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蒋介石是现代第一伟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4:39 作文素材
蒋介石是现代第一伟人作文素材

篇一:蒋介石人物分析(近代史)

坚持“最后五分钟”造就成功

——读《蒋介石传》有感

摘要:作为一代枭雄的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中华民国党政军的最高领袖的呢?蒋介石在世时,平素在多种场合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最后五分钟”,这是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坚持哲学,也是他对部下的一贯要求。愚以为蒋的坚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蒋介石生平简介及评价: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

蒋介石是现代第一伟人

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有人说蒋介石是失败的,是个悲情人物,由于其性格缺陷而导致其失去了中国,是个失败者。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蒋是个成功者,因为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基本解决了军阀势力割据的局面;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勉强取得了最后的惨胜;固守台湾,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为台湾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为了封锁、遏制中国大陆,欲让台湾独立,蒋介石坚决顶住了,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而本文仅从蒋介石的一个品质——坚持,来简单探讨一下他的成功。

蒋介石一辈子坚持的三件事:学习、革命、写日记!

坚持学习,不断修身,完善自我,方能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蒋中正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正应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也正是蒋的坚持学习,造就了他成功的第一步。蒋的母亲为年仅四岁的蒋介石请了一个塾师,在不到九岁时就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部书要求中国所有有志青年都得在不大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时就能句读背诵。9至16岁期间,蒋介石还学习了“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蒋介石17岁那年曾求学于一位叫顾清廉的人,此人在奉化镇办了一家名字很古怪的文学馆,馆内收藏了许多经史子集。其中有一部书可能要比别的任何一部都要重要得多,这就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馆内还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总督曾国藩的著作,对青年蒋介石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他的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逸仙和即将爆发的革命的情况都告诉了他。私塾学堂满师后,蒋介石又去了

这个镇上的一所学校——龙津中学堂,不过他在那里只待了三个月就突然决定去东京学习军事。1905年5月,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可是这首次东渡却有点虎头蛇尾。帝国军官学校没有革命者的落脚之地,拒绝接纳他们。蒋介石眼看着不久将不得不回国,他就去学日语。1906年,尽管有段日子他曾抱病在身,但他还是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1907年春,他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堂。1909年11月底,蒋介石从军校毕业。1912年8月,不甘谋职于袁世凯麾下,他决定返回东京继续学习他的军事。1914年蒋介石回到东京,开始整天钻研中国哲学和军事著作……从蒋介石的这段求学经历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在不断学习的,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使蒋介石不但具备了在动荡和战乱年代应具有的军事理论知识,从而使其能在日后得到身边缺乏军事人才的孙中山的赏识,从而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奠定了其日后成功的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这种坚持学习,也使其培养了坚韧的勇气和品质,学会了如何用人驭臣之术,为其后来成为一统民国之党、政、军大权打下扎实基础。

坚持革命,坚持抗战,“屡陷逆境”,但总设法从逆境中脱身。“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之决心与毅力,奋斗到底。革命党不能为经济环境所困,应以特殊之精神与本身之劳力推进一切革命工作。人在遇到困难重迭阻碍横生的时候,往往容易灰心,这是不足怪的,但我们既是革命党的党员,就应该有过人的坚忍和勇气。”接着,蒋介石提出他的很著名的一句话:“凡事成功不在起头而在最后五分钟。”

1905年东渡日本打算学习军事的蒋介石虽说未学成军事,但却在东京结识了后来成为他革命的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人们通常把他看做孙逸仙的最有才华的早期追随者。1907年蒋在东京陈其美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蒋介石第一次参加同盟会的大会时,会后陈其美向孙逸仙引见了蒋介石。当蒋介石还在军校学习时,孙逸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华南各地就进行了不少于七次的革命尝试,但都失败了,他的许多追随者被杀了头,清朝的统治依然如故。蒋介石每次总是主动提出要为革命出力,但每次都由于出于长远的考虑而被拒绝,孙逸仙说,他为革命为中华能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成他的军事学业。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便决定暂时放弃在日本的军事学业,马上回去参加革命。蒋介石正打算去德国继续他的军事学习时,孙逸仙为推翻袁世凯而发动了“二次革命”。蒋介石立即赶往上海投奔陈其美,担任了陈的参谋长。1913年7月23日,按照事先的计划,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但这次也和以前一样,革命者举事迅速,失败也迅速。他们攻打的制造局防守严密,战斗中蒋介石还被一名哨兵抓获,但他设法逃了出来。蒋介石失败了,但并没因此而失宠,在孙逸仙眼里,他甚至变得更坚强了。1914年春他再一次意识到这些问题。这一年他被派往上海去执行一项任务,在那里组织一起暴动,他计划制订得十分完善,但方法有点欠缺,蒋差点被抓。 1915年夏,蒋介石又迎来了所谓的“第三次革命”,与前两次一样,这一次的结果仍无起色。 蒋介石第一次——但并非最后一次——效法袁世凯惯用的伎俩,策划了一起暗杀行动。因为上海守官两度挫败了蒋介石占领该城的企图,这一次蒋得将他干掉。于是两名国民党刺客——一个是神枪手,另一个是怀揣炸弹,于11月10日找到了暗杀的目标,但关键时刻他俩却变节自首了。12月5日,原定的海上援助攻城计划只得告吹,设在法租界内的革命总部也被法国巡捕捣毁,蒋介石爬到另一幢楼上才得以脱险。1916年春,蒋介石恰好又给袁世凯制造了个麻烦:他占领了位于长江南岸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的江阴要塞,后来他的部下纷纷离去,只剩他孤身一人守着要塞。这一次蒋介石又遭到了失败,不过他再一次逃脱了。

革命初期的蒋介石,也是一革命的热血青年,屡屡失败,多次冒着被捕牺牲的巨大风险,却总是依然坚持革命,而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国军以伤亡40万的代价,打死打伤使日军4万多人,是抗战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这个战役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淞沪会战后,上海随之失守。 这时候,蒋介石分析了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整个抗战的形势,认为上海丢了以后南京难于固守。决计迁都,长期抗战,粉碎日寇迫订城下之盟的妄念。蒋介石随即开始把南京工厂重要设备全都用轮船一箱箱运到重庆,开始迁都计划以和日本打持久战。他在日记中写道:“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又写道,“抗倭之最大困难,当在最后五分钟。”强调仍然要坚持最后五分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他向蒋介石提出,是否可“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以达到其叛国降日的目的。孔祥熙这时也从“倾向和议”发展为“主和至力”。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也正是蒋介石对抗战的坚持,拒绝投降,从而最终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转机,从而实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因此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中国,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及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坚持抗战方面,蒋介石功不可没。

坚持写日记,一写就是半个多世纪。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记了57年的日记。蒋介石日记内容比较丰富,写他的工作、写他的生活、写他的读书,写他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以说蒋的日记有比较高的历史价值。蒋介石的日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第一,他记了他对他的同事、他的部下、他的朋友、他的亲戚的感想。蒋介石是一个爱骂人的人,谁都骂,比如说孔祥熙,这是蒋介石的亲家,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无耻之至”,宋子文也是他的亲戚,蒋介石骂他嚣张跋扈,绝对不能够再使用他。孙科是总理的公子,蒋介石骂他说是阿斗,说孙科这个人,不仅卖党而且卖国,是总理的不孝子孙。国民党的一个空军司令周至柔,蒋介石骂他说枪毙十次都不够。这么一本谁都骂的日记,蒋介石生前可以公布吗?不能公布,所以说蒋介石的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做秀。第二,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许多他的私生活,比如蒋介石早年很好色,蒋介石表示他要跟自己的好色进行斗争。比如说蒋介石逛大街,他对面走来一个女孩子,蒋介石一看这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他心里就想这个女孩子很漂亮,当天晚上蒋介石进行思想斗争,他的日记里会出现这么一行字,前面四个字是“见色心动”,就是见到一个漂亮女孩子心里动了,下面五个字,“记大过一次”。蒋介石日记的价值就在于揭示了蒋这一辈子内心活动发展的过程,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中国政坛的内幕,包括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的内幕,这个是最吸引历史家的地方。

感谢蒋介石坚持记日记的好习惯,这不仅成为后人研究蒋介石本人的重要史料,也能够还原很多真实的历史。然而我想说的是,正是一件简单的写日记,蒋介石坚持了一辈子,这就是不简单的了,好的坚持的习惯,平凡的坚持,是像蒋介石这类伟人能够成功共同的基本品质之一。

曲折可以加速人的意志成熟;坎坷可以锤炼人的人格成熟;挫折可以培育人的性格成熟。而唯有坚持才有希望,如同你在黑暗中茫然绝望时看到的一缕光线;坚持就是毅力,仿佛是你在即将放弃时,无意中增加的一丝气力;坚持就是灵魂,支配着你不懈地为梦想努力,不断前进!坚持没有豪言壮语,因为坚持不是一时血气方刚的冲动,更不是心血来潮的努力,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拼搏!蒋介石的一生就很好的诠释了坚持的含义,于是他取得了

成功。

人人都有理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人都在现实中活着,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于是,有一部分人展开了翅膀飞向了理想的天空,有一部分人却驻足在原地停滞不前。现实是残酷的,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是一样的多。正视现实,为了你的理想而永不言弃,我们完全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我们的梦想;正视现实,为了你的未来永不言弃,我们完全有能力找寻我们向往的领空;正视现实,为了你的成功永不言弃,我们完全可以拥抱辉煌。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坚持——永不言弃。我们的明天会充满阳光,充满成功的喜悦。

总是在想,90后的我们,还在坚持着些什么?无论在坚持着什么,希望我也尽量一直拥有坚持的精神吧。

参考文献:1、杨天石:《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其人》;

2、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3、京中:《蒋介石评价》

4、合肥论坛,天下人《对蒋介石的评价》

5、百度百科《蒋介石》

6、红袖添香论坛,老李侃刀:《简论枭雄蒋介石的成功与失败》

篇二:伟人蒋介石

伟人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人。现在我列举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 泽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

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 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 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登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 日 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 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38年9月24日,颁布喇/嘛转世办法计13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班 禅额尔德尼、哲木尊丹呼图克图暨各处向来转世之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等圆寂后,应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备案;转世灵/童访获后,报由该管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查核分别掣签等等。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 建立为一新省, 名西康省。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以中华民族领 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 立解放及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作出了巨

大贡献。抗 日 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 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 泽 东在1938的中国***六 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 平 等条 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 回眸历史,沧海桑田,蒋介石也有过失,但总的来看,蒋介石是无愧于华夏的,我们不应忘记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杰出贡献,特此志之,并热切希望看到两岸统一的一天!!

篇三:蒋介石眼里谁是抗战第一功臣

蒋介石眼里谁是抗战第一功臣

在民国政客中,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等职的孔祥熙,其政声舆论,实可谓“臭名昭著”。然当1967年8月孔氏病逝时,偏据台湾一隅的蒋介石,却亲撰悼文《孔庸之先生事略》,赞誉其在“国家环境最为险恶,与军民生计最感困窘之际”临危受命,“卒能沉着筹维,屡使革命大业转危为安,抗战军事转败为胜。”

《事略》并概括孔氏之历史功勋有四:“其一、为统一全国币制。其二、为统一各省财政。其三、为维护教育经费。其四、为充实军队饷粮。”

蒋氏尤其感念孔祥熙为抗战胜利所做之努力。《事略》并分抗战前、抗战中两个阶段,分别陈述。前者,蒋氏以交通建设为例,赞誉孔氏在抗战准备方面,“贡献为最大”:

“依照当时所定战略方针与经济政策,筹拨铁路公路建设经费为第一,在日本军阀向我大陆侵略之前,(孔庸之)协同交通等部,将粤汉铁路、浙赣铁路、湘桂黔铁路,以及陇海铁路——由河南观音堂至西安之线,如期完成;另并筹建成宾等重要干路,以及西南之粤、桂、湘、赣、黔、滇与西北之豫、陕、甘、晋、绥、宁、青,暨陇新各公路,均依照战略交通计划,一一完成,其对于抗战成败关系之大,尤足称道,……当时我政府决策,对日本军阀之战略,舍弃由北向南,而决取由东向西之计划,使敌人在我大陆,不得不深陷泥淖,达八年之久,而无法侥幸得逞,并使我国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之战略,获得最后胜利者,实当时主持行政与财经责任之庸之先生之贡献为最大。”

1963年,孔祥熙(右)80寿辰,何应钦

(左)前来祝寿

后者,蒋氏高度肯定孔氏在抗战期间努力维系军需供给之艰难,誉之为多难至危时刻的“兴国”、“治国”之才:

“当日本军阀侵华之初,沿海各港口皆被敌人封闭,我国陆海交通与贸易与国外完全断绝,迨至民国三十一年太平洋战争既启之后,国际交通路线仍在封锁之中,而我前方军需,后方民生,皆无匮竭之虞,更为其对国家贡献最堪纪录之时期,所谓?兴国者必于多难之时,治国者必于至危之地?,先生实足以当之。”

蒋还认为,孔祥熙被迫辞职,是国民党败退台湾的重要原因

对孔祥熙在抗战结束后,受到舆论铺天盖地的攻击而被迫辞职一事,蒋氏深感遗憾,视之为国民党丢失大陆的一大重要原因: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告终,……企图推倒我国民政府者,必先推倒我财经当局……,于是其(舆论)矛头乃集中于庸之先生之一人,使其无法久安于位,而不得不出于辞职之一途。……然当其辞职以后,国家之财政经济与金融事业,竟皆由此江河日下,一落千丈,卒至不可收拾。”

终蒋氏毕生,能获其亲写悼文之殊荣者,仅孔祥熙与戴笠两人而已。以孔氏政声之恶劣,而蒋氏不惮于舆论压力,公开发表如此盛赞之悼文,且于悼文内质问国人:“其为贪污乎?其為清廉乎?其为无能乎?其為有能乎?”并宣

称:“先生一身之进退,对国家之安危,其关系之重大如此!当此盖棺论定之际,世人与历史,自有其公正之论断。”不难揣见,悼文所写,句句乃是蒋氏的肺腑之言,代表了他对孔祥熙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的切实认知。

蒋氏之言,亦确有部分史实基础,以抗战期间军费之筹措为例,1939年全年财政预算,支出需28万万元,而收入只有2.9万万元,缺额全需由孔祥熙筹措到位,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是之故,当傅斯年于1939年攻击孔祥熙时,胡适却竭力劝说傅斯年不要如此,理由是搞掉孔祥熙,其他人上台接手行政院长,国势会糟糕得多,并以在美争取贷款颇有成效的陈光甫一干人等为例,认为除孔祥熙外,他人均不能用人如此得心应手。末了,胡适质问傅斯年:

“当此和战未决之局,若行政院长为精卫,其结果如何?若汪长政院而兼外长,其结果如何?若政院为宋子文,其结果如何?若为孙哲生,其结果又如何?”

尽管如此,将孔祥熙盛誉为抗战第一功臣,亦仅系蒋氏个人之看法,并非公论。不过,由此当不难窥见蒋氏去台后,总结丢失大陆之教训时的基本思路。

孔祥熙。孔氏留在史书中最显眼的标签,乃是“贪腐”。

篇四:蒋介石人物事迹

蒋介石人物事迹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在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个人婚姻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

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

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

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大事年表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 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人物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篇五:全面评价历史风云人物蒋介石

全面评价历史风云人物——蒋介石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他也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对日政策和个性特征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的许多历史教材,由于对抗日战争史的叙述根据政治的需要,褒贬历史,取舍史实。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蒋介石就是叛国的大罪人 ,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蒋介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也做过不少贡献。我们应为蒋介石翻案,肯定他在抗战中的功绩,并呼吁当局给蒋介石全面客观地评价,以彻底解开国共历史恩怨。证明蒋介石在抗战中虽然固守防共、反共立场,但坚持抗战的决心与意志一直未曾动摇,而国民党亦在正面战场上作出巨大的牺牲。

一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展开了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及亚洲的序幕,我国的东三省迅速沦陷为其殖民地,国民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强烈要求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政府放弃剿共,共同抗日。而蒋介石却推出了其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主题简单说就是先剿共,再抗日。但是由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被迫放弃,不得已选择了统一抗日战线。

作为一国元首,蒋介石为什么置众愿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呢?难道他真的是不顾民族大义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实乃一个统治者的高明之举。原因如下:

当时的中国虽然在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都非常落后,日本人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作为一个外来侵略者,想要在地广人多的中国实现长久、完全的殖民统治是不可能的。即使暂时会尝到一些甜头,但终究会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曾经提出过“持久战”一说,随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此高度一致。

作为一个统治者,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权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蒋介石当然了解这一点。剿共就是因为不想成立联合政府,维护其国民党的一党独裁。

当时的共产党刚刚经过了国名党的五次围剿和长征,仅剩两万多人马,已经到了最虚弱的时候,此时不灭,更待何时?若就此联共抗日,之前倾注了大量精力的五次围剿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攘外必先安内”更多的是长远的考虑了抗战胜利后的事情,试想若同意联合共产党抗日后果会怎样?抗战胜利并非一年半载,经过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产党的实力必然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到那时再去剿共岂不是难上加难?(历史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八年抗战之后,共产党的实力发展了何止数十倍,而且最终埋葬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此为后话)。再者即使要剿共总得师出有名吧,名又从何来?想独裁,就必须灭共,但是到那时不论你以何种名义提出剿共,最后都得背上一个扼杀盟友独占抗日功劳和成果的骂名。

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有没有准备投降

以往许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战争描绘成,似乎全国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而国民党政府则始终准备妥协投降。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前不抵抗;抗战开始后则是正面战场不断溃败,抗战态度动摇。

中日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战争。第一, 敌强我弱; 第二, 开头几年, 国际上没有援助, 或者很少援助。战争初期, 中国的军队失败得很惨。

在南京沦陷以后, 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有不少人要跟日本人谈和, 要妥协。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措施是迁都, 把都城迁到重庆去。迁到重庆干什么? 长期坚持抗战。并且还说: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甩出了前 所 未 有 的 严 厉 的 狠 话 ,非常坚决,表 达 了 蒋 对 当 时 国 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采取诱“和”手段,国民党政府确实多次与日本伸出的触角有所接触。但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出卖领土主权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他们或是为延缓日军的进攻,或是阻止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中止抗战,准备投降。国民党政府何尝放弃过东北的领土不想收复呢?日本不知多少次要求中国承认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始终坚持不承认,而且将收复东北领土和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作为抗日战争的奋斗目标。直到开罗会议,这才正式得到了盟国美英的支持和确认。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 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 应该承认, 和蒋介石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 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对外, 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毛泽东在 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 给了国民党、给了蒋介石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的崇高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不可能的。”他说, 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 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

三.蒋介石不为人知的七大贡献

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人。现在我列举蒋介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泽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登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民政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 建立为一新省,名西康省。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

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守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

最后:

客观研究历史可知,在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有两条战线,国民党是一面抗日,一面限制、打击共产党;共产党是一面抗日,一面“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国共合作共同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国共摩擦也使双方都付出了代价。但双方毕竟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使中国没有亡国。因此,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贡献都应该得到海峡两岸的公正评价,而不应该延续内战思维,互相贬低对方的功绩。

蒋介石是中共革命的对象,因此在中共历史上的描述中,便成了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现代史上的一切罪过,凡是与其沾边的,无一不归罪於他,这对蒋介石极其不公平。我们应抛开内战思维,以包容宽容的心态还原历史真相,实事求是地评价蒋介石抗战功绩,以解开国共历史恩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国共两党新的合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