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17:30 字数作文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字数作文

篇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或者作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 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可能现在很多知识人不太知道他,但在当时,他绝对是最流行最热门的哲学家,不仅因为他的哲学高扬了生命而符合时代需求,也因为他的哲学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笔的轻松灵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

大战持续不断,西方人由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斗殴、性解放、摇滚乐的激进主义,在疯狂的渲泄中解脱自我。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西方社会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嚣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弗罗姆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著有《逃出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篇二:20世纪西方现代派流派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流派

现代主义美术是指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各种主义的抽象派、超级现实主义等。这些统称为现代派的许多流派,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是风行一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已经呈现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面貌,现代化进程是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过去那种人和人相互面对的关系变成了通过书面契约就可以确定彼此的关系,人与社会也疏离了、陌生了,个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依靠的心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丰富的物资生活冲击了宗教信仰,导致精神危机,孤独、焦虑、迷茫、绝望,乃至悲观厌世、纵情深色,成为流行的社会心理。同时,随着资源、资本竞争的加剧,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俄国成功地举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动摇了人们固有的理想,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及自身的重新审视,以致给传统的重客观、重理性的文化思潮蒙上了虚幻的色彩。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之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新的革命,他们彻底改变了牛顿式的三维、机械的宇宙观;魏勒·卡尔·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通过对物质微粒运动状况的描述,宣告了经典力学的破产;场物理学革命则打破了客观世界固定连续的图景;格式塔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从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变为相对的、变化的观点,物质和精神难于绝对的区分,主体和客体密切相关,因果关系并非能力??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人们对传统与理性的怀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重视主观和强调非理性为标志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应运而生。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意志论及生存空虚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混乱、矛盾和危机相适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浸润到艺术领域。于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及其驳杂多样的艺术创作便由此产生了。

2. 审美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绘画艺术与传统的西方写实绘画艺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部分画家在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的基础上继续革新创造外,更多的画家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他们在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上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表

现在:企图突破甚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极力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标新立异,以至从根本上否定绘画艺术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否定绘画艺术同现实生活、同本民族传统和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的关系,具有西方现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象征、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表现悲观、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3. 代表人物及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图3-1)(Pablo Picasso,1881年~1973

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

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

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图3-1)

从《亚维农少女》(图3-2)上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

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

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

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

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

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

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 (图3-2) 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

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

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

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

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

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

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

最低程度。《卡斯维勒像》(图3-3)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

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

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图3-3)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

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

的手法进行创作。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乍看起来,《卡尔尼卡》(图3-4)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

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

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

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

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

典意味。 (图3-4)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

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4.个人观点: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每一幅作品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每一幅画作都是艺术家们内心和生活世界的体现。艺术家们熟练地运用这些艺术语言再现情景,画面中的每一个点、线条、平面和空间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通过视觉感受,用心体会,能够体会到不同艺术品所具有的美感以及所表达的信息。

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内涵也是不同的,而是随着时代、文化、审美标准的变迁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发生改变。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将西方传统美学标准进一步打破,艺术家们一方面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在当代社会中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另一方面,也试图将一些新的材料以及随着科学进步而出现的新技术纳入到视觉艺术领域。我们在观看抽象绘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的熟悉事物和那些抽象的图像进行比较,然后,由于无法与经验相印证而觉得不易理解抽象画。但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抽象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混乱,它们其实是艺术家通过对形状和色彩的提炼而创造出的新的视觉形象,或者直接通过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和形状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艺术家努力地训练自己对形体的敏感性,而抽象主义艺术家研究的目标刚好相反,他们要从这个世界寻找一些普遍的、共同的东西,因此他们用一些简单的线条、色彩、图形来表现这个复杂的世界。

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艺术家采用极为精湛而丰富的艺术手法,通过艺术作品,深刻地展示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心灵。我们则通过美术的途径增加对于自身和世界的了解,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生活的水平。获得艺术认知能力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并能帮助我们更加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发展。

篇三: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1第一章 概述

一、何谓“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的概念、分期

西方现当文学代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二、关于“现代主义”这一称谓

其它称谓:“现代派文学”、“先锋派文学” ……

对“现代主义” 内涵的理解,至今莫衷一是,尚未取得一致认识。

从语义上说,“现代”(the Modern)是个时间概念,但“现代主义”(Modernism)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 事实上,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很少从时间上来界定现代主义,他们更看重这个概念蕴涵的思想观念上的意义,也即“现代性”。

三、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同,因此对现代主义的形成发展也未达成统一认识。 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认为其起点是1870年。

沃尔夫:“1910年12月前后,人性发生了变化,所有的人际关系(例如主仆、夫妻、父子等)都改变了,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变,宗教、政治、文学以及人的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后现代主义的起点:

一些批评家将其界定在20世纪30年代末(哈桑,以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为标志);

还有一些批评家将其界定在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新小说派诞生为标志; 但丹尼尔.贝尔则坚持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症候的表征。

“后现代主义”的下限:

一些批评家主张把它一直推到当代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对这时期现代主义的称谓,至今莫衷一是,意见非常分歧。 我们认为:应把1870—1890年这段时间看作是现代主义的潜伏期和萌芽期。

20世纪初20年代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个高潮

30年代,由于国际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进入蛰伏时期。

二战后,现代主义又形成了第二个高潮。由于它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可称其为“后期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它的鼎盛时期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到90年代似乎声势大减。 四、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主义

1、历史巨变与文学转型

20世纪前50年,影响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重大事件有两个:战争;革命。 人们的信仰危机出现,在历史剧变面前表现出恐慌、焦燥,甚至失态。

文学的种种表现:

观念层面:认为现实无主宰,只能去感受和体验,缺少传统作家那种自信心;

作品层面:艾略特的《空心人》,卡夫卡的《乡村婚事》。

2、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1)物质的丰裕与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

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许多人缺乏思考习惯,丧失批判能力,“是永无止境的消费者”(弗罗姆语),人的物化现象加重。

(2)科学的发展催生了非理性意识的诞生

科学本身存在局限。

科学无法帮助人们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更不能靠科学提供的事实作为判断人的尺度。科学反倒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危机。

(3)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人与大自然的疏离

荣格:“科学和理智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已非人化,人感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孤立的,因为他离开了自然,丧失了对自然现象的情感上的潜意识同一性,而自然现象也就失去了它们的象征意义。”

总之,对20世纪许多问题的认识,原有的思维方法是不够了。

3、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传统理性的基本特点:

表现在世界观上,认为整个世界是有规律秩序的,可以把握认识;

表现在认识论上,认为理性思维是人的本质属性;

表现在伦理学上,认为人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尺度生活的;

表现在心理学上,认为人主要是受清醒意识的支配。

非理性哲学

叔本华(德国,1788-1860)的生命意志学说

主宰世界的不是理性,而是意志.

意志是生命和欲求的表现,它完全受生命冲动的支配,纯粹是非理性的。

人类是彻头彻尾的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集。这就注定人类历史只不过是无止境的屠杀和欺压。

由此可以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文学喜欢写世界的混乱,人的孤独痛苦、无望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尼采(1844---1900)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在20世纪的非理性哲学中,尼采的观点表现得最彻底。

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生存意志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被动和自我保存,生命意志应该是自我增长、改善和超越,是积极的创造力量。

对传统文化两大支柱的批判:

理性主义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进而导致人的衰退。

基督教鼓吹柔顺、服从、博爱和无私,是软弱的生活方式,是弃强就弱的奴隶道德。它使人失去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个性与自由。

提倡超人哲学

“超人”是权力意志的化身,是天才,是人类真正的精华;超人喜欢冒险,喜欢斗争;超人最为孤独。

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主义

威廉.詹姆斯(1842---1910)的学说

批判了柏拉图以来人们提出的种种意识活动理论。

并不否定理性,但他着重指出人的意识还有非理性、无逻辑性、自发性的一面。 在形式上,意识活动是一个整体,它不断绵延,没有裂缝和分界。

“意识……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拼凑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其实是最

恰当不过的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詹姆斯还注意到意识活动的其它特征:速度不同﹝有时急,有时缓﹞;无视时间性、经常出现“感觉中的现在” 。

弗洛依德(1856---1939)

代表了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主义潮流,其贡献在于全面地发现了人,揭示了现代人类普遍的精神疾病及其形成的机制。

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和人格的三重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显意识、下意识、无意识)。

人格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梦的解释

“梦是一种(被压抑、被抑制)愿望的(经过改装后)的满足。”

文学批评中的弗洛依德主义

作家创作的动因---以“力必多”为中心的“不能满足的愿望”;

作家的创作活动---无意识的自由联想;

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升华说;

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俄底浦斯情结”;

文学创作与梦;

文学创作与精神疗救。

萨特(1905---1980) 萨特和情人、终身伴侣波伏娃

存在主义哲学

早期代表:克尓凯郭尓、胡塞尓、海德格尓。

当代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萨特。

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

(一)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和他生存的境遇已经脱节,就像一个演员与他的舞台、演出背景分离一样。

但“人是自由的”,“人命定是自由的”(萨特)。人越是追求自由,就越会感到自己是这一世界的局外人,就越感到荒诞(加缪)。

人普遍感到孤独、恶心、焦虑和“真正的无聊”。

孤独来自一种深重的漂泊感和失落感。

恶心来自人的介入的荒诞感:

“存在是粘滞的,它把人粘在那儿,就像蜂蜜粘在手上、衣服上那样,让人恶心得要命。” 焦虑是由于选择时缺乏既定准则和价值标准,它使人处于攻守两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沉沦和逃避

沉沦的就是放弃自己,萨特把它说成“逃避自由”,它使人自然而然的走向“常人”的道路。

“真正的无聊”

人总是按部就班地、日复一日地生活,生活的无根性就暴露出来:

“一旦有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加缪)

自由与逃避、沉沦与反抗,这是人生的“西西弗斯神话”。

(二)自由选择

荒诞世界中人的出路的可能性:

萨特主张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的前提:1、世界荒诞,人对自己的处境难以理解;2、世界上没有一个上帝来规定人(自己)的本质,因此“人即自由”。

克尔凯郭尔:将世界虚无化。

自由选择是人的权利,真正的存在是这样的人:他自己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但要选择好的,不要选择坏的。

加缪主张超越和抗争:——“什么是自由的人?就是敢于对荒诞世界说?不?的人。”

(三)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 :并非物质的存在(物在),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它是无具体限定的、有待充实和展开的自由,它永远有待于人的主动选择。

“本质” :

理性哲学:“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的本质是人自己对自己的充实、扩展、肯定,它只能在行动中获得。

“先于”:

不单是一个生存时间的描述,而是生命价值的阐明;换句话说,“先于”不是一个人类现存状态的判断性描述,而是一个人类应该状态的谋划性设想。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着,遇到他自身,涌现在世界上,然后才给自己定性。”(萨特)

“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如果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能给予定义的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话,这是因为人之初,空无所有;只有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着他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萨特

从根本上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生价值论,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学说。

生命意义的阐明无疑是最晦涩暧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萨特必然诉诸于文学的言说来阐释自己的哲学。 小结:

“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表现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全面批判

尼采的“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是许多人遵奉的纲领性口号。

以未来主义为例。

是20世纪初最早产生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最初是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而后扩展到文学。

要求艺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极力歌颂运动的美、力量的美、速度的美。歌颂直觉、非理性和无政府行为。

对既往的一切文化都持虚无主义态度,发表《未来主义宣言》,要求摒弃一切传统的东西。

未来主义用近乎颠狂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已经把反传统问题推向了极端。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有未来主义倾向。

2、着重写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也即危机社会中异化的人。

(1)人与社会的关系:

传统观点: 现代主义作家及作品:如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

(2)人与人的关系

侧重写人的无法沟通,人的陌生感,如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

(3)人与自我的关系

经常追问自我价值和自我归属问题,具有强烈的“非英雄化”倾向,如奥尼尔的《毛猿》

(4)人与自然的关系

包括与物质世界、大自然的关系,表现二者关系的扭曲。如: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等。

艺术特征

理论基点是表现论而不是反映论,他们的口号:“不是现实,而是精神。

要求表现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漠视对客观外界的描写;提倡艺术直觉、审美静观。

1、象征

现代主义的象征是一种整体性象征,具有抽象特点,且寓意更复杂(多义性)。

2、荒诞

本义:不和谐,与理性相悖,不合常理,也指一种风格形象。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荒诞是作家心目中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解。

3、意识流

把人的意识活动作为艺术表现对象;注重挖掘人的潜意识、下意识;大量运用物的内心独白,要求作家“退出小说”;采用自由联想,打破时空界限。

4.叙事模式:由“线条型”到“团块状”

传统叙事:历时性——有头有尾的故事。

现代叙事:共时性——把漫长的时空压缩在很小的范围内;不明确交代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第二章第一节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较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一、“象征”释义

希腊文原义:“一块木板(陶)分成两块,双方各执其一,表示互款待的信物。也有“放在一起”、“接合、拼凑、比较”的意思。

引申意义:后来成为一种传达信息的方式或手段。如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也可以表示人物、概念、集团等复杂的事物。 定义:借用一个形体,来承载一种(或多种)具有普遍的道理,就叫象征。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

黑格尔认为:“象征是一种符号”。

因此象征的文化渊源是古代神话,它寄寓着原始初民对世界万物和人之间的神秘对应关系的理解。

它主要表现为“以己度物”——用人的感觉意象来给外物命名使之具有神灵的性质。

1.天坛的文化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形、数、色三大方面。其形:北部左右二角为圆形,南

面左右二角为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但基本主题是“圆”。

2.祈年殿是一部象征主义大作品,其隐喻意义主要在“数”上(柱、台基、天象、四季、阴

阳关系)。一位法国建筑学家称:“祈年殿有高大深邃的意境”。

3.由贝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椭圆形大广场

由此可以推断,最初的象征至少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篇四: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

绪论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20世纪西方文学精神的发展形态

一部西方文学史,是西方人的自由精神的发展史。

西方文学精神的演进,大约主要经历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物三个发展阶段。

1857年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第一次从新的认识角度和反映角度——亦即作者本人内心体验的角度,反映了近代西方文化的没落和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20世纪初,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心灵深处切实的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

人的内在情感被现实中的物的关系无情的取代了。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孤独冷漠、荒芜无序的物的天地。

20世纪西方作家用自己的全部创作表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的本质并不只是异化成了某一种固定的物或仅仅是受某一种物的暴力的戕害。在他们看来,“自我”丧失使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变成任何一种物的奴隶。

物变成了与人的本质和自由精神格格不入的“暴力”形式。

人的本质在当代被理解为是超自然和社会、超越理性和意义、超越悲剧和苦恼,去开拓无限物质与精神时空的绝对自由。

二、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之间关系的视点的根本转变。用现代人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的人本主义。

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

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友谊基本特征。

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表现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和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西方作家在反映异化状况,并以非理性反抗异化,反抗现代文明,反抗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时,对人的非理性又常常表现出忧虑、恐惧甚至否定。在这种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作家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依然有着更高意义上的追求。

三、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20世纪的欧美文坛上存在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两大文学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它是一种具有“反传统”倾向的文学,它表现了欧美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1、20世纪西方文学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和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

2、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力图揭示在荒诞的境遇中人的本质特征和真实所在,也是20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

3、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在揭示世界荒诞和内心荒诞状况的同时,还对这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探索,从而在人与物对峙的特殊境况中完成对人的现代理解。

四、 20世纪西方文学的艺术方法特征

1、 20世纪的西方作家依据变化了的社会状况,采用不

同于传统的认识和描写方法,创造出了与“人被物化”现实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观念。

2、20世纪西方文学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还显示出了在反理性主义形态下的强烈的现代理性意识。

3、现代的西方文学在艺术上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情绪结构。

4、在艺术方法上体现出多元性。

第一章现实主义文学和《福尔赛世家》

第一节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上)

一、 20世纪前期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A. 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为了重新分配在19世纪已被瓜分完毕的利益范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又一次开始了争夺,整个欧美社会处于严重的动荡和战乱之中。

2、资本主义各个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致使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人被物化的现象极为严重。

B 20 世纪上半叶则是现代主义的时代

1、哪些原本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家仍在创作。马克.吐温肖伯纳 哈代

2、 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大多都师承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

3、即使是一些被定性为现代派的作家们,其实也继承了一定份额的现实主义遗产。

C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1、 萧伯纳

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①作品 《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多情的种子》 构成萧伯纳德“不愉快的戏剧”《武器与人》《伤心之家》被认为是她最优秀的剧作之一。《苹果车》②思想内容方面:批判讽刺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产阶级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描写了中产阶级新一代人的软弱.萧伯纳的讽刺蜂忙不仅指向社会现实,也思考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人性问题。

2、劳伦斯

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菊馨》《普鲁士军官》《狐》是劳伦斯有代表性的短篇名作。劳伦斯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情歌》《新诗》《鸟兽花草》《最后的诗》他最擅长的是自由体,节奏感强,想象丰富,诗意浓郁。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白孔雀》写的是两对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儿子与情人》是成名作。《恰特里夫人的情人》是他后期创作中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劳伦斯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

劳伦斯的小说艺术特点在于

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热衷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的那种心理探索的内倾性特征。他喜欢用象征手法去表现人的心理情绪,一切大自然现象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被赋予了人类精神之灵光。

3、福斯特

他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是人际关系(指感情关系)与所存在的各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之间的矛盾。《印度之行》是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取得声望最高的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又一部精品小说。 福斯特从人本主义出发,既不满足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说教,也不愿意同孤立于社会以外以个人为中心的观点,对20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作了深刻而独特的反应。他的灵魂深处,潜藏着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4、毛姆

英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引人入胜的阅读魅力。情节曲折多变,笔墨洗练,结局出乎人的预料。以家庭、婚姻、恋爱为主题。代表作《月亮和六个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

D 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1、罗曼·罗兰

被公认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代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这部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传记文学的基本主题:弘扬崇高的英雄主义。反映了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欧洲的虚伪腐败的现实。作家以一个德国音乐家的精神反抗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欢乐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作者完成了克里

斯多夫性格发展的“反抗——失败——妥协”的历程,而这正是20世纪初期欧美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性格发展、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的真实写照。作为“一部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本书兼备了史诗性的大气和抒情诗的优美风格。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称他“打开了20世纪的门户”。

2、马丁·杜伽尔

法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的现实主义作家。《蒂博一家》体现了他的创作原则“长篇小说的主要目标就是表现出生活的悲剧性,个人生活的悲剧性,一个正在形成的命运的悲剧性。”他的风格是简单、明快而不耀眼。193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弗·莫里亚克

法国作家。195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和麻风病人接吻》《黛累丝》《蝮蛇结》主题是《爱的沙漠》,描写内容:用世俗利益与宗教荣誉撮合在一起的男人和女人们被围困在“爱的沙漠”上,饱受情欲的饥渴和罪孽的折磨。他获得“描绘痛苦得大师”称号。

4、安德烈·纪德 擅长心理分析,《背德者》《窄门》《伪币制造者》采用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一部反小说。

5、安德烈·马尔罗 20世纪法国较有影响的小说家和社会活动家。从东西方的政治生活中汲取素材。《征服者》1925年省港大罢工。《人的状况》1927年上海工人起义。

E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1、亨利希·曼 《臣仆》(狄德利希·赫斯林 无情的揭露了德国国民的劣根性。) 有巴尔扎克的学生之称。

2、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 通过叙述一个商业巨族的兴旺和没落,表达出他对时代环境的质疑和批判。 有托尔斯泰的弟子之誉。

他们继承了欧洲的现实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怀疑主义精神。

F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出现的作家对构成了美国人的一个心理现实——“美国梦”——有着切身的体验。所谓“美国梦”就是一个关于成功的许诺“在这个自由的国家里,贫穷不是一个人前进的阻力”。从这个特别的心理现实中,引发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梦想与幻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演变为噩梦,对他以及对支撑他的制度作批判性的探讨成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历史经典命题。

1、杰克·伦敦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热烈的信奉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的生存学说。因此,为生存而斗争,成为他创作的主题。作品《热爱生命》《荒野的呼唤》《海狼》《铁蹄》《马丁·伊登》最杰出的作品。

2、西奥图·德莱塞 在美国20世纪初期的文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品《嘉丽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作品主题:金钱的价值压倒了其他一切的强大诱惑。《嘉丽妹妹》作家真实地描绘了90年代美国社会表面虚假繁荣下隐藏着的失业、贫困、饥饿的阴暗面。显示了作者的艺术上的自然主义倾向,这主要反映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上,他对人生的描摹大多蒙有一层淡淡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色彩。在他看来,人并不能真正掌握其命运,而常常为环境、自然和社会中的神秘力量所驱使、所左右。

《美国的悲剧》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作品通过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思的奋斗经历,揭露了“美国生活方式”的残忍性和虚幻性,对美国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有利的控诉“美国梦有时也像毒药,叫人精神错乱的,甜甜的毒药”。克莱德·格里菲思的道德堕落过程就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侵袭的过程,也就是“美国生活方式”毒害青少年一代的过程,这才是美国社会的真正悲剧。在艺术上,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物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关系,描绘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艺术描写中运用性本能的抑制与升华、潜意识与梦幻等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

3、辛克莱·路易斯 《大街》轰动美国并给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 《巴比特》探讨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巴比特”用来指那些肤浅自大、偏狭保守的商业市侩。1930年“由于它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机制的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

学史上的第一个。

4、约翰·斯坦贝尔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玉米饼坪》 《胜败未定》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来描写那些生活在层层剥削和压迫之中的流动水果采摘工的苦难遭遇,为了对抗资本家,他们只有团结起来进行罢工。 《愤怒的葡萄》描写了汤姆·约德一家背井离乡流亡到加利福尼亚州区的情景。主人公汤姆从一个小心谨慎的释放犯成了忍无可忍的反抗者。他是一部出色的社会小说,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真实、严肃、及时、典型的反应了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下美国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写出了新一代年轻人反抗情绪的增长,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阶级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作者发挥了他对农村中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民的深厚感情,着重描写了他们的可贵精神,并从而塑造出典型形象。《伊甸园的东方》描写美国盐湖地区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个家庭的历史演变。

二、20世纪前期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表示在艺术描写中要求对细节观察和描写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批判性、典型性

1、 人道主义内涵的新发展。

2、 观察和描写的向内转移。

3、 叙事形式的演进和分化。

二、 20世纪前期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20世纪前期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看房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艺术通过兼容并蓄各种文学流派的优长,扩张成了20世纪后期所谓的无边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对反映20世纪发展和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对展示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复杂精神状态,特别是对表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广度和这里深度上,与19世纪同类文学比较起来,具有巨大而独特的价值。

集中的表现了处于现代进程中人类所遇到的种种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反映内容和表现主题上,均具有了20世界韵味和特色。

第二节 高尔斯华绥与《福尔赛世家》

一、生平与创作

高尔斯华绥通常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作家。他一生的重要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对他的时代进行评价,揭露事物的黑暗面。《福尔赛世家》中,这种主题被评价为“美对私有世界的扰乱和自由队四有世界的控诉” 第一部小说名作《岛国的法利赛人》。三个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尾声》《现代喜剧》包括《白猿》《银匙》《天鹅曲》

二、《福尔赛世家》分析

1、故事情节 包括三部小说两部插曲:《有产业的人》《一个福尔赛人的暮秋》《进退维谷》《觉醒》《出租》 《有产业的人》主要描写了福尔赛家族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索姆斯的生活。《进退维谷》记叙描写了索姆斯的命运和活动。《出租》叙述的中心移到一对世仇的后代芙蕾和乔恩之间的爱情悲剧。

2、 思想内容

这部小说最主要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作家对20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揭示和批判上,其中重点在于对福尔赛精神的剖析与批判上,所谓福尔赛精神,就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和偏见构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金钱和财富的无限度的追求。伊恩·P·瓦特给与精辟的归纳:爱情在个人生活中几乎没有位置,在美学经验上茫然无知,宗教只是一种纯粹形式上的满足,在他们身上所有的只是对财富的无度贪欲和占有。

福尔赛人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及意识形态的基础了,作者也暗示,也许某个具体的福尔赛人物或家族败落了,但福尔赛精神却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因为孕育福尔赛精神的现实没有改变,历史的演进可能改变福尔赛人的外部生存环境,但却不会改变福尔赛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已经固化为资本主义的传统,而传统是难以改变的。

3、 人物形象

索姆斯是一个20世纪资产者的典型形象。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浸透了财产意识和占有欲。

第一 、他的言谈举止都反映了这种财产意识

第二 、他也是个缺乏人间正常情感的冷酷的资产者。

第三 、他从一个扁平的福尔赛人演化为一个圆形任务。

索姆斯也是福尔赛家族正统教育的牺牲品。一方面,作为第三代福尔赛人,他除了接受了金钱和财富的信仰外,别无其他选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中等阶级的那种惊人的正常性情”的父亲,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不可能表现出人性的某种温情。

4、 艺术特色

① 史诗性与抒情性的有机结合。

② 戏剧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统一。

③ 象征性与细节描写的高度融合。

④ 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卓越的讽刺密切相连。

本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它是出于虚构的一部真实的编年史。

篇五:20世纪西方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期末考试

题目:

1、如何评价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

异化问题是西方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现代派文学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人与自我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①社会对人的异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人感到自己成了社会力量的玩物,成了被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特别是专制集权和官僚机器任意抛置戏弄的生物。人们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制约之下,逐渐丧失了行动和思维的自由,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到了极点,产生了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②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疏远、残酷迫害,以及人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情形。作家笔下的人已经完全丧失自我本质,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连自己是谁也认识不清了。如尤奈斯库的名剧《秃头歌女》。③人与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异化:在恶性发展的物质世界中,人们感到现代科技和各种物质文明正成为人的统治者,人的价值正在被物所吞噬、侵占。西方人被物质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异化,表现了人在这种状况中悲剧性的处境和对这异化现象痛苦深切的体验。如捷克作家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④自我的异化:指人对自我(即自我价值、人的本质)的关系。由于生存环境的胁迫,物质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排挤毒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险恶,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的“非人”。现代派作家用荒诞离奇的想象,运用象征手法,描写诸种奇特怪异的畸形现象,展示西方社会人性被异化的触目惊心的现象,深刻地表现了西方人因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对自我命运的掌握而充满失落、陌生和幻灭。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尤奈斯库的《犀牛》等等。

2、简要评价艾略特《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

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该诗篇的主要内容隐喻着干旱之地赤土干旱,没有水,长不出庄稼。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因此表现出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他用恐怖之诗来震撼上帝缺席的现实,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因此,《荒原》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是一种危机意识,超越意识、拯救意识,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涅磐之死。危机意识与拯救思索的重要表现就是“水”与“火”的意象。“水”既是生命的泉源,又是死亡的恐怖,“水”象征着情欲泛滥、人欲横流及其整个文化危机与死亡,但是死的过程也就是生的过程,因此,“水”之呼唤,水是生命之水,是拯救再生的圣灵。“火”即是情欲之火、死亡之火,也是再生之火、涅磐之火。“火”的意象是对“水”意象的补充与强调。

3、如何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

20世纪30、4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以萨特、加缪等为首的存在主义哲学

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等这种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它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描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体验”,这种“荒诞体验”往往表现为“恶心”和“焦虑感”;2)强调人在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加缪的小说《恶心》、《鼠疫》、《局外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等。到了后来,出现了荒诞派戏剧,它的出现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它们基本主题表现在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生存状态的荒诞无意义。他们认为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是荒诞的,人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方式也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希望人间符合理性,但事实上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也是不可理喻。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些“荒诞”观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代表的作家和作品有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等。

4、《20世纪西方文学》选修课的学习心得。

20世纪西方文学是一门比较有趣的选修课。这一门课学习的是西方文学作品都是

比较贴近现在文学的发展状况的,离我们也比较近,思想主体也比较新颖。但由于中西方作家在地域文化、写作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课时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对作家作品内容的不利届,或者根本看不明白作家要表达的一种怎样的主题,也或者是看完作品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以上的几个问题是我在学习工程中所体会到的。根据以上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如何学好这门选修课的心得,希望老师给点意见。这是一门文学课,因此,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多读作品。在听课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流派的作家来分别阅读他们相关的作品。在大量阅读这些作品后,我们便可以找这些作家作品的相关评论来看。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德主题。其次就是要多思考,尽可能把相关的作家作品简要的对比,并把自己想到的或发掘出来的新观点或者是创作记录下来。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这门课会掌握得很好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