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永远的微笑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17:54 作文素材
永远的微笑阅读答案作文素材

篇一:七下思品期中试题(答案版)2015.4

北海八中思想品德七(下)期中考试试题

1、自尊的重要表现是( A )

A.知耻 B.有很强的竞争力 C.注重外在形象 D.有强壮的体魄

2、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支柱是( B )

A.自己的长处 B.自己的实力 C.自己的进步 D.树立民族自信心

3、“士可杀不可辱”说明了( B )

A.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B.要有自尊心 C要有英雄气概 .D.要自高自傲

4、《金史·赤盏合喜传》:“性刚愎,好自用。”刚愎自用指的是( C )

A.自信 B.自卑 C.自负 D.自强

5、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

民族具有( C )

A.不懈追求的民族精神 B.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C.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6、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独立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 D )

A.有问题都自己解决,不能找父母 B.辍学去打工挣钱

C.帮父母做家务 D.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7、自立与自主的关系是( B )

A.自立是自主的前提 B.自主是自立的前提

C.两者没有关系 D.自主是自立的表现

8、小王今年19岁,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他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

将已经与父亲离异的母亲告上法庭,要求母亲支付其大学期间的学杂费5万元。

对此,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 )

A.小王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途径解决困难

B.小王已经成年,应学会自立

C.母亲生活也不容易,小王应该把5万降为2万

D.不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其母都没有义务负担他的大学费用

9、“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罗曼·罗兰

的这句话表明,要自强就必须( C )

A.树立坚定的理想 B.对自己有信心 C.战胜自己 D.告别依赖

10、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以敢冒风险著称,他特别喜欢招用有过失败

经历的人。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C )

A.经历了挫折就是强者

B.挫折越多越好

C.挫折能够磨练人,使人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获得智慧

D.对于任何人,挫折都是一种激励

11、“没有成功,人生便暗淡无光;没有自信,人们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自信如此重要是因为( B )

①自信使人勇敢②自信使人有自强不息的力量③自信有利于人发挥自己的潜

能④自信使人一定成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这句谚语说的是( B )

A.只有先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B.谁能冷静地看待挫折,就可能顺利地经受挫折的考验,取得成功。

C.挫折不一定是坏事,失败多了,就一定能成功

D. 失败就是成功

13、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在1998年7月的

一次赛前训练中意外严重受伤,成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但她依然“著名”,

因为她的精神、毅力和永远的微笑??桑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战胜挫折,有以

下有效方法( C )

①秉持积极人生态度 ②培养坚强意志 ③多寻求帮助 ④培养进取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北京有一所宏志中学,各省市有许多“宏志班”,专门招收哪些学习成绩

优秀但家庭条件实在困难的高中学生。这些学生“人穷志不短”,经过努力,

顽强拼搏的他们以100%的升学率几乎全部被重点大学录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却因为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而一无所获。这告

诉我们( C )

①自强是进取的动力 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③人生自强少年始④自强者

昌,自弃者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5、童年时期的爱因斯坦,一次他的叔叔故意给他出了五道难题,然后眯起眼

睛挑战似的逗弄爱因斯坦:“怎么样?敢试一试吗?”爱因斯坦先是睁大了眼

睛,然后用充满幼稚的声音和自信的语气回答:“当然!”

(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品质?(2分)

答:自信。

(2)你也想拥有这样的心理品质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1)想。(1分)(2)①自信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相信自己

必定成功的态度;②自信有助于成功;③自信为我们搭起了人生的平台,使我

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态平和,

从容地享受生活的乐趣;④自信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3分,1点1分)

16、从前有个人到邻居加的菜园里偷菜,恰巧被菜园主人看见。菜园主人不但

没有阻止,反而把他请进了自己的家门,还把门关上。偷菜人说:“我被你看

见了,现在没法做人了。”菜园主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

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那么好,对吗?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

先尝尝。”说着,他真的从篮子里拿出两捆菜,硬塞到偷菜人手里。后来这个

偷菜人成为众口称赞的好人。

(1)运用所学知识,请你评价菜园主人的行为。

答:(1)他做的对;(1分)(2)他维护他人人格,善于尊重他人,最终使偷菜人

改过自新。(1分)(3)我们要像他一样善于尊重他人,做一个自尊的人。(1分)

(2)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如何做自尊的人?

答:(1)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2)懂得知耻;

(3)不虚荣;(4)维护他人人格;(5)善于尊重他人;等等 (3分)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17、两只青蛙在觅食时不小心掉进路旁的一只牛奶罐里,罐里的牛奶不多,但

足以让青蛙体验到什么是灭顶之灾。一只青蛙想:“完了!完了!这么高的牛

奶罐,我肯定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很快就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看见同伴

沉没于牛奶中,并没有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发达的

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跳跃——生命

的力量与美展现在它每一次搏击与奋斗中,最后成功脱险。

(1)你认为青蛙能够顺利逃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

(2)我们在生活当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牛奶罐”,试举一些实际例子。(4分)

答:考试失利,朋友失和。

(3)那只活下来的青蛙的做法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应采取什么办法走出逆境?(4分)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3)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4)学会自我疏导。(1点1分)

四、实践探究题(10分) 18、材料一:在电影《宝贝,对不起》中马景涛、王艳、邵兵、小彬彬四位明星带着孩子或与孩子分开,分别与最偏远农村的苦孩子及其父母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步体验艰苦生活,并通过深度交流走进苦大人、苦孩子的真实经历、内心世界,明星和孩子深受感染、震动,心灵蜕变!

材料二:著名媒体评论人石述思认为电影《宝贝,对不起》采用纪实手法、以明星示范,直击了中国式亲子教育的软肋——“从来没有熊孩子,只有蠢家长”!我们的家长,从小孩一出生时就开始盘算,要给孩子买学区房、报读兴趣班甚至开始着手准备孩子的婚房……”与着眼培养孩子生存技能为首任的美国家长相比,中国家长处于自认为的责任心、自认为的不放心、自认为的不贴心、自认为的不安心......包办得太多。其实这样,反而令孩子一开始就疏离于奋力拼搏的起跑线,所以中国家长应该集体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

【反思】(1)这些明星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2分) 答:锻炼生活能力;培养道德品质;(各1分)

【感悟】(2)如果家长们继续替孩子们包办一切,孩子们的明天会怎样?(4分)

答:这种依赖思想对于孩子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贪图享受,会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点1分)

【践行】(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你对中国中学生提一些合理建议。(4分)

答:(1)认清依赖的危害;(2)树立自立生活的意识;(3)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4)立足学习和生活实际,从小事做起,大胆投身社会实践,反复锻炼,逐步提高自理能力。(1点2分)

篇二:2015重庆八中二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蔓延(màn) 恐吓(xià) 祈祷(dǎo) 尽态极妍(yán) ....

B.惩罚(fá) 慨叹(kài) 桑梓(zǐ) 吹毛求疵(cī) ....

C.抽噎(yē) 仄歪(za) 栈桥(zhàn) 诲人不倦(huì) ....

D.琐屑(suǒ) 下载(zǎi) 细腻(nì) 奄奄一息(yān) .....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愧怍 诧异 蓬蒿 苦心孤诣

B.屹立 嗔视 瑟缩 叱咤风云

C.侮辱 狂澜 停滞 张皇失措

D.蹒跚 幅射 朗润 一代天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香菱苦志学诗,挖心搜胆,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搜肠刮肚) ....

B.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搞建设,完全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

C.闻一多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心领神会) ....

D.中国书法中的精品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痛....

快淋漓)

4.“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该句放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3分)

(A)我们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

们的思想。(B)换句话说,要随处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C)我们只要敢于批评,

就可分析出它的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D)

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

5.对下列两个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山高路远》

(2)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宣传语

A. 第(1)句中诗人告诉我们: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困难之

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

B.第(2)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启迪人们: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

山而小天下”的境界。

C.这两句话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激励我们不要畏惧困难,要勇敢去攀登世上的山峰。

D.这两句话都写到了“人比山高“,形象地说明了唯有人,比世界上所有的山峦更挺

拔、坚定;唯有人,可以纵横天地间,创造梦想与奇迹的道理。

6.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描写离别的场景,要求赋有文采,不超过60字。(4分)

骊歌 栀子花 光阴 重逢 目送

7.综合性学习(11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

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父,并郑重承诺3

到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55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过款的曾鹏宇5

月13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

的利息。曾鹏宇翻看之前的微博才发现当年许涛说的是“借”而不是“要”。而这位刚刚大学

毕业的许涛现在每个月收入约5000元。

材料二:5月12日中午12点半左右,沙区汉渝路一三岔路口,一辆10吨水泥罐车

经过时车胎突然爆裂,爆炸声和气浪激起的粉尘吓走了附近餐馆的食客。让餐馆老板没

想到的是,中午被吓走的食客,下午和晚上纷纷过来结账。

材料三:今年3月20日中午,徐小建开着轿车行至中梁山某处,与一辆车发生擦挂。

两车司机发生冲突,抓扯中,徐小建将对方司机唐宏推倒在地,唐宏不省人事。徐小建

在老爸提醒下,立即将对方送到医院。后在交巡警协调下达成谅解协议,其父亲老徐按

照协议,一次性偿付43万元,并称自己“教子无方”,要为自己和儿子的行为承担责任。

(1)学校校报的小记者电话采访了材料三里的老徐,下面是一段采访稿,请补充出横线

上的内容。(3分)

记者:徐伯伯,您好!我是某校校报记者,我们都挺感动于您替子赔钱这件事。

徐某:哎,千万别,这事主要是我儿子不好,我特别惭愧。

记者: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可以吗?

徐某:可以,请问。

记者: 徐某:我不管对方有没有责任,我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我也不觉得这

只是我儿子的事情,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我只知道这个事我承诺了要赔给别人,

就一定要做到。

(2)老徐的事迹在微博微信上迅速传开,很多网友纷纷为其点赞,网友“懒羊羊在晒太

阳”这样写道:“儿子冲动伤人致人昏迷,父亲主动赔钱一次性偿清。你用行动诠释了诚

信是一种担当。我为你点赞!”

请你参考这个跟帖内容,为材料二写一条赞语。(4分)

(3)材料一中的许涛感动了无数国人,点赞中也有人提出异议。有评论者这样说道:“月

工资5000却要还50多万的债务,不吃不喝也要10年!而这十年,正是许涛人生的黄金

时期,恋爱成家、追逐事业都需要金钱的支持。许涛如果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把钱还清,

他人生的黄金期估计会留下别样的遗憾。其实许涛不必还钱,因为爱心是不求回报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

(2

(3

(4

(5

(6

(8)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 。”来表现自己对

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阅读下面《出师表》选段,回答9—12题。(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答: 答: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在选文中追忆了自己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伐的

决心。

B.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对自己人生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委以重任、白帝城

托孤。

C.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选文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二十一年的经历和北伐准备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恩和

效忠之情。

12.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的内容与全篇表文的主旨关系不紧密,应该删去。请联系上下

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7题。(20分)

胭 脂

龙应台

①每次到屏东去看妈妈,还没到时先给她电话:“你知道我是谁吗?”

②她愉快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欢的人。” ③“猜对了,”我说,“我是你的女儿,我是小晶。”

④“小晶啊,”她说,带着很浓的浙江乡音,“你在哪里?”

⑤带她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带她去美容院洗头,带她到菜市场买菜,带她到田野上去看鹭鸶,带她到药房去买老人营养品,带她去买棉质内衣,带她去买鞋子买乳液买最大号的指甲刀。我牵着她的手在马路上并肩共行的景象,在这黄狗当街懒睡的安静小镇上就成为人们记得的本村风景。

⑥见时容易别时难,离开她,是个复杂的工程。离开前二十四小时,就得先启动心理辅导。我轻快地说:“妈,明天就要走啦。”她也许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着窗外的天,这时马上把脸转过来,慌张地看着我,“要走了?怎么要走呢?”

⑦我保持声音的愉悦,“要上班,不然老板不要我啦。” ..

⑧她垂下眼睛,是那种被打败的神情,两手交握,放在膝上,像个听话的小学生。跟“上班”,是不能对抗的,她也知道。她低声自言自语:“喔,要上班。”

⑨“来,”我拉起她的手,“坐下,我帮你擦指甲油。”

⑩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两层。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我把新西兰带回来的绵羊油倒在手心上,轻轻揉搓这双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

篇三: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

语文高考模拟卷二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的话,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一种心理状态。(2分)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指的是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贾谊稀释汲纳,而焕发出的城市气息。(写出任一1点得2分,2点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1分),自觉担负起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的责任。(2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1分),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应该为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做些什么。(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不可预约的[ 人生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希望 ]

9.第(3)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因为菅芒花和雪有相似之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都有季节性,都可以“预约”。

10.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

永远的微笑阅读答案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3分)

(1) 车在曲折绵延的山路上盘旋而行;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11)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腔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18)(19)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述、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分)

(2) 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5.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5~17题。(8分)

山 中 寡 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连年战争,二是赋税徭役。(2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社》)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分)

颔联后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写出山中寡妇衣着褴褛、面容憔悴,颈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她为糊口而疲于奔命的苦难,生动地刻画出封建社会中贫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6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译文】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改变对我的态度。唉!士人在潦倒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译文】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1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 以予之穷于世 ( 困窘 ) .

篇四: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统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

1.B(3分。B.“斥”读chì,“拆”读chāi,“诉”读sù,“坼”读chè。 A.“痞”和“否”都读pǐ;“抔”读póu C.“黜”和“绌”都读chù;“拙”读zhuō,“咄”读duō。 D.“裨”和“婢”都读bì;“脾”读pí,“捭”读bǎi。)

2.A

3.B(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形容非常刻薄怪吝.含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 不瘟不火:是指表演既不沉闷又不过火,不能指商品销售。敲山震虎:指制造攻击的声势,使隐蔽 的对方惊恐容怕。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待事情认真,毫不马虎。)

4.D(A项,第二分句有重复累赘的毛病,去掉“使我们”;或者把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我们”省略。B 项,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澄清改为讲明。C项“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摘企业”是一面的:而“也 是能否使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是两面的,前后不一致.应去掉“能否”。

二、(33分)

5.C(3分。怜:喜爱)

6.D(3分。之:①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置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③连词,表承接或递进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7.B(3分。其:指代石头。)

8.C(3分。原文是“不匝旬”,即不到十天。而非“一个月后”)

9.(1)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3分,二处1分]

(2)①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者又倾斜着向下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 [3分。第一分句,大意对1分,其中“者”1分;第二分句,大意对1分。]

②现在被遗弃在这里,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都觉得它丑陋。

[3分。第一分句,大意对1分;第二分句,大意对1分,“陋”1分。]

10.⑴少年歌楼上是欢乐,中年客舟中是失意,晚年僧庐里是无奈。 (意思对即可)

(2)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11.(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

(3)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6分。每小题2分,每一横线1分,错漏一字,该处横线不得分。]

三、(18分)

12.AE(A.这不是“功绩”,而是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思想根源,也是造成他陷入另一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E.韩愈并没有“提倡接近人民口语的文体”,事实恰恰相反。)

[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CE(A.应是“优秀的散文传统”。B.“台阁体”文学出现在韩愈之后的明代。D.因果关系颠倒,应为:由于没有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因此必然不会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E.韩愈并没有意识到要“创造接近人民口语的新散文”)

[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4.(1)因为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并没有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 来创造新的散文。

(2)根本原因是韩愈“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

[4分。答对每一问得2分。]

15.(1)①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或: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解放出来。 ②以接近人民的口语(或词汇、语法、语音)来创造新的为人民接受的散文。 [4分,答案包括①②两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他自己却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之中。 [2分]

四、(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对《永远的微笑》的欣赏认识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美的认识过程相似。(1分)通过写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打动的认识过程,(1分)引出下文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重点突出了对西湖的美的赞颂。(2分)

17.“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嬉戏游玩的活泼热闹。(1分)苏词 “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达官显宦们,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了,这种“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地有意思”。(2分)对深化作品赞美祖国河山和发展的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分)

18.(1)《西湖漫笔》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 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 又有变化。(2分)《西》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 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 气氛浓郁。又譬如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文字极为简约, 却传神尽意。(2分)《西》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 委婉。如“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 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 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2)《绿》中对“绿”的描写好。(1分)《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 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 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2分)《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 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分)《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2分)《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 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2分)(答出任意两点 即可,语言通顺流畅1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6.(4分) 要点:沉默寡言,勤奋刻苦,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

17.(5分)“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 危机和个人的危机。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 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原文抄录也可)

18.(6分)第(4)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

第(9)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时的兴奋与喜悦。(各3分)

五、(12分)

19.身上飘落过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双脚深陷过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仰头满饮过藏胞 敬来的青稞美酒,俯首接过喇嘛垂献的洁白哈达。

(如写成“乌鞘岭纷飞的夏日雪花飘落过身上,铺满轻尘的南疆小路深陷过双脚,藏胞 敬来的青稞美酒仰头满饮过,喇嘛垂献的洁白哈达俯首接过” 则只得一半分)

20.⑴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看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 只纸折的鸟。在他身后,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说明要点:男子、鸟笼、纸鸟、逗鸟、树桩。少一项扣1分。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不合要求各扣1分)

⑵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六、作文(60分)

篇五:2010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含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09学年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10.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 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2. 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 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1) (2) (3)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 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 不可预约的[ ] —→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9. 第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10.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分)

(1)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1) ;

(2) ;(3) 。(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1) ;

(2) ;(3) 。(3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