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换一种眼光看,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31:45 体裁作文
换一种眼光看,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换一种眼光看鲁迅

换一种眼光看鲁迅

[摘要]鲁迅先生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鲁迅 先生

驻足于北师大学四宿舍前,凝视着“三一八”纪念碑,端详先生清癯的面容,想像先生灯下奋笔疾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悲愤。我深知在不惑之年里先生内心的悲凉:兄弟反目,学生喋血,政府通缉,前途渺茫。在艰难的环境中,先生奋然抗争,毫不退缩。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换一种眼光看,故事)

于是,先生铮铮铁骨的斗士形象就定格在国人的心目中。然而我细读鲁迅。才发现鲁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而生存着,他有着丰满的形象。

作为孩童,他展现给我们的是童话般的晶莹世界。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可带来无穷的乐趣,在三味书屋学习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在寿老先生的眼皮底下描绣像。放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小伙伴划船去听社戏,偷煮毛豆吃。冬天下雪了支起竹匾捉麻雀,也能听听闰土讲夜晚沙滩捉獾猪的传奇经历。在安桥头的水乡,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外桃源。和小伙伴们的纯洁友情,让鲁迅先生在漂泊的异乡时常回味,倍感温暖。

作为青年,他有着务实的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由于家道衰落,不得已上洋式学堂,不顾路程险阻,东渡日本求学。先生博览群书,惜时用功,先涉足自然科学,又研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的问题。先生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又因为希望救治像父亲这样病人的痛苦,便选择医学专业,却由于痛心国人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苦苦寻找着救治国人的精神良药。这却是一条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先生铁肩担道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鞭策。先生也便成了盗取圣火的中国式普罗米修斯。

作为中年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养家糊口,不停地在职场上奔波,从杭州到南京到北京又到南方,生计的重担迫使他要做多分兼职工作。先生曾辛酸地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为在北京落脚最终还是忍痛卖掉祖宅。为了安慰母亲,独自吞下不幸婚姻的苦果,后来还要背着世俗眼光的十字架。也由于是长兄,和兄弟失和后忍辱负重地从八道湾搬迁出去,无法倾诉的苦衷伴随先生一生。

作为长者,他谆谆告诫,辨明是非,无畏无惧。因为目睹太多孩子的不幸,他借狂人之口呼喊:救救孩子!提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问题。面对禁锢

妇女千年的封建枷锁,写下了《我之节烈观》为妇女追求自由解放。还探索妇女的解放之路,发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面对列强凌辱,他拍案而起,斥责“友邦”莫名惊诧。还揭露御用文人的卑鄙嘴脸,痛打《“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让人痛快淋漓。

同时,鲁迅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鲁迅也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像马克思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鲁迅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鲁迅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鲁迅还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

所以,先生不是天生的圣人,他是一个形象丰满的普通人。正是敢爱敢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一代文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形象丰满的人,他才会深刻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从批判国民的冷漠到剖析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正因为他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他的呼声和呐喊才更具感染力,从“救救孩子”到提倡实行“拿来主义”,每一声呼喊都惊心动魄。也正因为他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所以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篇二: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汉语言0901

马菲菲

0101090114

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法国电影《第八日》。说实话刚开始,没怎么看懂。只依稀辨认出讲的是个傻子与正常人之间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对这部电影渐渐明晰起来。它用朴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影片开头,弱智少年乔治说: 很久以前,没有东西,只有音乐。第一天,有了太阳,它很刺眼,后来有了地球。第二天,大海出现了,它会弄湿了脚,风很舒服。 第三天,有了唱片。第四天,有了电视。第五天,有了草坪。你要是剪它,它就会哭。你必须对它好,对它说好话。摸一下大树,你就会变成大树。假如你闭上眼睛,你就会成为一只蚂蚁。第六天,出现了男人,五光十色的男人。我喜欢女人,因为你亲她们的时候,她们不会刺痛你。他们结婚了,下了种子,是个男孩,他们叫他:乔治 第七天,是星期天,该休息了。第八天,乔治遇到了哈里。

这是一段奇异的开头,与我们脑海中上帝造物的过程截然不同。乔治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如果没有像他一样孩提的心境,是不会懂得其中奥秘的,更不会说出这样单纯的语言。此类语言在片头出现了一次,在片尾又一次出现,只是这次是由影片的另一男主角哈里说出口的,但在刚开始,他并没有如此心境。

乔治是个蒙古症患者,通常这类患者长相丑陋且智商低下。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但母亲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姐姐把乔治送到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是孤单和寂寞的,乔治渴望拥有亲情甚至爱情。在一个周末,乔治眼睁睁地看着病友一个个被亲人接走,他终于决定回家去找他记忆中的母亲。

那是一个雨夜,醉心于工作的哈里又一次忘记了与女儿的约定,他因为做报告而错过了接女儿的时间。沮丧的他在风雨中漫无目的地开着车,与出走的乔治不期而遇——他撞死了乔治从精神病院带出的狗。缘分总是来的那么神奇,两条毫不相交的平行线,在那夜,悄然交错在了一起。

哈里也算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在他发现乔治是个弱智后还是把他带回了家。我在想,若哈里是个中国人,他肯定油门一踩就逃之夭夭了,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所以,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神奇。哈里原本的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他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片面包然后对着镜子木然的微笑,经历过烦躁的堵车之后,在会议上夸夸其谈如何与人交流。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迷失在生活中了,他过的不幸福,他失去了妻子、女儿们的爱,失去了原该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但是如何找回呢?哈里不知道。正如活在当下的很多人一样,他们被种种无形压力包围着,机械地重复相同的工作,而忘了如果换一种眼光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它也会变得五光十色。

哈里和乔治的相遇,给彼此的生活都打开了一扇大门。在故事的开始,哈里并不能理解乔治,他像所有人一样认为他是个傻子,认为他拖累了自己。终于,他决定抛弃乔治。在一片绵延的青草边,哈里离开了乔治。他将车开得飞快,雨水敲打着车窗,他突然发现没有乔治在身边,他竟如此失落。突然,他调转车头,远远地,看到乔治仍呆呆地伫立在雨中,手中高举着自己给他乘车的钱,哭得撕心裂肺。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镜头,在瓢泼大雨中,两个男人紧紧地拥抱,乔治大喊“哈里回来了!”这是一种神圣而真挚的情感,哈里似乎接受了一次洗礼,

自此以后,他和乔治成了朋友。

乔治像一个天使,给哈里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乔治的单纯、快乐、执着深深地感染着哈里。哈里开始渐渐地忘掉工作,他学着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大笑,甚至在严肃的工作大会上他一样笑的肆无忌惮。他学着去获得他女儿们的原谅,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他竟如孩子般泼皮耍赖。在常人眼中,他疯了,可是在乔治眼中,他却正常了。正如一句老话说的,世上本没有对错,只是站的立场的不同。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也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收获。

很快,哈里女儿的生日到了。乔治带着精神病院的病友们,决定去给哈里的女儿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他们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快乐的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什么交通法规,什么金钱交易,在这群天使眼中远没有一个孩子的生日来的重要。于是,他们晃晃悠悠的“借”了一辆大巴启程了。画面切到了哈里脸上,他正不苟言笑的做着报告,会场里鸦雀无声。突然,一阵天籁唤醒了这个沉睡的世界,乔治大喊“哈里。”此刻,我看到哈里脸上是如释重负的欣喜,他决然地抛下了一切,跟随这群天使来到了儿童公园。他们在哈里女儿的窗下放烟花,在儿童公园里欢呼。看到这一幕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哈里与女儿的心结,终于消融了。

乔治是一个天使,他来到世间的任务就是唤醒如哈里般庸庸碌碌的凡人,现在任务完成了,于是,他唱着歌儿快乐地离去。乔治在吃了梦寐以求的巧克力后,纵身一跳,他的身体缓缓地坠落,脸上带着幸福与安然的表情,我想,他一定是看到了天堂里他的妈妈正与他招手。乔治的离开,我们不会想到悲痛这个词,因为在他坠落的瞬间,一只瓢虫正震撼着翅膀飞向蓝天,他以另一种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心愿。

影片的结尾,哈里带着女儿们去发现这个世界。亨利说:很久以前,什么都没有,只有地狱。第一天,有了太阳,它很刺眼。第二天,有了水,它会弄湿脚。第三天,有了草坪,你剪它的时候,它会哭。你必须对它好,说好话给它听。要是你摸一下树,你就会变成大树。第四天,有了牛,它们喘气的时候,发出热气。第五天,有了飞机,即使你不乘坐,它一样从头顶飞过。第六天,有了人。男人,女人,孩子。我喜欢女人,因为你亲她们的时候,她们不会刺痛你。第七天,为了休息,有了云。如果你久久地注视它们,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故事。然后,他觉得一切都有了。第八天,他创造了乔治。乔治很棒!

是的,乔治很棒。他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世界,只要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生活便是幸福的。

篇三:换一种眼光看reciting论文

换一种眼光看reciting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英语背诵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带领大家对英语背诵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背诵 背诵方法

同事的女儿今年小学一年级,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五一”期间的作业是背诵“孔雀东南飞”,寒假里他们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和“千字文”,据说她们班的小朋友能在半小时内集体背完“三字经”。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疑问,“这种作业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难了,那么长的文章她们能理解多少,这种记忆有用吗?”我倒是挺赞成这种方法,这让我想起了牛的吃草方式一一反刍,即先吃下去然后再慢慢回味。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们现在记住的东西有可能不太理解,但随着以后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多,愈来愈深,学生们对原来所背记的东西就会慢慢地、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理解不断加深,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逐步会分析、概括、判断,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表达能力因此也会提高。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英语教学。

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加大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的量,特别要注意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我们目前使用的牛津教材非常明确的体现了这种要求,词汇量丰富,是旧教材的两倍甚至更多;重点短语、句子比比皆是;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涉及面广。)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

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法家马塞勒(claude v.a.marcel)指出,外语教学应该把感受放在表达之前。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我们的实际是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他们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这就迫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加英语的语言输入。例如现在讲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练习对话,开展“英语俱乐部”活动,进行英语演讲比赛等,实践下来实施这些方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者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其实有一个方法很有效,虽然它陈旧了一些,那就是reciting——背诵。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背诵的要求

过去我们背书纯粹是为了考试,所以在背诵要求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的输出,即学生是否能够一字不漏的将课文中的字句背诵出来,很少注意学生在背书过程中有没有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去培养语感,去锻炼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出现很多学生背书像念经一样,背完后什么都忘记了的情况。导致很多人有“reciring就是死记硬背,是最笨的办法”的想法。如今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英语背诵也应该有新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背书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质量,这个质量包括单词的发音。单词和句子的语调,学生背诵课文的流畅性,以及学生在背诵过程中的情感

投入。

二、英语背诵的作用

1)帮助理解语法,句型结构。许多学生觉得英语语法很难理解,句型结构复杂,容易混淆。英语背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牛津7a unit2 readtng中首次接触到it’

s+adj+for+sb.+to do的句型格式,这个结构比较长且复杂,但学生因为背诵课文,对文中的it’s easy for me to get tiredwhen i dance非常熟悉,这个句型也就很顺利的记住了。

2)增强英语语感。语感是一种难以名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就像刘翔每天要练腿感,姚明每天要练手感一样,学英语的人需要不停的练语感。语感好了,英语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

3)摆脱语言环境的限制。学英语需要语言环境,但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难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虽然老师也鼓励学生“practice oral english in or out dam as much aspossible”,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一篇课文流利背诵出来,更会让孩子得到

英语学习的巨大乐趣和巨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背诵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听录音跟读模仿锻炼学生的听力和语音语调,文章的背诵正是检测他们语音语调是否标准的机会,为了成功的背出文章充分的理解是少不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背诵后能够脱口而出的句型结构又给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增色不少。

5)培养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经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多次英语背诵的锻炼,学生的英语语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课堂上或课外与他人交流时出现的障碍会由此减少,跟让他们高兴的时考试成绩的提高,这些都促进他们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促使学生敢于自我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或者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加自由得表达自我的欲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足的积极性对学好英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英语背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背诵有选择。在交给学生背诵任务时,教师需要先仔细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我在选择材料时通常会考虑两点,首先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应具有实用性,背诵材料应语言规范、自然、地道、再生性强,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活用,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我会

根据学生实际布置不同的背诵任务,对于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就给一些相对简单的背诵内容,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能让他们保持学英语的兴趣。

2 听读是关键。我跟学生特别强调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跟教材相配的磁带“先听读后背诵”。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不仅能够熟悉要背诵的内容,还能锻炼自己的听力,跟读是帮助他们纠正不准的甚至错误的发音,时间长了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去模仿录音里的语音语调,语亩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3 理解很重要。课文内容中包含着很多语言信息,但每个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同样是单词,有的有变化,有的就不变,同样是动词,后边跟了不同的介词,就表示不同的意思;两句话差不多意思,只是时态不同,谓语部分就有不同的结构??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应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用法特殊的单词,重要的语言点和使用率高的词组,学生做好笔记,诵读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指点,英语背诵不再是简单机械、有口无心的“念经”,根据理解的背诵才是有意义的。

4 评价需灵活。试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当自己很顺利地背完一篇课文而得到了小红花或红五角星后,心里充满着喜悦,并想再接着背一篇,当我们成功的解出一道数学难题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我们肯定乐意再接着做第二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喜悦,这样的热情,因为兴趣。在自己努力并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这们功课产生了偏爱。尤其在这种努力和成功得到相应的奖励(例如

篇四: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作者:陶西平(2008-5-23)

A.苹果原理与价值观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 有两人讲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记录的人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其中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另外一组有人却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谁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讲假话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过去,我们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而对于加强德育体系中的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不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扭曲了学生价值观。有一些孩子学会了看教师脸色行事,回答问题时看教师,教师微笑就是答对了,瞪眼睛就是答错了。当学生的回答接近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表现得特别高兴。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实际上,价值观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不是一个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会想到班主任、德育干部,这种想法还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没有看成正确目标。看成正确目标,就要增强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让全体教师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

B.木碗原理与德育观

这是个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饭,父母、孩子和爷爷。因为爷爷手指颤抖,经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烦了,就弄来一个小木碗,让老爷爷在旁边小木桌上吃饭。

一天,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正拿一块木头刻着什么。他们好奇地问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刻木碗,将来给你们老了用。”孩子的话让父母很震动,晚上又重新把老爷爷请到大桌上吃饭了。

故事中,父母一句话没说,但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上学会了父母的价值观。 我们讲教育过程,特别是德育过程,要避免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形,尤其在现在社会上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必须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北京某所小学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向校领导反映一位教师推孩子,还把桌子推倒了。校领导开始调查时,那位教师马上对班里的孩子说:“你们是不是看到我无意中推倒桌子的?我是不是当时向那位同学道歉了??” 事实面前,这位教师不肯承认错误,还在掩盖。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教师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懂、不会或者做错了,那么对孩子来说,教师对自身的矫正行为是具有巨大教育震撼力的。

C.钉孔原理与师生观

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过了几天,这个人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去拔掉一颗钉子。”

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来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被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痕的。”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心理健康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我想其中可能就有来自教师的师源性伤害。

我前不久参加过一次聚会,来的都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一个学生问现在某某老师在哪,很想见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二十年前,那位老师发现有人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后,非常气愤,质问是谁写的?在场没人承认,他就认定是我写的,还说别辩解,回去写检查,要不不许上课。我现在只想告诉那位教师,名字真的不是我写的。”

这是个埋藏了二十年的委屈,我们不能轻视啊!现在常说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说着容易,做着难。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情感上不要伤害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D.根雕原理与教育观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经雕琢却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的艺术价值得到挖掘,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提高了。

从某个侧面说,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对教育来说,好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们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大都看它的毕业生情况。其实毕业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它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力。

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艺术家拿到树根,会先看它的优点。可我们看待学生时,往往先看学生的缺点。缺点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起点。

教育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E.蛙跳原理与动力观

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们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了。”

一只青蛙果然没跳,趴在坑底,太阳出来时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出了坑。

青蛙们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这么多人给我加油呢!”

我想,最能给孩子前进动力的是“形成一个激励机制”。

几个月前,我接待过一位澳大利亚中学的校长。他谈起学校有个残疾学生一直努力学滑雪,在一次有名的比赛中得了冠军。这个学生上台讲自己的体会时说:“我和其他人在比赛中都不只一次地跌倒过,但我的成功在于不是滑得最快,而是爬起来最快。”

一个人总是会有失败的,但关键是要鼓励他(她)能够迅速爬起来。 F.过河原理与主体观

一个学者要过河,当小船来到河中央。学者询问船夫到对岸的距离时,他发现船夫的语言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就很看不起船夫,说:“你这半辈子白活了!”船夫没说话。

船继续往前走,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掉在水里能辨别方向吗?”学者回答不会。船夫说:“我的船就要翻了,你这辈子真是白活了!”

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实践中,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想,如果让那个学者坐在教室里设计游到对岸的方案,我想他能设计出十几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现在提多元智能论,我想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因此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应该说,那个学生在哪一个领域里更聪明。

篇五:换一种眼光看学生

换一种眼光看学生

人们都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灿烂的事业,而教师则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耕耘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赞美之词就像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深深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于是,怀着崇敬与向往,我努力着,终于迈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去追逐心中的梦想。毕业后,我顺利地参加工作,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班主任教师。我满怀信心投入工作,“准备大干一场”。于是,每天精心备课,一丝不苟地讲授知识,耐心地辅导批改,准备将几年来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可是,现实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课堂上,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总是那么不安分,总喜欢制造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发情况接二连三,有时弄得我措手不及。面对这群顽皮而淘气的孩子,我只能软硬兼施,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一切如故。一时间,我心中燃烧的热情慢慢地冷却下来,对待工作也没有了当初的豪情万丈,中甚至有几分说不出的恼火和伤心。

当我灰心失望、无计可施时,一位好心的老教师告诉我:“光靠热情是干不好工作的,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与他们交流。”我认真体味着这句话,反复咀嚼着它的真正含义。

是啊,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而灵动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忽视他们的思想和感受,我们的教育又怎么能取得成效呢?想到这些,我不由得释然,不愉快也烟消云散。于是,我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重整旗鼓,改变教育方法和技巧,试着接近孩子。机会终于来了。这时候,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小男孩儿,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原本我以为他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可是没过几天,他调皮捣蛋的一面就逐渐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一会儿去拽前面女孩子的小辫儿,一会儿又用橡皮打后面的男孩子的脑袋,一刻也不得闲。就几天的光景,同学们都开始讨厌他了。我对他批评教育了好多次,也都不起作用,真是让人觉得有点头疼,真想放弃算了。这时,老教师的话又萦绕在我的耳畔。细细琢磨老教师的话,真是有道理。于是,我试着认真观察他,寻找他的闪光点,以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偶然间,我发现他是个很爱干净的孩子,即使每天调皮捣蛋,可是衣着依然很整洁,课桌也收拾的井井有条。看来,他的卫生搞得不错,这也许是一个转化他的契机。于是,我特意安排他负责管理班级的卫生工作,他听后非常高兴,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从那以后,他经常组织大家清扫,监督同学爱护环境,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班级的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他也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调皮淘气了。我因势利导,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这对于他的触动很大。后来,他成了班上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协助我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有了这样的经验,我开始尝试换一种眼光看待其他学生,令我欣喜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于是我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并加以引导,我终于体会到了当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哪怕再调皮的孩子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应摘掉“有色眼镜”看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点赏识和激励。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可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他们享受到被爱的快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我们将会掌握教育的真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

育效果。

体裁作文