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春之歌门德尔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6:20 字数作文
春之歌门德尔松字数作文

篇一:《春之歌》作品分析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

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乐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

大市民的欢迎。

尽管门德尔松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的气息,但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创作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德尔松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长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合唱作品有清唱剧《圣保罗》、《耶利亚》、《耶稣基督》、9首诗篇歌、9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有歌剧、戏剧配乐;室内乐二十余首;钢琴作品有随想曲2首,前奏与赋

格6首,无词歌6首。管风琴作品9首以及几十部歌曲与主调合唱曲。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

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

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

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家生平作品: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号)、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

第三交响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第四交响曲,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

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春天象征着生命,春天象征着希望和力量,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名家艺人无不为春的色彩而陶醉,被春的生机所打动,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艺术作品。春天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篇。春天,永远是艺术家眼中永恒的主题。

本课题《春之歌》通过对春日的抒情,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认识春天,赞美春天的同时,懂得珍惜大好时光,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感受春天,学会用歌唱、演奏、绘画、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去赞美、描绘春天,共同分享春天带来的喜悦。

[学生分析]

本课题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该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意识与交往意识日见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对艺术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体现较强的感知、鉴赏能力,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并且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和创造。 [教学理念]

1、 本课时运用情景设置法和感受鉴赏法而较大地安排了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了解艺术是相通的同时,提高对艺术的感知、技能、创造、表现、交流等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和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2、 围绕“春”这个主题进行艺术讨论、鉴赏、感受、实践,力求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获得表现“春”的不同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春”的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同时培养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力求体现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教学目标]

1、 技能目标:通过对诗词歌赋、绘画、舞蹈、音乐艺术的鉴赏,使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表演。

2、 情感目标:感受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诗词、歌赋、绘画、演奏、舞蹈、制作等去讴歌赞美春天,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讴歌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歌曲的表演及情感的体验。

2、 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艺术是相通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钢琴、水彩、剪纸、图画纸、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有意在室中布置几盆花,学生随钢琴曲《春之歌》进入教室,按半圆形位置坐好。 设计意图:舒缓、柔和、优美的钢琴曲《春之歌》,加上几盆含苞欲放的花给学生带来的絮絮春意,引发出他们对春天思索的兴趣。

二、导入

1、春天来了,大自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欣赏图片集——春天的大自然(放多媒体软件)

2、学生配乐朗诵《春天来了》,学生自选头饰表演舞蹈剧:《春天来了》

春天到了,积雪慢慢融化,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小燕子飞来了,在枝头上高唱,小狗也出来了,小兔子也出来了,花儿开了,柳枝吐出了嫩芽,泥土散发出芳香。蝴蝶、蜜蜂跳着欢快的舞蹈。瞧,小朋友们也跑来了。他们手拉着手,欢呼着,跳跃着,歌唱着美丽的春天。(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部分学生舞蹈)

春天是发芽的季节,我们是求知、憧憬的季节,春天是我们,我们是春天,春天和我们永远是伙伴!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春天的旋律,踏着青春的脚步,去拥抱春天,歌唱春天吧!

设计意图:通过舞蹈剧《春天来了》创造

春之歌门德尔松

一种欢快、愉悦、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学习交流、展示及实践

篇二:春之歌 门德尔松 钢琴曲 内有指法

篇三:春之歌 门德尔松

Total (1/2)

Total (1/2)

篇四:《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 (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6 6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们袄侄蔚牟牧霞右哉箍远フ刖浞ㄐ纬闪?+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 1 -

(分述次级结构)

再现段为动力性再现,调性持续在A大调上,较首段在结构上有了扩充,形成了一个8+14小节的并行不等长乐段。(分述下一次级结构)前一乐句为首段第一乐句的严格再现,在57小节停留在V 5上作半终止,后一乐句延续前乐句的材料但由于使用了V7/IV—II的离调阻碍进行及V 5/V—V2—I6等重属和弦的进行使得音乐获得了内在的动力从而得以扩充。

(6 6 分述次级结构)

尾声从材料上来看也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6小节,材料来源于连接部分,为动机性的音型。第二个阶段5小节,材料来源于中段的第3个阶段,材料以八分音符的等分节奏进行为特点。第3个阶段3小节,材料来源于首段,以十六分音符做歌唱性的律动为特点。第4阶段4小节,是主和弦的上行分解;(描述调性及和声特点)整个尾声的调性持续在A大调上,第一个阶段配合动机化的旋律音型在和声上运用了较多的重属、副属和弦使得尾声的第一个阶段具有了一定的动力性,但在随后的三个阶段和声上采用了单纯的V7—I的进行使得之前的和声紧张度得以缓解与平和,配合和声的处理,尾声的后三个阶段在旋律上也以下行为主。从而使得音乐更具有结束感。整个尾声在材料上有对全曲做“总结归纳”的意味,在和声调性上具有明显的结束感,为典型的收束型写法。

(总述分析要点,得出分析结论)

本曲在材料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统一性;和声调性上主要以陈述性的和声语汇及近关系的调性展开为主,这与“单三”作为一种较小型的曲式结构其“容量”有限,并不适合做过多的展开与对比是相适应的;结构上在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了相应的处理:首段较规整、中段较自由、再现段有扩充,形成了一种逐渐增长、逐渐活跃的形式;织体上贯穿全曲使用了倚音上行分解和弦的形式,使音乐生动活泼。这与本曲所要描述的主题——《春之歌》——所要表达的那种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艺术形象是相吻合的。由于结构上的逐渐活跃,使得“连接”及较为长大的“尾声”的出现变得必然和必要。

- 2 -

篇五:《春之歌》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6)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带有展开性中段并综合再现的三段曲式,带有尾声,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具体分析如下:

1、呈示段(1~15小节)是一个平行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而且是少见的“前长后短”的结构。上句(1~8)半终止在主调的V7和弦上,下句(9~15)平行进入,完全终止在主和弦上,在终止上形成带有古典主义特色的属主呼应。

所含的上句可以分成两个平行的分句,第二分句是第一分句的发展;下句重复上句第一分句材料平行进入,改变了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音,形成一个新的动机,构成贯穿,进行发展,阴性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形成前八后七的句式结构。主题材料(1~4)含有三种不同的材料(见例1)①是半音进行;②是跳进与级进的结合;③是分解和弦进行;

例1:

2、中段(16~35)是个展开性中段,使用了截段发展的方式进行展开,其基本结构到第35小节结束,具体分析如下:

第16~19小节是2+2的结构,使用了材料①和材料②进行展开。材料①先是作倒影展开,保持节奏,改变进行方向;材料②则保持节奏、保持方向,自由模进。和声配置继续保持在调内进行,但改用了不稳定的转位和弦(第16小节)。

第20~23小节,使用材料③保持进行方式,改变旋律进行展开;第24~27小节是材料①放宽节奏的展开;第28~31小节,是材料②的展开;保持相同的织体、保持抒情的音乐性格、保持较宽广的调性节奏,使得音乐在呈示段的基础上朝着更加舒展的方向发展。第32~35小节是第28~31小节的变尾重复,完满

终止在E大调的主和弦上。

3、连接(36~49)先使用中段结尾的两个音形成动机,通过离调模进进行补充,在第39小节回到E大调上完满终止(见例2)。

例2:

从第40小节开始,使用中段结束的动机进行转调模进,声部加厚,模进步骤增多,经过#f小调、A大调、b小调、D大调,最后停在A大调的属功能上,为再现作调准备。

4、再现段(50~83小节)综合呈示段与中段派生的新材料综合再现。其中上句(第50~57小节)完全再现。下句开始重复呈示段的下句,在第64~71小节将中段材料移到A大调上,形成新的动力。又在主调上使用间奏材料作了补充,在第83小节重叠结束。

5、尾声(83~90小节)使用主题材料的片断,进行了重复、模进,最后使用带有装饰性的主和弦分解上行,犹如鸟鸣,结束全曲。

三、综上所述,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带有展开性中段并综合再现的三段曲式。呈示段的上句呈示了全曲三种主要的材料,中段分别展开了这三种材料。再现段的综合再现不仅形成了新的动力,也使全曲材料的处理更为集中、统一。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