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踩高跷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8:40 写作技巧
踩高跷的由来写作技巧

篇一:踩高跷的由来

踩高跷的由来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传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北京称为“高跷会”。黄河流域则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

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豫北武技高跷,起源于明清之际,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篇二:高跷的起源

高跷的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踩高跷的由来)

。踩高跷,又称踩拐子、缚柴脚、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踩跷等,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它可视为游戏,亦常出现在马戏团、中国传统庙会表演,是种民间体育活动。人们踩高跷,既能提升自己的高度,在表演时更能吸引别人注意,同时能保持活动能力。

1、 手要反着拿,(虎口朝外)一定要抓紧。2、右脚先踩上去,紧接着左脚再踏上去。

3、踩上去后一定要站直,保持平稳,老师讲完动作要领后,就给我们示范起来,让我们看看。知道方法后,我迫不及待地按老师的方法踩上高跷,可总感觉要摔下来,于是我急忙跳了下来,把老师说的要领回想一下,再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上去练起来。

我一听是让我们学习踩高跷,心里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这玩意听说过,但没有玩过,今天终于可以“见识”一下了;忧的是万一掉下来,不但要屁股“开花”,而且让其他同学看到,那岂不要笑掉大牙。

可是自己踩啊,左脚一跨上,右脚刚离地,就跳下了地,总之是一个“难”字。

以前我总是以为玩高跷很容易,不就是脚踩在上面,手扶杆嘛,谁不会?可说的容易做的难,我拿着高跷,怎么也站不上去,一站上去就摔下来,最后还是靠孔老师扶的,真是有点泄气。

泄气归泄气,高跷不玩白不玩,就凭这个信念,我又踩了上去。但我没有一瞬间就能学会的本领,险些摔个“狗啃泥”。看着别人踩着高跷倒着走,我心里羡慕得不得了。

我观察到高跷玩得好的同学双手紧握高跷,看看自己,高跷也不握紧,不摔下来才怪。找到窍门后,我玩起来容易多了,能走几步了,尽管不算好,但也是一大进步,心里十分高兴,信心十足。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老师也给我提了些建议,高跷也玩得熟练多了。倒着走是不行,但我能踩着它到处走了,心里是说不出的喜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

玩高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加深了我对名言警句的理解,一举两得。

篇三:踩高跷

健康领域(动作发展):踩高跷

时间:12月27 星期四 上午

执教者: 林小娟

指教地点:大二班教室

一、活动目标:

1、能采在高跷上随意行走、绕物行走等,保持身体平衡。

2、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

3、幼儿喜欢、愿意玩民间体育游戏。

二、活动重难点:

1、能采在高跷上随意行走、绕物行走等,保持身体平衡。

2、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 三、活动准备:

平衡木、沙包、积木;每人一副高跷

四、活动过程:

1、话题引趣:什么“踩高跷”。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高跷吗?

师: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玩这个踩高跷游戏好吗?

2、准备活动:

(1)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上高跷

(2) 幼儿听着音乐做热身运动:

绳子拉紧点, 步子跨远点, 小脚抬高点

3、探索活动

(1)探索过桥的方法

语言导入:这里有许多小桥,我们都去过过各种小桥,过小桥时想想怎么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过小桥。

(2)幼儿第一次过桥交流:

a.你过桥时有没有碰到困难?我们可以怎么样来解决?怎么样才能很稳地过桥?

b小结:线要拉紧,脚和高跷要做朋友,上桥时脚抬高一点,下桥时步子不要跨太大。

(3)幼儿再次过桥.

a. 幼儿尝试走不同类型的桥(高低,间隔,宽窄等)

b. 教师观察并鼓励幼儿走不同的桥。

4、幼儿合作搭桥,并尝试走自己搭的桥

语言导入:这里有一条河,河上什么也没有,我们要过河,怎么办呢?我们自己找些好朋友来,搭一座能过的桥。

(1) 启发提问: 在河上可以搭什么样的桥呢?

(2) 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搭桥。

(3) 尝试走自己搭的桥(允许幼儿调整)。

5、游戏:过桥摘水果

每个幼儿选择一座能过的桥,过桥后摘一个水果。然后从边上返回,把水果放在篮子里,再过桥去摘水果。三种水果都能摘到,并鼓励幼儿过三次不同的桥。

6、放松活动 :

1、放音乐,幼儿自由地听音乐做动作。

2、师:我们一起来跳跳“摘果子舞”(陆续的回教室)。

五、活动延伸:

1、教师可在美工区投放做“高跷”的瓶子,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双属于自己的高跷。

篇四:踩高跷

踩高跷

游戏背景:

踩高跷是一项让孩子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的协调性。为了使高跷更坚固,我们一般会用坚固的饮料盒等做为制作高跷的材料,在我园开展“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游戏活动”的课题研究后,时值秋收,玉米成熟了,大多数农民都会把玉米剥完后的玉米瓤作为垃圾扔掉或烧掉。有一次我看孩子们在踩高跷,突发奇想,铁质饮料盒虽然坚硬,但是成本较高,在农村想收集这么多的饮料盒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何不用玉米瓤来制作高跷呢,这在农村可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且不需要成本,于是我们几位教师便动起手来,把玉米瓤集中在一起,缠上铁丝。做成高跷。孩子们看见后感觉到新奇,因为这是农村孩子常见的东西,所以他们还会感觉到亲切。于是我就设计了一次户外游戏活动《踩高跷》。这次活动我设计的目标是:

(一)高跷要落地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二)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三)让幼儿学会团结协作。

游戏实录1:

大多数的孩子们玩的兴致很高,但是有少数孩子还是感觉到不习惯,他们有的还没上去就摔了跤,有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这个高跷不好踩。”这时才发现,原来他们踩高跷用的铁质饮料盒很多都是用旺仔牛奶的盒子,而旺仔牛奶的盒子比较小,玉米瓤做成的高跷由于用的多一些,会比较高。所以孩子们不适应,踩上去会不习惯。 措施:我们再重新设置高跷时,尽量少用玉米瓤,减少数量,降低高度。这样孩子们做起游戏来不容易得多。 这一次孩子们踩的比较容易,走的相对也比较快,但又发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玉米瓤比较软,容易踩烂,于是我们就多收集一些,多做一些高跷,在材料上想办法,把底座用坚硬的材料固定好,这样踩烂的就比较少了。 游戏实录2:梁子浩正在踩高跷,由于他的个头比较高大,身体素质比较好,所以踩的比快。因为踩的太快,我恐怕他摔跤,可他还是很兴奋,跑的特别快。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

措施:我在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加了一条:一定要踩稳,摔了跤算输了。要表演节目。并教育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走的时候不能太快。而且我不停的提醒幼儿,在我不断的提醒下,孩子们摔跤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游戏实录3:凌宇彤踩得非常慢,她一惯胆小,且协调能力很差。她每走一步都用胆怯的目光看看脚底下,因为我们是接力式的比赛,

所以别的孩子都不耐烦了,有的孩子竟然说“老师,别让她参加,她太慢了”,凌宇彤听后眼睛红了。低下头不吭声。”

措施:对这样的孩子,我会加以鼓励,并对她降低要求,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他,我用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告诉她“不要怕,你会成功的”、“慢慢来,你已经有进步了。”“你真棒,终于走到了终点。”并告诉那些歧视她的孩子,她也是我们的一员,我们要帮助她。这样,笑容慢慢的回到了她的脸上。她更自信了,走的也更快一些。

分析:

在游戏中,游戏材料的选材和设计非常重要,一开始我们做高跷时没有考虑到新设计的高跷与原来高跷的差别,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误。后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及时给予调整。以后我们在选材料和制定规则时也要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这样可以发展孩子们的自主性。符合“把幼儿当成游戏的主人”这一原则。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而行,及时调整游戏策略。让游戏能开展的更顺利,让孩子们的兴致更高。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比赛中这种差异表现的更明显,比如梁子浩和凌宇彤,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如果他们处在同一起点,这会让能力强的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也会让能力差的孩子更加自卑。所以我有时会把游戏规则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各个发展阶段,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不同特征。这样孩子才能在游戏中更合谐的发展。

篇五:踩高跷的故事

Animal behaviour: A stilted story

IF THERE were a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ts, Matthias Wittlinger of the University of Ulm, in Germany, would probably be top of its hate list. The reason is that DrWittlinger and his colleagues have, as they report in this week’s Science, been chopping the feet off ants. And not only that. They have been making other ants walk around on stilts.

Saharan desert ants of the genus Cataglyphis have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discover food in their impoverished, sandy environment. How they find their way home once they have done so is a mystery. Ants in more temperate climates often lay down chemical trails, but Cataglyphis, apparently, does not. Like honeybees and ancient mariners, they can navigate by the sun, so they know the general direction in which to travel. But, also like ancient mariners (who knew their latitude, but not their longitude), such solar reckoning cannot tell them when to stop.

DrWittlinger, therefore, decided to investigate a century-old hypothesis that desert ants have internal pedometers—in other words, they count their steps out, and they count them back. When one total matches the other, they are home. To test this idea he trained his ants to walk from their nests to a feeding station through a ten-metre-long channel. When they had picked up the food, he caught them and made them return through a different channel, which also led to the nest. When they made this return journey, they began their characteristic nest-searching behaviour, quartering the ground in detail looking for the entrance, after travelling about ten metres.

Once the ants had mastered this trick, the experiment proper began. Some ants, when they arrived at the feeding station, had the ends of their legs amputated, to shorten their stride length. Others were fitted with stilts in the form of pig-bristles glued to their feet. Both lots were then returned to the feeding station, to make the journey home.

As predicted, the ants on stilts, whose stride-length meant their internal pedometers had not clicked enough times, walked blithely past their nests, and were left stranded almost five metres on the far side before they started looking for the hole. Meanwhile, the poor stumped ants travelled only about six metres before they started their search.

The story, however, has a happy ending. Having proved his point, DrWittlinger returned both stumped and stilted ants to the nest and gave them a few days to recover. Then he let them out for another run. Now that they could re-count their outbound journeys, they were able to calculate the journey home correctly.

Ants may not be very bright, but it seems they have a head for figures. 参考译文:

动物行为:踩高跷的故事

假如有一个皇家防止残害蚂蚁协会的话,德国乌尔姆大学的马提亚·威特林格可能会首当其冲地成为其憎恨对象。这是因为威特林格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本周《科学》杂志上报道说他们砍去了一些蚂蚁的脚。这还不算,他们还让别的蚂蚁踩着高跷走路。

撒哈拉沙漠的箭蚁不得不在贫瘠的沙质环境中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它们找完食物后如何返回蚁巢却一直是个谜。温和气候环境下的蚂蚁往往会在路途中留下化学记号,可箭蚁显然不会。它们跟蜜蜂和古代海员一样,可以通过日照导航,从而知道出行的大致方向。但是也跟古代海员一样(他们只会辨认纬度不会辨认经度),这种根据太阳测算位置的方法无法告知它们该在何时结束行程。

所以,威特林格博士决定验证一下这个世纪猜想——沙漠蚂蚁体内含有步数计(里程表),换言之,它们在出行时算好步数,然后再一步步数着返回。等到两者总数吻合时,就“到家”了。为此,威特林格博士对其养殖的蚂蚁进行了训练,让它们经过一条十米长的沟从蚁巢走到一个饲喂点。当它们获取食物后,就把它们捉住,让它们通过另一条通往蚁巢的沟返回。返回时,它们特有的觅巢行为就开始了,即在行走了大约10米远后,它们会在地上仔细地刻下指向蚁巢入口的标记。

等到蚂蚁学会了这一窍门,实验才真正开始。有的蚂蚁抵达饲喂点后,它们的腿部末端被切除,以缩短其步长。其他的蚂蚁则在其脚部粘上猪鬃,做成高跷。然后,两群蚂蚁均被放还至饲喂点,让其返回蚁巢。

不出所料,踩高跷的蚂蚁由于其步长造成体内步数计无法运作足够次数,因此竟似闲庭信步一般走过了蚁巢,结果在离蚁巢近5米远的地方愣住了,然后才开始继续寻找洞穴。与此同时,遭“截肢”的那些可怜的蚂蚁只走了大约6米远就开始寻找洞穴。

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尾还是令人高兴的。威特林格博士证实其猜想后,又把“截肢”蚂蚁和踩高跷蚂蚁都放回蚁巢,给它们几天时间来康复。然后,他把它们放出去开始又一轮试验。这一次它们可以重新计算出行步数,因此也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返程的步履了。蚂蚁也许并不太聪明,但似乎天生就是数字高手。

词汇解析:

chop v.砍,劈,斩;n.排骨,肉块

[真题例句] His colleague, Michael Beer, says that far too many companies have applied reengineering in a mechanistic fashion, chopping (v.) out costs without giving sufficient thought to long?term profitability.[1998年阅读2]

[例句精译] 他的同事迈克·比尔说,太多的企业用机械的方式进行机构重组,在没有充分考虑到长期效益的情况下就降低了成本。

impoverish vt.使贫穷,使枯竭

[真题例句]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tool, some impoverished countries will have to get over their outdated anti?colonial prejudices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investment.[2001年阅读2]

[例句精译] 要想利用互联网,某些贫困国家必须克服对国外投资所持的过时了的反殖民的种种偏见。

apparent a.①(to)明显的,显而易见的;②表面的,貌似的

[真题例句]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29:however),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30:followed)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uring the 1960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rocess, (31:although) its impact on the media was not immediately (32:apparent) (①) .[2002年完形]

[例句精译] 但人们普遍都承认,20世纪早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随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集成电路,虽然对传媒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却完全改变了发展进程。

reckon v.①认为,估计;②指望,想要;③测算

[真题例句] In science generally, however,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ust be reckoned (①) as the crucial period for this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2001年阅读1]

[例句精译] 然而,从科学这个整体来看,19世纪必须被视为科学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hypothesis n.假说,假设,前提

[真题例句] Later, this idea became to be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but this term is somewhat inappropriate.[2004年翻译]

[例句精译] 后来此观点成为著名的Sapir-Whorf假说,但这一说法并不适当。

stride v.大步走(过),迈进,跨过;n.迈步,阔步

[真题例句] Every morning, its people (41:swarm) into the offices and factories of America, seeking a day?s work for a day?s pay, one day at a time.[1997年完形]

(41)[A] swarm[B] stride

[C] separate[D] slip

[例句精译] 每天早晨,公司的人们涌入美国的工厂和办公室,求得当日即付工资的工作,一次只干一天。(41)[A] 云集,涌往[B] 大步走[C] 分离的,分开的[D] 滑倒,滑掉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