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不懂就要问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8:27:08 字数作文
读不懂就要问的读后感字数作文

篇一:调兵山市第一小学四年十班尹绍晗读《不懂就要问》有感

读《不懂就要问》有感

——调兵山市第一小学四年十班 尹绍晗

在这个周末,我读了语文书中《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惭愧。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一天,孙中山给先生流利的背诵了功课。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孙中山就又回到座位上背诵起来。孙中山很快就背诵下来了。可是,书中的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它壮着胆子问:“先生,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先生问:“你会背了吗?”孙中山把这段书一字不漏的背了出来。于是,先生就详细的把这段书的意思讲给他听。有人问孙中山:“你不怕先生打你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读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我觉得孙中山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如果不懂的地方不向老师提出来,那么这段文章他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这个问题会一直困扰他,让他不能专心听课。孙中山大胆的提出了他的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的好学生。

读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每次遇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我都是不懂装懂,马马虎虎地学过去,到现在,那些不懂的问题早就忘记了,比起孙中山我可差远了。

我以后上课,一定要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好好学习,做一个和孙中山一样爱提问题的学生。

指导老师:车明楠 点评:

你的习作再也不像白开水,现在开始有了一点甜甜的味道,继续努力啊,我会为你喊“加油”的!真的希望你做一个不懂就要问,爱提问题的学生。

篇二:选读1《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整理

《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整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学习的场所叫什么吗?

生:学校、教室

师:那么古人学习的场所叫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引导,出示“私sī塾shú”二字。

师:这个词语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主要说出平翘舌音的区分,请两三个学生来读一读,范读,再来齐读

师:课本中的第二单元已经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名人的故事,你能告诉我有谁吗?

生: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位伟人,他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私塾”里。

师:孙中山就读的私塾,学习模式可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课件出示: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师:你能用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们的学习方式吗?

生:跟着念、读熟、背诵、咿咿呀呀(可模仿一下样子)……

强调关键词语:跟着念、读熟、背诵、从来不说

师:如果我们这样学习,你对知识能了解吗?

生:不懂、不理解......

师:既然不懂,那么我们应该?

读不懂就要问的读后感

生:提问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不懂就要问“(课件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善于提问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能力。 生:谁不懂就问?问什么?。。。。。。

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自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提问,适当做记录,给予一定反馈)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 放声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

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说主要内容)

3、 用波浪线划出课文里的问句。

学生自由朗读期间,教师补充完整黑板上的课题

1师:自学了生字词,下面呀,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男女生轮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填空,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填空,在请两三个同学读一读,注意“挨打”的读音,强调“挨”是个多音字(āi挨家挨户ái挨打、挨饿) 师:请同学来告诉我,你找到了的问句是?

问句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师:请你再自己读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学生是糊里糊涂地学习?如:摇头晃脑、照例……

(板书:重视“读、背)

问句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师:你读懂了什么?(孙中山不理解知识)

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理解呢?(只读不理解)

师:比一比孙中山和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上有什么不一样?{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板书:提问);同学们死记硬背,(板书:不懂装懂)}

问句3: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指导“厉声”的语气。

比较先生前后态度的不一样,找动作“收起戒尺,摆摆手”,先生也被孙中山的好学精神所感化。

先生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其实说明先生也是喜欢学生能提问。

问句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再次比较孙中山和同学们。同学们因为怕挨打,所以(出示):“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照例把书放到先生的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又圈一段,跟着念,再回座位背诵”。孙中山:“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值得”。在从来没人提问的私塾里,有追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勇气和决心。)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让我们走近了孙中山,学习了他不懂就要问的优秀品质;了解了私塾里,需要不懂就要问的学生;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不懂就要问的好少年!

师:下面,老师也有些问题想来问问大家

1、学习智多星:(选词填空、填副词)

2、朗读小明星:指名分段读课文,考察学生的朗读

3、师: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弄懂了很多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师:老师看到我们的同学,已经再慢慢学习孙中山不懂就要问,不懂敢于问的优秀品质—— 做到了“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要问”是不懂马上问吗?

生:不是不懂马上问,而是自己动脑筋后还弄不懂的一定要多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明白“不懂就要问”的含义,那我们再来读读孙中山可贵的品质,让它们烙印在我们心里——齐读“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只读不理解

板书设计:

读、背→ 不懂装懂 不

勤学好问

要 ?

提问→弄懂意思 问

篇三: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不懂就要问》说课设计

示教者:埭头小学 郑惠璇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不懂就要问》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 “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㈠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

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㈡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㈢以“问”启思。

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会孙中山的精神。

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因为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 。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 ,大家听得 。

㈣渗透德育。

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

篇四:三年级阅读练习

三年级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认真阅读《不懂就要问》,完成习题。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糊里糊涂:____________________

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反义词。

详细( ) 认真( )

3 写近义词。

照例( ) 霎时( ) 高声( ) 4 先生为什么从来不跟学生讲书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认真阅读《做风车的故事》,完成习题。

1 照样子写词语。

仔仔细细 ( ) ( ) ( )

白花花 ( ) ( ) ( ) 2 造句。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近义词: 稀罕 ( )

4 牛顿做出了一架精美的小风车,为什么还会受到同学卡特的嘲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面对嘲笑,牛顿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认真阅读《五花山》,完成习题。

1 根据原文填空。

春天的山是( )的绿色,夏天的山是( )的绿色,而秋天的山不再是( )。

2 说说五花山名字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找出文中写颜色的词语,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认真阅读《六个矮儿子》,完成习题。

1 文中的第一个矮儿子是靠( )生活,第二个矮儿子是靠( )生活,第三个矮儿子是靠( )生活,第四个矮儿子是靠( )生活,第五个矮儿子是靠

( )生活,第六个矮儿子是靠( )生活。

2 文中的六个矮儿子虽然都很矮,但他们都是( )的好儿子。 3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认真阅读《神笔马良》,完成习题。

1 写近义词。

喜欢( ) 用心( ) 依然( )

盼望( ) 高兴( ) 立刻( )

恼怒( ) 害怕( )

2 马良是一个很喜欢( )的穷孩子,他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送给他的一枝( )。马良用它来( )穷人,( )贪心的大官。 3 你认为马良是一个具有什么品质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认真阅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完成习题。

1 标点符号各有各的用处:感叹号的作用是( ),问号的作用是( ),逗号和顿号的作用是( ),句号的作用是( )。字典公公的话很有道理,标点符号不应该( ),而应该( )。 2 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认真阅读《喜爱音乐的白鲸》,完成习题。

1 一群白鲸在北极的楚克奇海遇到了( ),海面转眼变成了( ),它们回不去了,还会有生命危险。人们为了抢救白鲸, 用( )在结冰的海面开出了通道,并用( )来引导白鲸游出了危险地带。

2 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认真阅读《信箱》,完成习题。

1 爸爸把家里的信箱的钥匙交给了( )来保管,因为(

)。娃丽在一个( )的天气里,把邮递员寄错的信送到了( ),从而得到了寄信人的( ),还因此而得到了( )。

2 请你想想,爸爸在知道了娃丽送信的事情后,把信箱的钥匙交给娃丽时,会怎么对娃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读《中国自助游》有感

我的旅游文化心得体会

——读《中国自助游》有感

旅游文化是一门很精深的文化。说实话,我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对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旅游文化的论著,我并不甚了解。前段时间,在老师的指引下,我通读了国内著名学者所著的《旅游文化学》,感触颇多。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首先提出“人是动物”这一理论,指出“人类自文明史源初走来,就没停止过追寻和拓展生活空间场所的脚步”。不论是经济体制、社会差别,还是国家疆域,都阻止不了这样的“脚步”。很显然,这一“脚步”便是旅游。作为“动物”的人类,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旅游。

那么,人类又为何旅游呢?说,是“为探索人类文化创造中的旅游和旅游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关系,为探索旅游文化的存在开辟出一条坚实的道路”。他把旅游跟人类文化创造联系起来了。人类,最初的迁徙与活动,无非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使自己不再饱受挨饿,却无形当中创造了旅游文化。从人类最初的初衷来讲这是无意的,但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讲又是有意的。“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故而,旅游才和人类的文化创造联系在了一起,一起共同推动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我想,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吧。

书中强调,旅游作为一种服务业,我们如果只看到其企业文化的一面,那么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旅游不仅创造了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创造出了一种文化模式或类型。这已不仅限于由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了。因而,说,自己对“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这种说法很感兴趣。

既然旅游和文化创造联系在了一起,那么,何又为旅游文化呢? 很明显,旅游文化不是单纯的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

谢贵安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这一定义突出的是旅游主体、旅游中介、旅游客体的体系结构。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而然就创造了旅游文化,而这种文化自然是从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引起的现象所体现的。马波则指出,旅游文化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这种观点强调旅游文化是一种交流过程所引起的文化现象,在这一点上,它很有特色。

喻学才则说“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他的定义也体现出一个特色,它是从旅游的双主体身份、文化碰撞的角度来定义的。沈祖祥在总结前人的定义后,指出了“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作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这一发展的定义已经和的定义较为相近。

作者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用摩梭族的走婚来说明跨文化交流的差异,还有一个例子是用泰国的红灯区来阐述文化震惊。旅游文化中有文化身份一说,这是由不同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引发文化震惊与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用事实说话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到此为止,此书的大致框架自然是一目了然了。毋庸置疑,在对旅游文化学的体系构建上,思路是层层相扣,步步紧逼,逻辑也非常的严整,光是这一点就使我获益匪浅。记得有句话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学是学,问是问,令人有学而无问,不过钝汉尔。”求知,就要有严谨的作风。学问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虽然我们可能会从事不同的行业,但不论我们干什么,都多带着点发问且认真思考的态度和思想,总是有益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