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1:00 体裁作文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裁作文

篇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2、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

4、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篇二: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道德建设,就是指一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而在道德领域内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实践活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的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从微观结构上看,道德建设作 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侧面,无疑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各种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复杂关系。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作用;思考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强调要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体现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的道德建设”等概念,并阐明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方针、政策界限和具体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当前对人民军队而言,最崇高的道德就是对党的忠诚不渝,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奉献。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正文

1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1.1 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2 制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德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把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的具体运用。

1.3 开创了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

毛泽东成功地处理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创出一条处理社会主义道德关系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就是:讲人道、重人伦、施“仁政”、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4 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

毛泽东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问题,特别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来教育人民,并以此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方针。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进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状

2.1 社会公德欠缺

2.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贪污盗窃,哄骗欺诈;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商业信誉,以次充好,拖欠债款,哄抬债款,哄抬物价;不注意自然资源的 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2.1.2 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道德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德环境的成长。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由于现阶段其自身的弱点及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不完善等,其负面作用使“经济人”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人们把重利轻义作为人生哲学的信条,把功利视为一切行为的杠杆,人们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匮乏,使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缺乏保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赞扬、不帮助、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还进行嘲弄、讽刺、刁难、打击,令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还有许多人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缺乏社会正义感,不是挺身而出进行抵制、谴责,相反,听之任之、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甚至主动协助、效仿。试想,如果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吃亏,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谁会愿意当这个“公德傻子”呢?这都说明,我们缺乏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 第三,在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公德的缺乏也是人们对反腐败不力的一种心理反抗。有些老百姓心里想,如今这年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官的可以贪污受贿腐化,我小小老百姓何必那么循规蹈矩?既然当官的那么腐败,我为何还要讲公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环境呢,?认为遵守道德戒律是很辛苦的,因此有意识地去干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道德的全面滑坡,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

2.2 道德教育低效

2.2.1 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注重维护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的整体,它所要反对和抑制的是个人对这种整体主义的反叛和破坏。这在一定时期里对社会的稳定和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道德教育重原则灌输,轻品德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内心产生对道德目标的排斥;道德教育重强制性的知识记忆,强调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忽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践行,导致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知识的储存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忽视底线道德建设和普遍价值的探寻,道德教育重抽象的道德原则,轻人格教育,道德教育过多的渗入了政治色彩,而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却不被重视,所以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气节、不知廉耻、不知理想人格甚至不讲公德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屡屡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2.2.2 当前道德现状低下原因分析

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在实施载体上,重德育课程、轻社会实践。在方法途径上,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

3 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3.1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优化道德环境主要指借助社会舆论及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他律性的外在手段引导或诱导道德主体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3.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道德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同时,通过市场内在的激发作用,可以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中来。

3.1.2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结构

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指一个公平或正义的社会体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其他的社会权力的分配等)。因为社会体制的公平与正义与否,影响着人们对该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规范、要求和价值目标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一个公正有序社会结构的形成还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在人们的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法律环境是公德环境形成的有力保障。

3.1.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影响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发展方向,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起支撑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无形而有力、持久而不易逆转。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入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3.2 加强道德教育建设

道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它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的规定。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软件要求。

3.2.1 重视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有效性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使个体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反思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对于人类精神秩序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历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际上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建设精神秩序的根本方 法。杜威曾经提出其著名命题:“道德即教育”,他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着,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从根本上促进人的道德能力的生长。

3.2.2 树立道德观念,注重信仰建设

所谓道德观念应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道德观念,是符合道德本质的道德观念,是对以往道德观念的扬弃。我国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很多都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可以为这种转化提供外在力量的支持,而道德信仰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的支撑。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仰的支配下,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主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道德信念的牢固确立和持久作用就会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信仰。

3.2.3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以人为本,使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4 展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具有长期性。在道德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人们的道德意志,使人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坚持正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建设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

篇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不同,系统性、整体性。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道德建设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其特征是政治化。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严峻,在“砸烂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糅合马列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建立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极力推行之。宣传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这段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

实践证明,以政治斗争方式为主的道德建设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大问题:人们经常调侃说,尽管革命成功,但农民仍然要耕田种地,工人仍然要抡锤打铁,进学校仍然是为了读 书、升学、做官,这些都表明改造旧的道德观念,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成功之处: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得到遏制,中国建国之初的确的成功的禁毒禁娼,洁身自爱是我们曾有的道德的品质。至今许多中老年人仍有这们的品质。现在酒吧放开与被强制喂药。

第二个阶段 1966-1976年,其特征是形式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遭受重创,道德教育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混乱,我国道德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个阶段 1977-1986 年,其特征是经济化。1976年以后,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道德建设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群众性的道德创建活动。利益意识渗透到道德评判的价值环境中,道德建设表现为经济化的特征。报纸曾经报道了一则图片新闻,说是济南市某区有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被单独留在家中,儿女在外面忙着做生意对老母亲不管不问。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再加上室内没有暖气,老人只好在数九寒天和衣而卧,致使老人手脚都产生了冻疮溃烂。我想,这种为了要钱不要父母的例子恐怕绝非仅此一例!

第四个阶段 1986年至今,其特征是体制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容乐观,为此: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命题。

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

2001年1月10日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从群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

道德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问题、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群己”、“义利”关系的辩难。最初的集体主义排斥个人利益。

(二)从一元价值到多元融合

人的需求多样化,物质利益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河南小伙儿张磊为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万美元的消息见报后,引起了轰动。

张磊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他回国创办了一个门户网站。后来门户网站转手之后,他才从事金融服务业。据说这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一种观点说他捐钱给外国,是不爱国的;另一种说他毕业于耶鲁,捐款是无可厚非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我认为对这种捐款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张磊作为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回报学校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他支持的是教育,是惠泽后人的好事,不要忘记中国还会有很多后来人要到这所学校学习。很多法学界专家认为,这种捐款是个人行为,根本不值得一谈。这就反映了多元化价值取向。

(三)从伦理本位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组织的社会模式,政治、经济伦理化。当今公私领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道德始点嵌入具体的实践,道德建设才有效力;相反,就无效果可言。道德的价值理性表明了道德的义务和追求目的理想性,道德的工具理性反映了道德的权利和道德要求标准的现实性,两者结合才有利于为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四)从自发的认知到观念与现实的“虚实”结合

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规范的认知,也是个体的道德行为社会化、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与自身的道德素养锻造的紧密结合。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并负责实施道德建设活动,主要体现为:一是建立明确的社会道德体系,避免道德的“空泛化”、道德规范走进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等,多方式、多途径地以“德”治国、以“德”治(市)区、以“德”治村、以“德”治校、以“德”治市(场)、一是建立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化”,如各地企的诚信建设、贷款信用建设。二是建立宣传保障机制,避免 “模糊化”。9月20日是公民道德宣传日。"红白理事会"、"妇女劝赌会"三是建立道德评估机制,避免“说教化”。在社区乡镇建立道德评议会。

三、道德建设的突破点

(一)、解决道德建设重点对象的教育

1.抓好党政干部的“官德”教育。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为政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像众星环绕北斗星那样,得到百姓的拥戴。“其身正,不令而行”,正人先要正己;“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为政者应“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作为官员不应担心自己的地位高低,而应考虑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风系乎民风,官德系乎民德。所以,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治国就是治吏,

譬如美国,1978年颁布《公务道德法》,1980年又颁布了《公务员道德法》,使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最低一级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均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意大利出台《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对公务员几乎所有行为都作了限制性规定。同我国一样,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古巴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党政干部道德教育和约束,1996年制定《国家干部道德法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27条道德规范。实践证明,这些国家、政党通过法律、法规对官员道德行为实行严格他律,效果明显。特别是古巴近几年所处罚的党政干部,大都是因为工作失误,而因道德腐败受到处罚的却极为罕见。由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对党政干部的“官德”教育,在强调自律的同时,应切实加强他律工作。借鉴当代国外有益经验,建立健全党政干部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在落实上狠下功夫。

2.抓好文学、艺术从业人员的艺德教育。

他们往往最易成为社会公众的示范,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追捧的偶像。因而,他们应该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高洁的道德情操,应该以精湛的艺术,精致的创作,精巧的表演,奉献给读者和观众以精美的精神食粮。而有些文学、艺术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与其职业要求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去甚远。有些作家,追逐经济利益,穷写滥编,揭隐私,曝黑幕,无“色”不成文,无“性”不成书,特别是专事“胴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的另类,简直到了不知廉耻、伤风败俗的地步。有些演艺人员,低俗媚俗,胡编假唱,寻花问柳,嫖娼宿妓,绯闻四播,两性关系混乱,更有甚者贩毒吸毒,偷逃税款,触犯刑律。有些综艺节目主持人,疯疯颠颠、胡言乱语、嗲声嗲气、打情骂俏,污染社会风气。

3.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开放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教育场所。

(二)、解决道德建设重点内容的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建设;二是职业道德建设;三是家庭美德建设。这三个层面的道德都有其具体内涵,其各自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层面的道德建设,只有抓住重点内容教育,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1.社会公德建设应以“仁爱”为重点。

2.职业道德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重点。

“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恪守这些基本规范,核心是诚信。中华民族本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人、对事讲信用,叫言而有信;二是赢得他人的信任,叫取信于人。所谓“诚”,就是不自欺,诚实无妄,表里如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以诚为自然的规律,赋予其形而上意义,而与“天之道”相对的“人之道”,即做人的规律是“思诚”,也就是反思而做到心诚。有了“心诚”才会对他人、对社会讲信用,才会取信于人。可见,“诚”与“信”是一体的。因此,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流淌于血液中的一种应有素质。

3.家庭美德建设应以“情感”教育为重点。家庭成员之间维系这些关系的核心是“情感”。夫妻和睦靠爱情,长幼融洽靠亲情,兄弟姊妹相互关爱靠的是手足之情,邻里团结靠友情。家庭成员间一旦失去爱情、亲情、

手足情的维系和调节,那么,这样的家庭只有家庭的躯壳,而没有家庭的内涵和底蕴。邻里之间一旦失去友情,见而不识,视为路人,冷漠以待,邻亦不邻。

当前我国家庭美德建设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诸如,干涉老人婚姻自由,打骂、嫌弃、不赡养老人,有的甚至弑父杀母;虐待、残害、遗弃女婴;强迫换亲、被迫卖淫,女性商品化倾向严重;家庭暴力不断上升,离婚率居高不下;非法同居、未婚先育、借腹生子、娶妻纳妾、出租太太、租赁老公等等。

(三)、解决道德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效率,除了解决重点对象、重点内容教育之外,同时,在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问题,也应予以重点处理和解决。

1.正确处理人们道德状况与利害得失关系。。救人者的利益补偿。《易经?蒙九上》记载:“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其意思是,凡击打愚昧无知弱者,是寇贼行为,要受到惩处;对于抵制或制止这种寇贼的行为,要予以支持和保护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正确划分道德规范的层次。

3.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规范。

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规范,中外不乏其例。《唐律疏议》中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者,杖一百,闻而不报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附近官府,若不告知,亦以不救助论。”《大清律例》中关于这方面也多有规定。从当代欧美国家立法趋势看,将原属道德规范要求变成法律义务,将道德“个人本位”变为法律“社会本位”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美国等国立法,均本着迫使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同类的责任意识的原则,强调作为人仅仅有“勿害他人”的道德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帮助他人,主动制止损人、害人行为,否则要受到法律惩罚。实践证明,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规范,大大增强了公民道德约束的自觉意识。

我国目前的某些立法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诸如,《合同法》、《婚姻法》、《行政许可法》等等,将一些道德与法律重合的问题规定为法律义务。新近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中对噪音扰民,酗酒闹事,刻划、涂抹文物,损坏名胜古迹,也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第四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

1、含义: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括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公共生活则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2、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先民在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中过着群体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2)原始社会末期,相邻的血缘群体之间会进行某些交往,结成某种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3)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打破了原始社会人们的交往基本以血缘为纽带的状况,社会交往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4)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5)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普遍和频繁,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6)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

3、特征: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

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果人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建和谐社会更要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而社区秩序井然则是居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遗弃的约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资料:道德也出竞争力 《光明日报》 2001年11月27日

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对全球近半数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估,其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颇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在日前发表的《200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北欧小国芬兰多次名列第一,将美国等经济科技实力超群的大国甩在了后面。

一直关注这项评估的人都不会对今年的结果感到意外。芬兰1995年名列第18位,1998年飚升到第5位,1999年提升到第3位,2000年已跃居第一。

气候寒冷、人口稀少、资源贫乏到几乎只有森林的一个北欧小国,其竞争力何以能把美国这样的大国甩在后面?概要地说,第一靠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第二靠重视创新,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发展新技术;第三,设立技术发展中心、国家研究与发展基金等机构,建立了政府牵头引导、以诺基亚等一批大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创新体系;第四,抓住20世纪末世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催生出像诺基亚这样的世界级公司。

走遍芬兰,基本上看不到站在街头指挥的交通警察。即使在深更半夜的空旷街头,芬兰人也不会闯红灯。这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迂腐之极。然而这种自觉遵法守纪的理念,正是法治的必备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成长的必需土壤。

芬兰人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爱管“闲事”者特多。只要你做了有违道德法规的事,总有人出面提醒或指责你。学驾驶,教练总要反复叮咛勿忘礼让,对别人的礼让必须举手致谢,甚至减速刹车都必须先看后视镜,为后面的车着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芬兰人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如果没有这样的全民素质,芬兰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芬兰人诚实守信。二战后,芬兰是世界上唯一履行承诺、支付全部战争赔款的国家。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宽到芬兰所处的北欧地区,就会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国家的成功,不仅有制度建设的原因,更有社会环境建设的功劳。良好的道德也能产生效益,也能提高一国的综合竞争力,这是芬兰给我们的启示。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与法律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手段是道德和法律。

之前,我们讲到了二者的区别,由于道德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在公共生活领域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概念: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2、社会公德的特征:

(1)继承性。列宁多次强调,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人类公共生活规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共同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和流传下去的。

(2)基础性。我们提倡社会公德的目的只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中最起码、最普遍、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并非圣贤要求;并非要求人们牺牲自身的利益。

(3)广泛性。社会公德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家庭道德只涉及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以及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职业道德只涉及该行业及该行业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德所反映的内容和适用的范围,是以社会公共场所、公共生活为中心的人们之间的一般关系,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简捷明了。

(5)稳定性。社会公德和其它社会意识一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社会公德的沿袭性和传统性;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社会公德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比如举止文明,无论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古代与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社会公德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在培养人们公德意识之前,必须使人们掌握社会公德原则。只有明确原则,才会更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原则主要体现在“分、和、爱”三个层面上。

第一,“分”的观念,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过去,我们曾经对“安分守己”这一提法进行批判,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要抛弃,这是误会。我们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也反对不求上进、甘居中游的老好人作风,但是安分守己的本意不是这样。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区别公开的社会行为和隐私的个体行为,例如在非私人住宅抽烟就不是完全的个体行为,因此公共场所最好“请勿吸烟”;同样道理,恋人间的亲昵举动纯属个人私事,那最好在不公开的场合进行。另一方面指区别个人所身兼的不同角色。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同时具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又被赋予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处理好不同角色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在家中或同学聚会,你固然可以放松自己,无所顾忌,但是在公共场所,你就只是一名普通成员,行为应有所约束,言语应有所顾忌。那种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满不在乎的做法都是有悖社会公德。比如,你不能穿拖鞋进图书馆。

第二,“和”的举止,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和”的立足点在于充分肯定任何人在公共场所的一致性和非差别对待性。尽管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拥有量有多寡,社会地位有高低,但公共生活只认准一点:共同规则。个别人在共场所容不得人,少有磕碰就大打出手,认为这不丢面子;有些人更愿意在公共场所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炫耀自己。这些都是粗鲁、无知的做法,是一种拒绝他人的不合作态度和过分自我保护的受害者心理的表现。

孔子十分赞赏大弟子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对他人的自我克制,不因自己个人的不愉快而责怪他人,这是社会公德中“和”的态度。现在有的人,因为一事发怒而摔茶碗、骂部下,这些都是缺乏“和”的态度。还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因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到了该场所工作人员的批评,就通过破坏公物来泄愤,

“和”并不是一团和气、无原则的退让,既是一种采取谦虚、诚恳的态度,有时也要有分寸的据理相争,如对不良倾向的规劝。孔子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要把在外面所遇到的人都视为宾客,即以尊重的心情对所遇之人施以礼貌。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这样的意识:无论是坐在车上、走在路上,心里总要想着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自己家里,同行人都是客人,彼此应以礼貌相待。坐电梯主动服务

第三,“爱”的态度,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倡导人与人之间有情谊的交往,极力促成互助、互谅。①关爱他人要求 “我”要有积极的主体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听命他人或耽于个人的小天地,求得自保。而是为他人设想,要体谅、理解他人,厚道、诚恳地待人。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公德观才能建立。

篇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

1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上,表现在道德基本原则的殊异上。 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总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总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总是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与否的根本价值尺度。

社会主义道德强调以他人和人民利益为重,以社会利益为先;强调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实行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集体利益的结合,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该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它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抛弃了为人民服务,也就等于毁掉了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就等于丧失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1.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要求。

一方面,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必须注意广泛性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地规定,在党的建设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从共产党员的标准出发提出来的,是从“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出发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还有一种低层次的要求,这就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历史上早已存在的思想,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低层次上的要求。

5 所以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就已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具备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且是全体公民应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共产党员、公务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都要像焦裕禄、孔繁森、张思德、雷锋那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最终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但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要帮助

尚未富起来的人们,先富起来的地区要帮助尚未富起来的地区,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扶贫济困、见难相助、助人为乐,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倡导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利益的获得都要以诚实劳动、讲究信誉、优质服务为前提,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

8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才能有效地调控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才能促使人们自觉地履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义务,从而形成人人自我服务,公民相互服务的局面,建立起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篇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和社会历史条件,提出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其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赋予了“五爱”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内涵,并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这是对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的、共同的道德要求。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次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纲要》也把“五爱”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充分肯定下来,并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爱祖国。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山川风物、物产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无限珍爱,对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力求祖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的忠诚愿望和对外来侵略坚决反抗、愿为祖国献身的英勇精神。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参与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便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祖国,首先应进一步增强人们心目中的祖国意识。有了强烈的祖国意识,才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祖国的存在。这需要全面地认识祖国的历史,了解它的过去,了解它的传统,了解它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遭受的屈辱苦难,更要认识了解祖国的今天。爱祖国,就应更多地担负起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对祖国的意识、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力量。任何一个真正爱祖国的人,都必须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祖国大局为重,以祖国利益至上。爱祖国,还要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要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一个民族为自己而自豪,决不容许别的民族歧视、侮辱,保持自己民族尊严的情感,就是民族自尊心。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对民族兴盛满怀信心。第二,爱人民。爱人民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就必然要以爱人民为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同志在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中,用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活动,为我们树立了这一道德要求的最光辉典范。爱人民,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保护人民;就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尤其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害的关头,应该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些面对他人的困境和危险麻木不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不仅丧失了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而且辱没了做人的尊严。爱人民是对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实践爱人民的道德要求,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强化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勤政为民,廉政爱民,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也同样有一个爱人民的道德要求。人民不是抽象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父老乡亲、同志朋友、兄弟姐妹,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瞻养父母等等,都属于爱人民的范畴。第三,爱劳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在劳动中,形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了其他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产生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因此,对劳动采取什么态度,从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的重要标准。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剥削阶级的腐朽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爱劳动为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还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我们必须提倡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爱劳动将成为人们的自觉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劳动,首先要求每一个公民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的道德责任感,以诚实的态度自觉自愿地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充分发挥高度的自觉性,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爱劳动,就要乐于吃苦,艰苦创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贪图享乐、坐享其成或挥霍浪费,不爱惜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都是不爱劳动的表现。爱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体现在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上,任何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爱劳动,要从小培养劳动习惯。第四,爱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武器,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革命意义的力量。爱科学,就是要崇尚科学,掌握科学知识,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提倡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他指出: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不管对人民群众或部队,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当代,科技进步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爱科学,就要追求科学真理,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才干;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努力创造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各地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爱科学,就必须崇尚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等野蛮愚昧行为。爱科学,还必须树立求实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反对弄虚作假、因循守旧,要勇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爱科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在农村,要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在城市,要搞好科学研究和应用,搞好科学普及活动,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在工矿企业,要给职工学科学、用科学的机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办好科普专栏和节目,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引导和教育群众尊重科学,使人们认

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崇尚文明,克服愚昧,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第五,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所做出的历史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因此,爱社会主义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爱社会主义,就要使每一个公民懂得,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不搞社会主义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爱社会主义,就要时刻铭记“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离开了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爱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维护、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爱社会主义,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爱社会主义,就要把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