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玉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3:56 体裁作文

篇一:新时期时代玉器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

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饰件之一。出土玉器品种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系小件装饰品。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之艺术欣赏能力较低,制作不规整。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器形较简单,器身多不饰纹饰。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饰件之一。出土玉

河姆渡文化玉器 双凤朝阳

器品种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系小件装饰品。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之艺术欣赏能力较低,制作不规整。工艺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器形较简单,器身多不饰纹饰。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

最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地处辽宁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中,出土了玉玦、玉匕、玉凿及管状玉玦八件玉器。它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玉历史又提前了2000年。

红山文化玉器 玉猪龙

距今已有7000~8000年。红山文化出土了一批包括龙和与龙有关的各种动物图案为题材的

玉器群,而装饰用的小件玉器则发现甚少,也没有琮、钺、璋等礼器出现。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动物形玉类又可以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现实动物如玉鸟、双龙首玉璜、兽形玉、玉龟、鱼形坠、玉鹗等;幻想动物如兽形玉和玉龙、兽形玦等。几何形玉饰有: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圆形边似刃的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棒形玉等等。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龙,此件玉饰玉质呈碧绿色,体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动物造型,风格质朴而豪放,表现手法中的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线刻等已日臻成熟。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

距今约4000~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至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

在造型方面除璧、玦、管、珠、环等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的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鸟、鱼、蝉、蛙、龟等动物形态的立体雕刻品。良渚文化中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制玉工艺已于石器工艺分离。

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或阳线、平凸或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雅拙的风格。在装饰方面,一扫前代朴实无华的光素传统,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其中以多种形态出现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最为重要。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和对后世纹饰(尤其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巨大影响。

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

龙山文化是因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的。距今年代约3500~4000年,它的下限年代较晚,有可能已经跨到我国历史上的夏代,是高度成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了许多玉石装饰品,鸟形或鸟头形玉饰成组随葬,为以后商代大量盛行动物雕开创了先例。出土有玉斧、玉锛(图20)玉刀、玉凿、玉璇玑等。我们从龙山文化出土玉器的造型、纹饰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特点及时代所赋予的特殊性质,并不仅仅只具有装饰的意义,说明它与当时宗教思想有关,这种以某种生物为崇拜对象的现象正是原始图腾的特征。

篇二:瓷器分类

瓷器分类 (一)青 瓷

青瓷是因为在瓷器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釉而得名,其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铁所致。包括有:淡青、青黄、青绿等色。

青瓷始于东汉晚期,而白瓷晚于青瓷约400年先出现在北方,白瓷脱胎于青瓷。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青瓷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白瓷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各种色釉的瓷器均是以铁、铜、钻、钦、锰、锑、铬等金属作呈色剂,如若将釉中这些呈色金属全部清除干净,特别是使含铁量降至最低点,就能烧出纯洁一色的白瓷 黑釉瓷始于东汉,首先在南方,北方稍晚。黑瓷与青瓷都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差别只是氧化铁含量及烧成温度的不同。1、窑别及特点:(1)建阳窑:油滴盏、兔毫盏。所谓油滴是指在黑色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大小不一的小园点,形似油滴而得名

彩瓷 陶瓷釉彩的分类: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是指先在未施釉的胎体上用色料彩绘后,再罩一层无色透明釉,以1250-123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入窑经700-800度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

青花瓷一般是指用钴这种原料,在胎上绘出花纹,然后施加透明釉,在高温

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初创于唐,成熟于元

红 釉 瓷 釉里红釉里红是指以铜红釉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上透明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它是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作用的结果

玉器

玉戈: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

玉琮: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称。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法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玉璋:玉璋是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这种形式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值得注意的是玉璋出土的地域范围在各种礼制性玉器中是最广泛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北至陕北,西南达四川,南及香港、越南等地,都有这种样式的玉璋出土,但它在各地的用途是否完全相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玉串珠: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41颗,玉珠的形状多为鼓形或长鼓形,少数为算珠形,长1~1.8、直径

0.8~1.1厘米。玉珠的质地为碧玉,呈现绿、白等多种颜色,美丽夺目。同玉管一样,玉串珠也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

玉管:亦作“ 玉琯 ”。 1.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2.泛指管乐器3.毛笔的美称4.竹

而此为 九疑山 之中也。

玉戚形璧: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长20.8,宽9.3,孔径3.3厘米。器形长而薄,两端呈圆弧形,一端宽,一端窄,中间有一圆孔,孔璧高高凸起,这是三星堆特有的器型,因形似古代的一种兵器——戚,故命名为戚形方孔璧。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玉制的农具,称其为“玉锄”。

玉瑗是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臂饰,扁圆而有大孔,即扁圆环形。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

玉凿: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高20,宽1.9厘米。器形细长,呈圆柱形,刃部似泥鳅头状。通体打磨,晶莹剔透。

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玉剑此器模拟玉具剑形制,只是连鞘体也以玉制成

陶器

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

陶壶灰白色泥质陶,外表饰褐陶衣。口微侈,高领,鼓腹,圈足略外撇,圈足外侧饰二道凹弦纹,腹部刻画一周绳纹,肩部对称地饰有四组条带状戳刺纹。

陶小平底罐:直口、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小平底罐是一种以夹砂灰褐陶制作而成的炊器和容器

陶鸟头勺把各种鸟头勺把鸟的造型不尽相同,大致可分猛禽、鸣禽和涉禽三类。这件鸟头勺把的喙部如勾,粗壮有力,可能是鹰类的猛禽。器物纹饰简洁,寥寥几笔就将雄鹰的气魄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三星堆陶器中艺术精品

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陶缸在中国古代陶缸一直作为贮藏酒的容器,用其贮藏酒,可以保持酒质在窖藏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的影响,使酒质能够在多年窖藏之后还会保持原有的口感,并且会提升原有的

口感度,这种贮藏酒的工具现在还在各大酒厂应用

陶瓮古代陶制储藏器或水器。原始社会时也有用作葬具的。器形较高大,口和底较小。 陶簋陶簋的器形特征:泥质陶,胎质坚硬。口沿高大微敞,镂孔。口沿和腹部交接处有平台,鼓腹,高圈足。圆形盖覆口内,盖上有环钮。盖上刻羽纹,通体刻篮纹。 陶箕形器的特征:器身为半敞的前大后小的箕形,后有圆柱形长柄,按绳索状把手,可用以盛火灰。长柄及把手便于使用,为新石器时代少见的器形。

陶支座,一类陶制出土文物,源于大溪文化,被认为是炊器的一种。三峡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饮煮食物时以石块或支座支撑,为炊器的底座和支架。随着技术发展,陶支座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成为装饰用品。其表面常有戳印、刻划纹样和符号。

铜器

炊食器

铜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铜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铜敦古代食器。青铜铸器。敦是从鼎演变而来。三短足、圆腹、口侧附兽首两、衔环。器有盖,盖上有三环,翻转过来成盘状。后来敦形演变作西瓜状,下有三短足,侧有两环耳,盖上作圆握。有的器作卵形的;也有作匾圆、四足,为站立的怪鸟形的。更有无足只有两环耳的,前人或名为“舟”,其实也是失去了盖的敦。敦多是春秋战国时器,这时器均不厚重,上或雕蟠虺纹,或有金银错

铜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 铜盨古代食器。青铜制作。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圆形、敛口、两耳、圈足或四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铜盨[xǔ]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后期逐渐消失。

铜簠即古文献里的“胡”或“瑚”。是古人用来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

长方形,口向外侈,盖上有两耳,盖上有四个短足,盖子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 上成为器盖,打开来时就成为相同的两器。簠只通行于周代中期,战国以后渐衰退。商代和秦汉时代,都没见有簠。早期的簠的特点是足短,口向外侈;到春秋末时,簠的足渐变高,器变深,这是断代的特征。

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

乐器

铜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 铜铙古代乐器。一说应名“钲”。青铜制。体小而短阔,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后可执,以槌击之而鸣。

铜錞于古代军队中的乐器。也称“錞”。 据文献记载,錞于常于鼓相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已发现的錞于,多出于春秋已来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流行于汉代。 铜镈古代乐器。青铜制。形似钟而口缘平,器形巨大,有纽可悬挂,以槌叩之而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盛行于东周时代。一般自铭为钟,自铭为镈的仅有春秋时代齐国的“M镈”。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

水器

铜缶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身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又称“照子”。鉴盛行于春秋战国。

铜盂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象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考古发现的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有个别方盂。

铜匜古代一种盥洗器。《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匣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

篇三:古玉沁色鉴别

拉曼光谱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2012-01-20 11:14:58| 分类: 历史艺术 |字号 订阅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

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 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来竭力模拟各代玉器的形貌,不少已到达乱真程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大量各代玉器的辉煌成果,不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极为重要而丰富的物证,同时也为仿古做旧者提供了参照物。有些仿古做旧者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充分分析研究各代古玉的颜色、形制、纹饰、工艺、材料等等特征,从而运用诸如:氢氟酸、硝酸腐蚀法;泥土水高温高压蒸煮法;中药水煮法;茶叶水煮法;烟叶水煮法;染色脱玻化制膜法;三氧化二铁调油高压注入法;三氧化二铁调树脂胶高压注入法等等等等,方法千姿百态,手段日趋高明,随着收藏群体鉴别能力的提高,仿古做旧者的手段变化频率也在加快,技术难度也在提高。然而,无论再高明的手段,仿的终究是仿的,只要掌握玉器的材料特性,工艺特性,结构构造特性,成矿和搬运规律,掌握沁色的成因特征,对仿古做旧的鉴别鉴定并非太难。

我们知道,几千年来的玉器用材以和田玉、岫玉占绝大多数。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占了绝对多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商代玉器中有不少岫玉制品。现代做旧仿古的玉器用料也基本上选用和田玉、岫玉即透闪石玉、蛇纹石玉材料。透闪石和蛇纹石的物理、化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质学特征早已被广大爱玉者所了解。笔者所要特别强调的是,透闪石和蛇纹石的晶体结构特征,即它们都是含水矿物,阳离子Ca2+、Fe 、Mg2+都是活性离子,在土壤中玉器埋藏的酸碱强度不同,容易造成Ca2+、Fe 、Mg2+离子和(OH)1-离子的流失,由表及里,程度不同,因而导致玉器的结构疏松,土壤中的Fe3+渗透进入,形成各种颜色的次生色——沁色,而且在表面往往形成膜状~~胶状的碳酸钙、褐铁矿、高岭石、叶腊石等次生矿物。

玉料颜色的丰富,取决于玉料本身含色素离子Fe2+、Fe3+、Mn2+等的丰富,颜色分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取决于玉料本身所含色素离子的丰度和价态以及种类;次生色主要有:

(1)、山料中“糖皮”的形成,主要是矿体的裂隙经岩浆残余水的渗透淋滤等作用,一方面岩浆残余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Fe2O3,一方面在水的作用下,玉料本身的FeO转化为Fe2O3,形成厚度不同的褐铁矿膜,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糖皮”,

其特征是厚度较大、颜色如红糖,丰厚饱满,表面积较大,与内部玉肉呈过渡颜色。

(2)、子料中“色皮儿”的各种“秋梨皮”、“枣红皮”等的成因,台北故宫玉器老前辈那志良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玉器通释》(下册)中描述为:“玉子本色本是白的,大水时玉子随流涌出,水落之后,暴露滩间,经风吹日晒,水荡砂磨,玉面生出一层淡赤色的膜来。这种膜,玩玉的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秋梨皮”。③《中国和田玉》中论述“皮色”的形成时认为:“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④其特征是厚度很薄,形态各异,颜色鲜艳,色皮与玉肉呈过渡关系。

玉的“皮色”特征,玉皮是玉矿石经风化分解,经冰川运动、洪水冲刷、搬运、滚圆、磨蚀,搬运至河床中下游后,棱角已圆润,裂纹少,绺裂少,浸色较浅且鲜艳、自然。玉的“皮色”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糖皮前段已述,石皮一般都是指山料的外表包裹着的一些围岩,玉料与围岩之间呈过渡关系。石皮的成分多为透闪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透闪岩等等,其结构有明显差别。

乾隆以前的历朝历代玉器留皮的现象很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乾隆、嘉庆以后“把玩玉专尚玉皮”,晚清、民国后玩皮色之风日炙,皮色之价值大增。特别现今市场作伪的皮色子料大行其道,作伪方法有烤皮色、磨皮色、染皮色、滚皮色等等。

无论作伪的皮色还是作伪的沁色,与天然皮色的特征比较是明显的,用肉眼鉴别或辅以放大镜、显微镜并不难区别。

关于古玉受沁的现象,著名学者闻广先生有较系统的研究。闻先生将受沁现象分为三种:

(1)、基本没有外来成份加入的最常见受沁;

(2)、有外来成份加入的受沁;

(3)、非通常条件下生成的鸡骨白与******白。

对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白”现象的分析,闻先生的结论是:“矿物的成份并无改变,没有钙的增加,所以不能称作‘钙化’变白的原因主要是堆集密度降低与显微结构变松,由此导致了其中透明度的丧失及退色变白,其原理和同为水(H2O)的固态的冰与雪的差异相似,即冰是因为致密,故而透明且因含有一些杂质而带有一定色调,雪则疏松而呈不透明,且虽含杂质而是白色的。”

笔者除了赞同闻先生的观点外,认为需要补充的是: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白”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透闪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蛇纹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和结晶水(H2O),以及阳离子Ca2+、Mg2+的部分流失,导致堆集密度降低、显微结构变松。有时在玉器表面形成膜状的CaO、SiO2(玻璃光)、褐铁矿、叶腊石、蛭石、高岭石等,初上手时,具有以一定程度的滑腻感。

新石器时代至夏代商代出土玉器,大多数玉器都属于晶体粒度较粗,结构较疏松,透明度较低的用料,而且多处于中国东部地区,尤其良诸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在环太湖、巢湖地区。古人绝大多数都沿水而居,因此,在湿润、碱性的土壤中,年代久远,多数受沁程度深且烈,有的甚至腐朽难辨玉色,正如近代学者陈性所述:“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⑥陈性夸张的口吻描述出土玉器的受沁程度因时间而如“石膏”、“朽骨”、“石灰”、“烂为泥”。其实,并非所有出土玉器都会受沁,一些结构十分致密、没有裂隙、打磨抛光质量好又埋在干燥土壤中的玉器,就几乎不受沁。只是在玉器表面沉淀了一层浅白、浅黄色的“钙华”或壳状、膜状粘土,用手或干布稍作擦拭,便可露出玉肉原色,光泽温润、细腻。

仿古沁色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染色。清代以来,人工染色的仿旧玉器颜色有: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糖)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人工染色的最显著特征为:在裂隙、石性、瑕疵、绺裂处有颜料的不均匀堆积,颜色均匀鲜艳、外深内浅,没有渐进过渡迹象,浮于表面,光泽暗淡。

用作仿古作伪的玉料,大多选用质次价廉的透闪石、蛇纹石,或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产状多为“山流水”;结构多为叶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斑杂状结构、粒状叶片状交织结构等等。矿物纯度、矿物颗粒细度都比通常的真正的古玉要差很多。

常见的人工染色玉器的鉴别特征:

1、“桔皮状”效应:雕刻、抛光后的产品,放入酸性液体中浸泡若干时间,使之表面腐蚀,产生“白灰皮”——“鸡骨白”。由于透闪石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其断口呈参差状,经细磨、抛光后,应是表面光洁、圆润、平整。但经酸腐蚀处理后,由于表面颗粒不均匀,溶解速度不一,因而形成凹凸不均的“桔皮状”,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而且表面颗粒边界模糊,雕刻线的。特别在有些颗粒较粗的部位,由雕刻引起的崩裂,断面已没有了光泽,棱线也不挺拔、锋利。

2、“斑癣”:雕刻、抛光好的产品,涂上氢氧化钠,包裹上石灰(氧化钙)等

碱性物质,再放入锯末或其他介质中焖烧若干时间,使玉件在还原条件下表面失水疏松,从而产生“白灰皮”——“鸡骨白”。这种玉件,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腐蚀程度不均匀,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癣状、斑状”色差明显的“鸡骨白”,雕刻轨迹随着受腐蚀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时明时暗,受腐蚀程度越强的部位,颜色越浅,质地越疏松。

3、“牛毛纹”、“血丝纹”:将雕刻、抛光好的玉件经“白灰皮”处理后,加热产生像“牛毛”、“血管”等一样的细小裂纹、裂隙,再放入调有一定浓度的溶液里(牛毛纹用氧化铁溶液、血丝纹用氧化锰溶液)淬浸。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裂纹深浅大小均匀,裂隙中的颜料沉淀物深浅大小也均匀,较大裂隙中透光观察,里、外部位颜色没有过渡变化。如果将整个物件放入二碘甲烷溶液里观察,则牛毛纹、血丝纹现象更为清晰。牛毛纹、血丝纹现象很强的玉件,折射率也有明显增大(1.62-1.63)。天然的和田玉(透闪石)用分光镜测光谱时,青玉、青白玉有437nm吸收线,碧玉在628nm左右也有时能见吸收线,白玉的分光光谱吸收线无特征,浅绿、深绿的蛇纹石玉在437nm也有吸收线;而染色的牛毛纹、血丝纹等则在650nm、684nm、686nm等处有强吸收线或吸收带。

4、“玻璃光”:天然透闪石抛光后应是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古玉受沁出土时,表层有的有一些“钙华膜”或“玉髓膜”,在瞬时与空气接触后失水氧化为一层具有“玻璃光泽”的薄膜,玉件呈现出温润晶莹之感。仿旧作伪者为了模仿此效果,往往在作伪处理过的玉件上用环氧树脂、“水玻璃”、二丁脂、硅酸铝溶液、磷苯二甲酸、乙二胺等配制后涂抹,再用中温烘干,打磨、抛光,使之产生“玻璃光”。有经验的鉴定者用放大镜、显微镜细致观察时可见:

a、“玻璃光”属于假玻璃光泽,应为树脂光泽或腊状光泽;

b、有流纹状效应,涂料涂抹时厚薄不均;

c、有“毛细管”状或龟纹状浅裂纹,而这些裂纹浮于表面,不与晶体交接; d、与“玉肉”—晶粒间有一定的色差;

e、由于硬度低,表面划痕常见。有些“玻璃光”是用腊涂抹的,上述现象更明显。

5、色斑:玉件上颜色呈斑状、团块状,此现象有以下两类成因:

a、褪色法:选用有色料:青黄料、糖黄料等岫岩河磨料玉料或新疆和阗玉山料(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雕刻抛光好玉件后,用腊将玉件局部封隔,再入酸液处理做石灰皮,酸腐蚀后取出将腊烤化,方又露出原色。此方法极易蒙蔽收藏鉴赏者,因为这些色斑是原生色,大多数人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在放大镜下或显微镜下,原生色与被腐蚀褪色部位有很明显突变现象:晶粒自形完整程度、晶隙的干净程度、晶体边缘的棱角圆润程度、色调色泽的自然程度等等都有很大差别。

篇四:独山玉鉴赏

宝玉石鉴赏

题目:独山玉鉴赏

院部: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1-1

姓名:龚俊

学号:201105010017

独山玉鉴赏

摘要: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自独山而得名,本论文着重从独山玉的颜色,历史以及现在的雕琢和收藏价值几个方面作简要鉴赏。

关键词:独山玉 独山玉颜色 独山玉历史 独山玉工艺价值

独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郊,距市区2公里,北高南低,为伏牛山东延余脉,故称豫山、序山。海拔367.8米,方圆约五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的唯一产地,因盛产独山美玉而闻名于世。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由多种矿物组成,色调多样,有绿、白、蓝、红、紫、黄、青、黑等基本色以及数十种混合色和过渡色,主要为玻璃光泽,部分油脂光泽。微透明至不透明,少数透明。硬度一般为5.4—6.4摩氏。比重2.73—3.18。独山玉丰富的颜色,再加上其质地坚韧致密、硬度适中、光泽明亮等特点,为雕琢各类工艺品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最适宜制作“俏色”玉器。据可考证史料记载,独山玉雕始于夏商,盛于汉唐,精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走向全盛时期,并成为驰名中外的艺苑奇葩。是我国著名玉种之一,因其优质高档者酷似翡翠,又被爱玉者称为“南阳翡翠"。从矿物学角度来讲,独山玉是以斜长石、黝帘石为主要矿物成份、色泽艳丽、质地坚硬致密的矿物集合体。它稀少珍贵,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是我国宝玉石宝库中极为珍贵的玉石资源之一。

一、独山玉是当之无愧的优质玉种

独山玉具有丰富而美丽的颜色。独山玉是我国玉种中颜色最为丰富的品种之

一。在当地玉雕匠人之间流传着“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这其中的“万种玉”就是形容独山玉颜色之丰富的。独山玉的主要颜色有深绿色、浅绿色、白色(透水白、干白)、绎色、淡黄色、藕粉色、深紫色、黑色及各种颜色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混合分布。独山玉不但颜色丰富,而且其颜色还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在自然状态下存放千年而其色不减不变。

独山玉具有漂亮的玻璃光泽,少部分呈油脂光泽或玻璃一一油脂光泽。以半

透明为主,也有少数呈现透明和微透明。由于组成独山玉的矿物颗粒很细,粒径小于0.05 毫米,呈隐晶质,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加上色彩鲜艳,光泽、透明度及亮度均比较好,故独山玉无愧为我国玉雕事业发展开发利用的重要玉种之一。

独山玉以“多色玉料”著称于世,加上其杂色较多,因而工艺美术上要求玉石各种颜色搭配得当,分布均匀,鲜艳,柔和、悦目,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强,半透明至透明,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杂质、无白筋、无裂纹、块度大。

二、独山玉具有辉煌的历史

中国对南阳玉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在南阳市宛城区的黄山新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用独山玉制作的玉铲、玉凿、玉璜、玉簪等物。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444件有刃石器中,有7件是用南阳玉制做的。其它礼器、祭器中也有不少独山玉制品。其中玉铲数量最多,说明在原始社会中独山玉铲已成为当地主要的劳动生产工具之一,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楚国奴隶主贵族钟爱玉器,他们把玉看成权利和富贵的象征。在后来的河南、湖北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独山玉制品,主要有玉刀、玉戈、玉釜、玉钺、玉圭、玉璋、玉壁、玉环、玉璜、玉佩、玉鹰、玉龙、人物等。如淅川下寺春秋时期楚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玉壁、玉璜、玉块、玉梳、玉杯和新野城关春秋墓中发掘的鱼形、 三角形首饰等。在随后几千年的历朝历代中,南阳独山玉的开采、加工和使用从未间断。秦朝时期,宛地一带的贵族女子们饰簪用宛珠镶制,还用宛玉制成珠环、耳饰佩戴。汉代宛地独山一带形成一条玉街,有开采的、有加工的、有销售的,中原一带远至关中,闻名遐尔,外地商人纷纷前来采购并贩卖到全国各地。

三、独山玉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玉凿

由于独山玉颜色丰富,质地细腻,以及较好的亮度、光泽和透明度,而深受工艺美术大师和玉雕工作者的喜爱,尤其丰富的颜色,给设计大师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并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巧妙利用独山玉丰富多彩的颜色,工艺美术家们创做出了许多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巧色”作品。“巧色”即巧妙利用颜色之意,“巧色”作品是独山玉雕工艺作品的一大特色。早在商代已有佳作,如在安阳一处殷墟出土的玉鳖,充分利用独山玉的天然颜色和纹理,保留玉料上

固有的墨绿色石皮,使玉鳖的背甲、双目和足尖为黑色,头、颈、腹部位以灰白色相衬,使玉鳖的形象显得生动逼真。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山玉经过历朝历代工艺匠人的巧妙设计的精心雕琢。满足了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阶层的奢望,也在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改革开放后,同时也使独山玉雕作品在立意创新,整体造形、章法布局、巧色利用、构图比例等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特有风格。创造了大批的独山玉雕精品,比如一件名为“嫦娥奔月”的作品:主体高八寸、宽五寸、厚二寸、黑白二色,设计独特,章法合理,俏色妙用,雕刻精细,古朴典雅,画面为纯透水白色,面带喜容的嫦娥一手托着小巧秀丽的宫灯,一手托抚胸前的飘带,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头上明月指引,脚下云雾托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又如一独玉薰炉,高1.0 2米,直径0.3米,四个坡度,上下共十四节,玲珑剔透,每个坡度都有不同装饰,造型美观大方,俨然一座庸容华贵的古典建筑。又如我国最大的独山玉雕作品《卧龙出山》,重3.8吨,长2.5米,高1.6米,巧妙地把山水、人物、树木、花卉、走兽、亭台、楼阁等和谐地糅合为二体,勾画出三国初期曹操、刘备相争的一段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把独山玉特有的红、黄、绿、白、紫、墨等多色多彩运用恰到好处。是我国目前独山玉雕刻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还有含羞欲语、亭亭玉立的荷花;昂首奋蹄,振尾扬鬃的骏马??精品甚多,数不胜数。其中有的被收为国宝,有的被外商高价买走,也有 的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由于独山玉雕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多档次的产品类型、大众化的销售价格,才使其享誉国内外,流传几千年。

工艺品讲求独特、新颖,方可受人喜爱。我国的其它玉种一般颜色较单一,只适合雕刻观音、佛、炉、薰等工艺品,对工艺的要求主要是对称美和雕刻工艺水平,而独山玉颜色丰富,适合帮比较灵活的体裁,如人物、花鸟、虫、鱼动态感较强,寓意较深的作品,独山玉工艺品不但要求雕工好,更要求立意新、创意好。 独山玉和我国其它玉种一样属不可再生资源。矿藏储量有限,现在已经限量开采,独山玉及其作品极具升值潜力。

参考文献:

[1] 廖宗廷,周祖翼,丁 倩.中国玉石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2] 李劲松.独山玉及矿床地质[J].河南地质,1994(1):23-29.

[3] 栾秉 .中国宝石和玉石[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4] 邓燕华,缪秉魁.独玉成因及成岩成玉模式[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1(增刊):8-16.

[5] 邓燕华.宝(玉)石矿床[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篇五:和田玉市场中的李逵与李鬼

和田玉市场中的李逵与李鬼阿富汗玉、料器、卡瓦石、京白玉等祸乱和田玉市场的“李鬼”已在《收藏和田玉 当心有“李鬼”》一文中被揪出,相信读者在选购和田玉时会高度警惕这些以假乱真的“老鼠屎”。

俄料、昆仑玉、韩料、怀俄明玉、岫岩玉等同为透闪石家族成员

阿富汗玉、料器、卡瓦石、京白玉等祸乱和田玉(本报“博雅”版面出现的“和田玉”仅指新疆和田玉)市场的“李鬼”已在《收藏和田玉 当心有“李鬼”》一文中被揪出,相信读者在选购和田玉时会高度警惕这些以假乱真的“老鼠屎”。同时,随着和田玉收藏的持续升温,其市场价格屡创新高,这令不少爱玉者望而生叹。如此一来,与和田玉物理特征或化学性质相似、相近的玉石在国内市场上陆续露面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

这样的玉石有白玉,也有青白玉、青玉等,它们有的来自中国,如青海、辽宁;有的来自海外,如俄罗斯、韩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称之为和田玉的“替代品”,我则认为它们是和田玉的“姐妹”,因为这些洋玉或国产玉都源自透闪石家族,都产自镁质碳酸岩中。这里我们就挑选活跃于中国市场上的几大玉种,参考中外玉石专家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一下其中白玉的秉性,并提出一些问题与读者共同探讨。

昆仑玉:声名鹊起的国产白玉

根据国际知名玉学者王春云博士1996年在《玉友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的玉》(Jade in China)一文及其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我们知道:与和田玉属于同一成因的透闪石玉矿,在中国内地至少有八个之多,而目前声名最为显赫的就是青海的纳赤台地区,这里出产享誉国内外的昆仑玉。

昆仑玉最初被业界称为“青海玉”,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青海省的格尔木西南的纳赤台地区发现的,目前已形成商业规模的开采势头。由于是新开发的品种,刚起步时还未能被市场所接收,所以在称“青海玉”时期,它的市场地位并不高。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青海玉高调出镜,有了个响亮的名头——昆仑玉,这让业界刮目相看,其身价也日益攀升。

昆仑玉与和田玉同产于昆仑山脉,地质产状、成分、结构、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与和田玉极其相似,只是目前没有发现籽料(和田玉或俄料均已发现籽料),然而没有发现并不意味着没有。尽管如此,挑剔的收藏界还是分辨出了昆仑玉与和田玉之间的一些区别,譬如昆仑玉质地比和田玉稍粗,质感不如和田玉细腻,缺少和田玉的凝重感,颜色也稍显不正,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鉴定:青海白玉总的特点是“水、灰、透”,其透明度比新疆白玉高,用它加工的成品有半透明的感觉,有的青海白玉内部还有白色透明的“筋”,而且水线比较多。一般来说,青海白玉佩件贴身盘玩后,很难达到新疆白玉所特有的滋润、糯柔的感觉,显得“粗”、“涩”、“粳”。

怀俄明玉:颇受中国翡翠大王钟爱

美国怀俄明州产白玉,也产浅绿色的软玉。这种玉石被当地的牛仔于上个世纪初(1908年~1909年)最早发现并贩卖到加州,但最早的科学发现是在1936年。日本发动华北战争之前,一块重达955磅的软玉被卖到了上海进行加工。 说起怀俄明州所产的软玉,还与中国翡翠大王——驰名世界的翡翠大宝塔的主人张文棣有关系。1939年,张文棣参加完旧金山金门世界博览会后,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滞留美国。一向爱玉的他听到怀俄明州产玉,立刻玩起这种软玉来,把一块重达3600磅的巨大玉石放在了洛杉矶寓所的院子里。张文棣最后将这块玉捐赠给了位于加州斯多克顿的圣乔奎先驱博物馆,以补偿该博物馆保管他的翡翠大宝塔散装件的费用。

鉴定:怀俄明玉主要呈现白色、灰色、黄色和带黄色调的浅绿色,还有收藏界特别钟爱的黑色和深橄榄绿色及呈现猫眼光学效果的品种,经常有由磁铁矿、白色透闪石晶体、玫瑰色锰黝帘石、石英包裹体所构成的特征性色斑出现。

俄料:明清时或已进入中国内地

俄罗斯白玉在中国俗称“白玉俄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成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与和田玉是“同胞姐妹”,不仅使藏家懵懂,而且还让不少玉石专家真假难辨,屡次“打眼”,加上不少造假古玉采用这种原料,所以毋庸置疑,这种白玉已经严重地冲击了和田玉市场。俄罗斯还盛产碧玉俄料,且在十八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对俄国工艺美术事业和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但其开发历史则远远比不上白玉。

俄国考古学家奥克拉尼科夫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现:贝加尔湖地区的先民在距今4000年前的史前时代就使用了白玉制作的工具和仪礼用具,如玉凿、玉环和玉护身符等。后来,白玉俄料的历史被推到了6500年前,甚至8000年前,可见其历史十分悠久。于是问题出现了:贝加尔湖的白玉究竟产自哪里?又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内地的?这些问题让不少国内外玉学者感到困惑。 英国收藏家罗伯特·费雷1991年研究认为:可能早至明代或者清代,贝加尔湖的白玉就已经通过贸易方式进入了中国内地——这一结论值得重视,因为如果有证可考,那么“凡是以俄罗斯玉为原料的中国古玉都是假古玉”的说法便值得商榷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贝加尔湖的白玉已是大规模地输入中国内地了。至于贝加尔湖白玉的具体产地,中文刊物一般认为大多来自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所属的达克西姆和巴格达林地区,邻近贝加尔湖,故有学者将产于该地区的软玉称为贝加尔湖地区软玉,但具体地点不得而知。

1995年,国际玉友协会理事赫伯特·吉斯先生专程考察了矿山,并在2005年的《玉友学刊》中做了详细介绍。俄罗斯白玉矿山位于西伯利亚十分荒远的地方,地处贝加尔湖东面的维吉姆山上和山下的几条河流之中。那里几乎人迹

罕至,十分荒凉,即使最近的村庄离矿山也有80多公里。维吉姆山上和山下的几条河流,如茨帕、维吉姆、克维克特、格留布、布龙和班布卡河几乎都产白玉。而贝加尔湖的白玉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雅库茨克地壳研究所的塞克林博士与同事在1975年发现的。

贝加尔湖的白玉有山料,也有籽料;有白色、青白色、青色等品种,也有棕色、褐色品种。由于矿区位于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山上和山下的河流中,开采甚为不便,产量也较小。

鉴定:相对和田白玉而言,俄罗斯白玉的质地亦显粗涩,且白而不润,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死白”或“僵白”。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温润而白得细腻,后者粗糙而白得无神。据马进贵介绍,俄罗斯白玉在雕刻时容易起“性”,细工比较困难,容易崩口。有人说经常日晒雨淋,俄罗斯白玉还容易起膈、开裂和变色。

另外,将新疆白玉切成片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正如古人所言:“其声清引,绝而复起,残音远沉,徐徐方尽。”而俄罗斯白玉发出的声音则达不到这种效应,显得沉闷。也有行家凭经验认为俄罗斯白玉泛红,而新疆白玉泛青,这仅是一种感官经验。

韩料:可能与红山玉器有联系

近几年来,一种产自韩国的白玉让不少和田玉专家伤透了脑筋,因为乍一看,这种玉料与和田玉差别不大,几可乱真。这种玉料就是和中国东北地区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韩料。

韩国江原道春川地区一个玉矿出产透闪石软玉,多为白色,略显青黄色或棕色,化学成分与和田玉基本相似,硬度和密度接近和田玉,摩氏硬度约为

5.5。这个产地位于韩国与朝鲜分界线的南侧。罗伯特·费雷1991年研究认为:在韩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工具就是用春川所产的白玉琢制的,在位于首尔的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些古代玉制工具可以切割皮革。费雷甚至认为:韩国新石器时代玉制工具与中国东北辽宁地区的红山文化的玉器可能有某种联系。其实,历史上朝鲜向中国进贡的时候就有玉器,还有人参、北珠,只是韩料老坑已经采完,目前挖掘的大概是新坑。

鉴定:从笔者手头几块得自广东某韩料加工厂的玉料可以看出:韩料虽然与和田玉的化学成分相近——都是以透闪石为主的玉石,硬度与密度也相近,但其蜡质感强,温润不足而干涩有余,结构不很细腻,玉里面的云絮状纹理呈团块状,更显浑浊感,具有粥样糊状的鲜明特征。还有,韩料上手后感觉偏轻。 岫岩玉:可能改写和田玉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在辽宁海城、岫岩和宽甸地区的在镁质碳酸盐岩中,地质工作者发现了一种与蛇纹石岩不同的玉石,这种玉石透闪石含量较高,硬度也

高过蛇纹石玉石。此外,二者在颜色和半透明度方面也有区别。这就是与岫岩蛇纹石玉石明显有别的岫岩软玉(Xiuyan Jade)。

二十多年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赵朝洪等发现了东北红山文化所用的很多玉材的来源就是这种岫岩软玉,当然也有岫岩蛇纹石玉石——这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鉴定:与和田玉比较,白色岫岩软玉因为含有一定量的蛇纹石而多显黄色或绿色色调,滋润感和油性稍差。此外,其硬度和比重较和田玉也略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也是非常重要的白玉出产国,其白玉产于南澳的科韦尔地区。澳大利亚的玉矿是由当地一个农民席勒于1966年发现的,阿得莱德大学、南澳博物馆和澳大利亚矿业开发实验室联手对其进行了鉴定。由于所有权发生争议,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有规模的商业开发。科韦尔软玉与和田软玉成因相同,产出环境类似,且产量巨大,估计会对未来世界白玉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题文/图 吴聿立(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来源:翡翠手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