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风月恶之花全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7:25 字数作文
风月恶之花全集字数作文

篇一:恶之花

《恶之花》现实关照下的价值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年 级: 2010级 一班 姓 名: 王阳 学 号:

《恶之花》现实关照下的价值

《恶之花》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之一,共收诗126首,如果加上被勒令删除的6首,便为132首。这些诗被分成六个部分:《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死亡》。它的发表刹那间震动了法国的诗坛,同时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与议论。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它犹如绽放在地狱的边缘。①“恶”基本词义是“坏”,包括物质之坏和精神之坏,波德莱尔在诗集献词中明确对“恶”作了定位,所谓“恶之花”就是“病态的花”。《恶之花》中写尽各种恶,但这并不代表着作者喜欢、崇尚恶,波德莱尔写这篇诗集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们明白,即使在恶中生活,但不要被恶吞噬,要始终与恶保持一种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即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正视恶,认识恶,解剖恶,从中寻觅摆脱恶的控制的途径。十九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所形成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焦虑不安和惶恐,在此现实背景下的创作的《恶之花》其价值更在于使人们充分了解认识各种恶的形态,始终保持自身的清醒,不沉迷于欲望,贪婪,金钱,淫色等恶之中,进而摒弃恶。

《恶之花》的卷首是一篇《告读者》②。

读者们啊,谬误、罪孽、吝啬、愚昧,

占据人的精神,折磨人的肉体,

好像乞丐喂养着他们的虱子,

我们喂养着我们可爱的痛悔。

······

我们的罪孽的动物园污秽不堪,

有豺、豹子、母狗、猴子、蝎子、秃鹫,

还有毒蛇,这些怪物东奔西走,

咆哮,爬行,发出了低沉的叫喊,

有一个更丑陋、更凶恶、更卑鄙!

他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喊大叫,

却往往把大地化作荒芜不毛,

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

它叫“无聊”!——眼中带着无意的泪,

它吸着水烟筒,梦想着断头台,

读者,你认识这爱挑剔的妖怪,

——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和同类!

开宗明义,说诗人周围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愚蠢、荒谬、罪恶和吝啬占领,并在折磨着人们的肉体,到处可见强奸、放毒、匕首、等罪恶活动;说精神动物园里关押者七类怪兽:豺、豹、狗、猴、蝎、蛇、鹫,分别象征傲慢、嫉妒、恼怒、①

② 《恶之花》【法国】波德莱尔 著 郭宏安 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第一页 《恶之花》【法国】波德莱尔 著 郭宏安 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第三页

懒惰、贪财、贪色、贪吃七种恶习。而恶中之恶,则首推“无聊”,见什么都无聊,见什么都空虚、对什么都讨厌,这就是诗人挥之不去的“世纪病”。作者解剖自己的内心,照见的却是资产折的灵魂。用“无聊”概括当时社会中最隐秘也最普遍的精神状态,诗人敞开自己的胸怀,暴露自己的灵魂,在沉沦中追求光明、幸福、理想、健康,虽身在恶中,但却是清醒的,他也致力于让别人、让社会清醒,教会别人挖掘恶中之美。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有朝一日摆脱这种“无聊”、摆脱资本主义深深的罪恶。

在《恶之花》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二,忧郁是命运,理想是美,在对美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中,不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

这个部分第一首诗题为《祝福》③。

当诗人奉了最高权威的谕旨

出现在这充满了苦闷的世间,

他母亲,满怀着亵渎而且惊悸,

向那垂怜他的上帝拘着双拳:

——“呀!我宁可生一团蜿蜒的毒蛇,

也不情愿养一个这样的妖相!

我永远诅咒那霎时狂欢之夜,

那晚我肚里怀孕了我的孽障!

······

可是古代“棕榈城”散逸的珍饰,

不知名的纯金,和海底的夜光,

纵使你亲手采来,也不够编织

这庄严的冠冕,璀璨而且辉煌,

因为,它的真体只是一片银焰

汲自太初的晶莹昭朗的大星:

人间凡夫的眼,无论怎样光艳,

不过是些黯淡和凄凉的反映!”

诗人跨过门槛,在这无聊的世界上出现,一开始就受到母亲的诅咒,说他还不如“一团毒蛇”,接着就受到世人的嫉恨和虐待,就连他的女人也要把他的心掏出来,“满怀着轻蔑的把它扔在地上”!但是,诗人在天上看见了“壮丽的宝座”,他愿历尽苦难而赎罪,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虽然诗人不但要经受着肉体上的侮辱,还要饱尝精神上的不被理解,然而心中却始终不放弃,始终怀有“重新飞上云端”的梦想。使人们在萌生深深怜悯,悲伤之感的同时,仍能在黑暗中寻得一丝丝光亮,那就是一颗无论身处什么恶劣环境中,仍不放弃理想的心。

在波德莱尔眼里,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他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将其一吐为快,倾注在自己的诗中。波德莱尔广泛运用象征、想象的现代主义手法,将现实与虚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波德莱尔看来,虽然整个现实社会现下充满了罪恶,欲念,作者也不遗余力地去表现这种恶,因为他相信,只有人们能从主观上去认识恶,人就获得了一③ 《恶之花》【法国】波德莱尔 著 郭宏安 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第六页

面可以自审自查的镜子,进而获得某种自救的希望,只有认识了恶,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打败它、摆脱它。所以说《恶之花》并不是一本写恶的书,而是一本教人摆脱恶的书。这也正是其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其被人们推崇,长久流行不衰的原因。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如今的现实已然不再充满罪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恶”仍然存在,这种“恶”也许是贪婪,也许是拜金,也许是自私,它包含一切不好的行为。不管是存在于个人心中还是社会这个大团体中。毫无疑问逃避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其只是虚伪、丑恶的包庇所。只有当一个人敢于正视“恶”,能把它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才有可能去认识它,了解它,揭露它,尽管身处逆境,但不放弃一丝希望,永远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如此,才有可能摒弃摆脱“恶”。

篇二:《恶之花》赏析

玲珑之音

——《黄昏的和谐》赏析

那时辰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

黄昏的时刻到了,一切显得又美又宁静。看房间里的花儿,开得正旺呢,香气在这时显得特别浓郁。这是自然而然,还是因为诗人的特别关注呢?圆舞曲响起,忧郁的声音,使人放松又哀伤。小提琴幽幽咽咽的诉说中,望向窗外,看到黄昏的天空,辽阔凄美。内心不禁憎恨起即将到来的黑夜,因为那像无休无止的令人恐怖的死亡。啊,太阳,你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毁灭,但你仍是我们心中的圣光!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象征主义诗作《黄昏的和谐》里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痛苦着的幸福,一种平和中纠结着的情感。

《黄昏的和谐》是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题为《忧郁和理想》的诗组中的一首。在这组诗中,波德莱尔敞开了自己的胸膛,暴露出自己的灵魂,展示出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重病的诗人,在沉沦中追求光明、幸福、理想、健康的痛苦旅程。流浪于理想的天堂与现实的地狱的夹缝中,心之所想的天堂越是辉煌,目之所及的地狱就越是丑恶,我们苦难诗人的伤痛就越深,越是不可治愈。

这是一部心灵的历史,是一场精神的搏斗,是一幅理想和现实交战的图画。 下面让我们从形式和内容的几个方面,体会苦难的诗人在夕阳里的和谐之旅。

一、象征主义

有评论者说:“象征主义就在浪漫主义的核心之中”。 波德莱尔很少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运用精心选择的语言,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的指引下,充分调动暗示联想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富于象征性的意境,来弥合有限和无限、可见之物和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距离。

我们看一下这首诗,黄昏,落日,鲜花,小提琴,一个个孤立的形象,实在却又模糊,造成了一片安详而又朦胧的氛围。眩晕,死亡,下沉,遗痕,一系列

具体的感觉,真实却很飘忽,汇成了一股宁静而又哀伤的潜流。香炉,大祭台,圣体,一连串富有宗教意味的喻譬,烘托出一种万念俱释、澄明清净的心态。诗人并没有着墨于环境的描写,也没有着力于情绪的抒发,只是围绕着心与境谐这一主旨安排了形象,配合了比喻,而且诸多形象全然不是为眼睛而设,只是轻柔然而执著地敲击着人的感觉。

二、诗体

众所周知,本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了稍作变化的“马来体”。这种源于东方的诗体经由雨果的《东方集》传到法国,特别受热衷于形式美的帕纳斯派的青睐。此诗体中每节的二、四句作为下一节的一、三句再次出现,环环相套,形成间次递进,回旋往复之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

这完美地表达了一个憎恶黑暗渴望光明的人在黄昏之际所获得的珍贵的宁静,流露出一种忘机忘情的喜悦。

三、音乐性

《黄昏的和谐》是被誉为“满足了象征派的苛求”、“通过诗重获被音乐夺去的财富”的一首奇诗。

音乐本身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给人以极致的、美的享受。而这恰恰是波德莱尔的诗的音乐性可以做到的一点。波德莱尔力图摈弃单纯的描写,脱离普通的直白的逻辑,抓住某种特殊的感觉来组织意象,最终获得一种内在的音乐性。他的许多富于音乐性的诗,如《遨游》、《秋歌》、《阳台》、《恋人之死》、《颂歌》、《沉思》等,都音调悦耳,韵律和畅。

而我们这首诗,诗人采用了法国诗人一向钟情的十二音节亚历山大体。总体而言,亚历山大体奏出的是一种铿锵硬朗、雄壮有力、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全诗在韵律上采用抱韵,且只有两个韵脚,再加上“马来体”的运用,就在音响上造成了前呼后应,一咏三叹,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效果,使一阵又一阵的眩晕感开始轻叩我们的神经。

四、应和的运用

应和的实质是通感的手法,它蕴涵着一种显然与通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逻辑;它通过有几分的神秘的直观而废除自然感觉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两忘、浑然无碍的境界。

我们分析的这首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视觉有如天,太阳,血,回忆;听觉有如:圆舞曲,小提琴;还有嗅觉:香炉,花香。作者在《应和》中所提出的应和理论在此出现,不同感官彼此应和,互相融合。

读波德莱尔的诗,需要我们学会在隐晦中去沟通、交流。甚至读过百遍千遍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该诗还通过“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应和”,昭示了各种感官是彼此相通的理论。香味同听觉的相似(“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声音在感觉上的理解(“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从各种香气弥漫到感觉、视觉和听觉,再激发出彼此应和的回忆和思想,最后在转换中又落在心灵上产生感情。

据说,这个过程教我们懂得色彩、轮廓、声音的道德含义,懂得事物与人类间存在着绝对的平衡关系。由此,诗人的使命也发生了本质的更改。诗人不再以引导人类为己任,而是努力去表现万物间最细小的关系,完成记录世界的使命。用波德莱尔自己的话说:“诗人如果不是一个翻译者,辨认者,又是什么呢?”

五、意境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诗人奔走在这喧嚣的世界,体味情感的波澜,在万物中,在它们的动静中寻找诗的意象,寻找心灵的象征,摹画心灵的美。诗人的美是忧郁的,无论那花、那音乐、那天空都蒙着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篇三:罪 恶 之 花

罪 恶 之 花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泥高完小五(3)班的徐浩杰,我给大家演讲的是《罪恶之花》。

世界上有很多花,都象罂粟花一样美丽诱人;但没有哪一种花,象罂粟花一样罪恶而又血腥。如果你在山野里,见到这种罂粟开得如火如荼,一定会为它那娇艳动人的面容而惊叹,为它那婀娜多姿的身躯而折服。因为,那迎风摇摆的花瓣,那鲜艳如血的色彩,着实会令人陶醉,抬头仰望,天,是那样的明亮与湛蓝……

但是,在真正善良的人的心目中,罂粟花只不过是披着红色面纱、嘴里永远会喷吐着白色烟雾的女妖怪。中国人绝不会忘记这位女妖,在一百五十多年前,致使我们无数的同胞连同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一起坍塌在一片袅绕的烟雾里。一株株披着羊皮的罪恶之花,伸出如毒蛇猛兽般的魔掌,将吸食者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深渊,低头俯视,天,是那样的阴沉与昏暗……

是啊,同学们:你可曾见过吸毒者的疯狂,伴随着阵阵毒瘾的发作,碰壁撞墙头破血流,痛不欲生,丧失了尊严丧尽了天良,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时的狼狈样子?难道这一切的一切罪魁祸首是罂粟花吗?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好多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和学校的教育。是非不分,一意孤行,把读书的大好时光都浪费在贪玩上,浪费在网络游戏中。思想越来越坠落,智商也就越来越低,导致整天萎靡不振,无心学习,不按时到校上课,更谈不上做作业了。上课没有精神,学习成绩从天而降,久而久之,就像吸毒一样,成瘾。这样的同学难道与吸毒者有什么区别吗?这难道又是罂粟花的罪吗?

不是,不是呀!罂粟花是有罪,可真正的罪魁是我们自己呀!作为今天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校规校纪,随时随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还要注意交朋结友,很多人都是因为结识了坏人当朋友成了千古恨。从今天起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再贪玩,努力学习,明辨是非,筑起坚固的防毒长城!

篇四:恶之花 原创论文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安徽大学]西方文论导读

课程作业

风月恶之花全集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

——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

——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

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流派众多,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当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自然主义有发展之势,唯美主义已打出了旗帜,现实主义尚在混乱之中。“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进退汇合的十字路口,象征主义孕育而生,而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便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固执和异想天开为世人奉献上象征主义著作《恶之花》,在这里,他将注意力指向了前人未曾涉及的粪坑、蛆虫、白骨和腐尸??他那“发掘恶中之美”的另类美学观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向诗歌大门的新路。

什么是“象征主义”呢?象征主义这一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中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象征主义艺术思潮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它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的不满。这些知识分子不满于现实,但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象征主义正式得到承认和确立。

作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象征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它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真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象征主义总是采用象

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也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而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便充分的展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观点,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恶之花》像怪物似的出现在法国诗坛上,它不仅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名著。单是书名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而“恶”字在法文中更是有多重含义,如疾病、邪恶、丑恶、怪诞、痛苦、损害等等。而“花”的含义则具有文学色彩,指美好、神奇的东西,如艺术、诗歌等等。波德莱尔用“恶之花”作为诗集的题名,其用意就是通过诗歌的象征意象展示人世间丑恶的事物,从恶中去发觉美,给世人以震撼和惊醒。

《恶之花》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 《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虽然诗集中的诗不是按写作年代顺序排列,而是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重新组合编排,但它却“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它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象征的意象既暗示反映了波德莱尔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孤独、病态的诗人,在光明与黑暗、现实与虚幻、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上下求索,不断追求美与理想的曲折历程和悲怆的内心感受。

写景状物与表情达意上“象征手法”的运用及“从恶中去发现美”的美学创作原则是《恶之花》的两大特色所在。也正是由于这两种特色的交融与运用,才使得《恶之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妖异的美感。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大量的象征、暗示、隐喻、典故等意象,使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相互象征,相互感应,从而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恶之花》的描写涉及了世间万物。猫、狗、修士、妓女、赌徒、腐尸、幽灵、香水瓶、太阳、乞丐、骸艘等等组合成了一个丰富而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意象体系。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这些意象也是兼具现实性和浪漫色彩。他的

写作风格时而严肃,甚至充满了愤怒与激情;时而又回复温婉和静谧,他生动的刻画人们嗤之以鼻的事物,赋予他们新的姿态和意蕴,具有很强的开创性。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奇异性和新颖性,蕴含深意,回味无穷。

如诗作中的“骷髅”意象,在这里,这些骷髅是一群“夜的舞者”,她们看似妖冶狂荡、堕落沉沦,实则在意象之下则隐藏着那个时代腐朽的内质。《骷髅舞》描绘的是一具女性骷髅在精心打扮过之后,欢喜赴宴,在舞会上妖冶狂舞的情景。《骷髅农夫》将死去的农夫比喻为剥皮人或骸骨,纵然失去了皮肉,却依然凭着一副骨架干着农活,填满包租人的谷仓,无休无止,没完没了。《怪物或一位骷髅美女的傧相》则描绘了一具极尽妩媚和妖烧充满了欲望,如怪物一般的骷髅。她身前过着奢华自得的生活。赌博、爱情、美食应有尽有。而现在虽已化为骷髅,年已不惑,却依然充满诱惑力,仍然没有脱去浮华和欲望的气味。波德莱尔称其为“完美的老怪物”,她虽然有美丽的一面,但却任由欲望和命运的摆布,变得肮脏而龌龊,最后只能奔向魔鬼,堕落沉沦到底,自我毁灭。

这三则“骷髅”意象的描写深刻而新奇,语言也充满了节奏感,主题更是引人深思。对比波德莱尔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这些象征意象也就找到了“落脚点”。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期,但在纸醉金迷,色彩纷繁的巴黎城,他看到的风景却恶如蛆虫般无处不在,嗜咬着巴黎这个死尸般的世界。他看到了贫穷、悲惨和丑恶,而这贫穷、悲惨与丑恶的背后,有一种情绪正悄悄滋长,那就是反抗与革命。这景象当然不美,甚至令人困闷和窒息,但却揭示了巴黎社会腐朽醒凝的实质。也正是通过对大众,尤其是诸如妓女等底层人民的描写,波德莱尔揭开了巴黎华美的面纱,让人们竟然瞥见了巴黎社会丑陋且令人作呕的嘴脸。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波德莱尔以象征反映真实的艺术写照,这与象征主义美学观念也完全契合。

诗作众多象征意象中,当然不乏诗人个人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如《猫》

(之一)既是写猫,又是写女人,是借用猫的意象来表达对妻子又爱又恼的复杂感情。再如《香水瓶》则是一首奇特的爱情诗,诗人把自己比作老旧肮脏而又余香犹存的香水瓶,借用香水瓶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芳香”,象征诗人对心爱的女人强烈的感情。诗作中,象征意象众多,这些意象新颖深刻,其想象力之丰富奇诡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恰到好处的挖掘到人的精神世界, 再现了人们主观的心灵世界。

《恶之花》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原则就是“从恶中去发掘美”。诗集中,恶与美的完美交织给人带来了异样的审美体验。一直以来,人们所重视所关注的都是“美”,总是通过直接的对“美”的赞扬和歌颂来表达内心感情,而《恶之花》的审丑思想无疑是一个新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开拓。波德莱尔便是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 然后从中发掘并升华出特殊的美。在诗人看来,丑是对现实的反映,而美则是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丑的剖析和展示,发觉其中之美,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更能够带来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情感最真挚的体验。 正如他在《恶之花》的序中说:“什么叫诗歌。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 发掘恶中之美。”

正是在这种美学观的指导下,波德莱尔在诗集中塑造了大量的丑的意象,涉及到社会现实、自然事物、人性精神等具体可感的和抽象虚幻的不同领域, 构成了一个具有多个分支的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在波德莱尔的笔下,似乎万物皆丑,万物皆恶。他拒绝去描写如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英雄美人、王公贵族、豪华宫殿、田园风光和异域盛景等。他所向世人展示的尽是丑恶与肮脏,这也正是他独具风格和另辟蹊径的艺术追求。

广为人们称赞的《腐尸》、《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等便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

其中,《七个老头》、《骷髅农夫》、《小老太婆》、《情侣的死亡》、《黄昏》以大量描写社会现实之恶而闻名。社会之恶也是整部诗集中对恶的最明显最直接的

篇五: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1),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莱尔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奥皮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莱尔。1842年2月,波德莱尔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莱尔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莱尔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鸦片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莱尔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莱尔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莱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令波德莱尔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莱尔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莱尔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爱伦·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间,波德莱尔坚持翻译坡的作品。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享年46岁。

作品简析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莱尔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莱尔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1821年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

1827年 波德莱尔的父亲让—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去世

1828年 母亲再婚,改嫁欧比克上校

1831年 欧比克调至里昂驻防,全家随同前往。波德莱尔入德洛姆寄宿学校

1832年 进里昂皇家中学

1836年 欧比克调回巴黎,波德莱尔进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开始阅读夏多布里昂和圣伯夫

1837年 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年 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年 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年 入勒韦克·巴伊寄宿学校。开始游手好闲,与继父闹翻

1841年 被迫远游,从波尔多出发,前往加尔各答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路易岛,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 员 让娜·杜瓦尔交往。写出《恶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诗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写于此时

1844年 被指定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挥霍无度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1846年 出版《1846年的沙龙》

1847年 结识玛丽·杜布伦,发表小说《拉·芳法罗》

1848年 参加革命团体。翻译爱伦·坡的《磁性启示》

1849年 对革命感到失望,躲到第戎数月

1851年 发表《酒与印度大麻》,以《冥府》为总题发表十一首诗,后收入《恶之花》。控诉雾月政变,放弃所有政治活动

1852年 发表《爱伦·坡的生平与著作》。首次寄诗给萨巴蒂埃夫人

1855年 在《两世界评论》杂志以《恶之花》为题发表十八首诗

1857年 《恶之花》初版,惹官司。与萨巴蒂埃断交

1858年 回母亲身边居住,经济困难

1859年 出版《1859年的沙龙》,精神日益不安

1860年 出版《人造天堂》

1861年 再次企图自杀。《恶之花》重版。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写《赤裸的心》

1862年 退出侯选,健康不佳

1863年《小散文诗》初版

1864年 以《巴黎的忧郁》为题发表五首新写的散文诗。前往比利时。出版和赚钱计划落空。写《比利时讽刺集》

1865年 写《赤裸的心》。写《可怜的比利时》。病情恶化,回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这种恶之花究竟是什么呢?对诗人来说,它首先意味着女人。这些女人时而以“黑色维纳斯”的面目出现,时而以蓝眼女人的面目出现,有时又化身为圣母和天使。这些面孔使我们想起在波德莱尔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三个女人。一个是让娜·杜瓦尔,这是个任性而多病的女孩,具有一种异国请调,颇得诗人的欢心。她于1842年于诗人相遇,此后两人相爱多年;另一个是玛丽·杜布伦,这个蓝眼的妇人邪恶而清高,曾给诗人带来过极微妙的欢娱,但她对诗人不忠,后成为诗人的情妇;最后是阿波罗妮·萨巴蒂埃,她有着雅典的美和天使般的轮廓,诗人暗恋着她,默默地赞扬她。三个女人在诗人的生活中扮演

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她们或代表母爱和兄妹之情,或以理想中情人的面目出现,可惜没有一个是可以给他以安慰的妻子。她们是诗人灵与肉的君主,或把爱情强加给诗人,或拒绝诗人的爱情。她们不但没有给这颗被撕裂的灵魂以抚慰,反而加剧了分裂的痛苦,因为她们表里不一,温柔的背后是暴力,微笑后面是背叛。诗人心寒了,他在这充满变态的性爱和邪恶的肉欲中挣扎,并开始奋起反抗。他责问上帝,歌颂撒旦,支持该隐的子孙升上天堂,要“把上帝扔到地上来”。他像个被流放的王子,要和反叛的天使重归天庭。他向往那“陌生”和“未知”之处,把死亡当作是最后的挑战和唯一的希望,当作是自然强加给人们的必然命运,是温馨的天堂和永恒的作品。穷人、恋人和艺术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人生最后之旅的奇迹上,穷人在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得到了安身之所;恋人在死亡中得到了忠诚而纯洁的爱;艺术家从死亡中获得了灵感,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诗人最后以一首长达一百四十六行的《旅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探索,结束了全诗。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波德莱尔的这一思想观点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满是丑恶,他痛恨当局,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支持一向被认为是“恶”之化身的撒旦,为该隐及其后裔的遭遇鸣冤叫屈,对贫穷潦倒的沉沦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并致力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美来。

《恶之花》系统而有序地刻画了一个诗人探索人生的心理历程。诗中的主人公是个生活无着落的青年。他孤傲而清高,不愿意同这个肮脏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宛如一个被贬下凡的天使,在尘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本是搏击长空的信天翁,却落在船上任人欺凌;他本是“美丽的湖上”一只天鹅,却被关在狭小的樊笼里失去了自由;他追求美,可美却远离他;他追求爱情,却被爱情伤透了心。厌倦和忧郁死死地纠缠着这个骚动不安的灵魂。他被一股力量所压倒,他想反抗,却又力不从心;顺从这个社会他又于心不甘。现实对他充满了敌意,未来又是虚无缥缈。他只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丑恶的现实、陌生的未来和辉煌的往昔同时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知如何摆脱。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恶之花》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社会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幻化,把它们折射出来。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

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2年,波德莱尔在前往印度的旅程中途落船返回法国巴黎,之后的四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收录进他最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中。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波德莱尔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1847年,波德莱尔初识爱伦·坡的作品,坡的一些创作理念对于他的影响很深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