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不以一眚掩大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4:16 作文素材
不以一眚掩大德作文素材

篇一: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原句是春秋时代秦国君主秦穆公所说:“且吾不以一眚掩阿大德”,意思是:我不会因为你们的一点小错误就掩盖你们的大功劳。说话的对象是刚刚从晋国狼狈逃回来的三位秦国败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他们的小错是什么呢?是丢了一支远征军,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这三位将军原本是秦国远征军统帅,率领数万大军去攻打郑国,结果回国途中被秦国伏击所截,数万大军变成数万亡灵,三位统帅也被俘虏,最后还是靠秦国公主说情,才得以逃回故国。古往今来,战败的将军,尤其是全军覆没的败军之将都逃脱不了被处决的下场——因为失败总要有人负责任。但是这三人的丧师完败却被秦穆公说成“一眚”,他认为自己应该负领带责任,最大的过错在于自己的决策错误。秦国出兵之前,曾经有老臣竭力反对,认为远征军容易战胜,但也容易自大,认为会被敌军埋伏,但是秦穆公被眼前利益所打动,一意孤行摆出远征军,结果最终导致这场失败,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三位战败的统军大将像丧家犬狼狈不堪的逃回来时,秦穆公身穿素服亲自到城郊外迎接,对着三位请罪的大奖放声大哭:“都是我不听忠言的罪过啊,让你们受委屈了,没有及早的召回你们也是我糊涂啊,你们那里来的错误呢?而且,我不会因为你们的一点小错误就掩盖你们的大功劳啊!”处置一个或者三个犯了错误的下级,对于一个居上位者而言,那是在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处置之后呢,其余的下属会怎么看?你自己的竞争对手会怎么看?干掉了自己的力的手下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而主动承担错误甚至分担本来是下属的错误却会换来下属的由衷的感激和更卖命的报效,这个帐看来秦穆公算的很清楚了,所以,他不仅没有杀孟明等三将,反而继续重要他们。甚至在一年后孟明再次在秦晋战争中失败也不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得孟明等人感恩图报,励精图治,忠心耿耿的整君治武,一心报答君上的如天浩荡之恩,终于在殽之战三年之后大败晋军,一雪前耻,为国家,为君王,也为自己挣了一口气。军臣相得,一至于斯,怎不令人感慨万千?胸罗四海的秦穆公终究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其之所以能成为霸主恐怕不仅仅是他的雄才大略吧?不以一‘掩大德’的浩浩度量,虽在千载之后亦使人如坐春风心驰神往。

篇二: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以一眚掩大德

萧惑之(北京)

据《中华工商时报》的报道,时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丁学良先生,在回答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出语惊人:“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

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丁学良先生早在10多年前就是国内的“名人”。令人遗憾的是丁先生出国深造这么多年,在学识上长进的同时,却疏离了“国情”,增加了“文人相轻”的脾气。丁先生的“论语”,倘若是出于“爱国”激情,对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言行表示失望和置疑,甚至不屑一顾,那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丁先生的“论语”却有一叶障目“横扫一切”之嫌;加之某些传媒如获至宝、添油加醋地炒作,读后让人总感到失之偏颇。因为丁先生对中国经济学家的考量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目共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主旋律”,富国安民才是“硬道理”,和平崛起更是民心所向。正是在这样的大氛围中,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们也就格外地受宠。特别是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经常成为50个经济系里

高端论坛的座上宾,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高端的决策。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国家经济体制革命性的变革,让人们摒弃了“闭关锁国”的狭隘,尝到了国门洞开带来的成果;也让人们逐渐地学会了有问题不再“跑部前进”找市长,而去请教“市场”,经济学家当然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顾问。在国家发展经济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诸如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科教兴国”的发轫,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作为国策,“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在漫漫的改革征途上,每前进一步,都浸透着中国经济学家的汗水和心血。

无须讳言,在我们经济学家的“精英”圈子中,也难免出现些许没能坚守知识分子良知的人。忘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趋于一己之利而与“孔方兄”为伍;头脑膨胀与“术业有专攻”的理念背道而驰,大谈自己不甚了然的话题,美其名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有不能容忍者,在“资本”的诱惑下,失去职业操守而去“作秀”、“做托儿”,甚至于“为虎作伥”。如果说天天露脸的“股评人”是“睁着眼睛讲瞎话”的“操盘手”,那么参与其间的经济学家则是“黑幕后的师爷”。 针对这种令人叹息的现象,北京学者邓聿文说得好,

“不能因为某个或某些经济学家出了问题,就整体否定中国经济学界,对他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甚至把他们作为责难的武器。”窃以为还是那句老话,“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对顾雏军的批评之所以让人信服,正是把握了事实和注意了本质。丁学良先生的指责之所以不让人信服,恰恰是不符合中国经济学家的真实状况,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非本质而表象。尽管如此,我们的经济学家还是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引起反思。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我们坚信世人自有公论。当然还应该记住“物必生腐而后虫生之”,时下一些“高端”人物犯“低级”的错误,多是“智慧犯罪”,并非不知道理,而是明知故犯,乃利之所趋也。这些人,如果不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就是进“高级党校”再学习三年,也难免不违背“游戏规则”。-

篇三:2015.1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精校版)

北京市房山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不论徐志摩先生身后毁誉如何,他岿(kuī)然独存的天才却不容人们轻易否认,他诗文中那种充沛..

横溢的激情永远使你感到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鸭梨般甜脆,我觉得是很确切的。②这寥(liáo)..

寂的文坛,已好久不再见到这样的文章了。直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才感受到他真是一位不可 甲 (逼视/直视)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诚使人读了忘倦;而北方俗话所说的又“帅”又“干脆”处,在钱先生文章里更是屡见不鲜(xiǎn)。③而钱先生的浑灏沉雄、精光灵气则直欲驾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旁证博引..睥(pì)睨无人的襟度,更与稼轩的左右逢源处拟迹比肩, 乙 (同工异曲/不谋而合)。④这固然应归功于..

才气,却更关乎作者的学养。有这样的天才与 丙 (学力/学历),在文坛上扩充领域,当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取材于吴小如《读钱钟书<人·兽·鬼>》,有改动)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岿(kuī)然 毁誉 ..

B.寥(liáo)寂 横溢 ..

C.屡见不鲜(xiǎn) 旁证博引 ..

D.睥(pì)睨 左右逢源 ..

2.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逼视 同工异曲 学力 B.直视 同工异曲 学历

C.逼视 不谋而合 学历 D.直视 不谋而合 学力

3. 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的,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如果用古代词人来比喻,徐志摩的飘逸活泼处不亚于东坡。

A.① B.② C.③ D.④

4. 对文中涉及到的四位作家,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再别康桥》就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是具有格律美的好诗。

B.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站在中外比较的立场,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 1

中国诗的特点。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句豪迈奔放、气势不凡,

体现了豪放之风。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书愤》抒发了意欲报国而不得的愤慨,体现了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为买到了劣质产品而吃了大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 ......

B.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所以不能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人家取得的大成就。 .......

C.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严治党。 .......

D.成功并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它需要主客观多种条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不以一眚掩大德

6. 下面一段对话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

组 长:(甲)小刘,这就是咱们组德高望重的王老师。

小 刘:(乙)哦,您就是王诚意呀!

组 长:(丙)请王老师今后还要多栽培小刘他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老师。

王老师:(丁)互相学习。

A.(甲) B.(乙) C.(丙) D.(丁)

7. 有些诗句能借助特定的意象写出“秋风叶落”之景,下列诗句具有这个特点的一项是(3分)

A.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8. 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高三语文试卷第(北朝民歌《木兰诗》2页(共10)页)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9.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

B. 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为救阿斗在长坂坡魏军阵营中七进七出的是张飞。

C. 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源自孔明出山后的战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D.“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表现的人物是关羽,其中提到的“汉相”指曹操。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进学解

2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

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

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

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名一艺者无不庸 . 庸:任用

捐:抛弃

闳:宏大

3 B.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C.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

D. 冗不见治 .见:看见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 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 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 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13. 第二段中,学生从 、 、 、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曲线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

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1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⑶题。(11分)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4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 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 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 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 16.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3道题)。(6分)

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凄清的氛围。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

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 5

篇四:北京市房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房山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不论徐志摩先生身后毁誉如何,他岿(kuī)然独存的天才却不容人们轻易否认,他诗文中那种充沛..

横溢的激情永远使你感到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鸭梨般甜脆,我觉得是很确切的。②这寥(liáo)..

寂的文坛,已好久不再见到这样的文章了。直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才感受到他真是一位不可 甲 (逼视/直视)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诚使人读了忘倦;而北方俗话所说的又“帅”又“干脆”处,在钱先生文章里更是屡见不鲜(xiǎn)。③而钱先生的浑灏沉雄、精光灵气则直欲驾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旁证博引..睥(pì)睨无人的襟度,更与稼轩的左右逢源处拟迹比肩, 乙 (同工异曲/不谋而合)。④这固然应归功于..

才气,却更关乎作者的学养。有这样的天才与 丙 (学力/学历),在文坛上扩充领域,当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取材于吴小如《读钱钟书<人·兽·鬼>》,有改动)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岿(kuī)然 毁誉 ..

B.寥(liáo)寂 横溢 ..

C.屡见不鲜(xiǎn) 旁证博引 ..

D.睥(pì)睨 左右逢源 ..

2.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逼视 同工异曲 学力 B.直视 同工异曲 学历

C.逼视 不谋而合 学历 D.直视 不谋而合 学力

3. 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的,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如果用古代词人来比喻,徐志摩的飘逸活泼处不亚于东坡。

A.① B.② C.③ D.④

4. 对文中涉及到的四位作家,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再别康桥》就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是具有格律美的好诗。

B.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站在中外比较的立场,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 1

中国诗的特点。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句豪迈奔放、气势不凡,体现了豪放之风。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书愤》抒发了意欲报国而不得的愤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为买到了劣质产品而吃了大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 ......

B.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所以不能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人家取得的大成就。 .......

C.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严治党。 .......

D.成功并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它需要主客观多种条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6. 下面一段对话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

组 长:(甲)小刘,这就是咱们组德高望重的王老师。

小 刘:(乙)哦,您就是王诚意呀!

组 长:(丙)请王老师今后还要多栽培小刘他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老师。

王老师:(丁)互相学习。

A.(甲) B.(乙) C.(丙) D.(丁)

7. 有些诗句能借助特定的意象写出“秋风叶落”之景,下列诗句具有这个特点的一项是(3分)

A.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8. 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9.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

B. 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为救阿斗在长坂坡魏军阵营中七进七出的是张飞。

C. 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源自孔明出山后的战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D.“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表现的人物是关羽,其中提到的“汉相”指曹操。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进学解

2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

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

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

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名一艺者无不庸 . 庸:任用

捐:抛弃

闳:宏大

3 B.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C.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

D. 冗不见治 .见:看见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 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 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 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13. 第二段中,学生从 、 、 、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曲线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

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1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⑶题。(11分)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4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 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 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 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 16.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3道题)。(6分)

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凄清的氛围。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

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 5

篇五:文言虚词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 文言虚词

【复习参考书目】《高一下语文课本·附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学法指导――温故知新】①每天精读1篇课文中的虚词 ②每天复习1道《课课练》中的虚词习题

? 之 1.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这 《师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代词,得名的原因 《石钟山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的;的 《游褒禅山记》

(瑰怪:壮丽奇特;非常:不寻常,不一般;观:景象。译意为: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 吾欲之南海 到,往 《为学》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调节音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从而师之 人称代词,他 《师说》

夫以子之不遇时 取消句子独立性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子指(董邵)不遇时指(不走运,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宾前标志 《师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后标志 《石钟山记》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调节音节 《左忠毅公逸事》 是何楚人之多也 那么 《垓下之围》 (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调节音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陋之有 宾前标志 《陋室铭》 士大夫之族 这 《师说》

居庙堂之高 定后标志 《岳阳楼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的 《石钟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华山 《游褒禅山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独 《师说》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 《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之细柳军 到 《周亚夫军细柳》 赵之良将也 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患秦兵之来 取独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从君惠而免之 我们 《秦晋崤之战》 有苏秦??之属为之谋 这;他们 《过秦论》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的;到···去 《过秦论》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其

重点区分代词、语气词用法

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中的 《师说》

2. 而予亦悔其随之 我、自己 《游褒禅山记》 3. 自以为得其实 它的 《石钟山记》

4. 其居家所与游者 那些 《上枢密韩太尉书》 5. 其将归见其亲也 他,马生;他的 《送东阳马生序》 6. 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大概 《师说》

7.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 《游褒禅山记》 8.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一定要 《伶官传序》 9.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表选择,还是 《墨池记》

10. 其为不敢也决矣 我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他,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石钟山记》

13.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那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难道 《师说》

15. 距其院东五里 那 《游褒禅山记》 16.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表揣测,大概 《种树郭橐驼传》 17. 其孰能无感于余情? 表反问,难道 《志未酬》

18. 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这、那 《廉颇蔺相如列传》 19. 不知其深浅 它,石穴罅 《石钟山记》

20. 则智者尽其谋 他们的 《谏太宗十思疏》 2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它的 《秦晋崤之战》 22. 问其人,本乃长安倡女 那 《琵琶行》

23.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它的;难道 《秦晋崤之战》 24.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那 《琵琶行》

? 而 重点区分连词中不同的用法

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 黑质而白章 6.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8.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 反而登舟 11. 蟹六跪而二螯。 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3.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1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6. 徐而察之 17. 项王瞋目而叱之 18.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0.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1.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则

1.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5.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 然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7.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8.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 以

重点区分介词、连词用法

1. 秦亦不以城予赵 2.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3. 媵人持汤沃灌,以裘拥覆,久而乃和

表承接 表转折 表递进 表修饰;表转折 表并列 表目的 以此来 表因果 因而 你的 表假设 主谓之间 表承接 表并列 表承接 表修饰 表并列 表并列;表递进 表修饰 表修饰 表递进 而且 表目的 以此来 表递进 表假设 表承接 那么就 表转折 却 就是 就是 加强判断 表转折 却 表承接 (这样)那么 表转折 却 就是 加强判断 把 凭借 用、拿 2

《劝学》 《劝学》

《游褒禅山记》 《劝学》

《捕蛇者说》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促织》

《论语·宪问》 《后赤壁赋》 《劝学》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石钟山记》 《垓下之围》 《劝学》 《过秦论》 《谏太宗十思疏》 《冯婉贞》 《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

《岳阳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鱼我所欲也》 《岳阳楼记》 《捕蛇者说》 《秦晋崤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送东阳马生序》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介词,因为;把 《送东阳马生序》 5.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6.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两小儿辩日》 7.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修饰 《种树郭橐驼传》 8. 洼然而方以长 表并列 《墨池记》

9. 无求生以害仁 表结果 以致于 《<论语>七则》 10.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表目的 以此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卷石底以出 表顺承 而 《小石潭记》 12.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凭借?(的身份) 《左忠毅公逸事》 13. 以为文者气之所生 认为 14. 而汝以辰时气绝 在?时候 15.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16. 拥火以入 表修饰 17.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18. 宁许以负秦曲 表目的 以此来 19.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表并列 20.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1.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表并列 又 2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连词 因为 23. 且硕茂,早实以蕃 表并列 又 24. 乐以忘忧 表结果 以致于 25.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凭借 26. 俯身倾耳以请 表修饰 27. 以今以钟磬置水中 把 28. 有杀身以成仁 表目的 以此来 29. 自以为得其实 认为 30. 君何以知燕王 凭 31.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表目的 以此来 32.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认为 33. 以为莫己若 认为 34.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表修饰 35.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表结果 以致于 36.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因为 37. 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什么用来(渡河)的(船只) 38.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没有用来(活下去)的办法 39. 马亦自笑,无以对 没有用来(回答)的话

? 乃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在) 3.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这才 4. 乃重建岳阳楼 于是,就 5. 乃有二十八骑 只,仅仅 6.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 《祭妹文》 《劝学》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种树郭橐驼传》 《<论语>七则》 《上枢密韩太尉书》 《送东阳马生序》 《石钟山记》 《<论语>七则》 《石钟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钟山记》 《秋水》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 《垓下之围》 《陈情表》 《黄英》 《师说》 《游褒禅山记》 《秋水》 《岳阳楼记》 《垓下之围》 《示儿》

7. 汉军乃觉之 这才 《垓下之围》

8. 臣乃敢上璧 才 《廉颇蔺相如列传》 9.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石钟山记》 10. 陶乃以蒲席包菊 才 《黄英》

11. 乃不知有汉 竟然 《桃花源记》

12.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 于是,就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才 《黔之驴》 14.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这才 《张衡传》 ? 然

1.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2. 则弛然而卧 3. 不以为然 4. 輮使之然也 5. “然”

6. 公瞿然注视 7.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8. 石之铿然有声者 9.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 10. 然则何时而乐耶 11.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12. 他植者则不然 13. 予不能然也 14.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5. 沛公然其计,从之 ? 于

1.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2.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3.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4. 故燕王欲结于君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7. 嫁祸于人

8.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0.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 者

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2. 古之学者必有师 3.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 曩者(今者、昔者、近者) 6. 貌若甚戚者

但是 的样子 对,正确 这样 表肯定回答 的样子 但是 的样子 这样(做) 但是 这样 这样 但是 认为···是对的 在···中 被;向 对 跟 从;比 由于 给 被 被 对 比 定后标志 的人 表停顿 判断标志表原因 ··的原因 的时候 的样子(似的) 4

成语

成语 《石钟山记》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劝学》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石钟山记》《捕蛇者说》《劝学》《周亚夫军细柳》《左忠毅公逸事》《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石钟山记》 《训俭示康》 (既然)这样《岳阳楼记》 《训俭示康》 《种树郭橐驼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过秦论》 《史记·高祖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进学解》《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鱼我所欲也》

7.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后面,样 《鱼我所欲也》

8.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后标志 《廉颇蔺相如列传》 9.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表原因 ··的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族秦者,秦也 的人 《阿房宫赋》 ? 因

1.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凭借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因笑谓迈曰 于是,就 《石钟山记》 4. 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根据 6.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7. 罔不因势象形 依照,根据 8.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趁势 9.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于是,就 10.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就 11.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12. (秦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13.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就

? 也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判断 2. 何为其然也? 表疑问 呢 3. 而辙也未之见焉 句中表停顿 4. 古之人不余欺也 表感叹 啊 5.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表解释

6.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句中表停顿 7. 鱼,我所欲也 表判断 8. 贤哉回也! 句中表停顿 9. 其置也若弃 句中表停顿 10.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表感叹 不译 11.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句中表停顿 12.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表感叹 啊 13. 为天下笑者,何也 表疑问 呢

? 乎

重点区分介词、语气词用法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比 2. 出乎其性 于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 4.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表感叹 啊 5. 是亦不可以已乎? 表反问 呢 6. 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 吧 7. 汝识之乎 表疑问 吗

8.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表感叹 啊

《诸子说水》 《过秦论》 《核舟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种树郭橐驼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 《过秦论》 《琵琶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赤壁赋》

《上枢密韩太尉书》 《石钟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孟子>二章》 《<论语>七则》 《种树郭橐驼传》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训俭示康》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 《师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劝学》 《师说》

《鱼我所欲也》 《师说》

《石钟山记》 《捕蛇者说》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