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历史的足迹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31:21 体裁作文
历史的足迹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历史的足迹的教学设计

《历史的足迹》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为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的第一课,题目为《历史的足迹》。本部分由三个层次内容组成,即:1、五千年文明;2、百年沧桑;3、百年抗争。为讲解此部分内容,编者主要运用了插图、事例、名人名言、探究、活动等形式,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明和历史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祖国的历史、文明和沧桑的能力。

3、知识:了解并识记百年沧桑的原因、后果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阅读第一课,即课本第2--8页,找出你认为本部分应该掌握的内容。自学(10分)

教授新知识:

1、阅读课本第二页前言部分,即第1、2行,找出问题: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2、阅读第一框题“1、五千年文明”,即第2--4页,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1)欣赏插图1-1“灿烂的中华文明”,

解决问题:你所了解或熟悉的中华文明具体有哪些?(提示:只作了解)

(2)快速浏览第3页方框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军事等都曾走在世界前列。(提示:只作了解)

(3)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创造的“世界之最”?

1

(4)阅读第3页最后一段,试着解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5)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

(6)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表现在哪些方面?(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历史的足迹课件)

3、阅读第二框题“2、百年沧桑”,即5--6页,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1)精读第5页第一段,归纳总结问题:

为什么中华民族会历经百年沧桑?(或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熟记)

(2)浏览课本第5页第二段及方框内容,试着解决问题

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思考归纳,下一环节与同学交流)

(3)浏览第6页方框内容及第6页图1--4“圆明园遗址”,归纳总结以下问题 此图片及事例资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答案在第6页中查找归纳) 4、阅读第三框题“3、百年抗争”,即7--8页,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1)瞻仰第7页插图1--5“英勇抗争的中华儿女”,阅读第8页方框内容 感受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抗争事迹。

(2)阅读第7--8页文字,试着解决问题

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起来抗争?(先自己总结,下一环节与同桌及小组交流)

(3)阅读第8页文字,试着解决问题

中华儿女是怎样起来抗争的?

合作探究

(形式:先同桌交流,不能解决小组讨论,最后大组推选代表明确)

(一)、五千年文明

(1)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创造的“世界之最”?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世界之最.

1、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2

2、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

3、最早记载日食和月食

4、最早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5、最早记录哈雷彗星

(二)、百年沧桑

(1)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示:阅读第5页第二段归纳)

(2)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沧桑的表现有哪些?(提示:第5页第二段及第6页文字)

(3)共同完成第6页“活动”

观看反映中国百年沧桑的历史影片或参观有关几年场所,收集有关资料,讨论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

(三)、百年抗争

1、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起来抗争? 2、共同完成第8页“探究”活动

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

补充资料:

1937年7月底,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其后,日军一面进攻上海,企图控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长江下游地区;一面由平、津南下,实行南北夹击.威逼中国政府投降,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为抵抗日军的侵犯,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1、五千年文明;(成就)

2、百年沧桑;(原因、后果和教训)

3、百年抗争。

七、作业

练习册第一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

3

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了解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但是却遭受了百年沧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作者情况简介:

瑞金三中刘谊斌 邮编:342500 电话:13576780031

邮箱:64228413@qq.com

20009年教学课件设计获得赣州市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瑞金市中考优秀工作人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2010年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获赣州市二等奖;发表省级以上杂志论文多篇。多次参加优质课比赛获奖。同时担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员的工作。

4

篇二:月亮上的足迹课件

【课 题】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4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预 习 案

1、导入: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

的是什么啊?那皎洁,静谧的月光,给人无限的想象。今天,咱们就和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背景介绍:表演组展示。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椭( )圆 铁锹( ) 着陆( ) 海域( ) 干扰( ) 液氢( )

里程碑( ) 昂首挺立( )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

3、词语解释。

① 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段落划分。

第一层(....1.—.2.) 第二层(....3.—.17..) 第三层(18—19)

5、简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某人+某事)

探 究 案

1.快速抢答:

(1)登月的时间 (2)登月的人物 (3)什么地方发射升空的

(4)从登月到返航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5)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3、我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登月意义?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拓 展 提 升

假如我国的“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宇航员也登上月球,插上我们的五星红旗后,跟我们的“全国十佳少年”有一次月球与地球间的通话,你有幸获得了这个机会,请想象你们之间的通话内容。

篇三:思想品德课件

《思想品德》(教科版)九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教材的独特优势

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

三、宏观把握整册教材

四、整体感知一二单元内容

五、个人教学建议

一、教科版《思品》教材的独特优势教科版《思品》教材为思品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文本,其独特优势表现在:

?

?

?

?

?

?

?

?

? 课程视野与学科柜架的统一 生活主题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注意思维含量和生动呈现方式的统一 是青春文化和少年精神的统一 工作很多,重要的是有效教学问题,课改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理念问题。 课改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基-----以人为本。 要解决问题:什么是人?人是谁?学生是谁? 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起点,教育从尊重开始,思想品德教育人要有一种尊严----道德的尊严,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严格的要求学生。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理智和诚实好奇

经验的客观开放;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精神的挑战,批判倾向

道德教育要成为智慧的教育,思品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

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智慧才使人自由。 二、思品教学的基本方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 ? ?

课堂教学的核心思考:

? 学生在教师身边怎样才算学习?----(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学过程正在逐步地被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替代,把他人的教育变成他自己的教育。

?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 思品教学不是语文或其他课,有自己的特点:

? 以教导学,要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道德的入口处)

? 不要让学生有背不动的书包,要有带得走的能力

三、宏观把握整册教材

九年级由 7个单元 23个专题(课)56个主题(节) 构成

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第四课 走向小康 第五课 财富之源 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第三单元 同在阳光下

第七课 关注弱势群体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 第九课 共享阳光

第四单元 又到两会时

第十课 聚焦两会 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第五单元 国策经纬

第十四课 小平,您好 第十五课 “三个代表”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第六单元 漫步地球村

第十七课 战争与和平 第十八课 东西南北

第十九课 天涯若比邻 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七单元 新的旅程

第二十一课 时间的足迹 第二十二课 第一次选择 第二十三课 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就是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先探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通过近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人民经过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落脚点: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单元“财富论坛”则是让学生感触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人们十分关注“财富”这一话题。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正是此时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则是将目光转向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关心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转化”为积极地参与关注国情和关心社会、参加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让学生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第五单元“国策经纬”将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基本国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国情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澄清感到模糊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

第六单元设置为“漫步地球村”则将学生视野转向国际社会,了解一定的国际规则,形成国际意识。本单元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提高了一层。

第七单元“新的旅程”则是为满足学生关心的“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者就业各种选择,如何开始人生的问题”等需求设立的。这个单元力求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点燃学生面对未来的激情。

四、感知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重点知识) 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个人发展和祖国

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意愿。

知识目标: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近

代以来所遭受的民族灾难以及我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学习客观地分析我国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2、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历史,简单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懂得中华

民族精神精髓,学习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伟大的历史贡献。

? 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儿

女为祖国繁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1、地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是以史喻理、以史代论,它为后面的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历史场景,并奠定了立论基础和感情基调。

2、简介:“五千年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百年沧桑” 回顾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争”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年沧伤的历史以及中国名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P2是民族文明的创造史、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2)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P3有4点即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外国纷纷前来学习。

(3)中华民族经历百年沧伤的主要原因。P5有3点即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P5(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列举四大侵华战争P5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烟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大不平等条约P5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P6(掠夺财富,破坏文化,侵略领土、主权和尊严)

(7)近代中华女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抗争。P7一8

5、教学建议:

(1) 九年级教材共有56个三级主题,内容较多,可对有的内容作删减或整合

(2)第一单元类似历史课内容,可作简单处里。重点在第2课,主要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有什么新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知道该观点即可。

(3)不要把政治课上城历史课

(4)紧密结合历史知识,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比较好

(5)中考份量可能不高,课时不必过多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

2、简介:“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历史事实证明了标题所揭示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这一框题从理论上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论断。

3、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4、重点知识:

(1)中华民族精神的5大基本内容P9

(2)爱国主义的含义和主要表现(5个方面)P10

(3)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P11

(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我国奉行的外交原则、坚持的外交政策、发展道路、主张P12,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新疆事件)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14小字,历史使命P14,指导思想P15

(6)四大探索失败的2大主要原因P15没有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7)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P16

(8)归纳出历史的3大昭示: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教学建议

(1)本课是考试的重点,考点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根据观点找证据,或者给出材料让学生找观点。

(2)必须精密结合国家、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特别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团结统一”两大问题。新疆事件后,教育部要求中考、高考中必须要有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3)教会学会收集材料,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地位:这一课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也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2、简介:“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

3、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的伟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报效祖国是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报效祖国.把远大理想变为实际行动。

4、重点知识

(1)历史无数次证明:落后就要被挨打。P17

(2)与发达国家相比,找差距,树立忧患意识。P18

(3) 了解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名人P19

(4)青少年要继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立志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P19-20

4 、教学建议

(1)1课时

(2)让学生了P18我国制造技术的3大差距

(3)教师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诺贝尔奖差距、创新差距;截至2008年诺贝尔奖揭晓,美国人共有300人获得此奖,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215多人。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实现公平需要坚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教材分析

财富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生活主题。本单元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本单元设计的内容正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二是本单元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财富的内涵,认识财富的来源,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对人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 第四课 走向小康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的感性认知

(2)通过了解小康的标准、小康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全面小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地位:小康社会也是考试的重点

3、简介: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切入主题,通过“感受小康”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的变化;然后,过渡到“解读小康”,剖根究源,使学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

4、重点知识

(1)小康的提出—邓小平P26(感受小注意作为材料出现)

(2)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P26

(3) 目前小康的3大特点P27

(4)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27

(5) 20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P27

(6)了解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的新要求P28

5、教学建议:

(1)本单元实质性的内容是第四课,第五、六课是拓展性内容,可根据学生已学情况作适当处理

(2)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家的重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就在身边

(3)本课的知识性强,有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4)两节可以合并在一起上,用1课时或者1.5课时

☆ 第五课 财富之源

1、教学要求

(1)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成现代人必须的开拓进取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 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2、课文简介:

“财富基于勤劳”,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仍然是一切财富的根本源泉,激励学生热爱劳动。“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阐释了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在现代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科技创造财富”,阐述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阐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的意义。“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综合以上三个框题,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小康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劳动、知识、资本、机制等,让一切能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尽快地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

篇四:有趣的鞋

《有趣的鞋》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李翠萍

导学目标:

1、 学生欣赏各种鞋子的图片,并了解其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以便创作。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鞋子的结构,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设计制作立体造型的“鞋子”作品。

3、通过学习使学生领略鞋子的审美文化,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导学重点:用各种材料制作造型新颖的“鞋子”

导学难点:通过了解鞋子的文化,认识鞋子的审美装饰功能及其使用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鞋子实物,制作材料、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讲解、讨论。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将搜集来的各式各样鞋子挂在教室的墙壁上,摆在桌子上,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鞋的世界。)

师: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儿去参观鞋子商城,看看商城里的鞋子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在舒缓、悠扬的乐曲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观。)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教室的后,仿佛置身于一个鞋的海洋,他们大都会兴奋不已,惊叹不已,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了就被调对起来了。学生在遭遇这些精美展品的瞬间,他们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和体悟到的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表现出了惊异的表情,姿态、动作,他们的思维一下子便奇迹般的活跃起来。

(二)探究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朔渊远流长的鞋的文化吧。 出示课件:赏析与讨论,学生自主探究。

① 从这些鞋上你能看出历史的足迹、时代的步伐吗?

② 从这些鞋上你能猜出穿鞋人的身份吗?

③ 从这些鞋中你能说说它们的功用吗?

(从古代的作品中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鞋的样式。从我国不同民族中分析鞋的特点,从鞋的造型、装饰、结构、色彩几方面交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审美意识却非人人等同,通过欣赏许多风格迥异的鞋子,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对普通的鞋子有了全面、全新的感受。一双小小的鞋子却蕴涵了丰富的文化,通过欣赏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仔细判读出了文化的遗存,并消化,表达个人的见解,他们的这种体认是最为深刻入微的。

(三)观察体验

① 教师实物投影演示分析鞋的结构,了解鞋的装饰。

② 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设计,不同的设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虽是一双小小的鞋子,但设计却贵在奇思与妙想。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种的鞋子,分析、讨论鞋子哪部分最有特点?哪些部分最奇特。(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高高的鞋跟、奇特的鞋面、大大的鞋口(启动学生创新的闸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鞋面的图案装饰:重点欣赏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所装饰的鞋面。(对毕加索这位艺术大师的童年生活、生长环境、时代背景,创作经历,作品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拓宽学生对美术画家的了解。)许多学生对于凭空的想象往往感到一筹莫展,常因苦思冥想而无冲动的创作体验而苦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鞋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清晰了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巧妙的为学生的构想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展开了联想,从面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四)尝试创作。

①观看课件了解制作方法:制作材料的展示,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 ②布置作业:

A、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合理进行分工制作,并要求对小组内制作的作品用文字卡片进行说明,介绍鞋子的特点和奇特之处。

B、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大屏幕上出示刚才欣赏过的画面和播放优美的音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完全沉浸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们时而有灵感突现的喜悦,时而有深思后的顿悟。教室内随处激荡着创造的热力,因此教师施以适当的引导后,学生在美术的氛围中,便充分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亲身体验创造的神奇。背景音乐的选择、流动的画面展示了良好的创作氛围,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短暂的视觉形象,使其免除畏惧心理。

(五)交流评价

①自评:说说自己的设想、创意。

②互评:A、评别出心裁。

B、评造型巧妙。

C、评材料运用合理。

D、色彩鲜明。

通过作品展示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陡然间会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六)课后拓展

①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鞋子的造型形式多样,构思巧妙之极,我想通过这节课大家一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乐趣了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敢说,敢想,敢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智,便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将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篇五:课件1

1 什么是保密通信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通信交往,通信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传递战事信息的烽火台和战士寄回家中的书信为通信的两种方式。从电发明之后的电报和电话一直到计算机时代的电子邮件、图象和数据的传送,通信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是通信的数学模型均可简单而统一地表示成以下形式

信道?????信宿 信源

x?????x

(发方) (乙方)

通信是发方和收方之间的一种活动,发方在信源把信息x通过信道传送出去,收方在信宿接收信息x。比如在电报通信中,信源和信宿分别是发报机和接收机,信息是电报中的文字,但是发方要把文字转换成电信号x发出,信道是传递电信号的空气介质,收方接到电信号x之后用电码本转回到电报中的文字。在信件传递中,发方和收方为发信人和收信人,信道是邮递员或人类早期的驿站。在电视通信中,发方为电视台,收方为各电视用户,信息则是传递图象。 信息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方式。如文字、声音、图象和数据资料等。在当今无线电通信和数计算机时代,各种形式的信息大都转化成数字脉冲电信号来传递。每个脉冲电信号只具有有限多个状态,这些状态在数学上表示成a1,a2,?,am,其中m为状态的个数,它们构成状态集合S?{a1,?,am},每个基本信息用长度为n的一个状态序列来表示:

c0c1?cn?1(ci?S)

由于每个ci均有m种选取方式,所以共有mn个状态序列,用来表达mn个基本信息。通常采用的脉冲信号只有两个状态,数学上表示成0和1。即S?{0,1}。如果将英文的26个字母用这种二元状态序列来表示(m?2),则需要序列的长度为5(因为24?26,26?25)。我们把长为5的32个二元序列按整数0,1,2,?,31(?25?1)的二进制展开排成一个次序。整数l(0?l?31)写成二制形式为:

l?c424?c323?c222?c12?c0?16c4?8c3?4c2?2c1?c0?(c4c3c2c1c0) 其中每个ci为0或1。例如:0=(00000),1=(00001),2=(00010)等,于是长度为5的32个二元序列可依次排成

0=(00000),1=(00001),2=(00010),3=(00011),

4=(00100),5=(00101), …… 31=(11111)。

从而把26个英文字母依次表成二元序列:

A=(00000),B=(00001),C=(00010),D=(00011),

E=(00100),F=(00101), …… Z=(11001)。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要传递M个基本信息,将它们编成m个状态的序列时,所需状态序列的长度差不多是LogmM。这个序列长度是通信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通信所花费的时间,即通信的传递速度。因为传送一个长为100的序列所花的时间是传递一个长为10的序列所花时间的10倍。

通信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这里只谈保密通信。在保密通信中,发方和收方合称我方,他们的对立面可称之为敌方(或对手)。我方传送的信息不能让敌方知道,发方需要将信息加密再传给收方。原来的信息叫明文,加密后的信息叫密文。收方在接到密文之后,要把密文去密,恢复成明文。加密和去密方法只有我方知道。敌方在载取密文之后,要致力于攻击密文,希望能破译出我方的加密和去密方式。如果破译出加密方式,敌方可以制造出假信息,加密后传给我方,达到欺骗的目的。如果破译出去密方式,敌方今后可源源不断地破译我方的密文。综上所述,通信模型在增加了保密功能之后,便成为如下形式的保密通信数学模型。

x???信宿 ?加密??????去密信源???明文

x密文y信道

将明文加密需要做两件事情。

Ⅰ 设计加密方式,这叫作密码体制。

Ⅱ 一种密码体制通常要使用一段时间,但是在使用中可以改变其中的某些控制参数,这些参数叫做密钥,密钥由发方和收方事先约定。不可被敌方知道。密钥不但要由我方妥善保管,为防止敌方破译,还需要不断地更换。

现介绍一种最简单的加密体制。取一张6?6的方格纸,考虑其中标有?的那个方格。以方格纸的中心点P为固定点。顺时针将正方形转动900,1800,2700,标有?方格便依次移到标的?,?,?的3个方格。我们称这4个方格是等价的,形成一个等价类。于是36个方格当中,每4个方格形成1个等价类,共有9个等价类。

从每个等价类中取出1个方格,共取出9个方格分别属于不同的等价类。如下图中的9个标有?的方格,就是9个不同等价类的代表。把这9个方格挖空,便做成一个加密的工具。

现我方指挥官要发一个36个字的明文给前线师长。他把方格纸放在电报纸上,先在挖空的9个格子处从第1 行起从左到右填写原文,然后接着在第二行一直到第6行均从左到右填写明文开头9个字。把方格纸顺时针转900,又漏出

9个新的空格,按同样的方法再接着填写9个字。然后顺时针再转900两次,填上后边18个字。把方格纸掰开,就成为图2中的密文。这种加密方式是将明文中字的位臵作了移动,叫做臵换(或移位)密码体制。收方在得到密文电报之后,把同样的方格纸放在电报上,从空格处先读出9个字,然后旋转方格纸,便依次读出明文。

图1 一种密码体制和密钥

图2

加密用的方格纸可一式两份,发方和收方各保存一份,分别用来加密和去密,但是方格纸有丢失的危险。最好是再给出一个隐蔽的方式记录挖空格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把挖空格的记成1,未挖空格的记成0,则图1中第一行这(001010)。将它看成是二进制数,表成十进制数为23?2?10。同样地,后5行依次为21,34,8,0,32。于是,我们只需记一串数字102134080032,这就是密钥。发方和收方只需约定这个密钥,便可各自制作出这个用来加密和去密的方格纸。

每个等价类有4个方格,从中取出一个代表共有4种方式。所以从9个等价类中各取一个代表共有49?262144种方式,这表明,在密码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我方共有262144个密钥可供选择。即使敌方破译了加密体制,要破译密钥也不容易,我方在下一次可以更换密钥。

这种臵换密码体制还有许多花样,并且加密过程可以用机械来实现,做成密码机。但是在无线电通信中更广泛的采用另一种密码体制:明文中的字不是用改变位臵的方式作为密文,而是把明文中每个字或者一组字替换成别的字或字组,叫做替换密码体制。以后我们介绍的例子均属于替换密码体制。

长期以来,密码设计、破译工作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二战时期,在日本、德国和美国内部,海军和陆宙的密码都相互独立和保密,一个好的密码不仅自认为性能好,而且要经得起别人攻击,但是对敌方攻击的状况是不得而知的,敌我双方在暗中角斗,甚至进行有意的相互欺骗,充满了神秘色彩和高度的刺激性。

近年来,随着保密在经济、管理和生活领域的广泛蔓延,保密系统科学性的增强需要数学家、通信与计算机专家的通力合作;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密码学逐渐走向公开,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美国于1971年1月15日正式公布了正在实施的数据加密标准DES,并公开鼓励外人进行攻击,以检验其安全性。1998年7月,电子边境基金会(EFF)用一台价值25万美元的计算机在56小时内成功地破译了DES。2000年10月2日,美国商务部以国际范围内征集15个候选算法中评选一个由荷兰人给出的更高级加密标准AES来代替DES,并于 2002年5月26日正式生效,到目前为止,经过几年的分析和测试,没有发现明显的缺点和漏洞,能抵抗目前已知的各种攻击方法,但是对AES的破译,努力在世界各地仍未停止。

密码研究和破译工作有很长的历史,但一直到1967年才有公开的著作。 下面几节,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足迹,由简单到复杂地介绍密码体制的一些例子,并且结合这些例子讲述所需要的数论知识,以及数论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 用给出的密钥读出图2中的密文。

2 凯撒密码—整除和同余

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在《高卢战记》一书中,描述他把密信送给被敌人围困的西赛罗,但并末讲述加密的方法。在公元2世纪苏托厄斯写了《凯撒传》,对于凯撒密码有详细的介绍,这种密码使用了数论的同余和同余运算。我们首先介绍有关的数论知识:整数的分解和同余的性质。这些性质基本上在中学都学过,这里主要是明确一些术语和数学符号。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今后用Z表示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整数可以进行加、减、乘运算。数学上把这种具有加、减、乘运算的集合称为一个环。所以Z称为整数环。另一方面,两个整数a,b(b?0)相除,商不一定是整数,由此产生了数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整除性。

定义 设a,b(b?0)是整数,如果存在整数c使a?bc,则称b整除a(或称a被b整除),若b整除a,记为b|a。这时b叫a的因子,而a叫b的倍数。如果b不整除a,记成b?|a。

定义 设a1,?,an是不全为零的整数,它们最大的正公因子叫作a1,?,an的最大公因子,记成(a1,?,an),若果a1,?,an没有大于1的公因子,则称a1,?,an互素。若a1,?,an均不等零,它们有最小正公倍数,称为最小公倍数,记

[a1,?,an]。

定义 一个大于1的整数p没有除1与自身外的因数,则称p为质数(或素数) 命题 素数有无穷多个.

定理1 整除的传逆性 a|b,b|c?a|c

定理2 c|a.,c|b?c|a?b

定理3(带余除法) 若a,b是两个整数,其中b大于0,则存在两个整数q,r使得a?bq?r,0?r?b成立且q,r唯一。

定义 在a?bq?r,0?r?b中q称为a被b除所得的不完全商,r叫做a被b除所得的余数。

定理4 (am,bm)?(a,b)m

?|a,?|b?(,)?,(,)?1 ??|?|(a,b)(a,b)

ab?(a,b)?1时[a,b]?ab (a,b)ab(a,b)ab定理5 [a,b]?

定理6 a?0,a除1外的最小正因数q为质数,当a为合数时,q?a 此定理一般是在求求标准分解式时,求最小正因的判别时使用。

定理7 p为质数,则(p,a)?1或p|a

定理8 若a,b是两个正整数,则不大于a而为b的倍数的正整数的个数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