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跟着课本学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28:27 体裁作文
跟着课本学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跟着课本学作文——二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

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是不是也会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嗯,我不是最弱小的!”好题目就是这样,不但会吸引我们读下去,还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和作者走进故事吧!

1、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借鉴点:读了这一段,我们知道了时间—夏天的一个傍晚,地点—森林,人物—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父母。这是讲述事情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而且,作者还写了森林里的美景,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变得更加美丽,也为下文做好铺垫。

小朋友们学会了吗?写事时要写清楚三要素,有时适当增加一些天气、风景的描写,不但能增加美感,还能反衬出人物的心情呢!

2、“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借鉴点:通过萨沙的话引出野蔷薇,真是巧妙的过渡,肯定把我们的目光也吸引了过去。瞧,多么美丽的蔷薇花,美在颜色—粉红色,美在姿态—随风舞蹈,美在香味—芬芳扑鼻。

祝贺你,又学了一招:多角度描写一个事物。

3、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借鉴点:一个突然,使事情有了转折点,并通过雨衣把妈妈、托利亚、萨沙连接到了一起。也使事情慢慢进入高潮。

使事情有“突然感”,是我们记事文章的取胜秘诀,学会了可是一件了不得的本领。它能使我们的文章不再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4、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5、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6、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7、“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

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8、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借鉴点:相信小朋友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几个自然段就是写妈妈和萨沙的对话。俗话说:“字不够,对话凑。”看到这,小朋友们是不是暗暗高兴自己又捡了一个写作法宝。但是对话也不是那么好写的,仔细读读,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几个自然段可不一般:

1、首先是采用一问一答形式,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更弱小的!”并再一次点题。而且问的都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可不是乱凑的哟!

2、在叙述对话的同时,注重了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如描写妈妈动作:摸了摸,神态:笑着。从中我们可以看着妈妈对萨沙的爱与赞许。萨沙的动作:掀起,轻轻地、遮,从中可以看出萨沙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很有爱心。可以说, 萨沙为蔷薇花遮上的不仅仅是雨衣,也是传递着自己的爱心。

学一招:

用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文章4-8自然段就是采用萨沙和妈妈一问一答形式。这种方法在我们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碰到,如:《坐井观天》、《小柳树和小枣树》等等。

用一招:

小朋友们也试一下吧,如: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中和妈妈的一段对话。再如:和同学的争论。写的时候也适当注意一下人物的动作、表情哟!

篇二:跟着课本学作文——二年级北京

二年级上册《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借鉴点:北京是我们最熟悉的城市,所以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直接点明北京的特殊地位—首都,特点—美丽。让读者清晰明了。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北京新建了许多立交桥。立交桥的四围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

借鉴点: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北京的美丽,作者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特点。 在这三处景物的描写中,都按照了方位顺序,脉络非常清晰。

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借鉴点: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赞叹北京的美丽,表达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你学一招:

1、介绍一个地方是小朋友们经常碰到的一个文题,如何写这类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先总写北京的特点—美丽,然后具体描述,最后概括总结。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一个地方,对我们初学写作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会使文章的层次清晰,中心更明确,从而改掉东一句西一句记流水账的缺点。

2、在介绍一个地方时,景点很多,往往会有无从下手之感,这时就要像本文作者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从不同方面写出这个地方的特点。而且在描写时注意抓住这些景点的大概位置,这样读者读起来也会很清楚,使这些景点在读者心中也立体起来。

篇三:跟着课本学作文——二年级找春天

跟着课本学作文

找春天

借鉴点: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到很奇怪:春天怎么要找呢?到哪找呀?是呀,老师也有这个疑惑。看,一个好的题目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去文中找寻答案。小朋友们也要试着给自己的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哟!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借鉴点: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春天到来的开心呀!为了表达自己的开心,作者连用了两个“春天来了!”

这种方法你肯定也会,如我们会说:“过年了!过年了!”“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想想看,你还会哪些?

2、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借鉴点:作者认为上一段的两个感叹号还不足以自己对春天的热爱,用三个动词“脱掉、冲出、奔向”继续表达自己心情的急切。看,动词的连续运用魅力该是多么的大!

3、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借鉴点:把春天比作了小姑娘,多形象、有趣的比喻,把初春的特点一下子描述了出来。会用比喻是一项本领,能比得恰当就是一项大本领了,小朋友们,你的本领如何呢?

4、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5、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6、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7、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借鉴点:我们仔细地找呀找,找到了!虽然春天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和孩子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但还是逃脱不了孩子们发现的眼睛。“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在孩子们的眼里有了生命,有了灵性,那是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琴声”,多形象的比喻!多美的语言!轻轻的反问一直问到我们的心坎上。

8、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借鉴点:整齐的排比倾诉着孩子们发现的快乐,“看、听、闻、触”是孩子们发现的方法,一串动词(荡、摇、叫、笑)让我们感觉春天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那么淘气、那么可爱。

小朋友们从这里找到观察的方法了吗?是的,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身体去触摸,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学会这些方法,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秘密!”

学一招:

相信这篇文章一定让小朋友们百读不厌,究其原因,作者善用想象、善于比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会这样的本领呀,你的文章也会大有文采。

瞧,有个小朋友学了课文,也试着写了一段。

地上的落叶一片两片,那是秋天的信吧?

花上的露珠晶莹闪亮,那是秋天的润肤露吧?

果树捧出香香的果子,那是秋天的礼物吧?

天上飞过阵阵雁群,那是秋天的使者吧?

有趣吗?你也可以试一试哟!如夏天、冬天、大山、田野??

篇四:跟着课本学作文——二年级窗前的气球

窗前的气球

科利亚病了,住进了医院。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借鉴点:文章开篇就介绍了我们的小主人公——科里亚病了,而且是传染病。 “不准、不能”两个词写出了科里亚的处境。简单的背景介绍使读者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也为下文描写科里亚的心情做了铺垫。

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

借鉴点:这一段中,“躺、望”两个描写动作的词写出了科里亚的孤单,修饰词“静静地、呆呆地”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好像静止的,一切都是没意思的。作者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情。

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借鉴点:描写一件事最忌平铺直叙,作者这里用一个“突然”,让我们的心情和科里亚一起有了起伏。两个动词“摇摇摆摆、一上一下”和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静止的世界有了生机,有了希望。一个问号巧妙地设下悬念,使读者想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科利亚仔细一看,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这下他猜出来了,准是米沙

想的招儿。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借鉴点:作者通过科里亚的所看——画着一张可爱的的笑脸,所想——同学叽叽喳喳、指手画脚,让读者不禁为小朋友们的聪明竖上大拇指,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的珍贵。一看一想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窗前的气球,代表同学们来问候科利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

借鉴点:文章的结尾揭示课题——窗前的气球,代表着同学们对科里亚的问候与关心,使主题得到升华。一个“笑”字和上文“没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衬托了友谊的力量。

学一招:

1、写一件事要围绕中心,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跟中心无关的事情的事统统省去。

2、叙事时要抓住事情中的“小插曲”,注意一波三折,这样就使文章有了可读性,也能很好地吸引读者。

3、写事一定离不开写人,写人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还可以通过人物前后心情的变化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我们学过的课文《纸船与风筝》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篇五:跟着课本学作文——二年级秋天来啦

秋天的图画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学一招:

二年级第一篇课文,不长,就一段,四句话,都围绕题目“秋天的图画”来写。第一句是概括写:山野是图画。第二句具体写“山野这图画里的景物”。第三句是个问句,问谁让秋天这画这么美。第四句回答,是勤劳的人们。

一句句看。

第一句,上来是一个重复,还特意突出“来啦”“来啦”,显得有点小惊喜、小喜悦。第二句,四个比喻,梨比成灯笼、苹果比成红脸蛋、起伏的稻子比成波浪、高粱比成火把。主色调是金黄和火红。为什么是这两个颜色?小朋友一定猜出来了,丰收的秋天,田野里主要就是这两种颜色。当然,作者说的是北方,南方好像不一定呢。

第三句的问,让读者从秋天的美景中回过神来,不能光看美景,还要想想,谁创造了这美景呀?借大雁的造型,告诉我们,哦,原来是勤劳的人们呀。

这种四句话的文章,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它的结构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每句分别对应“起”“承”“转”“合”。中国古诗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你看,像不像我们课文《秋天的图画》的结构?前两句写景,第三句“转弯”,问谁创造了这景。第四句回答,是某某创造了这景。

留一个思考题:

小朋友,你知道《咏柳》的作者吗?还能写出他写的一首诗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