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齐师败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9:29:23 优秀作文
齐师败绩优秀作文

篇一:曹刿论战(附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军队 )(讨伐,攻打 ) (2)齐师败绩....

( 大败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不 )( 虚报夸大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诉讼案件 )( 即使 )( 明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2、民弗从也( 服从,..

听从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 ..

3、曹刿请见(请求 ) 4、又何间焉( 参与 ) ..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

杂 )

5、其乡人曰( 他的 )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

公问其故( 他,指曹刿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 ..

望其旗靡( 他们,指齐军 ) 登轼而望之( 代齐..

军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 2、公将鼓之(名作动,..

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

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齐师败绩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

明: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

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

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

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左传 编年 春秋 左丘明 齐师伐我

篇二:曹刿答案

3、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3.(2分)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5)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5、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4).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1分)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3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2分)

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分析略。答出可贵之处1分,分析1分)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3.(2分)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4.(2分)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3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___________;“ 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_____________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急躁冒进, 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4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和战后,都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DABBDA BBBACA ADCABC DDCDAA

篇三:《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题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

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

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

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

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

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

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②易置:撤换。 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

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

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

① 飙:暴风。这里指迅速。 ②盬(gu):吸欲。

1 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2 公将鼓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 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

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

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4 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5 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

(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匪: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

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路。

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

2 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

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 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 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

一条基本原则。

(五)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近待远,

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④者也。勿邀正正之旗⑩,勿击堂堂之肾,此治变者⑩也。

(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

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 ⑧

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

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

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

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

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

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⑩勿邀正正之旗:不要

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⑩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

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⑩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

方法。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驰 (2)望其旗靡 靡

(3)三军可夺气 气 (4)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

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

怎样的借鉴作用?

(六)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对

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日:“主君之臣胥

渠有疾,医教之日:?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日:“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日:“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

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

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 ②阳城胥渠l.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简

子家臣。 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

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同“遍",遍)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 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 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

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

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

6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

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

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⑩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⑥,佯败走,而绝⑩

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

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

过他的。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

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

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

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⑨易置:撤换。 ⑩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

的军队。 ⑩绝:截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偏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 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八)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

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

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

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

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望其旗靡 (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 (4) 范兵不敌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4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

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

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

篇四:曹刿论战文意理解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为何又说“未可”?后为何又说“可矣”?

7、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8、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什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

9、《曹刿轮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10、本段说明了曹刿什么战术思想?本文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回答问题

1.请简析“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请选取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有人认为详写齐鲁双方的交战过程,更可以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谈谈你的看法。 4.请举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两个写作特点,并选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5.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6.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答案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曹刿论战》练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方)和 战争的性质 。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为何又说“未可”?后为何又说“可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8、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什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

9、《曹刿轮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10、本段说明了曹刿什么战术思想?本文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回答问题

1.请简析“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句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齐师伐我”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为下面的“请见”表现曹刿的爱国之情做了铺垫。

2.请选取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有“下视其辙”和“登轼而望之”两处细节描写,均表现了曹刿重视观察、谨慎对敌,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3.有人认为详写齐鲁双方的交战过程,更可以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请谈谈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重在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交战过程与“论”字关系不大,齐鲁交战之时,情况紧急,曹刿也不可能对他的观察、判断、决定作详细的解释,所以略写。

4.请举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两个写作特点,并选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主要有三个写作特点: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组织材料详略得当;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分析到位即可。

5.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长勺之战取得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

6.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文章主要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两方面来塑造曹刿的。

篇五: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哉健保匙傲酱位卮鸨徊茇鄯穸ǎ詈笠淮稹靶〈笾洳荒懿欤匾郧椤!辈茇鬯担骸翱梢砸徽健薄4硬茇塾肼匙蚀鸬墓讨校闳鲜兜剿歉魇窃跹娜耍壳胗眉蛞挠镅愿爬ā#?分)

曹 刿: 鲁庄公:

答: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 对比

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2【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鲁庄公: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