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老楼梯改电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3:17 体裁作文
老楼梯改电梯体裁作文

篇一:楼梯和电梯图识读技法

楼梯和电梯图识读技法

房屋中不同标高的楼层之间的垂直交通设施有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台阶、坡道等。电梯主要用于楼层较多或有特殊需要的建筑物中。自动扶梯一般用于人流较大的公共建筑中。在设有电梯和自动扶梯的建筑物中,也必须设楼梯。台阶和坡道是楼梯的特殊形式。楼梯是楼层上下的主要交通设施。本章着重介绍一般民用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楼梯和电梯。

第一节

楼梯的组成及尺寸

一、楼梯的组成

楼梯一般由楼梯梯段、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栏杆(或栏板)和扶手三个部分组成。图101、图102是楼梯组成示意图。

1.楼梯梯段

设有踏步供楼层间上下行走的通道段落,称梯段,又称梯跑,它是楼梯的主要使用和承重部分。为减轻人们上下楼梯时的疲劳和适应人行的习惯,一个楼梯梯段的踏步数量最多不超过18级,最少不少于3级,因为步数太少不易被人们察觉,容易摔倒。

2.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相邻楼梯段的水平部分,用来供人们行走时调节体力和改变行进方向。平台有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之分。与楼层标高一致的平台称为楼层平台(或称正平台),

而介于

相邻两个楼层之间的平台称为中间平台(或称负平台)。

3.栏杆(或栏板)和扶手

为保证人们在楼梯上行走安全,楼梯段和平台的临空边缘应安装栏杆(或栏板)。因此,要求栏杆(或栏板)必须坚固可靠,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高度。栏杆(或栏板)顶部供人们行走倚扶用的连续构件,称为扶手;当梯段宽度较大时(大于1.4m)非临空面也应加设扶手;当梯段宽度很大时(大于2.2m)还应在梯段中间加设扶手。

二、楼梯的类型

楼梯按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主要楼梯、辅助楼梯、疏散楼梯和消防楼梯,按其材料可分为木楼梯、钢楼梯和钢筋混凝土楼梯等。楼梯按楼层间梯段的数量和上下楼层方式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直行单跑楼梯。直行单跑楼梯是指沿着一个方向上楼的楼梯。如图103所示的直行单跑楼梯无中间平台,由于单跑梯段踏步数一般不超过18级,故仅用于层高不大的

建筑。

(2)直行多跑楼梯。如图104所示,直行多跑楼梯是直行单跑楼梯的延伸,仅增设了中间平台,将单梯段变为多梯段。一般为双跑梯段,适用于层高较大的建筑。直行多跑楼梯给人以直接、顺畅的感觉,导向性强,在公共建筑中常用于人流较多的大厅。但是,由于其缺乏方位上回转上升的连续性,当用于需上多层楼面的建筑时,会增加交通面积并加长人流行走距离。

(3)平行双跑楼梯。如图105所示,平行双跑楼梯由于上完一层楼刚好回到原起步方

位,与楼梯上升的空间回转往复性吻合,比直跑楼梯节约面积并缩短人流行走距离,是最常用的楼梯形式之一。

(4)平行双分双合楼梯。图106(a)为平行双分楼梯。此种楼梯形式是在平行双跑楼梯基础上演变产生的。其梯段平行而行走方向相反,且第一跑在中部上行,然后其中间平台处往两边以第一跑的1/2梯段宽,各上一跑到楼层面。通常在人流多,梯段宽度较大时采用。由于其造型的对称严谨性,常用作办公类建筑的主要楼梯。 图106(b)为平行双合楼梯。此种楼梯与平行双分楼梯类似,区别仅在于楼层平台起步第一跑梯段,前者在中,而后者在两边。

(5)多跑式楼梯。多跑式楼梯是指楼梯梯段较多的楼梯,常指三跑式、四跑式楼梯(图107)。多跑式楼梯的楼梯段围绕的中间部分形成较大的楼梯井,因而不能用于幼儿园、小学校等儿童经常使用楼梯的建筑,否则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通常由于布置两跑楼梯长度不够,或者为了满足楼梯井顶部采光、布置电梯、美观等要求而采用多跑式楼梯。(6)交叉跑(剪刀)楼梯。如图108(a)所示的交叉跑(剪刀)楼梯,可认为由两个直行单跑楼梯交叉并列布置而成,通行的人流量较大,且为上下楼层的人流提供了两个方向,对于空间开敞、楼层人流多方向进出的建筑有利,但仅适合层高小的建筑。如图108(b)所示的交叉跑(剪刀)楼梯,当层高较大时,

置中间平台,中间平台为人流变换行走方向提供了条件,适用于层高较大且有楼层人流多向性选择要求的建筑,如商场、多层食堂等。

在如图108(a)、108(b)所示交叉跑(剪刀)楼梯中间加上防火分隔墙(如图中虚线所示),并在楼梯周边设防火墙,开防火门形成楼梯间,就成了防火交叉跑(剪刀)楼梯。其特点是两边梯段空间互不相通,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空间通道,这种楼梯可以视为两部独立的疏散楼梯,满足双向疏散的要求。由于其水平投影面积小,节约了建筑空间,常在有双向疏散要求的高层居住建筑中采用。

(7)螺旋形楼梯。如图109所示,螺旋形楼梯通常是围绕一根单柱布置,平面呈圆形。其平台和踏步均为扇形平面,踏步内侧宽度很小,并形成较陡的坡度,行走时不安全,且构造较复杂。这种楼梯不能作为主要人流交通和疏散楼梯,但由于其流线型造型美观,常作为建筑小品布置在庭院或室内。

(8)弧形楼梯。如图1010所示,

弧形楼梯与螺旋形楼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围绕一个较大的轴

心空间旋转,未构成水平投影圆,仅为一段弧环,并且曲率半径较大。其扇形踏步的内侧宽度也较大(≥220mm),使坡度不至于过陡,可以用来通行较多的人流。弧形楼梯是

篇二:楼梯与电梯新规对比

GB50096-2011 住宅设计规范对于楼梯疏散的要求是:

6.3.1

的条文解释:

住宅设计规范和原消防规范,对于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的楼梯疏散宽度有适当放松,宽度满足1000就可以了。 新的防火规范这样说明的:

两者只是层数与高度的区别,改变不大(建筑高度后面另说)

A、那么对于开敞楼梯间的开间多层和高层最小可以

2600,我们院一般取2700(按照墙厚200):

原规范开敞楼梯间中门扇开启与楼梯踏步间的距离要求

400

就满足了,我按照新消防的6.4.11.3计算了下,2600开间的楼梯间最少需要800(面积增加1.04

平方),2700开间的楼梯间最少需要750(面积增加0.9平方)。在自绘的CAD楼梯图中已注明,请参考。

B、高层中的尺寸:

篇三:高层住宅中,楼梯、电梯的24种组合方式

高层住宅中,楼梯、电梯的24种组合方式

推荐语:在高层住宅中,楼梯位置的选择与电梯的关系要适当。作为电梯的辅助交通工具,应与电梯有机的组合成一组。小编收集了高层中楼梯、电梯的24种组合方式,供读者参考。

一、高层住宅分类:

1.板式中高层,高层住宅(7-11F),其中,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

2.板式高层住宅(12-18F);

3.18层以上塔式住宅;

二、楼梯间及电梯数量分布:

1.层数7-11层,电梯1部,开敞楼梯间1部;

2.层数12-18层,至少2部电梯(其中1部为消防电梯),封闭楼梯间1部;

3.层数19层及以上,至少2部电梯(其中1部为消防电梯),防烟楼梯间2部;

三、板式中高层、高层住宅(7-11F)

为方便研究,使不同形态的交通空间具有可比性,楼梯,电梯井,层高统一取低限值加一比较。

楼梯尺寸:开间2600mm,进深5100mm(开敞楼梯间一部);

层高:2800mm(共16步);

电梯井轴线尺寸:2100(宽)X2200(深);

以日立电梯载重800kg、速度为1.5m/s、井道尺寸1850(宽)X2000(深)为例(乘客电梯一部)。

五种常用楼梯间:

1.对面式

面积:交通空间面积20~22平方米;

采光和通风性:楼梯,电梯均能直接采光;比较明亮;通风性较好;

入户门位置:a.入户门相对固定,只能开在纵墙上;b.入户后可利用套型的交通走道形成空间过渡;c.入户门易出现正对套型卫生间门的情况,应注意避让;

管井位置:a.靠两侧纵墙设置;b. 检修空间和楼梯有一定冲突,检修时较不方便;b.突出的管井对户型布局有一定影响;c. 美观性较差;

实例:

空间形态分析:a.楼梯休息平台、电梯等候和管井检修共用一个空间,交通空间集中,争取了进深,节约了面宽;b.公共空间集中,面积小,易造成使用干扰;c.电梯噪音对相邻南侧房间有一定的干扰;d.对户型北侧明餐明卫的设置有利;

综合评价:a.适用于经济型住宅,最为常用的布局形式;b.公用面积,面宽小;c.功能布局紧凑,对行为有一定的干扰;d.采光通风好;

2.左右式

面积:交通空间面积26~28平方米

采光和通风性:楼梯间直接采光,比较明亮;候梯空间间接采光,效果相对较差;

入户门位置:入户门设置灵活,在纵横墙均可设置,

与管井位置互换;入户门向南开启时易形

成玄关空间,较纵墙开门减少了两厅中部空间,缩短进深;

管井位置:管井位置布置比较灵活,在纵横墙上均可布置;检修空间较大;

实例:

空间形态分析:

a.楼梯、电梯有各自的等候空间,功能分区较为清晰;

b.入户门远离电梯和楼梯间,干扰少;

c.入户门向南侧开启时更有利于套型布置;

d.适用于南侧大面宽或三开间以上的舒适型套型;

综合评价:

a.适用于舒适型住宅;

b.公用面积,面宽大;

c.功能清晰,干扰少;

d.采光通风较好;

3. 错位式

面积:交通空间面积20~22平方米

采光和通风性:楼梯、电梯、入户空间均能直接采光,比较明亮;平均采光,通风性较好; 入户门位置:a. 入户门位置相对固定;b.入户后易形成玄关空间;c.户门过近,容易产生干扰;

管井位置:管井靠一侧设计;检修空间大小合理。

实例:

空间形态分析

a.楼梯,电梯间,入户空间及检修空间合为一体;

b.电梯间设于中部,节约了北部的面宽;

篇四:电梯、楼梯的设置标准

10层、11层、11+1层住宅楼电梯、楼梯的设置标准 住宅按层数可以划分为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低层指1~3层的住宅,多层指4~6层的住宅,小高层指7~9层的住宅,高层指10层以上的住宅。

住宅10层以上为高层建筑,需要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均要设置封闭楼梯间以及两部电梯,其中一部电梯应为消防电梯。19层以上的高层住宅除设置两部电梯外楼梯应为剪刀楼梯。所以高层住宅的10层、12层、19层应该是住宅防火疏散设计的分界线。按此,10、11、11+1层三种住宅可以划为一个范围,其防火疏散设计应该是一致的,而防火疏散是楼电梯的设置主要的依据,因此这三种住宅的垂直交通设置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三种住宅再细分可以分为10~11+1的板式住宅、10~11+1的塔式住宅两种。板式住宅指几个单元拼接的住宅形式;塔式住宅指一个单元的住宅,也叫点式住宅。板式与塔式住宅的防火要求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规范规定是: 板式10~11+1层住宅:每个单元可以设置一部开敞式楼梯,楼梯通至屋顶,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

塔式10~11+1层住宅: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设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

简单的讲就是:板式10~11+1层为每个单元一部敞开楼梯+一部无障碍电梯;塔式10~11+1层为一部封闭楼梯+一部2无障碍电梯兼消防电梯。

篇五:不同住宅楼梯电梯设置标准

一般性标准

6层:敞开楼梯*1

6+1层:敞开楼梯*1

7~9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0~11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1+1层:敞开楼梯*1+无障碍电梯*1

12~18层:封闭楼梯*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18+1层:封闭楼梯*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19~32层:剪刀楼梯(防烟)*1+消防电梯*1+无障碍电梯*1+屋顶联通

专业性标准

楼梯的设置标准:

(1)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

(2)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宜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3)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0m。楼梯平台的结构下缘至人行过道的垂直高度不应低于2m。

(4)楼梯井宽度大于0.11m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防烟楼梯间的设置标准: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m2,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m2;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m2;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m2。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消防电梯设置标准:

(1) 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2)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m2。

(3)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4) 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

(5) 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6)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7) 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计算确定。

(8) 消防电梯轿厢的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9) 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

(10) 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专用电话;并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11) 消防电梯间前室门口宜设挡水设施。

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排水井容量不应小于2.00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 无障碍电梯设置标准:

1、轿厢

(1)电梯门开启净宽大于等于0.8m

(2)轿厢深度大于等于1.4m;宽度大于等于1.1m

(3)轿厢正面侧面设0.8~0.85m高的扶手

(4)轿厢侧面设高0.9~1.1m带盲文的选层按钮

(5)轿厢正面高0.9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

(6)轿厢上下运行及到达应有清晰显示和报层音响

2、候梯厅

(1)候梯厅深度大于等于1.8m

(2)按钮高度0.9~1.1m

(3)电梯门洞净宽大于等于0.9m

(4)清晰显示轿厢上下运行方向和层数位置及电梯抵达音响

(5)每层电梯口应安装楼层标志

(6)电梯口应设提示盲道

有些设计人对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承台或独立柱基间的联系梁)的构造和使用范围不清楚,从而导致使用不当。现结合规范、标准图集和构造手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1、连梁和框架梁:

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

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经的注意。

2、框架梁和次梁:

一般情况下,次梁是指两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这类梁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构造上它与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现以国标图集”03G101-1”为例加以说明:

(1) 次梁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受拉锚固长度la,而框架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2) 次梁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为抗震锚固长度laE。

(3) 次梁的箍筋没有最小直径的要求、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只需满足计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对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满足计算要求,还要满足构造要求。

(4) 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编号为KL,次梁的编号为L。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email=φ8@100/200]φ8@100/200[/email]等。二是当次梁为单跨简支梁时,支座的负筋数量往往不满足“混凝土规范”第10.2.6条的规定(第10.2.6条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

3、 基础拉梁与次梁:

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与次梁相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也是没有抗震要求的、基础拉梁的梁顶钢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也为受拉锚固长度la、基础拉梁的箍筋也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与次梁不同之处在于基础拉梁的梁底钢筋也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基础拉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基础拉梁除按计算要求确定外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详见“地基规范”第8.5.20条)、箍筋不少于Φ6@200(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篇》第3.12.1-9条)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老楼梯改电梯)

在实际的施工图中,设计人员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将基础拉梁简单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编号为JKL,对箍筋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来表示,如[email=φ8@100/200]φ8@100/200[/email]等。而现有的国标平法图集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基础拉梁的构造,如果设计人员想借用平法图集的话,将基础拉梁编号为JL较为合适,同时应在说明中注明JL的配筋构造应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构造执行,同时梁底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满足受拉锚固长度la的要求。

综上述,连梁、框架梁、非框架梁、地基拉梁的区别可用下表来表示:

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拉梁的区别

连梁

框架梁

次梁(非框架梁)

地基拉梁

是否有抗震要求

梁顶钢筋的锚固要求

抗震锚固长度laE

抗震锚固长度laE

受拉锚固长度la

受拉锚固长度la

梁底钢筋的锚固要求

抗震锚固长度laE

抗震锚固长度laE

12d

受拉锚固长度la

箍筋的要求

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沿梁全长加密,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按计算要求配置,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

按计算要求配置,且箍筋不少于Φ6@200,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