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扔掉可惜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8:30 小学作文
扔掉可惜阅读答案小学作文

篇一:概括情节专题训练

小女孩走进自己的房间,从衣橱里取出存钱罐,打开盖子,把钱倒在地上,认真地数了起来。为了准确无误,她数了三遍。

她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放回存钱罐,合上盖子,带着它悄悄地从后门离开了家。她走过六个街区,来到一家招牌很显眼的雷克斯奥尔药店。

她耐心地等待药剂师接待自己。但药剂师正忙着与旁边的一个人交谈。这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是药剂师的哥哥,几个小时前刚从芝加哥赶来看望弟弟。

小女孩动了动脚,好让鞋子发出声音。见药剂师无动于衷,她又使出最大力气清了清嗓子。依然没有效果。最后,她从储蓄罐中取出25美分,把它放在了柜台上。

“你想要点什么?”药剂师的语气似乎有些不耐烦。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弟弟,”小女孩以同样的语气答道,“他现在病得非常、非常厉害。我想买一个奇迹。”

“对不起,你说什么?”药剂师问道。

“他叫安德烈斯。他的脑子里长了一个不好的东西,我爸爸说只有一个奇迹才能救他。你告诉我,一个奇迹要多少钱?”

“小姑娘,我们这里不卖奇迹。很遗憾,我确实帮不了你。”药剂师的语气缓和了下来。 “我这里有钱,”小姑娘说,“如果不够,我会再想办法。你只要告诉我卖多少钱就好。” 这时药剂师的哥哥加入了对话,他问这位小女孩:“你弟弟要哪种奇迹?”

“我不知道,”小女孩睁大了眼睛,“我只知道他病得非常非常厉害,妈妈说需要立刻动手术,但爸爸没有钱。所以我想用自己的钱。”

“你有多少钱?”这位来自芝加哥的男士问。

“1美元11美分,”小姑娘用刚刚能听见的声音回答,“这是我所有的钱,但如果需要,我可以再想办法。”

“哦,正好,”这个人笑着说,“针对小朋友的奇迹价钱恰好是1美元11美分。”他一手拿起钱,一手拉起小姑娘的小手说:“带我去你住的地方。我要见一见你的弟弟和父母,再看看我有没有你要的奇迹。”

这位穿深色西装、戴红色领带的人就是神经外科专家卡尔顿。阿姆斯特朗医生。安德烈斯的手术完全免费,他在芝加哥住院期间也没有被收取任何费用。

爸爸和妈妈说起整个事情的经过时都感到非常幸运。妈妈说,能做这个手术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一定要花很多钱。

听到这里,小女孩笑了。家里只有她知道这个奇迹的真正价格——1美元11美分,再加上一个小姑娘的坚定信念。

(摘自2012年第4期《智慧》,有改动)

《买一个奇迹》阅读题目:

1.请写出标题中“奇迹”的两层含义。(4分)

①②

2.请用乘法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3.“这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是药剂师的哥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4.文章是怎样刻画小女孩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5.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买一个奇迹》阅读答案:

1.(4分)①治病的药。(2分)②医生只收取1美元11美分便治好了小女孩生重病的弟弟。(2分)

2.(3分)小女孩在医生的帮助下为生病的弟弟买到了一个奇迹。

3.(3分)为下文奇迹的发生埋下伏笔。

4.(4分)示例①语言描写。(1分)如“‘我这里有钱’,小姑娘说,‘如果不够,我会再想办法。你只要告诉我卖多少就行’”。(1分)刻画了小女孩善良、懂事、可爱的性格。(2分)示例②动作描写。(1分)如“小女孩动了动脚,好让鞋子发出声音”。(1分)刻画了小女孩机灵的特点。(或“表现了小女孩当时急切的心理”。)(2分)

5.(3分)①从小姑娘的角度,围绕“信念坚定”展开,言之有理即可。②从医生的角度,围绕“奉献爱心”展开,言之有理即可。(任选一角度)

一、阅读《回忆录第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回忆录第一节

刘岩松

爷爷离休后,专心写起了回忆录。他究竟写些什么呢?他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我只从奶奶那儿知道,他负过五次伤,立了八次功。这天上午,爷爷在客厅里接待老战友吴爷爷,我趁机溜进了他的书房。

写字台上摆着一叠手稿,我急切地读起来:

一、我第一次参战

194×年×月×日,我所在的连要掩护大部队打阻击。我们埋伏在一片树林里,等着敌人上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才17岁。我心中非常害怕。

枪子儿一响,我腿肚子转开筋了。看到身旁血肉模糊的死伤战士,我直打哆嗦。 突然,连长向这边喊道:“李三,你立即背吴参谋下火线,赶上大部队!”

我叫李山,旁边的一位战士才叫李三。我真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可是他却看看连长,又望望我,显然没弄明白是命令他还是命令我。我竟 一阵狂喜,立即跳起来答道:“是!”背起腿上负了伤的吴参谋便跑。路上,我中了颗冷弹,但我还是背着吴参谋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月后,竟授予我二等功!因为我护送的吴参谋带给大部队一个重要情报,使我军取得了一次大捷。可是我们全连在阻击战中都牺牲了。李三那份死原是我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却昧着良心没有向上级报告实情。只是 发誓,要赎回自己的罪过。

以后,我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被负罪感折磨着,放弃了怕死的念头,也打算牺牲在战场上,但活了下来。于是,我又认定自己不该死,竟渐渐减轻了负罪感,以至完全忘却了。

现在,党让我们写写自己革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却又忆起了这件事,并且又被折磨得受不了了。这是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我对不起革命的第一次,虽然并无多大价值,但我不写出来,便会再一次对不起革命,这比死还要可怕……

书房的门响了。我连忙跨到书柜前,装作在找什么书。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 两位老人走进来,坐在写字台旁的两张藤椅里。半天,吴爷爷才 地说:

“老李,稿子我就不看了。你更不必拿到杂志上去发表。我就不相信,你当时会那样怕死。我也不能证明,你们连长叫的是李三还是李山。我只知道,你把我背下了火线,我送到了重要情报,你负了伤。”

“那是你不熟悉我们连的情况。”爷爷 地说,“可是,我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万一听错了呢?”

爷爷似乎被问住了,但少顷又说:“即使听错了,我当时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

“这……也没见过,谁去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怕死呀!你还要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负责嘛。”吴爷爷显然很生气了。

“不!老吴。我如果不把这事告诉党,告诉后代,我会忧郁到死。”

我走到写字台前,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然后再接着读下去。

(选自1985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扔掉可惜阅读答案)

1、要点概括——请用一句话概括“我第一次参战”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境揣摩——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各加上一个表示人物心理的词语,使人物性格更加凸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句理解——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探究——爷爷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情感体验——“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我”当时可能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笔法探究——体味文章的结尾,你认为“我”为什么“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扔掉可惜》,完成后面的问题。

扔 掉 可 惜

[日]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选自《青年文摘》)

1、要点概括——本文是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试以“院长”为第一人称,用简明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境揣摩——仿照①句的形式,在下面句子的[ ]内各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词语,使人物心理更加凸显。

①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

②院长[ ]地说:“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③我[ ]地问:“那其余部分呢?”

④院长[ ]地说:“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3、质疑问难——读完这篇小说,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探究——扔掉的“其余部分”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克隆人”,作“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的“您”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你认为扔掉哪一个才“可惜”或者“不可惜”呢?

篇二:丢失的东西_阅读题及答案

一次有趣的画鼻子游戏

“欣哲画对了!欣哲画对了······”同学们欢呼着!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班正在举行画鼻子游戏呢!现在让我从从头到尾讲给你听吧!

临近期中考了,方老师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决定在今天这节语文课上,和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课上我和同学们激动万分,这时方老师宣布:“现在,‘我’要让同学们玩个游戏,名叫‘画鼻子’!”“我会叫几个同学当助手,嗯——好,梁卓妍、陈思涵、方泽珊和王睿!”方老师说完并叫他们把红领巾准备好,方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脸蛋,他们长着两条修长的眉毛,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张微笑的嘴,只可惜少了鼻子!方老师说:“同学们上台,要帮这些小脸蛋添上鼻子!”老师请了四个同学,其中一个是我呢!

开始了,四个小助手,分别帮每一个同学系上红领巾,把他们的眼睛蒙住,这时,我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小助手把我牵到脸蛋这边,我回想着刚才老师画的脸蛋在哪里,我觉得鼻子应该画在左下角,我大胆地画了上去,只听同学们欢呼着“欣哲画对了,欣哲画对了······”我摘下红领巾大吃一惊,我画对了!虽然画得不是很端正,再看看其他同学把鼻子画在眼睛上边、有的画在嘴边······底下的同学们有的笑得直跺脚,有的笑得捂住肚子直喊疼······

这次的画鼻子游戏不仅给同学带来了快乐,而且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有趣的画鼻子游戏

“往上”“往左”“往下”“哈哈哈——’’教室里传来阵阵欢乐的笑声,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吗? ——因为我们正在玩画鼻子游戏!

上午,老师刚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我们就高兴地欢呼起来,我觉得如果声音的分贝再加大一点,就足以把房盖掀翻! 中午,我刚进教室,就看见了一个大头娃娃。嘿!这个大头娃娃可真特别,远远的胖脸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向我们望着,红红的小嘴向上翘,好像在说:“你们有谁能给我一个鼻子呀?” 终于盼到了画鼻子的时刻——下午下午第一节课。老师画好了鼻子的位置,把我们分成了八个小队,就点了吕诺,她画得只差一点就成功了,再就是我们小队的周子涵了,那我就说说她的搞笑事件吧!

只见周子涵跑到讲台下,看了几眼大头娃娃鼻子的位置,然后就被老师用纱巾蒙住了眼。然后摸索着走到了讲台前,拿起粉笔,确定了一个点,我定睛一看,竟然是鼻子该在的位置,可是就是有一些捣乱分子不停地告诉她错误的位置,使其变了又变。我着急地跑下位,使劲告诉她要把位置改一改,可是她就是没有听,就在别人告诉她的位置画了鼻子,她迫不及待地摘下纱巾后,自己就笑得前仰后合,原来,鼻子画在大头娃娃的脑门上了。其他同学也没成功,老师就把靠鼻子位置最近的定为第一。

画鼻子游戏不但有趣,还锻炼了同学们的灵活应变能力。

篇三:小说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小说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⑷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 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⑴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答:

⑵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答: 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分)

①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②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⑷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2.(新课标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⑵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⑶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⑷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3.(新课标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侑,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逛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⑴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为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 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⑵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⑶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⑷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4.(浙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⑴—⑸题(20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⑴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⑵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⑶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⑷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⑸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篇四:2015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答案】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以偏概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乱加因果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第一句为代词;第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是”。B项第一句副词,就;第二句表假设如果。C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项第一句所字结构;第二句被动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来源:学科网]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B

7.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答案】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解析】

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使人听此调朱颜。(李白《蜀道难》) 乙:①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来源:Zxxk.Com] ②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⑤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⑥相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答案】

甲:1.但见悲鸟号古木2.雄飞雌从绕林间3又闻子规啼夜月4愁空山5蜀道之难6难于上青天

乙:1飞漱其间, 2惑而不从师,3谁家春燕啄春泥,4青鸟殷勤为探看,5,诵明月之诗,6气吞万里如虎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

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 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

篇五: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2)小说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小说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⑷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 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⑴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答: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⑵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答: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

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分)

①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答案:“心里一热”表明小格听了达子的话心里有一丝感动,然而小格认为达子是看自己笑话,她不愿意让达子看出自己的感动,她要在达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能干,所以她执拗地坚持自己翻地。

②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⑷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①结构上,最后两段用景物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收束全文,写出蓑衣草长势良好,照应了上文达子的建议,暗示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

②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④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⑤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⑥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2.(新课标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

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

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E给3分,C给2分,D给1分,A、B不给分(A 错在“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 错在“世故圆滑、反复无常”;D “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不准确)

⑵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⑴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分)⑵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1点2分)

⑶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⑴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⑵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及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⑶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一点2分)

⑷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答案:⑴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