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授课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5:55 字数作文
篇一: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有感
李慧杰
去年,我在书店翻阅各类书籍,偶然发现余秋雨的《北大授课》。我本就喜欢他的哲思、文采,一看便无法放手。曾经也读过很多文学史、文化史,但语言枯燥乏味、时常半途而废,唯独余秋雨的这本《北大授课》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课堂实录,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在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北大学生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后半部分,则侧重中华文化史的早期,因为那一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后来历史长廊虽然漫长,故事多多,则走得更快些。这些结构方式被法国哲 学家狄德罗命名为“高坡滚石型”。开始从容而持重,后来越滚越快,最后自由跳跃。
与余秋雨和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那么深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生命可以滋润生命,文化也可以滋润生命。一曲童年的歌声,引我们进入一个世界性的老子,知晓论语背后的孔子,做
他们的知音,探寻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屈原,聆听司马迁的心声。远离越来越热闹,又越来越失格的喧嚣。在角落里,静时关心一下中华文化出现过的让人喜悦,让人悲哀的走向。与古人间的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让我萎谢的精神价值风生水起,人格重新创造,这一切未免让我窃窃自喜。
参加课程的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这本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在此书中,北大学生的问题锐利、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压制、诚恳、天真。阅读中可以领略两岸大学生的不同风采。
二十世纪末,余秋雨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居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桂冠文学奖”“读书人最佳奖”“金石党最有影响力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创造了二十年的畅销奇迹,谁是您最爱的当代作家中,仍然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人在变,社会在变,历史在变,可是文化还是那个文化,根还是那条根,悲剧还是那处悲剧。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此书都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追摹这位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峰大师的睿智吧!
篇二:北大授课读后感
站在时代塔尖俯瞰当下,行于古迹流年苦旅文化。
——读《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一书为余秋雨先生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后根据课程整理出版。 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正所谓“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聆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
余秋雨先生认为,书中的主题内容是他本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明显侧重于早期,那一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却不妨快步走过。
这本高度与趣味并存的中华文化史对于我而言最突出、最新鲜的特点莫过于通过余秋雨先生和两所大学的学生这种深入的心灵交往来侧面记叙。“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她。”秋雨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形象而精简地道出了对于中华文化、对于这些大学生、对于新一代炎黄子孙的期盼。
对于书中的内容,我感觉每一讲都是在一段历史故事尽情地游走。例如,在谈诸子百家时,先生提出我们该更多的关注儒家还是其它没落了的学派这个问题。我以为儒家被后世一直引为经典,甚至神圣不可侵犯,这对儒家本身来讲是幸,亦是不幸。说它幸运,是因为儒家学者受后世流传赞颂,弟子遍布天下,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幸,就是它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成了封建帝王统治臣民最好的帮手,帝王们只会让儒家学说变得更“政治”,更多的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从一定角度来讲无疑是限制了儒家的未来。而对于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孰优孰劣,先生的一段话,我以为说的恰到好处。“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我们需要的选择,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其长,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赢。文化的选择,更是如此。”就像文中说的那样,诸子百家相当于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我们少年时代的玩伴一些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我们不能说最成功的那个就是最好的伙伴,也不能否认那些现在平凡的朋友。那些成长的点滴我们可能不及记得,但他们早已身入骨髓,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印象中最深的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独立的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我觉得正是这么一种既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又不随波逐流地享受独立,才使他成为了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他向我们这些作为学生的角色,对中华文化该做出何种努力也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我们要摆脱历史性的心理暗示,让精神价值、集体人格、礼乐传统等等重要命题一一从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独立行走。二、抢救我们的感觉系统,警惕我们的思维习惯,拒绝课堂上常见的人云亦云、咬文嚼字,激活我们的生命活力。三、不要形成固执的观念,而应该不断地自由寻路,不断地重塑自己。一名曾经沧桑的学者,十数名青春俊靓的大学生,款款回答中,机锋网来、智慧跌宕。秋雨先生自有主张,却不固守主张。对学子的赞许推拨中,
春风化雨般慢慢渗入他的理想和见解。对话者往往一言中顿悟,眼见豁然。
这不愧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
高一(2)周宇禧
篇三:读《站着上北大》有感
读《站着上北大》有感 川通服德阳分公司 魏翔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在2012年本科毕业典礼上发出的感慨,是谁让他说出如此发自肺腑的话,是一位保安,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年轻人。
他叫甘相伟,07年9月2日,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学子一起,踏进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大学,不过不同的是,别人是新生,而他是以保安的身份来北大就职,每天面对过往的学子和教授,让相伟心中那颗不安分的种子开始生长,保安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修行,一次难得的升华,每一份工作都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他处在保安位置,在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面前,并没有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相反虚心请教,去旁听讲座,常人认为北大课堂与一名保安毫不相干,而相伟却将宝贵的学习资源收入囊中。
他的自传读后受益匪浅,颇有所感。父亲早逝,从苦难中走出的相伟,用血泪为我们书写了一位不屈的人,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因为每一段
痛苦的经历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财富,生命也只有经历磨砺才能激发潜能,生命的确贵在有痛可受,正因为此,他才如此珍惜当前的工作,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常言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朝向何方,步履沉重也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一种从苦难中磨砺出的坚持,锲而不舍的决心,即使自己处在团队的最低层,也要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善于从领导或同事身上发现闪光点,取长补短,以此激励自己。勤能补拙,知识改变命运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更需要看清空洞价值观,一种忽略了自身价值而一味寻求包装的价值取向,即使得到了社会地位也是稍纵即逝的。相伟的拼搏历程也体现出一种创新理念,出生不重要,所处的位置不重要,但你的方向和方法是重要的,如果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相伟一辈子都只能是个保安。在确保工作顺利完全的情况下,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站岗的休息时间去旁听讲座,相伟抓住了别人没有抓住的学习机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价值,并善于总结自身未完善之处,需要一种创新思维对当前处境进行分析以至改观,这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更好体现。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不断自我完善也能体现 人生的辉煌。
我们的血液里应该流淌一种叫做自立自强的东西,让我们能放开视野,能够承受肩上的重担。在工作的路上不断拼搏,在拼搏的路上不断求知,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方能一路清晰,步步为营;用求知的眼光在工作的路上以创新的思维努力拼搏,方能实现人生价值。
篇四:你凭什么上北大读后有感
《你凭什么上北大》读后有感
第一次读到《你凭什么上北大》这篇文章,心中犹如翻江倒海,汹涌澎湃,一股子热血急剧的往上涌,文中主人公的执著坚韧与刻苦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没有上过高中,从没体会过高中的生活,也曾听朋友谈过高中生活的苦,那种苦不是来自生活上的艰辛,而是精神上的压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许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但我也知道,仅仅靠刻苦还远远不够的,目标的选择和坚韧执著更是成功的关键。如文章所述“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预感”,这是作者自高一觉醒后给自己默默定的目标。是啊,目标是行走在茫茫无边沙漠里的指南针,目标是夜间海上航行引路的灯塔,我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形容目标的重要性,我只知道,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记不得是宋代哪位诗人留给后人的这样一句话“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付诸行动和行动中的果断以及坚持不懈更是关键。一个人的一生要弄明白三个“什么”,就是你要什么,你有什么,你能放弃什么。你要什么,就是目标的选择了,你有什么,就是正确的估量自己,既要有完成目标的自信,也不能给自身定一个天大的而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你能放弃什么,就是指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必定是有舍才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许为了事业,你丢弃了与妻子儿女围炉小酌
的温馨,也许你为了子女,而放弃了一个虽然不错但远离家乡的工作。“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袋,干燥的手指,焦虑的起了水泡的嘴角”,文中的女孩为了目标,“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而失去了一个女孩应有的美丽。那些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女孩们,你们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追寻而甘心沦为丑小鸭吗?试问那些躺在席梦思床上,妄想有一天出人头地的朋友们,你们为了改变自身的生活现状而舍弃过吗,去奋斗过吗,也许你们也都曾经付出很多,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你们放弃了,怨天尤人,但你们想过吗,是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坚持呢,失败是常有的事,关键在失败面前你站起来了吗?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当你迈上第一千步的时候,再迈一步,也许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再读《你凭什么上北大》,我是带着一种平静的心态去细细品味的。读完后,丢下书本,更多的思考涌上了心头。中国近几年的教育制度是改革再改革,但教育的改革远远赶不上经济的浪潮。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大幅度的提高,教育制度似乎还是停滞不前。昨天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从毛泽东上湖南一师的时候,就谈到教育不能墨守常规,从那时起就谈起了素质教育,这个口号一直喊到今天,但素质教育真正实行了吗,学生的教材从人教版改为北师大版,再改为华东师大版本,但无论是什么教材,去教课的老师莫不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我乃一介平民,无权去抱怨谁的不对,国家的教育改革制度
必定是好的,但,是不是一些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把“经”念坏了呢,每一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如何使学生真正的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我之所以发以上这么多牢骚,是因为文章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通风的黑茧”。我一直认为,学习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也曾经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头悬梁锥刺股似的苦读书我一直不赞同。我更向往和追求苦中作乐,乐此不疲的精神。现如今的教育制度,仍然是填鸭式教学,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实际上,书本上的知识又能有多少能应用于社会。有时候,书中的知识理论,反而会束缚你的思想,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只埋进书本,最终只会成为书呆子。我感觉,高中校园,就是一个大大的炼铁炉,能炼出来的都是精英,炼不出来的,不是炉渣,是书呆子。我也接触过太多的从高中走出校门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和社会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我也曾听说过太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来大学校门不能适应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空有满腹经纶,而不能与领导与同事打好关系,连最基本的人情世事,道德理念,感恩心态都不具备。远的不说,就最近网络炒作的药家鑫案件,不是更发人深思吗?
放暑假了,很多家长朋友们面临的是孩子开学在哪里就读,怎么能让孩子学好等类似的诸多问题,也有很多家长征求我的意见,我
自认为没把自己的孩子教的很好,但对于真心向我求问的家长,我也是尽吾所能帮他们解决疑问。在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也曾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好”。是啊,我们首先感谢父母赐予我们健全的四肢和灵活的大脑,同样,我们也为孩子能在自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而骄傲。但我们不但要赋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在生活中学习中谆谆善导,引导他们心理上健康成长,在礼貌待人接物的基础上,能让他,她,或他(她)们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能用宽容平和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篇五: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
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
读《北大高效学习法》有感
李炳华
“读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掌握高效读书方法也是我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打开高效学习法这本书封面,这一段简洁的文字说明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睛,让我想要一探书中的究竟。是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高效率的学习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北大高效读书法为我们想要成为读书的成功者,指明了一个方向。
目录一共把本书分成了六章,其中强化你的学习动机、提高成绩的方法、增强你的记忆力这前三章,为进行成功学习作了简要说明,而“如何学好各门功课”则是具体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书为我们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作用点,学习使用的力度,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指出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平时的时间点滴,而养成了的好习惯可以终生相伴,好习惯用到学习上更是如此。诚然学习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千日之功也。这个功夫全要在平时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上面。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行动,进而就会有好的回报。一些平时习惯好的,并进而考上了各类名牌大学的学习尖子就是好的证明例子。
请看北大学子如是说的:“学时专心致志,玩时酣畅淋漓,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走神;对待任务雷厉风行,说做就做,一做就完,绝不拖泥带水;对每一项学习任务,无论大小一律认真对待,不马虎了事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了一些习惯,获益匪浅,直到了大学,仍然保留了很多高中的习惯”。
那么什么叫做好的习惯?那些习惯比较适合学生呢?人人都想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那是一种理想。多数的学生都是从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学起,从点滴做起的。好习惯来源于平时的养成,老师的因势利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二个相辅相存的环节。如把学习语文、英语的早读课这种习惯反复多次后,再坚持一阶段时间,过后回头一瞧,会发现原本的与现在的大不相同了。这就是习惯的养成。高效率课堂的得来,也是平时的一种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不能少的三步曲,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几个步骤,把握知识的要点。学有余力的学生下了课,还可能会把课堂笔记和自己在听讲中领悟到的道理拿出来反复比较,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甚至前后进行联系,融会贯通,以便能总结出一点规律。再如学完了一章节或一单元后自己总结,有什么重要的定理、公式、概念等等把它吸收消化等等。平时要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分清轻重缓急,一件件先后次序,这样不仅避免了到期没完成的任务,也可以使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比如到了高三,学生就要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牺牲一切可牺牲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充分利用早、中、晚时间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时不时地把高一高二的笔记翻出来
回顾,我以前所教的学生到这时为止,他们自己有几本平时整理好的难错题,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有效途径。真象北大学子所说的:“碰到想不明白的题目或道理,我一遍遍地思考,而我恍然大悟时,高兴得简直比喝了一大杯冰水还舒服。星期天,本可以好好睡觉休息,虽然我也很累很困,但我仍然无法放下课本,放下钢笔”。与困难抗衡的确让人疲惫,但当你胜利时,心中会无比畅快。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会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也是一种好的习惯,你说可不是吗?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