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问鼎中原的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9:26 体裁作文
问鼎中原的典故体裁作文

篇一:春秋战国成语典故2

1、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诸侯便是“春秋五霸”了,前面我们说了几个其他霸主的故事,现在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位“五霸”人物楚庄王。

春秋之际,其实楚国是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是富的诸侯国,但因为楚国地处南方,与传统中国的中原之地距离较远,所以与当时所谓的中国交往便少些,又兼楚国的君主很早就自称为“王”,按当时的礼数来说,这是明显的一种越权行为,因为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为“王”,而其他诸侯君主只能称为“公”或“侯”,可尽管楚国君主僣号称王,但一来当时周朝衰败,无力征讨,而其他诸侯国家又都自顾不瑕,所以楚国称王很长时间也没人去管这个事情,但楚君的这个所谓“王”在当时是得不到其他诸侯国承认的,咱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实力不如人家,便给人找点其他问题,比如实力不如楚,便将其称为“荆蛮”,言外之意这不是一个归化的国家,不能将其与传统的中国相比!虽然如此,楚周边的一些小国家还是不得不听命于楚,就算其他一些大的诸侯国,想要称霸,第一步也需要将楚国制服才行,齐桓、晋文均是击败楚军后才奠定自己霸主基业的,那个可怜的宋襄公根本没有实力降服楚国,但却想在楚国的帮助下称霸,结果落得个被俘受辱的可笑下场。虽然楚国一直也有称霸中原之意,但因此前一直有另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原诸侯国在,楚国便总也没能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这个目标在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主政时看似更远了,因为晋、楚城濮之战让强大的楚军实力大伤,而在随后有几十年中,楚国内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先是太子商臣发动宫廷政变,活活勒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后自立为王,史称楚穆王,后又将成王时期的一些大臣杀的杀、废的废,使楚国元气大伤,虽然穆王也用兵扩大了一些大盘,但毕竟此时楚国还不能马上从城濮之战的失利中恢复过来。公元前614年,在位仅仅十二年的楚穆王暴病身亡,太子熊旅继承王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据史料记载,楚庄王上任三年来,一直不理朝政,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是打猎游玩就是与后宫妃子享乐,前期好象还有不少大臣对楚庄王进行劝谏,想说服楚庄王将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但这个楚庄王好象什么都听不进去,每天仍是声色犬马,毫不理会大臣的劝谏。后来听烦了便干脆在宫门前竖了个生死牌,上书“谏者死无赦!”就是说谁再胆敢向楚庄王进谏国事,一律杀无赦!这样一来果然冒死进谏的人没有了,这样一来楚庄王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玩乐了。虽然楚庄王下了严令,但咱们中国历来就不缺犯颜直谏的诤臣,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无端身死的大臣一抓一大把,春秋时期的楚国也不例外,这次出来说服楚庄王的是一个叫申无畏的大夫。不过这个申无畏并没有直来直去的进谏,而是走了一个曲线。

一天申无畏要求晋见楚庄王。还没等申无畏开口,在大殿上左拥郑姬右抱越女的楚庄王,一边陶醉地听着两边乐师们演奏的动人的乐曲,一边漫不经心地瞥了瞥申无畏:“大夫今天来找寡人,是想饮酒还是听听宫廷音乐呢?”申无畏说大王的酒乐臣下怎么敢妄想呢?楚庄王又问:“那你是有话想说喽,大夫难道没看到宫门外的那块止谏牌吗?”申无畏回答看到了。楚庄王又问:“看到了还来进谏,难道你不怕死吗?”申无畏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大王,我今天来不是来向您晋谏的。这两天我偶然听到了一条隐语,臣愚蠢,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因我楚国论聪明无过于大王者,所以特进宫请教大王。”楚庄王一听马上来了精气神:“那你快快说于寡人,让寡人替你猜猜看。”这个申无畏仍是慢条斯理地说道:“人说有一大鸟,落于楚之高阜三年了,可却从来没有人看见它飞,当然更没听到它鸣叫,不知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何等聪明之人,一听便明白了申无畏的意思,这明明是在暗讽自己三年来对朝政不理不问呀。于是楚王立即答道:“大夫的意思我明白了,寡人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绝不是一只普通的鸟,此鸟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大夫你就回去耐心地等待吧!”申无畏听了也觉得楚庄王说得的理,于是告退。这庄王虽如此说,但一段时间过去后,他好象还是淫乐如常。后来又有一位大夫苏从冒死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这次苏从并没有象申无畏那样侧面劝谏,而是直面陈述庄王这样不闻朝政的利害攸关,对庄王欲杀之举无所畏惧,坚持劝谏。这次庄王一看很多大臣都是真心地想让庄王理政,大家心气也都提上来了,于是,楚庄王立即罢淫乐,亲理政,并将进谏的申无畏、苏从等人提升到国家重要的部门担任要职,后又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一鸣惊人典故的由来。

说起这个故事,可能很多人从小就知道,但好象都觉得楚庄王在这之前的三年多时间里果真是在浑浑恶恶中过来的,直到在别人苦心劝说下才能发奋图强,是一个很好的浪子回头的教育经典,但仔细想想当时的情形,恐怕楚庄王只所以如此,还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想想当时楚庄王继位之初,楚国其实是面临很多内忧外患的,外部有很多强大的诸侯国对楚国虎视眈眈,均想再次败楚而称霸中原,而内部又面临父亲穆王发动宫廷政变后造成国内局势的动荡,要是一上台便励精图治、秣马厉兵,将野心大白于天下,我想肯定会引起内外抵触情绪,从而不一定能达到即定效果。而彼时最好的方式便是采用韬光隐晦之计,暗中看看国内外的动态如何,这才是称霸前最好的方式。事实证明,楚庄王的这一计策是很成功的,一方面麻痹了对手的神经,使各诸侯国在相互沟心斗角的过程中忽略了强大的楚国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将国内有志之士的心气充分调动起来,在达到一定火候时,只要楚庄王这只大鸟一飞冲天,强大的楚国称霸中原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如此看来,楚庄王这心计何止一般的深,真不愧为一代雄主!

2、问鼎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动乱,但基本的礼仪并没有丢失,最起码在形式上各诸侯国还是尊重周天子的,但这里有一个国家是个例外,那就是被中原各国称之为“荆蛮”的楚国。

楚国的先祖应该姓芈(音米),据说是颛顼(音专须)帝之后,初封时只不过是个子爵。后世传至一个叫鬻(音欲)熊的,非常有学问,周文王、武王均向其讨教过,于是后人便以熊为姓。后因勤王有功,被封于楚地,至熊渠时将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楚地民众的爱戴,于是僭(音见,越位之意)号称王,时周历王暴虐,熊渠害怕,不久便主动去掉了自己的王号。又传了八九代到熊通时,强暴好战,又有了称王之意,于是发动战争,迫使周边的几个小国向周天子上表建议封熊通为王,但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准许。这熊通大怒:“我楚之王号从来也不是你周王封的,而是民众爱戴被拥而有,现在请你周天子册封只不过是给你面子,你封我也要称王,你不封我照样称王,你能奈我何?”于是自封为楚武王,自此天下有了两王,而楚自此也有了称霸中原之意。

虽然楚国很早就称王,但却始终没能真正称霸诸侯,至楚成王兵败城濮后,更是元气大伤,直至楚庄王即位,楚国才真正强大起来,最终成就了其春秋霸业。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还得看君主的品性如何,楚国之所以能真正称霸诸侯,还是因为楚庄王的个人能力,通过下面两个事例就能看出楚庄王大度的胸襟及知人善认的特点。

公元前605年楚国大将斗越椒趁楚庄王出兵在外时发动叛乱,但楚庄王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叛乱。于是楚庄王在宫内大摆筵席,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直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于是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楚庄王也非常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这许姬人长得非常漂亮,有楚王最钟受的美人出来给大家敬酒,这宴会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可正当许姬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此时突然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这许姬不但人长的漂亮,还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然后拿着那个人的帽缨跟庄王耳语道:“大王,刚才有人想调戏臣妾,现臣妾已将那个人的帽缨摘了下来,现在请大王命令点灯,马上就可以查出调戏臣妾的那个人,请大王重罚这个好色之徒!”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而且大家都要把自己的帽缨摘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自然不敢抗命,纷纷摘下了自己的帽缨。之后楚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事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却笑着说:“今天人主群臣尽情欢乐,命人在宫内饮酒如此之晚本来就是寡人的过错,寡人过错在先,现在有人酒后失礼在后也是有情可原的,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众也就不会再为楚国尽力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大会”。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副将唐狡只率领很少的人马便将郑国击败,庄王想重赏唐狡,此时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此后唐狡便不知所踪了,庄王的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楚庄王立志治理国家后,也没有忽略后宫的整治,立贤后樊姬为夫人主持后宫,以除宫闱之乱。这樊臣果然是贤妻良母,不但把后宫治理得一片平和,而且还能鼓励庄王任用贤能。一次庄王很晚才回宫,夫人樊姬便问:“大王如何这么晚才回来?”庄王回答是在与虞邱谈话,因非常投机才谈得如此之晚。樊姬

问这虞邱何人?庄王回答乃楚之贤人也。樊姬却说:“大王认为虞邱为贤人,我看未必如此。所谓贤人必须能向大王推荐很多能为大王所用之能人,而不是一个人自己为大王谋划。就象后宫一样,我还得每日选择美貌的宫人以供大王享用,何况大王的大臣呢?”庄王认为樊姬说的很有道理,第二天便跟虞邱说了。这虞邱从此果然开始为庄王遍访楚国贤能,将归隐山林的孙叔傲推荐给庄王,楚庄王拜为令尹,最终帮助楚庄王成就了春秋霸业。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可以看出,楚庄王之所以能够称霸中原并不是偶然的,但就算称霸诸侯,因时机不成熟,终春秋之期,也没有哪个诸侯能取代周天子,唯一有点奢望的还是楚国的这个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时经过洛阳,在周王城的郊外搞阅兵仪式,这好象就有点示威的意思了。周王室无奈赶紧派王孙满到楚军中犒军。楚庄王见有周天子使臣来到,便不客气地问:“寡人听说大禹时期便铸了九个大鼎,这九鼎三朝相传是为至宝,现在还在洛阳吧,上使能不能将那九鼎的大小与重量跟寡人说说呢?”其实这话问得就有点忤逆了,因那九鼎相传是大禹治水平天下后划分九州,溶天下的铁器铸就的九鼎,这是天下王室正统的象征。楚庄王这么问,摆明了就是有觊觎天下之意。这王孙满毕竟身为天子使臣,哪能被一个诸侯王吓倒呢?于是正色回答庄王:“三朝相传是以德治天下而不在于宝鼎。过去大禹治理天下时,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了九鼎。后来夏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占卜说过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可时间没到,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这鼎的轻重,岂是一般人可以问的?”楚庄王想了想,觉得问鼎中原的时机也的确未到,于是悻悻地撤军回国去了。

这就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其实虽然王孙满的话不无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要想夺取政权,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实力,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算你再满口仁义道德还是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的,这样的例子历史上绝不鲜见,人贵有自知之明,就算自己的野心再大,如果没有军事上绝对的实力支持,也只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此看来,楚庄王不但雄才大略,而且还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人呢!

3、乘龙快婿

春秋五霸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齐桓公的管仲射钩、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楚庄王的一鸣惊人,这些故事都被很多历史学家大书特书过。虽然秦穆公所谓霸主的地位看似有些尴尬,其实秦穆公的故事同样也有很精彩的,比如“穆公丢马”说的是秦穆公丢马后不但不罚反而赐予盗马之野人美酒,于是在一次战役中陷入被动时被这些野人舍命所救的故事;再比如“五羊大夫”说的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贤人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荐能人蹇叔为穆公所重用,在二人帮助下秦国称霸西戎的故事。不过今天我们不说这些历史上可能确有事的真实典故,而是说说一个关于秦穆公的美丽的传说,那就是冯梦龙先生在其《东周列国志》中描写的乘龙快婿的故事。

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降生时恰好有人向穆公献上了一块璞玉,穆公命人将这块璞玉刨开后,得到了一块非常漂亮的碧色美玉。小女儿周岁时举行抓周礼,穆公便将这块美玉连同其他珍宝一起放在一个盘子内让小女儿抓,小女儿看到盘子后一下子便将那块碧玉拿在手里玩弄不止,而对其他宝贝则看都不看一眼,于是穆公便将小女儿取名为弄玉。时光荏苒,转眼十五年过去了,人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弄玉也的确出落得花容月貌。不但人长的漂亮,这弄玉还非常聪明,尤其喜欢音律,最擅长的是吹笙,基本上不用乐师便能自成曲调。于是秦穆公便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女儿,命能工巧匠将那块稀世碧玉雕琢成一支玉笙,以供弄玉吹奏,弄玉果然不凡,玉笙经其口所奏之乐恰似凤鸣一般!穆公还命人专门为弄玉建造了一座宫殿,命名为凤楼,楼前筑一高台曰凤台,这些都专为弄玉一人所建,穆公对弄玉喜欢之情可见一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尽管穆公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女儿,但总得为她找个佳婿吧,于是穆公征求弄玉的意见。这弄玉非常有主见,对穆公说:“女儿最喜欢吹笙了,今生只愿找个善于吹笙之人能与我音律相和,其他的人女儿是不会嫁的!”于是穆公遍访国内,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这弄玉却也不急,每天仍在凤楼内与碧玉笙为伴。

一天晚上,弄玉在凤楼卷帘闲看,见天净云空,月明如镜,于是心情格外兴奋,让侍女焚香一柱,取碧玉笙临窗吹之,声音清越,响入天际。正当弄玉吹得如醉如痴时,突然觉得好象有种乐声相和,其声若远若近,弄玉心里觉得奇怪,于是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弄玉的笙音一停,那个相和的乐声也停了,虽如此,余音却袅袅不断。弄玉呆在那里听了好久,直至一点余音都听不到为止,心里不免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凤楼内直到半夜,不知不觉中弄玉枕着碧玉笙睡着了。恍惚间,弄玉突然看见西南方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如白昼。一美男子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没等弄玉开口,那人便说:“我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为伴侣,我们会在今年中秋日相见的,切记切记。”说罢从腰间拿出一根赤玉箫,倚栏吹之。其所骑之彩凤也舒翼鸣舞,与箫声相和,真宛若天籟之音。弄玉被这美妙的乐声深深地吸引了,下意识地问道:“这是什么曲子?”美男子说:“这是《华山吟》之第一章。”弄玉又问:“可以教给我吗?”美男子说:“咱俩已是夫妻了,我正想将此曲教与你呢!”说罢,便上前来牵弄玉之手。此时弄玉猛然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虽如此,梦中景象宛然在目。

天亮后,弄玉进宫将自己的梦与穆公说了,穆公立即派大将孟明按照弄玉梦中所述,到太华山寻访弄玉梦中之人。孟明到了太华山,经过多方打探,得知山上有个明星岩,住着一位异人,从不与人交往,只是每日下山沽酒自酌。每到晚上一定要吹箫一曲,箫声四彻,好象是个高人。于是孟明赶到明星岩下,果然看见一个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脱俗之姿,于是孟明将其人带回参见穆公。那人在凤楼拜见秦穆公说:“臣名叫萧史,是山野村夫,只喜欢音律,不知宫中礼法,请大王见谅!”穆公见萧史形容潇洒,有离尘绝俗之韵,心中早有三分欢喜,于是赐坐于旁问道:“听说你善于吹箫,不知道能不能吹笙呢?”萧史回答:“我只能吹箫,不能吹笙。”穆公听了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真可惜呀,我女儿弄玉只想找个精通笙乐之人相伴,虽然你的箫吹得非常好,但箫与笙必竟不是同一种乐器,所以你可能不是我女儿的选择呀。”说罢便想让萧史退下。弄玉得知孟明从太华山请来一位箫乐能人,怕父王将此人放走,立即派人给穆公传话说:“箫、笙虽不是同一种乐器,但也是同类乐器。其人既然擅长吹箫,何不让其吹奏一曲呢?”穆公觉得弄玉说得有道理,便命萧史演奏一曲。于是萧史从怀中取出一支赤玉箫,那箫玉色温润,光彩照人,一看就知道是希世之宝。萧史不紧不慢地将赤玉箫含在口中,一曲奏罢清风习习,二曲奏罢彩云四合。奏至三曲,便有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听罢非常高兴,弄玉于帘内也听得真真切切,高兴地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呀!”

于是秦穆公便对萧史说:“寡人有个小女儿叫弄玉,颇通音律,我不想让她嫁给一个不通韵律之人,既然你的箫艺如此精湛,就做我的女婿如何?”萧史赶紧说:“我不过是一介本山村夫,怎么敢娶大王的千金呢?”穆公说:“这也不仅仅是寡人的意思,小女弄玉曾有誓言在先,必须找个善于吹笙的人为夫。今天听你的箫声,简直能通天地万物,这不是比笙强多了吗?况小女前几天便有梦征,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这是天缘呀,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于是萧史不再推辞,与弄玉结为夫妻。

既然是公主的丈夫,穆公便拜萧史为中大夫。尽管如此,萧史并不参与国政,每天与弄玉居于凤楼之中,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偶尔饮酒数杯耳而已。不但自己不食人间烟火,这萧史还教弄玉导气之方,久而久之弄玉也渐渐能不进饭食了。大约过了半年左右的一天晚上,萧史弄玉夫妇正于月下吹箫时,忽然有紫凤集于凤台之左,赤龙盘于凤台之右。萧史对弄玉说:“我本是上界的仙人,玉帝派我到人间整理史册,便让我降生于萧姓人家,故名萧史,至今已一百多年了。玉帝命我为华山之主,我与你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结为夫妻,可我们是不能在人间居住太久的。现在龙凤来迎,咱们可以走了。”弄玉虽然也早具仙相,但毕竟父女情深,便想先向其父穆公辞行。萧史阻拦道:“既然已经是神仙了,当然就得超脱一切,岂能再眷恋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呢?”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驾紫凤,从凤台腾空而去。第二天早上弄玉的宫女将此事汇报给了秦穆公。穆公听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最后一声长叹:“都说有玉帝神仙,现在看果然有呀!如果此时有龙凤来迎寡人,寡人将毫不犹豫地驾龙而去,果如此,人们所看重的江山社稷,于我而言如弃敝屣(音喜)耳!”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谓“乘龙快婿”的传说,同时秦穆公如弃敝屣的典故也让人回味无穷。

4、登台笑客

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混乱的时代并非完全因为这个时期政权林立,政出多门,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时人们道德观的伦丧,君不君臣不臣、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之事比比皆是,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句玩笑话便身首异处的例子也不鲜见,更有类似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国破身死的荒唐事件。今天咱们就再来说一个类似的荒唐事情。

晋国自文公称霸后,可以说一朝不如一朝,霸主地位早已不复存在。至晋景公时,先后与楚、秦等强国发生了几次战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后,晋景公又萌生了称霸诸侯的念头,于是以此向大臣们问计。一位大臣向晋景公献计说:如果想称霸诸侯,最好的办法就是拉几个大国做同盟,只有这样秦、楚等强国才可能认晋为盟主。晋景公觉得有道理,便命上军元帅卻克出使鲁、齐,欲结鲁齐之好。卻克到达鲁国后,向鲁宣公讲了晋景公欲结两国友好的意思,得到了鲁宣公的赞同,而鲁宣公也因为齐国在自己登上君位的过程中帮了自己很大的忙,所以每年都命使臣送厚礼至齐国表示感谢。得知晋使卻克想到齐国与其结盟,便也派上卿季孙行父与卻克同使齐国,一来再次向齐国表示感谢,二来也表示同意几国结盟之意。于是卻克、季孙行父结伴向齐国出发,到齐国郊外时,又遇到了卫国上卿孙良夫、曹国大夫公子首,也为与齐结盟而来,四人相见,各自说出来意,大家觉得来意差不多是相同的,在没有相约的情况下不期而遇,也算是缘分了,于是相约共同朝见齐君倾公,朝毕各回馆驿休息。

话说这齐倾公乃是齐惠公的世子名叫无野,生母萧氏是萧君之女,齐倾公即位后尊其母萧氏为太夫人。虽贵为太夫人,但萧氏毕竟因丈夫齐惠公先其死去而悲伤不已,几乎每日都是以泪洗面。偏这倾公又是个孝子,看到母亲总是伤心哭泣,自己也很不开心,于是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母亲高兴。按古时的规矩后宫是不能随便出入的,如此萧太夫人也几乎接触不到外界的奇闻秩事,整天在宫内更觉得无聊。这倾公便每天入宫问候,顺便将宫外可笑之事一一向萧太夫人诉说,只求自己的母亲能有一个好的心情。

这天齐倾公会见了晋、鲁、卫、曹四国使臣后,照例入宫问候母亲萧太夫人,一见到自己的母亲齐倾公便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萧太夫人忙问:“外面有什么好事能让你笑成这样?”齐倾公赶紧向母亲禀告:“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有一件巧事不得不让儿臣发笑。今天有晋、鲁、卫、曹四国,各派使者来与我国结盟,这本来是很平常的外交活动,并无可笑之处,但这四位使臣碰到一起却让人不得不笑。因为晋使郤克是个眇子,只有一只眼睛;鲁使季孙行父是个秃子,满头没有一根毛发;卫使孙良夫是个跛子,两只脚一高一低;曹使公子首是个驼背,只能两眼观地无法站直。一般来说芸芸从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残疾人,生得五官不全也不为怪。但四国大使每人都有不同的残疾,且又同时到我国出使,朝见时恰似一帮鬼怪聚集在朝堂之上,你说可笑不可笑?”齐倾公本想将此事做为笑谈与母亲一说,能博得母亲一笑就得了,没想到萧太夫人一听便认了真,以为此是难得一见的巧事,也想亲自看看。倾公一听母亲想见这几个人,心里有些犯难:后宫不允许进朝看视,这可怎么办呢?毕竟倾公是孝子,非常想让母亲高兴,今天总算有母亲感兴趣的事了,自己怎么能不满足母亲的愿望呢?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母后放心,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按惯例各国使臣来访,国君举行完国宴后还要举办家宴,明天儿臣国宴后在宫内设家宴,那四位使者必然会赴宴,至后宫赴宴就必须要由崇台下经过。母后可事先藏在崇如之上,待四位使者经过时自上而下观看不就看清楚了吗?”萧太夫人听后很高兴,便开始急切地等待这一人间奇景。

再说这倾公,本想只是跟母亲说说此事而已,没想到母亲对此还真有了兴趣,便想让母亲更高兴一些,于是在国内找了四位与四国使者有共同残疾的驾车人。按惯例来使出席家宴是不能坐自己的车的,要由主人出车将客人载至会所。倾公为了能使四位残疾使者相聚更有喜剧效果,便专门挑选了四位残疾人为晋、鲁、卫、曹四位使臣驾车。倾公是如何配置这四对残疾人的呢?他让一位独眼人为卻克驾车;让一位秃子为季孙行父驾车;让一位跛子为孙良夫驾车;让一位驼子为公子首驾车。齐上卿国佐听说后马上谏止齐倾公,认为宴请外国使臣是国事行为,不应该视为儿戏,如果这样戏耍各国大使,可能会引起国事争端。但齐倾公为了博母亲一笑,根本听不进国佐的劝谏。至四国使臣赴倾公家宴时,每车中均两眇、两秃、两驼、两跛,如此一行人经过崇台之下,让萧太夫人看到后不觉大笑,服侍萧太夫人的左右侍女见了也无不捧腹,众人的笑声传出了很远。

晋上军元帅郤克开始见为自己驾车的也是个独眼龙,觉得可能是个偶然,并没有往其他的地方想。可

篇二:秦朝历史典故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春秋时期各国典故、与秦国和秦朝关系不大):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 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骊山烽火台已经使用)

道路以目 国人暴动: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防:阻止;甚:超过。意思是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畅流;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

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葵丘盟会: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国的削弱利于秦国的强大,可作为先秦走向壮大的展示点)

梦见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一狐之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或译为多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赵简子说:“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所以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的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战国(战国时期各国典故):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问鼎中原的典故)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反应先秦时期秦国与出国的强盛,可作为展示点)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

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秦朝著名典故“荆轲刺秦”,可作为展示点或者编剧演出)

东施效颦:战国《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纵横捭阖 :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国的两种命运,统一六国或为六国所灭。可作为展示点)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名利,又名王禅,因隐居在今河南淇县云梦山鬼谷洞,号鬼谷子,又号玄微子,世称王禅老祖,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北省临漳县)人,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世。在传说之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他的弟子,纵横家也是由他所创。民间传说著《阴符经》、《鬼谷子》、《无字天书》都是其所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

篇三:100条历史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

(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

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

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欲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注:来自《三国演义》,非正史)

55、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

篇四:100条历史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读史明志,此文收录了10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

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

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正史中未有貂蝉的记载,只说是吕布与董卓婢妾私通,二人终至反目)

50、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篇五:100条历史典故,读懂古中国

100条历史典故,读懂古中国

2015-10-21

此文收录了10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美人计)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

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