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影梅庵忆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1:01 小学作文
影梅庵忆语小学作文

篇一:《影梅庵忆语》之休闲启示[论文]

《影梅庵忆语》之休闲启示

摘 要: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文化的现象,有着丰富遗产。《影梅庵忆语》中人们的休闲活动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娱乐特色,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休闲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对今天充分认识休闲活动、建设健康文明的现代休闲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影梅庵忆语 休闲 启示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明代中期以后,伴随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思潮的兴起,休闲文化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文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关注私人的生活和情感,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描写家庭日常生活,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休闲学著述,如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里面记录了主人公生活中的休闲活动。这些活动是一种任达洒脱的反映,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境界和人生哲学。这种心灵的闲适与宁静营造出一种别致的生活方式,可以为我们当今社会休闲文化所借鉴。

一、休闲是一种情趣

《影梅庵忆语》中记录了冒辟疆和董小宛的日常生活和爱好,如讲到临摹:“姬初入吾家,见董文敏为余书《月赋》,仿钟繇笔意者,酷爱临摹,嗣遍觅钟太傅诸帖学之??”讲到喝茶,作者深情回忆道:“姬每与余静坐香阁,细品名香??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此外,书中还记录了主人公在绘画、花道、焚香等方面的休闲活动,反映出冒

襄和董小宛的文艺修养和高雅情趣。

《影梅庵忆语》中主人公生活中的传统休闲生活体现了高雅的情趣与日常生活的统一,在他们心中,休闲并不是单纯的放松和放纵,而是一个情趣培养过程,一种精神追求过程。从本质而言,休闲是人的生命系统的一种自然自在的和谐趋势,是人的精神与肉体的一种愉悦享受,是人的生命实体的一种健康状态。受儒道佛多种思想的影响,遵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我国的传统休闲文化尚“静”重“养”,以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文化为主线,主要方式为亲朋欢聚,猜谜赏灯,吟诗作赋,舞文弄墨,主要内容则是琴棋书画、茶语花香、花鸟虫鱼,从中体现了以“仁”为本、以“和”为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无论是烹水煮茶,还是研墨挥毫,还是净手燃香,无不表现出冒辟疆、董小宛在日常生活中的精致、细腻、清淡,表现出那份于淡泊宁静之中能摆脱物欲的牵累,知足常乐,旷达处事的雅趣和内心的的高度自由。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教授s.依索-赫拉(s.e.iso-ahola)在《休闲与娱乐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休闲并非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或“心醉神迷”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中国当前的一些休闲文化却是“闲”味十足,但“文化”味不浓:符号化的消费方式波及到了休闲文化领域,如蹦迪、泡吧、按摩、唱卡拉 ok、抢花边新闻、看肥皂剧......很多人的

周末休闲通常等同于聊天、睡觉、狂吃海喝。休闲在此,看不到对文化的追求,而只表现为退化的“打发日子”的方式与手段。在精神空虚的支配下,休闲出现了淡化和摒弃“文化”的现象。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到:“玩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当前,休闲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休闲观。首先,要向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学习,提倡“雅闲”,以健康身心为追求,除去休闲文化商业尘垢和恶俗泛滥的心理。其次,要将休闲理念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休闲回归自身、回归生活,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涵养性情,颐养情怀,创造既适应时代需要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休闲模式。

二、休闲是一种心境

根据现代休闲学理论,休闲活动是一种自然而愉悦的活动,应该是一种精神态度,正如瑞典哲学家皮普尔(josef pieper)所言:“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必然,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而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的态度,即人们保持的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2]《影梅庵忆语》中记录了董小宛对烹饪的热爱:“釀怡为露,和以盐梅,凡有色相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细考之食谱,四方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以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除此之外,主人公热爱赏月:“与子长历四序,娟秀浣洁,领略幽香,仙路禅关,

于此静得矣?...”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休闲心境。冒襄屡次科考不中后,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从主流政治、主流文化的激潮中退隐,寻求着一份天成的自然物性,在趋于中庸的心境下,自觉地融入了更加平民化、更加生活化的市井娱乐和市井需求,将人生的目标从外在的建功立业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自娱自乐,这与主人公宁静、淡泊的文化心态有很大的关联。 明张萱有言:“闲有二:有心闲,有身闲。”[3]“身闲”是客观时空条件促成下身体得到休息,精神得到自由,是一种相对的“闲”;“心闲”则是超越客观条件的心灵平静与自由,是一种绝对的“闲”。从“身闲”到“心闲”,内蕴着主体精神意识自觉超越程度的不断提升。于光远先生曾指出:“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快乐,说到底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无论休闲文化是处于单纯的身体的放松,还是达到更高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论是打牌散步,还是琴棋书画,其本质都离不开精神的满足,都要回归到精神的愉悦上来,一切都是放松的随意的状态。从《影梅庵忆语》中,我们品味到冒襄眼中的闲,体察到古代中国赋予休闲的独特内涵。

林语堂曾说:“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4]《影梅庵忆语》中主人公对烹饪和赏月的热衷可以体现出他们善于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体味生活的乐趣,休闲的心境与金钱、地位无关,过多的追求外物反而会使精神承受负担而失去心灵的宁静与本真。

冒襄在政治的放逐中体验到了精神的回归,《影梅庵忆语》中主人公的传统休闲生活中贯穿的豁达、超脱、知足常乐等价值取向,不但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指引,对后工业社会的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也具有补益作用。为了获得心灵的高度自由,就要尽可能摆脱物欲的牵累,知足常乐、旷达处事,从万事万物本然中静静地品味人生的真意,耕耘人的心灵与个性。

三、休闲是一种追求

休闲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权利,是生命的一种自觉。物质丰足是生活的基础,但在劳碌生存的过程中,不能只对“功名利禄”孜孜以求,只生活在快节奏当中,更需要适当慢下来,在紧张的劳作中适当地放松,欣赏沿途的风景,以“心旷神怡”的方式达到生活品味的提升。纵观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从周王朝的《诗经》到南北朝的隐逸文化,唐诗宋词到元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艺,山水园林到饮食养生,无不体现了创作者对休闲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休闲文化是非功利的,它强调人们对具体的现实生存状态的超越,其本质是精神享受对功利欲求的超越,从而达到“不役于外物”的生命的自我解放。作为一种生存途径,休闲文化中的愉悦,与单纯

篇二:海山闻说风能引_也在虚无缥缈间_从_影梅庵忆语_浮生六记_看士人情爱观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 2007年1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8, No.1, Jan.2007

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

———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看士人情爱观

刘 坡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期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明清自传体笔记,自问

世以来便因其中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本文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的文本为

根据,以人文状况为背景,通过对文中沈复和陈芸、冒襄和董小宛的婚姻生活,以及士人重情与

薄情背后原因的分析,试图以小见大,借芸芸众生的一隅看士人情爱观。

关键词:重情;薄情;无她教;无我教;妻性

中图分类号:I 20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79 (2007) 01-0082-06

The Literators’Love Notion Reflected from Memories for

Yingmei An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LIU Po

(School of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 Jilin130012, China)

Abstract:Mao Xiang wrote The Memories for Yingmei An in the turning tim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Shen Fu di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two books

were praised highly since they had been produced, because of the deep love between couples. On the

base of the books as Memoirs for Yingmei An and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love notion of the literators from the married life of Shen Fu and Chen Yun, Mao Xiang and Dong

Xiaowan. As a result, we can learn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literators’attitude towards the love .

Key Word:faithful for love; unfaithful for love; ignore of the female; self-sacrifice of the female;

wifelism

士人的情爱观到底如何?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

他们对待与之发生感情的对象———女子———的态

度。而士人又究竟视女子为何物?讨论的主体是古

时的人物,古人自己的话当最为确实。李渔在《闲

情偶寄·声容部·习技第四》中论道:“娶妻如买田

庄,非五谷不植,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

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

他也。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

花亦种,成阴之树亦栽,不成阴之树亦栽。以其原

为一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而轻,不能

顾名兼顾实也。”[1]虽然笠翁之语不一定放之四海

皆准,但却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认

知,即女子非人,情爱之于男子仅是其耳目口腹欲

望的满足罢了,作为女子存在的两种身份———妻与

收稿日期: 2006-07-11

作者简介:刘坡(1983-),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E-mail: nestlepearl@126.com妾,也只是因男子欲望的不同需求而分化形成的不

同功能单位。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

(原名白)之于作者正是妾,清中期沈复的《浮生

六记》中的陈芸之于作者恰为妻,所以他们的关系

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两种典型的婚姻关系。

而且冒襄乃明末四公子之一,声名煊赫,实为一代

知识分子的典范;沈复虽沉沦下寮,但出身书香门

第,亦拥有传统中国文人的习气:歌咏风月、赏玩

字画、浪游冶情。一个是上层贵公子,一个是布衣

文士,作为中国士人两种生存状态的缩影,都因留

下传世佳作而被推崇为爱情典范,故而正可借其一

窥士人情爱观。

一、海山闻说风能引———士人的

重情

作为知识分子,士人天然地成为性情中人。他

们体物遣情、附庸风雅,关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

物,当然包括女性以及她们带来的爱情,因此士人

多情、重情。《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正是

借回忆生活琐事怀念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甚

是缠绵哀感。自潘岳《悼亡诗》以降,凡悼亡妇、

亡姬,除发梦断香销之痛、欲寻遗踪之思外,一忆

伉俪情笃,一忆妇之贤良淑德。

(一)伉俪情笃———互动的爱情

爱情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话题,是精神快感的

一部分。不能否认,士人也是有其真情挚爱的。也

只有互动的倾心之爱才有被传颂的价值,因此《影

梅庵忆语》《浮生六记》中所传达出的深情无可否

认是发乎情、源乎心的,是男女之间两情相悦的互

动。

董小宛以妾之身份在冒襄的情感生活中留下了

深深的烙印,而冒襄也给了她最大的荣耀,即于其

身后著书悼念以示后人。文中最可见二人用情之深

的是篇末的“夜宿友云轩”一节:

三月之杪,余复移寓友沂友云轩。??三鼓别去,余

甫著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荆人,不

答。复遍觅之,但见荆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

耶?”一恸而醒。姬每春必抱病,余深疑虑,旋归,则姬固

无恙,因间述此相告。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

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

来先告哉?

可见,若非有情,此二人如何心灵相通,殷殷

牵挂至此。想董小宛事冒襄九年,情深意重,冥冥

中却有此谶语待之,不禁使人读之堕泪。

另冒襄秦溪蒙难后感染风寒,小宛不顾疲劳和

辟疆病后失常性的暴怒殷勤伺候,以至“星靥如

蜡,弱骨如柴”,更有云“竭我心力,以殉夫子”,

何等的赤诚情深。而董白卒后,冒襄顿感“余不知

姬死而余死也!”并“业为哀辞数千言哭之??每

冥痛沉思姬之一生与偕姬九年光景,一齐涌心塞

眼,虽有吞鸟梦花之心手,莫能追述。区区泪笔,

枯涩黯削,不能自传其爱??”此时冒襄失姬之痛

可想而知,同时在冒襄心中,董小宛能是一个“真

可爱者”,不枉其九年履险茹苦。

而《浮生六记》中沈复与陈芸是原配夫妻,且

两人的结合还不是一般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是“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猜??心注不

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应

属自由恋爱,所以两人相知相惜之情更为深笃。书

中所记之事也多婚后爱情的浓情蜜意,其中《闺房

记乐》《闲情记趣》中温馨愉悦、自得其乐的夫妻

生活,如“闺房燕昵”“七夕赏月”“水仙庙会”等

等,无不写得情性摇曳、神采飘逸,让人只羡鸳鸯

不羡仙。然而“贫贱夫妻百事哀”,《坎坷记愁》中

的沉重愁苦及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与前之清新欢

愉两相照应,格外的凄恻动人。林语堂如是评价二

人:“他俩的一生很凄惨,但也很放荡,是心灵中

所流露出来的真放荡。他俩以享受大自然为怡情悦

性中必不可少的事件。”[2]足见其爱情的互动性。

俞平伯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称赞

本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3],此语虽是针对其

艺术价值而言的,但将其用到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上

亦合适,如新婚之夜便写得纯净透明,数十年后沈

复仍记忆犹新:“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

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

乃尔邪?’芸回眸一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

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二人的一往情深跃

然纸上。

(二)两个可爱的女人———贤妻、顺

媳、良母

对于中国士人来说,除了功名利禄外,贤妻美

眷也是必不可少的。董小宛本为“秦淮八艳”之

一,余怀《板桥杂记》中称其“天资巧慧,容貌娟

妍??稍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

不精晓”[1]。陈维崧亦在其《妇人集》中道:“秦

83第1期 刘 坡:海山闻说风能引,也在虚无缥缈间———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

看士人情爱观淮董姬,才色擅一时,后归如皋冒推官,明秀温

惠,与推官雅相称。”[1]而陈芸则是:“生而颖慧,

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刺绣之暇,

渐通吟咏,??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

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林语堂

先生就认为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所记女子中最可爱的

一个,足见二人的喜人之处。但这两个女人之所以

能让其夫久久不能忘怀,更在于她们是贤妻、顺

媳、良母。

作为贤妻,她们对于丈夫的起居生活照顾得无

微不至,尽心竭力。冒襄喜欢与宾客共同享受“香

甜及海错风熏之味”,董小宛便煞费苦心地为其研

制各种小吃,“一匕一脔,异香绝味,使人作五鲭

八珍之想” ,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丈夫的五脏庙。

冒襄不能饮酒,嗜茶嗜界片,小宛“遂罢饮”,每

与辟疆“静坐香阁,细品茗香”。沈复爱小饮,不

喜多菜,芸投其所好,费心为其设计梅花盒盛装食

物。沈复好整洁,其“小帽领袜皆芸自做??必整

必洁”。此等悉心何其适意。但更令两位丈夫快慰

的是她们能与自己志趣相投,可谓获得了物质与精

神的双丰收。董小宛辅助冒襄编订《四唐诗》,并

荟集古今闺帏轶事,编成《奁艳》。陈维崧曾征引

冒襄语:“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4]其才藻精

敏、明秀高雅可窥一斑。而陈芸亦为沈复的闺中良

友,她知书识礼,才思隽永,“察眼意,懂眉语”,

沧浪亭中,“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与董

小宛一样“不私铢两”,对破书残画反极珍惜。这

样情趣高雅、温婉娴淑的妻妾,夫复何求?

作为顺媳、良母,她们更是恪尽妇道,孝上慈

下。董小宛在冒家九年,“上下内外,无忤无间”,

“侍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竟致“以

劳瘁死”。陈芸则是“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

然未尝有失”,对待公婆更是曲意逢迎、逆来顺受,

“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怕是中国妇女所有的美德

她们都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女子正是中国士人的

最佳选择,也恰因斯人贤良淑德,使冒襄、沈复爱

情的早逝越发显得哀婉。

总之,不论做妻、做妾,这两位女子都是极为

可爱的,因为恰是她们能给自己的丈夫以生活上的

照拂,心灵上的安慰,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他们的耳

目口腹之欲。所以,冒襄和沈复能在其身后写下万

言忆之,也在情理之中。

前面征引的种种让我们看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

童话,但为何红颜薄命?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也

许,冒襄、沈复并没有想到,经由他们亲笔写出的

文字,就在不经意间告诉了我们女子的不幸,士人

的薄情。

二、也在虚无缥缈间———士人的

薄情

其实,不只是笠翁一人,自古以来,在中国男

性的意识里,女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偶尔他们

会因各种需要而倾心于某个幸运的女子,让她享受

暂时的快乐罢了,用一个现代术语,就是每个女人

都是有“保质期”的,期限过后,被抛弃、被遗忘

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在父系制的中国,男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建

立了乾坤阴阳的宗法社会。《大戴礼记》云:“女

者,如也;子者,孽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

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单从这简单的称谓

上便知道,妇人不是“子”。妇人没有名,只能冠

以夫姓称某某氏,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

子,总之是毫无人格可言,只能从男子而成人

格 。

因此,由于传统的沿袭,意识的强化,在漫长

的岁月中女子与男子形成了一种既定的心理差异:

女子一生以出嫁为归宿,寄命于丈夫,也就必然地

要甘受许多的不平等;而男子可以多妻,女子必须

守节;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却鲜少再嫁;男子可以

休妻,女子则不能主动离夫;女子总是希望白头偕

老,而男子则更希望弃旧迎新。

这样看来,男子薄情便是必然,而士人的薄情

就更无可指责。因为多情,所以薄情。一个人的感

情是有限的,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分量就会越

少,故而士人的那份情也就在虚无缥缈之间时有时

无。《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自问世以来因其中

深蕴的夫妻缱绻深情而备受推崇,很少有人注意到

其中士人“重情”外的“薄情”,及女子的被侮辱

与被损害。虽然个人的行为具有独特性,但也蕴含

着普遍性,他们身上恰恰折射出了整个中国古代社

会的一种集体意识———士人的“无她教”和女子的

84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8卷

对于中国古代妇女的生存状态,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

史》中有详尽论述。《民国丛书第二编·中国妇女生活史》,

上海:上海书店,超星数字图书馆藏书。

此乃[明]杜氵睿读到《影梅庵忆语》董小宛为冒襄烹食时的

赞语,见王文濡编《香艳丛书精选本》,岳麓书社, 1994年

11月版,第12页。“无我教” ,以及在明清之际的一些独特的社会

风气和士人的精神面貌,正是在这种集体意识和特

殊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滋养下,造就了男女用情的不

平衡。

(一)“无她教”———士人对自己的放纵

其实对于士人来说,“无她”即为“有我”,自

古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和

社会赋予了中国男人一个高而大的人生使命。尤其

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士人,更是以建功立业为己任,

除此以外一切便显得不再重要,妻与妾自不例外。

仔细审视,《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中冒襄

和沈复的行为颇让今人不能忍受的大约有三点,即

毫不掩饰狎妓的陶然自乐、对为人夫责任的逃避、

深情誓言后的背叛。

(1)陶然自乐的狎妓之风。董小宛为秦淮名

妓,出身青楼,她与冒襄的结合本身就是狎妓之举

的直接结果,此种情形在明清之际佳话频传,如柳

如是归于钱牧斋,顾媚生归于龚鼎孳,等等。而且

冒襄娶董小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朋友的支持

与压力。同时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还写到在与

小宛初次会晤之后的三年内,先后与两位风月佳丽

交接,并因种种原因不得长久而怅惘无比,可见士

人的“多情”。

篇三:“忆语”的殿军

“忆语”的殿军

作者:肖亚男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2期

“忆语”是一种融悼亡、自传、追忆为一体的散文体式。它滥觞于清初名士冒襄为悼亡其妾董小宛所作的《影梅庵忆语》,是书以一种较少拘束的散文笔调,追忆两人的爱情悲欢与生活细节,情致深婉,哀感顽艳,“一时名士,吴园次以下,无不赋诗以赠”(查为仁《莲坡诗话》)。此后,陈裴之《香畹楼忆语》、蒋坦《秋灯琐忆》、王韬《眉珠庵忆语》、王蕴章《菊影楼话堕》等类似作品不断出现,成为明清以来江南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陈宗蕃为其亡妻撰写的《傫然室忆语》,则是这道风景线上最后一个值得回味之处。

陈宗蕃(1877-1953),原名同善,字莼衷,号淑园,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两年。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读法政和经济。1910年毕业回国,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后,1912年在北京任审计院主计,此后历任决算委员会坐办、国务院统计局参事、法律编纂会编纂、中华懋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银行公会秘书、北平市参议员等职。

陈宗蕃的主要成就在于治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史学、文学、法学等。传世作品除别集《淑园文存》、《淑园诗存》外,尚有《亲属法通论》、《古今货币通论》、《文学之抽象观》、《新北京赋》等。其代表作《燕都丛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着重考察了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

《傫然室忆语》附录于其《淑园文存》后,于民国二十七年(1936)付梓行世。其悼念的亡妻马毓秀,生年不详,卒于1934年。马夫人与陈宗蕃1900年结缡,共同生活了35年。陈宗蕃在“忆语”正文之末自述写作缘由如下:

呜呼,马夫人之殁忽已二年。此二年之中,昼以思,夜以梦,夫人之音容笑貌,固无瞬刻去予脑海之中。且虑其日久而淡忘也,则举马夫人之嘉言懿行,笔之于篇,然每有所述,则目泚心痛,于是屡作而屡辍,绵延二年,仅得此数千余言,而予之泪已枯矣。兹值马夫人小祥之期,爰以此篇嘱次儿妇爱达缮写成册,以志永慕。丙子(1936)秋九月陈宗蕃抆泪识。

昼思夜想,目泚心痛,一篇六七千字的忆语居然断断续续写了两年,足见情感之深笃。而缘何如此深笃?通过该文的开篇即可窥知一二:

马夫人为外舅马馥村公之第三女。公讳启英,浙之海宁县人,随父游宦至闽,入资为佐二官,补按察使司狱。性明敏,善医工奕,好读书,尤深于经世之学。光绪中叶,风气丕塞,公以六十之年视新书若性命,平日自奉极俭吝,而购求书报不少吝。若南洋之《知新报》、日本之《清议报》,时皆悬为厉禁,公皆不惜重资以求之。予方弱冠,时相亲炙,得稍知新学之门径,不为旧学所囿者,公有力焉。夫人幼承庭训,故亦颇有新知,不同流俗。幼年虽曾缠足,

中年即行解放,不惜僧道,不信风水,无一切世俗所谓婆婆妈妈经之行为,故与予志同道合,至老弥笃。

马夫人的父亲善于接受新思想,马夫人受其熏陶,“颇有新知,不同流俗”,因此,马夫人与陈宗蕃“志同道合,至老弥笃”。陈宗蕃在回忆中通过许多细节,展现了马夫人的人格特征,亦即展示马夫人是如何“不同流俗”、与自己“志同道合”。当时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传统道德倾颓,自私自利、恃强凌弱之人比比皆是。但马夫人却有爱心,肯担当,无论对娘家还是婆家的亲人,她都肩负责任,鼎力扶持,使得家族得以传续;她性情豁达,克己复礼,不斤斤计较;她善于持家,条例井然。她为人宽厚,善解人意,不仅是贤惠体贴的妻子、慈爱而识大体的母亲,而且体恤仆人,仁至义尽。为了表现马夫人对下人的一贯关怀和同情,陈宗蕃连举七事,以为例证,兹择其二:

民国戊午居粉子胡同,时以八十金蓄一婢曰来顺,年十三,馋而懒。一日盗食熟鸡卵,方入口,适夫人入,将吞之。夫人急曰:“毋恐,徐食之。”恐其或将咽塞也。

有妪曰连江,闽之连江人,以地呼之者也。自闽从来,服役数年,积资数百。念其女在闽,遂辞归。既归,久未函来。夫人念之不置,时促予作函询之。函往则来信称贷,夫人筹资寄赠,不少吝。然此妪固无心肝者,既得资又无音问。夫人尤未能恝置,必时称念曰渠病耶死耶,仍促予作函询之。

一个浑身洋溢着爱的光辉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陈宗蕃在回忆中还历述妻子一生的辛劳和病痛,为我们展现出这位女性的坚韧和无私。马夫人是庶出之女,地位偏低,故虽“性聪颖”而“幼时未尝多读书,仅于兄弟姊妹诵读时旁听一二”,也曾遭受嫡出姊姊的怠慢;马夫人生育几个孩子,几乎每次生产过程都有生命之虞;又遭逢乱世,“九一八之变以后,津沪便衣队滋事之时也。夫人十余年来心时荡动,有时至畏人声响”。去世之前三年里,夫人常在病痛中,生命的最后阶段亦备受折磨。然而,所有的不幸都不曾磨灭马夫人身上的善性,即使是在病危之时,她也总先想到别人:

时予之早膳在桌间。夫人尚微声曰:“尔盍进食?”予强应之,以手抚夫人。夫人尚欲执予手至上,予知其意在亲我也。……宜亚偕聘媳爱达来。宜亚先就视,夫人问“爱达来乎?”爱达前近夫人。夫人执其手曰:“手甚寒。”迭握之,意在温之也。

不同于多数“忆语”对女主人公艺术才能的盛赞,马夫人在诗文书画和音乐方面并没有特出的兴趣与才情,只是相夫周且至,训子主于慈,理家政不奢不吝,且“有急智”、“有巧思”、“善女红”、“善烹饪”,似乎朴实无华,却更真实,更贴近人间。对于这样一个德行完备的妻子,陈宗蕃的怀念和称赞是溢于言表的,然而如果仅止于此,这篇“忆语”就不过是变相的古代贤妇传记或碑铭。《傫然室忆语》最有价值之处,在于陈宗蕃能以朴素的语言,深刻描画出夫妻二人相濡以沫、“至老弥笃”的互爱之情。陈宗蕃曾忆及自己和夫人经常相携去看电影、观戏剧。而夫人生病之后,“卧病三年,吾未尝一涉剧场。夫人有时促予往,予必应曰:?俟君愈,

再行同去。?”妻子忘我的关爱、丈夫含蓄的衷情,不必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已足令人动容。再如:

民二以后,历官曹部,并在银行办事,未尝他适。即间或离平,至多不过十数日,或数日,从未至一月以上,于是始得长相厮守,且亦影形相依,不愿暂离。亲友应酬,宾朋聚会,均多出入相偕。偶有夫人所往而予未能同行者,意即忽忽不适。夜必待夫人归而后得熟寝。比近十年,深虑欢娱之日渐短,出入偕同尤为密切。

又如:

民二以来,予偶因公赴沪、津,临行均有依依不舍之意。予在外必间日作一函寄夫人。夫人恒保存之。予在外亦念夫人不已,若有无限衷怀,应相告诉。且遇佳游胜地,必恨夫人未及同来。故恒先期而归。见面则欣然若久别。尝与夫人相语曰,吾两人固相依为命者矣。近三年中,夫人困于病,予有时念及将来,必有永诀之惨,则喟然而叹。夫人亦知予意,必急止余曰:“尔勿忧,予固不至遽死,能长与尔为伴也。”

“长相厮守”、“影形相依”、“出入偕同”、“相依为命”、“依依不舍”、“无限衷怀”,这些词语的密集出现,坦率赤诚地表现出夫妻双方的相互深情与眷恋。而开篇中的“志同道合”一语,更明白无误地将妻子的人格摆在与自己人格(以及自己所代表的男性群体)同等的高度,就此而言,马夫人比大多数“忆语”所悼念的女主人更富于现代性的表述。马夫人这样的女性,也许正印证了歌德那句经典之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

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风姿摇曳,凄恻缠绵,为传世名篇;陈宗蕃的《傫然室忆语》却格调平实,朴拙无华,文采风流自然难及冒作;但论情感之真挚深厚,却足与《影梅庵忆语》并肩;至于其中透露的对于女性近乎平等的尊重和关爱,更为《影梅庵忆语》所不及。《傫然室忆语》之后,报刊虽也登载过不少以“忆语”为题的作品,但已不属于悼亡题材。随着文言文写作的消歇,古典文学意义上的“忆语”已经寿终正寝了。因此,我们不妨说,《傫然室忆语》是忆语文学的殿军。

篇四: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夫妻(组图)

李清照与赵明诚(资料图)

1、李清照,宋代杰出词人,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赵明诚,字德甫,金石学家。

这是古代文化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和称颂的一对知己爱侣。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学者,母亲为状元王拱辰之女,亦善诗文。在家庭影响之下,李清照很早就有诗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成婚。赵明诚除了精于金石之学外,也喜收藏书籍、书法、名画。

二人志同道合,为共同从事收藏和学术研究不惜节衣缩食,在他们的具体生活中,也不乏相互唱和、“赌书泼茶”的趣事。李清照四十六岁时,赵明诚亡故,随后金兵入侵,清照避难奔走,收藏之物几乎全部丧失。晚年,李清照对于她与赵明诚的这段婚姻尤其怀念。顾太清,名春。满洲镶蓝旗人,本为西林觉罗氏,后改姓顾,字梅仙,又字子春,道号太清,晚号云槎外史。又称太清春、太清西林春。

顾太清(资料图)

2、奕绘,字子章,道号太素,又号幻园居士,乾隆帝曾孙。

顾春,道号太清,初适某副贡生,夫死后,嫁为贝勒奕绘侧室,二人同岁。

顾太清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是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论及满洲词人时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称“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奕绘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永琪之孙,习武之外也多才多艺,擅诗文,工书画,喜文物。

奕绘嫡配妙华夫人亡故后,奕绘既未续娶,又未纳妾,和太清情感甚笃。他们从认识、恋爱至结婚都维系着共同的爱好,志趣相投,始终如一。奕绘每次购得古物回家,太清必与之共赏,往往更以诗词相庆。

奕绘与顾春时常剪烛西窗谈道论理,他们的诗词唱和在作品集中为数不少,太清诗词集中还有许多“同夫子作”的联句。奕绘号太素,顾春号太清,奕绘诗集名《明善堂集》,词集名《南谷樵唱》,太清则诗集名《天游阁集》,词集名《东海渔歌》,真可谓两心相印,灵犀互通。奕绘卒后,太清时刻思念他,写有诸多悼念丈夫的诗篇。

唐琬(图片源于网络)

3、唐琬,陆游前妻,被迫离异后改嫁赵士程。后郁郁而终。

陆游,号放翁,宋代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大约在二十岁左右,与表妹唐琬成婚。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但陆游之母对媳妇非常不满,强令陆游与唐琬离婚。陆游不敢违母命,又不忍与唐琬分手,便在外另置别馆,时时会面。风声传到陆母耳中,陆游不得不与唐琬断绝了关系。

后来陆游另娶王氏,唐琬也另嫁同郡的赵士程。数年后,陆游春游遇唐琬于禹迹寺南的沈氏园,唐琬遣人奉酒肴相待,陆游怅然题《钗头凤》词于壁。唐琬见而和之,不久即怏怏而卒。

陆游直至晚年,仍常常凭吊遗踪,追忆当年,不能忘怀旧情,为此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人们在感动于这些诗句时,也便记住了他与唐琬的故事。

卓文君(资料图)

4、卓文君,西汉大富豪卓王孙之女。

司马相如,西汉大文学家,字长卿。

篇五:青楼歌姬三大命运结局

老大嫁作商人妇:青楼歌妓三大命运结局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位青楼歌女的琵琶弹唱的高超演技与其凄凉悲惨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妇”一句无疑说的是这位青楼歌女的命运结局。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影梅庵忆语)

其实,古代的青楼歌妓毕竟都是以年轻貌美、色艺出众为资本取悦于男人们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是吃青春饭的,因此,她们人老珠黄终会有期,那么,这些青楼歌妓的命运结局究竟会是怎样的呢?一般说来,他们大都有三大命运结局:

一是出籍从良,嫁为人妇

自古以来,青楼歌女从良之路无疑是有千差万别的。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中那位青楼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对于古代青楼歌妓来说,走从良之路、嫁为人妇是她们所向往的命运结局。但是,从良嫁人必须是在年轻貌美之时,一旦人老珠黄,则“门庭冷落马鞍稀”,无人问津了。而且,对服务于宫廷中的妓女来说,只有等帝皇下令放出宫外方能嫁人。对地方官妓,须经地方行政长官批准后才能从良嫁人。而对于一般市井女,则是拿出一笔足够的赎身钱,求得龟鸨允许就可以从良嫁人。为此,许多色艺出众的妓女,在年轻貌美时,尽力蓄财以备年长色衰之际。据宋代文人罗烨《醉翁谈录》中记载,当时东京名妓潘琼,资财丰厚。一次,她招待一位登科华姓状元,摆下盛宴,每举一盏,都有乐色百戏为之表演,奢华无比。第二天,华状元取出百余两白金,请潘琼再设一席,可潘琼说这些白金只够“夜来佐樽利市之费”,吓得华状元逃离不及。

众所周知,明代文人冯梦龙笔下的《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说的也是青楼歌妓杜十娘从良的故事,只是由于她红颜薄命,遇人不淑,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反而将自己连同百宝箱一起沉入了江底。

当然,也有的青楼歌妓从良之后,喜结连理,鸾凤和鸣,令人艳羡。她们之中有的是在贫寒书生苦读赶考之际相识,曾情投意合,并以资相助,文人学士一旦高中,成为举人、进士、状元,封官加爵后仍不忘旧情者,便会以重金赎其出青楼妓院,带回家中为妻为妾。更有的名动一时青楼才女结识名流,两情甚笃,力排众议,成为夫妻的。如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中柳如是、董小宛。当时江左才子冒辟疆在他的宠妾董小宛死后所写的《影梅庵忆语》中,记叙了他与董小宛的相识相爱的经过。冒辟疆与董小宛相遇时,是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是士林所仰慕的风流人物,才貌双绝。而董小宛是南京秦淮名妓,年方二八,色艺超群。董小宛迷恋冒辟疆,但冒辟疆已有美满婚姻,而且,董小宛当时也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纠缠。两人情投意合,不顾艰难困苦,经过一年的调停料理,董小宛终于得以小妾的身份进入冒家。董小宛对诗词颇有天赋,她常与丈夫彻夜谈论唐诗,推敲疑难之处。她还参与丈夫的文学创作,帮他誊写文章,整理书籍和手稿,并且,自己也辑录古书,编了一本叙述女人服饰歌舞的《奁艳》。清兵南下时,她与冒辟疆渡江避难,辗转于离乱之中。董小宛操持家事,照顾冒辟疆,一切安顿得井井有条。但是,他们一起生活了九年后,董小宛因身体娇弱,又劳顿过度,年仅二十六岁便去世了。冒辟疆痛失爱妾,至暮年仍不能忘情于董小宛。

柳如是与江南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的爱情故事也是如此,从良之路虽然坎坷曲折,但终究相亲相爱,至死不渝。自然,古代青楼歌妓中像刘儒释、董小宛这样能找到真心相爱的知己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二是自做老鸨,生财有道

一些世袭乐户的女子,必须终身为妓。年长色衰后,这些青楼歌妓大多在教坊中传授技艺或充当艺师,收徒传艺。有的则成为妓院的老鸨,她们将年轻貌美时挣得的钱财置房产、

蓄义女,成为鸨母。由于她们本是妓女出身,以她们的素养、技巧和经验,足以使她们能严格地教训妓女,也能熟练地管理妓女。有的鸨母年轻时曾受人蹂躏,她们常常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蓄养的妓女,或逼迫她们不停地接客,稍有懈怠就虐待鞭笞;或串通妓女坑害嫖客。她们贪财爱钞,唯利是图。清代褚石农所著的《坚瓠集》中,引有明人写的《妓家祝献文》一文,其中描述鸨母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伏以香焚宝鼎,烛插银缸,奉请勾栏土地,教坊大王,烟花使者,脂粉仙娘。弟子生长九江之上,侨居圣帝之旁。因无生理,买良为娼。今遇七夕令节,启建荤素道场,拜献本司圣众,愿祈如意吉祥。大姑常接有钱老,老即嫖客,二姐广招多钞财郎,三姐房中时时舞弄狮子,四姐床上夜夜捉对鸳鸯,五姐忙兜兜迎新送旧,六姐急忙忙脱裤宽衣,七姐盐商包定,八姐木客连桩,九姐愿得富翁梳弄,十姐只求财主成双。厨下春梅秋菊,常接个帮闲落剩之客。走动张三李四,频烧些净脚洗手之汤。合家利市,永保安康。”

文中老鸨七夕之夜拜献神明,祈求十个姐妹夜夜接富客,赚大钱,还希望女佣人也附带接客赚钱。鸨母爱财之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那些色艺不精的歌妓年长色衰后,风韵既失,又无足够资财置房蓄女,就在妓院中充当女佣,地位高一些的可称为管事的或者领班的婢女,服侍挂牌子的名妓,了此一生。

三是出家为尼,以度残生

青楼歌妓们出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本是贵族或良家女子,受人诱拐或骗卖误人娼家,在百般无奈下,苟且偷生。她们对人生万念俱灰,自感罪孽深重,辱没门庭,削发为尼以求来世;有的色艺超群,风流一时,一旦年长色衰,失势失宠,她们忍受不了凄清寂寞,心理失去平衡,出家为尼,以图清静;有的妓女失去卖艺卖身的资本后,出家为尼,仅仅是求得一个衣食居处;也有的妓女急于脱离妓院,从良嫁人,倾自己一生所积血汗钱相随男子,却遭骗遭弃,遂看破红尘,甘愿出家为尼,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以度残生。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陈圆圆一生历尽风光,也历尽坎坷,先为贵妇,后成王妃,其结局还免不了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

纵观古代青楼歌妓的一生,虽然有喜有忧,但就其命运结局而言,其遭际大多数是不幸的。白居易笔下的那位歌女,尽管技艺高超,但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而杜十娘从良后,还有到达夫家,就香消玉殒了。即便是与丈夫琴瑟和鸣的柳如是、董小宛,其结局也是很悲惨的。柳如是在丈夫钱谦益死后,被钱家逼索,投缳自尽。而董小宛在冒家劳累了一生,最后久卧病榻,不治身亡。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