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7:13 字数作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字数作文

篇一:螳螂捕蝉教案

课文10 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请看——(师出示,图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蝉( )。

你们会填吗?

这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 寓言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吧!

二、 初读课文

1. 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正音)

2.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指导,说清楚什么时间,

谁怎么样)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3. 个别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

概括段意。强调: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

4. 默读课文,说说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

三、 生字指导

1. 读拼音,记拼音。

2. 指导写字

3. 默写拼音。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原因是??但即便如此,吴王固执地说??(课件 :出示吴王的话)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吴王,在听了一个少年的话后,却——(出示课件:吴王恍然大悟??)

二、 质疑

请大家读这三段话,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

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

三、 解惑

1. 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

2. 出示课件:蝉—— (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

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 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

4. 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

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 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

6. 听力少年的话,吴王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相关句子:吴王

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想象:吴王第二天怎样告诉大臣们自己的决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小结:少年说的故事终于改变了吴王的想法,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生概括:聪明机智)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慧与机智呢?(生找相关句子说说) 出示课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7. 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仅引入了故事,还选择了合适的时间与

地点,让我们一起把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来演一演吧 (生合作表演)

四、 反馈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螳螂捕蝉的道理,劝说要用合

适的方法)

2. 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

别人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例如,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 》的故事来告诉别人 ??,用《掩耳盗铃 》的故事来告诫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对的??用《亡羊补牢》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知错就改还来得及。

五、 作业: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篇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三、指名汇报: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读三句话。

师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生读(蝉)

(1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①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蝉神态的词语:“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②从这些词体会到了蝉怎样的心情?

③是啊!蝉此时沉浸在美味之中,心里会怎样想?

④齐读。

(2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螳螂的动词:“拱着、举起”,螳螂心里怎样想?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是什么句?什么是连动句,有两个动词以上陈述一个主语,是连动句,哪位同学来说个连动句。

②齐读第二句。

(3)那黄雀呢?瞄准它呢。

①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黄雀的动词:“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 ②齐读这句话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这个故事中 ,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板书:螳螂、蝉、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

喝 捕 啄 打 露水←——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4、引导:

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指名读)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利益:好处,益处 。隐伏:隐藏,潜伏。

祸患:祸事,灾难。

其实少年 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思考:①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②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③还有谁也劝说吴王?(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④结果呢?(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固执”怎样理解?(顽固,坚持己见)

“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丧失生命,没命了,杀死了)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

那么,吴王听明白少年讲的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补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

攻打 攻打

楚国←—— 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①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文中指的是 其他诸侯国车趁着吴国攻打楚国兵力不足,而去偷袭吴国。

②不堪设想;事情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坏,很危险的地步发展。吴国一旦攻打楚国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

③于是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④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吴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国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 ⑤吴王明白了什么?

是啊!吴王明白了,知错就改,是个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 ,楚国就相当于 ,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 。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 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 知错能改

七、学了这篇课文说说同学们的收获。

八、作业: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喝 捕 啄 打

露水←——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攻打 攻打

楚国←—— 吴国 ←—— 其他的诸侯国

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是很危险的

《螳螂捕蝉》设计理念及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

教学时,我从《螳螂捕蝉》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少年这四者,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他们的利害关系。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让学生明确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吴王攻打楚国背后的祸患。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这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没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给学生以明晰的知识框架。

在教学结尾,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这句话有许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一些这样的事例。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

钩子。”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体会前利后患的具体所指,在视觉、认知等方面产生较深的体验。

篇三: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都市吴桥中心小学 孙其萍 邮编:22522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

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

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

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

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

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

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同学们,观察板书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课题中游三个字带虫旁),可见这故事和两种昆虫有关,这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成语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吗?补充(黄雀在后),看来这小故事中还涉及到——黄雀这一动物,八个字的成语能将成语的意思说得更明白更形象,课前你们都搜集了哪些八字成语呢?我们来交流交流。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系列八字成语: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二、学习课文

1.请大家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找好读读,试着用出示的语句讲述这个故事,弄清这三个小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2.生讲述交流,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小结:抓住关键语句就能复述好一个小故事。)

4.这个故事汉代刘向是这样表述的(出示文言文《螳螂捕蝉》)

5.生先自由读,师范读。你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说说这文言文的意思吗?

(小结,你看,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文言文就是一个好方法,同时,看着文言文也能复述这个小故事。)

6.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的相关练习。

7.再读揭示中心的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3.这三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是真的吗?在文中这小故事到底发挥了怎样的大作用?(生自由读少年给吴王讲故事,品位词句体会少年的机智)

少年仅仅是在讲故事吗?到底要告诉吴王什么?你能找出这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大道理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课件出示这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抓住感叹号指导朗读,理清思路。5.合作填表,弄清“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吴王明白了少年的意思了吗?从哪儿看出?(恍然大悟)读好吴王的话。(出示吴王的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现在你能把上表中的空白行填好吗?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

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

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7.大臣们难道不知道这道理吗?(生找出大臣们的话,课件出示,品读)

8.大臣们的观点和最终吴王从少年那里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意见,还对大臣们下了死命令呢?9.这少年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在死命令之后让吴王回心转意呢?

相机板书:大臣 力劝

少年 智劝

(设计意图: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三、拓展升华1.你学到现在一定有很多感受,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少年又是什么

样的人?(对人物的认识要从多反面全面了解,下节课你会了解更全面)

2.吴王可是一国之君,一言九鼎之人,他已经在众臣面前下了死命令,第二

天早朝,面对众臣,他该如何自圆其说?请为吴王设计一篇早朝稿。(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设计感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师在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环节的安排上打破了常规,有独具匠心之处,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

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的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复述、朗读、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螳螂捕蝉的故事也就不再停留在一开始的表面认识上了,而是能够联系吴王要攻打楚国这件事,分析其利弊,并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少年的智勇双全。在教学的巩固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总结课文,这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课后的拓展练习也可以认为是这节课的另一创新之处,教师将简单的复述课文,稍加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以续编故事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以吴王自述的方式,提高了对学生复述的要求。

篇四:《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参赛人员信息

教案背景:

中华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它蕴涵着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它浓缩着时代风云变幻的遁迹匿影。它既是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传世典籍中提炼出的精华,也是祖先世事沧桑沉积的结晶。成语闪耀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激励中华民族心灵的宝藏。我愿以这篇课文为契机,带领孩子们从这里走进历史,感受文明,启迪心智,领略瑰丽多姿的文化魅丽,畅游五彩缤纷的文化乐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教案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方法:

1.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优势,就是通过各种图片、动画片、幻灯片等进行教

学的方法。图示和动画是课堂教学常采取的方法,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简洁性、欣赏性、形象性等特点,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角色情感体验法 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感受、体验和领悟知识的方法。

3.问题发现法 鼓励、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构建阅读话题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学生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视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螳螂捕蝉》(齐读课题:螳螂捕蝉 )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感知——检测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大声、快速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2、字词朗读:这些字词你能读对吗?自读、个读、齐读

3、初读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课文主要写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的经过。

三、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1、默读课文,少年是如何劝说吴王的?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并作批注。

(1)默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小结:少年没有冒死劝谏,而是巧妙地曲谏,以事喻理,是个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孩子。

2、分角色朗读: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吴王和少年的对话。(配鸟声的音乐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

(2)两生示范

(3)男生来少年,女生扮演吴王。

3、感悟道理: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

(1)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他最想说的是哪句?蝉螳 、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出示课件)

(2)谁能听出少年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预设:大王您只顾着攻打楚国,却不知道其他诸侯国正等着攻打您呢。

(板书:吴王伐楚,诸侯在后)

小结:看来,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更重要是的采用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叫计谋。

4、合作探究

课文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有一个疑惑:同样是劝说,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小组合作联系文中的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1)劝说方式:大臣直抒己见,少年故事劝说;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2)劝说时机:三天前吴王考虑不周;三天后吴王不再固执己见;

(3)劝说地点:大臣是在上朝时劝的,吴王无法在众臣面前放下尊严;少年是在宁静的花园劝的,吴王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

四、拓展——留驻精彩延伸

1、刘向的《说苑》:(出示课件)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文言文和课文对比阅读,很容易就能理解意思。

2、齐威王喜隐,好为淫乐,委政卿大夫。淳于髡(kūn)说之以隐曰: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翅,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处半年,乃自听政。(出示课件)

(1)这篇选自《史记》,这则成语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自己试着读读。

(2)女生读旁白,男生读对话。

(3)小组疏通文意。

3、《战国策》:赵且(准备)伐燕,苏代为燕谓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惠王曰:?善!?乃止。(出示课件)

猜猜是什么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 自读。

(2) 小组赛读。

(3) 你再来看一下这两篇故事,它们高超的说话艺术表现在哪里?讽喻

4、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会讲三个成语故事了,而且学习了高超的说话艺术,这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预设: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应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五、作业——巩固成语故事

1、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2、链接阅读:

有人说: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些有关寓言故事的读物: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国古代寓言》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幻灯片进行环节清晰的教学,激情导入时动画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分角色朗读时配乐营造气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语文课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活力。这篇课文,我创设了与少年“对话”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

的距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力被释放,情感被唤醒。当他们说“我知道你为

什么这样做”来道出自己的发现并享受“少年”的称赞时,那得意的神情令人难忘;当他们用“你真有智谋”,“我钦佩你”来表达对少年的感受的时候,那真诚的模样令人感动;当他们问“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来道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为此争辩而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那惊喜与快乐的笑容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高年级的语文课,我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是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是学会了一种处事的方法;有的是触发了一些感受;有的是得到了一些学习的技巧。如果教师课后再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所得”的机会,让他们将这些“所得”实际操练一番,学生学语文就真的学到了本领——做人的本领,做学问的本领。

我自认为拓展三篇文言成语故事是本节课最“亮点”的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没有文言文的“影子”,这对升入初中后的古文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让经典文言文走进小学课堂大势所趋。当然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学完课文后个别同学是否还存在疑问,小组合作应多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整合反思,使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篇五:10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三分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师:在课本上有两幅插图,我们来看一看,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仔细阅读插图。

师:同位同学交流一下,图上有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 生:同位交流。

师:图上有——(指名回答或齐回答)

生:蝉、螳螂、黄雀、少年??

师生交流:蝉在悠闲地唱歌;螳螂正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正伸长脖子要啄食螳螂;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黄雀??

师:你们看的真仔细,谁能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没信心,可以看看书上相关的内容。

生: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书)。

师:教师引读第九自然段。你们能不能看图来描述一下《螳螂捕蝉》的情景呢?

生:学生绘声绘色描述。

师:其实螳螂捕蝉这个成语还有下半句,我相信你们的能力,下半句是??

生:学生齐回答“黄雀在后”

师:师板书 黄雀在后,师补充:这是个八字成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八字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参照对比,感悟寓意

师:这又是个寓言故事,大家知道,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蝉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着祸患又是什么?螳螂呢?黄雀呢?这个寓言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事情要全面。 生:要瞻前顾后,不要见利忘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就是全盘考虑问题。

师:好一个“全盘考虑”你的深谋远虑精神一定会助你走向成功。 师:春秋时期,有一位少年却用这个故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避免了一次战争。具体过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吴王、少年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默读课文思考。

生:吴王:固执(又有学生补充吴王知错就改)、主观、专横;少年:

勇敢、机智、有勇有谋??

师:说说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们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乘虚而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

师:我来采访一下,如果你们是吴王?为什么非要攻打楚国呢? 生: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方,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期,谁厉害谁就称霸一方,既然吴国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为什么到嘴边的肉不吃呢?所以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体会吴王的霸道、专横、固执??

师:你感受到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如果你们是那些大臣,还敢不敢去劝阻?反衬少年的勇敢 生:不敢,怕被杀头。

师:可是有一位少年却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做的,让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可以加上动作。

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说明了什么?

生: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我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引读4至8自然段,“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吴王来了兴趣,??

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指名说)

生:明白了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吴国可能被其它诸侯国灭掉。(“恍然大悟”可见吴王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吴王还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不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说得真好)

师:吴王眼前的利益是—,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向吴王的这样的人呢?

生:举例有的同学整天不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有的企业老板为了自己利益,掺假造假;还有的企业大肆污染环境,不计后果??

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俗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生:大臣们的劝阻是直接劝的,是直劝;而少年是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来间接劝吴王,让吴王看清了攻打楚国是弊大于利,这是智劝、巧劝。

师: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向的《说苑 . 正谏》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利益 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越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