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心电机械分离的心电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0:48 体裁作文
心电机械分离的心电图体裁作文

篇一:心电图-危急值讲座

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及诊断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

3、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律失常 ①心室扑动、颤动 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④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⑤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 ⑥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⑦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动过缓 ⑧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一 心脏停搏

1.定义 心脏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无脉搏心电活动),电机分离指心电图上有P-QRS-T 波群,而无心脏的机械性舒缩运动。为临终时心电图表现形式之一,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全心停搏。

2.诊断依据 (1)体检 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2) 心电图特征 两个导联以上的心电图呈宽大畸形缓慢的心室自主心律,或仅呈现缓慢波折,或呈直线。

3. 注意事项

诊断心电机械分离或心脏停搏不能仅凭心电图,必须同时有体检依据。装有起搏器的心脏停搏患者,心电图仍表现为起搏信号,要特别注意识别。

二 急性心肌缺血

1.定义 冠状动脉病变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损伤,临床上可有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有症状心肌缺血),也可无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

2.机制 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出血或痉挛,导致病变部位冠状动脉管腔急剧发生不完全性阻塞或高度阻塞时,引起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缺血心肌复极异常,引起ST-T改变及心律失常。一般持续时间5---10min,如果血管完全阻塞持续时间延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ECG特征

急性心肌缺血的导联ST段呈水平型、下斜型及低垂型下降,ST段下降》0.10mv,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ST段下降至少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导联,ST段下降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T U或QRS波群的改变。

根据ST段下降的导联,可以判断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的部位,心肌损伤大多发生左室前壁、心尖部及下壁心内膜下心肌,ST段下降多见于V3---V6及II III aVF 导联,与前降支病变发病率高有关。

一过性缺血性ST段改变、时间大于1min,是反映急性心肌缺血最可靠的指标之一,ST段下降幅度>0.20mv为心肌缺血的强阳性指标。

三 急性心肌损伤

阻塞某一支冠状动脉,立即引起相应导联损伤性ST-T改变,ST-T改变反应在每次心搏上,而且是逐渐加重。

ECG特征

1. 从阻断血流开始,T波立即抬高,缺血2-7min便可达到最高值。

2. 损伤性ST段是逐渐抬高,数分钟之后即可达到最高幅度,一般ST段抬高0.5-1.5mv。

3. ST段抬高出现于损伤区的导联上,非缺血区的导联上无ST段改变。 血管再通以后,ST段迅速回到基线,血管完全阻塞持续时间30min以上,不可避免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四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AMI) 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学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是本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1. ECG特征性改变

(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2)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心肌周围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4)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上无病理性Q波,但有普遍性ST段压低。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期

(1)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分钟心电图上出现高大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行抬高,以高耸直立T相连,此期可见QRS振幅增高,但尚无出现异常Q波。此期若治疗有效可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出现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抬高显著者与T波前肢相连呈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消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并逐步加深;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波抬高和缺血性T波倒置在此期可同时并存。

(3)近期(亚急性期)出现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心电图以坏死和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回到基线,T波由深变浅,Q波持续存在。(4)陈旧期(愈合期):常出现在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Q波。

3.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1) 左心室梗死

a.前间壁、V1 V2 (V3)

b.前壁 V3 V4 (V5)

c.前侧壁 V5 V6 (I aVL)

d.高侧壁 I aVL (V5 V6 )

e.广泛前壁 V1---V6

f.下壁 II III aVF

g.后壁 V7 V8 V9

(2)右心室梗死: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抬高》1mm,可提示右心室梗死,特异性、敏感性90%。

五、致命性心律失常

(一)心室扑动、颤动

心室扑动、颤动是一种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因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各种疾病的晚期、触电等。已经诊断应立即电击复律。

心室扑动ECG特征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连续、规则的?正弦曲线样?波动,形态与心室颤动的F波相似,但波幅更大,时间更宽。心室率

为200-300次/min,呈一过性迅速转为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ECG特征; QRS-T波群完全消失,呈现快速的、形态大小不一的极不规则的颤动波,心室

率为250~500次/min,逐渐演变为直线。

(二)室性心动过速

1、ECG定义 心电图上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指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形成的异位心律,频率>100次/min; 持续时间<30秒者,称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30秒者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SVT)。

2、ECG形态分类

(1)单形性-一系列室性QRS-T波形相同,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2)双向性-少见,室性心动过速时在同一导联的QRS主波方向呈正、负双向交替出现。

(3)多形性-发生在同一导联上室速的QRS波出现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形态,是危险的一种易进展为室颤。

3.ECG诊断; (1)、连续快速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其前无P

波,QRS波时限>0.12秒。心室率在100-200次/min, (2).RR间期稍有不齐,一般相差<=0.06s (3)、出现房室分离--QRS波与P波没有关系,心室频率较快时P波埋在QRS波内不易看见,心室频率相对较慢时可间断在QRS波前后看到形态不一的P波。 (3)、出现室性融合波或窦性P波夺获心室。这是判断室速最可靠证据。

4.ECG鉴别; 对一份QRS波增宽的心动过速心电图怎样正确判断是室速还是室上速伴‘差传’直接关系到治疗和预后。有以下4点可供参考: (1)、增宽的QRS波群快速而十分匀齐的,常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传’。稍有一点不匀齐多为室速(临床听诊可闻第一心音强弱变化,观察颈动脉有强烈波动)。 (2)、平时心电图有室性早搏其QRS波形与增宽的QRS波群心动过速波形相同者,提示为室速。 (3)、如QRS波起始向量与窦性搏动一致的、QRS波以R波起始的导联、其QRS波呈三相型错折的,多为室内差异性传导。QRS起始向量以窦性博动不一致的、QRS波以Q(q)起始的,QRS波呈双相型挫折的 、多为室速。 (4)、QRS电轴左偏者,多为室速。

(三)多源性 RnoT型室性早搏

1.概念: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引起的心脏活动,称为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

2.分类: ?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

?偶发、频发、联律。

?单源性、多源性。

3.分级:

临床上一般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 0级:无室性早搏; 一级:偶发,单个室早,每分钟少于5次或<30次/h; 二级.频发,单个室早,每分钟出现6次或6次以上,或>30个/h. 三级:多源性室性早搏, 四级:成对室早,连续3个以上的室早; 五级:RonT现象室性早搏。

4.室性早搏ECG诊断 (1)提前发生的QRS宽大畸形时间>=0.12s,

(2)其前无P波。(3)ST-T继发性改变,即室性期前收缩的T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段亦有改变。(4)多

篇二: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

进贤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谭映辉 猝死主要来自于哪些疾病?

内因

是指人的主要器官有潜在疾病(高龄,肥胖,糖尿病,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高血压、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死亡等均可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它不仅易患慢性复杂心律失常,亦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暴发疾病或异常体质和过敏体质而言。猝死约占全部急性死亡半数;占所有自然性死亡的10%~15%。对成年人来说,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占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则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

诱因

猝死可发生在谈笑、看电影、听故事、吵架、饮酒、吃饭、大小便、洗澡、行路、乘车、劳动、吸烟、睡眠等各种情况下;

1、冠心病

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受累,小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的增生性病变,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早1小时内,或有精神诱发因素;如过度紧张,悲伤、恐惧等情况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

2、心肌炎

病变除有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外,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管腔狭窄和缺血,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

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半数以上猝死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4、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心脑缺血综合征有关。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包括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易发生猝死。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QT间期延长,致易损期延长,室性早搏落在易损期易折返形成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是由于二尖瓣本身或/和腱索、乳头肌病变造成二尖瓣的一叶或两叶脱垂,形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喀喇音所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心肌应激性增加,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如短阵房颤或室速,约1%发生猝死,猝死前常有以下预兆,出现室性早搏、T波异常、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晕厥发作,多数情况死于室速或室颤。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

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法乐氏四联症状术前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时可猝死。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室颤动。

猝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平时很少有症状,随时都可以发病且大多数发生在院外,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昏厥、不省人事、瞳仁散大、口唇身体青紫厥冷。存活的患者

有时可追问到一些前驱症状,多比较轻微并且缺乏特异性,如:胸痛、疲劳、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但是近期频繁发作的心绞痛,或心绞痛伴发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则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能发生心脏型猝死。

猝死有何临床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心音消失,血压侧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死前有些病人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如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猝死心搏骤停的诊断

根据以下几项临床表现:①突然发作昏厥或抽搐。②先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随后呼吸停止。③大动脉搏动消失,④心音消失。⑤瞳孔散大。作出诊断。

心脏猝死能预防吗?

这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由于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减少冠心病及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关键在于预防,而且更重要的是早期预防。一定要及早发现这类潜伏着危险的病人。 哪些是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呢?首先,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心脏射血分数过低、心力衰竭或者有严重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以及患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长QT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的患者均属于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4~6倍。

那么,对于心脏猝死应该怎样提前预知呢?又有哪些方法呢?

无创性检查

体表心电图(心电图) 是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从心电图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并可大致判断其部位、范围、阶段等。缺血及梗死的范围越大,左心室功能受损越重,伴发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运动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患者存在的潜在缺血状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心肌缺血、发现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判断患者平时适合参与何种运动等。

长程心电图是预测冠心病猝死的基本检查方法

心电机械分离的心电图

。包括24~72小时动态心电

图(俗称Holter)、植入式循环记录仪(可在14个月内持续监测心脏节律)。 介入检查

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通过冠脉造影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类型、狭窄程度和部位。

电生理检查

对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室程序刺激。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有助于预测将来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

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冠心病猝死,因此,需将各种检查方法有选择性地联合应用,利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简称ICD)具备起搏、转复心动过速、除颤、储存资料以供随时查询等功能。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它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在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转复为正常心律的成功率几乎100%。过去20多年来ICD的应用已经证明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也证明,ICD在降低恶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猝死方面的疗效远优于药物(胺碘胴和索他洛尔)治疗。ICD适合人群为:一是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即猝死经抢救存活者;二是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ICD是防止猝死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的首选解决方法。

那么,冠心病猝死应该怎样去预防呢?

古语“上医治未病”说的就是预防最重要。患者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病况,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本人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彻底戒烟禁酒。

保持理想体重,研究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

加1倍。因此,超重过多特别是肥胖者,颇有减肥的必要。

坚持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

脏猝死”的危险。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降低增高的血脂,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是发生和加重冠心病的重要

原因,故不宜吃富含高胆固醇食物和易使甘油三酯升高的高糖食物及大量饮酒。

防止便秘,便秘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

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在疾病发作时立即服用,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普及全民心肺脑复苏术知识,迅速正确处理心脏骤停,提高院外抢救成功率。患者本人和患者家人,应掌握一些基本、正确的紧急处置方法,当患者出现不适

时,患者家人的正确处置,是患者能否得到救治的首要环节。

特别提示: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1小时内。动物实验证实,心肌缺血1小时,心肌坏死占20%;心肌缺血6小时,心肌坏死占90%。所以当患者胸前区闷痛发作时间延长、次数增加、程度加重、含硝酸甘油片无效时,患者家人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心脏停跳4分钟以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一旦患者出现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家人在呼叫急救车的同时,应拳击患者的心前区,并行人工呼吸,频率为18~20次/分;进行心脏按压,这些措施对医务人员到达后的抢救有极大帮助。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猝死发生之前,并非毫无预兆。只要对病的任何一个主观感觉加以重视和观察,并不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

如顽固的心绞痛发作前,病人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或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天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疲劳或情绪改变等,甚至是失眠,烦躁等现象,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猝死一旦发生,则马上出现意识丧失,阿斯综合征发作,皮肤发绀,由立位或坐位突然倒地,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心电静止或电机械分离。

心脏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不可预料的快速、自然死亡。一般从急性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其特点是突发心血管病或原有心血管病突然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综合症状,并在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和心脑缺血而迅速死亡。

冠心病是心脏猝死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病例数的80%以上,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是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堵塞,引发心肌缺血,严重的造成心肌梗塞,极易发生心脏猝死。发病者一般以中老年人为主,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猝死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

冠心病猝死绝大多数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少数死于急性心力衰竭和循环机械性障碍。恶性心律失常以心室颤动最为常见,其次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静止。循环机械性障碍可表现为电机械分离、心脏破裂等。

当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引起注意并及时就诊:严重的胸部痛病史、胸闷、心悸、头晕、呼吸困难加重等就要加以小心。 被筛查者中有1096(2.16%)人的ECG异常可能与心脏猝死有关。150名受试者被发现有左心室肥厚,这可能与心脏猝死最常见病因——肥厚性心肌病有关。此外,145人被发现有QT间期延长,可能提示长QT综合征,也可能与心脏猝死相关。

二零一二年六月五日

篇三:电机械分离(无脉搏心电活动)或心脏停搏

篇四:心电图 习题

心 电 图

一.是非题

1、P-R间期代表冲动由心房传到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 √ )

2.P波异常或没有P波表示有异位起搏点。 ( √ )

3.P波代表心室除极化。 ( X )

4.QRS波位于P波之后,代表心房除极化。 ( X )

5.ST段抬高或压低代表心肌缺血或梗死。 ( √ )

6.P波在aVF导联中是直立,在V5 V6导联是倒立。 ( X )

7.同步电复律适用于室颤的患者。 ( X )

8、“三个不一”是房颤专有体征。 ( √ )

9、房扑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大锯齿状F波。 ( √ )

10、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是提前出现的宽大QRS波,T波与QRS波方向相同。 ( X )

11、房性早搏的 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 ( X )

12、一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和心室律是规则的。( √ )

13、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早搏称为二联律。 ( X )

14、房性早搏与房室交界性早搏QRS波群90%较窄。 ( √ )

15、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尖。( X )

二.单选题

1、正常心电图ST段和T波表示( B )

A、心房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B、代表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

C、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 D、心室后继电位

2、P波与QRS波代表的意义 ( D )

A、心房除极化和心房复极化 B、心房复极化和心室除极化

C、心房除极化和心室复极化 D、心房除极化和心室除极化

3、P波在( B ) 是负向的。

A、aVF B、aVR C、ⅠⅡ导联 D、V5 V6导联

4、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是( A )

A、利多卡因 B、苯妥英纳 C、普罗帕酮 D、胺碘酮

5、低钾易出现哪种心律失常( D )

A、房性早搏 B、心房颤动 C、心房扑动 D、室性早搏

6、脉搏短绌可见于 ( A )

A、 心房颤动 B、 房性早搏

C、.室性早搏 D、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7、心律失常病人最常见的表现是 ( B )

A、 乏力 B、 心悸 C、 头晕 D、胸闷

8、最危急的心律失常是 ( D )

A、期前收缩 B、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C、频发室性早搏 D、心室颤动

9、最易发生猝死的心律失常是 ( A )

A、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B、 房颤

C、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D、 室性早搏

10、连续出现几个及以上室性心律为室速? ( A )

A、3 B、5 C 、7 D、9

11、治疗房颤的首选药物 ( C )

A、利多卡因 B、苯妥英纳 C、西地兰 D、胺碘酮

12、房颤的心电图特点错误的 ( D )

A、P波消失,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所代替

B、R-R间期绝对不等 C、心率和脉率不一

D、心房律和心室律规则

13、非同步电复律用于 ( B )

A、房颤 B、室颤 C、房扑 D、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4、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床边应备的药物 ( D )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山莨菪碱 D、阿托品

15、房扑与房颤心电图特征相同点 ( A )

A、QRS波的形态正常

B、P波消失,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F波所代替

C、QRS波群间绝对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D、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

三.多选题

1、心肌细胞具有的生理学特点 ( ABCD )

A、自律性 B、 兴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2、心电图由哪些波形组成 ( ABCD )

A、P、P-R间期 B、QRS波 C、ST段、T波 D、 U波

3、下列关于心电图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垂直线代表电压,每小格代表0.1mV,一大格等于0.5mV

B、通常心电图纸每小格代表0.04S,每一大格为0.2S

C、心电图导联分为肢体导联和胸导联

D、U波并不出现在每一个心动节律中,但高钙、高钾及地高辛中毒可能出现明显U波

4、窦性停搏心电图特点 ( ABCD )

A、P波形态正常 B、长间歇后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C、一系列P波后出现心电静止的长间歇,此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无倍数关系 D、R-R间期>2S

5、期前收缩分为 ( ABD )

A、房性早搏 B、室性早搏 C、逸搏 D、房室交界性早搏 6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 ACD )

A、提前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方向与主波相反

B、QRS波群的时限通常>0.2S

C、期前收缩后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D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

7、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 ABC )

A、异常宽而深的Q波 B、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C、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D、T波倒置,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8 Ⅲ°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 ABCD )

A、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B、P与R无固定时间关系(P-R间期不等)

C、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D、QRS正常,表示心室起搏点在交界区;QRS增宽变形,表示起搏点在心室

9、关于房颤描述正确的是 ( ABCD )

A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纤颤波),心房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B、心律不一致 C、心音的强弱不一致

D、脉搏短绌

10、心跳骤停心电图表现 ( ABC )

A、心室颤动:出现室颤波 B、心脏停搏:心电示一直线

C、心电机械分离 D、 逸搏心律

11、房性早搏的特点( AB )

A、提前出现的一个变异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B、QRS波群与主导心律者相同

C、出现完全代偿间歇

D、QRS波为宽大畸形

1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征性表现 ( ABCD )

A、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上性早搏,起止突然,频率快,大约140-250

篇五:心电图,原理,电生理

什么是心电图?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这种电激动除了使心肌除极复极产生动作电位外,还会传布全身,使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随着心动周期变化出现不同的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差连续描记得出的曲线,就是心电图。

临床心电图学就是把身体不同部位表面间变动着的电位记录下来,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以辅助临床诊断的一门科学。

注意这里首先要求的是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其次是辅助临床诊断,不是临床诊断,不能代替临床诊断 。所以心电图诊断需要结合临床才有其明确意义。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发生的电激动就是心肌的周期性的除极与复极所产生的微弱电流----生物电,没有心肌的周期性除极与复极变化,就没有电激动,也就没有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更不会有心电图。所以心电图医师要掌握有关心电生理知识,特别要掌握心电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下面讲具体除极、复极、心电向量及心电图二次成像有关知识讲一讲。(叫复习也行,因为这些在医学校学习时已经学过了的。)

(一)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知识

电偶的概念: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成的一个电偶,电偶的方向指向电源侧,即所谓电源在前,电穴在后。有电偶存在,自然会形成电场。单个电偶可以形成电场,人体任何部位都存在着电场,所以体表任何两点间都存在着电位差,也就是一种电场,连接两点间的连线就是电轴,两点间的中点就是这个电场的0电位线。

电源电穴与电流方向示意图

毫无疑问,心肌细胞也是一个电场。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膜电位是细胞内、外离子活动的表现。细胞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阴离子主要为有机物离子。细胞外的阳离子主要为Na+离子,其浓度为细胞内液的15~20倍;Ca++为细胞内的20 000倍;阴离子主要为CL-。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尽管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却不能随意进出。除了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大小影响外,还受细胞内外电场电荷的相互影响。只有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各种离子才相对明显的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心电图基础

1 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是受条件限制的,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加上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显著大(高约30倍),所以钾离子可以随浓度梯度大的细胞内流出细胞外,也可以随电梯度(外正内负),被负离子相吸,进入细胞内。但由于钾离子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大量外出,细胞内正负电荷就会失去平衡,所以细胞内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或大分子有机物质就会吸引着带正电的钾离子回到细胞内或在细胞膜表面,当达到浓度梯度与电梯度的平行时,细胞膜外是均匀分布一层钾离子的。这样在细胞膜外就会保持着带正电荷状态,细胞膜内侧保持带负电荷状态,这种正负电荷稳定的分布细胞内外,形成的包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极化状态。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约为-90mV。

图2-2 静息电位示意图

在静息电位时,正常心肌细胞表面都带正电荷,所以细胞表面任何两点间及细胞与细胞间是没有电位差的,也就没有形成电偶。这就是形成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基础。

2. 心肌细胞除极化:

心肌细胞的极化膜某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如来自窦房结的电激动或病变部位细胞的电激动,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发生改变,大量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结果细胞膜内迅速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膜外则逐渐变成负电位,即产生电偶和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产生的电位变化过程称动作电位)。心肌细胞这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为内正外负的过程称除极化过程。

图2-3 细胞除极过程及电位变化示意图1

除极化时,已除极与未除极的心肌细胞间形成电位差,即形成电偶。其电偶方向与除极方向是一致的。这样用微电流计分别在心肌两端记录其电位差,面对除极方向的探查电极记录的一个正向的波,背离除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得一个负向波。

细胞除极过程及电位变化示意图2

除极化结束,未复极化前,心肌细胞外均带负电荷,细胞间电位差也为0。

3 心肌细胞复极化:除极化后,随着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细胞内的正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膜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复极化,心肌细胞复极完毕后,又恢复静息电位,电偶和动作电位消失。

图2-5 细胞复极过程及电位变化示意图

复极化时,也有电偶和电位形成,电偶方向与复极方向相反。复极化完毕,细胞膜表面又恢复到除极前的静息状态,心肌细胞间也无电位差,无电偶形成。

4. 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生除极和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的0相和复极化的1、2和3相。4相为静息期。 0相(去极化期):

【1】相(早期快速复极相):

【2】相(平台期):

【3】相(快速复极末相):

【4】相(静息相):4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和离子活动示意图

前面已经讲过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会依次发生去极化及复极化过程,即产生电偶和动作电位过程。这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这里通过对这条动作电位曲线的解释,来理解这个过程。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保持着带正电荷状态,细胞膜内带有负电荷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约-90mV。

【0】相,叫去极化相:是由于细胞膜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Na+闸门快速开放,细胞外高浓度的带正电荷的Na+离子沿着浓度梯度快速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富余的负电荷(阴极)不但突然消失,以致逆转,正电荷超过负电荷,即所谓超射,使细胞内的电位到达0电位以上。

在上面这条动作电位曲线0电位线以上部分,就叫超射部分。一般超射可以达到或接近+30mV。随后进入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一般分以下四个时相。

【1】相早期快速复极相:紧随其后由于细胞外Cl-随之快速进入细胞内,使超射的阳离子被中和掉一部分,这便形成快速复极【1】相,或叫“早期快速复极相”。

在上面这条动作电位曲线升至最高点后快速回落这段曲线就是【1】相部分.。

【2】2相平台期:【1】相后各种离子受到各自的闸门控制,保持进出相对平衡,形成一个相对平坦的平台期,即【2】时相期。在这期主要是K+缓慢外出,而Ca+也缓慢进入细胞内,两者所带的电荷进出量几乎相等,所以膜内外的电位差在较长时间段内相对平衡。 在上面这条曲线标志2这段相对平坦,处于0电位上下部分就是【2】时相平台期

【3】相快速复极末相:随后快钾离子通道开放,K+离子沿着浓度梯度迅速外出,使细胞内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浓度迅速降低,以致细胞内有恢复到-90?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健U饩褪强焖俑醇┫?/p>

【3】相。又称复极相。在上面这条曲线标志3这段电位快速降低到达-90mV水平这段曲线是快速复极末相【3】相

【4】相,即静息电位相:此期,细胞膜内外,电位基本保持静息电位水平,但这时由于细胞内Na+、、、K+、Ca+并没有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要靠消耗能量(ATP),分别经Na+- Ca+泵、Na+- K+泵,把多余的Ca+与Na+离子泵出细胞外,K+吸回细胞内,最后达到静息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平衡水平。迎接下一次正常的激动过程。

前面说过:没有心肌的周期性除极与复极变化,就没有电激动,------更不会有心电图。心电图与心肌除极与复极有什么关系呢?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与心电图对应关系:一般都认为0相与I相相当QRS时间,2相与ST段对应,3相与T波对应,4相相当T-P段。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