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大奸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26:59 体裁作文
大奸雄体裁作文

篇一:刘备才是三国时期的大奸雄

刘备才是三国时期的大奸雄

说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恐怕很多人的脑海里会先想到忠厚一词。这倒也是,不管是哪一版的电视剧里,刘备的长相,一看就是忠厚、老实、仁德。曹操攻打新野的时候,刘备带着老百姓跑,宁可被曹兵追上,也不舍弃老百姓。有的人说,刘备本事好像不大。你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表面上好像哥仨打一个,其实就是关羽、张飞打吕布。刘备瞧那哥俩上去打了,他在后头拿着双股剑,说“带我一个”。其实他没起多大作用。还有人说,刘备好像打仗也不行,要没有诸葛亮,他绝不可能获取三分天下。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压根儿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窝囊、脾气好、忠厚、没军事才能,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不比曹操逊色的一代奸雄。

为什么有人说刘备脾气好呢?一有什么事,你看先急的是张飞。三顾茅庐那一回,诸葛亮在屋里睡觉,张飞气得要一把火烧房子,把诸葛亮揪出来。大家注意凡是有这类的事,必是张飞这样的鲁莽之徒冲到前头。刘备其实希望张飞这么干,然后他在中间和稀泥。刘备对张飞说得最多的三句话是“三弟不可鲁莽”,“三弟不可造次”,“三弟且退下”,就这么三句话。其实他希望张飞那么干,唱黑脸,然后他出来唱红脸。

根据这个,有人说刘备脾气很好,张飞脾气很爆。其实不是,刘备脾气更爆。《三国演义》开场有一段,“鞭打督邮,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这是《甘露寺》的一段唱词。说的是张翼德鞭打督邮吗?其实,不是张翼德鞭打督邮,而是刘备下的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刘备弄了一个中山府安喜县县尉的小官当。什么叫县尉呢?就是武装部部长。在那个战乱年代,武装部部长比县

长都好使。他上任时间不长,朝廷要整顿一下纪律,说有一批借着打仗当上官的人的能力并不符合。基层官员们光会打仗,不擅长治理一个地方,甚至有可能为祸一方,所以得派更大的官下去巡视考察。说白了,就是巡视员下去看看,你要行我就留下你,不行就遣返你,给你俩钱让你回家,我们另派官来。这督邮是干吗的呢?督邮就是干这个的。他来到这儿检查一下看看,安喜县这个县尉合不合格。

刘备这时候心里打鼓,想想自己也没根基,就是个编草鞋的。有人说他不是皇族吗?中山靖王刘胜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净生孩子,有120多个儿子。为什么刘备不说是别人的儿子?他要说是汉武帝的儿子,而汉武帝就那么几个孩子,一查就能查出来。中山靖王刘胜有120 多个孩子,你说这生育能力得多强。所以他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并没有什么正根儿,所以此时心里担心,这督邮来了,要把自己给撤了怎么办呢?他自己就琢磨,我从卖草鞋开始,好不容易把关羽、张飞这哥俩划拉来了,又费挺大劲儿得了这么个官,他来说撸给我撸了?我这劲儿不白费了?刘备心里想不行,不能任由命运摆布,得主动出击。他这时候想起过去的辛苦,心里头这无名火一下就上来了。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既然你要把我拿下,我也不能挺着坐以待毙。刘备一来气,招呼几个家丁,“走,跟我往进冲”。他冲到里边就把督邮从床上弄起来,弄起来之后就给捆树上。刘备心里认定他要把自己拿下,想“得了,我也不想好了,干脆出口气吧”,于是抡起鞭子噼里啪啦把督邮一顿好打,差点儿没给打死。

真实的历史是,张翼德张飞没打督邮,是刘备打督邮,这说明什么呢?刘备有火气,是个挺有脾气的人——你要惹着我,不行。那么为什么《三国志》里写的是这样,到了《三国演义》里就给篡改成那样呢?就是为了显示刘备脾气好,仁德——张飞打督邮,他还不让打呢,凸显他形象。在历史剧变的关口,他如果是个没有脾气的人,往往关键时刻也做不到比较果断,也做不到能够以充分的人格魅力统领下面人跟他一起动手打天下。所以刘备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样挺温和的,他很有脾气。

我们看了《三国演义》后,都知道诸葛亮出山头一仗是火烧博望坡,但历史上这把火不是诸葛亮烧的。火烧博望坡时,诸葛亮还没出山呢。这把火是刘备放的,而且烧的也不是曹兵,烧的是自己。刘备当时没等曹兵在那儿安完营扎完寨,直接在邺县这儿打夏侯惇。那时候赵云已经跟他了,他让赵云故意打败仗。曹兵一看你来骚扰我,还败了,这能饶了你吗?于是追,追到博望坡这个地方。刘备又一把火把自己的营盘烧着了,好像被打得丢盔弃甲了。这是为了吸引曹兵接着追他。来到新野南边,这里土地很平,但是草很深。曹兵不熟悉地形,刘备这时候又放火,结果大获全胜。

大伙儿普遍认为刘备忠厚、老实,对朋友够意思,其实他身上有很虚伪的一面,也有非常狠毒的一面。就说他和吕布的关系。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不假,但是在刘备多次危难的时候,吕布伸手帮他忙了,最后刘备是欠吕布的。例如,袁术派大将纪灵率十万大军攻打刘备。刘备论兵力远不如袁术,这时候吕布出来和稀泥。他这只手拉着刘备,那只手拉着纪灵,说二位能不能不打。我把我的方天画戟立在辕门之外,我往后退150 步开外,拿出弓箭来。我的这箭能射准这方天画戟的戟尖,你们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我要射不中,你们把人脑袋打成狗脑袋跟我没关系。据说他射戟那天,外头风力有六七级,而且西伯利亚寒潮来袭,天气很不好。但是吕布这一箭射出去,正中150 步开外戟尖。纪灵没想到吕布这么准,没招了,退兵了。这等于吕布当时救了刘备一命。也就

是说,从他俩的交往历史来看,吕布虽然德行不怎么样,但是吕布不欠刘备的,反而是刘备多少有点欠吕布的。吕布虐待自己手下,大将宋宪、魏续把吕布的方天画戟偷走,趁吕布睡着的时候,把他拿下了,交给曹操。这个时候吕布就求饶,说明公你要收留我,愿效犬马之劳。曹操犹豫了,因为这样的猛将,哪一个名主都爱。犹豫这工夫,曹操站起来上了趟厕所。他出去的这会儿,屋里头就剩下吕布和刘备了。吕布一看四下没人了,说:玄德,你可得救我一命,你得给我说点好话。刘备一听,说“行”,点点头。吕布心里有底了:他欠我情呢,肯定替我说好话。不一会儿曹操回来坐那儿,吕布又接着求情:明公你饶我不死,我为你效犬马之劳。

这个时候,曹操一转身看着刘备,说:玄德以为如何?这个话类似最近大伙儿在网络上看到的,“元芳你怎么看”。这个意思等于递个肩膀头给刘备。结果刘备不仅没有说好话,反而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什么意思?你还记得丁原和董卓的事吗?曹操本来就对吕布不放心,一听这话,喝道“推出去斩了”。这把吕布气的,在那儿指着他大骂:大耳贼,大耳贼。刘备有俩特征,一个是双手过膝,再一个是耳大垂肩。所以吕布叫:“大耳贼、大耳贼,辕门射戟为了谁。”我当年辕门射戟不为你,我为的谁?所以刘备不忠厚。这时候,他火上浇油,置吕布于死地,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一个原因是,他心里对吕布当年夺他徐州恨得慌;第二个原因是如果把吕布平定了的话,刘备就有可能再回去当徐州牧。所以刘备不仅不忠厚,还比较狠毒。因为涉及利益的时候,人就不一样了。刘备这个人也不是个很忠诚的人,他喜欢跳槽。十八路诸侯开始讨董卓时,刘备想来凑热闹,可人家袁绍根本不带他,是曹操说,“我观此兄弟三人,龙虎之相很威武,能干点事”。也就是说,曹操对刘备绝对有知遇之恩。可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刘备迅速背叛曹操,跟别人勾搭上,还直接跟曹操发生很多冲突。后来曹操不计前嫌又收留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开始防着刘备了。但防着归防着,他给刘备的待遇很高。这时,曹操要评职称。他说天下“英雄”只有两个人,“唯使君与操耳”。你看,他给刘备一个很重要的名额。曹操说,我不准备重用你,我防着你,但是我拿你当个人才。但刘备很有野心,他不满足,所以他千方百计要挣脱曹操的束缚。他跑了不说,还把徐州刺史车胄给杀了,折了曹操一员大将。从刘备这两次跳槽和后来从袁绍那儿跳槽可以看出,他根本不是一个很忠诚的人。

再一个,他心狠手辣,杀了他的族弟益州刘璋。刘璋是皇亲,算起来是刘备的弟弟。刘璋谋士张松说:张鲁在北边琢磨你,曹操也时刻能打来,咱自己兵力又不行,素闻你的族兄刘玄德仁义过人,咱请他来吧。刘备在川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有了民心之后,他找借口向刘璋借兵。他在人家这地方待着,他自己有兵,却还要借人家的。刘璋不敢得罪他,凑了四千老弱残兵送来了。刘备以这个为借口,开始攻击刘璋。这时,刘璋想要抵挡刘备,抵挡不住了,因为对于关隘之类的,刘备都清楚了。刘璋没招,把大印拿出来献给了刘备。

罗贯中秉承“汉为正统”,所以他吹捧刘备。可是当我们还原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一个谋求天下的人在战术上会各有不同,但是在战略上都差不多。如果脸不厚、心不黑,很难在军阀争夺战中占据先机。所以如果刘备真是个忠厚、老实、仁德之人,他不可能在群狼四起的情况下获得三分天下。

篇二: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人物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权臣,有人说他是名臣。不过更多的是落在他是忠臣还是奸臣的讨论上,当然,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但是无论什么评价,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位能臣,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是李鸿章的简介,我们就大概看一下,帮你记起他的一些事迹什么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啊,北洋水师的创建者以及被迫签订的那些令我们咬牙切齿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注意一下,这里出现了伊藤博文这个人,他说道李鸿章是。。。。。。伊藤博文这个人啊,与李鸿章渊源不浅,后边我们会详细讲到。

想必现在大家都渐渐的记起了,你现在对他有什么印象呢?那我们接下来来看看世人对他的评价,我们看第一条和第三条,梁启超写到。。。。历史学家胡绳是这样评价的。这都是对他的赞扬和好评了。但是第二条和第四条确是另一个极端,说他是汉奸,出卖人民利益的反动者。这是国内对他的评价,那么国外呢,确是这样评价的。这里边又出现了伊藤博文,他是这样讲的。。。。

可见他对李鸿章评价很高,再看其他外国的评论,我们会发现,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对国家很有价值很有用的一个人。再来说说晚清政府,从ppt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给了李鸿章很多荣誉,也让他担任了很多重职,对他们来说,一定程度上李鸿章是用来收拾国家这残局的。

看了这些评价,有好有坏那到底他是忠臣还是奸臣呢?我们来细细讨论一下。

我们来看,他这一生签订了太多不平等条约,据收集的资料竟然多达有三十多个。中日修好条约、。。条约。。条约。。条约等等。

这里边我们记忆最深的估计要属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了。

马关条约可谓是李鸿章人生中一大坎儿。 从进入仕途至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李鸿章的仕途可谓如日中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水师总管,重兵在握并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直接掌管大清国的外交事务,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当时的汉族大臣中可谓绝无仅有,当他得意自豪心中充满了快乐的时候,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体味,那份快乐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啊,说是1892年,李鸿章70大寿,然而就在这一年,15岁的儿子和相儒以沫三十多年的夫人赵小莲相继辞世,一年中接连痛失两位亲人,人生的无常,让李鸿章感到了丝丝不祥的征兆。这个赵晓莲啊,嫁给李鸿章之后,一直有旺夫运,赵小莲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特别会调和这些官宦人家之间的关系,大户人家里面都拉关系嘛,她是个好的内当家,所以她去世以后,李鸿章就是四目茫然,觉得家里垮了半边天,就是那种很悲凉的感觉,结果他这个命运,也确实是由盛而衰了。在他夫人死后的仅仅两年,小国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并重创北洋水师,此后大清国的军队连连败退,然后就很快危及到了京城。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在军事上练就了一支日本的舰队,我们练

就了一只传说是第一的北洋舰队,这两支舰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啊,但是这场仗最后较量下来,我们都知道中国败了,败得很惨。这里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实李鸿章也就是早就认识到就是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可是呢,一旦这个战争要发生的时候,他又想尽一切办法想避免这一战,是为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他深知自己的北洋舰队,没有宣扬那么强那么大,说把这支海军养成“猛虎在山之势”, 就是用来吓唬人,主要是吓唬日本人,并不是真正来打仗的。就要保证我二十年的和平安定,他要加快国内建设,这是一个,他深知国力不足他的年龄垂垂老亦,老人有种保全的心态,而且他当年像中法战争为什么能打赢,是因为他当时年轻啊,当时一起闯天下的时一批年轻的优秀健儿啊,而现在这些将军全变成一群纨绔子弟了。他知道自己的舰队已经很衰败了,由于这些,他肯定想要避开这一战争的。有人说李鸿章这是不敢作积极的抗争,然后才使清政府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说李鸿章认为,只要遵守“和约”,便可共处。这种按条约办事,是迎合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要求,心甘情愿地承认列强可以随意的剥削中国,不敢有任何非议表面上看来,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李鸿章的按条约办事是外交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其合理性。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实力看,想要取消这些条约,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取消,就只能遵守,我们可以在按条约办事的原则下,不许侵略者享受条约规定以外的权益和特权,利用条约与侵略者进行合法的斗争。“外须和戎”的条件是“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17)。封建统治者

把“人民”、“土地”视为统治基础,只要不掠夺他们的土地,就不使他们感到致命的威胁。李鸿章站在这个角度上,对“和戎”很有信心,只要不是割让土地,其它敲诈勒索之事,就好谈得多了。 李鸿章身当外交要冲,并且奉行“外须和戎”的外交路线,不少人由此把李鸿章作为怯战乞和、妥协投降的代表人物。其实“外须和戎”并不是一昧地妥协投降,而是希望求得和平的环境,徐图“自强”,不断增强自己的势力与洋人抗争。

从李鸿章的对外交涉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李鸿章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消极的妥协投降,“和”只是一种手段,而且他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意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人们一般都认为李鸿章在此次事件中是退缩求和,指责他到处乞怜列强调停而不作丝毫认真备战。其实这有悖于历史的真实。甲午战争爆发后,是李鸿章第一个指出备战方案,第一个着手准备应战,第一个派出军队迎战日军,他麾下的北洋诸军一直是清军在各个战役中的主力部队。当然,李鸿章在更多的场合表现为主和,如由日本侵台而引起的中日交涉中,在由马嘉理案引起的中英交涉中,在中俄关于伊黎的交涉中以及中法战争的前期,他都是主和的。并且由于他的主和,丧失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损害了一定的权益。但李鸿章的主和是为变法自强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而洋务运动是一项全面地学习西方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更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整天陷于战争之中,哪有精力去自强、求富呢?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中国推行近代化所必需的。另外,求和也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而且每次和议成后,李鸿章不仅没有松口气,而且大声疾呼:“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偿胆,力求自强之策”。带头兴办洋务运动,练兵制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军事和经济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这样的求和,无疑是从维护民族利益这个大局出发而进行的,同样是具有民族意识的表现。因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非只有战之一策,通过外交谈判,利用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是对敌斗争的必要手段和策略。 “外须和戎”的本意不是予求,拱手听命,但在实际执行这一原则的过程中,李鸿章确实表现出了过分的妥协,损失了中国许多不应损失的权益,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惧外的心理,因此,当侵略者进行军事讹诈或把战争强加于中国时,不敢进行坚决抵抗。承认敌强我弱,战略上以守为主,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守为主。消极的退让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助长敌人的气焰,酿成实战中的溃败。李鸿章的误国也正由于此。但是我们不能讲他是一个奸臣,毕竟他还是从民族利益这个角度考虑的。

刚刚我们讲到了外须和戎,他是想趁此赶紧搞建设,让自己实力强大一些。他是一个改革的先行者,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是变易兵制,整顿军备,加强国防力量

篇三:误国的忠臣—诸葛亮

误国的忠臣—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我年少的时候能把他的《出师表》背得滚瓜烂熟,那时候,我是葡伏在他的脚趾下仰视他的,后来看的书多了,才发现我们平常理解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人造的神像,它不是真实的。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呢?

关于诸葛亮的出山,《出师表》中他自述是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至诚所感动而出来的,好象是扭扭怩怩。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甘于贫寒的士子,他是诸葛丰的后代,在当地是一旺族,从这个家族中出来的人,东吴有诸葛瑾、魏有诸葛诞,在三国时代都很有名气,诸葛亮在读书时并没有想做一个学问家,他每每以管仲、乐毅自比,志向就是治国平天下,他是不会真的“苟延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他之所以帮刘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曹操打天下时,他太年轻,不可能为曹操赏识;而江东的孙权比他还年轻,而且路途太远,手下的人多是孙策的老部下,他感觉去了也没有多大前途。当时也是四顾茫然,无可因依,于是摆出名士的架式,高卧隆中,又让好友造出对他有利的声势,实质是求钓于当世。正好刘备也屡次失败,希望找到新的出路,刘备虽然没多大本事,但毕竟是刘氏王朝的后代,又有关羽、张飞等猛将铁杆哥们,身边没有可用的人才,这既是劣势,但又是一种优势,意味着一旦成功自己会得到绝对的倚重他。走投无路的刘备和本不甘心终老山林的诸葛亮的结合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说诸葛亮毫无功利之心,恰恰相反,诸葛亮是有以才求遇的功利之心的。

在帮助刘备兴起时,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是起了作用的,但他之所以政坛长青,主要是因为他比较注意人际关系的平衡。比如关羽很骄傲,诸葛亮不是以大局相劝,而是因为他是刘皇叔的义弟而迁就,黄忠因为军功,刘备要封他为后将军,诸葛亮就说还是不要破格提拔的好,因为关羽可能不高兴。又比如法正有很多不法的行为,别人向他反映,他却说主公正依赖法正,怎么能挑他的毛病。可见他政治技巧是非常高的。但他这种自保术对蜀的发展却影响很大,关羽因骄狂面与盟国东吴闹翻,后被孙权袭杀,刘备盲目求战,却大败而亡。孔夫子有一句话:“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焉用彼相耶?”如果诸葛亮真的忠心耿耿,他应该多方劝喻,但他贪权恋位,不愿个人冒风险,结果使蜀国损兵失地,几乎到了倾亡的边缘。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仲父当朝,政事无论巨细,他有最后决定权,他的权力远比后来的司马懿大的多,前期外连东吴、内平南越,倒也使蜀国得到了发展,但后期连年出征,以小博大,终使蜀国每况愈下,几十年后,终于亡国,可以说,蜀国的灭亡不仅仅是阿斗的责任,更主要的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这也许与他不会用兵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急功近利、战略失当。他在隆中之时,就认为曹操是个谋略家,他兴起不是偶然的,经过曹操的数十年经营,魏国的国力远比吴蜀两国强大。他 在《出师表》中也承认,天下九州,蜀国只有一隅之地,但他却还要去冒险,结果是无岁不征,打草惊蛇,边境魏军反而愈战愈强。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何况小国寡民,更应存恤于民,要有周旋的耐心,前有汉文帝求和于匈奴,后在皇太极屡胜而委屈求和,都是先为不可胜之势,再等待对方出差错而一战逞其心志。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终结果是蜀愈弱而魏愈强。 其次是将略不行,却擅权自为。刘邦不善统兵,但他能放手让韩信干,诸葛亮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以为读了几卷兵书就能挥洒自如,但刘备却是知道他的,从来不让他独当一面。魏延是蜀国大将,刘备时就非常器重他,他提出要仿效韩信故事,诸葛亮率大军从正面出击,吸引魏军主力,他率领奇兵袭突潼关,突破魏的纵深防线后会师直逼洛阳,但诸葛亮却不采纳。另外一个例子则更典型,孟达原是蜀国大将,因为关羽之事,他投奔了魏国,又得到了曹丕的信任,仍然在边境手握重兵,诸葛亮就给他写信,说什么“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结果孟达信任了他,举兵反魏,如果诸葛亮按订好的约定,趁机举兵击魏,则可能突破魏的防线,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却按兵不动,结果司马懿大老远赶来,平定了这次叛乱,在其间,孟达多次求救,但诸葛亮却只乐于坐山观虎斗,不出兵救助,结果魏军以后很少有被策反的,平定叛乱后,魏国的边境更稳固了。治军一定要令出必行,《战街亭》是有一个挥泪斩马谡的片断,宣示了诸葛亮不徇私情、执法如山,但马谡究竟是怎样死的呢?大为可疑,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确说马谡被军法处置的,但同一本《三国志》,在《马良传》中却说“谡下狱物故”,要知道陈寿离这件事的年限不久,他可以考证出来,以他的史笔,出现前后矛盾恐怕用笔误是不能解释的,后一种说法更为可

信,即马谡没有被正法,可能在战斗中失血太多,他在狱中死去,反正是死了,对外宣传说被正法当然更妥当一些。但诸葛亮当时没有处决马谡便是以情干法。

第三,诸葛亮的治政能力也不好。《三国志》陈寿只说将略机变不是他的强项,对他的治理能力还是给与了充分肯定的,甚至称赞他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但细细推敲,这个观点值得怀疑。刘备死时,受托顾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严,李严后来被诸葛亮贬为平民,但他被贬之后,却“常冀亮当自补复”,为什么他有这种希望呢?当他听说诸葛亮死后,觉得再没有人能为他翻案了,于是“激愤而死”,姑且不论中间是否有曲折之处,周公和召公辅佐幼主,没有听说周公把召公贬为平民的,他们是相互依托、相互勉励,而不是意见分歧,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中,难道能说诸葛亮没有一点责任吗?在下级官员的任用上,诸葛亮更是用人唯德,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有一个叫廖立的,自认为才识为诸葛亮之亚,但有一次他与李合和蒋琬两个丞相掾私下交谈中,批评了刘备、关羽,这本是私下的谈论,也并无不当之处,但诸葛亮却一纸上表,把他贬为平民。可见诸葛亮忠诚的对象只是刘氏王朝,他也要求别人无条件地忠诚于蜀汉王朝,任何对刘氏王朝的批评都不能被他所容许,这个政权是压抑创新,不允许创新的,在这个体制中,只有诸葛亮有创新的权利,其他人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从何而来,到后来,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并不是蜀地无人,而是因为在诸葛亮治理下的体制是天然排斥人才的生长的。在安排接班人上,诸葛亮先是信用杨仪,但杨仪与魏延不和,诸葛亮却毫无办法,后来就瞩意于蒋琬,结果,诸葛亮一死,蜀中内乱,自相残杀,虚耗国力,真是可悲可叹,这难道是一个政治高手所应有的手笔吗?这正是诸葛亮长期推行刑治和人治的恶果。

当时,在曹操的治理下,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庸主居之而不危;而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虽然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人才日绝,最终亡国。谁高谁下本来是分明的,但后世为了忠君传统的需要,拔高诸葛亮而贬低曹操,尤其在《 三国演义》的描述中,曹操是一个大奸雄,诸葛亮是一个大英雄,把诸葛亮抬到神龛之上,而把曹操贬得一蹋糊涂,它又产生了另一个很坏的效果:既然曹操奸险而成功,诸葛忠诚却劳碌殒命,试想,你愿意做一个奸诈而成功的曹操式人物,还是愿意做一个忠诚却操劳而死的人呢?在试卷中大家都选择后者,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向后者倾斜,厚黑学得以风行于潜规则之中。

篇四:孙子兵法

在这学期选通识课的时候,我出于对《孙子兵法》这本兵书的好奇,便选了这门课程。在上了五周的课后,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此书的谋略,同时认为这对我有着一定的帮助。

首先来说一下《孙子兵法》这本书吧。《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兵法经典,已经流传了 2500多年。它以珠玑般的语言、博大精深的宏伟、朴素的哲理和独到的见地,跨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语言和信仰,千古传诵,久盛不衰。全文十三篇,五千余言。内容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哲理深邃。千百年来,举世公认它是人类智慧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谋略宝库

在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孙子兵法》已渗透进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率兵打仗,办企业、搞外交、做生意需要孙子的战略思想,而且体育等竞技比赛也需要孙子的军事艺术。随着世界上军事战略与政治、外交、经济及社会诸因素的结合日益紧密,“伐谋伐交”战略的地位逐渐提高,“重道尚谋”的《孙子兵法》也将会得到更加的弘扬。

关于此书的谋略有许许多多,说实话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也无法对它进行细致的分析,所以我就对老师在课上提到的那些谋略里挑出一两条,并对它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一条我想谈论的是“知人善任”。那首先,什么叫知人善任?它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在说到这一谋略时,我不禁想起三国时期的曹操。虽然有人会说他是一个大奸雄,并且疑心太重,但是纵观曹操的用人,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就是曹操用人的一个特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1、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选拔官员的工作,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2、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3、曹操最负盛名的五个将军中,于禁、乐进拔于“行阵之间,”张辽、徐晃取于“亡虏之内”,“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其中,大将张辽独当一面,曾经在逍遥津大败孙权,差点就活捉孙权;

就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

从古至今,关于知人善任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从一个大学生走到如今大公司的老板,除了自我的努力,还离不开他的帮手,被俞敏洪形象地成为“四大金刚”。是的,这四位大学室友对他的帮助不亚于他自己的努力。但他就是那位知人善任的佛祖,他的巧妙安排,才使自己的“庙宇”更加兴旺。

种种的事例都向我们说明了,如果能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所宜,那么肯定能够使你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我认为这一条对我们来说是很实用的一条。

除了这一条,还有一条谋略也是让我影响很深刻的一条。那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本人认为相比于其他的谋略,此谋略是适用于任何人和做任何事的。这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比喻做事前期准备充分,后期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也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此谋略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再去做事这样才可以轻松的成功。

这样的事例也是有许多的,我想最有名的就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的表现了。在那个时候,诸葛亮为了能够在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他先是运用了草船借箭的方法,在战船里和他人淡定的喝酒交谈时,便轻松的取到了箭,这是为了之后两大集团的最后交战攒足了足够的箭,这也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之后的借东风,更是对

运筹帷幄的最好的实践,也正是他夜观星象才知道那最致命的东风什么时候刮。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运筹帷幄,在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之后才去进行最后的决战,可以说在那时的诸葛亮是在军营的帐篷里便已经算到了之后会发生的事,确确实实的做到了决胜千里。

对于这一谋略我认为此事例是最有代表性的。从许许多多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了在做任何事的之前我们都需要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样在你再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很容易,能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真正的做到决胜千里。

总结自己上述的两个谋略,我认为这些不仅能用在军事上,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可以用到的,所以实用性是很强的,所以说这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还有许多,由于篇幅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我也只能粗略的分析到这里。很显然其中的谋略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历史后留存下来的所以说是句句都是经典。在听了老师上的这五周的课和自己课下了解的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情况,我认为我也是收获不小,所以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都是精华。

篇五:7.三个半犹太人撕裂人类世界

……………人类那些事的思考系列文章之七……………

三个半犹太人撕裂人类世界

吴宗友 20015.10.28

4千年前,人类人口估计只有几千万,他们以血缘、地缘组成氏族、部落或城邦、国家。但此后,几个犹太人以谎言聚众拉帮结派,开始撕裂人类世界。

第一个犹太人叫亚伯拉罕,他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公元前20世纪,他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宗教犹太教。他造了一个相信上帝就可上天堂乐园的谎言。后来的忠实门徒摩西强化了亚伯拉罕的谎言,使犹太人更坚信不疑,而且得到了很实在的好处:几千年来,犹太人因为有信仰,保持着长久的团结,因而能度过被屠杀、奴役、驱赶、流浪等等苦难,还创造了许多的辉煌。亚伯拉罕的谎言,至今仍然是以色列和世界各地1千6百万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亚伯拉罕谎言的巨大影响力以及犹太人的优异表现,让人类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权谋家深受启发,纷纷仿效以种种谎言吸引民众,拉帮结派加速撕裂人类世界。

第二个犹太人叫耶稣基督。平民出身的基督很有济世精神,不像他的祖先亚伯拉罕创立犹太教时那样只顾人数很少的犹太族人。他自称是“上帝之子”,在公元30年代以自己血肉之躯为代价,从犹太教队伍中拉出一支人马,创立了面向全人类的基督教。他造了一个上帝救赎人类上天堂的谎言。这个谎言的版本最后由他的弟子保罗完成。基督谎言一出,很快得到大批贫苦人的相信。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谎言中不仅有美好的“天堂”,还有“博爱”、“自由”、“平等”、“尊重人”等好听的话。贫苦人得到心灵的安慰和有了精神的寄托,都相信了基督。罗马皇帝曾把基督的谎言当作邪教进行血醒镇压,但不管用,相信基督的人越来越多。4世纪聪明的罗马皇帝最终也膝跪于基督教大教主红袍之下,皈依了基督。基督教便成了罗马“国教”,“基督谎言”成了“国家谎言”。此后的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罗马皇帝得到“君权神授”的大好处;基督教的老大也当起了“教皇”。各教派首领和头头们也都成了大主教或各级主教,都有权有势得到实实在在的大好处。后来教会竟统治整个欧洲社会,使中世纪成了欧洲的“黑暗时代”。

还有一个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他至少也应算半个犹太人。因为穆罕默德与基督的共同祖先都是亚伯拉罕。基督谎言能吸引大批信众的威力让穆氏深受启发,他模仿犹太教和基督教,给“上帝”改了个名叫“真主”之后,就从基督队伍中拉出一支人马,另立了一个叫“伊斯兰教”的山头。他也造了一个谎言,说相信上帝真主就可以上有众多美女陪伴的“天堂”。当然,这主要是男人的天堂。穆氏为何特别让教徒穆斯林男人娶几个妻子,还说天堂有美女侍候?因为他要靠穆斯林男人去为他打仗,以他的谎言征服全世界。他吸取基督的教训,搞个“政教合一”,把“教皇”和“国皇”都集于自己一身,成了天上和人间的绝对权威。这个谎言,最先是阿拉伯人相信了,后来许多种族的人也相信了。为什么呢?因为“战死当英雄,上天国有美女侍候”,所以,教徒穆斯林在“圣战”中英勇无比所向无敌。外族人都闻风丧胆,纷纷投诚皈依捞取减税的好处。正因此,伊斯兰教的队伍和地盘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当然是男人们得到较多的好处,但得到最多好处的则是头头们。

当今世界,伊斯兰圣战勇士精神依旧,仍然让人惧怕几分。若不是“超级大国”拥有高科技武器,他们的士兵都不是穆斯林勇士的对手。

时代变化,犹太人的“诚实谎言”变成了“真实谎言”。谎言出笼至今,人类总人口已是70亿,基督信徒22亿,那半个犹太人默罕默德谎言信徒也达到了16亿。

第三个犹太人叫马克思。有博士学位的马克思比他的先辈更高明。他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一个体现高深“科学理论”的无名宗教,造了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自由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谎言。他不搞一般宗教那套唯心主义,而是把他的“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唯心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首先,他自己当起“导师”和“人间上(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大奸雄)帝”,此乃其一。其二,老马不要“圣经”,而将自己的“高深理论”当作“经典”,当作“不能违背”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三,老马借鉴他的堂兄弟先人穆罕默德给信徒穆斯林男人好处的做法,给无产阶级戴上“最先进”、“最革命”、“掌控未来”等几顶高帽之后把他们当作“工具”,要无产阶级按他的“经典”进行暴力革命,消灭一切有产阶级,砸烂一切旧制度!老马的设计巧妙,气魄也够宏大。

老马谎言后来的发展,让他的先辈望尘莫及。竟然在短短100年后,他的谎言控制的信徒数量就达到了人类总数的1/3,超过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近两千年发展

后的信徒数量,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谎言阵营”。老马的“魅力”何在呢?第一,这个谎言说是代表最贫苦的无产者的利益;第二,这个谎言声称要“解放全人类”;第三,这个谎言声称要把人类带到幸福的“天堂”。

其实,老马的谎言刚开始时相信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老马主张以暴力革命作为政治斗争唯一手段,必然要流很多血和死很多人。人们自然会问,难道所有的有产者都是十恶不赦的都该杀的剥削者吗?他们中就没有勤劳致富的吗?难道几千年文明形成的制度全都是坏制度,都要全部推翻吗?若真如老马所说,那就要大开杀戒,这是“解放全人类”的方法吗?善良人真不敢想下去。但机灵而有心计的家伙却发现了这个谎言的秘密:老马提出这个谎言后成了“革命导师”,成了人间“真实的上帝”。于是,很多人为仿效而成了信徒,借着暴力革命通向“天堂”的谎言,拉起帮派投机钻营,夺取权力捞取好处。最后,顶尖的人成了“伟大领袖”、“伟大统帅”或“大救星”,很多人成了有权有势高人一等的“领导”,他们都提前过上天堂生活。当然也有大批原先贫苦受谎言感动的真诚革命者信徒,但很多成了“炮灰”,剩下的也大多变质成了新贵。老马谎言使那些领袖和各级头头们成为实实在在的既得利益者。

在东方中国,老马有个青出于篮胜于篮的学生老毛。他不仅精通老马的手法,更精通中国传统的权术。他为利用战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他打江山,都曾说过这些人的大好话。江山打下之后,最先以“反右”使知识分子失声,并使很多知识分子变成了他的奴才。接着农民原先得到的土地也被公社化了,重新过上贫苦的生活。工人空有“领导阶级”的名义,却没有实际的地位和利益。老毛的高级战友刘少奇、林彪被提为红极一时的“接班人”,但用过之后都被打掉了。他的武将文臣也很惨,彭德怀、罗瑞卿、陈伯达、戚本禹等等无不是大红一阵之后被加以清除。幼稚的红卫兵被当作工具,激动地喊着誓死保卫的口号,为他造反打生打死。文革失学六年一事无成,最后被当作“知青”下放接受再教育。老毛执政时代,千千万万的人受到种种残酷迫害,大量的人被处决、杀死、打死、冤死、饿死。相对穆罕默德的“诚实的谎言”,老毛谎言是阴谋诡计的谎言。若要评史上最大奸雄,非老毛莫属。但至今仍有许多人大颂其“伟、英、正”。

难道就没有人对犹太人的谎言提出过质疑或进行抵制吗?有!中国的孔子就不信鬼神,但孔子相距太远,鞭长莫及。而且他是中国传统“圣王文化”的鼻祖,老马的“人间上帝”正合中国传统需要,所以孔子反而是帮助了老马谎言在中国的传播。

真正能对抗犹太谎言的,是使人权觉醒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一批人,他们反对教会的专制独裁,揭露主教们的腐败与丑恶。他们弘扬欧洲民主与法制传统,也吸收和继承基督的博爱、自由、平等思想,另辟蹊径地为人类找到了一条“宪政民主”的现实道路。欧美和各自由主义国家沿着这条路发展,不是在天堂,而是在现实世界得到实在的好处。

此外,抵制老马谎言的还有被老马暴力革命的枪炮声和血醒惊醒的伯恩斯坦、普列汉诺夫等等及许许多多的后来人。后来的人们看到,暴力阶级斗争消灭了旧的剥削者,却产生了新的更厉害的剥削者,而且还残酷屠杀了大量诚实劳动、勤劳致富的有产者和大量的无辜民众。暴力斗争的矛头还指向信徒内部,信徒们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而大开杀戒。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失去了灵魂,他们对老马谎言极尽吹鼓手之能事,却也逃不掉遭受迫害的命运。还有,连续不断的“运动”,使政治恐怖,经济倒退,民生困苦,没有人权和自由,完全无幸福可言。“天堂”谎言成了现实的地狱。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后来的民众对老马谎言越来越强的抵制。正因如此,“修正主义”泛滥,谎言难以为继,导致“阵营垮台”。只剩下东方“一小撮”,“正统”的只有北朝鲜等孤家寡人了。老马的谎言这么快就走到了尽头,是他始料不及的。

中国经30多年努力,经济发展只是小有成效,很多人却感觉是“明君降临,天朝再现”了。民族还没有复兴,“圣王文化”已被推向高潮。一些退休金稍有增加的大叔大妈们,忘记了昔日的苦难,也无视当今腐败和贫富悬殊引起的激烈矛盾,加入了“颂圣”的行列,再次唱起了“东方红”。

其实,中国的当今“圣王”们心理压力也很大。他们也清楚,他们肩负带领民族走向怎样的未来的重任。他们也很伤脑筋,他们现在已被老马和老毛的粉丝骂成“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买办”了,又被“宪政民主”的粉丝批评为“与历代王权并无二致的集权专制”。中国当今的“圣王”,面对国际的大潮流,面对国内激烈的矛盾和左右两边的压力,只得以“中国特色”的老马谎言来应付。世界潮流是走现实的道路。中国总不能老在谎言中过日子。怎么办呢?是向北(朝鲜)看齐,干

脆“正名”为传统集权专制?那样做就会成为名声不好的“老毛第二”。难道要向南(越南)看齐吗?真要让那些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者放弃他们的所得?这样做虽然可能会成为受尊敬的“中国华盛顿”,但也可能成为被“臭骂”的“中国戈尔巴乔夫”。这些事处理不好,中国将陷入灾难,也必然危及自己的地位。

怎么办呢?中国“圣王”真的很纠结。这一切都是犹太人惹的祸!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