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审美鉴赏类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0:23 字数作文
审美鉴赏类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13审美鉴赏题

审美鉴赏类题考点一:本文标题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是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套用)

典例分析

13元遗产

(1)那一晚上,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快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拾完夜市回来,看见碗筷和剩菜还摆在桌子上,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2)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躺在床上,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我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吗你去把碗洗了吧。”我知道她是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三年前,丈夫身还绝症离我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里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3)女儿不愿花钱打的去医院,让我蹬三轮车送她。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车,怕耽误了她。

(4)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甁,我松了一口气。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吗,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5)“别瞎想,要等到明天做了检查才能确诊。”

(6)“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的,留给你的。”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润了。

(7)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是,女儿一下就搂紧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8)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泪又来了

1.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2.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

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更紧.

4.第?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

5.文章第⑩段□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在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不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2008年湖南怀化中考题)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旨;(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本文标题“13元遗产”来看,标题的形式新颖,设置悬念。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主要表现女儿的孝顺,标题也突出了着一点。这也我们便可以套用其中的第(2)(3)点来回答。

参考答案: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 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作文拟题的方法:

1) 定文体,扬长避短:

考生拿到话题,审题之后即定下了文体。这是考场作文拟题的前提。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有同学认识不要文体,随心所欲地写,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要明白,不限文体是对所有的考生而言不定文体,对你一个考生而言,就必须有文体,而且是“拿手”的文体。即“扬长避短”。

例一: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中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且形式是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作文。

参考题:《这一片风光,如梦》《比梦更美》(抒情散文)

《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说明文)

《梦想中国足球》《让美梦成真》(议论文)

例二: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作文。

参考题:《树下》《我家的那棵小桃树》(记叙文)

《树下芳草绿悠悠》《我爱我家小桃林》(抒情散文)

《给我一片绿荫》《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议论文)

2)妙修辞,匠心独运:

有些女同志,爱卷睫毛,描眼睑,目的是让眼睛更漂亮,人更精神。文章拟题也需要化化妆,让题目漂亮起来。即据已定文体和写作的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让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让文章更为精彩,锦上添花。

例:当我们不如意时,一曲忧伤的歌常使我们热泪盈眶;当我们万事如意时,又常常使我们纵情歌唱。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作文。 参考题:《锅碗瓢盆交响曲》——比喻

《五线谱与他的“五线谱”》《二胡与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借代

《生活中的那阳光》——比喻

《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对比

3)巧点化,妙趣横生:

即运用积累的知识,对影视名,歌曲名,古诗词句以及成语俗语适当点化之后用为文章的题目,这是考场作文的高明之举。这样的文章往往显得高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例一:以“我“为话题作文

参考:《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活用歌词) 例二:以“假日“为话题作文

参考:《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沿用歌曲名)

例三:以“同学”为话题作文

参考:《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诗词句等)

4)善补题,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了写作的一个范围,这就好比你要买一样东西走进了一个大型超市。里面有电器,有副食,有日常用品,等等,可是你只要买你需要的那一样,而不能把整个超市搬走。话题作文也是如此,你只能在话题的范围内选取一点,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以一个典型反映社会的一个层面。

这时,我们可以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的范围加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化概念为生动的故事,丰满形象。 例一: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还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用文。

参考:A.可以通赤多层次的定语增补。如——

手 握手 一次握手 一次难忘的握手

手 对手 一个对手 一个(美丽而)狡猾的对手

B: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定语来增补。如——

手 一双手 一双灵巧的手 一双美丽的手 一双描绘春天的手 一双没有指头的手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 一双扶我成长的手。

注意,对话题的增补要讲究得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拟题的原则:

1)紧扣材料——合

这就是要求拟题不能脱离话题,讲究一个“合”字。

例95年全国高考试题:

A.《由“鸟的评说”想到的》 B.《换一种眼光》

贴切,吻合题意。

2)缩小范围——明

在“紧扣材料”的原则上,拟题要缩小话题的范围,明确写作中心,明确表达观点,讲究一个“明”字。

例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话题是“诚信”,不可能将较空洞的“诚信”作为话题作文题,应该缩小其范围,使其具体化。

有个考生的父亲种梨与人签了合同。后来梨遭虫灾,一条幼虫钻到梨核里去了,而外表漂亮。父亲主动将实情告诉了对方,并主动赔偿。这个考生就把“诚信”化作了《一地梨花》,既明确了写作内容,又富有诗意。

3)言简意赅——精

这一条原则就是要题目表达意思完整而语言却以精练,这机关报题目有明目清心之感,讲究一个“精”字。

例99年高考试题

A.《要全面地看问题》 B.《带刺的花》

4)不落俗套——新

拟题要有创新意识。一个富有新意的题目,往往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以《心灵的选择》为例——

A.富有诗意——突出题目的优美意境:

《若为人生故,灵魂不可抛》《用我的生命,温暖你的心》《把你的手给我,把我的心给你》

B.蕴含深情——突出题目中强烈的感情成分:

《我欠你什么啊,母亲!》

C.诙谐幽默——轻松与机智的题目最能显示出作者的智慧:

《我被“诚信”撞了一下腰》《诚信大甩卖》

D.出人意料——用新奇的比喻,夸张,反用寓言等手法使题目与常人的思维形成鲜明的反差而达到出人意料的目的,让阅卷老师怦然心动,给你一个高分。 《芝麻与西瓜的较量》《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审美鉴赏类题考点二:文中加点的词有何作用(好处、妙用)

答题技巧:此类题一般有固定的答题套路(1)动词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典例分析

审美鉴赏类作文

(1)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的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年少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飞色舞”地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卷)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赏析能力。我们首先分析加点词语的词性,这里“眉飞色舞”是形容词,形容词的作用有固定的答题套路: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参考答案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审美鉴赏类题考点三: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此题有两种答题模式:(1)分析句子里面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1)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考题型2。

(2) 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套路如下: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读、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7: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特点。

8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9: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典例分析

(1)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点,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008年山东潍坊中考卷)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我们首先分析这个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从“如珠玑”、“犹如琴声”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然后我们参照比喻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把??比喻成??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答案就能很快得出。

参考答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在小青瓦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美妙的感受。

审美鉴赏类题考点四:某段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答题技巧)先弄清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在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1)引起下文;(2)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议论、说明)的对象;(3)照应文章的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在文章的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1)总结全文;(2)解释文章的主旨;(3)照应前文;

(4)照应文章的标题;(5)引人深思。(注意,并不是每个人答案全写在上面,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当的答案)

篇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作文写作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作文写作

作文本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变得枯燥乏味。对此,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作文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1. 帮助学生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提高作文的美学色彩

在语文课堂上,关键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使课堂充满生机。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仅限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讲此文时,先请学生听名家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想象画面内容。如读到“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象中呈现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然后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

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也得到审美的享受。

课下,我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等多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结果,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 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提高作文的内涵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美的内容。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在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影响他们,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语文教材中感人的文章很多,我常采用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

一段,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然自得,其乐无穷。这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像这样的美景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净化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朗读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并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

之情。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4.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从美学的观点看,现实美虽然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常常只是片刻的感受,它不能圆满地、深刻地、集中地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文学艺术家经过艺术创作,把生活中片断的美集中起来,提炼出来,使它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美,可以学习作家们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本质以及他们的创作技巧。有的同志把欣赏文学作品看成只是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的事,认为写普通文章,用处不大。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叶圣陶曾说:“普通文与文学骤然看来似乎是两件东西,而究实细按,则觉它们的界限不很清楚,不易判然划分。若论它们的原料,都是思想、情感,若论技术,普通文要把原料表达出来,而文学也要把原料表达出来。曾经有许多人给文学下过很细密很周详的界说,但是这些条件未尝不是普通文所期望的。……至于议论事情,发表意见的文字,往往被认为应付实际需要的。然而自古迄今已有不少这类的文字被认为文学了。……我们始终承认它们的划分是模糊的,源泉只有一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355页)当然,一般文章比文学更易于模仿和接受,但文学比一般文章的技巧更高超,况且人们早就公认文学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山河景物的描绘,人物史迹的陈述,风土人情的记载,社会矛盾的展现,无不语言精妙,刻画尽致。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可以此启发诱导学生。

篇三: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美育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从上述美育的性质与任务来看,美育是关系到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个教育门类,在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写作原理告诉我们:文学写作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积极关照。这种关照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感知为起点,经由情感的融注、想象的参与、理性的导引等过程,而最终创造出一个虚的实体来。这就是说,作为“起点”的审美感受,其实是作为客观外界进入写作主体的第一接触点,是连接客观和主观的一条纽带,是写作主体打开大千世界进入审美创造的一把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教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也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咎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能力,缺少一颗辩识的心,自然难免把“宝玉”当“顽石”了;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茫茫然,浑浑然,无法使“璞玉”变“宝石”。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作为表达主体的写

作心理机制的不健全。瑞士学者阿米尔所谓“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并不是就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而言的。写作终归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我们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宝玉”也只能是“顽石”了。更明确地讲这里表现的正是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学生缺乏研究、探索周围各种事物的兴趣,缺乏敏锐感受体验生活的能力,难以辨别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另一方面即使有感触,但难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使情感彼此融通,使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启发,相互诱导,不能使感受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总之,没有审美感受,写作这扇沉重的大门便无法打开。

二、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其次,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当然我们不希冀

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做生活的“有情人”,就是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表达记录下来。譬如某同学自卑而又敏感,她的同学热切地希望她振作起来,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自卑,是人生骨骼的腐蚀剂。有了它,你会永远直不起自己的腰。自信与自强是人生的风帆,它会带你达到成功的彼岸。”真情所至,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趋于成熟。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作家萧殷在谈写作时说:“所谓感受,并不是由某些进步的社会学概念所决定的,而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所决定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你理性上知道了什么,就能感受到什么,只有当某种事物从内心里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你才能敏锐地感受而后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因此,我们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更要做生活的“有情人”,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四、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教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作文技巧的同时,要重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就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篇四: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琨章

来源:《学园》2015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与作文教学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鼓励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18-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语文”,“语”即“说”,就是表达能力;“文”即“写”,就是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审美教育以不同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似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是两种不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作文训练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 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下笔如有神,做到真情流露,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

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 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的。作文是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累积。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有一个“作文难”的问题,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不少学生觉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确立一个中心点,无从下笔,或者无话可说,只能泛泛而谈,硬凑字数,造成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就在于素材积累的缺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体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只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而造成素材积累的匮乏,写作时无材可用、无话可说。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生在素材积累的训练方面,有一个方向就是留心观察那些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使人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获得美感的体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各种美存在于自然,比如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除了朦胧的色彩,还带给我们清新怡人的感受。又如溪水流过的潺潺声,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间符,带给我们活泼动人的感受。美还存在于艺术创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把这些美的写作素材恰当地运用于作文写作中,让写作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在积累此类写作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感受,同时得到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因此,作文教学融入了审美教育,反过来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美育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具有愉悦性,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学生喜欢上美术、音乐课,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生也渴望创造美,因此,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美融入作文当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而反过来作文教学也可以使审美教育形式更加多样。美术、音乐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等直观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常用形式。而作文教学则可以利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作用,它使审美教育在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多去发现美、体验美,让美的感受徜徉在作文的一字一句中。 〔责任编辑:林劲〕

篇五:作文鉴赏

2013年中考山西满分作文赏析:我从书中品味乡愁

我升入初中就住校了。繁忙的学习生活,往往使我不能回家。

我思念着家门前的桑树,思念着街上诱惑我的各种美食??每当那时,我心中就生出了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所以,读书中的乡愁,就会引发我的深深共鸣??故乡永远是心灵的牵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故乡》,“我”回到二十年未归的故乡,萧条凄凉,物是人非。碧绿西瓜地里捏着叉刺猹的小英雄面目全非,他叫“我”“老爷”,他面容枯槁,形如木偶,有无法言说的苦??故乡远离了鲁迅先生的视线,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热爱化做他荷戟独行的动力。他拿起了匕首投枪般的笔,用看惯手术刀的目光,雕刻着故乡的变化。 故乡永远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余光中的《乡愁》,每每读来,总是骨鲠在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盈盈一水间”,与对岸的大陆“脉脉不得语”。老先生“在这头”,望着“在那头”的大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深埋于心。不知道多少次,他迎着余晖独酌独饮,乡愁挥之不去,“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他的诗蕴涵着对祖国情意缱倦的赤子之情。 故乡永远是灵魂的归宿。一枚小小的枣核,承载着无尽的故乡梦。萧乾笔下久居异乡的老华侨将故乡的枣核视如珍宝,她的花园是具体而微的北海公园。每到月明风清之夜,她和老伴牵着手,徜徉其中,似乎看到了故乡之景,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迎着微风,望着初生的新月,思绪在回旋着、回旋着??

我读懂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读懂了“低头思故乡”的黯然。那些用血泪写成的乡愁深深地感染着我。想想,我还是庆幸的,现在的我有许多机会回故乡。也许有一天,我会走的更远,但乡愁——那种承载着我们对国家、民族、故乡的眷爱之情一定会萦绕我心。 故乡,永远是历经风雨洗礼和岁月雕琢后每个游子心的归宿。我从书中品味着乡愁,我感受到游子们对故土的深情,那是一种渗透在骨髓中的爱。

赏析:作者以住宿而无法回家的经历而引起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把乡愁这个很大的主题从自己对家的思念写起,最后再升华到所有游子的思想之情,值得借鉴。而且文中引用《故乡》,《乡愁》《枣核》等作品,更紧扣了题目“书中”二字,整篇文章也是与乡愁两字形影不离。如果能把开头自己对家的怀念写得更具体点,稍加叙事,应该会更好。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