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苗族挑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2:01 字数作文
苗族挑花字数作文

篇一:挑花绣

挑花绣

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挑花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群众范围,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不同的演绎。

陕南

在我国的陕南地区,挑花绣有着500多年历

史,其主题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饱和谐

调、美观实用、绣面光亮生动,针法匀整灵活,

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堪称陕南传统手工艺晶

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而成为我国的名绣之一。

陕南挑花绣品

明清以来,各地刺绣已由传统习惯形成各自独特风格,种类多种多样,名称因地而异。陕南挑花绣便是其中之一。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

陕南挑花绣,又称“絮花”或“十字绣花”。它是一种手工刺绣,因产地以城固县为主的陕南各县而得名。

陕南挑花艺术,是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陕南妇女们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明代以前,陕南民间妇女就用花针和彩线刺绣荷包、枕头、锦肚、烟包、鞋帽之类。于明代即已广泛流传,在城镇已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以至于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

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

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它的

针法看似简单,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

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人物山水、

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等多种图案。陕南

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毛青布作底布,

以蓝色棉线或彩色丝线作绣线。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匀称,取材丰富多彩。

陕南女子一般从7~8岁起,就开始跟妈妈学习挑花艺术,绣荷包、花鞋、枕头、衣脚、褡裢、烟包等。每逢节日盛会、过年、走亲、访友,特别是“赶集”时,她们都要穿着自己亲手挑绣的花鞋等,互相比美。谁的花样多,谁挑得精美好看,谁就会受到大家的称赞。年轻姑娘在初恋过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爱的绣品作为纪念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很多陕南老妇人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刺绣工艺品。

陕南挑花基本针法大致可分为“十字挑花”、“露花”和“架花”三种,而以十字挑花最为普遍。

十字挑花,为在平布或麻布上,按经纬线路,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以十字形,组成各种花纹,作为服装、手帕等的饰物。其针法为沿经纬向左右两方平行运针,类似编织,针码按图样需要,有长有短,产生的花纹于正、背两面一阴一阳,适得其反。宜于作小件绣品,如领口、袖口、裤脚、裹腿、手巾、枕巾、包单等的花边与角花;或在游花中与其它针法掺合作为填充图案;亦可在丝绸绣晶中出现,但须先于绣面上另织经线后始可挑花。用以弥补游花、绣花的单调。

露花,颇类砌砖的纹样,故又称砖花。与挑花相比,则挑花若编织,仅能平行运针,而露花能在绣面上按平布的纹路向四面八方发展。即从一点起,不仅能顺布纹向四个方向运针,而且可按布纹以45°夹角另向四个方向斜行。露花为“一”字针码,顺布纹及以45°夹角短线转折运针时,则成复杂的凸凹形花纹图案。露花绣成后,正背两面相同。因此,又称“两面花”。最适合做绣品的边花、角花。亦常出现于绣品中间,但一般先用游花针法,将图样轮廓绣出后,用露花作为其内的补充。同挑花相同,可弥补游花的针法单调,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尤显风格古朴。

架花,类似露花,顺平布的纹路及以45°夹角向八个方位运针,但其十字针码如数学中的乘号“X”。由于针码不同,绣晶效果亦千差万别。架花针码于一般家织土布每三个布眼为一针,机器织宽平布四个布眼为一针。绣成后的架花,其背面为一边倒的平行断续线路,显示出与正面基本相同的图案。尚有个别架花绣品,两面则完全相同,称作双面架花,更为精美。架花、露花、桃花三者均按平布纹路刺绣,并同以毛蓝及棉白本色为主,色调清秀明快,图样古朴典雅。有时亦用少量五倍子、黄栌树杆,姜黄、核桃树皮、红花草等植物染料施染,制成彩绣。但从工艺用途论,则架花远胜其它两者。因不拘绣品大小或设于边缘或中间,均可不依靠其它针法辅助,单独完成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使花中有果,花中有花,果中有果,以至人物、动物、山水、亭台楼阁??变幻无穷。由于该针法简便、灵活,

表现力强,美观实用,在陕南流传最广,技艺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组合绣晶图样与格式。’如团花(包括椭圆、六角、八角形)、方花(包括一颗印)、树花(包括折枝花)、瓶花、盆花、花篮及其它人物、景物等定型图样近20种,100余个花样。

从艺术角度论,三种针法各有其特点,绣者根据需要选择,亦可在一个绣面上采用两种或三种针法。

陕南挑花绣具有明显的图案特色。图案造型多样,千姿百态,情趣盎然,色彩明快,饱和谐调,单纯朴素。

湖北黄梅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绣是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

手工制作工艺。

黄梅挑花绣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

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

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

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

是黄梅一带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

百年来,经过黄梅乡间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挑细

作,其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

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

黄梅挑花绣于新中国解放前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其中,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黄梅挑花还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珍贵工艺品代表作赴多个国家巡展,受到各国观众、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并被一些行家和学者珍藏。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挑选黄梅挑花作品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6年,黄梅挑花被载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芦溪

湖北省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芦溪村是挑花绣的又一个摇篮。

这里的土家族姑娘用本色的土布做底,青线或者褐色的线挑绣,作品主要应用于头包巾,裙摆,裤脚。图案分正反阴阳,正面图案从中心向外分散,背面泽呈现统一的横向线。由于挑花绣的绣花方式主要是以数纱为主,因此,此地的挑花绣别名“数纱”。

挑花绣头包巾 挑花绣背面 挑花绣

苗族

梅江镇民族村,有一种叫着苗族挑花的民间艺术,堪称中国刺绣中的一朵奇芭。带有显著楚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挑花,在本地苗语中叫着“架本”,挑花作品叫着“本架”,“本首梭”意为数纱而绣的花。

苗族的挑花以色而分,有素线挑花和彩线挑花两种。素线挑花的以白色或浅蓝色平布为底,用青线挑绣或以青色布为底用白线挑绣而成;彩线挑花以青色或其他深色平布为底,用彩色丝线挑绣而成。

以针法而分,有“十字针法”,“长短针法”和“回复针法”几种。

十字针法最为常见,它以若干个规则的小十字够成基本的线条或块面,再组合成整个图案,每个小十字的大小视底部沙线粗细而定一般在三至六纱之间。

长短针法是横向或纵向架线(也有斜架的)构成线或面,每针长短视图案需要而定,可长可短,这种针法多用于彩线挑花。

回复针法是工艺要求最高的一种挑绣,线在底布的一面数纱挑刺出图案的某个部位的型,再从另一面由原针角反复挑刺,挑线刚好要盖住原绣所剩的空间,使内外两面出现相同的花纹图案,正反能看,因而也叫"两面花"。不管那类针法都必须数纱挑刺,严格要求保证起严谨、整齐、规则的图案形式。

挑花不像镶针绣法那样,先在底布上描好底样或贴好已剪成的花样再绣,而是在空白的底布上,凭挑花者的想象,记忆或看样来挑绣,挑绣需先从中间开始,底布纱线经纬向左右或四方扩展,称为“二方连针”或“四方连针”。

苗族挑花图案内容及其丰富,应用也及为广泛,可分以下几类:

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一般是对称图案或由若干幅相同的基本图案,组合而成的循环图案,有连续性,重复性的特点,这种图案多用于作花边图案或条幅图案,比如衣服的"衮肩",衣袖和裤脚的修饰图案等,传统图案有“八宝格”、“十字格”、“回形边”、“大迈”、“毕高”等,这类图案应用广泛是挑花的典型图案。

纺物图案: 以表现事物的形象为特点,可说是"象形图案",常见的有石榴、牡丹、桐子花、鸟、蝴蝶、鱼、宫灯、龙、凤、日、月等,一般用于服饰,褡裢、枕头、手帕、围腰等。

寓意图案: 主要指表现生活中的故事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案,如赛龙舟、舞蹈、舞狮、狩猎以及“二龙抢宝”、“双风朝阳”等,这类图案一般用于大形的绣面,如床沿布、床单、门帘布、包布等。

汉字图案: 此类不多,出现的历史不长,主要在其它各类图案中间杂绣之,常见的有“十字”,“福禄祷禧”、“长命百岁”等吉祥字样。

由于苗族挑花的针法独特,图案自成一体,有自己特定的变化规律,图案或对称、或等距、或循环,给人以整齐、规范、严谨的审美感, 风格独特、非常具有其个性和特点:

1、构思具有简练性和规整性。简练性指挑花图案线条清晰,针法简洁,无多余针脚,图案布局有致,明郎清楚,简练明快,朴实无华。所谓规整性,指它数沙而绣,每个针距一样或基本图案的针数一样,针法严格,图案结构工整严谨,各种图案有一定的规格和挑绣方法。

2、图案布局讲究对称性。挑花图案要求每组要对称,整体布局也要对称,如果以单副图案为主的绣面,则以核心图案为中心,则要求在整体布局具有相互对称的特点。如果反映一定内容的寓意图案,绣品,则主体含义图案不一定对称,而

篇二: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篇三: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广。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苗族挑花)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同时也展现着他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篇四:苗族刺绣中的象征符号

苗族刺绣中的象征符号

刺绣造型独特、朴实、生动,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苗族刺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轰动世界艺坛。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苗族刺绣不仅是一种展示美的形式,同时它也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苗族在以往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漫长岁月里,世世代代把民间口传文学,如神话故事、山歌、谚语、理词、舞蹈、刺绣、蜡染等作为教育形式,向后辈们传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和生活、生产知识。苗族刺绣中的每种动物、植物纹样都隐藏着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和古风遗迹。每一个图案样式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或称其为象征符号。本文试就苗族刺绣纹样中的象征符号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历史故土象征符号

在黔东苗族聚居区,有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苗族女首领名叫兰娟,她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绣符号。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衣袖口上绣下一条黄线;渡过长江时,在右衣袖口上绣下一条蓝线;过洞庭时,在胸口上绣下一个湖状图案。就这样,每跨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她都用彩线绣上一个符号。越往南,过的河、翻的山越多,她绣记的符号也就越多,密密麻麻地从衣领、袖口一直绣到裤脚口。最后,在武陵山区定居下来,这位苗族女首领按照她衣服上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彩线,精心地刺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缝制成一套十分漂亮的服装,记载着她们部落的迁徙史,作为女儿的嫁妆。从此,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

去请教兰娟首领织绣嫁衣,并把这种衣服叫“兰娟衣”。虽然这个故事今已无从考证,但“兰娟衣”至今在黔东苗族聚居区仍十分流行,那里的苗族姑娘现在都还十分喜欢穿自己绣制的“兰娟衣”。

黔东南的凯里、黄平、台江、旋秉、镇远等县市的苗族妇女几乎每件花衣的披肩和褶裙裙沿的图案中都绣有两条彩色镶边的横道花纹。一条叫“媪仿”即黄河,一条叫“媪育”即长江,中间绣有山林、田园、牛羊、村庄和人们劳动等图案纹样。这些纹样代代相传,形象固定,沿袭至今,象征着他们古老而美丽的家乡。

黔西北的苗族服装,披肩的底边花纹表示苗家故土旧居的房屋基脚为长条石垒砌,披面遍绣卷拍、蕨草、猪槽三种花卉,构成一组组对称的几何图案,并用浸染的青、红土羊毛线挑织、加饰四周,形成锯齿纹、波浪纹和菱形纹,三种花纹各异,其含义有别。每方图案上为天,下为地,左右为山川,中间为平原。整图标志着苗家故地良田千顷、群山环抱,一片锦绣河山。

云南东北寻甸县苗族服装,衣背上的方块图案象征祖先种的田地;裙子的花条象征祖先筑就的城墙。绑腿则象征祖先迁徙走过的道路。苗族点套裙的花纹共由裙基纹、兼套花、点套纹和纵叠花四部分组成。裙基纹象征着锦绣壮丽的苗家故居;兼套花象征着苗家故居的万顷良田;点套纹象征着苗家故居纵横交错的灌渠;纵叠花象征苗家故居四周群山环抱。整个含义象征着对美丽富饶的故乡的怀念。

在湖南西部苗家聚居区,有一种叫做“弥埋”和“浪务”的花边纹样。在苗绣中非常盛行。“弥埋”花边是由无数个马的抽象花纹连成一串,横

贯在河水中间,两边是无数个花塔,层层相叠,相间排列,再外层两边各用一条折线式纹样镶嵌着,象征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飞渡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峻岭才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浪务”图案是两条折线形白色横带,一边是小山,另一边是一朵朵立形花簇。表示苗族先民曾住在大江大河边,由于战争等多种原因,才离开长江中下游往西迁徙。反映了苗族古址和迁徙状况。

在贵州台江苗族刺绣纹样中的人物形象中,有的持有杖、刀、戟、大弩等,结合苗族《古老话》了解到,这些形象象征着历史上苗族祖先蚩尤的刑法、武器、宗教的三大发明。

二、祖先象征符号

在苗族刺绣纹样中,还有许多龙、鸟、蝴蝶、狗、牛等的造型。这些纹样造型独特,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动物纹样,而且是苗族祖先的象征符号。

苗族东部方言区的苗族古诗说:“……大地上啊,开始出现了龙身人首的鸟基,出现了人首龙身的代基……几个代雄苗人繁衍了十二个宗支,几个代雄生息了一百四十八姓。”这首古诗说明苗民是龙变的。在变的过程中曾经历过人首龙身的过渡阶段。龙是人的祖先。龙在苗族刺绣纹样中比比皆是,在贵州台江、施洞的苗绣中,至今还有人首龙身的图案纹样。苗族同胞崇拜龙,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道兴隆、普泽万民,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把龙作为本民族始祖的象征。 黔东南凯里、黄平、麻江、雷山等县的苗民自称为“鸟”,是远古先民信奉鸟,以鸟作为自己的祖先。《日下旧闻考》卷二有“画本以飞空走险”

的记载,是说蚩尤有翼能飞。《山海经》有云:“三苗首领驩兜也有翼能飞。“驩头,人面鸟喙,有翼……仗翼而行。”又说:“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和以驩兜为首的三苗,都被说成是有翅能飞行。① 至今在苗族服装及其它刺绣中随处可见以鸟为主题的图案纹样。将鸟作为自己祖先的象征符号,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湘西、黔东北以及邻近的川东、鄂西地区的部分苗族先民则以“盘瓠”,即狗为自己的祖先。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冠,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慕天下,有得犬戎吴将军头者,此黄金千镒,邑万户,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以,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妻。……其后兹蔓,号曰蛮夷。”苗族民间,用盘瓠作为祖先的象征符号,遗风更盛。《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种落“好五色衣,制裁皆有尾型。”王示性《桂海志续》云:“妇则用五彩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苗族人民至今仍爱好五色衣服,上绣五彩的盘瓠形象。苗族姑娘赠给情人最珍贵的信物是绣有“并蒂花” 、“鸳鸯鸟” 、“双蝶飞”等五彩纹样的花包肚。结婚妇女最真诚的爱情信托是为丈夫绣“花褡裢”,两头均绣有龙凤花鸟。这些信物,传说是象征高辛氏公主初配盘瓠,“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立之衣。” 苗族还把蝴蝶视作自己的祖先。从《苗族古歌》中的《妹榜妹留》

和《十二个蛋》两首歌里,可看到黔东南地区的部分苗族是把蝴蝶看成自己始祖的。歌词叙述:蝴蝶从枫木心孕育出来,长大后同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由蛋中孵出龙、水牛、雷公等和人类始祖—姜央。苗族姑娘把蝴蝶、龙、水牛、鸟等形象用刺绣的方式绣在衣服、被面、床单、门帘上,作为自己祖先象征符号,表示对祖先的崇敬。蝴蝶、龙、水牛、鸟是大自然的象征,也是苗族祖先的象征。

三、氏族象征符号

古代苗族从自己的氏族或部落的族徽观念出发,在装饰上创造出特点各异的艺术形象,用以作为本氏族的象征符号。这些特点反映在刺绣纹样的内容上,显示出所谓的图腾崇拜,反应在纹样的配色上,则显示了装饰色彩的趋向性。

图腾崇拜,又作图腾主义,英文为“totemism”。“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即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人同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甚至认为自己的部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者因为它的相助才得以生存。因而把它视作氏族部落的象征和神物加以崇拜。元、明、清时期,据汉籍的记载,曾按服饰色彩将苗族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等。这种划分,大致反映了苗族内部各个不同氏族的装饰艺术特色。

比如红苗,以龙、凤为其氏族象征,图案内容以龙凤纹样为主体。色彩装饰以红为主体,辅以白、黄等其他色彩嵌饰;花苗,则以花为其氏族象征,图案纹样多以花为其主题内容。以各种色彩对图案进行配色。色彩种类繁多,尽量使对象光彩夺目。求得五彩缤纷又和谐统一的装饰

篇五:苗族民族风情

苗族民族风情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1)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

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2)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

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

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

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3)

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4)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5)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蒙古族民族风情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1)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

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2)蒙

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族善于歌舞。3)蒙古

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

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

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4)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5)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6)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7)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8)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9)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