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30:22 优秀作文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优秀作文

篇一:赏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赏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严冬北平,积雪冷峻。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与萧瑟鬼的影子相得益彰。身处这样的环境,于心潮之宁静,她将徜徉快意地触摸着自我的独白。可是岁月流逝中,生活的大力手已将她推到了一个镶有“豆蔻韶光”字样的光滑石阶上。时事巧合,原先嘈杂不堪的邻居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翩翩公子。他不仅家大人富、学富五车,而且还温文有礼。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声声春雷炸响在少女安静的耳畔。这动荡、不安、波动的情境,仿佛是一倾久已波澜不惊的湖面,此刻又奇迹般地泛起了几圈涟漪,真是欢畅不已。因此,少女心中盛开了娇艳的爱情之花,十分坚强甚至于顽固。

正当她准备将默默守护,作为自己爱的方式予以表达时,天有不测风云!碍于母亲改嫁别地的决定,迫于年少无主的生计压力,她不得不怀着满心的不舍,离开了这块播撒有自己爱情种子的土地。之后,她交出了一张五年的空白卷,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然而,爱恋的心却从未停止书写专属自己的独家语句??

相隔五年,五年流转。终于凭借着考入女子师范学校的机会,她再次来到了这方久违的故土,来到了五年里日日夜夜所倾心挂念的爱人身旁。因为来到,所以如愿。想到不需要再经受画饼充饥式的情感无奈与尴尬,她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就仿佛被充斥饱了一种叫做“蜜甜”的液体。而此时的她依然还是一个纯洁无瑕的美丽少女。

可是,好戏从来就不会连番上演。即使狭窄的甬道里,两人因意外邂逅而牵手一起于生命之桥上。但这终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她的手温热而柔弱,可他的手冰冷却也无力。恰似美好终归短暂那样,虚假终未能禁受起时间的质询与拷打。看吧!以出差办公的理由,他就轻松地甩开了一直牵着自己从不乱晃的那只手,而她就这样一声不吭、伤心凄楚地离开了他。同样,她知道自己被抛弃了,或许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吧。但不争的事实是她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是一个依然还对他情爱不改的痴女子,以后如何生存?又如何可以与他再次相见?问题滚滚而来,而她却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高级交际场所。此后则终日出入于这些豪华场所,从而在其中找到了一方能够安己身立己命的土壤。

几年之后,她带着孩子---因为几年前的相逢,意外中与他相遇在了这种杂乱糟烂的场合里。也许是她浓妆艳抹的面容,与以前相比形成了天差地别的审美效果。也许是他多年的来不闻不问而产生了距离。或者是他健忘的本领天性高强。总之,他眼中的她是个与自身从未有过任何瓜葛的陌生女人。他依旧用吸引其他女人的相似方式,将她抓猎于自己的魔爪之下,同时又无情无义地将其抛掷一边。可她竟也如同一只受驯的小宠物,唯命是听于他的摆布。没有反抗,也无怨言。真是如痴如醉,丝毫撼动不得,甚至进入到了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黑暗境界!

在被这种心坚意笃的深情厚谊所全力折服时,我不禁询问:“爱究竟是什么东东?难道以毁灭自身为代价的爱也能称其为爱吗?如果可以自答,我会这样说:“它是爱,而且是一种真爱。最起码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绝非常人可以轻易做到。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份太不够清醒的爱。”因为,常规的爱神会有这样的力量:它如清泉一般,可以滋润干涸的心灵;如一盏烛光,可以照亮眼前的黑暗;如一剂良药,可以祛除疑难的恶疾。可是,影片中

女主人公的爱却像奔涌来袭的汤汤大水,成为吞噬心灵的恶魔;像熊熊燃烧的漫天大火,成为灰烬希望的凶手;像超剂过量的服食药物,成为扼杀生机的歹徒。此时,爱便是灾难的等同物!

这毫不夸张!失去理智的爱,使她由最初一个单纯美好的少女,转变为一个生活骄奢淫逸的交际女郎。在这其中,所谓的人生理想,生命信条,崇高信仰等,早已被她通通丢弃到了不被注意的角落。于是,沉沦、晕眩、迷茫,身陷“爱奴”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尽管,伦理规范像厚重的鼓槌一次次重击着她的心。可是,无济于事!或许是因为孩子的缘故,也许是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爱情规则---亿万富翁而来,倾家荡产而去。亦或是她这辈子只想做一个“生死皆为爱”的空中飞人。或许我能理解,但我却无法认同。因为一味地将自己的生命追随于别人的生活轨迹,成为对方生命寄存者的时候,这不是给原本就微如沙砾的个体生命更添一重可悲的意味吗?况且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却放弃了做自己的机会。倘若明达一些,她完全可以换一另种心态来对待这份感情,即在寻求自我生命价值的进程中,将这份略带悲伤的感情,转变为记忆当中一次兼具酸涩味与甜美之味的独特品尝。从而继续前进,抵达另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然而,影片中的她仍依旧执拗,选择了一段在黑暗中坚持攀爬爱之顶峰的旅程。最终还是未能摆脱落入万丈深渊的悲剧结局。由此,或许我们能够认同这样一种爱人观:爱需要理智,更需要有所正当追求。因为沉沦于爱之梦魇,极有可能导致生命大厦坍塌,精神生机毁灭,深重灾难降临!

本文由 最近好看的电影/ 收集整理

篇二:感谢陌生人——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

感谢陌生人——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 生活中的小感知

经常会做那样的梦,梦见自己文采飞扬,口若悬河,并在梦中再三提醒自己,等梦醒后一定要将其真切的记录下来,但每当我醒来时,都会发现自己还是原来那个自己,夜里是梦想,白天是现实,白与昼之间是需要过程的。

前些天,带回来一束鲜花,开始时,还是花苞,过了一夜就开了些,再过了些时间,花也就越开越好了,夜里有时睡着了,感觉夜深就长了,也就感觉花开得慢,而花期会不会随着漫长些呢,忙里忙外的也没有多看它几眼,淡眼看着它开了,它便就开了吧!等空了再想起看它的时候,花已经就开始谢了,花瓣洒在了桌子上,信手拈来两片,默默的看了许久……当无法阻止一朵花开时,同样也就挽留不住一朵花的凋谢。若能在它为我开得最美的时候,去珍惜它的存在,该多好。

再忙的人也有空闲的时候,闲暇了就喜欢收拾收拾屋子,总能整理一些旧物出来,甚至有些已尘旧不堪了,其实很多是平日里都用不上的,放着那里反而占地方,有时心一横,干脆扔了算了,但想来又觉得挺可惜的,于是又放回了原处……其实我们割舍不下的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那些物

品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感情,中间掺杂着有我们酸,甜,苦,辣的过去。

喜欢静,更喜欢静的人,一个静的人他不是空虚寂寞的,枯燥乏味的,他心静神定,泰然自若,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静的人,爱品一杯茶,听一曲,写一段文,寻一方清静地,山水间,寺庙地,田园处,都布满他的足迹,只有静的人,才会享受自由,才能在书海中遨游,与世无争,独善其身,静的人,他的爱也是静的,静静的等,静静的守候,向来不悲不喜,爱从不增不减,喜欢和静的人相处,我送他烦躁,他还我宁静,只有爱静的人,才会有看透他人心思的能力,即便你不语,他都知道你心中的苦与乐。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人,当我等他的时候他却正等着我,当我伸出左手他也正好伸出右手,当他走进我心里,我也正好住进他的心里,然后不离不弃,这个春天来了,他是否也来了,又或许从未来过。

相聚是欢喜的,离别是伤感的,人生是漫长的,生命是短暂的,每天每一刻都在上演不同的离别,而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便是生命的离别,为什么是最美的离别,因为最后一切回归最初,回到了原来的平平淡淡,“布衣粗茶淡饭,尽可终身”也许平淡才是最好的。很多心愿,很多情感,请不要因为觉得时间还够,就再拖延推诿,总是下次再说吧!每次说下次的时候也许真的就没有下次了,趁着还来得及,趁着还有

机会,勇敢地,积极地生活吧!不要等到失去才去珍惜,“细看方知美丽,久品才解可爱”珍惜,善待,包容正在我们身边的人。

阳光是微笑,暖人心窝;阳光是良药,抚平创伤;阳光是神,时刻有奇迹。阳光之美,美于四季变换,春天百花齐开灿烂之美,夏天知了蛐蛐吟唱之美,秋天果实农作丰收之美,冬天雪山佛光之美。阳光之美,美在朝朝暮暮,美在日出曙光,美在日落夕阳。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开朗的人,必定是一个阳光之人,乐观向上,给人带来快乐,阳光总在风雨后,拥有阳光的人,是最坚强的人。阳光的人会传递阳光,更添阳光,不阳光的人,也请你阳光起来。阳光能普照万物生,西藏,那最接近太阳的地方,沐浴着阳光的洗礼,才使得那片净土更美更神圣,阳光黝黑了那里人们,孕育着健康,挂着高原红的脸庞,笑容也更为灿烂,盲人作词作曲家萧煌奇,尽管眼前一片虚无,但他的内心是阳光的,所以他的音乐是最动听的。阳光承载着希望,拥有阳光的人生,就会通往幸福。

篇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书信全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影片中书信的全文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40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向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与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自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寡妇,和她那个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访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那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温雅。

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得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我看到你了,你和我的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的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是你。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象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得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了,那个夜里我突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从在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象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象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着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的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的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的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一个江边的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她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

时隔8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天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篇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评论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

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人世间最深沉的爱情莫过于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一部极为经典的女性小说,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作品以一个陌生女子充满深情且绝望的自述信为小说的主要文本,用淡淡的凄语述写了其一生爱恋的激情、寂寞与悲凉。茨威格的这个陌生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权的失语,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这种从属地位的保守与麻木,使人对其既产生怜悯之心,又生发斥责之情。更深层的还存在着对男权社会利欲熏心,泯灭人性的强烈控诉,呼唤人性的关怀与回归。 男人———爱情的乌托邦:作品中,陌生女子满篇地述说着对作家R的爱慕之情,即使知道自己的痴心无望也情愿为这份痴心坚守一生,甚至连生命最后一息的言语还对其充盈着柔情和敬仰。在描写陌生女人初见作家R时,作者笔功细腻且饱蘸温情,用限制视角层层揭开R 的形象, 使人物随着陌生女子期待的视线和心理慢慢地走进读者的眼睛,先见其光环再见其人,烘托出很强的绅士气息,来引起读者对陌生女子遭遇的认同。作家R对陌生女子的吸引力随即变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努力向上、改变一切来接近作家R。可终于能够亲近他,却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没有走进期待中的爱情圣殿,而是完全相反的,是一切苦难的开始。作家R虽然外表温文尔雅,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玩弄女人的情场老手,陌生女人是知道这些的,但却宁愿飞蛾扑火般地撞进那个?美丽的?爱情。他就是她的生命,他就是她的激情,他就是她闪耀的光辉。他就是她的一切,可这一切,作家R却一无所知。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两个极端表现,为作者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当时的社会中,爱情的存在似乎是虚弱无力的,男人对女人的爱只存在于肉体上,只把女人看作是艳丽的配饰来欣赏把玩,而从来没想过要对她们投以人性的关怀。这在一开头,对陌生女人老邻居的男主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描写中也有表现。一个粗暴,一个绅士,社会上两种地位的男性却同时对女性施加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就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受歧视的尖锐而深刻的表达。陌生女人的遭遇就是这种社会中性别阶级的鲜活表现,把女性渴望爱情却又得不到爱情的矛盾演化成沉默的厮守,却又甘心情愿, 那样完美的男人俨然成为了女人所向往之爱情的乌托邦。 儿子———令人心碎的重吟:儿子的出世,就犹如作家R赐给她的神圣礼物,是陌生女子全部的生命支撑。?你没有我也活得很自在,可是孩子需要我,我得抚养他,我可以吻他,可以把他搂在怀里。我似乎已经摆脱了对你朝思暮想的焦躁心情, 摆脱了我的厄运,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从陌生女子对儿子的情感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把对作家R的炙烈的爱转移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万般呵护着他的母亲,可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就像母亲对他父亲的爱情因太炽烈而短暂。她累了,精疲力尽。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根本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进行着,甚至在他每个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他白玫瑰,可这也没有唤醒他的回忆。她依然只有默默的守候着心里那份执着又?神圣?的爱情。

她为了儿子又可以去做妓女。?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这近似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抚养儿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女子想要拥有富足的生活就只有嫁给富人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可同时自尊也就随之出卖了。女子对男子的附属心理,坚定、麻木。似乎这就是她们顺理成章的人生。

为了那个?完美的?作家R,她放弃了本应富足的生活,宁愿受苦受穷地去守护他。为了那?第二个?作家R,她献出了身躯,宁愿做受人蔑视的妓女。这是爱的伟大,同时也是人格的自残。茨威格通过陌生女人沉默而又激情的一生,暗示出女子在情感和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痛苦状态。儿子的死,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支烛光,使她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个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精神之恋完全崩溃,最后只有把自己的一生幻化成一张轻薄的信纸,展现在R的面前。 熟悉与陌生———二元对立模式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陌生女人这个近乎极端的艺术形象,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甚至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对于作家R来说,陌生女人实际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非常亲密的时光———她把少女的贞洁献给了他,又生养了他们的孩子。可是后来R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她给遗忘,或者不到两个月。

作家R与陌生女人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活动,是对男人和女人这个二元对立模式中两个极端的形象表达: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只建立在性需要之时。伪善的风度、温情的眼神,是他们欲擒故施的陷阱,?那种充满蜜意的目光, 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

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我唤醒,使我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陌生女人完全被这种虚设的光环所吸引,甚至为之珍守一生。相对于R的冷漠,在两个月里就可以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熟悉与陌生在顷刻之间,转化无形。在这种强烈对比中,不禁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即男性世界中对女性关怀的缺失。将陌生女人的暗恋人生写成一封长信,公之与读者面前,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依恋,又是用一种对女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视角(李辉)

叙事视角是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作者引入读者阅读的角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以书信体的方式在主体部分进行叙述,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将劣势化为了优势。书信体不仅是本小说叙事因素的故事由来和基本结构框架, 它更成为主人公吐露肺腑、诉说衷情的最佳方式, 也是其昭示自身一生为情而生、为情而累、为情而死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机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 十分有利于作者迅速而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此外,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叙述中有超过80%心理活动的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臵,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确切地说是作者找到另一个?我?来展现他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小说中陌生的女人在追寻自己爱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往日的孩子的梦还没有破灭:说不定你还会再一次吧我叫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为了这可能有的一小时的相会,我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好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 我这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而现实中,作家则在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他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和理想的回归。但是,陌生女人却发现?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犹如从一道河边走过,你碰在我的身上犹如碰在一块石头身上,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可是叫我永远等着。?同样的,作家的精神体系也在现实面前崩溃了。?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变换视角,使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表达得更为真实,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真挚,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小说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的绝望的呼喊?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后则是无奈的悲叹?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以及临别前的一吐为快?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仿佛是两个人的对话, 但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我?是一个双重功能的叙述者,同时承担着接受和叙述的功能。?陌生女人?激情叙述的直接接受者是R 作家?你?,间接的接受者则还是女主人公?我?。这种?我?和?你?的?一人对白?让小说中贯穿着一丝丝的悲凉,?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直至女人生命的最后, 她对于深爱着的R 作家还是个?陌生的女人?。如果说人称的转换只是变换了观察故事的角度,那么小说中的人称变换则为是添加了一个悲剧性主旋律的背景乐,人物的遭遇便构成了这首乐曲的音符。陌生女人用尽全部生命去爱, 但这爱忧伤而飘渺。但现实是残酷的,?我?面对的是作家?你?越来越陌生的眼神,遭遇的是贫困和沦落风尘,是作为作家替代物的孩子的悲惨死去, 痴情的?我?不能不在这封写满爱恋的情书中5 次发出?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他也是你的孩子呀? 的哀叹。

1、于是, 我们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也不会精明地去算计爱人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不想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却又渴望着他能够从熟悉的眼神和举止中认出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认出自己, 直到把信看完?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 一个少女, 一个夜总会的女人, 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 混乱不堪, 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 闪烁不定, 变幻莫测。阴影不时涌来, 又倏忽散去, 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到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 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 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己。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与他之间彼此不可知的隔绝, 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的二重性和精神的分裂。而她的精神世界则相对是健全的, 她的爱构成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 她的一生因爱而完整。然而儿子死去的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残酷, 爱的虚幻, 上帝连一个完整的梦境也不肯给她。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他丰富了她的人生, 也摧残了她的一生。

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性的抒情色彩,作者的创作是诗性的、直觉的, 也是艺术的, 这种艺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而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谈到艺术, 我指的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谈到诗, 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 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我感觉除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身, 作者所关注的还有这种

超越任何目的的爱情目的。小说塑造的是一个非理性非功利的视爱情如生命, 更确切地说是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具有超然的美的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 才告诉他这份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爱, 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而实际上她也并不希望他在此之前知道太多, 知道了又能如何。也许正如加缪所说?每个人都生来孤独, 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可能。?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

2、 一、叙述时空的转换:电影与小说虽然共同属于?叙述?这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有时给人的感觉是相互对垒的,分别处于叙述的?两端?。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目的都是让人来欣赏,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让人们阅读,而电影却是以镜头的方式,在人们眼前接连展开,让人们观看,因此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文字阅读形成的思想形象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导致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元素便是叙述时空处理的差异。

小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时序、时值、时速、时差的种种变化,锻造了小说时间的多样化,生活时间、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和阅读时间相互作用又彼此依互,建构起了以时间思维为中心的小说艺术。而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以镜头为基础单元,组接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延续,时间被隐没了,尤其电影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频繁的场景切换、突兀的视角转换,跳跃性的叙述等等,使空间成了表现的主要对象,时间丧失了整体感,变得若有若无。就茨威格的小说和徐静蕾的电影来说,茨威格的小说对时序的重组和时值的锻造都十分重视。在时序的重组上,他先写作家收到来信,然后由女人倒叙事件,最后再回到作家;从时序来看,茨威格将现在与过去的顺序颠倒了,在女人的叙述中不断插入心理感受;从时值的锻造来看,一方面他对人物遭遇某种突然事件的时刻刻意拉长,另一方面,他对与突然事件无关紧要的背景、原因等外在因素有意缩短,就像一个女人的一生可以在一封信中展开一样,而在信中陌生女人的一个动作可以拉长好几页。徐静蕾的电影却是视觉空间的冲击,电影由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个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不管是环境画面,还是人物画面,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下展开,唯一可以看到的时间就是电影在画面背景中所展示出来的时间,比如看到画面中积雪的胡同,你就知道是北平的冬天,放鞭炮贴对联代表春节的气象等等。但是在某些时间的处理上,电影就没有小说那么灵活了,电影不得不在荧幕上显出时间,或者由人物说出时间。如字幕上的1930 年,3 个月后、1 年后,从女主人公口中说出的?在6 年里?、?时隔8 年?等等,借助于蒙太奇的组接,电影比小说更让人直感到时间的瞬息流逝,相对于接受者来说,读者是参与了时间的阅读,时间在读者的想象中溜走,但是电影观众却是被告知时间已经过去。同一文本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别,导致时空叙述的差异,给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觉。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容纳着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和过程。?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视角,也可以从两部作品的叙述主体、被述客体、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来看小说和电影分别是如何展开叙述视角的。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隐含作者,一个是陌生女人,在作品开始,隐含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始讲述作家从山里郊游回来,从火车站回到家里,直到作家开始往下读信,这是整个小说的第一段。在下面的部分叙述者发生了自然的转换,变成了陌生女人,而隐含作者就自然的隐没了,陌生女人从自己儿子的死去开始,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直到文章结束时的最后一段,隐含作者开始讲述作家在看完整封信之后的感觉。隐含作者只是开始讲述和结束讲述的时候现身,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小说这样安排叙述结构,是为了迎合接受主体也就是读者的心理。叙述者的功能就是要吸引着读者阅读作品,所以作品一开始利用全知视角的形式,让读者和叙述者站在同一个视角,可以掌控全局,无所不知,在结尾的时候也可以满足接受主体的心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陌生女人的视角在牵制读者的视角,但是在结尾的时候,隐含作者现身,将读者带出牵制,又变成全知的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心理一览无遗,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读者。但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叙述者,那就是镜头,镜头带领接受者,也就是观众,看完整个影片。镜头既是电影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操控者,它把握着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一方面它引导着观众跟随镜头;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让观众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叙述者的不同,带给接受者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整篇几乎全是心理描写,读者会有深入到每个角色心理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窥视欲望,也会让读者与作品角色达到零度距离,接受者会感同身受。但是电影却始终将接受者臵于一个观望的位臵,一直是旁观者的角色,而且看到的也只是影片里的人物的行动,由于距离上的陌生感,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也许是更侧重于视觉上的享受。就像徐静蕾说的?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

三、文化主体的臵换: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小说表现出面貌迥异的审美特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视为从一种审美形态到另一审美形态的转换。虽然是迥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能够通过改编这个途径实现从一种到另一种的转变,还是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基础,否则不存在转变的可能。导演将西方小说改编成中国电影,除了要巧妙地将文字变成影像,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导演将如何归位文化主体。很明显电影除了在故事情节上对茨威格的小说进行了移植,对

于影像中所必需的文化质素,徐静蕾却是极尽所能使这部影片中国化。

首先,在地点的选择上,导演在放臵故事发生地点的时候,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20 世纪30 年代的北平,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都有着陌生而又好奇的期待,对于西方观众,再现老北京是东方奇观;对于中国观众,北京情节作祟,北平永远是一个可以发生任何故事的神秘地方。当然其中也穿插了在山东和四川的一些镜头,虽然是很短暂的镜头,而且在女主人公的叙述中一带而过,但是这些镜头所传达的确是这些地方最有特色的地域色彩,比如山东无垠的大海,四川雾气笼罩的江边小镇。

其次,在时间上的考虑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故事,但是故事中未婚生子、交际花的色彩就会因放到现代而蒙上一层道德阴影。所以导演让故事倒退到?五四?之前,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具有极大包容性,不会存在社会道德批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会把这个故事仅仅看作是一个爱情故事。

最后,在文化上的渲染上,整部影片的文化基调都是中国味道十足的,人物语言都是一股京腔,偶尔还夹杂着老北京的方言俚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是老北京的味道:窄狭斑驳的胡同,特点鲜决的建筑,缭绕咿呀的京剧,婀娜妖娆的旗袍,甚至还有老北京炸酱面等等,一个弥漫着怀旧气息的城市,城市里的故事也难免不被这味道浸染。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是茨威格的著名作品。这篇作品的女主人公一直是评论的焦点。作家曾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就是囿于某种单一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 一、自恋——少年时代的心伤: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内在都有一种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的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女主人公少年时代一直过着贫穷、封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父爱缺失,导致了少女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自恋。她曾经骄傲的向R先生宣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她认为她的爱与R先生是无关,她其实爱上的是自己的爱情。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二、自虐——成年之后的变态激情:弗洛伊德在1894 年提出了著名的?防御?概念。意思是,在本能的强烈冲动所引发的过度焦虑的压力之下,个人自我会被迫采取某些极端手段以解除压力,这种手段就叫做防御(机制)。防御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有压抑、倒退、反作用、形成、隔离、取消、投射、自虐、逆反等。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13 岁少女的生活环境。出身贫苦的会计师家庭,父亲早亡,母女俩?深居简出,不声不响地过着我们小市民的穷酸生活?周围的邻居都是那种?自己穷苦潦倒,却最恨邻居的贫困?的破落无产阶级。恰在此时出现了作家R 先生,用少女的话说就是?你??显得英姿勃发的脸,还有那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呀。?由于事先在R 先生身上罩上了她自己假想的光环,所以使得她对真正见到的R先生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迷恋。其实少女对博学、年轻且富有的R 先生的迷恋只是她内心对温暖有安全感的生活的渴望的一种投射。在她的眼中R 先生的笑是明亮温暖的,R 先生的房间是那层灯光晕出来的感觉也是温暖的。而且少女时代相对自闭的生活,使得少女在心中把R 先生所代表的一切无限放大,变成了一种崇拜,?从这天起??在我整个可怜的儿童天地里,没有什么比你更使我感兴趣的了??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但事实上R 先生对她既没有什么印象也不关注,她?是一个放逐于?R先生?生活圈子边缘地带无名无姓的女人?。因此R先生及他所代表的一切更成了少女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东西,这种渴求因为其不被满足而成为一种情结,在少女内心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些焦虑和压力已经被少女压抑到无意识中,为了求得平衡——也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御?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少女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态,也就是自虐。

因此,她不去追求她渴望甚至应该得到的感情和照顾,,常年郁积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宣泄,个人只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加以解除,这就是我们从《来信》的女主人公身上看到的自虐精神。 三、自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少年时代的自恋和少女少妇时代的自虐都是和女主人公的自欺交织在一起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信件道出了自己的深情执着和自虐,给文本营造了一种表面上的?激情?,但是掩饰不住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在信的正文,每一段集中的陈述几乎都以孩子的死作为开头,面对绝望,女主人公表面上以对R 先生的?激情?来抵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毋宁说是一种?自欺?。少女时代,她一厢情愿地把R 先生习惯性的勾引女性的目光视为对自己温柔的注视。这种少年的狂恋在远离R先生的几年里被无限放大,她拒绝门当户对的男青年的求婚。?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的、惬意的生活,??自己折磨自己,?等到成年之后,她有了成熟的判断力,因为她目睹R先生和另一个女人紧挽胳膊一起走的时候也曾经感到灵魂的撕裂。接着她意识到她必须面对始终没有被R 先生认出来的可悲命运。直到死前,他也不愿破坏自己营造的这种平衡。?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这种自欺造就她飞蛾扑火的盲目与偏执的?激情?。而这种自欺式的激情,其必然的结局是自我的沦丧和毁灭。

篇五: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简介:田燚(1992—),女,汉族,四川广元人,文学学士,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饱蘸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痴情,袒露绝望的爱慕,以女子最痛苦的经历描述爱的深沉与奉献,文字朴实却很凄迷,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文本,该怎样去解读呢?本文将结合当时时代和社会背景,从小说主题、意境、人物形象和逻辑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凄美;形象;结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描写女性形象的一部成功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作者讲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子对一个青年作家r先生的痴迷,透过整个故事,读者感叹更多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东西,或许,最美的作品,往往都和爱情有关,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而作者在这里,揭示的是什么呢?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一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滥觞,这种行迹又算作什么呢?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但对于文章的主题,却不知从何着墨,参阅过很多读后感,大部分读者普遍认为在整部作品中,茨威格先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情感所遭遇到的不幸表示了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凄美哀婉般的烟雾始终笼罩在整部作品的上空,让读者只能在下层穿行,直到最后,才冲破迷雾,悟得真谛。作者茨威格先生一开

篇便将这种意境渲染开来,从一大堆芜杂的信件中漫不经心地翻出了他从未见过笔迹的那一封,然后惶然不安,因为那信着实是很厚的一沓,他生怕里面还有什么附件一类的东西;再看笔迹,龙飞凤舞,十分潦草;再看称呼,“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一样地出人意料??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让整部作品都陷于离奇与梦幻之中,让读者在一开篇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昨天,我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是信件一开始的内容,也就是说,写信的人是在孩子死后才给r写信的,那么,为什么陌生女人孩子死以后,她要给作家r写信呢?这是悬在读者心中一个巨大的疑问。由此,对于信件的内容,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记述了写信的人和作家r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让读者在完全地读完整部作品后,才彻彻底底地弄明白真相。或许,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正好迎合了“陌生”二字,确实,从作品开篇到作品结束,作家r与写信的人之间都是陌生的。

孤独的单恋者,或许,这样一个短语足以将写信的女人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也许,这两句诗能将陌生女人的心声和盘托出。她对情感的执着与坚定,不得不使读者为之动容,她的爱至死不渝,尽管青年作家r先生是一个对女性情感不尊重,私生活极为糜烂,一辈子都没有能够给认出她是谁的人,而她,还是矢志不渝地爱着他,并且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在生活的逼迫下,她还沦落成为了妓女,但是,即便如此,陌生女人在临死之前寄出的心中还写到“哪怕我已经死在了床上,假

如你呼唤我,我就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这样痴迷的爱已经超出了人的本能的欲望,这样的爱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是纯真无私的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爱;但更多的,她的执迷不悟更是值得引起了绝大多数读者的同情,她用她的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为了爱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男人,放弃了生活中无数次邂逅之后的美好,放弃了过一种在常人眼里很幸福的生活,只是因为她一直深爱着的r先生。对此,不知道其他读者会作何评论,在我看来,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时间去守望和等待,或许,在写信的女人看来,这也是一种爱情,她用虚幻为自己筑起了爱情的海市蜃楼,一厢情愿地沉浸在其中。看完作品后,我就在问自己同样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样做值得吗?”也许,爱情需要留白,在渴望与不可及之间可以感受到爱情的华丽,但是,我一直坚信,可以相信爱情,但不能过分地依赖爱情,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落差的。

关于作品中的男主角,即青年作家r先生,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他是使那个写信的女人命运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是,陌生女人却对作家r先生说,“你并没有勾引我,欺骗我,引诱我——是我自己挤到你的眼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她以这样的陈词告诉读者,r先生是一个值得倾注终身爱情的人。由此,r先生的形象便复杂起来。在作者茨威格先生的笔下,r先生是一个仪表堂堂,才华横溢,集多种美好品德于一身的具有理想主义气息的男性形象,即便是对了情感的健忘,也只能算作是性格上的缺陷,

而不能上升到道德缺失的尺度。同时,或许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r先生还是作者笔下

一个陌生人的来信

新时代青年作家的典型代表,年轻有为,怎能不为女主角喜欢?最后,作家r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轻浮且喜欢奇遇的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务必严肃的人。其实,以上三个方面的形象都与维也纳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r先生被作者赋予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了茨威格先生浓浓的“维也纳情结”。

小说的结构设置极为巧妙,传统的小说都是以事件作为来设置悬念的,而茨威格先生确实以人物的心理来设置悬念的,或许换一种说法,不是茨威格先生在讲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而是陌生女人自己在主动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声,她得心理活动是自主的,不为人所控制,作者并没有刻意地设置悬念,只是随着陌生女人的心理自然而然地阐述。文中多次出现了“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每次这句话后,陌生女人便又向读者娓娓道来,讲述她爱上r先生后的整个经历,这句话把小说分成了几个小的层次,同时也是陌生女人心理变化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的叙述。

此外,小说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说一开篇就写到今天是r作家的生日而在陌生女人的讲述中,读者可以知道,为了提示r先生知道她是谁,每年r先生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会送他一束白玫瑰,小说最后写到“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前后对应,联系紧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总的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当时的社会为背景的,世界的动乱,法西斯的暴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作为一个流浪的世界公民的茨威格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之心油然而生,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的不幸遭遇和生活的深刻同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高中甫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版.

[2] 李雪华.《“我”不在沉默——解读茨威格小说的叙述视角》.《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年卷.第6期.第22-23页.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