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3:57 初中作文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ppt初中作文

篇一:《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作者:LQQ)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三目的内容。内容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核心线索,分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两大部分。其中重点介绍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以及唐朝与天竺、日本等国家的交流往来,由此来阐释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水平来看,······

从性格特征来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文成公主入藏等内容的分析,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2.通过对玄奘取经,遣唐使等内容的理解,分析唐朝对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以及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五、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教学活动】隋朝疆域图和唐朝的疆域图,请同学们思考1、唐朝疆域的范围?2、与隋朝对比,唐朝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3、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居住;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隋朝和唐朝不同的疆域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吐蕃(15分钟)

【教学活动1】展示阎立本的《步辇图》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并请结合阅读卡的内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回答几个问题:1、松赞干布为什么要向唐求亲?2、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在明白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的影响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而表格梳理的形式则有利于学生快速归纳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印象。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活动3】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从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以及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话展开讨论,探讨原因。

【设计意图】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与天竺(15分钟)

【教学活动1】展示唐朝对外交流图。请同学们说说当时唐朝与那些国家有交往?而与天竺交往中,哪位人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唐朝交流图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并引出玄奘西行。

【教学活动2】展示玄奘西行的主要路线图,请同学们来讲讲所知道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述比较熟悉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3】播放一段视频《玄奘之路》。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以下两位著名史学家的话,谈谈玄奘西行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印度历史学家阿里 “对于印度历史来说,怎样评价玄奘都不可能的。”——英国史学家史密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生动形象地再现玄奘西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材料的解读,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明白玄奘西行的意义。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与日本(10分钟)

【教学活动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94页-95页,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遣唐使、鉴真东渡)

2、鉴真东渡日本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明白中国与日本之间交往频繁,而且,中国的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

篇二: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福臻中学团队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福臻中学团队

一.【课标解读】: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6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

掌握唐朝时期的帝国疆域,了解当时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关系,知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史实以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日本遣唐使的史实,并评述唐太宗。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隋唐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学习之后,围绕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展开介绍。课文例举唐蕃关系、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个案,图文并茂地阐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开放”二字。

结构:

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

在边疆设州、府、县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玄奘西游

开放的对外政策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史实。

难点: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并评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教:情境创设法、故事辅助法 、问题探究法等

学: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图、唐僧玄奘西游图和鉴真东渡图等图片,设问:“这些大家所熟知的故事都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唐朝会出现以上事件?”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导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民族和睦

(1)民族政策

PPT:出示《图4-28》唐朝疆域图,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围以及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 对比《图4-17》隋朝疆域图,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史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设问: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图文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 师:补充唐朝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管辖史实——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阿尔泰山至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唐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区设黑水都督府,任命靺鞨首领为都督;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另外唐前期在边疆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2)唐蕃“合同为一家”

PPT: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

设问:根据画面人物的服饰判断图中谁是唐太宗,谁是吐蕃请婚时节?颂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

PPT:出示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和壁画资料,感受文成公主入藏的艰辛。

设问:请结合阅读卡内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

PPT:出示西藏民歌《公主答应来西藏》

设问:有关文成公主的遗迹、塑像、壁画、唐卡、藏戏、诗歌和传说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见可闻,它们无不表达着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和尊敬,结合《公主答应来西藏》这首民歌,思考文成公主入藏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出示史料:(开元十八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学生结合书本内容,了解金城公主入藏的史实。

小组讨论:自古中原王朝公主和亲一直传为佳话,她们执行朝廷的和亲政策,为维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那么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的意义何在?

2.对外交流

(1)唐朝对外政策

PPT:出示《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看图指出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简介唐朝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和大食等国的交往情况,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学生:结合书本P93内容和交通路线图,知道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

设问:为什么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设计意图:学会从不同资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2)玄奘西游天竺

PPT:出示《图4-29玄奘》和《图4-30甘肃榆林石窟壁画》,设问“玄奘是哪个故事人物的历史原型?”

学生:请尝试说一说你知道的唐僧。然后阅读书本P94上文字介绍,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唐僧西游。

PPT:出示玄奘西行地图,感受玄奘西行路途的漫长和艰辛。

小组讨论:玄奘西游到天竺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印文化交流等角度思考)

(3)唐与日本的交往

教师:请回忆已学知识,古代中日两国的制度文化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谁在推动唐朝的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史实。

PPT:出示《图4-31鉴真像》和鉴真东渡的文字资料。

设问:玄奘和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又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三)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结构,回顾主要内容总结本课。

七.【板书设计】:

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

在边疆设州、府、县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唐与天竺——玄奘西游

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与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篇三: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案

4.2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第一课时)

75

76

篇四:《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导学案

8.4.2.3 《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导学案 2课时

班级 _____组名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列举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分析唐代对外交流及唐代文化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拥戴他为“共同的君主。

2.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 把嫁给他。

3.8世纪初,唐朝又将已经“ ”了。

4.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多个府、州、县,疆域东到西达 等广大区域,北低 ,南及 ,国家空前繁盛。

的 。在佛学最高学府 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游历了 年根据西行的见闻写成《 》。

6. 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前后十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

“ ”。

7.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著名的是高僧,他第次东渡成功,受到

日本天皇的隆重欢迎。他除了传播外 ,还将盛唐的 、 、 、

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合作探究】

一、民族和睦 开明的民族政策

1.请描述唐朝的大致疆域范围,并说一说当时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2.比一比:唐朝疆域和隋朝疆域相比,在哪些方向上有明显的拓展?思考:这些拓展的

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3.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从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

4.列举唐蕃关系的史实,思考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有何意义?

二、对外交流 开放的对外政策

5.列举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说说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贡献?

6.讨论:比较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唐代对外交流中的异同?从这二位人物身上,你有(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ppt)什么感悟?

【拓展延伸】

1.“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此话的人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文景之治

2.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3. 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人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4. 对于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5.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6.下列古代高僧中,堪称“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班超 D.甘英

7.下列能反映唐朝时期中国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文入藏

8.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 )

A.鉴真、玄奘 B.鉴真、松赞干布 C.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D.玄奘、唐太宗

9.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2、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称为 ( )

A.波斯 B.大秦 C.天竺 D.大食

13、如果我们要了解印度半岛的历史,可参考的最好的资料是( )

A.《多宝塔碑》 B.《马可?波罗行纪》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

14、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有( )

①毕升 ②顾恺之 ③玄奘 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一中的高僧是谁?他经历艰难到达天竺,回到长安后将自己的见闻写成的记载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著作是什么?

(2)图二中的高僧是谁?他有何成就?

(3)两位高僧有何共同功绩?

1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唐太宗赢得了怎样的称号?

(2)唐朝时藏族的祖先被称作什么?请举出唐朝与西藏地区友好往来的一个事例。

11.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僧旻、灵云、惠云等人,依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军事体制和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大国崛起》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O”。

(1)大化改新前,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到中国。( )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等技术。( )

(3)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4)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

(5)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

【知识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请你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

【作业布置】见作业本

篇五:《论修身》ppt

《论修身》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

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

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对《论语》修身思想点滴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铁笛书生

少年时正赶上“传统文化热”,坊间“白话××”、“××精选”大行其道,彼时闻得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平天下治天下之说,余亦不疑。现在回想颇觉可笑,那不过是赵普的托词而已。孔子之时,诸侯纷争,兵戈四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为各国见用的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其后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得宠。孔孟之时,王道不行。

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

宋末理学与明末心学越发展,越拿金、元及清没有办法,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真可是“愧无半策纾国难,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 《论语》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则于国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种“平天下”吧。

现代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转,仍然要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主体的挺立意识。“没有充分深厚的个人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社会规范都不能内化于人的实际行动,现代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引自万俊人文《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比如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有诗的美,依己见,且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但在《论语》中,还是有关修身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康德说,“由于道德学优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别指道德学家说的;而且就是现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导下显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由于某种类推,也称他为哲学家,而不问他的知识如何的有限。”(《纯粹理性批判》韦译本)《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所给予我们的往往会大于我们所期望的。

《论语》可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本土伦理资源”,这也是今天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我认为,《论语》中的修身学说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歧义,修身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碰“福德两难”这个千古无解的难题。

1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轻空谈。

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心概念是“仁”,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仁”是个很复杂玄妙而难以达到的东西吗?其实很简单。“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在于个体认识到仁,即人皆有耻辱之心。并要主动追求实现仁,仁在人的主体自由活动中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卫灵公》)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实行,不是华丽的言辞。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对空言“仁”极为痛恨,“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废也”(《阳货》)。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那么,谁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呢?“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他们都会说,没有提到曾参。我们看《论语》中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个“唯”字有一点后来中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证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识到“仁”,而且身体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怎样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确实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传人。现在有的学者论证《论语》为曾子的门人所作,道理是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