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7:59 高中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高中作文

篇一: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心头的一道坎,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可以说是困惑与问题同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效率低下,广种薄收,学生埋怨,老师兴叹。

我自己觉得,作文教学已成为我的一个薄弱点和软肋,作文怎么写?怎样批?如何评?这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犹如鸡肋一般,“弃之不可,食之无味”,使我非常苦恼和困惑。我想借这个研讨的机会,跟大家谈谈我的想法和思考,也希望各位给与指导和帮助。

一、作文教学方面的困惑——有心栽花花不开

1、怎么写

基本上每两周一次,一周写,一周抄美文。周五布置,下周一上交,要求学生周末完成。主要问题:

(1)大多数学生抱着任务观念,应付、敷衍了事,质量普遍较差。

(2)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普遍抄网上的)。

(3)每次不写、迟交、忘带的总有一些。

我对本学期第6次作文《伸出你的双手》,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两个班字数不足的有13人,不按题目写的有3人,偏题、离题的有21人,未交的有2人,其他问题的(字迹潦草、胡乱写一气的等)有5人,不管作文的具体质量,明显存在问题的作文一共有44篇,占到41%,真正优秀的作文两个班不到20篇。

2、怎样批

批的主要问题:

(1)持续时间比较长。要全部批完一般至少两个星期,有时仓促或突击批改,一天完成,几乎没什么质量和要求,效果极差。

(2)评语简写或干脆不写,直接打个分数。

(3)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归纳和整理。

(4)缺少及时反馈和个别指导、交流。

3、如何评

讲评的问题:

(1)不会评。缺少好的讲评方法,无从下手,难以组织和展开。

(2)程式化。一般是按“总体评价——指明问题——推荐范文——布置任务”的程序讲评,过程单一,效果非常不理想。

(3)即使要讲评,也是蜻蜓点水,东拉西扯,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作具体、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4)学生对讲评课不太感兴趣。

二、作文教学方面的尝试——咬定青山不放松

作文教学虽然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但我还是坚持我的信念,不放弃不抛弃,在一些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写的方面

(1)重视写前的指导。明确写作要求,提醒审题事项,简明扼要,点到即止,

留有空白。

(2)坚持当堂作文训练。我个人认为当堂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切合应试作文的相关要求,而且简单易操作,效果最佳。每学期坚持练5——6次,按考试作文的要求进行批改(分值、书写分、简评等)。

(3)布置随机作文。遇到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可随机布置。如运动会可以写一篇《精彩瞬间》,军训可以布置写《我的“军旅”故事》,突遇下雪天可以布置写《2010年的第一场雪》,期中考试、月考可以写《成功的喜悦》或《我的遗憾》等,这类作文大多是学生亲身经历或印象比较深刻,他们往往有话好说,有东西可写,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比较高的质量。

2、批的方面

(1)尽量不要突击批改,要有计划。每天批一小组或15本左右,边批边作好记载,以便讲评时反馈、总结。批的时间不宜过长。

(2)以简评为主,尽量详评。简评不等于不评,详评也不是面面俱到。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3)坚持面批面评。每次有意识地挑6——8篇(每班)进行面批,问题突出者优先。面批以详批为主,或肯定优点,或揭示问题,或指明修改方向。面批的效果往往比集体讲评要好。

(4)尝试让学生“互批互改”。要明确评改的步骤:自己评改——同桌互改——二次修改——教师批改。明确修改的要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住重点(开头结尾、结构层次、详略安排等),关注细节(拟题、点题、照应、字数、卷面等)。

3、评的方面

(1)及时讲评。时间不宜拖得太长,最好是即批即讲。一有问题及时反馈、点评,趁热打铁,效果往往比较好。

(2)坚持两周一次的讲评课。准备充分(问题与不足、范文推荐等),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实实在在。

(3)重视考试作文的讲评与分析。对于每一次考试作文都要充分利用,认真对待,不能一言带过或忽略不计,而要全面分析,突出重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可以对考试作文进行二次修改或提高。

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我是困惑颇多,一筹莫展,无从着手,希望各位给予指导和帮助。

附: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是作文教学,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我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辅导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特在此提出来向各位同仁求教:

困惑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在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唉声叹气,害怕写作文。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喜欢上作文, 从写作中找到乐趣呢?

困惑二:作文是在课堂上写,还是回家写呢?如果规定时间同时完成作文,作文交上来后,除了卷面(因为卷面不好,作文本是交不出去的),其它方面都很糟糕。如果不规定时间完成作文,让学生课外或双休日回家写,基本上能按照要求写来,结果就会出现抄袭的现象。可现在九年级上新课的任务艰巨啊!

困惑三:作文课上,如何照顾到全体同学呢?学生程度不一样,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少数语文优秀的学生,能写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生动的文章;中等学生,文章会写得勉强合格;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段话来,或者紧紧开个头,不能成篇;个别学困生甚至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写?面对这些情况,作文课上,老师面向全体授课时,如何照顾全体学作呢?

困惑四: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让评卷老师赏心悦目的作文来?现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所占比重很大,要想语文考试得高分作文不可小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好作文来尤为重要。

困惑五:如何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农村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校没有图书馆,有的家长不愿意为学生买课外读物,因此获得素材和信息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学生腹中空空,囊中无物,写起作文来不知从何下笔,只能是大话空话连篇,“无病呻吟”。同时,他们缺乏观察能力,对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作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不会归纳,抓不住事物的特征。

困惑六:作文批改怎样最有效呢?是老师全批好呢?还是教给学生批改方法,指导学生批改?

面对全班五六十本作文,老师详详细细仔细批改每一篇作文,这样一来,老师几乎所有时间都会用在作文批改上。文章批的是不错,把学生的错字,病句,作文的毛病都找了出来,可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时,部分学生只看个成绩,是优还是良,至于老师的精批细改,可能无暇顾及;部分同学会仔细看,看后会知道自己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会下定决心改掉,但由于不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印象总归不会很深刻,时间一长,又忘掉了。总之,老师的精批细改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老师指导着让学生来改,学生自己发现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印象很深刻,到了自己写作文时会改正,通过改作文,学生知道作文中都会存在哪些问题,那么今后,就会尽量地避免。这就叫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这样一来,老师就会有偷懒的嫌疑。作业自己不改,让学生来改。学校领导也不会愿意。 岂不知,在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老师在不停地指导,不停地教。从眉批到总评,从错字到错句,从一个标点符号到整篇作文都会一一细细地指导学生看到,注意到。

篇二: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武俊凤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在真正地教学实践中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要多思考,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前提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困惑 对策 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的性质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取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此语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学生的作文首先是一种写作活动,使用书面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方式。作文与一般的写作都需要作者观察积累生活,分析综合材料,进行选材立意,甚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连缀成文及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写作同样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情感、知识积累、智力水平、审美趣味和文字功底的外化,这是作文与一般写作活动的共性。的确,目前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中多动脑筋,并对此而想出相

应的对策。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怕相当普遍,在城郊结合的中学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作文与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让他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她)也只是闲逛而已。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

3、作文与学校教育形式化相抵触。有的学校对小三门不重视,只重视语、数、外。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有的学校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所以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形式化又给很多中学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带来障碍。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好多教师常常强调多读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以增加生活积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四个问题又往往被他们忽视。

1、 怎样观察,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

这方面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单纯追求成绩而赶任务,将课文化解为练习题,让学生在茫茫人海中游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结果阅读方法提不高,从而影响了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表现在直接的观察中,笼统要求的多,具体指导的少,致使学生对眼前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过眼烟云,从而影响了生活的积累。固然,中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面窄,阅读东西有限,但为什么有的学生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比较丰富,写文章有东西可写呢?抽样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文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直接观察方法的

指导。

学生写作文,不可能向社会上的作家、新闻记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去搞积累,但如果语文教师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就可以多一些知识的积累;重视直接观察中具体方法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多一些生活的积累。有经验的教师就是这样做的,因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2、 读什么的指导,存在片面性。

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指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忽视了引导学生读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影响了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博性。

3、 忽视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

文章讲究立意新,学生的作文,虽不能要求像作家一样立意高远,但从培养其创造性来讲,还是要求立意新为好。而要求学生的作文篇篇立意都新,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然而要求学生作文的题材新,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也就应该这样要求。重视学生对发现新事物的指导,就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生活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为作文的双重转化提供丰富的基础。

4、忽视对提高感受能力的指导。

在“物”向“意”的转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 “物”的感受。感受能力强,对“物”的体验就深,“物”

就容易转化为“意”;反之,感受能力不强,对“物”的体验就肤浅,“物”也就很难转化为“意”;某些语文教师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忽视了指导,或指导不得法,从而使学生越不过“物”向“意”转化的障碍。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他们将本是文情并茂的文章,讲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或者将其“碎尸万段”塞给学生,丢掉了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引导。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他们不是题目一出,简单的说几句,就让学生去想,去写;或者详说细解,给学生画框框,定调子,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怎么也激不起灵感来。有经验的老师却不是这样。他不仅在阅读教学中锐意改革,用最优化的方法,配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语言,体验课文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感受事物的热情,引导学生去联想、去分析,教给他们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启发他们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跳跃“物”向“意”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走向作文的成功之路。

三、我校的作文教学观念与研究的实验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很多语文教学专家也为此感到困惑,找不到正确的途径。所以老师们一直在努力,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的实验,从研究性学习中开辟了一条创新写作之路。

篇三: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没有真情实感,中心不突出;写法不新颖。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作文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还须蹲下来拿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习作要多挑大拇指,多褒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夸出来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你是才女” “你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新的小溪奔流而下”“文如其人,你的文字是那么机灵睿智”??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可在班上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念,可编成集子传阅,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达到激励效应,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

二、广泛阅读积累词汇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还往往因为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没有穿透力。北大教授王尚文先生说:“人在语言中发展,人在语言中提升,人在语言中创造。”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意识地摘抄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相应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就能形成语感,积累了丰厚的词汇,

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习作中选词炼句,如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运用格言警句等。

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每周写《文集》(摘记格言警句句 摘记精彩中外经典名著语句片断 写阅读感悟 精彩片断的仿写 编写童话寓言 写生活札记等。)每节课用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寓言、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人物介绍、人物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三、走进生活搜索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 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面太窄,不会关注社会。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尤为重要。 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我就让学生在《文集》中写《生活札记》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通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搜索到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积累,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四、要善于选取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文章乏味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新鲜的感人的事情。学生写作要写真事。要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说心里话,说实话,说非说不可的话。这样,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感人。作文应该是描绘“我”

眼中的生活,抒写“我”内心的世界。什么样的作文内容才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众不同呢?应该是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我们去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教育部在2000年在对中、高考的作文考试指令中要求: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五、大胆展开想象创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以此来指导作文。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怎样的场景呢?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作。

六、改变批改方法,指导学生善于修改。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的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相互批改时,我不仅要求他们找别人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还要求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别人的作文评分和写上评语。通过修改自己或别

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基础知识、思想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展示。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逐层提升。

篇四: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作文,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呢?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他们很努力的讲解,但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特别是作文的批改工作,更是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师生们都感到无奈和烦恼。

一、作文训练的困惑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学生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二、学生写作的困惑

总体感觉如今的孩子缺乏一种精神,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写作文没激情,如此心态好的作文怎么能产生?学生对写作文一直抱着不很主动的态度,仿佛写作文一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二就是糊弄

家长了。很多同学还存在辞不达意,句式错乱,层次不清楚,不知所以然的现象。怎么能让孩子把作文当成述说心里话的好朋友呢?有事情就想对他倾诉,把自己的感受统统地写出来?写日记我是考虑过的,但如果这个日记老师要看的话,孩子的很多话就要选择着说了 ,也不能完全真心的表达,我还尝试过写即兴作文,就是作文不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

三、教师指导的困惑

写作无非展示你的思想和愈加与语言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 老师的任务,就是应该提升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更缺乏立足长远的大语文意识,使得师生缺乏思想,缺乏思想的作文能有多大价值?而对语感的培养似乎也没落到实处,因为教材在这方面的习题也很欠缺。二者都很欠缺的语文教育怎么提高能力?

四、评价阅卷的困惑

如今的作文,内容和表达,这两个方面是衡量作文水平永远不变的标准,它们已经包含了发展等级里的内容。如何在内容方面训练学生,如何在表达方面训练学生,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阅卷有重形式、技巧,轻思想立意的倾向。给那些有思想有优势的作文没给相应的高分,对那些思想平庸形式新颖的作文也能给一个高分。学生的感觉是学语文得不了高分,还不如去学数理化。所以也挫伤了师生这方面的积极性,挫伤了学语文的积极性。

五、批改作文的困惑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在矛盾而又彷徨的境地中,不知如何从作文的批改中解脱出来,既为学生的作文现状着急,又怕学生写了作文,自己不能及时地批改出来。

六、新旧指导思想的困惑

今年第一次接触到作文的起步教学。一个月下来,却碰到了不少难题,其中最让我困惑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立意正确、内容健康”的要求,与新课标要求的“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之间的矛盾冲突该如何处理,也就是说对一些不大中听的真话、实话,我究竟是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还是横加干涉,以正视听呢?例如:一学生写自己跟着爸爸去已故奶奶坟头上香的事。他说:“我坐在汽车上,高高兴兴地去给奶奶上香。”文末又说:“如果每天都去给奶奶上香那该有多好啊!”看了此文,我心里很是别扭,但人家确实是写出了真情实感,我能如何呢。最后,我只能在总评上写道:“假如能写出对奶奶的怀念就更好了。”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令我这个做老师的无比窘迫,无比困惑。我真不知该拿它们怎么办。该不该要它们朝我所希望的方向改;倘若加以干涉,是不是就等于扼杀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欲望,而迫使他们说假话、套话、空话呢?唉!如何为自己的误人子弟、为自己的做假而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呢?

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水平、兴趣的瓶颈,以上困惑需要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拜读完《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一文,好一句“写作无非展示你的思想和愈加与语言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我想到我们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暂时只知道就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还不知道谋篇布局,但略微知道遣词造句,充其量用些好词好句,至于上下文或是前后句如何衔接,如何承接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写作最终就是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每一个字都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表达可以检验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的缜密性。另外,当我读到“总体感觉如今的孩子缺乏一种精神,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写作文没激情,如此心态好的作文怎么能产生?”我想到这些初中、高中的孩子对学习,对写作已经没有激情,没有信心,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三年级语文教师更要反思和顿悟,通过一周的反思,我觉得唯一能让孩子喜欢学习的好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感动!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感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有了热爱,就有可能产生激情!产生灵感!产生写作的火花!至少孩子们都爱写作。

篇五: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人意,特别是高年级,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综合分析一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只见习作,不见人性——人性的泯灭

说起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低年级小朋友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何在呢?主要是高年级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小学里就学会了胡编乱套,也难怪1998年中考的作文中出现万人一事——失去父母的现象。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二、只见程式,不见创造——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理由是这一段话与表现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三、只见指导,不见修改——修改的空白

这里的只见指导不见修改指的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只重视作前指导,而

轻视甚至忽视作后修改。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我们的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此,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仅凭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未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作后修改上,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必悲观,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猜想和设计。

1. 进行个性化教育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可以说作品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社会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2)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

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进行开放式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2. 培养创造能力

从大的方面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从作文自身的角度看,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是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2)是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3. 重视作后修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

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法,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