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刘备怒摔阿斗真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8:29 作文素材
刘备怒摔阿斗真相作文素材

篇一:语文第二阶段答案

高一年级暑假作业

语文(三)参考答案

作文(略)

《三国演义》(三)

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回阅读检测(答案)

第三十四至第五十回阅读检测

1.简述“刘备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情节。

答: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他甚厚。刘表想废长立幼,刘备劝止他。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刘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借机杀刘备。至期,伊籍暗中告诉刘备,刘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刘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蔡瑁引军 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问司马徽,得知闻伏龙、凤雏之名。

2.简述“三顾草庐”的故事情节。

答: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不巧诸葛亮不在。数日后,刘、关、张冒雪再次前往,可惜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一番开导才一同前往。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睡觉,刘备三人冒着严寒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最终终于请到诸葛亮,成就蜀汉大业。(《三国演义》37、38回)

3.简述“火烧博望坡”的故事。

答:曹操统一了北方后,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扎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4.简述“火烧新野”的故事。

答: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队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队截杀,大败而逃。

5.俗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说的《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件事?

答: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几千士兵和数万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

曹军四下涌来,赵云把刘备儿子阿斗(刘禅)裹在怀中,持枪上马,在长坂坡与曹军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当赵云把阿斗递到刘备怀里时,刘备却把刘禅摔到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见此情景,赵云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三国演义》第41、41回)

6.简述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的故事情节。

答:为拒曹兵,张飞在桥东布下疑兵,单人独骑立于当阳长板桥头大喊:“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军尽皆股栗;再叫一声,曹操颇有退意;当张飞第三次大喝,喊声尚未绝,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死。曹操与众将回马奔逃。真可谓:“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军”。

7.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

答: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外交活动!(《三国演义》第43回)

8.请简述蒋干中计的情节。

答: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充当曹操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醋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急于立功的蒋干和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蔡瑁和张允被杀,周瑜反间计大获成功。

9.俗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指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所对应的是哪一个情节?

答:“苦肉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周、黄设计了“愿打”与“愿挨”的绝妙苦肉计:两人故意在大帐内,尤其是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由于是真打,所以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10.请简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答: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去诸葛亮。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便可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从而骗得曹军乱箭齐发,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天明后清点草船上的箭,总数已超十万支。“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充分体现了诺言宾聪明才智。(见《三国演义》第46回)

11.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脍炙人口的故事,请简要叙述其经过。

答: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并顺江而下,虎视江东。为了抗衡曹操,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委任都督周瑜统军五万,雄踞江南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峙。联军众志成城,依据长江天险,并在周瑜、孔明、黄盖等一批文武良才的运筹帷幄下,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赤壁之战,因其“以弱胜强,一波三折”而千古传颂。(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

12.简述“义释曹操”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关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面对狼狈不堪的昔日恩人,陷于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几番犹豫之后,关羽还是体现出自己“重义”的一面,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固然不利蜀汉,但关羽的重情义却使他得到刘备的原谅和后人的敬重。(见《三国演义》第50回)

高一年级暑假作业

语文(四)参考答案

复活的麦子

1.将麦子与其他庄稼作对比,暗示了麦子的不平凡:它的生命必将经历严冬的洗礼;为下文点出主题“复活”作铺垫。(4分)

2.①作者以大地、春风为背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麦子由葱绿的麦苗长成像怀孕的母亲一样的麦子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通过表现麦子与春风亲吻,与空气拥抱,生动地体现了麦子为新生而欢悦的热烈景象。(6分)

3.(1)麦子的思想是尽情地生长,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它们毫无怨言,人却鄙视厌弃养育我们的麦子。(2分)

(2)麦子牺牲了自己,使得我们能一代代不断的延续下去;而麦子的牺牲精神在人类的思想中复活,使我们的精神复活。(2分)

4.①作者表达了对经历严冬的酷寒,长成后又牺牲自己满足人类生命需要的麦子和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关切、同情与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人类远离鄙弃麦子的惭愧之情;③表现了对麦子的精神在人类心灵复活以及人类亲近自然的前景的乐观态度。(6分)

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

5.因为微博有利有弊(1分)。利: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或: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2分)弊:人们简化思考,盲目跟随;(1分)易造成懒于识别、快速转发甚至捏造信息,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的现象。(2分)

6.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分),形象地说明在微博这个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1分),信息良莠不齐(2分),不泛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不泛有虚假的信息等(1分)。

7.应当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与责任(2分);通过微博的力量,冲击现实的弊端,促使当事人面对公众承担责任(2分)。检讨和反思自己的意见或感受,有应有的是非曲直和善恶邪正,不偏激、不对立(2分)

《三国演义》(四)

第五十一回至第七十四回阅读检测(答案)

第五十一至第七十四回阅读检测

1.请简述“三气周瑜”的经过。

答: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为夺取荆州等地与曹军大战,诸葛亮趁机用计抢先夺取了南郡、荆州、襄阳等地,周瑜气得金疮迸发。二气:周瑜想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刘备归还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气得金疮迸发,倒于船上。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夺回荆州,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周瑜怒气填胸,箭疮复发,坠于马下,昏绝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2.俗语“赔了夫人又折兵”指的是《三国演义》中那一段情节,请简述。

答: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遭到拒绝,周瑜向孙权献上“美人计”,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他归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给了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计而行”。刘备一行人按照锦囊中的策划,太佛寺见吴国太、乔国老,智激孙夫人,在诸葛亮的接应下刘备携孙夫人回归荆州。周瑜率军追赶,被关羽、黄忠、魏延拦击,吴兵大败,周瑜急逃下船时,岸上刘备军士齐声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金疮迸发,倒于船上。(《三国演义》第54回)

3.请简述“凤雏命殒落凤坡”的经过。

答:庞统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自领军从小路取雒城,临行座下马将他掀下来,刘备将所骑白马与他更换。雒城守将张任领军三千,伏于落风坡前,放过前军魏延,军士的箭都对准骑白马的人射去。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三十六岁。因庞统号凤雏,所以说凤雏命殒落凤坡。

4.请简述“单刀赴会”的经过。

答: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他。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最后佯装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5.说说“张飞智取三寨”的经过。

答:张郃统兵据守宕渠寨、蒙头寨、荡石寨三寨,张飞骂阵五十余日无计可施。后张飞每

日饮酒至于大醉,坐于山前大骂,诸葛亮却让魏延送酒给张飞,张飞令军士大开旗鼓而饮,令二个小卒在他面前相扑为戏。张郃见状大怒,夜劫蜀营,不料中了张飞的埋伏。魏延、雷铜所领兵士及张飞的后军乘势夺取了三寨,张郃败走。

6.简述的“子龙一身都是胆”来由

答:孔明想派兵烧曹军粮草,黄忠愿当此任,孔明派赵云一同前往。黄忠率军劫营,正欲放火,张郃兵到,与黄忠混战一处,曹操闻知,派徐晃接应,黄忠被曹军围于垓心。赵云等到午时,不见黄忠回来,急引兵接应。赵云见黄忠被围,便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于是救出黄忠,又救出副将张著。曹操大怒,亲率将士追赶。赵云单枪匹马立于寨外,曹军中计而逃,自相践踏,赵云等人率军追杀,大获全胜。军士回营后把子龙救黄忠、拒汉水之事细述了一遍,玄德欣然对孔明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7.请简述“水淹七军”的经过。

答:关羽攻占襄阳后乘胜进攻襄樊,曹操派于禁率七支精兵救援。于禁刚愎自用,不听督将忠告,关羽乘机借秋雨连绵、襄江水涨之势,堵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骤然放水,于禁所领七军,不会水者皆死于水中,会水者亦皆投降,于禁被捕后投降,先锋庞德不降,遂引颈受斩,七军皆没。

篇二:刘备的恐怖遗言

三国谜案系列之“君可自取”:刘备的恐怖遗言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句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在刘备托孤时说的话,这句话传诵了近1800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早在刘备托孤时就已经定格。

本文要说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的遗言。刘备说了什么,诸葛亮才回应了这句经典台词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笃,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嘱咐后事。刘备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主流的观点,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太子刘禅要是给力,你就好好辅助他;若他不给力,你就自己当皇帝吧。”在《三国演义》里,刘禅是个扶不起的昏君,在正史中,刘禅也不是一个有大作为的皇帝。于是,诸葛亮又亮了。刘禅不给力,被刘备授权可以篡位的诸葛亮却没有篡位,所以他忠。诸葛亮忠于刘家的节操由此被代代传诵。

但其实,刘备说的“君可自取”,未必是授权诸葛亮可以称帝。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取”字便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可以说是“夺取”,也可以说是“选取”。在这里,笔者不认为刘备是在授权诸葛亮可以称帝。 原因有三:其一,刘备死时,刘禅已经十七岁,刘禅是“才”还是“不才”,刘备心里有数,如果真觉得刘禅不给力,刘备完全可以在弥留之际,将皇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何必让诸葛亮等一等?待得刘禅血统纯正地继任了蜀国皇帝,诸葛亮再废他,势必引起蜀国内乱;其二,诸葛

亮只是刘备心腹,尽管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重臣,但诸葛亮若称帝,却没有政治基础和舆论基础,缺乏“根正苗红”的必然性;其三,刘备称帝的时机是曹丕篡汉后,其实刘备的称帝已经遭到益州知识分子的舆论攻击,但刘备姓刘,为继承汉室正统帝位,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一旦刘皇帝改成诸葛皇帝,益州必然内乱,那些豪族和知识分子必然不会同意,这一点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本文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这个假设就是:刘备说,如果刘禅不给力,那诸葛亮就从刘备的几个儿子里“自取”一个另立。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刘备的遗言就是非常恐怖的。刘备之死,孕育着一场表面上看不见的血雨腥风。刘备能这么说,也说明益州的贵族们对刘禅即位是有保留意见的,刘禅的皇位并不稳固。

1.刘备究竟有几个儿子?

如果诸葛亮“自取”的话,还能取谁呢?刘备一共有几个儿子呢?答案是:四个。四个可不是四个儿子,而是3+0.5+0.5=4。

3是刘禅、刘永、刘理。第一个0.5是刘封,这是刘备的养子,早在刘备死前,就把刘封赐死了。问题出在第二个0.5身上。这个0.5是谁?下文会说到。在此之前,我们先把刘备儿子的年龄梳理一遍,从刘禅开始。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章武是刘备称帝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由此可以推论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 刘禅的生母是甘夫人,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有《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为证。史书记载,刘备在小沛时,纳甘氏为妾。因刘备“数丧嫡室”,甘氏“常摄内事”,随刘备去荆州后,产下刘禅。这和刘禅的年龄对得上,刘备去荆州依附刘表是公元201年的事。

《三国演义》中有赵云七进七出血战长坂坡以及截江夺阿斗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罗贯中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历史样本的,罗贯中只是演义了一下,把历史精彩化而已。赵云的努力,保证了刘禅自出生伊始,就没有和刘备骨肉分离。

刘永和刘理也是刘备的儿子。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后,封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据《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记载,刘永和刘理都是“后主庶弟也”。他们是刘备的儿子,但不是甘夫人的儿子,年龄比刘禅小,而且刘理和刘永也是“异母”。根据刘永和刘理在传记中的排列顺序,应该是鲁王刘永更年长。刘备入蜀后,娶了吴壹的妹妹吴氏为妻,后来又立其为皇后。《三国演义》里说刘永和刘理都是吴皇后的儿子,这是罗贯中瞎扯,史书白纸黑字地说了,刘永、刘理是同父异母,也就是说,如果吴皇后给刘备留下了血脉,最多只有刘永或刘理中的一个。关于这个吴皇后,我们后文还会再提到,暂且按下不表。

刘备托孤时,刘禅并不在身边,只是给刘禅送去遗诏,但鲁王刘永是在身边的。为什么刘禅没来,而是刘永来了?这也是个谜,我们下文还会再说到,这里依然先缓一缓。

再来看看刘备养子刘封的年龄。关于刘封的年龄,正史没有确切记载,只说“及先主入蜀,自葭萌关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拔刀相向刘璋是在公元212年至214年。如果此时刘封已“年二十有余”,那他应当出生于公元2世纪90年代,比刘禅年长十多岁。

刘备为什么要收刘封为养子呢?《三国志·蜀书·刘封传》称“先主入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这段史料表明,刘禅当时还没出生,刘备收了一个养子以免断了刘家香火,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未有继嗣”怎么理解?刘备在刘封、刘禅之前,是否还有其他儿子?如果没有,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如果有呢?“未有继嗣”不能证明刘备在收刘封之前,没有儿子,可能有过,或是夭折,或是走散!在刘封之前,刘备极有可能是有子嗣的,刘禅并不是刘备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正是因为这个“儿子”没了,刘备才会急着要一个“儿子”。

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但以当今对好男人的评价标准来看,刘备肯定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刘备没有和夫人各自飞,而是笨鸟先飞。每当遇到攻击时,刘备从来都是自己先闪人,顾不上家眷。这才有了赵云在长坂坡的神武。刘备抛弃甘夫人和刘禅,并不是初犯,而是屡有前科。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割据徐州时,与袁术相持,被吕布偷袭下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布虏先主妻子”,刘备向吕布求和后,吕布“还其妻子”。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备妻子第一次落入他人之手。值得一提的是,据《三国志·蜀书·糜竺传》记载,吕布虏去刘备妻子后,糜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这个“于是”很重要,这是逻辑。因为老婆没了,所以糜竺才献妹妹,这个妹妹就是“糜夫人”。“为夫人”三个字表明,糜竺的妹妹是正牌,而不是妾。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买来的马被刘备中途抢了。吕布大怒,派出大将高顺、张辽攻打刘备。刘备兵败,投奔曹操。高顺打败刘备后,又抓了刘备妻子,送给吕布。直到曹操出兵下邳,击破吕布,刘备才“复得妻子”。这是第二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再度割据徐州,留关羽镇守下邳,自己屯兵小沛。曹操亲征,大破刘备。这一战的结局是“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是第三次。

也就是说,在赵云表现神勇之前,刘备的妻子就已三次落入敌手,荆州的抛妻(甘夫人)弃子(刘禅)逃难,是有史为证的第四次。 关键是前三次的“妻子”怎么理解?在古文中,“妻子”有时是“妻子+儿子”的合称。公元200年,刘备又丢了妻子,最终脱离袁绍投奔刘表,然后因“未有继嗣”,收刘封为养子。刘备和吕布互掐时,是打打停停,吕布不会加害刘备的妻子,而且刘备离吕布不远,妻子随时可以送还。但这次不一样,妻子落入曹操的手中,刘备当时和曹操已经彻底翻脸,

篇三:《三国演义》测试题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知识试题答案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1、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 B、关羽、刘备、张飞

2、中山靖王之后是谁? C、刘备

3、曹操曾在哪次战役中“割须弃袍”? A、潼关

4、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向诸葛亮讲了这样几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刘备说这话的意图是

D、刘备明明知道诸葛亮不会自立为蜀国之主,而又故意说给他听,其目的是给诸葛亮压力,加以试探让他日后不得不尽心辅佐刘禅,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奸诈不亚于曹操

5、十八路大军联讨董卓时,请问当时谁是盟主? D、袁绍

6、“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描写指的是谁? C、张飞

7、孙刘两家长期争夺荆州,其根本原因是: B、荆州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对双方都很重要

8、唐朝诗人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 C、赤壁

9、“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渴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这首诗写的是谁? A、周瑜

10、“虎痴”是以下哪位大将的称号? C、许褚

11、“面和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描写的是何人? B、马超

12、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略方针评价正确的是? C、其六出祁山消耗大量军费,使蜀国伤亡过多,严重损伤其国力

13、老将黄忠曾经用“骄兵之计”为刘备夺取? C、汉中

14、在陆逊营烧刘备大军七百里时,刘备大败之时,是谁出现挽救刘备大军? D、赵云

15“大丈夫死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于不世之功,与所世未遂夸何死乎,言讫而之!”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D、太史慈

16、袁绍讨曹檄文是谁写的?连曹操都大为赞赏C、陈琳

17、是谁三让徐州给刘备? B、陶谦

18、书中的“水镜先生”是指谁? B、司马徽

19、曹操曾称赞他手下一员大将为“吾之樊哙”,他所称赞大将是谁? C、许诸

20、周瑜曾经对哪位大将使用“苦肉计”D、黄盖

二、填空(20分,每空2分)

1、鲁肃在临江亭摆设鸿门宴,邀请关羽复宴商讨荆州之事。

2、孟达死后,孔明推算司马大军要攻打街亭,并派马谡去争此要地,且下立军令状。

3、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72斤。

4、“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称赞的是谁?郭嘉

5、“连修栈道兵连出,不伐中原死不休”是指诸葛亮(人名)

6、“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此诗所讲此人是谁?刘禅

7、杨松向曹操出卖了庞德和张鲁,但是却被曹操以“卖主求荣”给杀了。

8、张松可渭一奇才,曾观《孟德新书》一遍可以倒背如流。

9、“草船借箭之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埋怨苍天,说下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

10、“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这首诗所说是蜀国哪两位大将?关羽、张飞

三、读诗猜人物(10分)

蜀 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涉及的三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和刘禅。(6分)

(2)最后两句诗应如何理解?(4分)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四、材料分析:(20分)

1、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体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问:“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现了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10分)

答:奸诈、残暴,只为自己着想

2、《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在桃园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问:自“桃园三结义”后,刘关张三人以“义”为重,有得有失,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你认为这种“义”值不值得提倡?(10分)

答:略

五、简答题(10分)

在长坂坡战役中,赵云出生入死,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大为感动,把孩子甩在地上,说,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在赵云面前摔阿斗目的何在?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奸诈不亚于曹操。

篇四:《三国演义》中刘备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

《三国演义》中刘备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

政治斗争中道德的艰难守护

——刘备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

重读《三国演义》,感到刘备的道德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三国人物中,曹操是个最不道德的典型,他是知道德而不道德;孙权亦无多少道德可言,做事情很少有“利”与“义”的权衡;而刘备不同。刘备谈不上有多大的才能,他创立蜀汉基业,是以“人和”为本,靠的是道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然,“皇权”这顶帽子帮了他的忙,但是当初刘姓皇亲不止他一个,比如刘表,就比他还名正言顺。

而人们在小说中欣赏刘备的道德美、感受他仁厚谦恭、守义重情的同时,又发现刘备伪,觉得他有时虚情假意,甚至背信弃义。小说中对刘备的许多描写,的确使刘备的形象被打了一个大折扣。这是读者的误解,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抑或是罗贯中在塑造刘备这个形象时,没有把握好分寸。《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道德楷模,还是双重人格,或者根本就是个伪君子?本文试图尽可能抛开前人之见,包括金圣叹的品评,从历史和政治的视角,反思刘备的道德问题,进而阐明刘备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在今天所具有的认识价值。

首先,我们就人们对刘备道德发生怀疑的一些问题,作一番剖析和评判。

(一)关于刘备摔孩子

刘备怒摔阿斗真相

刘备摔孩子,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颇具滑稽色彩的故事,对刘备形象影响最大,甚至跳出了文人圈子,进入民间歇后语。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赵云将阿斗)双手递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抱亲儿掷马前。

在这里,作者只不过认为刘备摔孩子有抚慰赵云的用意,并没有点明刘备有其他动机,那么我们依据什么非要从中认定刘备摔孩子的真正用意是“刁买人心”呢?文学欣赏本身是模糊形象思维,完全可以容纳多元阐释,因此,即便是家喻户晓的观点也未必勿庸置疑。现在,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一下,刘备摔孩子有没有可能是真心实意,所表现出来的会不会是真情实感?

首先,我们对这一行为的考察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当爹爹的摔亲儿子,极不近人情,如果不是另有它求,断不会这样做,这是我们今天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不过,倘若我们考察一下近两千年前的道德观,则会发现,那时襁褓中一小儿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远没有今天这么重。自人猿相揖别以来,就存在父爱,但父爱的强度和表现形式古今却有很大差别。“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就是当时体力劳动为主体时代的伦理标准。因此,我们不能以今天普遍“慈化”了的父爱为尺度来衡量刘备摔孩子的行为。

第二,对刘备这一行为的评判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特定场合。对于三国时代的情形,曹操的诗里写得很清楚,由于连年战争,军阀们疯狂地杀戮,中原人口从汉朝的五千万人,锐减到数百万人,千千万万的家庭断子绝孙,大片大 片的村庄成了“万户萧蔬唱鬼歌”的白地废墟,无数百姓永远消失在后来的户籍上,人命不如草芥,一捆青草还能喂喂军马,一个儿童的性命又值几何?只要我们不把和平年代与战乱时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混为一谈,对当时刘备所为就不难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的刘备集团正经历着一场浩劫。在长坂坡,刘备目睹背乡离井一路跟随着自己的几十万百姓横尸遍野,眼看忠肝义胆的文武将士血流成河,绝望和悲愤使他痛不欲生。这时得知为保住阿斗,糜夫人投井自尽,赵云险些丧生,刘备的悲愤之情达到了极点,无辜的阿斗自然而然地成了精神处于崩溃边缘

的父亲宣泄情绪的对象。刘备的这种做法或许并不妥当,但当时被挫折感所左右的刘备是无暇顾及的。

第三,摔孩子的行为符合刘备重统一大业,轻个人家庭的价值取向。刘备是极重感情的,但他的感情重心却不是妻子儿女,而是他的文臣武将。这是因为,他以统一国家、匡扶汉室为已任,而妻儿对其统一大业的完成无关紧要,有时甚至是拖累,而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的文臣武将却直接关系到统一大业的成败。从客观上讲,过于沉重的使命迫使刘备全身心地投入了政治角逐和军事较量而无暇顾及家小。这些原因的存在,使他与身边的文武将士建立了鱼水相依的感情联系,妻儿在刘备感情上却受到了排挤。可以说,蜀汉政权领导核心中的每位成员 ,在刘备的感情天平上的份量都在阿斗之上。特别是赵云这等智勇双全而又忠肝义胆的奇才良将更是不可多得。没有了赵云,对刘备巩固政权成就统一大业可以说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损失。丢掉了政权,别说一个阿斗,就是刘备生有七郎八虎九姐妹,也全是人家俎案上的鱼肉,这一点刘备是再清楚不过了,此时此刻,刘备的感情倾向于谁,是赵云还是阿斗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再说,当时的阿斗对刘备来说,远没有现在的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有价值。在长坂坡,一切都已丧失殆尽,要沮丧至极的刘备当时就有准备一个太子的心思,实在是不现实的。当然,对于忠勇之将赵云来说,自然要舍命救阿斗,以免蜀汉政权绝后,而刘备则现实得多,他最为重视和珍惜的是眼下为他出生入死、日后使他有望东山再起的忠勇将士。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刘备摔孩子时说的“为汝这一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委实乃肺腑之言。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已经获救,反正赵云没死,何必还摔孩子呢?须知,这种舍命救主的冒险行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有赵云,就有关羽、张飞,刘备害怕和着急的正是这个,他希望这样的蠢事到此为止,他摔孩子,要的就是下不为例,这正是刘备理智的表现。让我们回头看一看红军长征时的情景:即使是毛泽东的孩子,也在长征途中被送给了老乡,为什么?为的是减少牺牲,为的是不妨碍革命大业的完成。对比红军将士无奈何的心境,我们是不是更能理解刘备的处境?纵观古今中外,多少肩负历史重任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远大的政治报负,不得已牺牲自己的家人,他们把亲属视为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自己走上祭坛的同时,亲人便不可避免地受

到了牵连,这种牵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人利益的牺牲,没有虚伪可言,更不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以统一大业为重,始终是刘备的主导价值取向。在刘备摔了孩子之后,还是赵云,日后又做出了截江夺阿斗的壮举,虽然没有“七入七出”的惊险,也很精彩。不是他不思教训,也不是他受到刘备先前摔孩子的鼓励,那是绝然不同的两个场合、两种情况。阿斗一到江东,便会成为人质,而这时的刘备集团,不可能从容理智地处理这个成为人质的小儿,所以赵云的截江是极有价值的,它关系到刘备集团事业的成败。这时的刘备就不再摔孩子了,两相比照,可以反映出刘备当初摔孩子是条件所限,情形所迫。

对刘备而言,本无须刁买人心,不过,这时的刘备却需要渲泄一腔悲怆和愧疚之情。绝境中的刘备,目睹死难者血流成河,看到身边的将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作为主帅,自己不能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全,不能给将士们些许安慰和帮助,刘备的内心涌起强烈的感激和愧疚之情。当血痕遍体的赵云把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他时,刘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无数苍生的不幸与阿斗的幸存在刘备的心中形成了强烈反差,致使他心理严重失衡。而阿斗的出现,为他寻求心理平衡提供了条件。孩子是刘备唯一拥有并可以支配的小生命,在此承担了他向将士们谢罪的沉重使命。他摔孩子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把刘备对赵云等忠勇将士的痛惜、感激和愧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报亲儿掷马前”之说,似乎刘备摔孩子是有明确目的的理智行为,其实刘备表达的纯粹是一种感情,抚慰不过是这种行为产生的客观效果而已。这一摔,摔出了刘备的大仁大义,也摔出了特定环境中的天地情理。

总括以上几点分析,可以认定,刘备摔孩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但他绝不是想以此刁买人心,而是身处绝境的刘备真情实感和大仁大义的表现,是特定环境中情与理的必然。

(二)关于刘备托孤

小说中,托孤一场有如下情节: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在此,刘备的做法有点象“杀鸡问客”。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看其是否忠诚,会不会在他死后篡位夺权。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备用的一计,意在通过虚让皇位进一步激发诸葛亮的忠贞之情,为自己死后阿斗当皇帝搭桥铺路。而诸葛亮的“汗流遍体”、“手足无措”、“叩头流血”的表现越发加深了人们对刘备“托孤”之行的反感,他竟对如此忠诚的诸葛亮起疑心,用心计,令人忍无可忍。但仔细想来,这些也只是人们的推断,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诚然,刘备希望在他死后阿斗能继承父志,匡扶汉室。但是,戎马一生的刘备深知,在那样一个政治竞争异常激烈,军事斗争极其残酷的时代,领袖人物素质高低几乎能决定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在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中,蜀汉政治地盘最小,实力最差,如果阿斗德薄才平,他就会成为诸葛亮行动的羁绊,那么自己征战半生、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蜀汉基业就会被葬送,这是刘备最担心的。对刘备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保住蜀汉基业,进而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他什么都可以付出,包括阿斗的地位。他如此“托孤”,反映了一个身处乱世的领袖政治上难得的清醒和明智。

应该说刘备的确对诸葛亮不放心,但他担心的不是诸葛亮不忠,在他死后夺权篡位,而是担心诸葛亮出于对故主的忠诚和对自己的名节的过于珍惜而愚忠。刘备谈不上大智大勇,但却有知人善任的突出才能。他太了解诸葛亮,这个一生以管仲、乐毅为榜样,始终以忠仆辅臣给自己定位的人,过于看重忠义的名节,如果让诸葛亮背负忘恩负义、谋权篡位的千古骂名,他定会感到比死还痛苦百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君权没有制约,没有现代的选举制、任期制,明君可以制约奸臣、忠臣却无法制约昏君。而忠臣伴昏君,无不以悲剧告终,何谈成就大业。

篇五: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造成哪些后遗症

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造成哪些后遗症

——那些不争气的皇帝们之七

李恒昌

大凡懂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个耳熟能详的刘备摔孩子的故事。据《三国演义》演绎: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重大遭遇战。当时由于敌众我寡,刘备军队被曹军包围,刘备等人虽奋力冲出包围圈,一家老小却深陷曹军围困之中,负责保护他们的猛将赵云拼死相救,七进七出终于将刘备的孩子刘阿斗救了出来。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后,将孩子“完璧归备”。刘备没有说一声谢谢或辛苦了,而是接过孩子,狠狠地仍在地下,边扔边说:“为了你个王八羔子,差一点损失我好几员大将!”

对于刘备摔孩子这一做法,有人只看表面,以为他真的不疼孩子疼大将;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其实是无价管理者的一次重大感情投资,类似足球场上的“假摔”,没花一分钱,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深深地感动和征服和赵云等一干手下的心,为今后建立蜀国积攒了丰厚人品。但是,从物理学和病理学角度来看,刘备这一违心的举动,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留下了重大隐患,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大家都知道,刘阿斗最大的特点是脑袋笨,腰杆不直,扶不起来,为什么会这样?以我看,八成是让刘备老爹那一下给摔的。如果那时候有CT,一查保证是严重脑震荡。

对于阿斗的无能和不争气,其实刘备生前是知道的。临死之前,刘备曾对诸葛亮托孤,貌似很真诚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亲爱的诸葛先生,论才能魏国10个曹丕

也赶不上你你一个。如果你掌握国家大权,一定能实现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我死之后,如果阿斗是那块料,能够扶起来,是你就扶持他;实在不行,你就把他废了,你直接当皇帝。你放心,假如你真这样做,我不会怪罪你。

刘备这话,貌似给诸葛亮宽心,实则说的是反话。潜在意思是,我知道你诸葛先生很油菜,我儿阿斗很无能,但我把孩子托付给你,你不要像曹丕一样,废了皇帝直接自己干。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既然刘备深知儿子的能力,如果真心甘情愿让诸葛亮撇开阿斗直接干,何必再传位给阿斗,直接传给诸葛亮不就得了?由此可见刘备先生是多么虚伪。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话深得要领。虽然实践一再证明,刘阿斗确实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脑袋让老爹给摔坏了,诸葛亮自己也具备把刘阿斗甩到一边直接干皇帝的能力和条件,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而是心甘情愿、鞠躬尽瘁、小心翼翼、几十年如一日地扶持了他40年。对于诸葛亮的这一做法,后人曾作诗一首给予批评:

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

永安遗命分明在,谁禁先生自取来。

这首诗歌,看似很有道理,仔细分析实在没有道理。其一是作者并没有读懂刘备遗嘱的真实含义,其二是作者还不了解诸葛亮的真正为人。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一生追求的不是权力,而是名声。如果他废了阿斗自己干,那就不是诸葛亮了,而是变成了曹丕,不是名垂千古的重臣,而是夺取皇位的奸臣。如果诸葛亮那样做的话,不仅毁了他的晚节,也毁了他前半生艰苦卓绝的努力。聪明的诸葛亮是不会干这等傻事的。愚忠就愚忠吧,总比当奸臣要好。

刘阿斗被老爹摔了之后,脑筋开始有些“秀逗”。老爹死后,因为有诸葛亮忠心扶持,在皇帝位置上虽无建树,但也凑合着干了40年,没发生什么大的乱子。诸葛亮死后,其弱智和毛病便暴露得一览无遗,一致做了很多傻事和蠢事,最终断送了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分析刘阿斗的悲剧人生,除了脑残之外,按现在的说法,主要是主观世界没改造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刘阿斗最大的毛病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思路不清、是非不明,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当初大将军姜维领兵攻打曹魏军营,取得节节胜利,形势非常有利,本来想继续进军彻底击溃对手,没想到一天之内连续接到刘阿斗三道令牌,让他别打了,快快回来。姜维无奈班师回朝,前去见皇帝刘阿斗,没想到刘阿斗正在后宫取乐,见姜维归来躲到假山后面,故意不见他。原来,是阿斗听信了黄皓的谗言,催促姜维撤兵。

对宦官黄皓的无耻行为,姜维怒从中来,直接向皇帝禀报:“黄皓专权,请皇上明察秋毫,别再被他欺骗了。只有抓紧把他办了,国家才有希望,中原才能收复,不然国家最终毁在他的手里。”刘阿斗听了这话,本来应该警觉,可是他却替黄皓辩解:“黄皓是个好人,你就不要多心了。大将军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怎么连一个太监也容不下呢?”说到最后,居然把黄皓叫来,让他们和好。他这样做,不仅把国家大事化为两人之间的争端,而且分明告诉黄皓,姜维奏了你一本啊。在忠臣和奸臣之间,他选择了奸臣,其是非不明可见一斑。

后来,曹魏大军长驱直入,攻到立“首都”成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这时候,刘阿斗也面临着一次是战是降的重大选择。当时,有人建议效法刘备老爹时代,再次联合东吴,共同抗击曹魏;也有人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定要血战到底。应该说,这两种建议,都有他们的道理,可是,刘阿斗对此置若无物,唯独选择了最下等的方案:投降。刘阿斗拍板之后,北帝王刘谌十分不满,站出来直言:先帝打江山不容易啊,我们不能当亡国奴。刘阿斗却说:你懂个毛,也来插言。其愚钝和不懂毛令人发指。

刘阿斗的第二个毛病是人生观和幸福观有问题,没有解决好人为什么活着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人活着,快乐是最重要的幸福指数。不管怎样,天塌下来也好,地陷下去也好,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什么家国大事,什么黎民幸福,什么朝代更迭,什么人生意义和价值,统统都无所谓。基于这种认识,国家大事他不问,百姓疾苦他不管,一心只求自己醉生梦死的快乐。前线烽火告急的时候,他玩乐;敌人打过来了,他玩乐;被敌军俘虏了,他继续玩乐。以致在敌军营中,闹出“乐不思蜀”的笑话。想想也是啊,对于一个持有和猪一样幸福观的人来说,天天有吃有喝有音乐有美女陪着,还想什么呢?有时候想,如今的成都号称天下著名的休闲城市,打麻将喝茶成为市民的主流文化,是不是因为受了当年刘阿斗简单幸福观的影响呢?

除此之外,刘阿斗还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软骨症。人们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刘阿斗身上,不仅没有傲骨,连一点傲气也没有,有的只有低声下气。刘阿斗决定投降曹魏之后,很多大臣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精神。被刘阿斗嘲笑为“懂个毛”的刘谌,一路痛哭回家,在刘阿斗出去投降的时候,他领着妻子来到先主刘备墓前,大哭一场,然后杀妻自杀,表现出应有的气节。姜维和钟会等大将,为了东山再起,假装投降,试图分裂曹魏军队,密谋造反,“阳谋”暴露后被杀。可是,令人尊敬的刘阿斗大人投降时却表现出万般虔诚:反绑自己的双手,用车拉着棺材,前去投降。活脱脱一个“负荆请罪”的样子,可是就人格和气节而言,和廉颇相去万里。

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一个人再无能再无用,也有他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刘阿斗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大概有两点吧。其一是为汉语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一个刘阿斗,汉语言诞生了“刘备摔孩子”、“扶不起的刘阿斗”、“乐不思蜀”三个成语,贡献能不大吗?其二是树立了一个典型的“窝囊废”形象。如果做人不想争气,只贪图简单的快乐,刘阿斗就是自己学习的好榜样。

2010年11月4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