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理所当然用什么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41:41 高中作文
理所当然用什么然高中作文

篇一:不是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是必然

不是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是必然

贵州毕节的四兄妹走了,在六一儿童节之后,他们四人中,观览这个世界的时间,长的不过13年,短的仅有5年,相约离去,是对这个世界如此不满意吗?

也许世人认为,只要小孩子无病无灾,就理所当然地要长大,怎么会自己决定离开呢?这四兄妹却用行动告诉世人,即使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小孩子是否会长大其实也是一道选择题,他们有选择权,而不是必然如此。

四兄妹走了,母亲来了。她如今能做的只是让孩子们早日入土为安,当初离家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父亲会照顾好孩子们的”;父亲依然在公众视线之外,但是父亲按时交学费,给孩子们盖了很好的小楼居住,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父亲,已经尽了提供物质保障的责任,孩子们就应该正常长大。然而,四兄妹的母亲与父亲认为的理所当然最终没有成为必然。

逝者逝矣,谁做了这样的决定,谁执行了这样的动作,谁根本不知道吃下那个东西意味着什么,凡此种种,都随着四兄妹的离去给世人留下永远的空白。

这个社会的脚步的确很快,每个人都被裹挟在其中,很多有个性的问题被当做“理所当然”,进而自我催眠地认为会成为必然,于是就忽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例如小孩子成长过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现实是,不是所有的理所当然一定成为必然。请用心关注身边人实实在在的需要,但凡有能力就给予一臂之力,那绝对不是多管闲事的多余。

篇二:“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如何获得?

“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如何获得?

在朱熹的许多言论中,经常用“所以然”与“所当然”来表述事实与价值的基本概念。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蒙培元先生在《“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蒙培元文集》)[1]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人充分认识了朱熹对待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态度。

如蒙先生所言,“所以然”讲的是事实,是陈述句,是客观的,而“所当然”讲的是价值,是祈使句或命令句,是主观的,但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其“理”均为一理,“理一”而“分殊”。朱熹之“理”内涵是十分庞杂的,蒙先生用“理性”、“本体”、“规律”、“法则”、“原理”、“秩序”、“观念或理念”等来表述,对朱熹关于“理”的解释和用法,如“所以然者”、“所当然者”、“自然之理”、“生生之理”、“性理”、“使之然者”、“道理”等,又作了一些论述,使人对“理”有了深刻的了解。受蒙先生学术讲座的启发①,本人想着重就“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如何获得,对程朱理学有关认识思想与方法作一番梳理,以求就正于方家。

一、“即物而穷其理”

儒家思想一个鲜明的特色是把如何格物致知放在其“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最为首要的位置,将其确定为完成“大学”之宗旨和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起点。《大学》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章句》)[2]对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伊川亦云:“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伊川先生语三》第17卷)

[3]又说:“格物者,适道之始。”(《伊川先生语十一》第25卷)然而何谓致知?何谓格物?朱熹谓:“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注》)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2][3]

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亲)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所止矣。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也。”(同上),可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格物致知始终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那么,如何格物致知,即具体如何进行其所谓的“物格而后知至”呢?长期以来,不同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也为此而争讼不已。仅在儒家内部,就出现《中庸》学派与《易传》学派各自彰显着不同的致思向度。思孟学派多本诸《中庸》,荀卿学派多本诸《易传》。《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章句》)认为“性”与“道”都是内在于人的,“率性”而为无不合于“道”,由此他们主张“反身而诚”(《孟子章句·尽心章句上》),即在人自身中寻找格物致知的内在依据,就可以达到“物格知至”的目的。孟子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章句·告子章句上》)所谓“求其放心”就是主张着眼于自身。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章句·尽心章句上》),每个人只要将其固有的“良知”(同上)、“良能”(同上)发掘、扩充,就可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学问和知识。这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思致,不仅后来陆九渊的“就心上理会”(《象山语录》第2卷)[4]与王阳明的“致良知”(《阳明传习录》第1卷)均滥觞于此,且程朱等人的“格物穷理”(《伊川先生语一》第15卷)也同样以此为学的。与思孟学派主张相异的荀卿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5]既肯定人先天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表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并且认为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才会扩大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与日俱增,他说:“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又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同时,他还认为人只要通过学习积累,就能逐步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专门知识的人,即“圣人”,他说:“涂之百姓,积善全尽,谓之圣人。”(《荀子·性恶》)[5] [5][5][3][4][2][2][2][2]

有趣的是,南宋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虽然贬抑荀子,把他与法家人物申不害、韩非相比类,但在认识思想方面则时时与荀子有着一致的地方,比如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大学章句·注》) 同荀子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一样,朱熹既肯定了“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也表明了“天下之物莫[2]

不有理”。同荀子认为“涂之百姓,积善全尽,谓之圣人”一样,朱熹也要求“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由对客观事物的充分认识,从而实现儒家学为圣人的人生目标。同荀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蔽”,即祛除蒙蔽、解放思想一样,朱熹也认为:“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

就朱熹所主张的“即物而穷其理”的思想观点而言,有必要作一番分析的是,其主要在“即物”之“即”。“即物”即到事物中去,朱熹也曾将其形容为“到那般所在”(《朱子语类》卷

15)[6]。朱熹之“即物”即不离于物,这一思致与道家的“涤除玄览”(《老子》)[7]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也因此把自己的这一思想看作与佛老谈空说妙学说及陆九渊心学的分水岭。同时,朱熹的“接物”,并不是简单地与事物接触,而是要“以求至乎其极”、“穷其理”,即求“其理之所以然”(《中庸章句·注》)与道之“所当然也”(同上)。可是,朱熹虽然也倡言“即物而穷其理”,即穷究事物“所以然”之理,但由于他受传统信仰思维影响所致,必须对“所当然”之理如何获得作出说明,因而他承自荀子源于《易传》学派的致思向度,最终仍是向《中庸》所彰显的心性的体认的致思向度回归,因而虽然他曾说:“所谓格物,便是要就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62) [6][2]但又说:“如今说格物,只是晨起开目时,

[6]便四件在这里,不用外寻,仁义礼智是也。”(《朱子语类》卷15)所谓仁义礼智即是人的价

值思想,亦即“所当然”之理,属于《中庸》所谓“尊德性”(《中庸章句》)范畴。程子谓:“致知,但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泛然正如游骑无所归也。”(《二先生语七》第7卷)朱熹也说:“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朱文公文集》卷60《答陈齐仲》)[8]这一席话虽说是朱熹对程颐“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宋元学案》卷15《伊川学案上》)[9]及“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同上)等言语的疏解,其实即是表明他在“所以然”与“所当然”之理如何获得这一思想方法上是统一于“即物而穷其理”之中的。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章句》)

[2][3][2]二者关系上,程朱都是主张统一的。

虽然程朱等人“格物穷理”、“即物而穷其理”的主要思致是“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亦即“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其主要思致不是“见闻之知”(《伊川先生语十一》第25卷),而是“德性之知”(同上),其格自然之物也是为了证明“德性之知”的超验性,获得“所以然”之理也是为了给“所当然”之理提供先验根据。可是,朱熹在其“即物而穷其理”的学术实践中,却总是常常流露出自然科学的意识来,与他秉持“道问学”以“尊德性”为依归的学术信仰出现偏离。由于受《易传》学术思想的影响,朱熹一生始终孜孜不倦对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数理及天文地理知识等方面进行探索,他认为:“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里便缺一物之理。”(《朱子语类》卷117)也正是由于如此,八百年多来,朱熹学说一直频频受人青睐,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最

为深远。 [6][3]

诚然,如《大学》之教,“致知在格物”,但究竟要从何处着手呢?是没头苍蝇似地瞎“格”,如王阳明格竹子之类,还是有具体途径可走?孔子虽坦承“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集注·述而》),并提倡“学而时习之”(《论语集注·学而》),但对于从何处着手,则没有详细讲述。《中庸》虽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章句》)之类的高论,但仍语焉不详,最终是被认为“有些英气”(《孟子章句·孟子序说》)的孟子说了出来。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章句·尽心章句上》)由于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故而又说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样的话来,而这“尽心”、“求其放心”就是对《中庸》“尊德性”的诠释。朱熹谓:“德性者,吾所受之于天之正理。”(《中庸章句·注》)又谓:“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同上)顺着《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及孟子的“尽心”与“求其放心”的路子,朱熹开出了“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方子,实属灼见。他说:“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已达而及其所未达。”(《朱子语类》卷18)通常人们总是仅仅把这一席话表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已经掌握的道理或知识而进一步探索未知的道理或知识。其实,这只是对朱熹这些话一个初浅的认识。何为“已知”、“已达”?若从认识本原意义上讲,即只有如孟子所谓“不学而能”(《孟子章句·尽心章句上》)之“良能”和“不虑而知”(同上)之“良知”。孟子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章句·告子章句上)又尹氏谓:“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2][2][6][2][2][2][2][2][2]

事变,亦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论语集注·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句注解))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之“良能”、“良知”,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及所谓的“义理”,即“所当然”之理,只要“率性”、“尽心”、“反身而诚”即可获得,此亦即“尊德性”之功夫。而“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求之“礼乐名物、古今事变”,即求其“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的获得属于“道问学”之功夫,必须由“尊德性”入手,“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凭藉“所当然”之理而获得。二者达到统一,便可谓“物格知至”。 [2]

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认识世界与认识主体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的,孟子的“良能”“良知”即是这一思想的表现。这一点,中外皆然。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如康德等人即是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其严格的学问的哲学确立理论基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体系亦同样以先验认识为主体而建构。孟子仁之四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亦是为认识思想预设一个先验认识基底,然后由此出发而探索未知,“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中庸章句·注》·朱熹),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最终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宏伟目标。 [2]

程颐有句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卷18)朱熹亦谓“操存涵养,则不可不紧;进学致知,则不可不宽。”(《朱子语类》卷9)所谓“进学”,即是增加学养、增进知识。而对于如何认识,或者说如何“进学”,朱熹谓:“文字讲说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须是持敬。持敬以静为主。此意须要于不做功夫时频频体察,久而自熟。但是着实自做工夫,不干别人事。”(《朱子语类》卷9)从某种意义上讲,“涵养”是直接培养心性本源,因为“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朱子语类》卷5)。尽管这一“涵养”与孟子的“反身而诚”同一思致,但朱熹则主要定位于内心体验的超越。而对于“涵养”,明道说:“涵养到著落处,心便清明高远。”(《明道学案上》)由于明道曾说:“闻见如登九层之台。”(同上)又说:“须是大其心使开辟,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同上)因此可知明道所谓的“著落处”,当是一种达到极致、完善、完美,即“止于至善”(《大学》)的境界。如明道所言,一个人“涵养”到“止于至善”的“著落处”,心自然“清明高远”。而对于如何“涵养”,具体途径则只有“持敬”。对于“敬”,明道谓:“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二先生语三》第3卷)朱熹亦谓:“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3][2][9][6][6][6][3]

篇三: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

父母抚养我们健康成长理所当然,而我们孝敬他们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在家里面有许多的事情都是我们理所当然做的事。

每个星期、每一天,父母都是忙里忙外,我为了使父母稍稍轻松一下,所以在每一个周六、周日,做饭、洗碗等一些小事,我都是全权掌管。很遗憾的是,在冬天的时候我却不能帮妈妈洗衣服,因为我的手容易长冻疮,当我每次看到妈妈因为洗衣服而把手冻的通红的时候,心里面很不是滋味,我也只能把甩干的衣服晾起来和把晒干的衣服叠起来而已。

不过,还有一些事我理所当然的做了。如果你想孝顺父母,你也可以先孝顺父母的父母,这样,也会为父母做一些事,让父母不要那么的劳累。在去年寒假的时候,我为父母做了不少事,虽这样说,但这也是为自己。爷爷是一位残疾人,不能说话,右手也不能动,所以在吃饭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在家里面就我最大,所以如果父母都不在家的时候就是我为爷爷、弟弟、妹妹做饭,做好了饭一边看着弟弟、妹妹吃饭,一边还要一勺一勺的喂爷爷。因为爷爷口不能动,所以他只能用手势来表达他的意思,我就会在一边根据我的经验来理解他的意思。每个周末在家的时候,因为父母都出去做工作,爷爷有什么事都会告诉我,我也很乐意为爷爷做

些事情,因为这样父母在外面打工心里面也会比较放心的。爷爷在晚上的时候都会起来喝水,所以每次睡觉前我都会自觉的把水壶和杯子放在爷爷能够得着的地方,这样就能省去他好的的麻烦。我看见爷爷高兴,我也会高兴的。我帮爷爷做了好多的事,这样父母也不会为爷爷的生活有过多的担心了,我看到家里面的每一个人很乐意,我也就很开心。

我认为我们在家里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帮助父母减轻了一些负担,让他们多多少少感到一些欣慰,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自己,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这是多么好的事情的啊!

我认为:给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

学 校:高堡乡一中班 级:八(姓 名:王瑞莹1)班

篇四:理所当然的三件事

歌1:4、罗12:1、弗6:1-3圣经中理所当然的三件事

歌1:4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王带我进了内室,我们必因你欢喜快乐;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

罗12:1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弗6:1-3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2-3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理所当然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按道理应当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是指人的常理之事,也是人必须要做的事。在全部圣经中,提到理所当然的事有三件——爱主、奉献、孝敬父母。

一、爱主是理所当然的 歌1:4

“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林前16:22)爱主的人可以得益处(罗8:28),“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6)神保护一切爱他的人(诗145:

20),爱神的人必然兴旺(诗122:6)。

人若不爱主,这人 “可诅可咒”这句话讲的比较严厉,是在责备那些不爱主的人。可诅可咒,不仅是责骂,也是刑罚。在旧约圣经里,一谈到诅咒,接下来就要谈到刑罚。如申27:16““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出21:17 “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今天我们能爱神,乃因神先爱了我们。神让我们感受他的大爱,我们也就懂得如何去回应他、爱他。我们懂得奉献,乃是主先给了我们很多。

1、 因为神先爱我们 神是我们的创造者(创1:26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也是我们的供应者、保护者、安慰者、医治者、引导者、救赎者??约一4:19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世上的爱有很多种,亲情虽然温馨长久,但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友情虽然隽永可贵,但有时无法强求;爱情虽然浪漫动人,但却很难捉摸掌握;惟有主爱持久永恒,祂爱我们到底,神的爱与人的爱有许多区别:

a、 主的爱是主动的爱。神爱我们,并不是我们配得神的爱,而是神主动来爱我们!他主动地创造我们,主动地寻找我们,主动地医治我们,主动地救赎我们??约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b、主的爱是无条件的爱:罗5:7-8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我们知道,人世间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有主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c、主的爱是舍己的爱:约10:17-18“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太20:28“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d、主的爱是爱到底的爱:约13:1??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e、主的爱是不离不弃的爱:耶31:3 古时耶和华向以色列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我们刚强时他爱我们,我们软弱时,他仍然爱我们。我们得胜时他爱我们,我们失败时,他仍然爱我们??来13;5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f、主的爱是不改变的爱:来13:8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g、主的爱是饶恕的爱:路23:34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h、主的爱是要我们得益处的爱:来12:6-7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10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

2、因为主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诗46:1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3、神与我们同在:我们的神是以马内利的神。太1:23“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 神与我们同在”。)

4、神帮助我们:来13:6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5、爱主的表现 什么样才是真正爱主呢?约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命令”就是圣经上的话和主亲自告诫我们的话语,我们要把它们当作“命令”去执行。我们要把主的话存在心中,切切去做,顺服和信靠神,这就是最大的爱主了。主必与爱他的人永远同在直到永远。

亲近主——敬拜主 赞美主 感恩主 读经 祷告

听从主——守主的诫命。太22:37-40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爱主更深,我们不但要为过去主给我们这么多的恩典和爱而爱他,而更要坚定主是复活的主,他必再耒,而更加的爱主,更有信心打那美好的仗,充满喜乐,为主的道、为主的工与主同行。在耶稣马上要上十字架时,伯大尼的马利亚,这位爱主的女子,她被圣灵感动,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太26:7)。不要害怕外界的任何属世的压力和撒旦的计谋,我们活不是为人而活,乃是为主而活。保罗在罗8:35-37说“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当我们想到主必再耒,就更加爱主,在耶稣基督里就有更加刚强的信心。保罗为什么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呢?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托我的)直到那日。”(提后1:12 )那日就是见主面的日子。

自古以来,多少圣徒至死尽忠,为主殉道,他们被狮子咬,被火烧死,受各样的酷刑毒打,却坚决不否认主,这是何等坚贞的爱。世代以来,许多暴君用各样的手段,威胁利诱、牢狱折磨,想分化信徒对主的忠心,但这些努力尽都枉然;世人以为用苦难煎熬,用极刑苦待,可以逼迫基督徒放弃信仰,结果并没有使信徒的心与主分离,只更显出撒旦的黔驴技穷与穷凶恶极。

[她们爱祢是理所当然。」这经文所提到爱的强度,还不能真正表达我们心中对主爱的强烈感受,我们只觉得天天爱主爱得还不够,真愿自己能有更多时间为主而用,能有更完全的心献上给主,有更专一的心志跟随这位全然美丽的主,为祂受苦,为祂而死。求主祝福!让我们爱主更深,尊主为大,赦免我们过去的不顺服和软弱、和行为、言语上的亏欠,重新得力,立志面对主,所做的一切要荣耀主,并予备好自己,等候主的再耒。

主对我们的爱,难于形容。为我们舍命,保罗说主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而我们是否爱主?常爱自己胜过爱主,爱物质胜过爱主,爱罪中之乐胜过爱主。体贴肉体,以已为中心,不肯顺服主,体贴主的意思。求主光照我们,十字架的爱再次激励我们。爱主不要停留于口头,要在实际行动中。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爱主更深,胜于一切。

二、侍奉神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比钱财更为重要的奉献,那就是我们整个人的奉献,人生的奉献,生命的奉献。人若不先奉献,他就无法事奉。我们不再属于自己,乃是属于主。从主而来的,应奉献于主。基督徒的

人生应该是事奉主的人生。马丁路德说得好:"基督徒不是为自己活,乃是为基督和他的邻居活,不然,他就不是基督徒。"

1、怎样才算是侍奉神呢? a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 约6:28-29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 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 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 神的工。” b、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4: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 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c、作在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太25:31-46“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32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3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34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35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36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37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38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39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40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41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42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43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44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45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46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2、侍奉的心态。罗12:11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a、从心里作 侍奉神的人,哪怕在一件小事上都不能敷衍了事,都要摆上一颗心。在上帝眼里服侍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忠心不忠心。穷寡妇的两个小钱比财主奉献的更多。b、是火热的 火热的人一定心里装满了主的爱,火热的人一定是充满了活力,火热的人一定是完全投入的,火热的人一定是阳光满面给人温暖。就像主耶稣所说的话,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们的神,并且要爱人如己。c、是常常的 服侍不是心血来潮,三分钟热度。服侍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思,我想来就来,我想去就去。服侍不是顺境中殷勤,苦难中逃避的。服侍的人一次摆上是永远的摆上,不管环境、事物怎样的变化,服侍的心是永不变的。d、是单一的 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服侍自己的肉体,满足自己的私欲,追求属世的虚浮。为了权势名利尔虞我诈,

搞的头破血流,结果还是虚空的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都如飞而去。基督徒是单一的服侍:单一体贴主,单一顺服主,单一依靠主,单一荣耀主。

三、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

孝敬父母是人的本份和责任,是当尽的义务,不是功劳。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可忘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道出了天下父母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以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敬拜上帝是人的大根本,敬爱老人是人的小根本。树的根是本,有本始有干,有干才有叶子和果子。忘本即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孝敬父母是神的命令 圣经中提到:“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1—3)“听从父母”是儿女最重要的本分。“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西3:

20)“在主里面”的意思是说我们听从父母要以圣经为依据。父母之命若符合圣经教训(箴22:

6),我们应当听从;若不合真理,我们就不该盲目听从。听从父母与孝敬父母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听从父母的人,必是孝敬之人;反之则为不孝之人。

“孝敬”包括“尊敬、顺从”之意。孟子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敬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忠孝乃传家之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是流传干古的做人准则。基督教是提倡孝道的,孝敬父母是神对我们的要求。十条诫命的第五条是:当孝敬父母。摩西律法规定:打骂父母的人要被治死(参出2l:l5、l7)。做儿女的要报答亲恩,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提前5:4)。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当如此。

2、孝敬父母是儿女当尽的本分:世上最爱我们的人莫过于父母,我们要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呵护之情,并切实尽上我们的孝心和本分。父母生育我们、抚养我们,在他们的呵护下,我们得以长大成人,这真是恩重如山,爱胜似海!所以我们必须要孝敬父母。做子女的理当饮水思源,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报答父母养育的恩典。

3、孝敬父母的表现 孝敬父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实际行动。物质上供给,精神上安慰,生活上照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我们都能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圣经中孝敬父母的例子:约瑟在饥荒在养活父家 路得女拾麦穗养活婆婆。

我国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国早就有24孝的传说,历史上孝敬父母的榜样有很多,但在这样一个弯曲悖逆世代,也出现了许多不孝之子。

愿神赐福给我们,让我们都能成为孝敬父母的典范!

篇五:平衡之道在于理所当然

平衡之道在于理所当然

修炼并不是修成孤家寡人,而是和生活更好的溶入,我们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坦然的接受,来自于他人的鼓励和引导,来自于内心的平衡和安定。

自私的人是少快乐的,因为他的自私占据了他感受的大部分空间。同样一个人的感受也是有限的,放弃了执着得到了自由,放弃了仇恨得到了宽容,放弃了烦恼就会感受到快乐。生活就是一种选择。时时的选择,当您不在东挑西选时,就会渐渐的住于一种状态里,当然这个状态也是苦乐自选。

当你看到了光明,黑暗就在退逝。当你记住了怨恨,恶毒的情绪就在侵蚀你的心灵。关注健康则身心走向轻松快乐,关注金钱则不断开拓事业工作环境。关注自己则言行得体,仪表堂堂。但是不要过分的关注,过分了则对身心疑神疑鬼,心事重重。执着于钱财则满身铜臭,心冷如冰。过分于自己则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平衡之道在于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随记

我为有缘来,亦会随缘去

本是空壳子,盛物为他人

修修心吧

放松一会自己

你的思绪有尽头吗

宇宙也是无始无终的

你的思绪有尽头吗---没有呀

但是思绪不是真实的

所以你的所想所见也不是真实的

因为你的所想所见带有自己的认识和猜测

宇宙的无始无终是没有自己想法和认识的

好比一块橡皮

我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为他命名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理所当然用什么然)

其实橡皮自身哪有名字和特点

一切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的强加

知道的是打闪,不知道的是亮光,什么也不懂得也许认为那是自然的 知识的积累和分别把我们的简单变得复杂

乌云来了,我们说阴天了

太阳出来了我们说晴天了

其实大地和太阳何曾因为云而改变

是我们的分别

茫茫宇宙大无边,虚空里面演大千

也许在某些生命面前地球只是一个弹丸

在蚂蚁的世界里他们都是大力士,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蚂蚁时那么的藐小 我们因为高于蚂蚁,所以区别了我和蚂蚁的大小

那么蚂蚁也许也会和小虫子比一下自己的威猛高大

认识的局限限制了我们认识

在自己的障碍中我们是强大的

好比一滴水和大海,都是水只是胸怀不同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没有什么可以长住不失的

沧桑变幻

犹如思绪刹那即逝

一个土块的粉碎和一个星球的破灭是一样的

我们的一天和浮游的一生是一样的

时间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我们可以一脚毁灭一个粪球,但是这个粪球对于其中的生物来说就是毁灭了他们的世界

我们在关注蚂蚁,别的生命在关注我们

我们可以为蚂蚁设置有形的障碍,而那些我们眼里无形的智慧生命也可以为我们设置无形的障碍或是为我们清楚我们认为的无形的障碍

抛掉自己固有的认识(执着的障碍)用不思的心,去接受佛陀的教育,你会发现自己真的知道的很少、很少..............

修炼杂谈(兼述心传)

四年前无意中翻出了尘封已久的《九日点穴大成》法,翻看了几遍文字没有什么新奇的,练习也要有人配合,因为自己没有合适的人来配合所以以前也是看了看资料,听听磁带而已。这几年一直追求治病之法,保健之道,忙忙碌碌却无所得。如今看了这份资料却有想再一试的冲动,没有人配合就在自身试验,整体点穴调治就静坐意想练习,这样练习了几日竟然慢慢找到了感觉,特别是有一次听老师的磁带讲课,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治病的非是我自己啊!哈哈哈,惊喜之中,马上给自己试验,立生效验。随后自己就在周围给人义务随缘调理,由于当时联系不上老师就和一位认识的师兄请教,平时自觉地修炼心经咒。这期间再看老师的书就不一样了,因为心境发生了改变所以理解也不一样了。对疾病的认识和天人一体的理论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尝试写一些心得感悟,《体验金刚心》《内家点穴随感1》《内家点穴随感2》等一些感悟文章相继随缘完成。大概是2个月后,再给少年宫主任调理颈椎时内心出现了非常微妙的感受,手指可以自动寻找反应点,不受自己常规经验的约束,仿佛手指就是有灵性的生命,可以自控。随着手指的点按等,一会就自动停止了,这一次的调理效果是殊胜的,病人反馈从没有过这样的轻松,疗效非常的好。这一次的调理使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内家点穴的神奇。内心发愿一定要和张老师深入学习这个方法。这期间自己照书同时练习老师的真言法,心境感悟不断变化,同年11月见南天生祥瑞,内心思维这可能是要自己南下求法吧。随即自己拨通了几年前记录的一个电话号码,没想到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电话中还得知以前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变了,就剩下这一电话…….。

这年12月份随车南下一路也是颇为顺利,同车一个南充老大哥,颇为热情,为我引路,还给我打汽车票,呵呵!这个自然是不敢接受的,但是很感谢哪位大哥,因为我自己没有出过远门的。汽车上同坐的是一位河北的朋友,聊的也是颇为投机,下车后他又把我送到了需要倒车的车站。现在这两位大哥的容貌也已模糊了,只是记忆犹新。

来到山庄已经很晚了…………….

张老师当时不在,是深缘老师和郑老师接待的我。当时有些紧张,有些激动,说明来意后就确定了学习方案.....。

第三天张老师来了,远远的望见张老师进入山庄,很激动,快速迎了上去,老师很和蔼,也很平凡。因为老师要在别的地方上课,所以我就随着来到了老师住的地方.......

来到老师住的地方使我很震惊......墙壁到处是灰尘,这是一个三室两厅的房子,是一个师兄为老师提供个的住所。我们的伙食也很简单,早上是一碗粥,几个包子,中午、晚上是营养粥。随便炒一个油菜等。老师始终保持着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谈笑风声,风趣幽默....

我利用老师去学校上课的时间把几间房都收拾了一边,尘土飞扬中是模糊的泪水,我一直在被老师感动着。从这时起我也似乎明白了修者的平凡和伟大。

我也是不善于做家务的,做饭也很笨拙,开始都是老师做的,慢慢的我也开始主动的做起来,虽然做的不好,老师和我依然吃起来津津有味。这是一个平凡的小镇,巷子里有各种小摊。闲暇时我就转转,买些蔬菜,体会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虽然语言有些不适应,但是基本可以听清,潮湿的空气和古朴的建筑使得这里好像是世外群落。当然这只是我的感受。每天老师都和我散步于这个熙攘但不拥挤的巷子。晚上我们会到村边走走,在小桥边的山岗上静静地看看这个幽静的小镇,我们海阔天空的聊一些似乎无关于修的事情,生活的,自然的,宗教的。一切都是清清淡淡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平淡的,打坐、实践、散步。我是懵懵懂懂的随着练习,似乎明白了,但是有似乎什么也不会。练习中我会自觉地调节自己,有时会做一个动作几十次,上百次,有时会坚持一个动作很长时间。有一次自己点住臂上的一个穴位,就是那么点着很长时间,这时奇迹出现了,我感觉肝部气机鼓动顺双腿排出,双眼从眉心开始两股气流环绕眼部一周向下而去..........

这一次的体验使我不再怀疑什么了,老师怎么说我就怎麽做,虽然大多时是不明的,但是还是严格的去做。7天很快就过去了.....几天后我回到了家里。 初显身手

回到家里正巧单位的大姐因为脾虚不思茶饭半个月了,说话都无力,声音小的很。我就为他在手臂和后背点了4次。他第一天觉得有精神了,第二天说话有力了,第三天开始进食.....这种效果是我不敢想的,之后隔壁的一个大姐脚崴了,我一次就给他治好了。以后奇迹不断6次治好腰间盘突出,一次治好多年的膀子僵痛。一分钟止住打嗝。几分钟治好腰痛等等......... 回想起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就是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候的谈话现在也觉得那是影响自己后来修炼的开山巨斧。破除了自己的许多执着和障碍啊!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会使我的许多困惑立刻消解。心境立刻转变。前年自己自动练习体式瑜伽,老师说“你得到的是我的东西”。那一刻起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了......

我的第一个能力出现就是——火龙针。群里许多人都感受过他的威力,第一次试验就有强烈的反应,记得一个师姐反馈热到受不了,5个冰棒下去都不行,有一个感冒一次就好了。有的人还出现了经脉运行等等,奇迹颇多....在以后在了空居士群进行语言引导治病练功,受益者众。一些能力随着群里的助人依次显现,去年11月份我出现了音乐治病的功能,可以根据病情自动编曲子,疗效显著。到现在为止可以随意而为。

这一切的能力的获得都是老师的慈悲加持。今年四月份我对老师说我有个愿望就是练习一个掌法。六月份在群里我自然的编排出灵光掌1-3步法,体验着均有明显的反应,有些甚至有奇效。

之后根据老师对我治病排病气的方法的指点我有编排出强身疏导十法。莲花法等等治病修身的法技十几种。

对于师恩我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激之情的。在老师的加持和心传下,我不断的获得新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是在善愿为他的前提下实现的。老师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生死边缘救回了许多人。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高烧不退,转成肺炎。我也是束手无策,正好赶上老师来京。我就求助老师,一小时后孩子恢复了正常。这一次我也学会了无痛点穴法。

许多的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的。

老师的生活一直很清贫。我一直不解,这几年我才有所了解,老师给人治病,教人学习,许多都是辗转几处的病人,有的不但交不起,还要老师负责世食宿的。事情做了许多,经济不见增长。知道这些后我一直很心酸的。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只知道索取老师的宝贵财富,却鲜有嘘寒问暖者,惭愧啊!即是现在触及这些我也未免心酸痛.......

为了推广健康方法,老师现在休息的时间很少的,除了日常事务,还要筹划发展,写书,为求助者想办法,出计策......老师一直这么默默而行。

一次我和老师去一个地方谈事情,事先我就自己有预示不顺利,到了那里后几句话就明了了。但是老师还是很和气的,认真的同对方交流。回来后我们问老师既然不行了何必在多说。老师说:凡事都要尽力而为........ 现在我明白了做人就是修炼啊!凡事尽力而为,不为小术,小利所惑....。一个真正的大成就者就是顺其自然而为。平凡如斯.....

尊师重教本是做人的本分,我发现这些本分却已经离我们太远了........ 心中有了老师,时时刻刻以师的行为和胸怀感染者自己。我不在焦躁,自以为是,不在轻狂,不再为世俗,宗教捆绑。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不在执于自己的感受......我把自己执于群体,自然中.....慢慢的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平凡,普通,有喜悦有烦恼,也还会发怒,呵呵,但是这些过后就过了,不在存留。也许正是因为抛却了一些本不应存在执着而逐渐的感悟到自然的状态。

这一切我知道不是我个人的悟性多好,资质多高,而是老师的慈悲感染。使得我对老师充满了敬畏。时时不敢自大,自满。我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就是小草,老师就是太阳。

一个修者离开老师就失去了生命之源。我的家人也被老师的胸怀和慈悲感染,逢年过节也都会给老师一点供养。我知道即是几百万,几千万也不够抵偿老师的一句真言.

知恩报恩不但是修者的本分,也是做人的本分,更是一个人能不能坦荡活着的支持。

也许是因为习惯接受了阳光的恩赐,所以我们不在以为其珍贵,重要......

感恩老师,感恩大家!

心悔

一直以来都觉得学习一些东西很容易,得道一些东西也很容易,现在信息社会嘛,想学什么都很方便。自从学习了点穴治病和音乐疗法后依然是所得很容易,有困难了求教老师,治不了的病老师给想办法,处理不了的事,老师给处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身体健康了,没花多少钱啊!谁让老师很好说话嘛!一说情况就给了调理曲,治好了“谢谢老师”就算了。钱也省了,麻烦也减少到了以往的最低。想学新东西了向老师要,嘿嘿!省了学费了。有时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随缘给一些治疗技法和健身保健的方法。呵

呵!结缘一次,终生受益啊!自己病了不怕,有老师呢!家人病了不怕,有老师呢!有难事也不怕,找老师解决,自己的本事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大,心越来越空了......。呜呼哀哉!自己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储蓄罐。

惭愧啊!惭愧!老师的光明和智慧,慈悲和宽容如同太阳一般磁化着我们,但是身在阳光下我却以为自己就是太阳了,光明源自自己了.......一身冷汗啊!自己往往被自己的诸多理由掩盖了自己的贪婪.......冠冕堂皇下有着太多的自己不易发现的丑......

总是"我以为"在遮盖自己的自私和傲慢,总是用“以后我会报答老师”的借口来遮盖私我的羞愧。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大家,名人洋楼洋车,前呼后拥时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自己的老师,那个一直在我们身后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慈悲来默默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老师来。也许他现在并不如我们“风光”甚至“得意洋洋”,我们有太多的人和事挡住在了他的身前,我们自己太多的能力和成就就是建立在老师的默默地承受和关怀中。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风光”,去“得意洋洋”,当我们在高谈阔论时他在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在求助和提出要求后他在为我们思考解决之道,为我们准备满意的结果。当我们看电视,游戏,卡拉ok时,老师在喝着浓浓的茶写书思索......

因为自己的浅薄,我把自己放到了老师的前面,因为自己的自私,我把利益放到了自己的面前,因为无知我以为自己的身影可以和老师并驾齐驱,自己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叱咤风云。

......

再多的悔和自责也不能表明自己内心的痛,老师就在自己的面前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做人的真实和平凡。

今天起我要把老师放在心前。

蓝色巨人

人间凡尘(2537832930)

大家好,《心悔》和《师我一体》,《心心相印》我也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醒脑开窍之感,一时之悟需要一生践行。需要自己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行为和心静。老师既是自己的引路人,也是自己生命可以托付的归宿。因为你的老师就是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的。你和老师心有隔阂怎么能传递老师的信息,怎么显现老师展示给我们的德行,怎么能时时得到老师精神力量的支持。老师如同太阳光明普照,而我们却是万物不能完全接收老师的智慧和慈爱,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评价老师的偏私和不公,总是用自己的利益来看待老师的美丑。想到这里惭愧都是轻的,冷汗在身啊。我们是多么的浅薄和丑陋啊,以私我之心怎么可能理解老师慈如太阳般的温暖和公正。学习学习,学习什么,难道就是简单的技术吗?难道就是老师的功能吗?你没有老师如虚空般的心量,如太阳般的慈爱,你怎么可能学到老师的智慧和技能。不要说全部啊。哪怕是十之二三也是因为我们有了一点的信任,仰慕和恭敬啊。老师因缘点化,随机指导,因人而异。我们往往知其形而不明其理啊!

学习不仅要学习老师的技能技法,还要学习老师如虚空般的心量,如太阳般的慈爱,内外都要学习啊,把老师时时的放到心前,时时师我一体,磁化熏染,身心渐渐溶于老师那无边的威德智慧中去,你会发现自己的丑,恶,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