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维一的听众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2:29:43 作文素材
维一的听众续写作文素材

篇一:读写结合案例唯一的听众

读写结合案例

《唯一的听众》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十分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失落、自卑的年轻人成才,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在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神态的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了解老妇人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分析字义,导入新课

(二)、首尾对照,体会变化

(三)、研读语句,深入感悟

(四)、感情朗读,升华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神态,感受老人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为主开展教学。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没有字斟句酌去讲解,没有提太多理解性的问题,没有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读—想—说相结合,通过反复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读的方面,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默读、学生齐读、师生对读??)读得很充分,读得有层次,而且也读得有效果。整节课中,不必拘泥于内容的理解,而是读中领悟,读写结合。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重点,深化了情感。

通过引读的方式,明确指出我的这些变化都源于“老妇人”的巧妙的帮助。师如何在文本空白处,抓住特有的写作特色,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老师应该予以关注的。教学中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让学生想象到老人平静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篇二:《唯一的听众》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唯一的听众》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三次对话”,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

2、抓住三次“平静的眼神”,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关于“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的描写,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

四、教学过程

(一)抓三次对话

1、第一次交谈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第一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汇报:

老人叫住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3)在学生汇报时,相机引导:

①老教授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

引导:这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教授对“我”说的。

②她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引导:这是老教授想要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让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

③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妇人的用心良苦?

引导:“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委婉地提出请求,既消除了我的顾虑,又激励我持之以恒地练下去。)

(4)朗读指导:你能想象出老教授说这句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吗?

(5)品读方法小结:抓住老教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细细品读,更深层地去感受这位唯一听众高尚的人格魅力。

2、第二次交谈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段,找出第二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汇报: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总不忘”、“真不错”、“谢谢你”等词体会老教授的高尚人格。

3、第三次交谈

(1)请同学们细心地找一找,看看第三次谈话的内容在哪里?

(2)学生汇报: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3)体会老教授说的这句话,对“我”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体会出老教授一方面肯定了我琴艺上的长进,另一方面又勉励我要不断地努力。老教授和“我”在音乐的流淌中互相给予快乐,融洽温和。

过渡语:在老教授寥寥几句话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真诚无私的慈母般的长者,同样在人物的神情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老教授的循循善诱。

(二)抓三次平静的眼神

1、第一次平静的眼神

(1)引入:同学们,平静的后面往往蕴涵着不一样的思想,文章分别描写了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神情,你们能够读出这后面所包含的不同内涵吗?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第一次描写老教授平静的眼神的句子。

(3)学生汇报: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4)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引导:这是一位优雅的很有气度的长者,平静的神情仿佛告诉我她并没有因为我拉锯般的琴声所惊扰,平静的眼神充满着包容与友善,让我羞愧、惊慌的心也很快地平静下来。

2、第二次平静的眼神

(1)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第二次平静的眼神出现在哪个段落呢?(第9段)

(2)请同学们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学生汇报: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引导:平静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默默的关心中让我对自己有了自信每天如一日。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感谢、称赞)。

(6)在老教授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教授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的眼神

(1)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找找描写第三次平静的眼神的句子。

(2)学生汇报:

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这次老教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4)老教授用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引导:老教授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不断的努力。

(5)朗读指导:就这样,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温

馨的感觉中,你能把这样的温情留驻心头吗?

(6)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7)课堂小练笔: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篇三:唯一的听众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说课】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品味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平静如水的表情蕴含的深意以及与“我”萍水相逢却用特别的方式鼓励、帮助素不相识的“我”树立信心,最终走向成功的美好心灵、感悟“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 通过理解“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体会学好一项本领必须具备兴趣、信心以及坚持、刻苦的精神。

3.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衬托主人公品质的写法、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

4. 体会文章省略号的意味,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语言风格的初步理解,想象省略的情节,写一个片断。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 3 、 4 、 5 。

三、教学难点: 3 、 4 。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

文章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在文中有几个身份?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大屏幕出示:耳聋的老人、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加重最有声望和首席)

这样一个她为什么要装聋呢?耳聋又怎么帮助我呢?学习音乐对耳朵有很高的要求,指导别人更要凭借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丽的早晨,走进那个铺满落叶的小树林。

二、默读第二、三自然段

1. 思考:老人装聋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的人? 你能通过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吗?

提示: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发挥你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像看电影一样,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形象?你看到的形象就是老人看到的“我”的样子。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老人,使她决定帮助“我”呢?

出示: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2. 顺势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我”?环境描写有形象、有声音、还有心情。为什么是沙沙的足音?

3. 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今天“我”和老妇人见面后灰溜溜的走了,以后的“我”会怎么样?此时老妇人要是不装聋,会怎么样?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她是怎样帮助我的?

1. 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老人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出示句子对比:体会状语后置的强调作用及语言断开后表现的诗意。一方面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 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哪些变化?概括出我的变化。

3. 老人的神态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平静,内含一样吗?划出句子,体会平静背后的不同、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小树林与老人相遇的时候,听到我那像锯床腿一般难听的琴声,她平静地望着我。

维一的听众续写

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每天入约来到小树林,依然很难听的拉琴的时候,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经过刻苦练习,琴技逐渐提高的时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深深的潭水就是深深的 ______________ 。

4. 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续写片段

1. 当从妹妹那里获得真相以后,文章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2. 续写文章的内容。

3. 出示原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一读最后一段:为什么“我”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六、总结:题目为什么叫“唯一的听众”?说说你的理解。“唯一”有几层含义? 出示:词典中唯一的解释,你觉得这里是什么意思?独特在哪里?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

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 ( 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 )

【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

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

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

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

篇四:最后一分钟(续写)

最后一分钟(续写) 临西镇完小 侯朔 最后一分钟,

我们共同希望,

十三亿万人的眼中,

写满了梦寐以求的激动。

我们懂得,也明白,

天空中渐渐上升的五星红旗, 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奋斗的目标。

香港人民的欢呼声,

令我们无法平静。

渐渐的,

我们也高兴的欢呼,

尽情享受着最后一分钟的美好时光, 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篇五:一路花香续写

《一路花香》续写

听了挑水工的这番话,破水管再也不自卑了,它一直默默地浇灌路旁的那些花儿。一天,完好的水罐再也忍不住了,生气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挑的水还没我的一半多呢。”这句话被挑水工听到了,笑眯眯地说:“在我回家的时候,你没有闻到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散发出得淡淡香气吗?”

当他们再次回家的时候,破水罐看到了路旁那些美丽的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粉的。。。。。。非常有生机。有的花正在怒放,好像正在向人满展现自己的生机;有的花儿才露出了几片花瓣,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鼓得好像裂开似的。完好的水罐看了以后,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

因为他明白了: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们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