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5:44 字数作文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字数作文

篇一:李白《忆秦娥(箫声咽)》高考诗歌精读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赏析

古诗鉴赏

1222 1353

忆秦娥[1]

箫声咽,

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陵[2]伤别。

乐游原[3]上清秋节,

咸阳[4]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注释

[ 1 ]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此词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 2 ] 灞陵:汉文帝刘恒之墓。《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 3 ]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汉代称乐游苑,唐人称乐游原。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

[ 4 ] 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 古今点评 ]

1.太白此词,有林下风气。《忆秦娥》词,故是闺房之秀。(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2.此词白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今古,如闻变徵之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3.词家有长腔,有短阕。坡公《戚氏》等作,以长而工也。唐人《忆秦娥》之词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清平乐》之词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以短而工也。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刘叔安感秋八词跋》)

4.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赏析

忆秦娥,词牌名。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氏。后来夫妇吹箫,竟引凤凰,凤凰即将他俩载于背上飞去了。弄玉,萧氏吹箫引凤之之楼,以为秦楼。在李白词中指的是一个秦地(今陕西省一带)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她夜里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最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为李白词休。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为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这实际上是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箫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算得上什么呢?

篇二:忆秦娥.李白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名称】《忆秦娥·箫声咽》

【别名】《忆秦娥·思秋》

注释

⑴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⑵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

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⑸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⑺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⑻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⑼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⑽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⑾汉家:汉朝。

⑿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作品鉴赏 这首词宋人将其归为李白所作。有人从词的发展角度看,认为这首词从语言、韵调和意境上看,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当为晚唐以后所作。但这也未必可援为确据。在文学现象中,得风气之先的早熟果子是会结出来的。迄今为止,虽然没有确切不移的证据,断定这首词必属李白之作,但也没有无法还价的证据,断定确非李白所作。因此,历代的词评家都不敢轻率地剥夺李白的创作权。

此词描绘女子思念爱人之痛苦,读来凄婉动人。此词古人评价极高,称之为“百代词曲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颇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一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打开一部词史,读者的诗心首先为之所震荡,为之深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

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只见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有无比巨大的艺术力量。这确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此词含咀英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王国维所说此词的“气象”,读者只有在盛唐诗人那里才能看到。然而,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后诗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

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

忆秦娥 箫声咽 李白

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3]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是而言,设为太白之色,毋宁认是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凡填此词,上下两煞拍四字句之首字,必用去声,方为合律,方能起调——如“汉”家“灞”陵是,其声如巨石浑金,斤两奇重;一用平声,音乐之美全失,后世知此理者寥寥,学词不知审音,精彩迷其大半矣。

篇三:忆秦娥

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谁的誓言,轻 6级

2011-05-25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

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

浅忆 9级

2011-05-25

春日桃花零落,只留下一树让人疼痛的空白 1

学海无涯 1级

2013-11-24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相关知识

?

?

?

?

? 8

更多李白忆素娥相关知识>>

相关搜索 ? ? ? ? ? ? ? ? 陀枪师姐小生和素娥

篇四:著名古诗词之忆秦娥

忆秦娥(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篇五: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

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

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

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

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

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

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

姆斯等。名人效应带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

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

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支持该活动。这几天,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

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

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

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

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

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

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

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其他公益活

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

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

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

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

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摘编自2014年0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冰桶挑战”规则非常简单,挑战者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络,要么

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

B.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发起了“冰桶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

目的在于筹款。

C.借助于社交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名人效应又带连锁反应,扎克伯格、比尔·盖

茨等名人的参与为ALS协会带了更多的捐款。

D.“渐冻人”病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只有2至5年,让世人对这种罕见疾

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介绍“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及起源,指出了“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 B.③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 C.④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看,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D.⑤段紧承④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是一场网络媚俗,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看,它实则是以一种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尤其是名人,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B.“冰桶挑战”搭载近年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迅速传播,尤其是借助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 D.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类网络现象中的“刻奇”表现是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该博文史,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时突厥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无忌曰:“今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无忌深以盈满为诫,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犹疑不决。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比者上疏无可采者。”无忌对曰:“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帝将立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显庆四年,许敬宗称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无忌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帝竟不亲问,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敬宗寻遣袁公瑜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 (节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务在戢兵 戢兵:用兵打仗。 B.无忌深以盈满为诫 盈满:骄盈自满。 C.于是建立遂定 建立:确立储君。 D.籍没其家 籍没:登记没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B.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C.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D.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

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

B.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

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

C.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

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

D.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

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5分)

(2)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8.词中作者两次巧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极佳的叙事抒情效果,两个“秦楼月”与两个“音

尘绝”内含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5分)

9.这首词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请结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

阙”两处诗文加以简要说明。(6分)

10.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官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

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名句是

“ , 。”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

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

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

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

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

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C.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

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D.自古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

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E.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

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8分)

四、语言表达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王老师近几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有关“研

究性学习”的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B.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版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

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C.日前,记者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从11月下旬开始,面积最大的我国淡水湖鄱

阳湖迎越冬候鸟聚集的高峰期,预计本月底到下月初,候鸟迁徙将达到最高峰。

D.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

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 、风

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②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一 种 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③ 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 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

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A.息息相关 莫可名状 苟延残喘 B.息息相关 莫名其妙 苟且偷生

C.休戚相关 莫名其妙 苟延残喘 D.休戚相关 莫可名状 苟且偷生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

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 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 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 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④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⑥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⑤③⑥ 15.阅读下面的故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提炼出故事所包含的两个人生哲理。各用一句话表述,每句不超过25字。(6分) 埃塞俄比亚山区里有两种花——印答花和简安花。当这两种花相距很近时,它们就争着吸收根部有限的水资。印答花有着非常发达而敏感的根系,当它感觉简安花在与它争水分时,便出于本能疯狂地摄取所有水分。由于水分全都被印答花吸收了过,简安花就逐渐枯黄。印答花因水量充足而疯狂生长,并开出很大的花,它的枝茎也因水分充足而变得十分嫩脆,因此在夜晚的大风中,就轻易地被折断了。而此时,坚强隐忍的简安花则有了吸收水分的机会,渐渐复活并快速地开花结果。

16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边两个小题。(5分) (1).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前四年的发展情况:(3分) (2).如果按常理预测,该旅游景点2014年的情况可能是:(2分) 五、作文。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10月27日凌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进行的男乒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4-3险胜队友马龙,拿到了新塑料球时代首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获胜的张继科欣喜若狂,怒吼发泄心中的兴奋之情,跑到场边激动得踢坏了广告牌,因此受到了国际乒联的处罚,被取消了45000冠军奖金。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700——1000字的议论文。

1.C 2.D 3.A

【解析】1.试题分析:A.表述不全,少了“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B.应为“弗雷特

及其朋友们”。 D.“只有”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有误,原文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一个

方面表达了批判态度。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以偏概全,规则中的后者实则是一种“刻奇主义”

4.A 5.D 6.C 7.(1)我授予官职,一定是要选择才能和品行的,无忌聪慧明察事理,向来有军事谋略,所以把

重要官职委派给他。 (2)提意见的人提出了浅陋的意见,但必须开启这条言路,希望有时有正直的言论,假如彻底制

止,恐怕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 【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

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项,戢兵:休兵息战。

所以选A。

5.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

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

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

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

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

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

句通过找谓宾。本题可根据标志性词“曰”;人名或官职名做主语“汉文帝”;“之”做宾语等断

句。

6.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

当。一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使突厥不

战而亡”分析有误。所以选C。

7.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

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之、才行:才能和品行;委、率、冀、谠、达。

8.前一个“秦楼月”,是指(秦娥在梦中被箫声惊醒)的环境特色;后一个“秦楼月”,借指秦

娥与爱人在此地共同度过的难忘的恋情与往事。前一个“音尘绝”,指当年灞陵送别时的车辆行走

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后一个“音尘绝”,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爱人的消息。(音尘,常指

消息)

9.描绘秦娥当年在灞陵送别时,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景象,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有多少次了,可还看不到他回家。以景象的轮回衬托别离的凄惋煎熬。(2分)西风(秋风),“残照”落日的余晖,“汉家陵阙”汉代的皇帝的陵墓和宫殿。(1分)这些就是秦娥伫立呆望的背景,在这夕阳沉坠,暮色苍茫中她只能辨认出那高高凸起的陵阙了。(2分)它借助荒芜凄清的氛围,形象地烘托人物思念亲人失望痛苦且无奈的悲情愁绪(1分) 【解析】8.试题分析:词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一个凄凉的境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箫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秦娥的爱人离开她很久了,有时她只能在梦里追寻。这天晚上,她正在梦中,忽然被一阵箫声惊醒(梦断)。她睁眼一望,并无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楼头。这样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了。我们读第二个“秦楼月”的时候,仿佛是听见她在那里哀叹,又仿佛是在听呜咽的箫声回环往复,这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她不能不回忆起分别的情境,也不能不对离别的时间太长而感叹。 9.试题分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布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桥边柳树很多,送别者在这里折柳赠人,表示留恋。“伤别”,为别离而伤心。最后这首词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残照”,指落日的光辉。“汉家”,就是汉朝。“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借助这些事物作为秦娥活动的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发人深思的人生图画:秦娥伫立在秋风(西风)中眺望,这时夕阳西下,在苍茫的暮色中仅仅可以辨认出高大的汉代陵阙了。 10.(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鼎铛”“燕脂”这些难写的、生僻的、易错的字需注意。 11.(1)E D(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②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③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①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②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③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④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A项中“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B项中“原本志在”概括不当;C项中“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答案第1页,总2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