有一块基本呈圆形而没有 什末姿色的浮石,可把它锯截成大小不等、粗细不一、高矮不齐的数块石料素材来制作盆景。锯截前,要仔细观察石料,先找出比较优美的部位。大都呈长条状,除质地较软外,其它方面和斧劈石相似。在这种石料上,可用一段钢锯条的锯齿划纹理,划时应有一定曲折,有的地方用力大,有的地方用力小,使划出的纹理弯曲深浅有所变化,显得自然美观。

雕琢山石坡脚和关键部位的纹理时,除注意用力要轻外,还要注意方法。雕琢坡脚处的纹理,应把峰峦倒过来,顶部向下,底面向上,由底部向顶部雕琢,否则坡脚处的石料容易被成块琢下,会破坏坡脚的美观。

对于保留有天然皱招的石料,在加工时务使新雕琢的皱招与天然皱褶一致,如果一块山石上出现几种皱褶,就既不自然也不美观了。倒挂部分的皱褶,最好在倒挂锯截前雕琢,如在倒挂制成后再加工,则不要采用琢的办法,宜用刻刀轻轻雕刻或用钢锯条拉划,否则石料容易断裂,而前功尽弃。

(2)山石洞穴的雕琢

山石上的人工洞穴也是采用雕琢完成的。在山石上琢洞,如位置适宜,形态多变(不要呈圆形或方形),除可增添山石的美感外,还可调整重心,并使虚实相宜。但山石上的洞穴不可琢得太多,太多就会使山峰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洞穴最好呈不规则形,并有一定曲折,使人看了产生深远莫测之感,加深山水盆景的意境。至于在何处凿洞适宜,则要根据整个盆景峰峦的形态布局,灵活掌握。

(3)因势利导,据形授意

有些松质石料,其内部结构并不全是松质,而是有松有硬,松质好比人体肌肉,硬质好比人体筋骨,雕琢时应首先雕松软部分,有时只要把松软部分去掉,就显露出“筋骨”优美的自然姿色,可能比原设计的图案还美。在加工硬度较大的“筋骨”部分时,则要注意因势利导,据形授意,如果不顾其石质、形态,一味追求“奇、透、险”的构图,一旦使“筋骨”部分受损,那么很可能在末加工完时,峰峦就断了,即使当时不断,以后在搬运中也易折断。因此,对于一块松质石料,准备将其雕琢成什么形态,不能完全按人的主观意愿行事,还要取决于石料的具体情况。在雕琢时,万一把石料凿断,处理方法有二:一是根据石料断裂后的特点重新立意;二是把断裂的石料再巧妙地胶合在一起。但也有时由于不慎琢掉一块石料,却偶然出现奇峰,可谓“歪订正着”。

(4)消除加工痕迹的方法 山石雕琢之后,常常留有加工的痕迹,影响山石的美观,应加以消除。消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松质石料加工完毕之后,可用铁刷子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地刷几遍,使纹理保持一致,显得比较自然。

2)吸水石盆景制作好以后,应使石面生出一层青苔,既能掩盖雕琢痕迹,又能增加美感。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欲速成,可采用另外一种办法即烟熏法:就是把山石在点着的柴草烟雾中熏一下,但必须注意熏的时间不要太长,颜色不能太深,否则不美观也不自然。如果不生苔、不烟熏,只要经常保持盆内有水,几个月后,空气中的尘土吸附于山石表面,锯截雕琢的痕迹也会自然消失。

3)在景物制成后,可向山石表面均匀地涂一遍淡墨来消除加工痕迹。涂时要宁淡勿深,一遍不成再涂一遍。

4)对墨色或深灰色硬质石料,可用自行车上光蜡,略加一点黑色鞋油,将二者混合均匀后,用小毛刷或布块把它涂在山石加工痕迹处。涂时应注意不要涂得太厚,薄薄一层即可。然后用于布擦几遍,加工痕迹即可消除拼接胶合。

1.拼接胶合的必要性

制作山水盆景,不经拼接胶合,只用锯截、雕琢即告完成的情况是极少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山水盆景都是由数块山石巧妙地拼接胶合而制成的。

拼接胶合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石料短缺,而且较零碎,或者仅有一些片状石料,要制作大一些的盆景,就都要把这些石料拼接胶合后使用。

(2)加工过程中,不恒损坏石料,又无其它材料可代替,这就要把损坏的部分再胶合上去;

(3)山石经过加工,仍感某些部位不够满意,这时就要拼接胶合上一块至几块小山石,弥补缺欠。

(4)山石布局造型完成后,凡需连接在一起的峰峦及坡脚小石,都要用水泥砂浆或化学粘合剂进行胶合。

2.同类石科的拼接胺合

在对同类石料进行拼接胶合时,一定要注意两块石料在纹理、结构及气势上相仿,如果它们各不相同,应先加工,使之相同后再进行拼接胶合。否则,制成的盆景不能浑然一体,给人以东拼西凑的感觉。

3.长形石料的胶合

胶合长条状石料时(如斧劈石、砂积石),因底部面积较小,不易立稳,有时还可能把石料摔断。为此,可采用先卧后立的两次胶合法:即在一块木板上,先铺一层牛皮纸,在纸上撤一层加工石料时锯下来的石末或砂子,按设计构图,把位置选定的石料放平垫稳,然后把要胶合上的一两块石料,放适当位置上,看是否平稳,凡不平稳之处都应放小石垫稳。

试好后,在需要胶合的地方抹上水泥浆,并把底部对齐,必要时线缠绕,使拼接的山石保持既定的姿势,再在胶合处撒一层原石粉。等水泥基本粘牢后,用水冲去未粘牢的石粉末或砂粒,把已粘合在一起的峰峦竖立好(因几块峰峦粘合后,底部面积大稳不成问题),然后按原设计构图,再把其它的山石胶合上。

4.巧接吸水石

篇四:山水盆景的起源和发展

山水盆景的起源和发展

盆景源于中国,中国的盆景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盆景历史发展的不同年代过程中,逐步受到盆栽技术、工艺技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造园艺术的影响和浸润,走过了发端、成熟、艺术升华的漫长道路,终成一种独具风格、雅俗共赏的综合性艺术。 据记载,中国的雕刻艺术起源于秦汉之前。山水盆景也是一种雕刻造型艺术,我国原始时代产生的雕刻技艺对以后山水盆景的问世打下了工艺基础。并由此后的年代里,不断有大量的石刻作品涌现和传世,也逐渐发展并完善了水石盆景雕刻制作的技艺。而同时,古人在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田园山水的情感,并由此产生再现美丽自然山水景象的欲望。孔子《论语 雍也篇》中就记载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话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已具备了山石造景的需求和能力。这从汉代的壁画中可见:栽有六枝红花的陶制圆盆置于方形几架上,表明中国盆景已具有景、盆、架的完整结构。在汉代的陶制砚上,也可观赏到刻有峰峦叠嶂、山水相依、造型美观的创意画面,这些都可表明汉代的盆景艺术和绘画艺术已具有一定的水准。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山水诗、山水画、自然山水园的时尚和蓬兴,水石盆景乘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史书》记载当时“住 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水石盆景已被较普遍的选作室内陈设之用,甚至超越了花木树桩盆景,形成别具一格的盆景门类。

到了唐代,水石盆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盛唐时期的三彩砚比汉代的山水砚更为精致,砚池处理为浅盆水面,砚面刻制群山环立、鸟树相依的画面,犹如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再现,好似另一种形式别致的山水盆景。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在《职贡图》中,就描绘了一排进贡的人中有一个手托着玲珑有致的山石盆景的人物形象。这至少表明当时的山石盆景已可当做珍贵的贡品,有了很高的“身价”。 唐朝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十分喜爱山水盆景,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全唐书》中记有诗圣杜甫诗“一匮功盈尺,山峰竞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大诗人白居易在“烟萃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始终都对山水盆景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后来成了山水盆景创作意境构思的“诗眼”和“箴言”。

唐朝的山水盆景与花木盆景已有比较明显的分类,在布局构思上已大为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重意境,推崇似与不似的艺术手法。山加工也形成约定俗成的选石、洗刷、截割、雕削等操作过程,并能在山石上植养苔藓。根据布局、造型和视觉观赏,山水盆景有了大、中、小型之分,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化。

宋朝的盆景艺术更胜于唐朝,山水盆景的发展基本上达到成熟阶段,并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盆景理论。据《云林石谱》记载,“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光观赏石就有160多种,而能制作山水盆景的山石也达到百余种。“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馆,小可置于几案”。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获得不少绝妙石头,渍以盆水,置于几案间,并常观赏。赋诗云:“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于盆盘中,日与山海时”。。。。。。极力赞赏山水盆景,表露了特别喜爱山水盆景的痴迷之情。

南宋大学士范成大归休苏州,退隐太湖边的石湖时,以把玩和观赏太湖石、英石、灵璧石为趣,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他还喜欢并擅长对一些水石盆景和观赏石题上诸

如“烟江叠翠”等景名,使盆景艺术与文学相结合,拓展了更为丰富而形象的表现意境,初步形成了与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整性。

宋朝的山水盆景已不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赏品,它盛行于街市,成为每日市于都城,好事者多买之的商品,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和供赏,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元朝的盆景趋于小型化,即小型盆景,时称“些子景”,艺术手法以师法自然、颇有画意为主。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在宋代郭熙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和朝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这“六远”山水画论的基础上,又标举“清远”的特色,以后也成为山水盆景布局组景的主要手法之一。

到了明朝,盆景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明朝的山水盆景无论是从构思立意,还是布局造景;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艺术加工,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盆景艺术的理论专著,出现了对盆景作品赏析、评价的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艺术派别的争论。

明朝《吴风录》中写道,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奇峰阴洞、叠山理水植树栽花造景,足不出户能欣赏山林田园野趣。而社会底层的“下户”无优裕条件,则采用盆景艺术的手法“一勺代水”、“一卷代山”,取得“丘壑望中存”的观赏效果和乐趣。

明朝的《群芳谱》中就载有“盆景”、“素园石谱”等诗篇,详述了盆景制作技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书中所提出的我国古代一些造园理论,如“片山多姿,寸石生情”,叠山要“有峰有峦”,理水要“有分有合”,“精在体宜”,“虽有人做,宛如天成”等对山水盆景的创作均有借鉴和相似之处。造园中常采用的“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直中求曲”,“疏密相间,藏中有露”等艺术手法,和山水盆景制作的艺术手法完全相同、相通。

清朝的山水盆景已经比较盛行,画意气韵都较前代有所发展,结构布局已和现代相近,曹雪芹《红楼梦》五十三回中有一段描述:“几上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点缀着山石的小盆景。”

在陈子淏所著的《花镜》一书中还记有“种盆取景法”。具体写道:“或用昆山的白石,或用广东的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内,诚雅人清供也。”

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也写道:“堆置山石作盆景,小中见大,身入卧游”、“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

清朝的山水盆景,其景、盆、架结构更完整,也更讲究清秀雅致。已不采用一般陶盆,而精选宜兴紫砂盆、白石盆、瓷盆等。既有三尺大盆,也有多种小盆;既有方形、长方形盆;也有圆盆、椭圆盆;既有淡雅素面盆,也有图案花色盆。就连盆架也出现了造型多样、高雅别致的红木底架。也更讲究盆面及山石的装饰点缀,在山石上养植苔藓植物,在盆面铺植绿苔。

到了近代,盆景艺术更日趋普及通过继承、发扬和创新,山水盆景有了更大的发展,多种流派纷呈,制作水平更为提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还多次跨出国门,争获荣誉,受到世界的瞩目和青睐。

篇五:制作山水盆景的设计

西山区华昌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