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撑起一片蓝天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4:36 作文素材
撑起一片蓝天的例子作文素材

篇一:特教案例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马洁

研 究 摘 要

——对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实施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

听障学生小赵随班就读一年多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爱融化了她冰封的心灵,现在的她内心已完全被打开,完全融入了班集体,人越来越活泼,话说得越来越清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很积极,校运会上参加女子60米比赛还获得了第一名,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书写是班中最好的学生之一,画画也很有天赋??一切得益于学校和老师们对她实施融入活动、融入学习、融入挫折、融入集体的关爱教育。

【关键词】 听障学生 随班就读 关爱教育

背 景 呈 现

1.听障介绍

去年的8月30日,校长把听力障碍学生小赵交给我这个被聘任为一年级Ⅹ班的班主任。希望我和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对她特殊关照。不久后,从小赵的母亲和外婆处了解到了有关小赵的信息:小赵出生6个月时发高烧,因为药物副作用,留下了后遗症,基本丧失听力,并且听力从90分贝继续下降到120分贝。父亲完全放弃了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并且不支持给女儿安装人工耳蜗,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后父母离异,父亲不负担任何养育、教育的费用,全由母亲、外公、外婆来关爱和养育。小赵7-10岁时在杭州爱心聋耳康复中心全托学习训练。2010年暑假,也就是10岁时接受了安装人工耳蜗的手术,听力正逐渐恢复,半年后将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2.心理介绍

第一次与小赵见面,留下的印象是孩子很怕生,并且对老师学校很有一种排斥性,当我很热情地与她打招呼时,她却非常厌恶甚至有仇似的看着我,还一直往妈妈身后躲。可见小赵不光听力有障碍,而且心理障碍更甚。

2.学情介绍

(1)行为不规范

由于家长前期对孩子教养上的不得法与娇惯放任,致使小赵非常任性,上课时随意性很大,不受约束,不能像其他一年级新生那样保持大半节课的专心,也没有一般孩子那样的卫生习惯。

(2)发音不清,难以沟通

由于听觉障碍,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不能全面获得外界声音的刺激,致使小赵的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不能通过言语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因为长期缺乏锻炼,也不能自主控制舌头与口腔各器官的协调活动。因此,要与小赵沟通,难度很大。

理 论 依 据

示爱、创爱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提出,在教育活动中,实施关怀与爱是教育的人性化体现。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当体现人性,体现人性关怀,关怀与爱是教育永远坚守的道德主题。本案例旨在探索普通教育工作者对随班就读特殊生人性的自然爱心向必然发展的心路历程的理论依据;破解教师、家长对残障儿童低期望值负面心理困扰的难题,丰富特殊教育个别性关爱内涵。本研究是对关爱教育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1.时代和社会对残障弱势群体关心的需要

听障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人们的关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为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事业提供了保障。新教育大纲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从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度,去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与关切。由此可见,开展关爱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2.发展听障儿童少年健全人格的需要

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听障儿童有了烦恼,却没有正常交流宣泄的途径,容易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并由此造成其人格发育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他们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他们进行人际沟通的训练,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引领。

3.增强听障学生在校幸福感的需要

听障儿童与健听少年儿童相比,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就近入学。小赵从小就远离亲人过着寄宿性的生活,缺少亲情近距离的关爱。通过学校亲情补位,给她以家的温暖,进而提升她的幸福指数。

4.唱响学校德育工作主旋律的需要

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爱的特殊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关爱教育反映了德育人本化的趋势,也是一项以培养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照顾为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听障儿童对人对事对己的亲社会态度,从而更好地去回报社会。

因此,对小赵的帮助,从关心爱护她开始,向她示爱,为她创设爱的机会。

实 践 策 略

诺丁斯认为:关怀教育开始于教育者的关怀行为,完成于被教育者对关怀的感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注被教育者的内心感受,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引起被教育者的回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必须把关爱信任的目光投向

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学生,把学生的需要放在心中,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一颗颗成长着的心灵。

一、关爱融入活动,帮助找到同伴

1.发动小朋友的力量

听力障碍的学生相对自卑、胆怯、害羞;即使看似文静、温顺,但性情冷漠,脾气倔强。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中,我便发现小赵非常地孤僻,下课时就坐在教室里,非常无聊也无趣,这样,孩子不是更讨厌上学了?如果光做小赵的工作,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得动员班里的孩子们来一起帮助她。我叫过几个小赵座位附近的几个孩子——小夏、小汤、小卓、小封、小朱等,告诉他们小赵的困难——听不太清我们说话的声音,而且就算听到了,也不知道我们所表达的含义,和她说话,还要加上手势,好让她明白我们的意思,态度要特别热心,让她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邀请她和大家一起玩(与一年级新生讲这些,我心里很没底,不知道他们能领会多少,又能否做好这个重要的工作)。

事实证明,孩子们是智慧的,友好的,他们的友情帮助比我这个做老师的再多努力更有效。小赵慢慢地会站在旁边看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偶尔会参与在其中,虽然显得那么被动,动作也很别扭,但对于这样内向,心里障碍明显的孩子来说,这是质的进步呀,实在值得庆贺!

2.充分利用资源教室

我校是区资源教室合格学校。学校为了让特殊学生长大后能够参与社会交际,践行社会劳动,感受社会规则,学校特教课题组在资源教室预设了:一是模拟体验课,通过创设和模拟一些社会生活的场景,如去超市购物、去医院看病、去银行存钱等,为特殊学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交通安全课,通过认识斑马线、公交站、交通图标等,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培训、发展学生的安全参与交通的能力。这些课程旨在为特殊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适应的基础。

但资源教室对我来说,则是帮助小赵融入伙伴团体的好机会。我挑选了们班特别有爱心的小汤和小夏,来资源室与小赵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为小夏创设交友和语言表达的好机会。当然,爱心小天使是我事先特别关照过的,绝对不会冷落了小赵。当小赵能与这两个伙伴快乐相处后,我又把小汤换成了小王,慢慢地,小赵与更多的小伙伴也能相处了。

(1)利用感觉统合课程开展活动

感觉统合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知觉、感觉能力相对低的实际而开设。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和中午活动时间,我带领孩子们到感统训练室进行训练。通过跳蹦蹦床、爬A字架、走平衡木、滑滑板、平衡台、踩踏车、攀岩等辅助训练,训练了小赵和孩子们的运动胆量,还提高了他们的平衡能力、自控能力、协调均衡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器材的训练,弥补和改善了小赵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缺陷,资源教室成为小赵和孩子们向往的游戏乐园。

(2)利用沙盘游戏课程开

撑起一片蓝天的例子

展活动

2011年 5月25 日

4.一个半月就有收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关爱行动终于让小赵感受到了。那是开学头一个月,每天进校都需要我一起去劝导,然后才是眼泪鼻涕,不情不愿地终于走进教室的小赵, 10月18日那天(入学后一个月半)大课间后的举动让我和班里的孩子们激动了好一阵子。那天,我们全班在活动区选拔跳绳运动员。回到教室后,我要求每位小朋友把刚才自己一分钟的跳绳个数报给老师,轮到小赵了,她没有专心听,不能及时报给老师。但下课后,在老师不再追问的情况下,小赵主动走上讲台,跟老师说她跳绳的个数是“7”,因为老师听不懂她不清楚的发音,她又用手势表示,我这个不专业的老师还是不懂,就让她把个数写在黑板上。这是小赵首次和老师主动说话,是我们师生一个多月来辛苦付出的收获。我们都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二、关爱融入学习,帮助找到乐趣

篇二:让语文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让语文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孙超

来源:《当代教育探索》2013年第15期

课程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语文学习,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老师不是去教导而是去感染学生,学生不是去学习而是去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养成习惯,要把语文当成日常生活的必需,把学好语文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如何让语文课堂撑起一片蓝天呢?

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老师充满爱心、童心,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能蹲下身子看孩子,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灵动,神采飞扬,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堂是充满鼓励的课堂,是宽容个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允许孩子的错误存在,但老师积极引导而并非压制,孩子始终充满自信。叶澜教授说过:理想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的课堂需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所以我追寻诗意语文,追求真实,扎实,简约,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会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篇三:家校合作案例---赏识与爱并存,家校同撑一片蓝天

家校合作案例

----赏识与爱并存,家校同撑一片蓝天

香市小学 钟学名

【案例背景】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家长支持与合作,也难于成功,因此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案例回溯】

在我接手的上一年,蒋XX同学所在班上课纪律差,集队纪律差,大课间纪律差。。。。。。总之,级部无论是有、无任教过这个班的老师还是生活老师都知道这个班是公认纪律最差的班级,而蒋XX同学又是班里公认纪律最差,最喜欢欺负同学的人。因为蒋XX同学是个个性好强,以自我为中心,自负而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喜欢打架,几乎是每天必打,全班58个同学都让他打遍了,提起他谁都会害怕。而只要老师问一句:“今天蒋XX打谁了?”不约而同的就会有上十位同学高高的举起手来。所以在班里,他就是同学们眼中“周处”,最没有人缘的人,也是让班里同学最为讨厌的人。

【案例事件】

我班上的一位蒋XX同学,在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性格刚愎自用,贪玩好胜,鄙视班里所有同学,甚至老师,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只喜欢听到表扬,对批评的言语是从不接受,还会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上: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中下。纪律上: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最严重的是喜欢说谎,打架。

他平时喜欢和同学们玩,玩起来又不节制,最后总是以打架收场。我认真了解过他,知道这位蒋XX同学从不认输,一定要胜了对方才肯罢手,所以最后总是以打架收场。有一次,蒋XX同学在与同学打架时,刚好让我碰到,于是我叫住他,要他不能打架。他竟怒目圆睁,捏紧双拳对着我大吼:“我就要打!”。我没理他,而是让事情冷静下来再跟他讲,他很不好意思的向我认了错。

还有一次上课时,他开小差,玩玩具,我让他读书,他不但不读,而且还逗同桌说话。最后我只好叫他拿书坐到后面,别影响其他的同学,他不但不去,还张口就骂:“你不要教我们班,你没有资格教我们班!”我问:“你说不教就不教吗?你有没有问过我们班50多位同学?”他说:“你就不好!”“我那样没资格?有什么不好?你说说看?”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大喊:“就不要你教!你什么都不好,样样都差!”。我说:“我真的那么差?那你去别的班读吧,好吗?”想不到的是,他竟开始用脏言秽语辱骂起我来,甚至还骂我的母亲。这可是我20多年教学生涯中从未尝试过的。当时我真想扇他两个大大的耳刮子,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我没再跟他纠缠,而是对他竖起大拇指自认输给他了,这才把事冷冻下来。

之后,我把他的父母请到学校,一了解,原来问题出现在父母的教育上。据其父母说,孩子自小胆小怕事,所以在读幼儿园时总是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于是父母告诉他和别人打

就一定要打胜,那么别的人就会怕的了。果不其然,事实和父母说的一样,尝到甜头的他于是便慢慢的越来越胆大。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都按父母教的那一套来做,最终成了今天这样好胜的人。

【案例分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另一方面还应大力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与沟通策略,让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彰显重要的作用。当然,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中有来自于教师、学生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家庭方面的。

一、教师、学生方面的因素

1、教师对家校沟通的认识和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家校沟通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这一沟通的重要主观因素,如果充分认识到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则家校沟通可能收到实效。

2、家校双方沟通渠道的选择。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的基础,是合作的前提,所以班主任应当开通多种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

3、学生的沟通作用。学生在家校之间所做的沟通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学生年纪水平的提高,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参与活动的频率也在降低,所以对于不同年纪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对教育责任的分工观念不同。现在的学生家长已经有了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有必要和教师及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他们会主动监督和督促学生的作业和学校活动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

2、家长的素质。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认,家长素质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效果也越好。同时,家长的特性也影响着家校的合作,所以在面对不同的家长的同时,学校要区别对待,这样才可以使家校合作开展的顺利,才可以实现合作目标。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学校已经为加强家校沟通,以期形成教育合力而做了诸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发放征求意见书,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努力的今天,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你准备好了吗?

【案例教育效果】

我当着孩子的面,婉转的表达了我对家长错误教育带来今天的恶果的看法,家长也主动承认了自己教育的不当,表示愿意听我的意见和建议,并当着孩子的面给我写下保证书。经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蒋XX认识到自己犯错的严重性,并也写下保证书表示愿意改正。 也许是我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唤起了他的决心和自信。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自此之后,蒋XX同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和大家相处融洽了,增强了行为上的自控能力,再也没有出现一言不和就挥拳相向的情况了。

一学期下来,他已把顽固的坏毛病改掉了七八成,在本学期,还当上了纪律管理人员。从他的转变让我深受启迪:“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条件的绝对尊重’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师尤其要尊重潜能生,教师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尊重,只有在尊重学生中得到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多些尊重和赏识、宽容和同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尊重教育”温暖如春和溢满关怀的教育力量。

【案例反思】

通过蒋XX这件事,我感受到了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的不易,也开始感受到与家长交流时,需要说话的艺术。比如在谈论孩子的表现时,应先说孩子好的方面,要适当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再说孩子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其次,在双方交流时可运用一些非语言的反馈,如在与家长交流时,可通过观察家长的眼睛和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是否在接受自己的信息。再次,在与家长沟通时,应积极倾听,并能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多些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提高倾听的效果,与家长较少发生矛盾。最后,我认为沟通时平和的态度很重要,当沟通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情绪问题时,沟通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家长交流,并且讲话的语气一定要多为他们的孩子着想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 总之,教师和家长必需用爱心来教育孩子,学会运用赏识策略来教育孩子。只有教师和家长共同付出,让赏识与爱并存,家校共同撑起一片蓝天,便会有孩子美好的明天。

篇四: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实践创新案例

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张茂林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并由此催生出“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特殊未成年群体。近年来,该群体规模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其群体的管理与教育却因多方面的缺失,而倍受国家的关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管理问题纳入了“三农”问题的“惠民”工程,作为一项国策来贯彻落实。由此可见呵护“留守未来”的意义之重。

这一特殊未成年群体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看管,家庭教育脱节,有的孩子学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长时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出现心理障碍或缺陷;有的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受到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价值观、认知观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甚至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由此可见,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又因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学校更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然而在学校这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班主任应当是首当其冲。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这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现状与措施:

2010年5月19日,湖北忠县石宝镇小旭(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父亲不同意他留级复读。当在外打工的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欲说服儿子不要复读时,却看到了儿子留给他的遗书,“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很感谢爷爷奶奶给我的爱,这种爱甚至多于我父母??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做爷爷奶奶的好孙子,爸爸妈妈的好儿子??如果你们不逼我,也许是另外一种情况。”

2010年7月2日,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相约到一古庙前喝农药自杀。幸亏被路过村民发现,送往医院。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其中,5名小学生中有4名是留守儿童。

2011年6月15日,陕西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一名叫小阳的10岁孩子喝下近半斤的敌敌畏,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小阳的父母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去新疆打工,只有春节和农忙时节回家,小阳常年跟年近八旬的奶奶一起生活。

2011年12月,四川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

2012年11月,贵州省毕节市五个男孩在垃圾箱里生炭取暖被闷死,他们当中有四个已经辍学。三周前,他们相约一同出去玩耍,再也没有回来??

??

看到这一个个惨痛的案例,我们不得不对这部分特殊的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堪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指出,

由于亲情支持的薄弱,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退缩的情绪,没有足够的自信,这些儿童与同龄人相比在身心发育上表现出滞后状态;另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监护力度不足,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特殊群体的出现,对农村学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关注不到位,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是与这些一特殊群体接触得最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代理了家长和监护人。他们对班主任的信任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还超过了家长与监护人。所以班主任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能将这一项艰巨的工作做好,我看了很多相关方面的文章,自己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只言片语,这里我便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全方面去了解留守学生。班主任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必须对留守儿童有全方位的了解。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班主任建立健全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资料库》,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育状况和思想动态,并适时根据留守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

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全身心去关爱留守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孩子,爱是教育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在思想上做他们的知心人,在学习上做他们的交心人,在生活上做他们的贴心人。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爱护他们。时刻关注他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疑惑,及时地疏导、援助、解答。班主任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和他们聊聊,多与他们问问,多同他们谈谈,要力争让留守孩子从内心里感觉到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随时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劝导、朋友的关爱、老师的引领,在爱的阳光里积极、乐观、健康的成长。

三、全方位去挖掘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有长期“情感缺失”,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学生”们变成了“问题学生”。 就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共59名学生,其中留守学生有31人,占52.5%,单亲家庭的8人占13.6%,父母长期在外的10人,占16.9%。而父母双方都经常在家的仅10位,占16.9%。另外由于诸多的原因,“留守孩子”往往兼有“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双重特点。前者多表现个性强、独占欲强和较为自私。后者多表现孤独、自卑、内向等特点。在学习上,“留守学生”群体中成绩好者不多,

成绩差者不少。学习和行为上集中表现为“三差”:即学习成绩差、道德意识差、身体素质差。“三少”:即集体精神少、法律知识少、自我保护能力少。个别条件优越的“留守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在学校是“小霸王”,网上有一个顺口溜描绘他们说:“父母打工走,儿女作“留守”;奶奶是“奴隶”,网吧是“朋友”;读书当“游戏”;考试买“枪手”;家中我为王;要钱就开口。”虽然说得有些极端,“三差”、“三少”现象却是很普遍的。这直接影响这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导致了他们中途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才能让他们重新燃起自信、自强、自尊的火焰呢?我个人认为必须要全方位去挖掘留守学生,即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兴趣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成立留守学生之家,召开温馨家庭会等,为留守学生搭建起一个个自身才能展示、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健康成长平台。发现并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多与他们接触,多了解其爱好,正确利用和发挥其特长,给其表现的机会,并适时的加以鼓励与赞扬,让其尝到成功的甜头,他们的行为就会自觉而不自觉地发生改变。

四、全渠道去关心留守学生。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想教育好留守学生必须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比不可少。并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此,我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培训班,定期为“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传授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篇五: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王姣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3期

摘 要:培养优秀的学生,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合作的,旨在探讨如何尊重孩子,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从而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最优化。

关键词:教育环境;尊重和理解;家庭素养;挫折教育

很多教育成功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是符合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

学生的教育环境主要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而最直接并且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以老师和家长在很多方面是可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一、俯下身子

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服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父母以及老师某种程度上只是孩子的向导和引路人。很多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总是用成年人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批评加告诫,最终和孩子脱离开来,也由此在孩子心中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孩子对父母缄口不言的时候,当他们不合作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讲究方法的批评最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对家长产生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父母的爱的怀疑。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批评,长期如此,孩子会感恩于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会让自己做得更好,今后自己在面对世事时,也会变得更豁达。

二、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多年的耳濡目染,会形成一种家庭氛围。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越是细微处越是能见家庭素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并且主动去学习呢?其实,这需要父母为孩子作出榜样,不要只是做监督者,一起学习吧!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或逆反心理,让他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人人都爱学习的气氛,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和孩子一起进步,孩子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从小到大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孩子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听话呢?

三、挫折教育

父母的宠爱,祖辈的溺爱都是双刃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前,提前体验社会,不至于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旦经历风吹雨打就立刻枯萎甚至凋落。很多孩子都是由于家长从小到大包办一切,离开家长的庇护,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一点

小问题都会刺激他们敏感的神经。家长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不能一手包办孩子的人生。适当的挫折教育会让孩子有单独思考的空间,也会提高孩子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勇于承担责任。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适当经历风雨,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要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利琴.挫折教育[M].朝华出版社,2009(6).

[2].萧斌臣.读懂孩子[M].新华出版社,2011(4).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

编辑 孙玲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