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311地震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7:32 字数作文
311地震启示字数作文

篇一:日本311大地震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贺灵童

日本3.11地震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贺灵童 上海市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分析员 在3.11特大地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在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在历次中国大地震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一震就倒,而且毁坏程度相当之高。很多鲜活的生命都是被坍塌的建筑物夺走的。鲜明的对比,值得中国建筑业深刻反思。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在本次强震中,虽然日本损失惨重,但由于地震本身而坍塌的房屋却不多。被毁的1.3万座房屋集中在岩手、福岛和宫城三个县的沿海地区,95%以上是被海啸摧毁。很多房子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全然没有散架。截止2011年4月12日,因地震和海啸死亡13219人,受伤4742人,失踪14274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县附近发生8级地震。汶川地区灾情严重,80%~90%房屋倒塌,其中八个镇被夷为平地,截至2008年9月22日,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3.11日本地震照片 5.12汶川地震照片

日本此次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十倍于汶川地震,且地震后带来了巨大的海啸,但其房屋倒塌情况与人口伤亡情况却远低于汶川地震,答案到底在哪?

严苛的建筑法规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抗震”是日本建筑的首要要求。

1950年,日本颁布《建筑基准法》,由7章105条组成。根据该法规,新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建筑基准法》成为日本建筑法规的基石,以后关于建筑的各种法规都是在该法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为了配合《建筑基准法》的顺利实施,使建筑设计规范化,日本还于1950年颁布了《建筑师法》。该法是为规范建筑物的设计规模和种类,并对工程进行监督而制定的。根据该法的规定,建筑师分为一级和二级,1984年又增加了木工建筑师,建筑师制度规定建筑师须持证上岗,其业务范围除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及种类进行设计外,还具有工程监督的义务。

除了《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师制度,日本还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保证其产品质量的责任制度。日本确保住宅质量主要依靠《住宅质量确保法》的“瑕疵担保责任的特例”和由住宅保证机构负责实施的“住宅完成保证制度”、“住宅性能保证制度”三项措施来确保住宅的质量。

不断完善的建筑法规

不仅拥有严苛的《建筑基准法》,每次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国土交通省(相当于我国的住建部)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首先,这部法律否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建筑技术。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没有一间倒塌。其后这部法律已经在1992、2000、2006年又经过三次修改。

2005年,日本相继爆出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联手在高层建筑设计数据上造假以及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等丑闻,震惊全国,尤其“姐齿秀次”事件的发生。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和建筑主管部门及时讨论并提交了建筑相关条款的修正案。2006年10月11日,日本国土交通省提交了《建筑基准法》、《建筑业法》和《建筑师法》三项法律的修正案。修正案弥补了以往法律的缺陷,严格了建筑设计标准和加大了处罚力度。例如,以前的法律规定,只要一级建筑师担任设计承包方,他可以将部分设计转包给不具备建筑师资质的设计师,而如果修正案获得通过,今后这样的做法将被视为非法。同时修正案还规定,对设计了那些建筑抗震强度明显不足的建筑师,惩罚也将现行的罚款50万日元提高到最高可处3年有期徒刑。

先进的抗震设计

地震专家对历次中国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因此,建筑设计上采用防震措施,对于减少伤亡有很正面的作用。日本开发了多项先进的建筑防震技术,目前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隔震建筑,尤其是最近30年,全日本共约在2000栋公共建筑和3000栋住宅建筑中使用了隔震技术。

刚性结构。日本的建筑善于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某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48层、高243米)的东京都都厅,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168根,确保了抗震强度。另外,该都厅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东京都都厅,243m

橡胶抗震。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例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烈度为6度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弹性建筑”。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其中东京电通大厦就是其中一栋。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考验,证明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著。

东京电通大厦,213m

日本鹿岛建筑部门发明了弹簧大楼。其特点是,由弹簧把连着地基的基础部分和建筑物主体分开,让建筑物主体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而弹簧正是一种能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冲击的中介物,无论地基怎样摇晃,建筑物都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烈度6~7度的地震摇晃,传到这种建筑物时烈度也将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局部浮力”抗震系统。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使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

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

在发生火灾时还可以用来灭火,或者作为地震发生后的临时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滑动体”基础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于独户、古旧建筑,通过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日本目前已经对国立西洋美术馆等古旧建筑实施了这种补修工程。

箱体技术。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此外为了御寒,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

“绷带”技术。日本发明了一种廉价的防震加固技术,以类似安全带的树脂材料“绷带”包裹建筑物内支柱。由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术被称为“SRF工艺”。抗震“绷带”采用树脂纤维编织制造,形状类似安全带。施工时,将抗震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后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人员的生存空间。以一座每层有12间房屋的4层楼为例,通常加固工程需要花费5000万~1亿日元,采用这一技术后,仅需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工也相当简单,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此前已经完成了250个此类项目,包括新干线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栋学校建筑物等。

严谨的工程施工

日本的建筑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执行,日本施工质量过硬,一丝不苟,确保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设计标准。而从汶川地震的灾后照片发现,坍塌建筑物的混凝土废墟中有时看不见足够的钢筋,而钢筋的延展性是防止混凝土崩裂的重要设计考虑和技术手段之一。

日常抗震维护管理

日本专家指出,让建筑保持其抗震性能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有关方面需要长期坚持“定期体检”,注意维护管理,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指望抗震建筑能够经受住重大地震的“实战”考验。所以,日本十分注意定期给建筑做“体检”。

“体检”大致分为4类,即竣工时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详细检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期检查:技术人员除每年检查抗震层外,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抗震材料的性能、抗震层外围有无阻碍建筑水平移动的物体、设备管线有无损伤等。

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总之,日本确保建筑抗震质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该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发展隔震减震建筑,从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监督两方面着手,严格把关,防范豆腐渣工程的产生。我国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注:“姐齿秀次”事件

2005年11月,千叶县的建筑师因伪造抗震强度构造计算书而被捕。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和千叶县等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由千叶县姐齿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一级建筑设计师姐齿秀次设计的194栋高层建筑中,有20多栋建筑物的设计数据存在造假问题,严重影响居住安全。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设计师承担的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结构设计。但姐齿秀次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故意违反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采用降低抗震级别、缩小支柱和横梁的尺寸和强度、减少钢筋使用数量等方式来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采用只能抵御里氏5级左右地震的方案来建造高层建筑。

这些已查明的劣等建筑物实际抗震能力大大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其中大多数高层建筑物的实际抗震能力不到国家规定的50%,最低的只有规定标准的26%。

据姐齿秀次交代,他在设计中篡改数据、偷工减料是应开发商要求所为,因为这样施工可以节省10%以上的成本。当初他还以为自己的结构设计书通不过审查,没想到最后能够顺利过关。通过日本有关方面调查发现,姐齿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交的多份“结构计算表”中都篡改、伪造了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此外,姐齿还人为地减少了一些必要的承重柱。建筑商根据这种“结构计算表” 施工建造的房子,在抗震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此事曝光后政府紧急实施的建筑抗震性复查,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筑获准开工。对于那些伪造了地震数据的“豆腐渣”工程,政府也拨款要求地方政府酌情重建或修复。姐齿秀次被东京法院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80万日元。以此事件为契机,日本政府和建筑主管部门及时讨论并提交了建筑相关条款的修正案。

发表于《新鲁班》

篇二:汶川地震的启示

汶川地震的六个启示:城市应当有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发生将近一个月了,人们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欣慰、为救援者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场巨大的灾难带给人们哪些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难?

善于紧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

截至10日12时,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

从地震到火山爆发,从台风到洪灾……灾难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面对灾难却是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在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上,无一伤亡。这一成功的自救,让人欣慰,发人深省。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的避险意识明显提高。在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学校已经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紧急避险演练。相信如果有一天灾难不幸再次降临,我们能够出现更多的桑枣中学。

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

5月12日14时40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2分钟内,中国电信汶川分公司电信员工刘道彬,把汶川县唯一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从眼看就要倒塌的住宅楼中抢出来,拨通了上级部门的号码,第一时间传出地震损失情况和求救信息。安县的茶坪和高川则没有这样幸运。损失惨重的这两个深山乡镇,为了将求援信息报告外界,甚至写血书托人带出。

惨痛的教训表明,应急通信这条生命求援线只有保持畅通,才能多挽救一些鲜活的生命。

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卫星通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抗灾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区、尤其是通信设施损毁严重的重灾区的通信。

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台湾地区,对应急通信设备的配备有硬性要求:从大城市到小乡镇的应急保障部门,都必须按照标准配备包括移动、固话、微波、卫星通信等在内的多种通信设备。这样的配置,目的是要保证灾难发生时灾区至少有一种通信方式能够与外界联络。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加强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许多房屋倒塌及重大人员伤亡,使得公共建筑的防震、抗震设防标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苛求每一栋建筑都具有高等级的抗震设防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应当有更多的建筑物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灾难。

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特殊要求。有专家提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4个关口十分关键。

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

地震发生后,国家动用了大批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包括帐篷、被子、衣服、活动板房以及煤炭、燃油、粮油等。这些应急物资对于抗震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急储备,顾名思义就是储备一定的物资供紧急时使用。这次大地震需要救援和安置的灾民众多,国家不得不采取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以及对口支援等方式来解决难题。从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到这次汶川大地震,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应急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这次大地震中,一瓶矿泉水可能就让压在废墟下面的生命多了一分生存的机会。有专家说,灾难发生后,在救援力量抵达之前,个人的救生储备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什邡市被埋长达104小时的幸存者李青松,靠吃纸板,以顽强毅力存活

下来并最终获救。

营养专家认为,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食物和水的情况下,能维持3天的生命;如果只喝水,能生存7天。根据日本的经验,灾难发生时最基本的应急储备是毛巾和水。用湿毛巾堵口鼻可以防止被烟熏。只要有一瓶水,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保监会消息,截至6月5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近25万件,已付赔款2.62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1.49亿多元,财产险赔付1.12亿多元。

相对于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赔付款项无异于杯水车薪。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初步估计,此次四川地震灾害单是给中央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

在震中汶川映秀镇,39岁的农民陈亮玉迫切希望恢复能给他带来月收入五六千元的布行。一场大地震毁了一切。他现在仅有203元钱,银行的12000元存款刚好还欠下的布款。没有资金,他心急如焚。“实在没法子,就去打工。”

像陈亮玉这样遭遇的人在灾区还有很多。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产保险尚未将地震灾害列为保险责任,由地震造成的房屋、车辆损毁等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损失,极少能得到赔付。

有专家提出,对于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海啸等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严重损失,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都不能保障100%地进行保险赔付。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十分迫切。

大城市应当有相应的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在山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灾民,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对照国外的相关经验,不少专家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

应急避难所包括公园、文化体育广场、操场、绿地等室外开放空间。2003年10月1日,北京市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应急避难所。这个应急避难所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和预留的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地下配备生活用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按照计划,北京将建立1000多个应急避难所。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但不少避难场所达不到标准,只能算是一个疏散的场地。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是防震减灾法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

[腾讯·大成网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宝 鸡 市 人 民 政 府 研 究 室

宝鸡市发展研究中心(市信息中心) 第11期(总第334期)

汶川大地震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市市区和各县均有较强震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全市受伤392人,死亡32人,受灾88.64万人。震灾,在给我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我们积累了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给我们诸多的有益启示。

启示一:综合实力是抵抗突发自然灾害的坚实基础

灾情发生后,中央财政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抗震救灾资金,保证了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截至6月2日,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0.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3.53亿元,有力的保障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令国外媒体和机构震惊的阶段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打赢这场突发自然灾害的雄厚实力,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起了抗灾救灾的坚强后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支撑,抗震救灾工作进展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快,损失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小。广东省GDP占全国九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截止6月初,向灾区捐款39亿多,占国内外捐款总数的近一成,这足以可见经济实力是抵抗突发自然灾害的坚实基础。这也让我们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任何时候,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特别要进一步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对我市而言,现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对灾后的全市经济进行全面分析,寻找突出口,把灾害损失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弥补回来。

(一)地震对全市经济的影响

这次地震,对我市经济整体影响较小,绝大多数企业基本震后1-2天恢复了生产,对农业生产有冲击,

但相对有限,目前恢复重建工作正在加快进行。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对全市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不大。截止6月4日,这次地震,给全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仅从这一点看,据我们分析:可影响我市二季度GDP在1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居民用于抗震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现。由于抗震,居民用于购买帐篷、彩条布、餐饮等支出明显增多,估计5月份平均每个家庭比平时多支出500元以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提高。 三是灾后重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由于此次地震造成道路、房屋、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受损,中央、省、市救灾资金将用于灾后重建,这些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 综合分析来看,这次地震我市受灾地域较小,也没有造成系统性损害,整体经济受地震影响有限,我们初步估计对我市上半年GDP影响将在0.5个百分点以下,对全年经济影响不大。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加快发展步伐,存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可能性。

(二)震灾后必须突出抓好的两项工作

1、始终不渝地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排除一切干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在全市掀起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靠我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把灾后的损失补回来。一要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文化旅游项目,要抓住不放,全面推进。特别要突出引进一批战略性大项目,支撑引领全市项目建设。二是全市工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把恢复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三是抓好“三夏”工作,加强煤电油运调度和各类生产资料供应,把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四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及早谋划和开展灾后重建,把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旧城改造等相结合,严格执行防震设计要求,把灾害的坏事变成重建的好事。

2、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这次震灾中,全市民政、卫生、防疫、社区、慈善、保险等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救助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及时雨”、“保护伞”的作用。大灾之后,使我们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要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同时,逐步提高大病医疗和慢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让城乡居民尽快享受医疗保障的实惠。二要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及时迅速处理传染病疫情、急性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等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三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在现阶段,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远不能全部照顾受灾群体。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保障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保障格局。因此,要动员各类企业、民间协会积极参加慈善事业,不断扩大慈善基金的积累,提高慈善基金在抗击突发自然灾害中的积极作用。

启示二:完善应急机制是减少突发自然灾害损失的前提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水灾、旱灾、地震等突发灾害较为频发的国家之一。以地震灾害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60%的国土处于地震烈度六度以上的地区,其中地震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上地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有136个城市位于七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全国城市的45%。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总数的三分之一。上个世纪,中国因大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全球因地震死伤人数的一半以上。我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扩展,山川塬兼备,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抗旱、抗洪、抗震等任务较重。这次汶川8.0级地震启示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加强提高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各种预案。2006年元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这次震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映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我市在这次地震中,也于第一时间启动三级应急预案,成立了市应急指挥部,领导带头,靠前指挥,高效有力地领导了抗震减灾工作。在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有预案的时候,执行最重要;在执行中,细节最重要。为应对今后复杂、不可确定的自然灾害,一是加快实施《“十一五”期间宝鸡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市财政要为《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财政支

篇三:谢校长在日本311地震专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与思考

——在“日本‘3?11’大地震专题研讨会”上的演讲

校长 谢和平 院士

2011年3月20日

(根据记录整理)

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日本‘3·11’大地震专题研讨会”,邀请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两校灾害科学技术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对这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等时下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从而全面认识、深刻反思日本“3·11”大地震及系列灾害现实和启示。

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特大地震,辐射列岛,震动世界。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强烈的地震波摧毁道路、良田,地震引发的凶猛海啸无情地卷走基础设施,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截止目前,已有超过

1.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随后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又在全世界引起恐慌。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人类在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抵御灾难的力量是如此薄弱,单一国家难以应付,需要人类社会共同参与。此次日本地震后,各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深切同情,希望帮助日本人民抗击灾难,并无私地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救援财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令人感慨!共同面对和抗击人类社会的灾难,已经成为全球一致的共识。中国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近邻,虽然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有过恩怨纠结,但日本发生的灾难我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对亲身经历过汶川特大地震的我们来说,虽然现在灾后重建已经基本完成,但灾难发生时的许多场景都还历历在目。汶川地震时,日本政府率先向我国派出了国际紧急救援队,并捐赠5亿日元,仅次于当时捐款最多的沙特。现在,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立即行动起来,对日本人民给予了及时、全力的救助和支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表达关切,并责成相关机构迅速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和物质援助,胡锦涛主席还于3月18日到日本驻华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3月12日和15日,中国红十字会宣布向日本分别提供100万元和5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启程奔赴日本灾区,14日在抵达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后,迅即展开搜救工作;3月14日,载有100吨中国爱心救灾物资的飞机抵达日本;3月15日,商务部决定向日本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灾物资;3月17日,中国政府决定向日本提供1万吨汽油和1万吨柴油的紧急无偿援助。同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政府和人民也积极关心灾区状况,并自发捐款。四川大学在此

次日本地震发生后,也迅速对在我校工作、学习的日本专家和学生进行了慰问安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广大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多种爱心援助活动。这充分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博爱胸怀的民族。

截止到现在,已是震后一周多了,但危机依然未能远离。悲伤过后,我们更需要思考,浩劫面前,失去的不只是生命,再生的也不只是希望。人类的“灾难课程”才刚刚掀开扉页,如此艰苦卓绝,为的是人类不要再次付出惨痛代价,因此,对日本“3·11”大地震进行专题研究,是最迫切的,也是全球最前沿、最领先的。我们川大作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大学,不仅仅有责任,而且我们有能力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广的眼光、更加自信地开展这一全球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考验后,我们川大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为宽广,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真切,居安思危的意识更加强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加雄厚。去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我们川大在第一时间,汇聚全校文科力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写出了《中国的力量》一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去年8月,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正式成立了“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并获得香港马会2亿元建设启动经费支持,学院大楼也已奠基开建。这个学院是全球唯一的灾后重建与管理领域的开放式、国际化科学研究基

地与人才培养中心,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文理工医多学科的国际性平台。现在,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及系列灾害,正是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平台优势,对日本地震、海啸和核泄露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历史时刻。尽管学院还处于创建时期,但我们校内已经有一批灾害科学技术、灾后救助、灾后康复等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我们已经与灾害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已经具备参与灾害科学技术研究的初步能力。灾后重建学院生于忧患之时,有没有可能立名于危难之时呢?这次是对我们的考验。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研讨会,就是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应该看到,透过日本特大地震,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很多,比如,研究日本完善的灾难应对机制,同时汲取其中的教训。日本房屋建筑抗震性好,地震警报系统能对地震进行科学监测,在强震过后能立即发出警报,天然气供应切断,火车停滞,电厂关闭,交通信号灯一直保持红色,警示人们及时从建筑物撤离。同时,日本拥有一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海啸预警系统,本次地震就自动触动了地震预警系统,并通过无线电自动报警。但是,日本也没有研制出地震预先识别警报系统,由于地震报警到地震袭来的时间太短,很多人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从而成为了地震中的牺牲者。日本灾难演习和灾难教育开展得非常好,民众在灾难面前都是训练有素,因此,地震来临,日本民众都采取非常理性的应对措施。大地震之后,人们都

自觉排队领取或购买食品、生活用品,几百人同时在避震所避震,没有一人抽烟,没有任何人大声吵闹,3个小时后,人群散去,地上居然没有一片纸,没有任何垃圾,日本在震后体现出的有序、镇静和高度组织,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当世界正在谈论从日本防震措施中学习种种关键细节,日本舆论却开始探讨政府应对的缺失,认为政府与自卫队之间协调不畅,救灾组织不力,救灾物资输送不及时。在避难所里,食品毛毯等物资严重缺乏,燃气供应不足,在一些更偏远的避难中心,灾民们只能依靠最低定量供应维生。在应对核泄露的过程中,政府组织失序,信息也缺乏及时性、透明度,导致了事件的持续恶化。汶川地震中,我们政府组织十分有力、高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下,伤员得到了紧急救治,灾民得到了有序安置,物资供应充足,群众在伤悲之外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我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但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地震预警和防范系统,同时,我们建筑抗震性差、人民缺乏足够的地震教育和应对训练。研究这个课题,可以为国家的自然灾害预警、防范、演习、救援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再比如,研究类似日本此次发生的系列灾难的系统防范问题。由于日本地震防范体系很完善,即使是9级强震,造成的直接损失应该也是有限的,但是,此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破坏力和造成的直接损失远远超过了地震本身,随之引发的核泄露更是造成了全世界的恐慌,

篇四: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

地震案例之311日本地震

基本介绍

历史背景

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而由于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日本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

20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9月1日。里氏7.9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伤103733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自此之后的70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7级以上大地震。人员伤亡数较大的几次包括,1927年3月7日,日本西部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1943年9月10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1945年1月13日,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是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20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6437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21世纪日本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0月23日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6.8级地震,67人死亡。就在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发生前两天,也就是3月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7.2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26秒\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26秒,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

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浅源地震。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调查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4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偶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太平洋,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地震级别

西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

级大地震

西太平洋地区11日下午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东京震感较强。日本气象厅已向本州岛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出高级别海啸警报。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1日13时46分),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

余震级别

3月11日

在当日内累计发生余震64次,其中最高为7.1级,最低为4.1级。

3月28日当地时间7点24分日本东北部发生6.5级余震

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当地时间4月11日17时16分(北京时间16时16分)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福岛县磐城市西南30公里附近,震源深度约6公里。日本共同社报道,这次地震持续1至2分钟;停止大约1分钟后,又发生一次里氏6级的同源余震。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部分外部电源供电短暂中断。

4月12日上午日本中部长野县、千叶县发生里氏6.4级余震,东京、福岛县等地震感明显。

7月10日8时57分,在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0度,东经143.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为3月11日强震的余震。

12日下午,福岛县和茨城县又发生里氏6.3级余震。

7月23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6.5级地震,岩手县、青森县和宫城县等地有较强震感。

7月31日凌晨3点54分(北京时间凌晨2点54分),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6.5级地震。导致9人受轻伤。日本气象厅表示,本次地震依然是3.11大地震后的持续余震。

根据日本气象厅测定的数据显示,截止6月2日上午8点日本大地震五级以上余震已达500多次,创观测史上新高。

12月7日下午东北部海域再次发生7.3级地震已造成多人受伤,据日本放送协会报道,截止日本当地时间19时27分(北京时间18时27分),此次地震共造成东北及关东地区10人受伤。此外,截止日本当地时间19时20分,日本气象厅解除对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茨城县等地发布的所有海啸警戒警报。

媒体报道

日本气象厅

日本地震研究机构方面汇总了全球各方面的信息。2011年03月11日,日本气象厅将西太平洋大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9.0级。

在此次大地震前,该区域陆续发生不同规模的地

震。其中以3月9日的7.2级地震为甚多。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2011年03月09日10时45分(北京时间),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38.3°N,143.3°E)发生7.2级地震。日本东京都当地的震感为3级,地震过程持续了1分钟左右,地震已经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区域海啸。当天11时11分,日本本州岛OFUNATO站监测到了0.54米的海啸波。在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后,研究人员豁然发现3月9日的7.2级大地震是本次9.0级大地震的前震,这打破了有观测史以来同一地区发生7.0+级地震之后不可能再有更高地震的记录。日本福岛以东西太平洋海域已受核事故影响。

其他各国

地震台网中心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西太平洋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6~9.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震中距仙台约190公里。据了解北京、天津部分高层建筑物人员有震感。

美国地质勘探局

美国地震勘探局2011年3月11日将日本宫城县北部发生的地震震级由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8.9级。

国家海洋局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罗沙)记者31日从中

国国家海洋局获悉,根据国家海洋局派出的专业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队检测,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 据了解,为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及中国海域的影响,6月16日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专业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队伍,从厦门起航赴日本福岛以东海域,开展西太平洋海洋

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期间,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释放的主要放射性物质铯-137、铯-134、锶-90等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开展监测。航次历时18天,航程共计4735海里,监测海域面积25.2平方公里,采集了大量的海洋大气、海水、生物样品。

国家海洋局表示,监测队已完成部分样品的分析检

测工作,结果显示:监测海域大气辐射剂量结果无异常;首批海水样品中全部检出了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这3种核素都是日本福岛核泄漏释放的污染物质。其中,铯-137、锶-90最高含量分别超过中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

国家海洋局将陆续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后续结果。

《产经新闻》的报道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日本气象厅最初定级为7.9

级,随后立即更正为8.4、8.8、8.9,又回调到8.8级,最后定级为9.0级;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6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当天不久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西太平洋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改正为里氏8.9级,3月14日最后定级为9.0级。

截止2011年12月22日,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5,843人死亡、3,469人失踪。

311地震启示

此次地震导致地面下沉,致日本岛地震震区沿海部分地区沉到海平面以下,沉没部分面积相当大半个东京。

日本

3月12日

篇五:附校长谢和平院士在日本311大地震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与思考

——在?日本‘3?11’大地震专题研讨会?上的演讲

校长 谢和平 院士

2011年3月20日

(根据记录整理)

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日本‘3〃11’大地震专题研讨会?,邀请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两校灾害科学技术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共同对这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泄露等时下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从而全面认识、深刻反思日本?3〃11?大地震及系列灾害现实和启示。 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特大地震,辐射列岛,震动世界。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强烈的地震波摧毁道路、良田,地震引发的凶猛海啸无情地卷走基础设施,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截止目前,已有超过1.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随后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又在全世界引起恐慌。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人类在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时抵御灾难的力量是如此薄弱,单一国家难以应付,需要人类社会共同参与。此次日本地震后,各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深切同情,希望帮助日本人民抗击灾难,并无私地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救援财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令人感慨!共同面对和抗击人类社会的灾难,已经成为全球一致的共识。中国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近邻,虽然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有过恩怨纠结,但日本发生的灾难我们感同身

受,特别是对亲身经历过汶川特大地震的我们来说。虽然现在灾后重建已经基本完成,但灾难发生时的许多场景都还历历在目。汶川地震时,日本政府率先向我国派出了国际紧急救援队,并捐赠5亿日元,仅次于当时捐款最多的沙特。现在,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立即行动起来,对日本人民给予了及时、全力的救助和支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表达关切,并责成相关机构迅速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和物质援助,胡锦涛主席还于3月18日到日本驻华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3月12日和15日,中国红十字会宣布向日本分别提供100万元和5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启程奔赴日本灾区,14日在抵达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后,迅即展开搜救工作。3月14日,载有100吨中国爱心救灾物资的飞机抵达日本;3月15日,商务部决定向日本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灾物资。3月17日,中国政府决定向日本提供1万吨汽油和1万吨柴油的紧急无偿援助。同时,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政府和人民也积极关心灾区状况,并自发捐款。四川大学在此次日本地震发生后,也迅速对在我校工作、学习的日本专家和学生进行了慰问安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广大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多种爱心援助活动。这充分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博爱胸怀的民族。

截止到现在,已是震后一周多了,但危机依然未能远离。悲伤过后,我们更需要思考。浩劫面前,失去的不只是生命,再生的也不只是希望。人类的?灾难课程?才刚刚掀开扉页,如此艰苦卓绝,为的是人类不要再次付出惨痛代价。因此,对日本?3〃11?大地震进行专题研究,是最迫切的,也是全

球最前沿、最领先的,我们川大作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大学,不仅仅有责任,而且我们有能力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广的眼光、更加自信地开展这一全球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考验后,我们川大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为宽广,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真切,居安思危的意识更加强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加雄厚。去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我们川大在第一时间,汇聚全校文科力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写出了《中国的力量》一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去年8月,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正式成立了?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并获得香港马会2亿元建设启动经费支持,学院大楼也已奠基开建。这个学院是全球唯一的灾后重建与管理领域的开放式、国际化科学研究基地与人才培养中心,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文理工医多学科的国际性平台。现在,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及系列灾害,正是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平台优势,对日本地震、海啸和核泄露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历史时刻。尽管学院还处于创建时期,但我们校内已经有一批灾害科学技术、灾后救助、灾后康复等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我们已经与灾害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已经具备参与灾害科学技术研究的初步能力。灾后重建学院生于忧患之时,有没有可能立名于危难之时?这次是对我们的考验。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研讨会,就是为了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应该看到,透过日本特大地震,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很多。比如,研究日本完善的灾难应对机制,同时汲取其中的教训。日本房屋建筑抗震性好,地震警

报系统能对地震进行科学监测,在强震过后能立即发出警报,天然气供应切断,火车停滞,电厂关闭,交通信号灯一直保持红色,警示人们及时从建筑物撤离。同时,日本拥有一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海啸预警系统。本次地震就自动触动了地震预警系统,并通过无线电自动报警。但是,日本也没有研制出地震预先识别警报系统,由于地震报警到地震袭来的时间太短,很多人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从而成为了地震中的牺牲者。日本灾难演习和灾难教育开展得非常好,民众在灾难面前都是训练有素,因此,地震来临,日本民众都采取非常理性的应对措施。大地震之后,人们都自觉排队领取或购买食品、生活用品,几百人同时在避震所避震,没有一人抽烟,没有任何人大声吵闹,3个小时后,人群散去,地上居然没有一片纸,没有任何垃圾。日本在震后体现出的有序、镇静和高度组织,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当世界正在谈论从日本防震措施中学习种种关键细节,日本舆论却开始探讨政府应对的缺失,认为政府与自卫队之间协调不畅,救灾组织不力,救灾物资输送不及时。在避难所里,食品毛毯等物资严重缺乏,燃气供应不足,在一些更偏远的避难中心,灾民们只能依靠最低定量供应维生。在应对核泄露的过程中,政府组织失序,信息也缺乏及时性、透明度,导致了事件的持续恶化。汶川地震中,我们政府组织十分有力、高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下,伤员得到了紧急救治,灾民得到了有序安臵,物资供应充足,群众在伤悲之外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我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但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地震预警和防范系统。同时,我们建筑抗震性差、人民缺乏足够的地震教育和应对训练。研

究这个课题,可以为国家的自然灾害预警、防范、演习、救援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再比如,研究类似日本此次发生的系列灾难的系统防范问题。由于日本地震防范体系很完善,即使是9级强震,造成的直接损失应该也是有限。但是,此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破坏力和造成的直接损失远远超过了地震本身,随之引发的核泄露更是造成了全世界的恐慌,引发了全球对于核电安全的高度担忧、对于核能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因为事先没有类似这样的系列灾难的防范研究,所以日本乃至全世界,从科学技术层面上,从3.11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学者、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开始思考我们现有的技术标准、安全度设防,抗震标准基本上在8级,没有在9级及以上,对海啸的危机认识及应对研究不深,我们现有工程包括核安全的设计、选址、防范,均没有对特大地震及海啸等灾害考虑,也没有形成应对这种系列灾难的经验,更没有形成系统防范机制。

此次研讨会可以说是一次集思广益、碰撞思想火花的大会,我们采取开放、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的主题是?日本311大地震:影响与启示?,各位专家可以围绕下面五个分题目展开:日本311地震回顾与前景预测;日本的防灾与救灾,社会、企业、政府的角色;核泄漏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从地区与全球的视角看此次地震的冲击与影响;对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规划的启示。当然,大家也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这些题目,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感兴趣的领域碰撞思想,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形成并确定此次日本地震研究中的前沿和重点领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及时展开集中攻关,争取在国内外产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